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很多古代的影視作品中,要斬犯人的時候基本都選在午時三刻,行刑官就坐在那裡等午時三刻的到來。這是一個怎樣的時刻?
10 個回答
手机用户58345598242
2017-03-22

在各種古典小說和影視劇中的頻繁亮相,使得“午時三刻”處斬成為現代人對古時印象最深的時間記憶。那麼,“午時三刻”到底是今天的幾點?古時處斬又為何總是選在這個時刻呢?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日晷

先要了解古人的計時方法和工具。和今天不同,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每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2小時。按地支排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從夜間11時起到凌晨1時為子時,1時至3時為丑時,以此類推。而12個時辰又分為100刻。 “午時”即為中午11時至13時,而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分26秒。由此可見,“午時三刻”就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43分12秒。

“午時三刻”將近正午12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古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和他被處死有關的人員。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處斬電視劇照

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就是“午時三刻”處斬刑最主要的原因。

祥哥说历史
2017-08-19

《水滸傳》 中經常有午時三刻殺人的描寫,如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漢劫法場 白龍廟英雄小聚義”裡,宋江、戴宗被押到法場,“報道一聲:‘午時三刻!’監斬官便道:‘斬訖報來’”。又如第六十二回“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場石秀跳樓”,盧俊義要被處斬,也是“午時三刻到了”一聲喊,劊子手就要動手。其他的古典小說裡也常常會有“午時三刻”行刑的情節。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那麼,是不是古代法律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的呢?

並非如此。比如唐宋時的法律規定,每年從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齋戒日,二十四節氣日,每個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殺日(即每逢十、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都不得執行死刑。而且還規定在“雨未晴、夜未明”的情況下也不得執行死刑。按如此規定,唐朝一年裡能夠執行死刑的日子不到八十天。在行刑的時刻上,唐代的法律明確規定,只能在未時到申時這段時間內(大約合今下午一時到五時之間)行刑。並不是“午時三刻”。而明清的法律只是規定了和唐代差不多的行刑的日期,對於行刑的時刻並沒有明確的規定。

既然法律並沒有明確的規定,明清小說裡“午時三刻”行刑的說法就應該只是當時官府的慣例,或者是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那麼寫書人為什麼這麼寫呢?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古代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一百刻(“刻”原來指的就是計時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晝夜滴完一桶,劃分為一百刻)。“時”和“刻”實際上是兩套計時系統單位,換算比較麻煩,平均每個時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時”一般約合今天的中午十一點至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他被處死有關連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 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历史大学堂
2017-08-20

小時候看《水滸傳》,覺得最精彩、最激動人心的情節,就是“劫法場”: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漢劫法場白龍廟英雄小聚義”裡,宋江、戴宗被押到法場,“報道一聲:‘午時三刻!’監斬官便道:‘斬訖報來!”’正在此時,梁山好漢一齊發作,“十字路口茶坊樓上一個虎形黑大漢,脫得赤條條的,兩隻手握兩把板斧,大吼一聲,卻似半天起個霹靂,從半空中跳將下來”。

  又如第六十二回“放冷箭燕青救主劫法場石秀跳樓”,盧俊義要被處斬,也是在十字街頭法場上,也是“午時三刻到了”一聲喊,劊子手就要動手。等在酒樓上的石秀吼一聲“梁山泊好漢全夥在此!”拔刀跳下去,拖起盧俊義就走。

  為什麼梁山好漢們總是在“午時三刻”開始動手呢?為什麼當時行刑總是選在“午時三刻”?

  “午時”一般約合今天的中午十一點至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他被處死有關連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

  於是,午時三刻成為古代執行死刑的主要時間,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在古典文學中,不只是《水滸傳》,其他的古典小說裡也常常會有“午時三刻”行刑的情節。

  其實,不只在中國,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古代國家在執行死刑時都是要求在白天進行。比如二十世紀以前歐洲國家普遍都是在“日出之時”處刑。這裡的共同考慮因素顯然有防範‘上的理由,也有威懾民眾的理由。不過像中國那樣考慮鬼魂陰氣因素的卻很少。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報應”,得到“福報”是善事積累的結果,得到“惡報”則是惡事積累的結果。對於強調“香火傳承”、恐懼“斷子絕孫”的中國人來說,“報應”是影響人們行為的最重要的因素。

  佛教傳人後,因果輪迴的說教和傳統的“報應”觀念相結合,更在民間根深蒂固。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的俗諺就是最典型的表述。

  《水遊傳》第一百十回講處死王慶,“劊子手叫起‘惡殺都來’,恰好午時三刻”。所謂“惡殺(煞)都來”,是讓死者記住是惡煞神取了他的性命,不要來纏劊子手。而行刑結束後,就如第四十四回病關索楊雄在市心裡行刑後,就有一批幫閒朋友上來給他披紅掛綵,弄點鼓樂吹吹打打,到城中熱鬧的酒店喝酒,以趕走可能跟隨而來的鬼魂陰氣。

  說起來中國文化的宗教色彩不濃,可是實際上鬼魂因素卻總是在民眾乃至於官府的日常活動中表現出來,文學作品中“午時三刻”殺人時辰,就是這種鬼魂因素起作用的例證之一。

  “午時三刻”問斬犯人還有另一層意思。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往往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態,處於“伏枕”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在被砍頭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如此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也有一些體諒犯人的考慮,體現了古代嚴酷法治下尚存的一絲人道主義。

兰泉根子
2017-03-22

午時三刻行刑的原因:古代的“午時三刻”差不多是中午的11:45,這在當時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 最盛的時候。人們迷信的看法,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判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人。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的出現。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每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2小時。按地支排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即從夜間11時起到凌晨1時為子時,1時至3時為丑時,以此類推。而12個時辰又分為100刻。 “午時”即為中午11時至13時,而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分26秒。由此可見,“午時三刻”就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43分12秒。

“午時三刻”將近正午12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古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所以說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就是“午時三刻”處斬刑最主要的原因。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醉碑瑞ibogd
2017-03-29

在許多古裝電視劇和小說戲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在處決犯人時,朝廷的那些官員們的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立即斬首”!尤其是犯人被押送在法場,如果時辰不到“午時三刻”,還得等,等時辰一到,才開刀問斬。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古代時鐘

那麼古代斬首犯人為何要選擇午時三刻呢

首先先看一下古代對於時間段的劃分

唐中期到北宋,兼用的是“地支+刻數”和“地支+初/正+刻數”兩種表示法,比如“辰正一刻”。南宋以後,使用的是“地支+初/正+刻數”格式,比如“午正三刻”、“申初三刻”。其中,刻數表示時,“初”、“一”有別,比如“巳初一刻”並不等於“巳初初刻”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法場

表述夜晚時間:

宋代以前,使用的是更點制。比如“四更五點”宋代以後,使用的是時刻制,並採用“地支+刻數”格式,比如“酉七刻”。由此可見“午時三刻”,並不規範,要麼是午三刻,要麼是午初三刻,要麼是午正三刻。

以現代的時間去推算 古代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子時是夜裡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那麼午時應該在中午的十一點到一點之間,午時三刻應該是在十一點44分左右。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將被行刑者

選擇午時三刻的原因

第一種說法

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往往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態,處於“伏枕”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在被砍頭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如此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也有一些體諒犯人的考慮,體現了古代嚴酷法治下尚存的一絲人道主義。

第二種說法

午時三刻,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人們迷信的看法,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古人習慣在“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后知后觉的逗比
2017-09-15

簡單來說,"斬首之刑"就是劊子手用刀或斧砍下犯人的腦袋,讓犯人身、首分離。這種處刑方式是誰發明的,無法考證。不過從史料來看,似乎是黃帝首創。遠古時代,蚩尤北犯,黃帝在河北琢州與之決戰,生擒蚩尤。最後黃帝命人砍下蚩尤的腦袋,掛在軍門之上,以威示天下。

秦代將"斬首"正式列入法典,隋代以後直至明與清朝,皆有"斬首之刑",與"斬首"略同的就是"梟首",就是把人斬首,然後將頭顱掛在木杆上示眾,起到恐嚇作用。 此刑隋唐宋曾經廢除,但明清時又拿來處死強盜、殺人之類的重犯。"梟首"之名從何而來?有此一說是,遠望時,懸掛的人頭像是夜梟。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菜市口在當時是一個地處鬧市的倒丁字路口,百姓來往十分頻繁,因此成了斬首示眾的絕佳地點。菜市口殺人最多的一次發生於清光緒初年,有七十多名土匪因為集體盜皇陵而被判處秋後斬首。當時防止劫囚與維持行場秩序的兵勇就出動數百人,拉蓋屍席的馬車就有七八輛。因為斬首的是土匪,怕餘黨劫法場,據說連街道兩旁的送魂酒都免了。

時辰一到,監斬官手握硃筆,連連勾畫,劊子手各就各位,依順序砍頭。因犯人實在太多,劊子手又少,砍了一輪之後,劊子手也氣虛手軟。眼看一顆又一顆的人頭落地,跪在後方等著行刑的犯人早就嚇得昏死過去。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北京有著名的刑場菜市口,清末,臺灣也有自己的刑場,就在現今高雄縣的鳳山古城,具體位置就在古城澄瀾炮臺外側。劊子手將犯人斬首之後,便會將斬下的頭顱綁在炮臺附近的芒果樹上,用意當然就是"懸首示眾"。之後,因為頭皮腐爛,頭顱就會與髮辮分離而落地,這時官府才準家屬拾走頭顱與屍體合葬。日治時期,臺灣此處刑場才作廢。另外,古城的南門及東門也曾設置類似的刑場。

斬首的時間。說完刑場,接下來在談斬首的日期與時間。明清時期,斬首的執行日期有兩種形式,分為 ​​"立決"也就是立即執行,和"秋後決"就是秋天後執行。清律稱前者為"斬立決",後者為"斬監候"。 一般來說被判"斬立決"的犯人,都算是重刑犯,所犯的罪幾乎都是謀反、大逆、謀叛、殺人與強盜罪等等。這些罪皆是重罪,所以才會判"立決",其他的犯人都是等待秋天後才砍頭。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為何要等秋天後才執行?為何要選在午時三刻?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明朝天順二年(1458年),朝廷鎮壓叛亂,結果演變成將士為了邀功而隨意殺生,有的兵將還割下乞丐的頭要求獎賞。許多百姓都未經審判,就成了刀下亡魂,百姓出門都得提心吊膽。 歷史上,除了秦時一年四季都可以執行死刑之外,其他各朝代處決犯人幾乎都在入秋以後。斬首的運行時間原則上都是在午時,應該就是中午11點到下午1點之間,但是按照古老的習俗,一般都在午時三刻執行,也就是11點44分到12點整。之所以會在午時三刻斬首,有此一說是,避免鬼魂的報復!

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處刑是"陰事",無論被殺之人是否罪有應得,就怕受刑者的鬼魂會來糾纏執行處刑的人,譬如監斬官與劊子手等等。 因此,午時三刻太陽當空,是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能震懾鬼魂,還能讓罪大惡極的罪犯連鬼都做不成!還有一種說法是,午時三刻是人的精神最為萎靡的時候,往往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態,所以此刻處決犯人,在被砍頭的瞬間,犯人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

醉碑瑞ibogd
2017-03-29

古代處決犯人時一般都是“秋後問斬”,這有什麼說道嗎?為什麼不在其他的季節執行死刑呢?

秋後是萬物凋零的時期,古代帝王認為秋後處決犯人是上天的旨意。我剛看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剛知道。古代執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節,這與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即順應天意。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象徵肅殺。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另外,除了春季與夏季禁止行刑之外,從漢代開始,就禁止在夏至和冬至時執行刑罰,尤其是冬至禁止行刑。當然,漢朝政府並沒有明確宣佈禁止在夏至與冬至這兩天行刑,但夏至與冬至這兩天在中國人眼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在這兩天中,“陰”(冷、黑暗)與“陽”(熱、光明)互相轉化。為了避免對宇宙秩序的轉化形成某種干擾,在夏至與冬至的前後數天內,政府活動應暫時停止,而執行死刑的活動當然包括在其中了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除了謀反等大罪可以立即處決外,一般死刑犯都要等到秋天霜降後冬至以前才能執行。 古代還有行刑的禁忌,唐宋規定正月、五月、九月為斷屠月,每月的十齋日為禁殺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即使謀反重罪也不能在這些日子處死。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明朝也規定十齋日禁止行刑,否則笞四十。國家進行的大的祭祀活動時也禁止行刑。行刑的具體時間有的規定在下午1點到5點之間。過時則要等到第二天。

大嘴侃历史
2017-08-23

我們看很多古代的影視作品中,要斬犯人的時候基本都選在午時三刻。行刑官就坐在那裡等午時三刻的到來。太陽已經出來了,很熱的天,大汗淋漓的,然後扔出去這個監斬的牌子。劊子手再手起刀落,人頭就落地了……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那為什麼要選在午時三刻呢?


我們知道古人把一天劃分為12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午時就是11點到13點的時候,午時三刻就正好是中午12點過,這是一天當中,太陽正當空的時候,也是陽氣最盛的一個時候。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選擇午時三刻,是因為古人有封建迷信在裡面。覺得殺人這件事畢竟是要跟陰曹地府打交道,那麼在午時三刻砍頭,可以抑制住來自陰曹地府的陰氣,利用這個最盛的陽氣抑制住犯人的哀怨之氣。以免變成厲鬼跑來索命什麼的……真是令人一陣背脊發涼啊。


這是古代人的解釋。


如果用現在的解釋,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中午十二點,人肚子都餓了,該吃午飯了。精力也進入一個疲憊的狀態,精神往往不能集中了,犯人的反抗意志也會比較低,這個時候斬犯人相對來說可以使他沒那麼痛苦。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我們還經常在古代電視劇看到一個情況,就是秋後問斬。那麼為什麼非要秋後問斬呢?


這個就涉及到古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問題了。秋天都葉落了,開始進入一個凋零的季節,肅殺之氣油然而生,這個時候殺掉一個人,似乎就能符合這個世界的自然變化。也就是說秋後殺掉一個人,似乎是順應天意的一個行為。

扬扬分享
2017-08-31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午時三刻,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人們迷信的看法,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古人習慣在“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午時三刻這個時間,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點,這個時間,陽氣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說法中,此時可以用旺盛的陽氣來沖淡殺人的陰氣。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也許還有另一層意思。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處於“伏枕”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腦袋落地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這樣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有體諒犯人的考慮。

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差十五分鐘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斬首之刑的由來

簡單來說,"斬首之刑"就是劊子手用刀或斧砍下犯人的腦袋,讓犯人身、首分離。這種處刑方式是誰發明的,無法考證。不過從史料來看,似乎是黃帝首創。遠古時代,蚩尤北犯,黃帝在河北琢州與之決戰,生擒蚩尤。最後黃帝命人砍下蚩尤的腦袋,掛在軍門之上,以威示天下。(高承《事物紀原》第十卷中寫道:"黃帝斬蚩尤,懸首軍門,此梟首之起。")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秦代將"斬首"正式列入法典,隋代以後直至明與清朝,皆有"斬首之刑",與"斬首"略同的就是"梟首",就是把人斬首,然後將頭顱掛在木杆上示眾,起到恐嚇作用。 此刑隋唐宋曾經廢除,但明清時又拿來處死強盜、殺人之類的重犯。"梟首"之名從何而來?有此一說是,遠望時,懸掛的人頭像是夜梟(貓頭鷹的一種)站立於樹端,因此稱為"梟首"。(梟首於《辭源》的解釋:"舊時酷刑,斬頭而懸掛木上。")"斬首"如果大量用在軍事方面,就有另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做成"京觀"。

斬首之刑的用意

古代中國軍隊作戰有一項慣例,戰勝的一方會將戰敗一方陣亡者的屍體堆積在大路兩側,覆土夯實,形成一個個山丘狀的屍首堆,好彰顯其勝利。 若是戰勝於敵境內,則更可震懾、威嚇敵國。除了 屍首,也會將敗軍士兵的頭顱斬下堆積成塔,用意同上。西元418年夏國進攻中原,就將東晉軍隊陣亡將士之首級堆積為京觀,稱為"骷髏臺"。秦國當時也流行以斬首處決死囚或敵兵將領,從秦惠王七年至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這九十七年裡,秦國總共斬了113.8萬顆敵人的腦袋。除此之外,中國古代還有"傳首九邊"之說,就是將斬首的官員首級在全國傳遞,目的是威懾官員。

為何要選在午門

在電視劇裡,經常會聽到判官對犯人說:"推出午門斬首!"不過根據史學家的考證,位於北京紫禁城的午門從未斬首過犯人。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也是四個門中最氣派的一個門,呈凹字形,下部為城墩,上部為城樓。午門總共有五個門洞,中間的門還是供皇帝出入的御道。也因為這樣這裡門禁森嚴,許多重要儀典也都在這裡舉行,是極為莊嚴的地方,所以不可能在午門斬首犯人。 經過考證,多數史學家認為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才是真正斬首的刑場之一。菜市口在當時是一個地處鬧市的倒丁字路口,百姓來往十分頻繁,因此成了斬首示眾的絕佳地點。菜市口殺人最多的一次發生於清光緒初年,有七十多名土匪因為集體盜皇陵而被判處秋後斬首。當時防止劫囚與維持行場秩序的兵勇就出動數百人,拉蓋屍席的馬車就有七八輛。因為斬首的是土匪,怕餘黨劫法場,據說連街道兩旁的送魂酒都免了。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時辰一到,監斬官手握硃筆,連連勾畫,劊子手各就各位,依順序砍頭。因犯人實在太多,劊子手又少,砍了一輪之後,劊子手也氣虛手軟。眼看一顆又一顆的人頭落地,跪在後方等著行刑的犯人早就嚇得昏死過去。北京有著名的刑場菜市口,清末,臺灣也有自己的刑場,就在現今高雄縣的鳳山古城,具體位置就在古城澄瀾炮臺外側。劊子手將犯人斬首之後,便會將斬下的頭顱綁在炮臺附近的芒果樹上,用意當然就是"懸首示眾"。之後,因為頭皮腐爛,頭顱就會與髮辮分離而落地,這時官府才準家屬拾走頭顱與屍體合葬。日治時期,臺灣此處刑場才作廢。另外,古城的南門及東門也曾設置類似的刑場。

斬首的時間

說完刑場,接下來在談斬首的日期與時間。明清時期,斬首的執行日期有兩種形式,分為 "立決"也就是立即執行,和"秋後決"就是秋天後執行。清律稱前者為"斬立決",後者為"斬監候"。 一般來說被判"斬立決"的犯人,都算是重刑犯,所犯的罪幾乎都是謀反、大逆、謀叛、殺人與強盜罪等等。這些罪皆是重罪,所以才會判"立決",其他的犯人都是等待秋天後才砍頭。

為何要等秋天後才執行?為何要選在午時三刻?

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明朝天順二年(1458年),朝廷鎮壓叛亂,結果演變成將士為了邀功而隨意殺生,有的兵將還割下乞丐的頭要求獎賞。許多百姓都未經審判,就成了刀下亡魂,百姓出門都得提心吊膽。 歷史上,除了秦時一年四季都可以執行死刑之外,其他各朝代處決犯人幾乎都在入秋以後。斬首的運行時間原則上都是在午時,應該就是中午11點到下午1點之間,但是按照古老的習俗,一般都在午時三刻執行,也就是11點44分到12點整。之所以會在午時三刻斬首,有此一說是,避免鬼魂的報復!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處刑是"陰事",無論被殺之人是否罪有應得,就怕受刑者的鬼魂會來糾纏執行處刑的人,譬如監斬官與劊子手等等。 因此,午時三刻太陽當空,是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能震懾鬼魂,還能讓罪大惡極的罪犯連鬼都做不成!還有一種說法是,午時三刻是人的精神最為萎靡的時候,往往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態,所以此刻處決犯人,在被砍頭的瞬間,犯人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清朝一名法國記者喬治•拉比寫道:"審判確認後,把犯人拉出去就斬,中間無等待期,行刑地點距衙門不遠。當時,偷一隻雞或殺一個人,衙門想怎麼辦就怎麼辦。"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喬治•拉比還描述砍頭的過程:"犯人被殺前要跪著,周圍是一群人圍觀,都無動於衷。犯人也不怕,於是『咚』的一下,頭就被砍下來了。"歷朝歷代,行刑前後也有許多禁忌。例如,監斬官出發監斬時,總要穿上全套公服,罩一件大紅斗篷來避邪。還有勾決犯人姓名的硃筆會丟棄不再使用。假使今日有五位犯人要被斬首,這硃筆便要準備五支,因為每殺一人,劊子手就會提上頭來,按例,監斬官要用硃筆在犯人頭顱點上一點。 據說這樣的筆可以驅魔鎮邪,所以行刑結束後自然有人會出錢買走。行刑結束後,監斬官總會繞道去城隍廟去燒香,讓城隍老爺管壓住可能跟在身後的犯人鬼魂。回到衙門,衙役還要大放爆竹驅走鬼魂,監斬官的官轎才會進大門。全體衙役還必須出動,拿出棍杖在大堂院落排列整齊,分立兩旁,再揮動棍杖驅趕鬼魂與祟氣。

醉碑瑞ibogd
2017-03-29

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重刑犯被判處斬立決之後,然後就被拖到刑場準備行刑。其實啊,斬立決並不是立刻就拉出去斬了,而往往是要等上好幾天,甚至是好幾個月,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其實古代對於行刑的時間非常講究,在絕大多數朝代行刑都有固定的時間。一般來說,大多選擇在秋分以後立春以前,即所謂的秋後問斬。《唐六典*刑部》中曾明文規定,“每歲後立春至秋分,不得決死刑”。另外,24個節氣日、國慶節、皇帝生日等重大日子裡也不能殺人。那麼為什麼古人偏偏喜歡秋後算賬呢?

這就和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息息相關了,就是說人的行為要順應天意、不可忤逆。而秋冬,是萬物凋零的季節,這時候行刑才能夠順應自然界肅殺的意味。而皇帝貴為天子,自然更要順應天意、按照天時行事。所以處決犯人自然就要避開重要的天時了。那麼古人行刑更為注重的午時三刻又有什麼講究呢?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

古代人講究迷信,殺人畢竟不是什麼好事,所以得挑時間。如果時間不挑好,可能給自己帶來禍害。不過在今天看來這都是無稽之談。午時三刻就是中午的十二點左右,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而這在古代人眼裡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刻。窮凶極惡的極度重犯往往選擇在這個時候處斬,用旺盛的陽氣壓制,讓他連鬼都做不成。對死刑的講究,體現的可不僅僅是律法,更是中國人對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