陳玄禮馬嵬坡兵變,唐玄宗回宮後為什麼沒有以犯上之罪問罪陳玄禮?

陳雲樵是陳玄禮的孫子。陳玄禮馬嵬坡兵變,唐玄宗回宮後為什麼沒有以犯上之罪問罪陳玄禮?
10 個回答
葛大小姐
2019-08-23

陳玄禮馬嵬坡兵變,唐玄宗回宮後為什麼沒有以犯上之罪問罪陳玄禮?(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陳玄禮是李隆基時期有名的將領,都知道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在安史之亂攻進長安城時,李隆基帶著親眷倉皇出逃,就是陳玄禮率軍護衛的。

不過陳玄禮卻在馬嵬坡夥同太子李亨,向玄宗發動了兵變。在這場兵變中李隆基失去了心愛的楊貴妃,這本是犯上作亂的行為,李隆基在事後卻沒有治陳玄禮的罪。是陳玄禮有什麼過人之處讓李隆基殺不得,還是李隆基年事已高不復曾經的殺伐果斷了呢?

陳玄禮馬嵬坡兵變,唐玄宗回宮後為什麼沒有以犯上之罪問罪陳玄禮?(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陳玄禮是李隆基時期有名的將領,都知道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在安史之亂攻進長安城時,李隆基帶著親眷倉皇出逃,就是陳玄禮率軍護衛的。

不過陳玄禮卻在馬嵬坡夥同太子李亨,向玄宗發動了兵變。在這場兵變中李隆基失去了心愛的楊貴妃,這本是犯上作亂的行為,李隆基在事後卻沒有治陳玄禮的罪。是陳玄禮有什麼過人之處讓李隆基殺不得,還是李隆基年事已高不復曾經的殺伐果斷了呢?

1、馬嵬坡兵變的緣由。

在馬嵬坡兵變之前,唐玄宗還經歷了另一件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亂”,這兩件事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安史之亂”指的是安祿山與史思明兩人犯上作亂,意圖顛覆大唐政權。

李隆基在位的後期,只顧和貴妃尋歡作樂,荒淫糜亂。把朝政之事晾在一旁,更是一味的偏聽偏信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楊國忠藉著妹妹的榮寵,在朝堂上公然收受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

所以導致奸臣當道,百姓負擔加重,朝臣爭權奪利,階級矛盾激化。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最後竟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索。安祿山等人就索性打著“清君側”的口號,正大光明的造反了。

安祿山造反不要緊,鎮壓下就行了,可惜李隆基過於聽信楊國忠的話,一次次的做出錯誤的決定。把本來不是很糟糕的局面,弄得一團糟,一手好牌就這樣子打的七零八落,導致兩京不保。72歲的李隆基看形式不妙,就感緊腳底抹油溜之大吉了,這就是馬嵬坡兵變的前因。

李隆基帶著親眷出逃的第三天到了馬嵬坡,就是在這裡陳玄禮上演了逼宮大戲。李隆基一行人到了馬嵬坡之後,隨從的禁軍將士因為飢餓疲勞,心中都憤恨不已。大將軍陳玄禮更是認為如今天下大亂,都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便想把他殺掉,以安軍心。於是就殺了楊國忠,並把他的頭顱懸掛在馬嵬驛的西門之上。

殺了楊國忠之後,陳玄禮又怕楊貴妃為兄報仇,給唐玄宗吹枕邊風,會秋後算賬,索性就一不做二不休,逼迫李隆基殺了楊玉環。李隆基此時哪敢不應,無奈之下就只能含淚處置了楊貴妃,這就是著名的馬嵬坡兵變。

陳玄禮馬嵬坡兵變,唐玄宗回宮後為什麼沒有以犯上之罪問罪陳玄禮?(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陳玄禮是李隆基時期有名的將領,都知道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在安史之亂攻進長安城時,李隆基帶著親眷倉皇出逃,就是陳玄禮率軍護衛的。

不過陳玄禮卻在馬嵬坡夥同太子李亨,向玄宗發動了兵變。在這場兵變中李隆基失去了心愛的楊貴妃,這本是犯上作亂的行為,李隆基在事後卻沒有治陳玄禮的罪。是陳玄禮有什麼過人之處讓李隆基殺不得,還是李隆基年事已高不復曾經的殺伐果斷了呢?

1、馬嵬坡兵變的緣由。

在馬嵬坡兵變之前,唐玄宗還經歷了另一件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亂”,這兩件事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安史之亂”指的是安祿山與史思明兩人犯上作亂,意圖顛覆大唐政權。

李隆基在位的後期,只顧和貴妃尋歡作樂,荒淫糜亂。把朝政之事晾在一旁,更是一味的偏聽偏信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楊國忠藉著妹妹的榮寵,在朝堂上公然收受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

所以導致奸臣當道,百姓負擔加重,朝臣爭權奪利,階級矛盾激化。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最後竟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索。安祿山等人就索性打著“清君側”的口號,正大光明的造反了。

安祿山造反不要緊,鎮壓下就行了,可惜李隆基過於聽信楊國忠的話,一次次的做出錯誤的決定。把本來不是很糟糕的局面,弄得一團糟,一手好牌就這樣子打的七零八落,導致兩京不保。72歲的李隆基看形式不妙,就感緊腳底抹油溜之大吉了,這就是馬嵬坡兵變的前因。

李隆基帶著親眷出逃的第三天到了馬嵬坡,就是在這裡陳玄禮上演了逼宮大戲。李隆基一行人到了馬嵬坡之後,隨從的禁軍將士因為飢餓疲勞,心中都憤恨不已。大將軍陳玄禮更是認為如今天下大亂,都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便想把他殺掉,以安軍心。於是就殺了楊國忠,並把他的頭顱懸掛在馬嵬驛的西門之上。

殺了楊國忠之後,陳玄禮又怕楊貴妃為兄報仇,給唐玄宗吹枕邊風,會秋後算賬,索性就一不做二不休,逼迫李隆基殺了楊玉環。李隆基此時哪敢不應,無奈之下就只能含淚處置了楊貴妃,這就是著名的馬嵬坡兵變。

2、唐玄宗後宮後為什麼不問罪陳玄禮。

一是唐玄宗讓位給太子李亨後,成為太上皇,手裡已經沒有實權,無權處置陳玄禮了。太上皇,就是中國歷史上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禪位的皇帝。而且一般來說當上太上皇之後,手中的權力就都交於新任皇帝手裡了。通觀中國歷史,在當上太上皇之後手裡還握有權勢的,怕是隻有清代的乾隆皇帝了。而陳玄禮卻被李亨封為了蔡國公,李隆基作為一個只有尊名沒有實權的太上皇,就算他想處置陳玄禮也沒有權力,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二是陳玄禮對唐玄宗忠心耿耿,唐玄宗不忍殺之。陳玄禮從很早的時候就追隨唐玄宗了,李隆基能順利坐上皇位其中也有陳玄禮的功勞。陳玄禮曾參與“唐隆政變”,助李隆基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又擁立李隆基為太子並順利登上皇位。陳玄禮數十年如一日的跟隨李隆基,對他忠心耿耿。即使後來李隆基做了太上皇,跟著他已經無利可圖的時候,他也沒有棄之而去,依舊忠心耿耿地守護在李隆基的身邊。陳玄禮的兵變逼宮也只是要剷除李隆基身邊的奸佞小人,並不是為了爭權奪利,和安祿山之流有本質上的區別。所以對於陳玄禮這樣生死相隨的忠貞之臣,李隆基還沒有昏庸到要對他問罪。

三是李隆基寵信楊國忠,致使其不知天高地厚,而陳玄禮殺死楊國忠,李隆基自知理虧,便也沒有問罪陳玄禮。李隆基在即位之初勵精圖治、兢兢業業,一手開創了“開元盛世”,不失為一代明君。但是在執政後期卻貪圖享樂、荒淫無度。若不是他寵信楊貴妃,連帶著愛屋及烏的盲目信任奸相楊國忠,不斷聽信讒言導致了“安史之亂”,又怎麼會有後來的馬嵬坡兵變呢?究其原因,還是要怪唐玄宗自己。自知理虧的李隆基,又有什麼臉面去治陳玄禮的罪呢?

陳玄禮馬嵬坡兵變,唐玄宗回宮後為什麼沒有以犯上之罪問罪陳玄禮?(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陳玄禮是李隆基時期有名的將領,都知道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在安史之亂攻進長安城時,李隆基帶著親眷倉皇出逃,就是陳玄禮率軍護衛的。

不過陳玄禮卻在馬嵬坡夥同太子李亨,向玄宗發動了兵變。在這場兵變中李隆基失去了心愛的楊貴妃,這本是犯上作亂的行為,李隆基在事後卻沒有治陳玄禮的罪。是陳玄禮有什麼過人之處讓李隆基殺不得,還是李隆基年事已高不復曾經的殺伐果斷了呢?

1、馬嵬坡兵變的緣由。

在馬嵬坡兵變之前,唐玄宗還經歷了另一件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亂”,這兩件事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安史之亂”指的是安祿山與史思明兩人犯上作亂,意圖顛覆大唐政權。

李隆基在位的後期,只顧和貴妃尋歡作樂,荒淫糜亂。把朝政之事晾在一旁,更是一味的偏聽偏信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楊國忠藉著妹妹的榮寵,在朝堂上公然收受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

所以導致奸臣當道,百姓負擔加重,朝臣爭權奪利,階級矛盾激化。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最後竟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索。安祿山等人就索性打著“清君側”的口號,正大光明的造反了。

安祿山造反不要緊,鎮壓下就行了,可惜李隆基過於聽信楊國忠的話,一次次的做出錯誤的決定。把本來不是很糟糕的局面,弄得一團糟,一手好牌就這樣子打的七零八落,導致兩京不保。72歲的李隆基看形式不妙,就感緊腳底抹油溜之大吉了,這就是馬嵬坡兵變的前因。

李隆基帶著親眷出逃的第三天到了馬嵬坡,就是在這裡陳玄禮上演了逼宮大戲。李隆基一行人到了馬嵬坡之後,隨從的禁軍將士因為飢餓疲勞,心中都憤恨不已。大將軍陳玄禮更是認為如今天下大亂,都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便想把他殺掉,以安軍心。於是就殺了楊國忠,並把他的頭顱懸掛在馬嵬驛的西門之上。

殺了楊國忠之後,陳玄禮又怕楊貴妃為兄報仇,給唐玄宗吹枕邊風,會秋後算賬,索性就一不做二不休,逼迫李隆基殺了楊玉環。李隆基此時哪敢不應,無奈之下就只能含淚處置了楊貴妃,這就是著名的馬嵬坡兵變。

2、唐玄宗後宮後為什麼不問罪陳玄禮。

一是唐玄宗讓位給太子李亨後,成為太上皇,手裡已經沒有實權,無權處置陳玄禮了。太上皇,就是中國歷史上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禪位的皇帝。而且一般來說當上太上皇之後,手中的權力就都交於新任皇帝手裡了。通觀中國歷史,在當上太上皇之後手裡還握有權勢的,怕是隻有清代的乾隆皇帝了。而陳玄禮卻被李亨封為了蔡國公,李隆基作為一個只有尊名沒有實權的太上皇,就算他想處置陳玄禮也沒有權力,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二是陳玄禮對唐玄宗忠心耿耿,唐玄宗不忍殺之。陳玄禮從很早的時候就追隨唐玄宗了,李隆基能順利坐上皇位其中也有陳玄禮的功勞。陳玄禮曾參與“唐隆政變”,助李隆基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又擁立李隆基為太子並順利登上皇位。陳玄禮數十年如一日的跟隨李隆基,對他忠心耿耿。即使後來李隆基做了太上皇,跟著他已經無利可圖的時候,他也沒有棄之而去,依舊忠心耿耿地守護在李隆基的身邊。陳玄禮的兵變逼宮也只是要剷除李隆基身邊的奸佞小人,並不是為了爭權奪利,和安祿山之流有本質上的區別。所以對於陳玄禮這樣生死相隨的忠貞之臣,李隆基還沒有昏庸到要對他問罪。

三是李隆基寵信楊國忠,致使其不知天高地厚,而陳玄禮殺死楊國忠,李隆基自知理虧,便也沒有問罪陳玄禮。李隆基在即位之初勵精圖治、兢兢業業,一手開創了“開元盛世”,不失為一代明君。但是在執政後期卻貪圖享樂、荒淫無度。若不是他寵信楊貴妃,連帶著愛屋及烏的盲目信任奸相楊國忠,不斷聽信讒言導致了“安史之亂”,又怎麼會有後來的馬嵬坡兵變呢?究其原因,還是要怪唐玄宗自己。自知理虧的李隆基,又有什麼臉面去治陳玄禮的罪呢?

所以,唐玄宗在陳玄禮馬嵬坡兵變之後,雖然傷心失去的楊貴妃,但卻沒有治陳玄禮的罪是有原因的。首先唐玄宗此時已經沒有權利治罪於陳玄禮了;其次陳玄禮對玄宗就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並且對他忠心耿耿,他不忍殺之;最後陳玄禮兵變犯上作亂究其根本,還是唐玄宗自己的錯。



陳玄禮馬嵬坡兵變,唐玄宗回宮後為什麼沒有以犯上之罪問罪陳玄禮?(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陳玄禮是李隆基時期有名的將領,都知道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在安史之亂攻進長安城時,李隆基帶著親眷倉皇出逃,就是陳玄禮率軍護衛的。

不過陳玄禮卻在馬嵬坡夥同太子李亨,向玄宗發動了兵變。在這場兵變中李隆基失去了心愛的楊貴妃,這本是犯上作亂的行為,李隆基在事後卻沒有治陳玄禮的罪。是陳玄禮有什麼過人之處讓李隆基殺不得,還是李隆基年事已高不復曾經的殺伐果斷了呢?

1、馬嵬坡兵變的緣由。

在馬嵬坡兵變之前,唐玄宗還經歷了另一件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亂”,這兩件事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安史之亂”指的是安祿山與史思明兩人犯上作亂,意圖顛覆大唐政權。

李隆基在位的後期,只顧和貴妃尋歡作樂,荒淫糜亂。把朝政之事晾在一旁,更是一味的偏聽偏信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楊國忠藉著妹妹的榮寵,在朝堂上公然收受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

所以導致奸臣當道,百姓負擔加重,朝臣爭權奪利,階級矛盾激化。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最後竟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索。安祿山等人就索性打著“清君側”的口號,正大光明的造反了。

安祿山造反不要緊,鎮壓下就行了,可惜李隆基過於聽信楊國忠的話,一次次的做出錯誤的決定。把本來不是很糟糕的局面,弄得一團糟,一手好牌就這樣子打的七零八落,導致兩京不保。72歲的李隆基看形式不妙,就感緊腳底抹油溜之大吉了,這就是馬嵬坡兵變的前因。

李隆基帶著親眷出逃的第三天到了馬嵬坡,就是在這裡陳玄禮上演了逼宮大戲。李隆基一行人到了馬嵬坡之後,隨從的禁軍將士因為飢餓疲勞,心中都憤恨不已。大將軍陳玄禮更是認為如今天下大亂,都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便想把他殺掉,以安軍心。於是就殺了楊國忠,並把他的頭顱懸掛在馬嵬驛的西門之上。

殺了楊國忠之後,陳玄禮又怕楊貴妃為兄報仇,給唐玄宗吹枕邊風,會秋後算賬,索性就一不做二不休,逼迫李隆基殺了楊玉環。李隆基此時哪敢不應,無奈之下就只能含淚處置了楊貴妃,這就是著名的馬嵬坡兵變。

2、唐玄宗後宮後為什麼不問罪陳玄禮。

一是唐玄宗讓位給太子李亨後,成為太上皇,手裡已經沒有實權,無權處置陳玄禮了。太上皇,就是中國歷史上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禪位的皇帝。而且一般來說當上太上皇之後,手中的權力就都交於新任皇帝手裡了。通觀中國歷史,在當上太上皇之後手裡還握有權勢的,怕是隻有清代的乾隆皇帝了。而陳玄禮卻被李亨封為了蔡國公,李隆基作為一個只有尊名沒有實權的太上皇,就算他想處置陳玄禮也沒有權力,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二是陳玄禮對唐玄宗忠心耿耿,唐玄宗不忍殺之。陳玄禮從很早的時候就追隨唐玄宗了,李隆基能順利坐上皇位其中也有陳玄禮的功勞。陳玄禮曾參與“唐隆政變”,助李隆基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又擁立李隆基為太子並順利登上皇位。陳玄禮數十年如一日的跟隨李隆基,對他忠心耿耿。即使後來李隆基做了太上皇,跟著他已經無利可圖的時候,他也沒有棄之而去,依舊忠心耿耿地守護在李隆基的身邊。陳玄禮的兵變逼宮也只是要剷除李隆基身邊的奸佞小人,並不是為了爭權奪利,和安祿山之流有本質上的區別。所以對於陳玄禮這樣生死相隨的忠貞之臣,李隆基還沒有昏庸到要對他問罪。

三是李隆基寵信楊國忠,致使其不知天高地厚,而陳玄禮殺死楊國忠,李隆基自知理虧,便也沒有問罪陳玄禮。李隆基在即位之初勵精圖治、兢兢業業,一手開創了“開元盛世”,不失為一代明君。但是在執政後期卻貪圖享樂、荒淫無度。若不是他寵信楊貴妃,連帶著愛屋及烏的盲目信任奸相楊國忠,不斷聽信讒言導致了“安史之亂”,又怎麼會有後來的馬嵬坡兵變呢?究其原因,還是要怪唐玄宗自己。自知理虧的李隆基,又有什麼臉面去治陳玄禮的罪呢?

所以,唐玄宗在陳玄禮馬嵬坡兵變之後,雖然傷心失去的楊貴妃,但卻沒有治陳玄禮的罪是有原因的。首先唐玄宗此時已經沒有權利治罪於陳玄禮了;其次陳玄禮對玄宗就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並且對他忠心耿耿,他不忍殺之;最後陳玄禮兵變犯上作亂究其根本,還是唐玄宗自己的錯。



坐古谈今
2019-08-23

這個很好理解。李隆基雖然到川后已經失去了皇帝地位,但是,他如果想殺陳玄禮也是可以的。回宮後,太上皇、皇帝的複雜關係下,皇帝肅宗也樂於殺掉陳玄禮,但李隆基沒有,那是因為太需要他了!

(1)陳玄禮和李隆基關係太近

陳玄禮和唐玄宗關係非常好。唐玄宗身邊的親信就那麼幾個,能跟著他五十年的親信有幾位?他和高力士,極少數人而已。唐肅宗和李隆基同年病故,但李隆基身體比肅宗要好。肅宗病的時候,李隆基、陳玄禮、高力士在大眾面前出現過,萬民跪倒在地,山呼萬歲。李輔國就在唐肅宗面前說,這就是高力士和陳玄禮使的壞。

這個很好理解。李隆基雖然到川后已經失去了皇帝地位,但是,他如果想殺陳玄禮也是可以的。回宮後,太上皇、皇帝的複雜關係下,皇帝肅宗也樂於殺掉陳玄禮,但李隆基沒有,那是因為太需要他了!

(1)陳玄禮和李隆基關係太近

陳玄禮和唐玄宗關係非常好。唐玄宗身邊的親信就那麼幾個,能跟著他五十年的親信有幾位?他和高力士,極少數人而已。唐肅宗和李隆基同年病故,但李隆基身體比肅宗要好。肅宗病的時候,李隆基、陳玄禮、高力士在大眾面前出現過,萬民跪倒在地,山呼萬歲。李輔國就在唐肅宗面前說,這就是高力士和陳玄禮使的壞。

最終,高力士被調走,陳玄禮被罷官。

(2)馬嵬坡之變是為了唐玄宗好,唐玄宗又不傻,他知道誰對他好誰退他不好。另外,這次政變有沒有唐玄宗在演戲,我們後人是不清楚的

在8月10日,我回答“為何唐肅宗李亨在馬嵬坡沒有直接殺掉唐玄宗李隆基”這一問題時,就說過,陳玄禮是馬嵬坡兵變的主力。而也是他的存在,沒人敢把矛頭對準李隆基。李隆基作為一位有著半個多世紀權力鬥爭經驗的人,馬嵬坡為何發生(自己用錯人導致民怨沸騰),他當時或許想不到,事後如果還想不清楚,那就太低估他的政治地位了。

這個很好理解。李隆基雖然到川后已經失去了皇帝地位,但是,他如果想殺陳玄禮也是可以的。回宮後,太上皇、皇帝的複雜關係下,皇帝肅宗也樂於殺掉陳玄禮,但李隆基沒有,那是因為太需要他了!

(1)陳玄禮和李隆基關係太近

陳玄禮和唐玄宗關係非常好。唐玄宗身邊的親信就那麼幾個,能跟著他五十年的親信有幾位?他和高力士,極少數人而已。唐肅宗和李隆基同年病故,但李隆基身體比肅宗要好。肅宗病的時候,李隆基、陳玄禮、高力士在大眾面前出現過,萬民跪倒在地,山呼萬歲。李輔國就在唐肅宗面前說,這就是高力士和陳玄禮使的壞。

最終,高力士被調走,陳玄禮被罷官。

(2)馬嵬坡之變是為了唐玄宗好,唐玄宗又不傻,他知道誰對他好誰退他不好。另外,這次政變有沒有唐玄宗在演戲,我們後人是不清楚的

在8月10日,我回答“為何唐肅宗李亨在馬嵬坡沒有直接殺掉唐玄宗李隆基”這一問題時,就說過,陳玄禮是馬嵬坡兵變的主力。而也是他的存在,沒人敢把矛頭對準李隆基。李隆基作為一位有著半個多世紀權力鬥爭經驗的人,馬嵬坡為何發生(自己用錯人導致民怨沸騰),他當時或許想不到,事後如果還想不清楚,那就太低估他的政治地位了。

另外,作為後人,我不相信什麼古代愛情,一個老公公和兒媳婦之間能有啥愛情?在江山與美人之間,李隆基分得很清楚。所以,這件事兒李隆基在其中到底是什麼作用,我保持疑問。

除此之外,當時乃是亂世。陳玄禮作為朝廷重臣,在五十年的軍事生涯中其關係戶甚眾。李隆基在太子稱帝,自己地位被奪去的情況下,對於視權力為生命的皇帝來說,怎麼可能去對付陳玄禮?

尔朱少帅
2019-08-27

“馬嵬坡兵變”中,餓兵譁變已經殺紅了眼,要不是陳玄禮處置得當,唐玄宗恐怕也有性命危險。唐玄宗感激陳玄禮都來不及,怎麼怪罪他。欲知細節如何,請看【爾朱少帥】為您分解: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安祿山叛軍進攻潼關,在奸相楊國忠的鼓動下,唐玄宗強逼中風癱瘓的哥舒翰出關,與安祿山叛軍決戰。哥舒翰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虜。潼關被攻破,長安東邊門戶大開。消息傳到長安,引起朝野恐慌,很多官兵逃逸,唐玄宗上朝的時候,來上朝的官員居然不到兩成。

“馬嵬坡兵變”中,餓兵譁變已經殺紅了眼,要不是陳玄禮處置得當,唐玄宗恐怕也有性命危險。唐玄宗感激陳玄禮都來不及,怎麼怪罪他。欲知細節如何,請看【爾朱少帥】為您分解: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安祿山叛軍進攻潼關,在奸相楊國忠的鼓動下,唐玄宗強逼中風癱瘓的哥舒翰出關,與安祿山叛軍決戰。哥舒翰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虜。潼關被攻破,長安東邊門戶大開。消息傳到長安,引起朝野恐慌,很多官兵逃逸,唐玄宗上朝的時候,來上朝的官員居然不到兩成。

唐玄宗一看形勢不對,下詔說要“御駕親征”,實際上卻是忽悠王公貴族們。次日凌晨,唐玄宗就帶著太子、楊貴妃姐妹和一些親信,在禁軍保護下向西逃走,目的地四川。來上朝的大臣們傻眼了,宮裡一片混亂,皇帝都整丟了,大家也各找門道逃命去吧。掌管宮禁鑰匙的邊令誠,轉身就把鑰匙獻給了安祿山。

那逃出去的唐玄宗一眾人,貴妃、皇子皇孫們都是睡覺沒床、吃飯沒糧,全靠沿途老鄉們接濟。一雜人等人數還不少,就是吃糠咽菜也管不了飽,皇孫們餓的哇哇大哭。皇子皇孫們都這待遇,下面的禁軍大頭兵更慘。好容易捱到了馬嵬坡驛站,驛站裡面的官員差役,早就跑沒影了,吃喝更沒著落,飢渴難耐的大頭兵們開始躁動起來,眼看著就要譁變。

“馬嵬坡兵變”中,餓兵譁變已經殺紅了眼,要不是陳玄禮處置得當,唐玄宗恐怕也有性命危險。唐玄宗感激陳玄禮都來不及,怎麼怪罪他。欲知細節如何,請看【爾朱少帥】為您分解: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安祿山叛軍進攻潼關,在奸相楊國忠的鼓動下,唐玄宗強逼中風癱瘓的哥舒翰出關,與安祿山叛軍決戰。哥舒翰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虜。潼關被攻破,長安東邊門戶大開。消息傳到長安,引起朝野恐慌,很多官兵逃逸,唐玄宗上朝的時候,來上朝的官員居然不到兩成。

唐玄宗一看形勢不對,下詔說要“御駕親征”,實際上卻是忽悠王公貴族們。次日凌晨,唐玄宗就帶著太子、楊貴妃姐妹和一些親信,在禁軍保護下向西逃走,目的地四川。來上朝的大臣們傻眼了,宮裡一片混亂,皇帝都整丟了,大家也各找門道逃命去吧。掌管宮禁鑰匙的邊令誠,轉身就把鑰匙獻給了安祿山。

那逃出去的唐玄宗一眾人,貴妃、皇子皇孫們都是睡覺沒床、吃飯沒糧,全靠沿途老鄉們接濟。一雜人等人數還不少,就是吃糠咽菜也管不了飽,皇孫們餓的哇哇大哭。皇子皇孫們都這待遇,下面的禁軍大頭兵更慘。好容易捱到了馬嵬坡驛站,驛站裡面的官員差役,早就跑沒影了,吃喝更沒著落,飢渴難耐的大頭兵們開始躁動起來,眼看著就要譁變。

要是亂兵鬧騰起來,真能夠“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陳玄禮一看苗頭不對,就拿楊國忠頂鍋,說楊國忠禍亂朝廷,引起這樣的災禍。一來,陳玄禮就是禁軍的頭領,大頭兵們給面子,也能聽得進去。二來,楊國忠奸臣弄權的惡名在外,很多人恨不得殺之而後快。正好楊國忠騎馬出來,吐蕃使者攔住楊國忠討要吃的,士兵就有人大喊:“楊國忠與吐蕃人密謀造反”。

這一嗓子,大頭兵們立馬就火山爆發了,群情激昂下,將楊國忠射落馬下、亂刀分屍。一不做二不休,楊國忠的兒子、楊貴妃的兩個姐姐,統統砍死。這個時候,亂兵已經殺紅了眼。魏方進(楊國忠的親戚、御史大夫)還敢出來呵斥士兵,話沒說完,也砍死。

“馬嵬坡兵變”中,餓兵譁變已經殺紅了眼,要不是陳玄禮處置得當,唐玄宗恐怕也有性命危險。唐玄宗感激陳玄禮都來不及,怎麼怪罪他。欲知細節如何,請看【爾朱少帥】為您分解: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安祿山叛軍進攻潼關,在奸相楊國忠的鼓動下,唐玄宗強逼中風癱瘓的哥舒翰出關,與安祿山叛軍決戰。哥舒翰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虜。潼關被攻破,長安東邊門戶大開。消息傳到長安,引起朝野恐慌,很多官兵逃逸,唐玄宗上朝的時候,來上朝的官員居然不到兩成。

唐玄宗一看形勢不對,下詔說要“御駕親征”,實際上卻是忽悠王公貴族們。次日凌晨,唐玄宗就帶著太子、楊貴妃姐妹和一些親信,在禁軍保護下向西逃走,目的地四川。來上朝的大臣們傻眼了,宮裡一片混亂,皇帝都整丟了,大家也各找門道逃命去吧。掌管宮禁鑰匙的邊令誠,轉身就把鑰匙獻給了安祿山。

那逃出去的唐玄宗一眾人,貴妃、皇子皇孫們都是睡覺沒床、吃飯沒糧,全靠沿途老鄉們接濟。一雜人等人數還不少,就是吃糠咽菜也管不了飽,皇孫們餓的哇哇大哭。皇子皇孫們都這待遇,下面的禁軍大頭兵更慘。好容易捱到了馬嵬坡驛站,驛站裡面的官員差役,早就跑沒影了,吃喝更沒著落,飢渴難耐的大頭兵們開始躁動起來,眼看著就要譁變。

要是亂兵鬧騰起來,真能夠“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陳玄禮一看苗頭不對,就拿楊國忠頂鍋,說楊國忠禍亂朝廷,引起這樣的災禍。一來,陳玄禮就是禁軍的頭領,大頭兵們給面子,也能聽得進去。二來,楊國忠奸臣弄權的惡名在外,很多人恨不得殺之而後快。正好楊國忠騎馬出來,吐蕃使者攔住楊國忠討要吃的,士兵就有人大喊:“楊國忠與吐蕃人密謀造反”。

這一嗓子,大頭兵們立馬就火山爆發了,群情激昂下,將楊國忠射落馬下、亂刀分屍。一不做二不休,楊國忠的兒子、楊貴妃的兩個姐姐,統統砍死。這個時候,亂兵已經殺紅了眼。魏方進(楊國忠的親戚、御史大夫)還敢出來呵斥士兵,話沒說完,也砍死。

唐玄宗要出去安撫亂兵,其實很尷尬也很危險,畢竟亂兵殺了他的大舅哥兼親信重臣。嚴厲斥責、處罰行凶者?只能激怒亂兵,搞不好自己也被砍死。說軟話安撫吧?死了大舅哥都不敢放個屁,搞得皇帝威信何在。陳玄禮出來一句話,就給唐玄宗送來一個臺階下:“楊國忠謀反,臣等先斬後奏,請陛下責罰。”唐玄宗也很聰明,馬上就明白,陳玄禮幫自己找了楊國忠背黑鍋。唐玄宗於是借坡下驢,大度表示不追究殺楊國忠的事,大家就退下吧。

“馬嵬坡兵變”中,餓兵譁變已經殺紅了眼,要不是陳玄禮處置得當,唐玄宗恐怕也有性命危險。唐玄宗感激陳玄禮都來不及,怎麼怪罪他。欲知細節如何,請看【爾朱少帥】為您分解: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安祿山叛軍進攻潼關,在奸相楊國忠的鼓動下,唐玄宗強逼中風癱瘓的哥舒翰出關,與安祿山叛軍決戰。哥舒翰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虜。潼關被攻破,長安東邊門戶大開。消息傳到長安,引起朝野恐慌,很多官兵逃逸,唐玄宗上朝的時候,來上朝的官員居然不到兩成。

唐玄宗一看形勢不對,下詔說要“御駕親征”,實際上卻是忽悠王公貴族們。次日凌晨,唐玄宗就帶著太子、楊貴妃姐妹和一些親信,在禁軍保護下向西逃走,目的地四川。來上朝的大臣們傻眼了,宮裡一片混亂,皇帝都整丟了,大家也各找門道逃命去吧。掌管宮禁鑰匙的邊令誠,轉身就把鑰匙獻給了安祿山。

那逃出去的唐玄宗一眾人,貴妃、皇子皇孫們都是睡覺沒床、吃飯沒糧,全靠沿途老鄉們接濟。一雜人等人數還不少,就是吃糠咽菜也管不了飽,皇孫們餓的哇哇大哭。皇子皇孫們都這待遇,下面的禁軍大頭兵更慘。好容易捱到了馬嵬坡驛站,驛站裡面的官員差役,早就跑沒影了,吃喝更沒著落,飢渴難耐的大頭兵們開始躁動起來,眼看著就要譁變。

要是亂兵鬧騰起來,真能夠“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陳玄禮一看苗頭不對,就拿楊國忠頂鍋,說楊國忠禍亂朝廷,引起這樣的災禍。一來,陳玄禮就是禁軍的頭領,大頭兵們給面子,也能聽得進去。二來,楊國忠奸臣弄權的惡名在外,很多人恨不得殺之而後快。正好楊國忠騎馬出來,吐蕃使者攔住楊國忠討要吃的,士兵就有人大喊:“楊國忠與吐蕃人密謀造反”。

這一嗓子,大頭兵們立馬就火山爆發了,群情激昂下,將楊國忠射落馬下、亂刀分屍。一不做二不休,楊國忠的兒子、楊貴妃的兩個姐姐,統統砍死。這個時候,亂兵已經殺紅了眼。魏方進(楊國忠的親戚、御史大夫)還敢出來呵斥士兵,話沒說完,也砍死。

唐玄宗要出去安撫亂兵,其實很尷尬也很危險,畢竟亂兵殺了他的大舅哥兼親信重臣。嚴厲斥責、處罰行凶者?只能激怒亂兵,搞不好自己也被砍死。說軟話安撫吧?死了大舅哥都不敢放個屁,搞得皇帝威信何在。陳玄禮出來一句話,就給唐玄宗送來一個臺階下:“楊國忠謀反,臣等先斬後奏,請陛下責罰。”唐玄宗也很聰明,馬上就明白,陳玄禮幫自己找了楊國忠背黑鍋。唐玄宗於是借坡下驢,大度表示不追究殺楊國忠的事,大家就退下吧。

這事沒法就這麼揭過,皇帝這樣表態也不靠譜。大家心不安——楊貴妃的倆姐姐、堂哥、堂侄子都被殺了。假如哪天楊貴妃秋後算賬,大傢伙誰受得了?得了吧,皇上您狠點心,把楊貴妃也讓咱砍死算了。

唐玄宗很為難呀,好歹一日夫妻百日恩吶,於心不忍吶。包括陳玄禮在內,眾位親信大臣都認為,楊貴妃必須死。高力士跟唐玄宗就說了一句話,就堅定了唐玄宗讓楊貴妃去死的決心:“將士安寧,陛下才能安全”。言下之意就是,眾怒難犯、凶險難測,楊貴妃不死,您老就可能刀斧加身。於是乎,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唐玄宗為了自己的安危,只能讓楊貴妃喋血馬嵬坡。

“馬嵬坡兵變”中,餓兵譁變已經殺紅了眼,要不是陳玄禮處置得當,唐玄宗恐怕也有性命危險。唐玄宗感激陳玄禮都來不及,怎麼怪罪他。欲知細節如何,請看【爾朱少帥】為您分解: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安祿山叛軍進攻潼關,在奸相楊國忠的鼓動下,唐玄宗強逼中風癱瘓的哥舒翰出關,與安祿山叛軍決戰。哥舒翰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虜。潼關被攻破,長安東邊門戶大開。消息傳到長安,引起朝野恐慌,很多官兵逃逸,唐玄宗上朝的時候,來上朝的官員居然不到兩成。

唐玄宗一看形勢不對,下詔說要“御駕親征”,實際上卻是忽悠王公貴族們。次日凌晨,唐玄宗就帶著太子、楊貴妃姐妹和一些親信,在禁軍保護下向西逃走,目的地四川。來上朝的大臣們傻眼了,宮裡一片混亂,皇帝都整丟了,大家也各找門道逃命去吧。掌管宮禁鑰匙的邊令誠,轉身就把鑰匙獻給了安祿山。

那逃出去的唐玄宗一眾人,貴妃、皇子皇孫們都是睡覺沒床、吃飯沒糧,全靠沿途老鄉們接濟。一雜人等人數還不少,就是吃糠咽菜也管不了飽,皇孫們餓的哇哇大哭。皇子皇孫們都這待遇,下面的禁軍大頭兵更慘。好容易捱到了馬嵬坡驛站,驛站裡面的官員差役,早就跑沒影了,吃喝更沒著落,飢渴難耐的大頭兵們開始躁動起來,眼看著就要譁變。

要是亂兵鬧騰起來,真能夠“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陳玄禮一看苗頭不對,就拿楊國忠頂鍋,說楊國忠禍亂朝廷,引起這樣的災禍。一來,陳玄禮就是禁軍的頭領,大頭兵們給面子,也能聽得進去。二來,楊國忠奸臣弄權的惡名在外,很多人恨不得殺之而後快。正好楊國忠騎馬出來,吐蕃使者攔住楊國忠討要吃的,士兵就有人大喊:“楊國忠與吐蕃人密謀造反”。

這一嗓子,大頭兵們立馬就火山爆發了,群情激昂下,將楊國忠射落馬下、亂刀分屍。一不做二不休,楊國忠的兒子、楊貴妃的兩個姐姐,統統砍死。這個時候,亂兵已經殺紅了眼。魏方進(楊國忠的親戚、御史大夫)還敢出來呵斥士兵,話沒說完,也砍死。

唐玄宗要出去安撫亂兵,其實很尷尬也很危險,畢竟亂兵殺了他的大舅哥兼親信重臣。嚴厲斥責、處罰行凶者?只能激怒亂兵,搞不好自己也被砍死。說軟話安撫吧?死了大舅哥都不敢放個屁,搞得皇帝威信何在。陳玄禮出來一句話,就給唐玄宗送來一個臺階下:“楊國忠謀反,臣等先斬後奏,請陛下責罰。”唐玄宗也很聰明,馬上就明白,陳玄禮幫自己找了楊國忠背黑鍋。唐玄宗於是借坡下驢,大度表示不追究殺楊國忠的事,大家就退下吧。

這事沒法就這麼揭過,皇帝這樣表態也不靠譜。大家心不安——楊貴妃的倆姐姐、堂哥、堂侄子都被殺了。假如哪天楊貴妃秋後算賬,大傢伙誰受得了?得了吧,皇上您狠點心,把楊貴妃也讓咱砍死算了。

唐玄宗很為難呀,好歹一日夫妻百日恩吶,於心不忍吶。包括陳玄禮在內,眾位親信大臣都認為,楊貴妃必須死。高力士跟唐玄宗就說了一句話,就堅定了唐玄宗讓楊貴妃去死的決心:“將士安寧,陛下才能安全”。言下之意就是,眾怒難犯、凶險難測,楊貴妃不死,您老就可能刀斧加身。於是乎,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唐玄宗為了自己的安危,只能讓楊貴妃喋血馬嵬坡。

“馬嵬坡兵變”平息後,太子李亨北上靈武,收攏軍隊;唐玄宗南下成都,逃難避禍;陳玄禮則一路追隨唐玄宗去了蜀地。安史之亂平定後,陳玄禮又陪著唐玄宗重歸長安,迴歸不久後病死。當年,唐玄宗爭奪皇位的“唐隆之變”誅殺韋皇后,陳玄禮在那個時候就開始追隨他。陳玄禮忠心耿耿45年,不離不棄,一直是唐玄宗最信任的人之一。

这些历史要读
2019-08-30

因為,自馬嵬坡兵變後,大唐就不是唐玄宗說了算!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亂之初,叛軍一路勢如破竹,於次年攻破長安門戶潼關,唐玄宗在禁軍的護送下,倉皇出逃。

七月中旬,唐玄宗一行到達馬嵬驛。此時,隨從的將士因為飢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於是在陳玄禮的帶領下,以誅殺宰相楊國忠、貴妃楊玉環為由,發動兵變,史稱馬嵬坡兵變。咋看之下,這場禁軍兵變似乎就是衝著楊貴妃兄妹而來的。然實際上,兵變應該是衝著唐玄宗而來的,是當時還是太子的唐肅宗李亨,為了架空自己的父皇而發動的政變。

因為,自馬嵬坡兵變後,大唐就不是唐玄宗說了算!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亂之初,叛軍一路勢如破竹,於次年攻破長安門戶潼關,唐玄宗在禁軍的護送下,倉皇出逃。

七月中旬,唐玄宗一行到達馬嵬驛。此時,隨從的將士因為飢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於是在陳玄禮的帶領下,以誅殺宰相楊國忠、貴妃楊玉環為由,發動兵變,史稱馬嵬坡兵變。咋看之下,這場禁軍兵變似乎就是衝著楊貴妃兄妹而來的。然實際上,兵變應該是衝著唐玄宗而來的,是當時還是太子的唐肅宗李亨,為了架空自己的父皇而發動的政變。

首先,在陳玄禮發動兵變之前,事先就讓東宮宦官李輔國轉告太子李亨。當然史書對這個細節是輕描淡寫的,而且說當時的李亨也是猶豫不決。

但是,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因為,作為禁軍統帥的陳玄禮,如果他真的是要為國除奸,大可不必知會太子李亨,直接先斬後奏,再向唐玄宗交代就好了。所以,馬嵬坡兵變實際上就是李亨在背後策劃的,陳玄禮只是執行者而已。

因為,自馬嵬坡兵變後,大唐就不是唐玄宗說了算!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亂之初,叛軍一路勢如破竹,於次年攻破長安門戶潼關,唐玄宗在禁軍的護送下,倉皇出逃。

七月中旬,唐玄宗一行到達馬嵬驛。此時,隨從的將士因為飢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於是在陳玄禮的帶領下,以誅殺宰相楊國忠、貴妃楊玉環為由,發動兵變,史稱馬嵬坡兵變。咋看之下,這場禁軍兵變似乎就是衝著楊貴妃兄妹而來的。然實際上,兵變應該是衝著唐玄宗而來的,是當時還是太子的唐肅宗李亨,為了架空自己的父皇而發動的政變。

首先,在陳玄禮發動兵變之前,事先就讓東宮宦官李輔國轉告太子李亨。當然史書對這個細節是輕描淡寫的,而且說當時的李亨也是猶豫不決。

但是,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因為,作為禁軍統帥的陳玄禮,如果他真的是要為國除奸,大可不必知會太子李亨,直接先斬後奏,再向唐玄宗交代就好了。所以,馬嵬坡兵變實際上就是李亨在背後策劃的,陳玄禮只是執行者而已。

因為,只要陳玄禮能迫使唐玄宗賜死自己最寵愛的女人楊貴妃,從那一刻起他就是一個連自己女人都保護不了的人,而這就意味著唐玄宗就此失去一切威信和權力。而這以後,他自然也就無法以犯上之罪問罪陳玄禮了!

其次,我們從馬嵬坡兵變後,陳玄禮也沒有離開唐玄宗身邊,而是一直護衛他入蜀這點,也能證明陳玄禮就是李亨安插在唐玄宗身邊的棋子。原因很簡單,當時控制著禁軍的陳玄禮,他之所以始終不離開唐玄宗,這可不是出於對唐玄宗的忠心,而是李亨想讓陳玄禮一直留在唐玄宗身邊,死死的控制和監視自己的父皇。因為,只有這樣李亨才能安心的在靈武即位,而不用擔心成為太上皇的唐玄宗重新奪權。

因為,自馬嵬坡兵變後,大唐就不是唐玄宗說了算!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亂之初,叛軍一路勢如破竹,於次年攻破長安門戶潼關,唐玄宗在禁軍的護送下,倉皇出逃。

七月中旬,唐玄宗一行到達馬嵬驛。此時,隨從的將士因為飢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於是在陳玄禮的帶領下,以誅殺宰相楊國忠、貴妃楊玉環為由,發動兵變,史稱馬嵬坡兵變。咋看之下,這場禁軍兵變似乎就是衝著楊貴妃兄妹而來的。然實際上,兵變應該是衝著唐玄宗而來的,是當時還是太子的唐肅宗李亨,為了架空自己的父皇而發動的政變。

首先,在陳玄禮發動兵變之前,事先就讓東宮宦官李輔國轉告太子李亨。當然史書對這個細節是輕描淡寫的,而且說當時的李亨也是猶豫不決。

但是,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因為,作為禁軍統帥的陳玄禮,如果他真的是要為國除奸,大可不必知會太子李亨,直接先斬後奏,再向唐玄宗交代就好了。所以,馬嵬坡兵變實際上就是李亨在背後策劃的,陳玄禮只是執行者而已。

因為,只要陳玄禮能迫使唐玄宗賜死自己最寵愛的女人楊貴妃,從那一刻起他就是一個連自己女人都保護不了的人,而這就意味著唐玄宗就此失去一切威信和權力。而這以後,他自然也就無法以犯上之罪問罪陳玄禮了!

其次,我們從馬嵬坡兵變後,陳玄禮也沒有離開唐玄宗身邊,而是一直護衛他入蜀這點,也能證明陳玄禮就是李亨安插在唐玄宗身邊的棋子。原因很簡單,當時控制著禁軍的陳玄禮,他之所以始終不離開唐玄宗,這可不是出於對唐玄宗的忠心,而是李亨想讓陳玄禮一直留在唐玄宗身邊,死死的控制和監視自己的父皇。因為,只有這樣李亨才能安心的在靈武即位,而不用擔心成為太上皇的唐玄宗重新奪權。

所以,陳玄禮才會一直“盯著”唐玄宗,直到他重返長安,安享太上皇的生活。此外,陳玄禮護送唐玄宗重返長安後,不僅沒被問罪,還被加封為蔡國公。這恐怕就是唐肅宗對陳玄禮完成發動兵變和監視唐玄宗兩項艱鉅任務的獎勵吧!

也正因為這樣,唐玄宗根本就不可能有能力問罪陳玄禮。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本文作者:小賤賤

南方鹏
2019-08-27

玩了一輩子宮廷政變的李隆基,臨老也被玩回一局,安史之亂大萌,叛軍攻陷潼關逼近國都長安,李隆基率眾倉皇出逃欲入四川劍南道避禍,在路上走到馬嵬驛,窩火的禁軍在有心人鼓動下,又見楊國忠楊貴妃兄妹威福不減,發起兵變,殺死楊國忠一家,逼死楊貴妃。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也參與其中,並主導了逼殺縊死楊貴妃等事。

玩了一輩子宮廷政變的李隆基,臨老也被玩回一局,安史之亂大萌,叛軍攻陷潼關逼近國都長安,李隆基率眾倉皇出逃欲入四川劍南道避禍,在路上走到馬嵬驛,窩火的禁軍在有心人鼓動下,又見楊國忠楊貴妃兄妹威福不減,發起兵變,殺死楊國忠一家,逼死楊貴妃。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也參與其中,並主導了逼殺縊死楊貴妃等事。


對於這次兵變,陳玄禮起到重要作用,容易給人錯覺他是主謀,其實主謀是太子一黨,李亨和李輔國等人,陳玄禮的作用,是因勢利導,倒處處體現出維護玄宗的心意,以其時,太子亂其上,禁軍躁其下,楊家還不知死活,公然驕奢,趨勢已成,就算是禁軍首領,也只得順水推舟,一個人是擋不住大勢的。他的加入,倒把一場有可能殺皇帝的政變扭到玄宗勉強可以接受的局面。殺楊貴妃推卸玄宗無能誤國的責任,殺楊國忠以奸臣代明君遮掩,都是此類。

玄宗應該明白陳玄禮的苦心,不大可能會追究他,李隆基之後也沒機會實踐試一下,在逃入川的路上,太子李亨便在官民挽留下,留在關中領導平叛,剛走到靈武,就即位登基,李隆基升級為太上皇了,不再是一言掌握天下人生死的九五至尊。何況在殺楊貴妃兄妹後,陳玄禮也禮節做足,“玄禮等乃免冑釋甲,頓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諭軍士”,玄宗當時是肯定大家的做法的,事後若以犯上處理,師出無名。

玩了一輩子宮廷政變的李隆基,臨老也被玩回一局,安史之亂大萌,叛軍攻陷潼關逼近國都長安,李隆基率眾倉皇出逃欲入四川劍南道避禍,在路上走到馬嵬驛,窩火的禁軍在有心人鼓動下,又見楊國忠楊貴妃兄妹威福不減,發起兵變,殺死楊國忠一家,逼死楊貴妃。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也參與其中,並主導了逼殺縊死楊貴妃等事。


對於這次兵變,陳玄禮起到重要作用,容易給人錯覺他是主謀,其實主謀是太子一黨,李亨和李輔國等人,陳玄禮的作用,是因勢利導,倒處處體現出維護玄宗的心意,以其時,太子亂其上,禁軍躁其下,楊家還不知死活,公然驕奢,趨勢已成,就算是禁軍首領,也只得順水推舟,一個人是擋不住大勢的。他的加入,倒把一場有可能殺皇帝的政變扭到玄宗勉強可以接受的局面。殺楊貴妃推卸玄宗無能誤國的責任,殺楊國忠以奸臣代明君遮掩,都是此類。

玄宗應該明白陳玄禮的苦心,不大可能會追究他,李隆基之後也沒機會實踐試一下,在逃入川的路上,太子李亨便在官民挽留下,留在關中領導平叛,剛走到靈武,就即位登基,李隆基升級為太上皇了,不再是一言掌握天下人生死的九五至尊。何況在殺楊貴妃兄妹後,陳玄禮也禮節做足,“玄禮等乃免冑釋甲,頓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諭軍士”,玄宗當時是肯定大家的做法的,事後若以犯上處理,師出無名。


而以當上太上皇之尊的身份,如果強要以馬嵬之事問罪陳玄禮,這不是要報復陳玄禮,這是在向天下人昭示,玄宗肅宗父子不和,老子看不爽兒子,對馬嵬事的翻案,就是在推翻李亨。作為從武則天朝鬥到其父李旦朝,甚至自己當皇帝還在斗的李隆基,其中的利害不可能想不明白,大勢已去,大臣們都向新帝效忠,自己跳出來挑戰,是迫兒子下死手,老壽星上吊,活得不耐煩,所以他忍了。

玩了一輩子宮廷政變的李隆基,臨老也被玩回一局,安史之亂大萌,叛軍攻陷潼關逼近國都長安,李隆基率眾倉皇出逃欲入四川劍南道避禍,在路上走到馬嵬驛,窩火的禁軍在有心人鼓動下,又見楊國忠楊貴妃兄妹威福不減,發起兵變,殺死楊國忠一家,逼死楊貴妃。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也參與其中,並主導了逼殺縊死楊貴妃等事。


對於這次兵變,陳玄禮起到重要作用,容易給人錯覺他是主謀,其實主謀是太子一黨,李亨和李輔國等人,陳玄禮的作用,是因勢利導,倒處處體現出維護玄宗的心意,以其時,太子亂其上,禁軍躁其下,楊家還不知死活,公然驕奢,趨勢已成,就算是禁軍首領,也只得順水推舟,一個人是擋不住大勢的。他的加入,倒把一場有可能殺皇帝的政變扭到玄宗勉強可以接受的局面。殺楊貴妃推卸玄宗無能誤國的責任,殺楊國忠以奸臣代明君遮掩,都是此類。

玄宗應該明白陳玄禮的苦心,不大可能會追究他,李隆基之後也沒機會實踐試一下,在逃入川的路上,太子李亨便在官民挽留下,留在關中領導平叛,剛走到靈武,就即位登基,李隆基升級為太上皇了,不再是一言掌握天下人生死的九五至尊。何況在殺楊貴妃兄妹後,陳玄禮也禮節做足,“玄禮等乃免冑釋甲,頓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諭軍士”,玄宗當時是肯定大家的做法的,事後若以犯上處理,師出無名。


而以當上太上皇之尊的身份,如果強要以馬嵬之事問罪陳玄禮,這不是要報復陳玄禮,這是在向天下人昭示,玄宗肅宗父子不和,老子看不爽兒子,對馬嵬事的翻案,就是在推翻李亨。作為從武則天朝鬥到其父李旦朝,甚至自己當皇帝還在斗的李隆基,其中的利害不可能想不明白,大勢已去,大臣們都向新帝效忠,自己跳出來挑戰,是迫兒子下死手,老壽星上吊,活得不耐煩,所以他忍了。

陳玄禮也算有情有義,在李隆基升級為太上皇的關鍵時刻,還不離不棄,沒有跑去向新皇效忠,大談馬嵬聯手的情誼以討封賞,而是跟在玄宗身邊,陪到玄宗迴歸長安,還隨侍左右,直到玄宗被媳婦迫得遷往太極宮居住,才因病重去世。這樣一個忠心耿耿的人,哪能因一時拂逆心意而對他重加問罪!

弋北谈古今
2019-08-24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拉開了長達數十年唐朝動亂的序幕。安祿山起兵之後,叛軍猶如摧枯拉朽一般將唐朝官軍打得潰不成軍,長安危機。次年,唐玄宗帶領最後的宮中衛隊,攜帶家眷逃出京城,前往蜀地避難。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拉開了長達數十年唐朝動亂的序幕。安祿山起兵之後,叛軍猶如摧枯拉朽一般將唐朝官軍打得潰不成軍,長安危機。次年,唐玄宗帶領最後的宮中衛隊,攜帶家眷逃出京城,前往蜀地避難。


而在行進到馬嵬坡之時,禁軍首領陳玄禮夥同太子李亨、東宮宦官李輔國強行脅迫唐玄宗處死丞相楊國忠,逼死楊玉環。而後陳玄禮繼續幫助唐玄宗逃亡。在唐玄宗重新回到長安之後,唐玄宗卻沒有處死陳玄禮,這是為什麼呢?請聽我如下分析:

【唐玄宗與陳玄禮感情至深】

陳玄禮在唐玄宗還是臨淄王的時候,便與他結交。在唐玄宗逐漸走向唐朝權力政治中心時,陳玄禮幫助唐玄宗除掉了不少的政治敵人。在唐玄宗繼位的過程中,陳玄禮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並且在唐玄宗成功繼位以後,陳玄禮也得以繼續在宮中禁衛軍任職,並且一躍成為禁衛軍的首領,負責唐玄宗的安危。陳玄禮在禁軍大將軍一職上做了很長的時間,直到後來護送唐玄宗離開京城逃亡。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拉開了長達數十年唐朝動亂的序幕。安祿山起兵之後,叛軍猶如摧枯拉朽一般將唐朝官軍打得潰不成軍,長安危機。次年,唐玄宗帶領最後的宮中衛隊,攜帶家眷逃出京城,前往蜀地避難。


而在行進到馬嵬坡之時,禁軍首領陳玄禮夥同太子李亨、東宮宦官李輔國強行脅迫唐玄宗處死丞相楊國忠,逼死楊玉環。而後陳玄禮繼續幫助唐玄宗逃亡。在唐玄宗重新回到長安之後,唐玄宗卻沒有處死陳玄禮,這是為什麼呢?請聽我如下分析:

【唐玄宗與陳玄禮感情至深】

陳玄禮在唐玄宗還是臨淄王的時候,便與他結交。在唐玄宗逐漸走向唐朝權力政治中心時,陳玄禮幫助唐玄宗除掉了不少的政治敵人。在唐玄宗繼位的過程中,陳玄禮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並且在唐玄宗成功繼位以後,陳玄禮也得以繼續在宮中禁衛軍任職,並且一躍成為禁衛軍的首領,負責唐玄宗的安危。陳玄禮在禁軍大將軍一職上做了很長的時間,直到後來護送唐玄宗離開京城逃亡。



在唐玄宗已經與陳玄禮相識如此之久的情況下,並且在唐玄宗回到京城時已經失去大部分的親信,唐玄宗也已經年老。唐玄宗難免念及曾經的感情,繼續與陳玄禮交好。

【陳玄禮權力大,唐玄宗無可奈何】

陳玄禮在安祿山叛亂之後掌握著唐朝中央朝廷的最後的一隻直屬力量,並且這隻禁軍有著極強的戰鬥力。而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元氣大傷,即使唐玄宗已經回到了京城,叛亂也還沒有平定,京城的安危也如累卵,極其需要強大的軍隊鎮守。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拉開了長達數十年唐朝動亂的序幕。安祿山起兵之後,叛軍猶如摧枯拉朽一般將唐朝官軍打得潰不成軍,長安危機。次年,唐玄宗帶領最後的宮中衛隊,攜帶家眷逃出京城,前往蜀地避難。


而在行進到馬嵬坡之時,禁軍首領陳玄禮夥同太子李亨、東宮宦官李輔國強行脅迫唐玄宗處死丞相楊國忠,逼死楊玉環。而後陳玄禮繼續幫助唐玄宗逃亡。在唐玄宗重新回到長安之後,唐玄宗卻沒有處死陳玄禮,這是為什麼呢?請聽我如下分析:

【唐玄宗與陳玄禮感情至深】

陳玄禮在唐玄宗還是臨淄王的時候,便與他結交。在唐玄宗逐漸走向唐朝權力政治中心時,陳玄禮幫助唐玄宗除掉了不少的政治敵人。在唐玄宗繼位的過程中,陳玄禮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並且在唐玄宗成功繼位以後,陳玄禮也得以繼續在宮中禁衛軍任職,並且一躍成為禁衛軍的首領,負責唐玄宗的安危。陳玄禮在禁軍大將軍一職上做了很長的時間,直到後來護送唐玄宗離開京城逃亡。



在唐玄宗已經與陳玄禮相識如此之久的情況下,並且在唐玄宗回到京城時已經失去大部分的親信,唐玄宗也已經年老。唐玄宗難免念及曾經的感情,繼續與陳玄禮交好。

【陳玄禮權力大,唐玄宗無可奈何】

陳玄禮在安祿山叛亂之後掌握著唐朝中央朝廷的最後的一隻直屬力量,並且這隻禁軍有著極強的戰鬥力。而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元氣大傷,即使唐玄宗已經回到了京城,叛亂也還沒有平定,京城的安危也如累卵,極其需要強大的軍隊鎮守。


而陳玄禮身為禁軍首領,唐玄宗為了安撫軍心,護中央周全,自然不會對陳玄禮下手。並且陳玄禮身後有著強大的中央禁軍,唐玄宗也無可奈何。

【唐玄宗已經失勢,手中並沒有生殺大權】

在馬嵬坡一別後,太子李亨前往靈武即位,成為唐朝的新一位皇帝,而唐玄宗自然成為了太上皇。李亨即位後收攏部隊,收復了大量的失地。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拉開了長達數十年唐朝動亂的序幕。安祿山起兵之後,叛軍猶如摧枯拉朽一般將唐朝官軍打得潰不成軍,長安危機。次年,唐玄宗帶領最後的宮中衛隊,攜帶家眷逃出京城,前往蜀地避難。


而在行進到馬嵬坡之時,禁軍首領陳玄禮夥同太子李亨、東宮宦官李輔國強行脅迫唐玄宗處死丞相楊國忠,逼死楊玉環。而後陳玄禮繼續幫助唐玄宗逃亡。在唐玄宗重新回到長安之後,唐玄宗卻沒有處死陳玄禮,這是為什麼呢?請聽我如下分析:

【唐玄宗與陳玄禮感情至深】

陳玄禮在唐玄宗還是臨淄王的時候,便與他結交。在唐玄宗逐漸走向唐朝權力政治中心時,陳玄禮幫助唐玄宗除掉了不少的政治敵人。在唐玄宗繼位的過程中,陳玄禮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並且在唐玄宗成功繼位以後,陳玄禮也得以繼續在宮中禁衛軍任職,並且一躍成為禁衛軍的首領,負責唐玄宗的安危。陳玄禮在禁軍大將軍一職上做了很長的時間,直到後來護送唐玄宗離開京城逃亡。



在唐玄宗已經與陳玄禮相識如此之久的情況下,並且在唐玄宗回到京城時已經失去大部分的親信,唐玄宗也已經年老。唐玄宗難免念及曾經的感情,繼續與陳玄禮交好。

【陳玄禮權力大,唐玄宗無可奈何】

陳玄禮在安祿山叛亂之後掌握著唐朝中央朝廷的最後的一隻直屬力量,並且這隻禁軍有著極強的戰鬥力。而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元氣大傷,即使唐玄宗已經回到了京城,叛亂也還沒有平定,京城的安危也如累卵,極其需要強大的軍隊鎮守。


而陳玄禮身為禁軍首領,唐玄宗為了安撫軍心,護中央周全,自然不會對陳玄禮下手。並且陳玄禮身後有著強大的中央禁軍,唐玄宗也無可奈何。

【唐玄宗已經失勢,手中並沒有生殺大權】

在馬嵬坡一別後,太子李亨前往靈武即位,成為唐朝的新一位皇帝,而唐玄宗自然成為了太上皇。李亨即位後收攏部隊,收復了大量的失地。


在李亨主掌大權的時候,唐玄宗仍然只是偏安一隅。而唐玄宗雖然回到了長安,唐朝的皇帝已經成為了李亨,那些大權也落到了李亨的手中。陳玄禮身為朝廷大將,已經不是手中無權的唐玄宗可以處置的了。

【陳玄禮有功】

陳玄禮在“安史之亂”後的表現足以證明他是一位忠臣,並且擁有著極其堅定的信念。他的一眾表現也極其的出色。陳玄禮先是掩護唐玄宗逃離長安,接著又幫助唐玄宗抵達蜀地,然後在長安收復後再次協助唐玄宗回到長安。在這如此漫長的過程中,唐玄宗做為一名已經失去大權的皇帝,陳玄禮依舊對他忠心耿耿,從沒有動搖。在這一點上,陳玄禮是一位有功之臣。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拉開了長達數十年唐朝動亂的序幕。安祿山起兵之後,叛軍猶如摧枯拉朽一般將唐朝官軍打得潰不成軍,長安危機。次年,唐玄宗帶領最後的宮中衛隊,攜帶家眷逃出京城,前往蜀地避難。


而在行進到馬嵬坡之時,禁軍首領陳玄禮夥同太子李亨、東宮宦官李輔國強行脅迫唐玄宗處死丞相楊國忠,逼死楊玉環。而後陳玄禮繼續幫助唐玄宗逃亡。在唐玄宗重新回到長安之後,唐玄宗卻沒有處死陳玄禮,這是為什麼呢?請聽我如下分析:

【唐玄宗與陳玄禮感情至深】

陳玄禮在唐玄宗還是臨淄王的時候,便與他結交。在唐玄宗逐漸走向唐朝權力政治中心時,陳玄禮幫助唐玄宗除掉了不少的政治敵人。在唐玄宗繼位的過程中,陳玄禮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並且在唐玄宗成功繼位以後,陳玄禮也得以繼續在宮中禁衛軍任職,並且一躍成為禁衛軍的首領,負責唐玄宗的安危。陳玄禮在禁軍大將軍一職上做了很長的時間,直到後來護送唐玄宗離開京城逃亡。



在唐玄宗已經與陳玄禮相識如此之久的情況下,並且在唐玄宗回到京城時已經失去大部分的親信,唐玄宗也已經年老。唐玄宗難免念及曾經的感情,繼續與陳玄禮交好。

【陳玄禮權力大,唐玄宗無可奈何】

陳玄禮在安祿山叛亂之後掌握著唐朝中央朝廷的最後的一隻直屬力量,並且這隻禁軍有著極強的戰鬥力。而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元氣大傷,即使唐玄宗已經回到了京城,叛亂也還沒有平定,京城的安危也如累卵,極其需要強大的軍隊鎮守。


而陳玄禮身為禁軍首領,唐玄宗為了安撫軍心,護中央周全,自然不會對陳玄禮下手。並且陳玄禮身後有著強大的中央禁軍,唐玄宗也無可奈何。

【唐玄宗已經失勢,手中並沒有生殺大權】

在馬嵬坡一別後,太子李亨前往靈武即位,成為唐朝的新一位皇帝,而唐玄宗自然成為了太上皇。李亨即位後收攏部隊,收復了大量的失地。


在李亨主掌大權的時候,唐玄宗仍然只是偏安一隅。而唐玄宗雖然回到了長安,唐朝的皇帝已經成為了李亨,那些大權也落到了李亨的手中。陳玄禮身為朝廷大將,已經不是手中無權的唐玄宗可以處置的了。

【陳玄禮有功】

陳玄禮在“安史之亂”後的表現足以證明他是一位忠臣,並且擁有著極其堅定的信念。他的一眾表現也極其的出色。陳玄禮先是掩護唐玄宗逃離長安,接著又幫助唐玄宗抵達蜀地,然後在長安收復後再次協助唐玄宗回到長安。在這如此漫長的過程中,唐玄宗做為一名已經失去大權的皇帝,陳玄禮依舊對他忠心耿耿,從沒有動搖。在這一點上,陳玄禮是一位有功之臣。



陳玄禮雖然強迫唐玄宗下令處死了楊貴妃、楊國忠等人,但是陳玄禮是從國家的角度出發並不是因為他自己的私人恩怨,唐玄宗也明白這一點。如果陳玄禮不動手,也還會有其他的人動手。唐玄宗也深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陳玄禮都是一位對唐朝有功的忠臣。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拉開了長達數十年唐朝動亂的序幕。安祿山起兵之後,叛軍猶如摧枯拉朽一般將唐朝官軍打得潰不成軍,長安危機。次年,唐玄宗帶領最後的宮中衛隊,攜帶家眷逃出京城,前往蜀地避難。


而在行進到馬嵬坡之時,禁軍首領陳玄禮夥同太子李亨、東宮宦官李輔國強行脅迫唐玄宗處死丞相楊國忠,逼死楊玉環。而後陳玄禮繼續幫助唐玄宗逃亡。在唐玄宗重新回到長安之後,唐玄宗卻沒有處死陳玄禮,這是為什麼呢?請聽我如下分析:

【唐玄宗與陳玄禮感情至深】

陳玄禮在唐玄宗還是臨淄王的時候,便與他結交。在唐玄宗逐漸走向唐朝權力政治中心時,陳玄禮幫助唐玄宗除掉了不少的政治敵人。在唐玄宗繼位的過程中,陳玄禮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並且在唐玄宗成功繼位以後,陳玄禮也得以繼續在宮中禁衛軍任職,並且一躍成為禁衛軍的首領,負責唐玄宗的安危。陳玄禮在禁軍大將軍一職上做了很長的時間,直到後來護送唐玄宗離開京城逃亡。



在唐玄宗已經與陳玄禮相識如此之久的情況下,並且在唐玄宗回到京城時已經失去大部分的親信,唐玄宗也已經年老。唐玄宗難免念及曾經的感情,繼續與陳玄禮交好。

【陳玄禮權力大,唐玄宗無可奈何】

陳玄禮在安祿山叛亂之後掌握著唐朝中央朝廷的最後的一隻直屬力量,並且這隻禁軍有著極強的戰鬥力。而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元氣大傷,即使唐玄宗已經回到了京城,叛亂也還沒有平定,京城的安危也如累卵,極其需要強大的軍隊鎮守。


而陳玄禮身為禁軍首領,唐玄宗為了安撫軍心,護中央周全,自然不會對陳玄禮下手。並且陳玄禮身後有著強大的中央禁軍,唐玄宗也無可奈何。

【唐玄宗已經失勢,手中並沒有生殺大權】

在馬嵬坡一別後,太子李亨前往靈武即位,成為唐朝的新一位皇帝,而唐玄宗自然成為了太上皇。李亨即位後收攏部隊,收復了大量的失地。


在李亨主掌大權的時候,唐玄宗仍然只是偏安一隅。而唐玄宗雖然回到了長安,唐朝的皇帝已經成為了李亨,那些大權也落到了李亨的手中。陳玄禮身為朝廷大將,已經不是手中無權的唐玄宗可以處置的了。

【陳玄禮有功】

陳玄禮在“安史之亂”後的表現足以證明他是一位忠臣,並且擁有著極其堅定的信念。他的一眾表現也極其的出色。陳玄禮先是掩護唐玄宗逃離長安,接著又幫助唐玄宗抵達蜀地,然後在長安收復後再次協助唐玄宗回到長安。在這如此漫長的過程中,唐玄宗做為一名已經失去大權的皇帝,陳玄禮依舊對他忠心耿耿,從沒有動搖。在這一點上,陳玄禮是一位有功之臣。



陳玄禮雖然強迫唐玄宗下令處死了楊貴妃、楊國忠等人,但是陳玄禮是從國家的角度出發並不是因為他自己的私人恩怨,唐玄宗也明白這一點。如果陳玄禮不動手,也還會有其他的人動手。唐玄宗也深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陳玄禮都是一位對唐朝有功的忠臣。



無論在馬嵬坡中唐玄宗失去了楊玉環有多麼傷心,陳玄禮都是從國家大義出發,唐玄宗並不能有過多的怨言。從長安逃亡蜀地之路無論多麼屈辱,而蜀地回到長安又是多麼艱辛,陳玄禮一直對唐玄宗忠心耿耿不曾動搖,唐玄宗也念及在心。所以,即使唐玄宗回到了長安,唐玄宗依舊對陳玄禮以禮相待,沒有怨言。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历史简单说
2019-08-30

我們先來看看陳玄禮這個人,他擔任的是禁軍龍武大將軍,他其實在景龍四年,公元710年,跟隨李隆基除掉了韋后與太平公主,而馬嵬坡之變是公元756年,過去了四十六年,由此可見陳玄禮是一直很受唐玄宗器重與信任的。

那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會發生馬嵬坡之變,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安史之亂的爆發,洛陽、潼關、長安先後失守,哥舒翰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唐玄宗在陳玄禮的護送下西逃。

我們先來看看陳玄禮這個人,他擔任的是禁軍龍武大將軍,他其實在景龍四年,公元710年,跟隨李隆基除掉了韋后與太平公主,而馬嵬坡之變是公元756年,過去了四十六年,由此可見陳玄禮是一直很受唐玄宗器重與信任的。

那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會發生馬嵬坡之變,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安史之亂的爆發,洛陽、潼關、長安先後失守,哥舒翰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唐玄宗在陳玄禮的護送下西逃。

因為逃得匆忙,自然不會帶太多的食物,再加上人數眾多,所以大家開始餓肚子,這時候很多將士開始喧譁起來了,他們認為安史之亂的原因在於楊國忠的亂政,而安祿山打的旗號,正是奉詔討伐楊國忠。

陳玄禮也是這個想法,他就去找東宮宦官李輔國,他跟李輔國說,必須轉告太子,要殺掉楊國忠。太子李亨聽了這個事情之後,有點猶豫,因為楊國忠是唐玄宗的寵臣,而楊貴妃是他的妹妹,如果他參與殺掉了楊國忠,那麼唐玄宗會不會認為他要造反?

我們先來看看陳玄禮這個人,他擔任的是禁軍龍武大將軍,他其實在景龍四年,公元710年,跟隨李隆基除掉了韋后與太平公主,而馬嵬坡之變是公元756年,過去了四十六年,由此可見陳玄禮是一直很受唐玄宗器重與信任的。

那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會發生馬嵬坡之變,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安史之亂的爆發,洛陽、潼關、長安先後失守,哥舒翰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唐玄宗在陳玄禮的護送下西逃。

因為逃得匆忙,自然不會帶太多的食物,再加上人數眾多,所以大家開始餓肚子,這時候很多將士開始喧譁起來了,他們認為安史之亂的原因在於楊國忠的亂政,而安祿山打的旗號,正是奉詔討伐楊國忠。

陳玄禮也是這個想法,他就去找東宮宦官李輔國,他跟李輔國說,必須轉告太子,要殺掉楊國忠。太子李亨聽了這個事情之後,有點猶豫,因為楊國忠是唐玄宗的寵臣,而楊貴妃是他的妹妹,如果他參與殺掉了楊國忠,那麼唐玄宗會不會認為他要造反?

剛好這個時候,吐蕃的使者一行幾十個人攔住了楊國忠,向楊國忠要吃的,楊國忠還沒回答呢?怒氣沖天的士兵們紛紛大喊:楊國忠與胡人謀反啦!有人甚至拉弓射箭,射向楊國忠,只是沒射中,射到了他的馬鞍。

楊國忠趕緊逃呀,逃到了馬嵬驛的西門時,被追上的士卒給殺了,御史大夫出面呵斥,也被殺了,韋見素也出來看,也被打了,只是有人阻攔,所以沒有被殺。

我們先來看看陳玄禮這個人,他擔任的是禁軍龍武大將軍,他其實在景龍四年,公元710年,跟隨李隆基除掉了韋后與太平公主,而馬嵬坡之變是公元756年,過去了四十六年,由此可見陳玄禮是一直很受唐玄宗器重與信任的。

那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會發生馬嵬坡之變,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安史之亂的爆發,洛陽、潼關、長安先後失守,哥舒翰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唐玄宗在陳玄禮的護送下西逃。

因為逃得匆忙,自然不會帶太多的食物,再加上人數眾多,所以大家開始餓肚子,這時候很多將士開始喧譁起來了,他們認為安史之亂的原因在於楊國忠的亂政,而安祿山打的旗號,正是奉詔討伐楊國忠。

陳玄禮也是這個想法,他就去找東宮宦官李輔國,他跟李輔國說,必須轉告太子,要殺掉楊國忠。太子李亨聽了這個事情之後,有點猶豫,因為楊國忠是唐玄宗的寵臣,而楊貴妃是他的妹妹,如果他參與殺掉了楊國忠,那麼唐玄宗會不會認為他要造反?

剛好這個時候,吐蕃的使者一行幾十個人攔住了楊國忠,向楊國忠要吃的,楊國忠還沒回答呢?怒氣沖天的士兵們紛紛大喊:楊國忠與胡人謀反啦!有人甚至拉弓射箭,射向楊國忠,只是沒射中,射到了他的馬鞍。

楊國忠趕緊逃呀,逃到了馬嵬驛的西門時,被追上的士卒給殺了,御史大夫出面呵斥,也被殺了,韋見素也出來看,也被打了,只是有人阻攔,所以沒有被殺。

外面鬧那麼大聲,唐玄宗當然聽到了,就派人去問個情況,大家說是楊國忠謀反,然後被殺了。唐玄宗出去了,勸士卒們走,可士卒們不願意,他們說楊貴妃也得死,唐玄宗自然不捨,但是沒辦法,最後只能勒死楊貴妃。

唐玄宗讓陳玄禮來看,陳玄禮叩頭謝罪,唐玄宗安慰了他,然後陳玄禮出去說了,然後大家就散去了,然後繼續西行。而太子李亨在此與唐玄宗分道,北上靈武,然後稱帝,也就是唐肅宗,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而陳玄禮就一直跟著唐玄宗。

從這個過程,我們就可以知道,唐玄宗對陳玄禮不可能一點怨氣都沒有的,可是安史之亂,唐玄宗的威信盡失,連楊貴妃都保不住,而太子李亨也稱帝了,他根本就拿陳玄禮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陳玄禮依然是禁軍龍武大將軍。

苏绽
2019-11-23

陳玄禮在馬嵬驛中逼宮唐玄宗,逼殺玄宗最寵愛的楊貴妃,的確是大逆不道。如果在平常時期,或者玄宗掌權的時候,陳玄禮必定死一千次一萬次了。

然而,安史之亂以後的特殊時期,在君臣大防上,陳玄禮雖然對唐玄宗無禮,但畢竟是有功的,尤其對玄宗護衛有功。

馬嵬驛之變時,兵變諸將在誅殺了楊國忠、楊貴妃以後,原計劃是逼迫唐玄宗的。關鍵時刻,陳玄禮誓死效忠玄宗,並護衛玄宗左右,使玄宗度過危機。

馬嵬驛之變以後,太子及一干臣將北上朔方,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唯有身為龍武大將軍的陳玄禮隨玄宗入蜀,並在此後一直護衛著玄宗,使玄宗度過了一個安定的流亡歲月。僅憑此功一件,玄宗回宮以後自然也不會太為難陳玄禮。

此外,陳玄禮一直是唐玄宗的親信,從誅殺韋后、安樂公主之時,陳玄禮就追隨在玄宗左右,前後逾40年,是玄宗最信任的護衛官之一,私人情感篤厚,玄宗很難對其痛下殺手。

再則,唐玄宗回宮以後,已經沒有什麼權力了。朝廷重臣已經悉數被靈武功勳替代,玄宗已經是實實在在的賦閒太上皇了。這個時候,玄宗還能不能問罪陳玄禮先不論,只說就算玄宗問罪陳玄禮以後,他的護衛再去哪裡找?難道要接受肅宗安排的親兵嗎?

其實,玄宗回宮以後,玄宗已經被肅宗給監視起來了。在當時,玄宗是可能對肅宗的皇位產生威脅的主要人物,因而倍受肅宗打擊。當時的李輔國等人,就計劃翦除玄宗的威脅,而陳玄禮同樣在名單之列。

由此可見,唐玄宗回宮以後,陳玄禮和唐玄宗可謂同病相憐,被肅宗所忌。這樣,兩人惺惺相惜、相互保全,更是難能可貴了。後來,在李輔國的“安排”下,玄宗被強制遷移到了甘露殿,陳玄禮也被趕回老家。不久,唐玄宗在孤獨中病逝了。

因此,陳玄禮之於玄宗,於情於理,都不會被玄宗問罪的。那樣等於玄宗自斷臂膀,玄宗雖然晚年昏庸,但還不至於昏聵至此。

最後,再補充一點。歷史上還有一個傳說,在馬嵬驛之時,知到唐玄宗對楊貴妃用情篤深,陳玄禮並沒有殺掉楊貴妃,而是找人掉包了,楊貴妃因此得以倖免。且不管這個傳說真假,但可以確定,唐玄宗與陳玄禮的私交感情,是毋庸置疑的。

陳玄禮在馬嵬驛中逼宮唐玄宗,逼殺玄宗最寵愛的楊貴妃,的確是大逆不道。如果在平常時期,或者玄宗掌權的時候,陳玄禮必定死一千次一萬次了。

然而,安史之亂以後的特殊時期,在君臣大防上,陳玄禮雖然對唐玄宗無禮,但畢竟是有功的,尤其對玄宗護衛有功。

馬嵬驛之變時,兵變諸將在誅殺了楊國忠、楊貴妃以後,原計劃是逼迫唐玄宗的。關鍵時刻,陳玄禮誓死效忠玄宗,並護衛玄宗左右,使玄宗度過危機。

馬嵬驛之變以後,太子及一干臣將北上朔方,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唯有身為龍武大將軍的陳玄禮隨玄宗入蜀,並在此後一直護衛著玄宗,使玄宗度過了一個安定的流亡歲月。僅憑此功一件,玄宗回宮以後自然也不會太為難陳玄禮。

此外,陳玄禮一直是唐玄宗的親信,從誅殺韋后、安樂公主之時,陳玄禮就追隨在玄宗左右,前後逾40年,是玄宗最信任的護衛官之一,私人情感篤厚,玄宗很難對其痛下殺手。

再則,唐玄宗回宮以後,已經沒有什麼權力了。朝廷重臣已經悉數被靈武功勳替代,玄宗已經是實實在在的賦閒太上皇了。這個時候,玄宗還能不能問罪陳玄禮先不論,只說就算玄宗問罪陳玄禮以後,他的護衛再去哪裡找?難道要接受肅宗安排的親兵嗎?

其實,玄宗回宮以後,玄宗已經被肅宗給監視起來了。在當時,玄宗是可能對肅宗的皇位產生威脅的主要人物,因而倍受肅宗打擊。當時的李輔國等人,就計劃翦除玄宗的威脅,而陳玄禮同樣在名單之列。

由此可見,唐玄宗回宮以後,陳玄禮和唐玄宗可謂同病相憐,被肅宗所忌。這樣,兩人惺惺相惜、相互保全,更是難能可貴了。後來,在李輔國的“安排”下,玄宗被強制遷移到了甘露殿,陳玄禮也被趕回老家。不久,唐玄宗在孤獨中病逝了。

因此,陳玄禮之於玄宗,於情於理,都不會被玄宗問罪的。那樣等於玄宗自斷臂膀,玄宗雖然晚年昏庸,但還不至於昏聵至此。

最後,再補充一點。歷史上還有一個傳說,在馬嵬驛之時,知到唐玄宗對楊貴妃用情篤深,陳玄禮並沒有殺掉楊貴妃,而是找人掉包了,楊貴妃因此得以倖免。且不管這個傳說真假,但可以確定,唐玄宗與陳玄禮的私交感情,是毋庸置疑的。

Mer86
2019-11-23

馬嵬驛兵變的背景大家都知道,哥舒翰兵敗靈寶後,唐玄宗一看叛軍氣勢洶洶而來,明白長安要丟,於是表面上號稱要親征,暗地裡卻擺了文武百官和京師百姓一道,趁夜色帶著三千多人,包括重要的禁軍宿衛兵、高官和皇子皇孫皇妃,一溜煙的跑路了。結果玄宗的御駕隊伍逃出長安還不到百里,就發生了馬嵬驛兵變一事。關於這場兵變,史料有詳細記載。但是史料只記載了前後的事件經過,很多細節上經不住推敲。比如發動兵變的人,都是玄宗的親兵,而兵變之後唐玄宗卻跟沒事人一樣,依然讓這些親兵護送自己到了千里之外的蜀地。

那麼為什麼玄宗在事後不追究呢?後人對此普遍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猜測:

第一種猜測是兵變由唐玄宗本人策劃,目的是為了甩鍋,陳玄禮忠實的完成了玄宗交給他的任務,何罪之有?

第二種猜測是唐玄宗在兵變後醒悟,不再痴心於權力,對太子自立為帝都予以默認,陳玄禮那點事就不提了。

馬嵬驛兵變的背景大家都知道,哥舒翰兵敗靈寶後,唐玄宗一看叛軍氣勢洶洶而來,明白長安要丟,於是表面上號稱要親征,暗地裡卻擺了文武百官和京師百姓一道,趁夜色帶著三千多人,包括重要的禁軍宿衛兵、高官和皇子皇孫皇妃,一溜煙的跑路了。結果玄宗的御駕隊伍逃出長安還不到百里,就發生了馬嵬驛兵變一事。關於這場兵變,史料有詳細記載。但是史料只記載了前後的事件經過,很多細節上經不住推敲。比如發動兵變的人,都是玄宗的親兵,而兵變之後唐玄宗卻跟沒事人一樣,依然讓這些親兵護送自己到了千里之外的蜀地。

那麼為什麼玄宗在事後不追究呢?後人對此普遍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猜測:

第一種猜測是兵變由唐玄宗本人策劃,目的是為了甩鍋,陳玄禮忠實的完成了玄宗交給他的任務,何罪之有?

第二種猜測是唐玄宗在兵變後醒悟,不再痴心於權力,對太子自立為帝都予以默認,陳玄禮那點事就不提了。

先說第一種猜測,也就是唐玄宗策劃了馬嵬驛事件。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有兩個依據。一是唐玄宗並非善類,殺自己兒子,搶自己的兒媳婦,什麼齷齪事都乾的出來。他再殺楊貴妃和楊國忠,也沒什麼不可能得;第二是楊國忠這個人威脅太大!逼得唐玄宗不得不殺掉他

關於唐玄宗心狠手辣,這裡不細說了。下面只說說楊國忠為什麼對玄宗的威脅很大。

首先,安祿山發動叛亂的理由就是:奉密詔討伐楊國忠。唐玄宗殺了楊國忠,就跟當年漢景帝殺晁錯一樣,可以拔掉叛軍清君側口實,以瓦解叛軍舉兵的合理性,削弱叛軍軍心,揭露安祿山個人利益意圖。

其次,非常非常重要!唐玄宗離開長安,走的非常匆忙,他只帶了三千人,估計士兵也就一千多人。這也就是說,唐玄宗的警衛力量是不足的。而唐玄宗所要去的蜀地,是楊國忠起家的地方。楊國忠早年在蜀地從軍起家,截止玄宗逃跑前,他一直遙領劍南節度使一職。在他遙領劍南節度使之前的兩任節度使,章仇兼瓊和鮮于仲通也都是楊國忠一黨的成員。整個蜀地貌似變成了楊家的私人領地。

備註:當時的正牌劍南節度使崔圓,只是代理身份,而且代理了三年都未能扶正。這是因為崔圓非楊國忠一黨,私下與楊國忠無私交。玄宗出逃前,先是把楊國忠的遙領劍南節度使給擼了,讓自己的兒子擔任。然後任命崔圓為劍南副節度使。玄宗回長安後,正式轉正為節度使。

馬嵬驛兵變的背景大家都知道,哥舒翰兵敗靈寶後,唐玄宗一看叛軍氣勢洶洶而來,明白長安要丟,於是表面上號稱要親征,暗地裡卻擺了文武百官和京師百姓一道,趁夜色帶著三千多人,包括重要的禁軍宿衛兵、高官和皇子皇孫皇妃,一溜煙的跑路了。結果玄宗的御駕隊伍逃出長安還不到百里,就發生了馬嵬驛兵變一事。關於這場兵變,史料有詳細記載。但是史料只記載了前後的事件經過,很多細節上經不住推敲。比如發動兵變的人,都是玄宗的親兵,而兵變之後唐玄宗卻跟沒事人一樣,依然讓這些親兵護送自己到了千里之外的蜀地。

那麼為什麼玄宗在事後不追究呢?後人對此普遍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猜測:

第一種猜測是兵變由唐玄宗本人策劃,目的是為了甩鍋,陳玄禮忠實的完成了玄宗交給他的任務,何罪之有?

第二種猜測是唐玄宗在兵變後醒悟,不再痴心於權力,對太子自立為帝都予以默認,陳玄禮那點事就不提了。

先說第一種猜測,也就是唐玄宗策劃了馬嵬驛事件。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有兩個依據。一是唐玄宗並非善類,殺自己兒子,搶自己的兒媳婦,什麼齷齪事都乾的出來。他再殺楊貴妃和楊國忠,也沒什麼不可能得;第二是楊國忠這個人威脅太大!逼得唐玄宗不得不殺掉他

關於唐玄宗心狠手辣,這裡不細說了。下面只說說楊國忠為什麼對玄宗的威脅很大。

首先,安祿山發動叛亂的理由就是:奉密詔討伐楊國忠。唐玄宗殺了楊國忠,就跟當年漢景帝殺晁錯一樣,可以拔掉叛軍清君側口實,以瓦解叛軍舉兵的合理性,削弱叛軍軍心,揭露安祿山個人利益意圖。

其次,非常非常重要!唐玄宗離開長安,走的非常匆忙,他只帶了三千人,估計士兵也就一千多人。這也就是說,唐玄宗的警衛力量是不足的。而唐玄宗所要去的蜀地,是楊國忠起家的地方。楊國忠早年在蜀地從軍起家,截止玄宗逃跑前,他一直遙領劍南節度使一職。在他遙領劍南節度使之前的兩任節度使,章仇兼瓊和鮮于仲通也都是楊國忠一黨的成員。整個蜀地貌似變成了楊家的私人領地。

備註:當時的正牌劍南節度使崔圓,只是代理身份,而且代理了三年都未能扶正。這是因為崔圓非楊國忠一黨,私下與楊國忠無私交。玄宗出逃前,先是把楊國忠的遙領劍南節度使給擼了,讓自己的兒子擔任。然後任命崔圓為劍南副節度使。玄宗回長安後,正式轉正為節度使。



並且,楊國忠之所以敢跟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對抗,也是因為他自己的身後也是有一方軍區支持的,這就是劍南道蜀軍。或許楊國忠早就盤算好了,蜀中遍佈都是楊黨,只要他退到了蜀地,就有自己的地盤了。有地盤有軍隊,何懼安祿山?

因此在潼關失守後,楊國忠極力向唐玄宗鼓吹入蜀避難。不知道有沒有叵測之心?後來玄宗逃出長安,楊國忠又擅自燒燬便橋,名義上是隔斷叛軍的追擊,為唐玄宗跑路爭取時間。但背地裡是不是想斷玄宗的退路,這也是值得推敲的事!

基於以上論述,我們有理由懷疑唐玄宗當時對楊國忠的態度轉變。或許他是察覺到了楊國忠的威脅,不想再讓楊國忠跟著自己,否則恐怕到了蜀地,就會被楊國忠所挾持,淪為楊家人的傀儡。

那麼既然唐玄宗不信任楊國忠,他幹嘛不自己-賜死他呢?我感覺可能正是因為蜀地遍佈楊國忠的黨羽,若他本人被玄宗賜死,也許會刺激到蜀地楊黨對玄宗的戒心,很不利於玄宗入蜀後的穩定與安全。所以玄宗需要借刀殺人,以示自己並未對楊黨失去信任。也就是說,殺楊國忠,錯不在他,是別人殺得。這個別人,就是陳玄禮。

關於陳玄禮這個人,說他說玄宗鐵桿,一點都不為過。因為根據他曾參與玄宗早年發動誅殺韋皇后的宮變記錄來算,他追隨唐玄宗至少有四十五年。馬嵬驛兵變時,陳玄禮任禁軍龍武大將軍,正二品,屬於直接對皇帝安全負責的禁軍最高統領。作為當時護送玄宗入蜀的禁軍指揮官,陳玄禮可以算作是唐玄宗身邊第二親信(僅次於高力士)。所以借用輿論的力量殺楊國忠,陳玄禮是最合適的人選。

後來陳玄禮親自操刀主持了馬嵬驛兵變,他先殺楊國忠,又再向玄宗請殺楊貴妃。唐玄宗開始想挽留,爭取楊貴妃不死,以測試禁軍將士的底線。但看到實在是不行了,便賜死了楊貴妃。待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召見了陳玄禮等禁軍負責人。陳玄禮首先率眾請罪,玄宗表示沒關係,不僅沒追究,反而好言安慰。這或許也證明了馬嵬驛兵變就是玄宗本人策劃的吧。

馬嵬驛兵變的背景大家都知道,哥舒翰兵敗靈寶後,唐玄宗一看叛軍氣勢洶洶而來,明白長安要丟,於是表面上號稱要親征,暗地裡卻擺了文武百官和京師百姓一道,趁夜色帶著三千多人,包括重要的禁軍宿衛兵、高官和皇子皇孫皇妃,一溜煙的跑路了。結果玄宗的御駕隊伍逃出長安還不到百里,就發生了馬嵬驛兵變一事。關於這場兵變,史料有詳細記載。但是史料只記載了前後的事件經過,很多細節上經不住推敲。比如發動兵變的人,都是玄宗的親兵,而兵變之後唐玄宗卻跟沒事人一樣,依然讓這些親兵護送自己到了千里之外的蜀地。

那麼為什麼玄宗在事後不追究呢?後人對此普遍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猜測:

第一種猜測是兵變由唐玄宗本人策劃,目的是為了甩鍋,陳玄禮忠實的完成了玄宗交給他的任務,何罪之有?

第二種猜測是唐玄宗在兵變後醒悟,不再痴心於權力,對太子自立為帝都予以默認,陳玄禮那點事就不提了。

先說第一種猜測,也就是唐玄宗策劃了馬嵬驛事件。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有兩個依據。一是唐玄宗並非善類,殺自己兒子,搶自己的兒媳婦,什麼齷齪事都乾的出來。他再殺楊貴妃和楊國忠,也沒什麼不可能得;第二是楊國忠這個人威脅太大!逼得唐玄宗不得不殺掉他

關於唐玄宗心狠手辣,這裡不細說了。下面只說說楊國忠為什麼對玄宗的威脅很大。

首先,安祿山發動叛亂的理由就是:奉密詔討伐楊國忠。唐玄宗殺了楊國忠,就跟當年漢景帝殺晁錯一樣,可以拔掉叛軍清君側口實,以瓦解叛軍舉兵的合理性,削弱叛軍軍心,揭露安祿山個人利益意圖。

其次,非常非常重要!唐玄宗離開長安,走的非常匆忙,他只帶了三千人,估計士兵也就一千多人。這也就是說,唐玄宗的警衛力量是不足的。而唐玄宗所要去的蜀地,是楊國忠起家的地方。楊國忠早年在蜀地從軍起家,截止玄宗逃跑前,他一直遙領劍南節度使一職。在他遙領劍南節度使之前的兩任節度使,章仇兼瓊和鮮于仲通也都是楊國忠一黨的成員。整個蜀地貌似變成了楊家的私人領地。

備註:當時的正牌劍南節度使崔圓,只是代理身份,而且代理了三年都未能扶正。這是因為崔圓非楊國忠一黨,私下與楊國忠無私交。玄宗出逃前,先是把楊國忠的遙領劍南節度使給擼了,讓自己的兒子擔任。然後任命崔圓為劍南副節度使。玄宗回長安後,正式轉正為節度使。



並且,楊國忠之所以敢跟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對抗,也是因為他自己的身後也是有一方軍區支持的,這就是劍南道蜀軍。或許楊國忠早就盤算好了,蜀中遍佈都是楊黨,只要他退到了蜀地,就有自己的地盤了。有地盤有軍隊,何懼安祿山?

因此在潼關失守後,楊國忠極力向唐玄宗鼓吹入蜀避難。不知道有沒有叵測之心?後來玄宗逃出長安,楊國忠又擅自燒燬便橋,名義上是隔斷叛軍的追擊,為唐玄宗跑路爭取時間。但背地裡是不是想斷玄宗的退路,這也是值得推敲的事!

基於以上論述,我們有理由懷疑唐玄宗當時對楊國忠的態度轉變。或許他是察覺到了楊國忠的威脅,不想再讓楊國忠跟著自己,否則恐怕到了蜀地,就會被楊國忠所挾持,淪為楊家人的傀儡。

那麼既然唐玄宗不信任楊國忠,他幹嘛不自己-賜死他呢?我感覺可能正是因為蜀地遍佈楊國忠的黨羽,若他本人被玄宗賜死,也許會刺激到蜀地楊黨對玄宗的戒心,很不利於玄宗入蜀後的穩定與安全。所以玄宗需要借刀殺人,以示自己並未對楊黨失去信任。也就是說,殺楊國忠,錯不在他,是別人殺得。這個別人,就是陳玄禮。

關於陳玄禮這個人,說他說玄宗鐵桿,一點都不為過。因為根據他曾參與玄宗早年發動誅殺韋皇后的宮變記錄來算,他追隨唐玄宗至少有四十五年。馬嵬驛兵變時,陳玄禮任禁軍龍武大將軍,正二品,屬於直接對皇帝安全負責的禁軍最高統領。作為當時護送玄宗入蜀的禁軍指揮官,陳玄禮可以算作是唐玄宗身邊第二親信(僅次於高力士)。所以借用輿論的力量殺楊國忠,陳玄禮是最合適的人選。

後來陳玄禮親自操刀主持了馬嵬驛兵變,他先殺楊國忠,又再向玄宗請殺楊貴妃。唐玄宗開始想挽留,爭取楊貴妃不死,以測試禁軍將士的底線。但看到實在是不行了,便賜死了楊貴妃。待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召見了陳玄禮等禁軍負責人。陳玄禮首先率眾請罪,玄宗表示沒關係,不僅沒追究,反而好言安慰。這或許也證明了馬嵬驛兵變就是玄宗本人策劃的吧。

再就是第二種猜測,也就是唐玄宗在馬嵬驛兵變後幡然醒悟,不再痴心於權力。至於這場兵變是由誰在幕後策劃的,主流觀點認為是太子李亨,陳玄禮只是執行者。後來唐玄宗不追究李亨,連他自立為帝的事情都予以默認,陳玄禮乾的那點事逼宮殺妃的事,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這種猜測,主要是基於人性思維。因為唐玄宗此前一直醉心於權力,身上包袱太重,幹出了一些比較抓狂的事情。比如他重用李林甫和楊國忠,讓他們兩人黨爭,維護自己的皇權,結果就是苦了天下老百姓;再比如安史之亂,就是因為他重用安祿山造成的;還比如在天下大亂後,他連殺封常清和高仙芝兩員大將,自毀長城,導致軍心盡失;還有哥舒涵兵敗後,他又偷偷的帶著老婆孩子溜出長安,把滿朝文武和老百姓都耍了。

試問這麼一個混賬玩意,他那還有臉待在皇位上?所以唐玄宗一直很怕,也就是很怕別人追究他的責任。

但是該發生的事,終於還是發生了。當大家逃到馬嵬驛時,軍隊突然失控了。金吾衛士兵認為,我們大唐帝國有今天的慘狀,到底是誰弄出來的?還好,沒人敢把矛頭指向唐玄宗,於是楊國忠就成了撒氣對象。問題是如果責任追究到了楊國忠頭上,那麼距離追究到唐玄宗頭上,還能有多遠呢?

再後來三軍將士向唐玄宗攤牌,不殺楊貴妃是不行的。唐玄宗一再表示楊貴妃從來沒有參過政、幹過政,帝國現在的責任,無論如何也不能追究到貴妃身上。但是三軍將士表示,我們殺了楊國忠,楊貴妃活著,是不能讓人信服的結果。

唐玄宗作為一個資深的政治家,雖然深愛楊貴妃,但是終究知道哪頭大哪頭小,所以他為了楊貴妃做了簡單的辯解後,就下令處死了楊貴妃。

馬嵬驛兵變的背景大家都知道,哥舒翰兵敗靈寶後,唐玄宗一看叛軍氣勢洶洶而來,明白長安要丟,於是表面上號稱要親征,暗地裡卻擺了文武百官和京師百姓一道,趁夜色帶著三千多人,包括重要的禁軍宿衛兵、高官和皇子皇孫皇妃,一溜煙的跑路了。結果玄宗的御駕隊伍逃出長安還不到百里,就發生了馬嵬驛兵變一事。關於這場兵變,史料有詳細記載。但是史料只記載了前後的事件經過,很多細節上經不住推敲。比如發動兵變的人,都是玄宗的親兵,而兵變之後唐玄宗卻跟沒事人一樣,依然讓這些親兵護送自己到了千里之外的蜀地。

那麼為什麼玄宗在事後不追究呢?後人對此普遍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猜測:

第一種猜測是兵變由唐玄宗本人策劃,目的是為了甩鍋,陳玄禮忠實的完成了玄宗交給他的任務,何罪之有?

第二種猜測是唐玄宗在兵變後醒悟,不再痴心於權力,對太子自立為帝都予以默認,陳玄禮那點事就不提了。

先說第一種猜測,也就是唐玄宗策劃了馬嵬驛事件。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有兩個依據。一是唐玄宗並非善類,殺自己兒子,搶自己的兒媳婦,什麼齷齪事都乾的出來。他再殺楊貴妃和楊國忠,也沒什麼不可能得;第二是楊國忠這個人威脅太大!逼得唐玄宗不得不殺掉他

關於唐玄宗心狠手辣,這裡不細說了。下面只說說楊國忠為什麼對玄宗的威脅很大。

首先,安祿山發動叛亂的理由就是:奉密詔討伐楊國忠。唐玄宗殺了楊國忠,就跟當年漢景帝殺晁錯一樣,可以拔掉叛軍清君側口實,以瓦解叛軍舉兵的合理性,削弱叛軍軍心,揭露安祿山個人利益意圖。

其次,非常非常重要!唐玄宗離開長安,走的非常匆忙,他只帶了三千人,估計士兵也就一千多人。這也就是說,唐玄宗的警衛力量是不足的。而唐玄宗所要去的蜀地,是楊國忠起家的地方。楊國忠早年在蜀地從軍起家,截止玄宗逃跑前,他一直遙領劍南節度使一職。在他遙領劍南節度使之前的兩任節度使,章仇兼瓊和鮮于仲通也都是楊國忠一黨的成員。整個蜀地貌似變成了楊家的私人領地。

備註:當時的正牌劍南節度使崔圓,只是代理身份,而且代理了三年都未能扶正。這是因為崔圓非楊國忠一黨,私下與楊國忠無私交。玄宗出逃前,先是把楊國忠的遙領劍南節度使給擼了,讓自己的兒子擔任。然後任命崔圓為劍南副節度使。玄宗回長安後,正式轉正為節度使。



並且,楊國忠之所以敢跟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對抗,也是因為他自己的身後也是有一方軍區支持的,這就是劍南道蜀軍。或許楊國忠早就盤算好了,蜀中遍佈都是楊黨,只要他退到了蜀地,就有自己的地盤了。有地盤有軍隊,何懼安祿山?

因此在潼關失守後,楊國忠極力向唐玄宗鼓吹入蜀避難。不知道有沒有叵測之心?後來玄宗逃出長安,楊國忠又擅自燒燬便橋,名義上是隔斷叛軍的追擊,為唐玄宗跑路爭取時間。但背地裡是不是想斷玄宗的退路,這也是值得推敲的事!

基於以上論述,我們有理由懷疑唐玄宗當時對楊國忠的態度轉變。或許他是察覺到了楊國忠的威脅,不想再讓楊國忠跟著自己,否則恐怕到了蜀地,就會被楊國忠所挾持,淪為楊家人的傀儡。

那麼既然唐玄宗不信任楊國忠,他幹嘛不自己-賜死他呢?我感覺可能正是因為蜀地遍佈楊國忠的黨羽,若他本人被玄宗賜死,也許會刺激到蜀地楊黨對玄宗的戒心,很不利於玄宗入蜀後的穩定與安全。所以玄宗需要借刀殺人,以示自己並未對楊黨失去信任。也就是說,殺楊國忠,錯不在他,是別人殺得。這個別人,就是陳玄禮。

關於陳玄禮這個人,說他說玄宗鐵桿,一點都不為過。因為根據他曾參與玄宗早年發動誅殺韋皇后的宮變記錄來算,他追隨唐玄宗至少有四十五年。馬嵬驛兵變時,陳玄禮任禁軍龍武大將軍,正二品,屬於直接對皇帝安全負責的禁軍最高統領。作為當時護送玄宗入蜀的禁軍指揮官,陳玄禮可以算作是唐玄宗身邊第二親信(僅次於高力士)。所以借用輿論的力量殺楊國忠,陳玄禮是最合適的人選。

後來陳玄禮親自操刀主持了馬嵬驛兵變,他先殺楊國忠,又再向玄宗請殺楊貴妃。唐玄宗開始想挽留,爭取楊貴妃不死,以測試禁軍將士的底線。但看到實在是不行了,便賜死了楊貴妃。待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召見了陳玄禮等禁軍負責人。陳玄禮首先率眾請罪,玄宗表示沒關係,不僅沒追究,反而好言安慰。這或許也證明了馬嵬驛兵變就是玄宗本人策劃的吧。

再就是第二種猜測,也就是唐玄宗在馬嵬驛兵變後幡然醒悟,不再痴心於權力。至於這場兵變是由誰在幕後策劃的,主流觀點認為是太子李亨,陳玄禮只是執行者。後來唐玄宗不追究李亨,連他自立為帝的事情都予以默認,陳玄禮乾的那點事逼宮殺妃的事,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這種猜測,主要是基於人性思維。因為唐玄宗此前一直醉心於權力,身上包袱太重,幹出了一些比較抓狂的事情。比如他重用李林甫和楊國忠,讓他們兩人黨爭,維護自己的皇權,結果就是苦了天下老百姓;再比如安史之亂,就是因為他重用安祿山造成的;還比如在天下大亂後,他連殺封常清和高仙芝兩員大將,自毀長城,導致軍心盡失;還有哥舒涵兵敗後,他又偷偷的帶著老婆孩子溜出長安,把滿朝文武和老百姓都耍了。

試問這麼一個混賬玩意,他那還有臉待在皇位上?所以唐玄宗一直很怕,也就是很怕別人追究他的責任。

但是該發生的事,終於還是發生了。當大家逃到馬嵬驛時,軍隊突然失控了。金吾衛士兵認為,我們大唐帝國有今天的慘狀,到底是誰弄出來的?還好,沒人敢把矛頭指向唐玄宗,於是楊國忠就成了撒氣對象。問題是如果責任追究到了楊國忠頭上,那麼距離追究到唐玄宗頭上,還能有多遠呢?

再後來三軍將士向唐玄宗攤牌,不殺楊貴妃是不行的。唐玄宗一再表示楊貴妃從來沒有參過政、幹過政,帝國現在的責任,無論如何也不能追究到貴妃身上。但是三軍將士表示,我們殺了楊國忠,楊貴妃活著,是不能讓人信服的結果。

唐玄宗作為一個資深的政治家,雖然深愛楊貴妃,但是終究知道哪頭大哪頭小,所以他為了楊貴妃做了簡單的辯解後,就下令處死了楊貴妃。

處死了楊貴妃,馬嵬驛兵變告一段落。但是大唐和唐玄宗的危局並沒有解除。什麼危局?就是平定安史叛軍和皇權問題。安史叛軍這個問題,可以先放一放。唐玄宗要先考慮自己的皇位。因為他不考慮也不行了!

畢竟楊國忠這個帝國宰相死了,但命令並不是唐玄宗這個皇帝下的命令;而是憤怒的軍人先斬後奏、強迫皇帝追認合法性。

比宰相之死更可怕的是,軍人居然逼死了皇帝最心愛的女人。而且還是大家脅迫皇帝做出的相關決定,軍人不敬畏皇帝了。

如果一個公司老闆連自己的媳婦和總經理都保不住,這個老闆當的還有啥意思?

緊接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唐玄宗在做出繼續入蜀的決定後,太子李亨居然出來反對自己老爸的戰略轉移決定,拒絕和自己一起向南行動。太子是啥?帝國儲君!是最有登基合法性的人。如果太子脫離了皇帝單獨行動,後果是什麼?

唐玄宗心裡很清楚這個後果,可是他無法阻攔太子的決定。因為太子有一個法寶,就是民意基礎!李亨表示,不是我要單幹,而是老百姓要我留下來。我能怎麼辦?而且因為現在帝國處於危急存亡之際,我們連敵人的影子也沒有看到,就逃到蜀地。這麼窩囊,天下之人怎麼看我們皇家啊?!

所以,唐玄宗可以入蜀,但是皇家之人必須要留一人在北方領導抗戰。這個人,當仁不讓的就是太子了。

唐玄宗心裡很白的很,太子顯然是想趁亂奪權了。面對太子這種行為,唐玄宗自然是非常生氣。但是經過簡單的思考,唐玄宗還是接受了這個現實。因為從安祿山叛亂後,唐玄宗已然是一輸再輸,輸完了又輸了,輸到現在,他就如同臭狗屎一樣。老百姓不擁護他,軍隊也反對他,他還不如放手讓太子去幹,起碼太子還是自己的兒子,是李唐皇家的血脈。江山讓給太子,也比讓給安祿山那傢伙強萬倍。

馬嵬驛兵變的背景大家都知道,哥舒翰兵敗靈寶後,唐玄宗一看叛軍氣勢洶洶而來,明白長安要丟,於是表面上號稱要親征,暗地裡卻擺了文武百官和京師百姓一道,趁夜色帶著三千多人,包括重要的禁軍宿衛兵、高官和皇子皇孫皇妃,一溜煙的跑路了。結果玄宗的御駕隊伍逃出長安還不到百里,就發生了馬嵬驛兵變一事。關於這場兵變,史料有詳細記載。但是史料只記載了前後的事件經過,很多細節上經不住推敲。比如發動兵變的人,都是玄宗的親兵,而兵變之後唐玄宗卻跟沒事人一樣,依然讓這些親兵護送自己到了千里之外的蜀地。

那麼為什麼玄宗在事後不追究呢?後人對此普遍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猜測:

第一種猜測是兵變由唐玄宗本人策劃,目的是為了甩鍋,陳玄禮忠實的完成了玄宗交給他的任務,何罪之有?

第二種猜測是唐玄宗在兵變後醒悟,不再痴心於權力,對太子自立為帝都予以默認,陳玄禮那點事就不提了。

先說第一種猜測,也就是唐玄宗策劃了馬嵬驛事件。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有兩個依據。一是唐玄宗並非善類,殺自己兒子,搶自己的兒媳婦,什麼齷齪事都乾的出來。他再殺楊貴妃和楊國忠,也沒什麼不可能得;第二是楊國忠這個人威脅太大!逼得唐玄宗不得不殺掉他

關於唐玄宗心狠手辣,這裡不細說了。下面只說說楊國忠為什麼對玄宗的威脅很大。

首先,安祿山發動叛亂的理由就是:奉密詔討伐楊國忠。唐玄宗殺了楊國忠,就跟當年漢景帝殺晁錯一樣,可以拔掉叛軍清君側口實,以瓦解叛軍舉兵的合理性,削弱叛軍軍心,揭露安祿山個人利益意圖。

其次,非常非常重要!唐玄宗離開長安,走的非常匆忙,他只帶了三千人,估計士兵也就一千多人。這也就是說,唐玄宗的警衛力量是不足的。而唐玄宗所要去的蜀地,是楊國忠起家的地方。楊國忠早年在蜀地從軍起家,截止玄宗逃跑前,他一直遙領劍南節度使一職。在他遙領劍南節度使之前的兩任節度使,章仇兼瓊和鮮于仲通也都是楊國忠一黨的成員。整個蜀地貌似變成了楊家的私人領地。

備註:當時的正牌劍南節度使崔圓,只是代理身份,而且代理了三年都未能扶正。這是因為崔圓非楊國忠一黨,私下與楊國忠無私交。玄宗出逃前,先是把楊國忠的遙領劍南節度使給擼了,讓自己的兒子擔任。然後任命崔圓為劍南副節度使。玄宗回長安後,正式轉正為節度使。



並且,楊國忠之所以敢跟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對抗,也是因為他自己的身後也是有一方軍區支持的,這就是劍南道蜀軍。或許楊國忠早就盤算好了,蜀中遍佈都是楊黨,只要他退到了蜀地,就有自己的地盤了。有地盤有軍隊,何懼安祿山?

因此在潼關失守後,楊國忠極力向唐玄宗鼓吹入蜀避難。不知道有沒有叵測之心?後來玄宗逃出長安,楊國忠又擅自燒燬便橋,名義上是隔斷叛軍的追擊,為唐玄宗跑路爭取時間。但背地裡是不是想斷玄宗的退路,這也是值得推敲的事!

基於以上論述,我們有理由懷疑唐玄宗當時對楊國忠的態度轉變。或許他是察覺到了楊國忠的威脅,不想再讓楊國忠跟著自己,否則恐怕到了蜀地,就會被楊國忠所挾持,淪為楊家人的傀儡。

那麼既然唐玄宗不信任楊國忠,他幹嘛不自己-賜死他呢?我感覺可能正是因為蜀地遍佈楊國忠的黨羽,若他本人被玄宗賜死,也許會刺激到蜀地楊黨對玄宗的戒心,很不利於玄宗入蜀後的穩定與安全。所以玄宗需要借刀殺人,以示自己並未對楊黨失去信任。也就是說,殺楊國忠,錯不在他,是別人殺得。這個別人,就是陳玄禮。

關於陳玄禮這個人,說他說玄宗鐵桿,一點都不為過。因為根據他曾參與玄宗早年發動誅殺韋皇后的宮變記錄來算,他追隨唐玄宗至少有四十五年。馬嵬驛兵變時,陳玄禮任禁軍龍武大將軍,正二品,屬於直接對皇帝安全負責的禁軍最高統領。作為當時護送玄宗入蜀的禁軍指揮官,陳玄禮可以算作是唐玄宗身邊第二親信(僅次於高力士)。所以借用輿論的力量殺楊國忠,陳玄禮是最合適的人選。

後來陳玄禮親自操刀主持了馬嵬驛兵變,他先殺楊國忠,又再向玄宗請殺楊貴妃。唐玄宗開始想挽留,爭取楊貴妃不死,以測試禁軍將士的底線。但看到實在是不行了,便賜死了楊貴妃。待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召見了陳玄禮等禁軍負責人。陳玄禮首先率眾請罪,玄宗表示沒關係,不僅沒追究,反而好言安慰。這或許也證明了馬嵬驛兵變就是玄宗本人策劃的吧。

再就是第二種猜測,也就是唐玄宗在馬嵬驛兵變後幡然醒悟,不再痴心於權力。至於這場兵變是由誰在幕後策劃的,主流觀點認為是太子李亨,陳玄禮只是執行者。後來唐玄宗不追究李亨,連他自立為帝的事情都予以默認,陳玄禮乾的那點事逼宮殺妃的事,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這種猜測,主要是基於人性思維。因為唐玄宗此前一直醉心於權力,身上包袱太重,幹出了一些比較抓狂的事情。比如他重用李林甫和楊國忠,讓他們兩人黨爭,維護自己的皇權,結果就是苦了天下老百姓;再比如安史之亂,就是因為他重用安祿山造成的;還比如在天下大亂後,他連殺封常清和高仙芝兩員大將,自毀長城,導致軍心盡失;還有哥舒涵兵敗後,他又偷偷的帶著老婆孩子溜出長安,把滿朝文武和老百姓都耍了。

試問這麼一個混賬玩意,他那還有臉待在皇位上?所以唐玄宗一直很怕,也就是很怕別人追究他的責任。

但是該發生的事,終於還是發生了。當大家逃到馬嵬驛時,軍隊突然失控了。金吾衛士兵認為,我們大唐帝國有今天的慘狀,到底是誰弄出來的?還好,沒人敢把矛頭指向唐玄宗,於是楊國忠就成了撒氣對象。問題是如果責任追究到了楊國忠頭上,那麼距離追究到唐玄宗頭上,還能有多遠呢?

再後來三軍將士向唐玄宗攤牌,不殺楊貴妃是不行的。唐玄宗一再表示楊貴妃從來沒有參過政、幹過政,帝國現在的責任,無論如何也不能追究到貴妃身上。但是三軍將士表示,我們殺了楊國忠,楊貴妃活著,是不能讓人信服的結果。

唐玄宗作為一個資深的政治家,雖然深愛楊貴妃,但是終究知道哪頭大哪頭小,所以他為了楊貴妃做了簡單的辯解後,就下令處死了楊貴妃。

處死了楊貴妃,馬嵬驛兵變告一段落。但是大唐和唐玄宗的危局並沒有解除。什麼危局?就是平定安史叛軍和皇權問題。安史叛軍這個問題,可以先放一放。唐玄宗要先考慮自己的皇位。因為他不考慮也不行了!

畢竟楊國忠這個帝國宰相死了,但命令並不是唐玄宗這個皇帝下的命令;而是憤怒的軍人先斬後奏、強迫皇帝追認合法性。

比宰相之死更可怕的是,軍人居然逼死了皇帝最心愛的女人。而且還是大家脅迫皇帝做出的相關決定,軍人不敬畏皇帝了。

如果一個公司老闆連自己的媳婦和總經理都保不住,這個老闆當的還有啥意思?

緊接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唐玄宗在做出繼續入蜀的決定後,太子李亨居然出來反對自己老爸的戰略轉移決定,拒絕和自己一起向南行動。太子是啥?帝國儲君!是最有登基合法性的人。如果太子脫離了皇帝單獨行動,後果是什麼?

唐玄宗心裡很清楚這個後果,可是他無法阻攔太子的決定。因為太子有一個法寶,就是民意基礎!李亨表示,不是我要單幹,而是老百姓要我留下來。我能怎麼辦?而且因為現在帝國處於危急存亡之際,我們連敵人的影子也沒有看到,就逃到蜀地。這麼窩囊,天下之人怎麼看我們皇家啊?!

所以,唐玄宗可以入蜀,但是皇家之人必須要留一人在北方領導抗戰。這個人,當仁不讓的就是太子了。

唐玄宗心裡很白的很,太子顯然是想趁亂奪權了。面對太子這種行為,唐玄宗自然是非常生氣。但是經過簡單的思考,唐玄宗還是接受了這個現實。因為從安祿山叛亂後,唐玄宗已然是一輸再輸,輸完了又輸了,輸到現在,他就如同臭狗屎一樣。老百姓不擁護他,軍隊也反對他,他還不如放手讓太子去幹,起碼太子還是自己的兒子,是李唐皇家的血脈。江山讓給太子,也比讓給安祿山那傢伙強萬倍。



是的,唐玄宗在昏庸了一段時間後,此時已經清醒了、更能以大局為重了。

之前,他之所以會做出那些讓人匪夷所思的腦殘弱智行為,主要就是因為他手上抱的罈罈罐罐太多。他捨不得自己的權力,顧慮太多、私心太多。而當他手上抱著的罈罈罐罐突然全部被打碎後,他的顧慮就少了,私心也少了。又恢復了一個作為大政治家本應該有的本色。

所以當他聽到太子擅自北上的消息後,並沒有追究太子的相關責任,相反還對太子這種行為給予了適當的肯定,並且又給太子送過去兩千兵馬。這兩千兵馬,看起來好像不多。問題是唐玄宗是偷溜出長安的,他的身邊兵馬本來也沒有多少,這兩千多人是他當時能拿出來的所有家當。從這層意義上,唐玄宗幾乎是把自己的力量都送給了太子。

再後來,當唐玄宗聽到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並遙尊自己為太上皇的消息後,依然是默認了這種事實,並馬上追認它的合法性。

試問唐玄宗連皇位都不稀罕了,一個策動兵變的陳玄禮,他又有什麼必要追究呢?

並且陳玄禮從誅殺韋皇后就跟著自己,他的忠誠不容置疑。殺楊國忠這個事,陳玄禮確實先斬後奏了。但是楊國忠必須殺,否則責任就要追究到唐玄宗頭上。最終一個死掉的楊國忠承擔了所有責任,玄宗並沒有受影響。從這一點來看,陳玄禮把事情辦的還不錯。唐玄宗也沒有必要再追究他的責任了。

最後,作為讀者的你們,更傾向於哪一種猜測呢?

小宇聊文化
2019-08-24

陳玄禮也算是唐玄宗身邊的一員老將了,跟隨者唐玄宗發動唐隆政變,殺了韋皇后,安樂公主一干人等,因為有功,陳玄禮被封為龍武大將軍,統帥禁軍,護衛京師和皇上的安全。

陳玄禮我們最為熟知的就是在馬嵬坡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對唐玄宗進行逼宮,強迫他殺掉楊貴妃,否則不足以平軍憤,迫於壓力,唐玄宗在聽取宦官高力士的建議後,賜給楊玉環一條白綾,讓她自行了斷。

陳玄禮也算是唐玄宗身邊的一員老將了,跟隨者唐玄宗發動唐隆政變,殺了韋皇后,安樂公主一干人等,因為有功,陳玄禮被封為龍武大將軍,統帥禁軍,護衛京師和皇上的安全。

陳玄禮我們最為熟知的就是在馬嵬坡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對唐玄宗進行逼宮,強迫他殺掉楊貴妃,否則不足以平軍憤,迫於壓力,唐玄宗在聽取宦官高力士的建議後,賜給楊玉環一條白綾,讓她自行了斷。

至於說唐玄宗為什麼沒有治陳玄禮的罪,有以下幾點原因

1:長安被收復後,李隆基回到長安,此時李隆基已經沒有什麼實權,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太上皇罷了

2:李隆基晚景淒涼,心中一直掛念著楊玉環,陪伴在他身邊的大臣也只有宦官高力士和禁軍統領陳玄禮了

陳玄禮也算是唐玄宗身邊的一員老將了,跟隨者唐玄宗發動唐隆政變,殺了韋皇后,安樂公主一干人等,因為有功,陳玄禮被封為龍武大將軍,統帥禁軍,護衛京師和皇上的安全。

陳玄禮我們最為熟知的就是在馬嵬坡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對唐玄宗進行逼宮,強迫他殺掉楊貴妃,否則不足以平軍憤,迫於壓力,唐玄宗在聽取宦官高力士的建議後,賜給楊玉環一條白綾,讓她自行了斷。

至於說唐玄宗為什麼沒有治陳玄禮的罪,有以下幾點原因

1:長安被收復後,李隆基回到長安,此時李隆基已經沒有什麼實權,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太上皇罷了

2:李隆基晚景淒涼,心中一直掛念著楊玉環,陪伴在他身邊的大臣也只有宦官高力士和禁軍統領陳玄禮了

3:陳玄禮雖然發動兵變逼死了楊貴妃,但他和高力士都是對唐玄宗李隆基本人都是非常忠誠的,當時兵變純屬是為了國家利益考慮,沒有摻雜私心,。說白了,他還是為了李隆基,李隆基又怎麼會去殺掉陪自己出生入死的左膀右臂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