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9 個回答
小鱼曰
2017-10-19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影響著中國上千萬年的歷史。儒家文化的精髓已經深入人心,它的文化精髓值得我們進一步發掘,這樣對於現今時代的城市文化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簡單介紹一下儒家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孔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仁義\”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範:“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我是老哲
2017-10-20

個人覺得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兩個字:共贏。

它建立了一整套的社會行為規範與道德規範無不是圍繞這兩個打轉的,試看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庸、君臣父子的關係。

所有這一切都是在說如何共贏如何和諧,都是在讓每個作為社會動物的人放棄自己的一些私慾從而與人相處和諧。

記得看過西方有一種叫豪豬的哲學。豪豬身上多刺,冬天豪豬為取暖便抱團,於是它們就找到了一個既能最大限度的獲得同伴體溫又使各自身上的刺痛最小的最佳距離。

其實這種思想中國自古便已有之,那便是儒家學說。

真的覺得孔子很偉大,他不光洞悉了人性既有利己有利人的一面,他甚至能看到其實無論什麼時代什麼國度什麼社會都有上位者與下位者、貧困者與富足者、特權者與無權者,即社會沒有絕對的公平。

古時當上位者利用自己的特權作孽太多便被推翻,然後改朝換代,又產生了新的上位者與下位者,只要階級矛盾不激化,那麼他這套共贏的模式就再次發生了作用,從而保證了社會的秩序。

後世中有很多人抨擊儒家學說無非是因為他們是下位者,可就是朝代更迭了,社會也造樣會產生上位與下位者。

既然沒有絕對的公平,那麼人類社會不可能總外於戰爭與動盪之中,那麼儒家文化與思想就總有用武之地,就永遠不會消亡。

因為它洞穿了人性,洞穿了歷史。

所以孔子很偉大,聖人當之無愧!

古之善
2017-10-20

針對“儒家文化”而言,文化範疇太廣義、泛化而無法定義、解釋中國哲學中的概念。如,中國古哲人稱謂的“本”、“體”、“精”、“氣”、“神”、“有”、“無”、“道”、“性”、“德”、“仁”、“中庸”等,這些哲學概念(非科學概念)到底如何解釋其本義或下定義。

針對中國哲學範疇而言:

中國古哲人孔子(公元前551年至479年)是中國倫理哲學的奠基人。古哲人孔子的“道—德—仁”理論道德框架與“仁—義—禮—智—誠”實踐道德框架的倫理學說,代表著中國最高的倫理形而上學,也代表著中國“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基本精神。

中國古哲人孔子,精通《易經》的陰陽極變之道理,進而揭示了“天道”客觀存在最高的、絕對性的行為原則之。而且,這“道之德”就反映在“萬物內在的自然德性之性與萬物外在的倫理”的生化機制中或命運中。

中國古哲人孔子的“道—德—仁”理論道德框架,就是在探尋、解釋宇宙萬物的仁性與倫理問題。而且,人類迄今為止,是孔子率先提出:“天道”存在的“陰陽行為原則”的道之德,就是“人道”之上的道德行為準則,也就是人類世界的道德普遍原則;並且,孔子解釋了人的本性之仁性的自然德性,其倫理道德價值的終極依據,就是遵從“道之德”這唯一人類之上的無時間、絕對性的陰陽行為原則。所以說,古哲人孔子解釋了“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就是人類倫理道德價值的最終目的;即“天人合一”的本義。

手机用户3237916703
2017-10-20

儒家講: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和非聖人無法的主張,違背天子就是違背天命。並且說:君為民之父母,民要忠順於君。否則就是無君之父,是犯上作亂。自從漢武帝頒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二千年來為各個朝代所推崇,不管是漢人政權還是胡人政權,為了維持他的統治必須將儒家的旗幟高高舉起,否則必將走向滅亡。漢朝時,為了推行儒學,必須要深入到普通老百姓(庶民)中去,為了推廣儒學必須將漢字教授給普通老百姓。這樣一來,漢字、漢文化、儒學深入到每一個漢朝的老百姓中去了,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最早的大漢民族。五胡亂華,胡人將中原的漢民族殺得剩下四分之一,鮮卑拓跋珪建立北魏,覺得自己太土,開始娶漢人妻、學漢語、學儒學,最後全部漢化。隋唐皇帝雖然都是半胡人,但是說漢語,推廣儒學的科舉考試,並且將投降的突厥人改為漢姓,成為漢族。後來的遼金,北宋和南宋都是以儒學為治國之本。到了明清,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這些離不開將君為民之父母,民要忠順於君的儒家專制統治的思想。最後清朝滅亡,滿族人學了漢語和儒學,都融入到我們漢族中來了。二千年來,那麼許多胡人漢化,使我們漢民族人口占中國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二,要感謝儒學、漢字、漢文化了!

玄谷真人
2017-10-20

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庸。一箇中庸貫穿體用,貫穿儒家所有思想文化理念,亦當貫穿所有學儒學做聖賢的儒家門人言行。

未發之中言體,已發之中言用。無極絕對的中,沒有任何形象的中。太極混沌的中。任何健康存在的健康運行的事物則是萬用之中。

以儒家仁義禮而言。仁者愛人,是人與人關係的中和,是群己有界限又一體的要求與健康關係。仁有一古寫法,是左邊一豎,右邊兩橫,一豎為陽,兩橫為陰,陰陽一體合和為中。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則萬物一體,天人合一。

義者宜也,宜就是事物合理健康存在與運行的尺度,就是消殺不健康的事物使健康,就是無過無不及,不偏不倚。

禮者,理也。禮者,履也。禮在理論根基上就是合理,合理則是中,不合理自然是不中。禮在實踐上是踐履,就是可實行,就是行得通,就是在中道上。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還有智、信,也要講中庸嗎?當然,智欲圓而行欲方,一有偏執就是不智,所以孔子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這是智。孔子不守被逼迫的承諾,“要盟也神不聽”。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這個信是不合道義的信。

仁義禮智信,信,真也誠也,言能確實,真誠不欺,中道也。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忠恕,忠,中正之心,盡己之謂忠,恕,如心,推己之謂恕,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老翁56
2017-10-20

儒家文化也是道教的文化,道教的發展理念是:陰陽生萬物,道教醫學文化的養生理念是:順其自然,修心養性。為人處事用道理和道德兩個詞來約束自我和規範社會,理包括:倫.義.真,德包括:禮.誠.善。倫是輪迴和順序,為與不為,義:是情義和仁義,真:真心和真實。禮:是禮貌和禮節,誠:誠懇與誠信,善:關心和關愛。這是個人的行為準則,也是法律的基礎。

手机用户52309514335
2017-10-20

儒家文化的目的性很強,君臣父子,克己復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充分體現出儒學的目的性。禮:義:仁:智-信…這些都在克己的範圍之類。

不得不說幾千年以來這些說教以及衍生的女兒經之類,在小農經濟與家族文化勢力下,取得了成功。但在目前社會中,已明顯地頹廢了。

倒映潟湖红树林的情
2017-10-20

謝!

治學理念及方法與實踐!餘則不合適宜與落伍,甚至頹廢!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西行中人
2017-10-20

我大概的瞭解儒家的文化精髓就是教人怎麼做個善良有智慧的人。而且儒家的文化是必須學點就要做一點,絕對不是在紙上談兵的,論語開篇第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就是說你讀了書就必須要這樣做,做了後你得到的結果就是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