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尋訪拍攝,只為留住老兵容顏

解放軍報融媒體 2017-04-02

3月17日,山東省蒙陰縣“民間攝影家”楊德中來到了老兵霍維新的家。“咔嚓!”隨著一聲清脆的快門聲響,第120個老兵的容顏定格在了他的相機當中。

今年51歲的楊德中,17年前開始追逐自己的攝影夢,但他的鏡頭對準的卻是一個特殊的人群——正在日漸老去的老兵。17年間,楊德中奔波的路程如同額頭上那一條條被汗水漬深的皺紋一樣,越積越多,至今已有10萬多公里。

楊德中的父親是一位參加過淮海、渡江等戰役的老軍人。自幼受父親影響,楊德中對軍人有著特殊的崇敬之情。在楊德中看來,這些老兵如今雖已腰背佝僂,面目滄桑,但他們曾經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樑,是一個個民族精神的“活載體”。“如果他們的事蹟不為人知,也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將來我們拿什麼向後人講述?”於是,楊德中決定,要用手中的鏡頭留住老兵的容顏!從此,他便開啟了與時間賽跑的歷程——搶救性尋訪沂蒙老兵。

尋訪老兵的過程異常艱苦,線索大多是經過知情的老人們口口相傳而來,往往只知道姓名卻不知道在哪個村莊,只能按名字和老人的印象到附近村裡挨門逐戶地打聽。而且老兵歲數大了,要想拍攝到最佳狀態,絕非易事,有時要反覆拍攝好多次。

一些不理解的人問楊德中:“你是不是要把片子洗出來去賣錢?”他憨厚一笑,“這還不夠膠捲錢和工時費呢!”楊德中告訴記者,早些年,拍攝要用膠捲,買一個膠捲連衝帶洗大約50塊錢,他每次出去拍攝要帶五六個膠捲。

據楊德中介紹,當時已經下崗的他,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多靠妻子的縫紉店維持家用,每次出去拍照只能騎著自行車,天不亮就走,天黑後再回來。後來,楊德中換了個踏板摩托車。在一次下雨後尋訪歸來的路上,由於道路泥濘加上天黑,楊德中連人帶車摔倒,忍著傷痛推著摔壞的摩托車走了30多里路,回到家時已經大半夜了。早上醒來,他才發現包裡的相機被摔了個七零八落。

後來,楊德中想和妻子商量著再買個相機,但考慮到家裡實在沒有多餘的錢了,就沒有張開口。那些天,他一有時間就搗鼓相機,想把它再修好。看著丈夫一股子痴迷勁,妻子也想去幫幫丈夫。幾天後,妻子拿出了4000多元錢,催他去買了個新相機。楊德中一問才知道,為了湊錢買相機,妻子回孃家借了3000元,差的那1000多元錢是妻子把她結婚時花3000元買的項鍊低價轉賣換來的。時至今日,楊德中每每想起此事,總覺得虧欠了妻子。

漸漸地,隨著拍攝的老兵多了起來。楊德中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決定出版一本畫冊。2015年國慶前夕,花費1.3萬元出版的《敬禮!老兵》影集問世,他還把影集當作國防教育教材贈送給了蒙陰縣的部分學校。“我希望以此激勵孩子們學習老兵精神,瞭解過去,銘記歷史,學習先輩們捨身救國、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精神。”

追溯楊德中為老兵拍攝的這段經歷,可以說念想緣於老兵起,動力也緣於老兵生。“自手握鋼槍,奔赴硝煙瀰漫的戰場的一剎那,俺們就沒想能活著回來,比起那些早已逝去的戰友,我們活著就是莫大的幸運!”在拍攝第一位老兵宋樹順時,楊德中就把這句話記在了心裡,這也成了他17年來歷經風雨而不輟的激勵。

夕陽西下,當告別老兵霍維新返回縣城的時候,楊德中看著遠處路邊略顯新翠的青柏,略帶感慨地說:“又是一年春來到,我的腳步還得再加快點……”

為他點贊

老兵如山,歲月如刀。刀之於山,可雕刻它的容顏,卻削不掉它昂揚挺拔的脊樑。更有那胸前一枚枚瀝血的軍功章,絕不是高掛的炫耀,而是金戈鐵馬歲月的無言蒼茫。當老兵凋零,誰來向後人述說那一段段曾經的壯懷激烈?沂蒙“草根攝影家”楊德中用手中的相機作答:一個人,一張照,凝固到永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