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10 個回答
中国历史普及号
2017-06-16

湖廣填四川是指發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根據考證表明,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記錄“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廣佔25%,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楼故县石宅姜
2017-04-19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洪洞縣大槐樹

湖廣填四川是指發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根據考證表明,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記錄“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廣佔25%,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移民路線圖

移民原因

1.宋金之間戰爭

在四川軍民盡最大努力堅持了長期的抗金戰爭,終於取得了使金兵未能進入四川盆地的巨大勝利之後,又堅持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抗蒙戰爭。這場戰爭基本上是在盆地內部進行的。蒙古軍先後曾三入成都,而蒙古大汗蒙哥也被擊傷而死於釣魚城下。長期的拉鋸戰使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極大的損失。從整個四川地區來看,以至有"蜀人受禍慘甚,死傷殆盡,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誌銘》,見《道園學古錄》卷二〇)的記載。這些文字難免有某些渲染誇張的成分,但經濟極度殘破,人口急劇銳減則是無可懷疑的事實。因為在近50年的拉鋸戰中,除了戰火的破壞,還有長期戰事帶來的農業生產的凋殘而嚴重缺糧,“沃野千里,蕩然無民,離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疇不闢,堰務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種”(見上引吳昌裔疏),這是當時必然存在的現實。此外,宋朝官軍中也有不少軍隊在戰亂中趁火打劫,殘害百姓,或“剽掠於民財”,或“焚燬於仕族”,以至“騷動慘於敵禍,……故田裡有內敵甚於外敵之謠,此害非一日矣”(吳昌裔:《論救蜀四事疏》)。這些記載都出於當時的蜀人筆下,應當是可信的。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元代四川地區的人口銳減到不足南宋時期的十分之一,具體數字見前《民族與人口》一章。面對宋元之際四川地區如此嚴重的殘破局面,元代的統治者除了實行屯田用以保證軍糧的基本需求之外,沒有采取由官方出面組織移民的措施。沒有勞動力,生產就不可能恢復。所以,在元代的將近100年間,四川的經濟一直未能得到較明顯的恢復。根據樑方仲《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一書的統計材料,四川行省在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的賦稅收入,在全國10個非少數民族省區中居於倒數第三,僅佔全國稅收的0.96%。此外,據《元史"食貨志》的資料,四川行省在各省區之中,酒稅佔倒數第三,醋稅佔倒數第一,商稅佔倒數第三。這種情況較之南宋時期佔整個南宋王朝歲入大約三分之一的地位,簡直是降到不能再降了。

2.農民起義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劉福通起義

元代末年,紅巾軍農民大起義的烈火四處燃燒,原來屬於徐壽輝部下的明玉珍率軍攻入四川,以後在重慶自稱隴蜀王,再改元稱帝。明玉珍是湖廣隨州(今湖北隨縣)人,他的軍隊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區的農民。明玉珍不僅帶來十幾萬軍隊,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農民隨之進入人少地廣的四川地區開墾務農。這應是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的開始。如吳寬在《劉氏族譜序》中所說:“元季大亂,湖湘之人往往相攜入蜀”(見《匏翁家藏集》卷四)。明玉珍的“大夏”政權只存在了兩世9年,就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統一。明代初年,湖廣地區的移民繼續大量入川,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人口就上升到146萬,外地移民,特別是湖廣移民佔了這一時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正如光緒《潼川府志》卷五所載明人王維賢《九賢祠記》所說:“元法,軍所至,但有發一矢相格者,必盡屠之。蜀人如餘玠、楊立諸公堅守不下,故川中受禍獨慘。明初,中江縣開設,土著人戶業七八家,餘皆自別省流來者。”這些移民,不久也就成為四川人。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記錄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顧:“查川省孑遺,祖籍多系湖廣人氏。訪問鄉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難,亦必至有土無人,無奈遷外省人民填實地方。”(《明清史料丙編》第十本康熙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戶部題本》)所謂“湖廣填四川”這一大規模的移民運動,就是這樣開始,而在明末清初進入了第一個高潮。

這是在元代末年、明代初年、清代初年連續進行的長期的移民運動。民間的有關傳說較之歷史的真實有明顯的擴大與渲染,也有一定的偏差。“張獻忠剿四川”這一歷史事件也是發生過的,民間的傳說較之歷史事實有失誤,也有一些歪曲。參見袁庭棟:《張獻忠論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如果把這些偏差或失誤排開,就可見到所謂"湖廣填四川"原來是連續進行了多年的人口與文化的大融合,對巴蜀歷史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

四川人十之八、九不是老川人,多半是湖廣移民的後代。南宋時四川近一千萬人,至1234年蒙古人入侵到宋亡,人口耗減大半,1282年全川只剩60萬。1362年隨州明玉珍開創夏國,不少楚民入川,1371年明軍滅夏後,繼續大量移民,到1401年才接近尾聲,明末四川約有400萬人。

3.清初戰亂

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場大浩劫。在這個地域上,長期處於大規模的戰爭之中:1639年明末農民領袖張獻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後建立大西政權,地主武裝、清軍、南明軍一起攻向起義軍,次年十一月,張獻忠在西充陣亡,使川人死亡過半;1647至1650年,明軍內部爭權奪利,戰火不斷;1650至1659年,張獻忠餘部孫可望、劉文秀進入四川,在川北與清軍激戰;1660至1664年,清軍鎮壓義軍,搜捕明軍殘餘分子;1673至1680年清軍平西王吳三桂叛亂,攻入四川,其叛軍與清軍的“三藩之亂”歷時七年。這些戰爭持續達三十多年,地主殺起義農民,農民殺反動地主,滿人殺漢人,漢人殺滿人,“殺得雞犬不留”。

4.瘟疫災害

在大規模的戰爭中,不斷地輪番拉鋸廝殺,屍橫遍地,瘟疫隨戰亂接踵而至,“大頭瘟”、“馬眼睛”、“馬蹄瘟”、瘟疫及天災接踵而至,境內人口銳減,耕地荒蕪。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清王朝為了解決四川勞動力和生產糧食的問題,採取“移民墾荒”的舉措,全國包括湖北、湖南在內的湖廣省等十餘個省的移民相繼到四川定居,其中來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據統計這次移民的持續時間長達一百多年,入川人數約一百多萬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數達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佔居重要地位。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極度稀少,需要充實。明末清初30年戰亂,四川被禍最慘。1644年,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等入川,12月稱帝建立政權,國號“大西”,定成都為“西京”。四川成了四戰之地:明軍濫殺,清軍濫殺,地方豪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邀功,張獻忠也有濫殺之嫌。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後與清軍的戰爭。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戰亂和屠戳。據官方統計,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萬人。一些州縣的戶口存損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殘餘人口約為60萬人。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移民圖

入川規模

據《光緒廣安州新志》提供的數據,湖北黃、麻籍佔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佔60%。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佔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條件 從地理位置來看,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條件下,是最佳進入四川的路線了。所以湖北麻城從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進入四川落業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條件有三:一是麻城離重慶不遠;二是麻城移民歷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與張獻忠農民起義有關。張獻忠在鄂屯兵時間長,後又轉戰湖廣、江西,特別是麻城,有許多農民入伍。故張獻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張獻忠失敗後,有一部分人隱姓埋名留在四川。四川南川縣(今屬重慶南川區)的移民都是來自湖廣省,尤其以麻城孝感鄉鵝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設四個鄉,明成化年間並孝感鄉入仙居鄉內)為多。

整個明末清初的移民達一百多萬人,有一半來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約有30萬人左右。麻城無疑佔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筆者查閱麻城清代歷朝縣誌,對移民這件大事均無記載。據清光緒8年刻本《麻城縣誌》戶口記載:明嘉靖35年冊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萬曆47年冊定人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冊定人口110287人。從這個數字推論,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當然這裡面還包括參加張獻忠農民起義人員在內。但估計移民人數有3萬人左右。這個數字如果屬實,佔到湖北移民人數的10%。在縣級當中應當是較多的。這還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數。如果算在一起估計不下10萬人。據四川大學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慶、合川、南溪、廣安四地58份族譜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戶,其中湖廣佔有85戶,而這85戶中有65戶來自麻城。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移民(木刻)

移民分佈

第一,廣安州(廣安)“惟湘鄂特多,而黃麻永零尤盛”。據《光緒廣安州新志》提供的數據,湖北黃、 麻籍佔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佔60%。又據毛毛著《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載:鄧小平的家鄉是廣安縣。前面提到光緒廣安州志載入籍廣安的湖北省黃安、麻城人約佔三分之一。而鄧小平的祖輩也可能是從麻城移居去的。據毛毛在書中介紹:“有許多研究我父親生平的人,都曾考察過我們家庭和家族的歷史。有的說我們家是從湖北遷來的移民。——連我的叔叔也說,小時聽大人說,鄧 家是從湖北遷移來的。”(《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第23頁)毛毛的叔叔鄧墾在武漢工作,他曾多次去過麻城,認為鄧家祖輩是麻城人。可見鄧小平同志的祖輩也很可能是從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鄰水縣。據該縣誌載,移民姓氏有65種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該省之麻城為最。”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臺灣掛印總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 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鄉包元恆率領同族移住興仁鄉綠豆灣落業,現集中分佈於興仁、護鄰、石滓等地”。

第三,新寧縣(今開江縣)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張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遷入分別落業於接龍橋、沙樹灣、張家灣傳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鄭、高、薛姓。

第四,彭縣。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遷蜀,居彭縣野鴨河,今萬年鄉一帶。黃姓清康熙年間由麻城遷居彭縣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縣。大姓張氏,於前明時由麻城遷居金堂縣關東外,數世科舉。至今15代。

第六,宣漢縣。元代有王姓、冉氏、袁氏由麻城遷入。明代有49支姓氏遷入,其中麻城佔據22 支。清代遷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縣。王姓一支是清初從麻城遷入,至今約傳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處。不少鄉有宗祠。 張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縣,至今傳16代。

第八,嶽池縣。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遷入縣三鄉;範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時期入本縣四鄉;傅姓麻城孝感鄉,清乾隆12年入本縣。蔣姓於清康熙21年遷入6個鄉。

第九,潼南縣。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向氏家族遷往潼南,銅梁等區縣,此外南充縣、新都縣等麻城遷入者都比較多。

入川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當時朝廷頒發“楚民實川之詔”時,基層的實施部門採取武的辦法強行捆押方式,把一個個村子圍住強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僅大地名相同,連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馬識途的祖先來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間,馬氏四兄弟從麻城奉旨墾荒,他們從長江溯江而上,到達忠州(今忠縣)境,離石寶寨十多裡的彎丘和沙地壩落業,以後這裡的小地名就叫馬家山和馬家灣了。馬氏四支人在長江邊的平出村共繁衍後代千餘人。

二是求生存入蜀。著名作家艾蕪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鄉,以種田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葉在“湖廣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於是攜妻帶子,從長江水路進入四川,最終選在成都府的新繁縣與彭縣交界的平原上掏水溝插佔務農。

三是經商入蜀。清前期湖北與鄰省四川的貿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如原籍湖北麻城的從事貿易的劉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劉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後偕妻沿途貿易到中江定居。四是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龍安營都司樑。

移民紀念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湖廣移民文化公園

2015年8月7日,我國最大移民文化公園——“湖廣移民文化公園”在麻城竣工。

該公園總投資12億元,園內主要建築有祭祀大殿、移民家譜堂、湖廣移民博物館、思鄉臺等。目前,湖廣移民博物館從湖北、四川、重慶、臺灣等地,徵集湖廣移民後裔家譜2000多冊。這些家譜將陸續入藏湖廣移民博物館,並全部錄入數明末清初,長江中下游的蘇、浙、皖、贛等10多省區的民眾向湖廣地區移民,其中江西移民佔90%。江西移民大量湧入麻城,麻城移民則遷往川、渝等地,形成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湖廣填四川”移民潮。

用户59687854628
2017-05-05

湖廣填四川是指發生在中國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兩次大規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廣行省)、廣東(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遷居到四川,陝西南部各地的移民潮。根據考證表明,還有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遷入。

明末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境內戰亂頻發,加上災荒、瘟疫不斷,造成四川人口銳減。據考證,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來萬,重慶城(現朝天門到七星崗通遠門一帶)只剩下數百家人,重慶所轄的州縣內,有的只剩下十幾家人。康熙下旨,鼓勵向四川(包括重慶)大規模移民,清政府還為此頒佈了一系列移民優惠政策。湖南、湖北、廣東、河南等省的移民遷移往四川,長達數十年的“湖廣填四川”移民活動由此拉開序幕。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少林新视听
2017-05-09

一、湖廣填四川並不是短時間出現的,而是在一個特定歷史事件段內的持續多年的文化與人口的交流!以元代末年紅巾軍的明玉珍率軍攻入四川,帶來了缺少田地的湖北地區的農民進行開墾務農,這就因該是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的開始。而明末清初的政府行為,使這次移民進入了高潮。

二、湖廣填四川,湖廣並不是指湖南和廣西(廣東),而是指當時的湖廣行省(湖廣行中書省為全國的10個行中書省之一,轄境包括今長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廣西、海南全省及 貴州大部、廣東雷州半島,下轄武昌、嶽州、常德、澧州、辰州、沅州、興國等30路。今湖北、湖南西部、陝西南部地區屬於四川行省管轄。)。

三、湖廣填四川時期,移民地區呈現多樣性!其中,湖廣佔25%,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四、大範圍的移民帶來的不僅僅是人口的交流,還包括文化、藝術、技藝等全面發展。

朱小波6
2017-05-01

總體主要是戰亂移民導致

以重慶為例

在近100年曆史上重慶更多的時間是隸屬於四川,97年直轄後才歸中央直管,我們老一輩都說我們祖籍湖南,明末清初年間重慶母城現渝中區由於戰亂留下的百姓不到5000人,可想而知一個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名城需要發展必定需要大量的人,當時政府大規模的移民,就像三峽移民一樣的方式。也正是這樣的歷史淵源,所以重慶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城市,不排外。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川渝一帶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極度稀少,需要充實。明末清初30年戰亂,川渝一帶被禍最慘。1644年,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等入川,12月稱帝建立政權,國號“大西”,定成都為“西京”。

川渝一帶成了四戰之地:明軍濫殺,清軍濫殺,地方豪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邀功,張獻忠也有濫殺之嫌。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後與清軍的戰爭。川渝一帶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戰亂和屠戳。

據官方統計,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萬人。一些州縣的戶口存損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川渝一帶殘餘人口約為60萬人。

清政府在統一後,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如規定凡願入川者,將地畝給為永業。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者,準其入籍等。對入川渝一帶招民優惠政策與各級官吏的政績升遷、獎勵墾荒招民緊密聯繫起來;在賦稅政策上實行額外的優惠。康熙下詔對移民墾荒地畝,規定五年起才徵稅。並對滋生人口,永不加賦。還規定對移民原籍地當局和入川渝一帶落業定居地當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實,安排上戶籍、編入保甲。這些政策為移民創造了好的環境和條件。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今日重慶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木十丁
2017-06-16

江西先民大遷移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徐達攻打長沙,與陳友諒舊部和元王朝殘餘勢力血戰四年,損兵折將,最後才於1368年(洪武元年)奪得勝利,確立明王朝在長沙的統治。元末明初這場連年戰禍,使長沙田園荒蕪,百姓亡散,廬舍為墟,許多地方渺無人煙。於是,明王朝就近從江西大量移民遷入長沙地區(湖北和湖南,當時二省是一個省份,稱之為湖廣省),並允許“插標占地”,奏響歷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廣”的宏偉史詩。因明朝崇禎年間張獻忠農民起義,在德陽地區作戰頻繁。康熙十六年,清軍為消滅義軍,濫殺無辜,人口殆盡,一片荒蕪。清廷下詔,江西、湖南、湖北眾多居民被迫遷居。民間把這次大移民稱之為“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

數個世紀過去了,浩瀚的中國歷史上,5次大移民中,江西人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時空演奏的宏大交響樂中,江西的先民們就如頑強的種子一般,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窮鄉僻壤,直至根深葉茂。今日,小編就與讀者一同撩開歷史的塵埃,感觸江西先民大遷移那震撼人心的音符,重回壯闊史詩。

據四川媒體稱,四川清溪鎮清溪高中附近發現的三塊清代江西墓碑,使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大移民的歷史再度浮出水面,史學家們因此認為,“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歷史至少被延長近60年史學界公認的清朝政府的移民,起於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止於四川西北金川之戰(公元1776年)。在清溪發現的3號碑字跡最清晰,碑文可見:魏佐宗、魏佐信為父立碑,其父是“江西贛州府安遠縣楠水鄉太平保人氏”,卒於“光緒辛卯年十二月”(公元1891年),假如活到六十歲,那麼在江西出生時間為1831年,而入川是在出生之後。從碑文中的年月推斷,史學界公認的清朝“湖廣填四川”的時段過小,三塊碑文證明清溪鎮接納自主性的移民至少還持續了近60年時間。2號碑載有遷居於四川犍為縣“興仁鄉東崗堡周家山”的墓碑,其說明此時犍為縣域內是移民的集中地之一,江西移民打破了同鄉同籍聚居的習慣,開始到周圍的山地定居。從碑文分析,

犍為縣早期接納的移民多為單身男性,是試探性的遷移,後來舉家遷入犍為的移民才漸漸增多。

除了四川之外,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早年對湖南人由來的研究,得出結論:湖南人來自天下,其中以江西居多,且江西人移到湖南後,大都以稼穡耕墾為主。因避免長途跋涉,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至湖南北部。

譚其驤先生認為,早至五代、兩宋、元、明時期,就有大量移民進入湖南,而元、明時期數量較多,在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間的移民規模最為空前。譚其驤先生特別指出,南宋以前,奔襲向湖南的移民幾乎全是江西人。由此可見,歷史上,江西先民曾數度遷移,現今不少湖南人流著的是江西人的血。

方言界專家們稱,僅從湖南省桂陽縣來看,劉、李、袁等大姓都是從江西一帶遷徙過來的,但遷入的時間有先有後,祖籍也各有不同。湖南桂陽縣人多數為唐宋以後從外地遷入,其中10姓來自江西,9姓來自江西泰和縣。江西向粵北移民,很可能是“江西填湖廣”大移民的餘波。粵北和湖南之間儘管橫亙著五嶺山脈,但在地理位置上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江西、福建、湖南都有古道直通廣東北部,而漢代修築的長安至嶺南的西京古道,越過湘、粵邊界的騎田嶺,成了湖南進入粵北乃至整個嶺南地區的另一條通道。此外,從湘南流入粵北的武水,則是兩地自然的交通途徑。歷史上江西人入遷湖南,便沿著上述的交通要道就近擴散到粵北地區。

在一個版圖遼闊,靠著油光水亮的大馬、吱嘎作響的木車、迎風鼓帆的商船,信息得穿越幾個月或是幾個季節方可到達邊陲僻壤的古老帝國裡,江西商人如過江之鯽,深入中原、江南和邊陲,苦心經營贏得世人口碑,令人歎為觀止。因此,天下才有躋身於國內十大商幫之列的“江右幫”之稱。

19世紀末期,德國地質學家利希霍芬來中國遊歷、考察時,在雄偉史詩般的餘音中,仍察覺到江右幫的流風餘韻:江西人與鄰省的湖南人明顯不同,幾乎沒有軍事傾向,在小商業方面有很高的天分和偏愛,掌握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大部分小商業。湖南人沒有商人,而軍事思想十分突出。江西人則缺乏軍事精神,取而代之的是對計算的興趣和追求利益的念頭發達……

以成都為例,經過明末清初慘烈的兵燹之後,成都鼎盛一時的出版業瀕於滅絕。可清政府的“移民填川”詔令發佈後,來自江西的書商就在成都學臺衙門附近的學道街、臥龍橋、青石橋一帶開設了大量的書鋪。這些滿臉書卷氣的商人從江浙一帶運來大量的刻版和書籍,使荒涼的成都開始聞到久違的書香味道。據統計,時至清末,由江西人開辦的印刷出版行在成都就有50多家,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周達三開辦的“志古堂”。

另一個江西人陳發光則於乾隆五年(1740)在成都創立了著名的“同仁堂”藥店,經營老成都人耳熟能詳的驚風丸、舊脾丸、靈寶丸、金靈丹、白痧藥、人馬平安散、鯽魚膏等特色中成藥此外江西人還在成都開有大量的銀錢鋪,而城內的瓷器店則大多為湖南、湖北人所開。

贛地的先人,就像是大把的種子,不管是在大邑通途,還是在寒山瘦水、僻壤邊寨,都能紮根生存,但江西移民仍有不少人從商。

在上世紀40年代,長沙不過是一個幾十萬人口的城市,贛人卻在這裡為自己的子弟創辦了豫章、廬陵、昭武等五所私立小學。臨近湘江有一條名叫“坡子街”的小街,是當時長沙市裡最有名的金融街,街上的不少錢莊和批發商行的老闆,都是贛人。在漢口,鹽、米、木材藥材、布和當鋪,人稱六大行業,都有贛人在經營。尤其是漢口的藥材業,江西商人幾乎壟斷了這個行業。在湖北的洪江、鄖陽、鍾祥、天門,也聚居著大量的江西商人。在湘西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古城,清末民國年間在這裡經商的江西商人,成為古城鳳凰最富有的階層,至今當地人們還在傳頌著他們的故事。

江西商人最為活躍的地區是兩湖,其次為雲、貴、川。1958年,雲南文史界在楚雄地區蒐集到的彝族民間史詩《梅葛》第二部《造物》中提到蠶絲的來源,說是贛人發現的:“江西挑擔人,來到桑樹下,看見了蠶屎,找到了蠶種。”同書第三部《婚事和蠻歌》裡還說道:“江西貨郎哥,挑擔到你家,你家小姑娘,愛針又愛線……”由此可見江西商人在民間的地位。

據《廣志繹》記載,遷徙於雲南、貴州等西南邊疆的江西人也很多。明朝萬曆年間任雲南瀾滄兵備副使的王士性,一任下來,幾乎隨時隨地都能看到江西人,他寫道:“作客莫如江右(今江西),而江右又莫如撫州。餘備兵瀾滄,視雲南全省,撫之人居十之五六。”意思是撫州人隨處可見。

原復旦著名教授譚其驤先生在上世紀30年代初就讀於燕京大學研究院時寫的《湖南人由來考》的畢業論文中,開篇就稱:移民至湖南的江西移民屬南昌為多。在江西,從明初到清嘉慶時,官方有組織的移民,再加上民間自發地離去,有統計說達到了幾百萬人。據譚其驤先生的弟子曹樹基博士考證,在明朝,如同山西洪洞大槐樹是中國北方的一個主要移民點,在南方的兩個主要移民點,均在江西境內,一為鄱陽的瓦屑壩,一為南昌城裡的瓦子角。

流佈四方的江西商人,只要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積累,就會不約而同做起的第一件事情———建造萬壽宮。在江西商人的眼裡,無論大富還是“小康”,無論是團伙還是獨步於江湖,都忘不了贛人的人格神———許真君,都得像在故土一般奉祀他老人家。明朝以來,遷移在外的江西人在京都及各省省會幾乎都建有萬壽宮,其附屬或是另建的江西會館,更是星羅棋佈。萬壽宮畢竟是民間建築,可以富麗堂皇,可以樸素照人,因此就連雲南省由北向南,直抵滇緬邊境,也有比比皆是的江西萬壽宮。在湘西鳳凰古城,聲名遠播的江西會館萬壽宮和陪襯建築遐昌閣已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

但那遍及大半個中國的萬壽宮裡,香火照亮半邊天的日子很快暗淡下來。香火前,還在叩拜著農耕社會的一個簡樸理想的江右幫被槍炮擊中,他們如潮汕幫、寧波幫、江蘇幫一樣失去了往昔輝煌的色彩。於是,戰爭的連綿,烈火的燒烤,風雨中的毀敗,致使包括南昌本土的萬壽宮也難以倖免於難。各地的贛人後裔大把掏錢打出的廣告,只能在文本或者斷垣殘牆中窺知。

明中期以後,江西的工商業移民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那時享有“無贛不成市”盛譽。當時,江西樟樹的不少商人都前往湘潭地區紮根經商發財,並建萬壽宮或江西會館,沒想到至清代發生了一次歷史上的移民大沖突,頓時血流成河。

話說清代中期時,江西移民去看戲,他們在講江西土話時,引來湘潭人的鬨堂大笑,江西移民當時覺得受了侮辱。為此,江西移民在萬壽宮搞了一場演出,故意將湘潭人誘進萬壽宮,然後殺掉不少湘潭人。湘潭人不服氣,決定報仇雪恥,此後也發誓要殺江西人。衝突進一步升級。此事驚動了上層,在皇帝與湖南官員的出面協調下,不斷上演的流血衝突才得以平息。

當時在湘潭經商的江西移民發了財後,念念不忘家鄉人。他們在樟樹成立了“賓興會”組織,並把大量的錢財匯給該組織,用於資助一些出生貧窮家庭的有識有志青年進京趕考,參加科舉考試。到後來,賓興會的功能不僅是資助有志青年,還變成了當地的財政機構,對樟樹的經濟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過,據說江西商人雖然在外面人數眾多,什麼生意都做,但做的都是小本生意,且都做不大,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總的來說,江西商人對於緩解江西人口壓力,促進江西與外界經濟上的聯繫還是功不可沒。

15世紀末,哥倫布在航行美洲時把辣椒帶回歐洲後,在明代晚期(16世紀末)辣椒開始傳入我國,很快就受到民眾的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長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數省民眾都以嗜吃辣椒著稱。人們常不無戲謔地說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湖南甚至因為盛行吃辣椒的緣故,“湘妹子”也因此多了一個“辣妹子”的別稱。四川人的“水平”要差一些,喜歡用花椒“中和”過的“麻辣”。

湖南、四川、江西人都愛吃辣椒,可能與氣候有關係,這種情況的產生可能與清初的人口大遷移有關。眾所周知,清初的時候,由於戰亂導致四川人口急劇減少,而江西則存在著較嚴重的人多地少的問題。因此產生了“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這種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吃辣椒的習慣也就這樣傳播開了。至於雲貴和陝甘數省民眾嗜食辣椒是否為四川的“擴張”,則有待於進一步地探討。

為了闡述江西人向湖南大遷移的歷史淵源,黃博士首先向記者講述了“江西老表”一詞由來,他說有關“江西老表”的由來學術界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湖南人是江西人後代,湖南人認為與江西人祖上是表親戚關係,因此就稱江西人為“江西老表”。江西是他們父母之地,江西人是他們的親戚,於是稱呼江西人為老表。還有一種說法是贛地先人們很相信風水,另外在遷移的途中也便於掌握方向,老是愛帶著一個表(古時的羅盤),因此外省人稱江西人為“老表”。據說學術界大都贊同後一種說法,傳說固然有些離奇,但以傳說所發生時間和所敘的事情來看歷史上倒也發生過與傳說大致相吻合的事件。

關於“解手”一詞由來,民間也有傳說在明朝初期對江西強制移民過程中官方都將兩個人的手反綁在一起,遇內急上廁所時才將手解開,因此後來江西人的土話都將上廁所叫“解手”。在今天華北平原大部分地區流傳著關於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傳說,內容是我們的祖先是從山西大槐樹下遷來的,山西洪洞大槐樹是我們祖先的發祥地,是我們的根,這一傳說分佈於在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東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在有些地區,大槐樹變成老鴉窩,一個大槐樹上老鴉窩,大槐樹不僅僅是人們的口耳相傳,它還被鐫刻在古老墓碑上寫在脆黃族譜中。其他地區也有類似傳說,在江蘇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區,有關於蘇州閶門傳說。

一、 大槐樹的傳說及其他

在今天華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區,流傳著關於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傳說。這一傳說的內容是:我們的祖先是從山西大槐樹下遷來的;山西洪洞大槐樹是我們祖先的發祥地,是我們的根。這一傳說分佈於在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東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在有些地區,大槐樹變成了老鴉窩——一個大槐樹上的老鴉窩。大槐樹不僅僅是人們的口耳相傳,它還被鐫刻在古老的墓碑上,寫在脆黃的族譜中。

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傳說。在江蘇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區,有關於蘇州閶門的傳說。

在湖北的江漢平原上,則廣泛流傳著江西南昌筷子巷和朱市巷。1990年我在安徽桐城公路邊,見一老農正在晒稻穀。我隨口問起他的“故鄉”。老農不解我意,指著不遠處的村莊答覆我。我問:“你的祖上呢?”,答:“江西”。我繼續問:“是不是瓦屑壩?”老人驚訝不已:“你怎麼知道?”他又補充:“我們這一帶的人大多數是從瓦屑壩遷入的。”在這之前,我已經從許多古墓碑和家譜中,得知了這個在這一地區廣泛流傳的移民地名。

近些年來,我經常進行類似的移民原籍的測試。如當我知道某人為四川人,我就會追問其先祖是否來自湖北,若來自湖北,則可斷定其來自麻城,來自麻城,則可斷定其來自孝感。這裡的孝感不是孝感縣(今為孝感市),而是明代以前的麻城孝感鄉。如我知道某人為皖北西部潁州地區人,我就會追問其先祖是否遷自山東,如若遷自山東,則可斷定其遷自棗莊或棗林莊。再如雲南漢人多稱遷自南京或江西,遷自南京者多稱遷自楊柳巷或四牌樓,遷自江西者無類似的地名,但可大致判斷其來自撫州其周邊地區。

移民地名,是一個時代的遺蹟,是活著的歷史。所有的移民地名都是曾經或者現在仍然存在的。例如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就曾經是一個實體的存在,今大樹已倒,舊物不存。又如蘇州閶門,沒有人會懷疑他的真實性。再如南京四牌樓,至今仍是一個重要的地名。南昌市的筷子巷和朱市巷,是我少年時代經常玩耍的地方,至今名稱依舊。村莊名稱的確定要比城市街道的確定困難一些。如江西瓦屑壩,位於鄱陽縣。名稱已經雅化為“瓦燮玲”,“燮”與“屑”同音,“土”字旁的“令”意指土溝,與“壩”相對,是鄱陽湖畔一個較大的村莊,當年可能為渡口。我還在兗州府城北不遠的地方找到了山東棗林莊,現名為安邱府,明清兩代稱為棗林莊

二、 為什麼遷移

明初大移民與宋金,宋元及金元之間的戰爭有關,只不過性質不再是戰爭中的避難,而是戰後的重建,在北宋時期中國人口,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達到中古時代繁榮的頂點,12世紀初興起於今松花江下游和黑龍江中游一帶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在滅了契丹人建立的遼朝後又滅北宋,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導致中國北方人口大量減少,1141年金與南宋訂立和約,金朝統治著南起秦嶺,淮河以北中國廣大地區,宋金對峙時期雖然秦嶺淮河是兩個政權分界線,但事實上戰爭在江淮之間不斷進行,使得這一區域長期成為人口稀疏之地,元代末年群雄並起,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一代梟雄都是從江淮之間崛起的,戰爭也大多在這一區域內進行。

金朝統治下的華北人稀地荒,女真貴族採用不斷收奪漢人土地撥歸屯田軍戶,一段時間以後肥沃土地轉為瘠薄,瘠薄轉為荒蕪,至13世紀初即使是風調雨順之年,華北地區田之荒者也動輒百里,到處“草莽彌望,狐兔出沒”。13世紀初崛起的蒙古在成吉思汗率領下開始征戰,1234年滅金,在蒙古人滅金之役同時北方發生大的瘟疫流行,人口死亡甚多。蒙古入主中原之初不知農業生產重要性,有人提出:“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元朝黑暗混亂統治持續半個多世紀,北中國受到破壞最深。北方地區安寧大約維持一個世紀,14世紀中葉蒙古高原和華北地區陷入一場空前的災難當中,鼠疫流行不僅造成中國北方人口大量死亡,還隨著蒙古人征戰,引發歐洲歷史上最嚴重黑死病流行,直到今天在華北地區許多地方還有關於這一時期瘟疫流行傳說,如在山東西部茌平縣似說元代末年瘟疫流行,紅頭蒼蠅四處亂飛,蘇北地區則稱“紅蠅趕散”,在山東梁山傳說元代末年該地為濃霧所籠罩持續七日不散,人口大量死亡。同時代的埃及作家也記載自商人那裡聽來的傳說,中國北方毒霧迷漫,鼠疫肆虐。

南宋與蒙古人對峙持續45年,最初南宋聯合蒙古人滅金,以後卻被蒙古人所滅,蒙古滅宋激戰主要發生在四川及相鄰陝南,鄂西一帶,戰爭同時也有大規模瘟疫發生,四川人口大部分死於戰爭和瘟疫,在湖南北部的長沙府戰爭也造成大規模人口死亡,在女真人南下的大約250年中在北方少數民族進攻面前漢族一直採取防守姿態,從未取得過真正戰略上的主動,由此看來1368年元朝的滅亡和明朝建立實際上是南方漢族對於北方少數民族勝利,為了防止北逃蒙古人南下,也為了恢復上述各戰爭破壞地區的社會經濟,朱元璋決定對上述地區進行移民。

三、移民的過程

朱元璋將今燕山北麓人口全部南遷至今河北地區北部和中部,沿邊境線設置大量衛所,1120名軍士為一所,5所共5600人為一衛。衛所將士戊守,必須攜家屬前往,軍人和他們家屬構成軍事移民主體,以地區論之,在遼東設有遼東都司,在燕山以北設有北平行都司,在山西北部設有山西行都司,在陝西西部今寧夏,甘肅設有陝西行都司,北部軍籍人口的總數多達110萬,他們的敵人只有一個即不甘心失敗的蒙古人,另外還有70餘萬軍籍移民遷往雲南和貴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國軍籍人口多達620萬,除人口密集區的軍人來自本地外,其他地區軍籍人口均屬移民,數量以幾十萬人口計,投降的蒙古軍隊和他們的家屬則被四散安插於各地衛所。

朱元璋將都城定在南京,成為明初移民重點,懷有異志的知識份子,富戶,工匠,軍人和他們家屬大批遷入南京,使得南京成為一個人口大約達到100萬人口巨型城市,不過京城中最多人口還是軍人和他們家屬,合計多達70萬人。

朱元璋還在家鄉臨濠設立中都,並營建都城。來自南方大批富戶遷入這一區域,軍衛人口多達近20萬人,永樂十九年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以之相隨的又是一次大規模移民,北京人口多達80餘萬,其中約70萬人口為軍人及家屬,南京隨之衰落。

一般區域經濟性移民政府組織對於華北及其他地區移民,大槐樹傳說即與此類移民有關,在留存至今淇縣移民碑上我們可見政府對於移民組織是嚴格的,110戶為一屯設有屯長,這種移民屯廣泛分佈以至今天成為北方地名一個常見重要尾碼詞,政治為移民頒發信印,移民從山西各地來到洪洞縣大槐樹下領取信印然後分赴各地,其他移民地名的性質大體類此。

也有一種自發移民,人口密集區人口遷往人口稀疏區,並沒有得到中央政府同意,例如大批江西人口遷入長沙府後直到永樂年間才得以解決戶籍,遷入河南南陽及湖北鄖陽一帶山西及江西移民則沒有這樣幸運,直到明代中期政府還將他們視作非法“流民”。

四、 明初大移民對明代人口、社會、文化的影響

明初大移民使大批人口稀少地區得到有效地充實,明代經濟和社會發展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的,然而儘管經過移民人口稀少地區人口仍然相對稀少,所以明代移民遷入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明顯高於移民遷出區,就區域而言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及四川人口增長率要高於南方。以政府組織移民為主要特徵的明初大移民既表明政府鞏固國防,恢復經濟的能力也表明政府對人民控制的加強,屯社制度與裡甲制度互為表裡表明政府對基層社會控制卓有成效,明代初年尤為如此,明初大移民對於知識份子懲罰,對於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也是卓有成效的。

明代邊疆移民的目的不在於開疆拓土而在於守土保民,明代北部邊防線大致以燕山為界,長城修築就表明這一點,東北地區則囿於遼東一隅,從不越雷池一步,西北邊界則以嘉裕關為界從不逾界,對於明代漢族統治者來說明代以前幾個世紀北方異族入侵對他們的影響實在太深了,能夠守住中原土地保住漢人政權就足夠了,明朝文化內斂與保守,漢唐時代雄風不再,實與明代統治者心理有關。

林野情怀

湖廣填四川是清初移民到四川盆地的,湖北主要居四川盆地以東,貴州省重慶南部和瀘州。湖南的多數沿秀山酉陽入川一路留定居住,主要居住重慶周邊偏西一帶。這個是遷徙路線和時間決定下來的。而江西廣東福建入川是晚與上述幾個地方約30年。大約在康熙後期到乾隆初,主要重慶以西,成都平原周邊。還有大量的說麻城孝感的多數是流民和殘軍後裔,只有極少數明代留下來的,他們冒籍說麻城孝感說,這個地方的人基本沒有在湖北尋找到根。其他的地方字輩完整的都可以尋祖尋根。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美丽泽京
2017-05-03

劉氏搬遷湖廣填四川來至,湖北黃崗劉家祖宅人。在於清朝康熙十三年搬遷現座落重慶梁平樂都劉家溝觀音堂,現在劉家四大院分為:文興堂,觀音堂,祠堂,公堂,已經有四百年曆史文化了,凡是劉氏梁平人點贊評論

东方奇辉
2017-05-16

感謝邀請。此半句史事已有名家詳盡作答,只是歷史上還流傳半句,合起來是一句。即:湖廣填四川,直隸移山東。關於直隸移民山東的事,說的是明朝洪武年間由河北移民山東的事,這個大部分人都聽說過,不再囉嗦。

独醉枝头
2017-06-15

清朝入關後在四川遭遇十餘年的抵抗,最終勝利後採用種族滅絕手段大量屠殺本地居民,並且栽贓說是張獻忠以本地人為軍糧才把四川人殺絕的,成王敗寇,勝利者書寫的歷史肯定是不會透漏自己的罪惡的。四川人被殺絕了便從湖廣等地把人口遷到四川繼續維持清政府的統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