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如題
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5 個回答
用户58646097713
2017-03-29

張郃,在三國後期碩果僅存的前期的名將,追襲蜀軍,在木門道中了埋伏被紮成了刺蝟。一代名將中伏身死,誰之過?

張郃是一位不僅讓劉備忌憚,據說連諸葛亮都不得不小心提防的曹操名將,熟悉"孔明揮淚斬馬謖"故事的讀者都知道,街亭之敗,雖可歸罪於馬謖用兵的可笑,但不也說明了張郃之善於用兵嗎?想到街亭之役乃是導致諸葛亮出師不利的最大敗因,張郃便更值得我們另眼相看了。

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張郃出道很早,最初也曾加入討伐黃巾的戰團,幾番周折之後,投至袁紹帳下。官渡之戰時,受郭圖陷害,張郃在袁紹大勢將去前的一剎那率軍投向曹操,給了袁紹更加致命的一擊。曹操顯然對張郃仰慕已久,他見了張將軍後的第一句話竟然是:"韓信歸漢了。"想到韓信乃是時人公認的千秋名將典型,想到曹操並沒有盲目抬舉他人的習慣,這份評價便更見貴重。,從此被曹操重用,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平馬超,滅張魯,多有戰功。然而,張郃並沒有像同屬降將出身的張遼、徐晃那樣經常獲得獨擋一面,自領一軍的機會,苦差使倒接受了不少。在曹操行軍過程中,我發現張郃常常充當某種工兵營營長之類的角色,在前方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三國演義》的讀者知道曹操曾被馬超追得不可開交,幸虧神勇的許褚一面單臂划船,一面舉起盾牌遮擋,才免於一死。這位神勇的好漢其實不是許褚,正是張郃。夏侯淵死後,為確保三軍不可一日無帥,張郃被手下民意選舉為夏侯淵的繼任者(這事後來得到了曹操的准許),但張郃任主帥的機會並不長,曹操死後,防備西川劉備的重任落到司馬懿身上,張郃再次成為司馬懿的副將。

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諸葛亮忌憚張郃,難不成司馬懿對他也有所防備。張郃之死,同樣冤曲莫名,因為他很可能是被司馬懿以"借刀殺人"術害死的。戰場上張郃再次擊敗了諸葛亮,蜀軍只能退卻。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張郃表示反對,理由是"諸葛亮極善用兵,雖然一時撤退,也會沿途佈防。且附近一帶山勢林立,地形複雜,一味追擊,必有凶險"。然而軍令如山,司馬懿怪臉一翻,張郃只能知難而上,結果,諸葛亮預先埋伏在山上的蜀兵,正好亂箭齊發(好像還是那種諸葛亮親自設計的十枝連發的強弩),張郃就地淪為一張活靶。——據說,張郃只是膝部中箭,膝部中箭怎麼會當場死去呢?這中間只怕有什麼不可告人的事情吧?

政治就是你死我上,你死我更能方便的掌權,一切都有可能!

用户58644465392
2017-03-29

司馬懿平生對蜀漢作戰,只這一次冒險出擊,就除掉了他最恨的人,寫司馬懿借刀殺人,讓張郃追擊諸葛亮,結果諸葛亮在木門道部下諸葛弩陣,射死張郃。

張郃一死,曹魏上下再也無人能阻擋司馬懿篡權的步伐。

有人開始向司馬懿靠攏。

陳瓷所著《懿統三國》對此進行了詳細解說,下文為相關內容。

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星隕木門,曹叡當朝失態,嘆曰:“蜀地未平,張郃卻死,怎麼辦呢!”

老實人陳群心有慼慼,無比惆悵地說“張郃的確是良將,他是國家的依靠呀。”

在場的辛毗不願意了,站出來拉著陳群的手,說:“陳公,你這是說什麼話呢!建安末年,大家都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武皇帝,等到文皇帝受天命後,大家就都說天下不可一日沒有文皇帝,現在陛下龍興,少一個張郃又怕什麼呢?”

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曹操死後諡號武,曹丕死後諡號文。辛毗拿這兩位先帝說話,表面看來是拍魏明帝曹叡的馬屁,其實是在為一個不在場的人說話——這個人就是司馬懿。

辛毗是在提醒曹叡,張郃不在了,但是還有司馬懿可以擔當大任。

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司馬懿長期以來的政治盟友陳群馬上明白過來,感激地對辛毗說:“確實是你說的這樣。”

不是辛毗說的這樣,又能怎樣呢?

曹叡只得尷尬地笑笑,對陳群說:“陳公你可真善變啊。”

(請關注明日《懿統三國》連載:司馬懿為什麼祈禱這個最大敵人長命百歲)

懿統三國:大歷史敘述聚焦司馬懿沉默隱忍操縱時局,扼住對手喉嚨,反轉為王,再現三國末年波詭雲譎的歷史大戲。

用户58644465392
2017-03-29

公元231年3月,大將軍司馬懿從荊豫都督轉任雍涼都督。他是臨危受命,因為此時,諸葛亮已經率蜀軍侵入了雍州西部的祁山。司馬懿火速整軍備戰。

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很快,他意識到要想打贏這場仗絕不會像三年前打孟達那麼簡單。因為他面對的不僅有蜀軍,還有來自內部的巨大壓力。

他能清楚地察覺出雍州諸將對他的不信任,尤其是當地最強實力派將領——車騎將軍張郃看他時,眼神中更是充滿了不屑。

一個太子黨,徹頭徹尾的投機者,憑著跟先帝的關係躍居成了託孤重臣。沒錯。在張郃心裡,司馬懿的形象就是這樣的。

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圖)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張郃看不起司馬懿並不奇怪。

論品階,車騎將軍張郃僅比大將軍司馬懿低一級,但若論在軍界的資歷,他遠比司馬懿要早出道三十年。

這還是往保守了說,事實上,早在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張郃歸順曹操前,他就已經不知道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多少年了。而且,自公元211年開始,張郃便長期活躍於雍州戰場,公元228年到公元229年,他又接連兩次粉碎了諸葛亮的入侵。

要說在雍州軍界的威望,絕對沒人能比得過他。

此時,張郃年逾七十,在他眼裡,五十多歲的司馬懿只算個後生晚輩。

仗怎麼打,還是讓老夫來教你吧!張郃向司馬懿提出兵分三路的策略。

處在司馬懿的立場,他能否在雍州立足,取決於他能否壓得住張郃。

司馬懿當即否決。

隨後,張郃又提議派出一支軍隊救援被困在祁山的魏軍,司馬懿再度否決,堅持將大軍集合在一起。

從張郃兩番提議分兵可以看出,他希望脫離司馬懿的掌控,各打各的,誰也別管誰。

而司馬懿堅持合兵則處於相反的考慮,自己初來乍到,毫無根基,雍州諸將又都唯張郃馬首是瞻,把他們聚在自己眼皮底下尚且難控制,倘若再分兵,自己的控制權將所剩無幾。

於是,魏軍始終集結在一起,並在祁山滷城與蜀軍展開了對峙。

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圖)張郃字儁乂,河間鄚人。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6月,司馬懿命令張郃率偏軍進攻蜀軍側翼,他自己則率主力攻打諸葛亮主軍。

張郃怒了。多年來,他早已習慣在戰場上當主角,從來都是他指派諸將,今天,他居然要親自幫司馬懿牽制側翼。

然而,無論張郃再怎麼不忿,司馬懿畢竟是朝廷委派的雍州最高統帥,他必須遵從號令。張郃氣沖沖地出發了。半天后,鎩羽而歸。

張郃側翼失利,導致司馬懿的主力軍也被諸葛亮擊敗。他確信張郃未盡全力。

原本,司馬懿打算以持久戰拖垮蜀軍,輸一兩場仗無關大礙,只要能堅守,蜀軍必定撤退。

可戰事已經持續了三個月,終於,最讓司馬懿擔心的事發生了。

魏軍軍糧告急。

就在司馬懿一籌莫展之際,軍吏來報:

  • “大將軍!雍州刺史郭淮運來了軍糧!”

  • “啊?”

雍州已無存糧,郭淮到底從哪兒搞到的糧食?

司馬懿快步跑出營帳,果然見大隊運糧車絡繹不絕開進營中。

“郭將軍,這……”司馬懿驚得目瞪口呆。

這位郭淮,自曹丕登基時便任雍州刺史,迄今已有十年,在當地很有威望。

他面對司馬懿的疑問,只是輕描淡寫地答道:“在下跟羌、氐那些部族酋長有些交情,聽聞大軍斷糧,所以讓他們支援了些。”

“哦……”司馬懿內心的感激無以言表。此時此刻,他清晰地意識到:這人是自己的朋友。

魏軍有了糧食,總算撐過難關。

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圖)三國鼎立形勢圖三國鼎立,指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魏、漢、吳三國,三分天下,成犄角對峙局面。

8月,蜀軍斷糧,諸葛亮從祁山向漢中撤退。頗具戲劇性的是,在這場戰役中,雙方主帥幾乎都遇到了同樣的內耗。

司馬懿和張郃內鬥,導致魏軍凝聚力不高,而諸葛亮之所以斷糧,則是因為負責糧食運輸的人,正是他最強大的政敵——蜀國重臣李嚴背後下了黑手。

事後,李嚴即遭罷免。司馬懿望著漸漸退去的蜀軍,心頭感慨萬千。

戰爭整整持續了四個多月,在這四個多月裡,他認清了敵人,也結識了朋友。

郭淮提議:“蜀軍敗退,下臣請求追擊。”

司馬懿按住他的肩膀:“你不行,你擔不起這重任啊……”

郭淮略感詫異,卻也不再堅持。繼而,司馬懿轉頭盯向張郃。“張將軍久經戰陣,經驗豐富,還是請張將軍去追擊蜀軍吧!”

張郃聽罷,緊皺眉頭言道:“兵法講歸軍勿追。何況諸葛亮生性謹慎,每次撤軍都不留破綻,我覺得不該追擊。”

“張將軍。”司馬懿的表情瞬間變得異常凜然,他沒等張郃反駁,直接扔出了軍令。“我認為應該追擊蜀軍!”

張郃這輩子從未像今天這般屈辱過。

四個多月裡,他處處受到司馬懿的壓制,更沒立下半分戰功。想到自己年過古稀,也不知道今後還有沒有機會再率軍作戰。

張郃賭氣邁步走出營帳,飛身上馬。既然要追擊,必須大獲全勝,一雪前恥!

以張郃的地位,他本該坐鎮最安全的中軍指揮戰鬥,可今天,他彷彿又回到了年輕時身先士卒的年代,他要把這場追擊視為此生最後一戰。

張郃策馬狂奔,不知不覺竟跑到了隊伍的前列。兩旁的樹林中早埋伏著諸葛亮佈下的弓弩手。待張郃跑進伏擊圈,箭矢飛射,張郃右膝中箭,跌落馬下……

不多時,敗訊傳回司馬懿主營。“啟稟大將軍,追兵幾乎全軍覆沒,張將軍臨陣戰死!”

司馬懿平靜地點了點頭。是的,他在雍州最大的敵人沒了。他又看了眼郭淮。

可朋友還在。現在,司馬懿再也不會為當初被趕出尚書檯感到遺憾。他知道,自己或許永遠回不到尚書檯了。他不需要回去了,因為他已經成了魏國最強大的藩鎮重臣。

正當曹真大軍深一腳淺一腳在泥濘中艱難挪動的時候,另一路司馬懿大軍正行駛在漢上此刻,司馬懿端坐船頭,滿臉驚詫地聽完了曹真信使的敘述。

子午谷和斜谷居然連日降雨……司馬懿有種不祥的預感。

當即,他派出一支偏師,掃蕩了蜀國的朐忍縣和新豐縣。這兩個縣在益州巴東郡,也就是司馬懿大軍的南方,可是,司馬懿的首要目標是去西北的漢中跟曹真會合,他這麼幹似乎有點不務正業,然而,在他的籌劃中,已經確信漢中攻不下來,自己只要別無功而返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半個多月裡,子午谷的雨時斷時續,曹真的軍隊就這麼一直穿著溼漉漉的衣服在谷中艱難行進。終於,前鋒夏侯霸(魏國初代名將夏侯淵的兒子)第一個走出子午谷。但他還沒來得及集結兵力就遭到漢中蜀軍迎頭痛擊,再度被打回谷中。

整整一個月過去了,子午谷的雨仍下個沒完沒了。曹真的主力軍始終沒能走出子午谷。當司馬懿大軍快到漢中的時候,他也遇到了大雨。

“駐軍,等雨停了再走。”

司馬懿在等,他等的不是雨停,而是朝廷詔書。

按他的判斷,不出幾天,朝廷下令撤軍的詔書就要傳來了。果不其然,朝廷得知子午谷連日下雨的消息當即下詔曹真和司馬懿撤軍。聲勢浩大的伐蜀戰役就這樣慘淡收場。

用户58646097713
2017-03-29

東漢初平三年,王允首謀誅殺了亂政者董卓,還權於漢獻帝。而在六十餘年後的魏嘉平三年,王允的侄子也為了曹魏的復興,為了除掉專權的司馬氏家族發動了兵變。雖然宣告失敗,但司馬懿對這個人一直是十分後怕,以至於,暮年時候的司馬懿,晚上做噩夢都會夢到這個造反者,夢中司馬懿被曹魏的忠臣們殺之而後快,令司馬懿夜夜難以入眠,不久之後便去世。這個王允的侄子究竟是誰?為何司馬懿如此害怕?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王凌。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早年,王凌跟隨叔父王允到京城,王允成為大漢司徒的時候,正是董卓亂京之時。於是,王允聯合呂布,誅殺了董卓,而後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為了給董卓報仇雪恨,殺了王允的全家,只有王允和哥哥因為當時年幼,騙過了西涼士兵,從長安逃脫而出,回到了家鄉太原。在這裡,他專心研習學問,在鄉中被舉為孝廉,出任了一官半職。在任期間,不知為何得罪權貴,竟然因公犯罪,獲刑於牢獄,幸虧有曹操巡查,在發現他王允侄子的身份後,對案情查閱一番,當即還了王凌的自由,並且委任他到郡城中當太守去。

因為曹操的知遇之恩,王凌一直賣力地給曹魏,不論是政事還是兵事,都有他的一份功勞。等到王凌歷經三朝,於曹睿駕崩後,當政的曹爽任命他為徵東將軍,總督揚州軍事。等於,將魏國的東南邊境交給了王凌,抵禦東吳的重任都繫於他一身,足見曹家人對他的重視。可是曹爽才掌權不久,就中了司馬懿的詐病之計,喪命於奸臣之手。王凌得到消息後心生不滿,開始和自己手握兵權的外甥密謀如何領兵除掉司馬懿。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沒想到的是,司馬懿對於王凌早有戒心,在高平陵事變(即除掉曹爽的政變)後,司馬懿向蔣濟詢問:“王凌這個人,才幹如何?”蔣濟回答道:“王凌文武雙全,當世無雙。”司馬懿聽了不僅沒有大喜,反而憂慮起來,這麼一個能人,要是對曹家十分忠誠,於我不利,該怎麼辦?

司馬懿的懷疑,王凌全然不知,還以為自己有充分的時間可以準備兵變,這段時間,他認為,自己需要一面能夠舉起的大旗,這面大旗,就是楚王曹彪。曹彪是曹家人,以他的名義舉兵反抗司馬懿是再為合適不過了。等到王凌等待手握兵權的時機之時,司馬懿已經搶先下手。原來,王凌的身邊一直都有司馬懿安插的密探,他們向司馬懿報告了王凌的謀反之意,於是,趁著王凌還未集結兵馬之時,司馬懿便帶著大軍抓住了他們。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事情既敗,王凌無話可說,羞愧地便飲藥自盡,臨死前,王凌還仰天大喊:“誰才是大魏的忠臣啊!為什麼竟然是我這個八十歲的老朽身敗名裂啊!”司馬懿聽出了他的弦外之音,憤怒的把他的屍體和他外甥已經入土的屍體挖了出來,暴屍三日,還夷滅了參與兵變者的三族。也許就是這麼殘忍的做法,讓王凌竟然成為了“亡靈”,在司馬懿的夢中作祟,令司馬懿久病難醫,不久便病逝。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王凌的一生,雖然不算出彩,可對於魏國來說,對於曹家來說,足夠配得上這句話了。

用户58644466718
2017-03-29

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蜀漢建興九年(231年)春天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包圍了祁山堡。

魏明帝命司馬懿率張郃、費曜、戴陵等人迎戰,司馬懿的辦法是拖住不戰,讓一心求戰的蜀軍毫無辦法。

《三國志》記載:“軍得不交,亮引而還。”

看到蜀軍撤退,司馬懿下達了一項命令,讓張郃親自率兵去追擊,張郃提出反對意見:“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

可司馬懿說:兵法?你不懂,你執行我的命令就是了!

張郃無奈,因為司馬懿的軍職比他高,官大一級壓死人,他是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張郃去追,結果被諸葛亮打了伏擊,死在了木門道。

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在這件事上司馬懿受到人們的懷疑,認為是他借蜀軍之手除掉了張郃,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下達的那道追擊令很突兀,至少存在三大疑點:

一是與他一貫的應敵指導思想不符。司馬懿在與諸葛亮的歷次交鋒中——包括後來的五丈原之戰,都執行的是“消極進攻,積極防守”的方針,因為他抓住了蜀軍遠師來攻、後勤困難的弱點,這一招很奏效,也百試不爽;

二是與兵法的基本常識不符。正如張郃所說“歸師勿追”,這是兵法上的一條原則,有人說錯了,不是說“宜將勝勇追窮寇”嗎?但那是“窮寇”,是被打敗的,而蜀軍是主動撤退的,不是“窮寇”,以諸葛亮的縝密,撤退方案裡肯定有阻擊敵人追擊的安排,隴右地勢複雜,可打埋伏的地方很多,比如木門道。

三是與一般的指揮體制不符。如果非要去冒個險,派一般的將軍就行了,派張郃親自去有些不妥,因為張郃此時任車騎將軍,相當於曹魏的全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讓他帶隊執行這樣一個冒險任務,除非別有用心,否則不太妥當。

所以,司馬懿難以擺脫借刀殺人的嫌疑。

張郃戰死時的情形也很可疑,《三國志》說“飛矢中郃右膝”,《魏略》說“矢中左髀”,無論是膝蓋還是髀骨,都不像咽喉、命門、眼睛、胸口那樣要害,一般來說不會一箭致命。

所以,在《三國志集解》中有人說:“郃中右膝,焉得死,似非實錄。”隱含的意思是,張郃其實是被自己人幹掉的。

所有疑點聯起來都指向了司馬懿,這不是陰謀,簡直是赤裸裸的“陽謀”了。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要對張郃下死手呢?

因為張郃不服他,對他的威脅又很大。

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司馬懿是在曹真死後以大將軍的身份指揮西線戰場的,這個職務相當於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前他剛從荊州趕來。到長安以後,司馬懿立即主持召開會議,研究如何應敵,他提出將主力全部拉到隴右應戰,張郃反對,認為關中也很重要,應分兵把守。

司馬懿堅持自己的看法,此戰雖然讓司馬懿賭對了,蜀軍沒有分兵進攻關中,但這隻能算一個冒險,張郃久居西部,對敵人更瞭解。

張郃在西線魏軍中的威望特別高,他“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著名的街亭之戰要論功的話,跟當時的曹真和現在的司馬懿都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張郃一手創造的。

《三國志》說張郃不僅在自己陣營裡很有威望,就連對手也很害怕他,“自諸葛亮皆憚之”。

張郃還深得魏明帝的信賴,曹真死後魏明帝雖然用司馬懿去主持西線戰事,但多少有些無奈,因為他對司馬懿的信任程度並不高,一邊用一邊防範,所以在任命司馬懿為大將軍的同時又提拔張郃為車騎將軍,用張郃牽制司馬懿,這個用意很明顯。

不服自己、又威脅著自己的地位,這是司馬懿向張郃下手的原因。

問題是,司馬懿就不怕這麼做的後果嗎?他難道不擔心因為此事引起魏明帝更大的猜疑,從而對自己不利嗎?

司馬懿肯定考慮過這些,但他之所以果斷地向張郃下達了追擊的命令,肯定也把這些事都已經想明白了。

放在曹魏鼎盛的時期,即使司馬懿已經像今天這麼得勢,但也一定不敢做,因為曹魏名將如雲:“諸夏侯曹”,“五子良將”……

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放在幾年前他也不大敢,因為當時還有兩位重量級人物在:曹真和曹休。

但現在他敢,“諸夏曹”只剩下一位早就靠邊站又行將入土的曹洪,“五子良將”只剩下眼前這位張郃。

魏文帝登基以來曹魏“將運”不佳,名將紛紛凋落,凋謝的速度有些快。

生老病死,表面上看都是自然的規律,但背後隱含的則是曹魏用人體制上的落後和遲緩,在新生代的培養方面,曹魏的步伐太慢了。

司馬懿表面低調、隱忍,實際上他無時無刻不在機警地觀察著形勢並伺機而動,抓住機會、奮力一擊是他的拿手好戲,木門道就是他實現自保、自固的一次最佳機會,他抓住了。

張郃死後第二年曹洪也死了,“諸夏侯曹”、“五子良將”全部退出歷史舞臺,司馬懿成為曹魏軍界的唯一耀眼明星:

要對付諸葛亮,離了司馬懿誰都不行;

要平定遼東,只能請老將出馬;

要抵擋孫吳的進攻,還得再去請司馬懿。

司馬懿成了最忙的人,一會兒西線戰場,一會兒遠征東北,一會兒又率兵南下……

司馬懿在魏軍中的威望也因一場場勝利不斷提高,每到一處,難免要提拔、栽培一批心腹,在軍中的勢力也一步步壯大。

說司馬懿“吃三國”,那可不是一口吞下的,而是一口一口吃的。

張郃之死損失最大的無疑是魏明帝,明知道里面有文章卻不敢去追究,對司馬懿的依賴就像嚴重失眠的人與安眠藥的關係一樣:明知有副作用,但離不了。

魏明帝臨終託孤,強撐一口氣等司馬懿回來才能閉眼,不是他跟司馬懿有多麼深的感情、對司馬懿有多麼大的信任,而是司馬懿已經尾大不掉,沒有他的支持,誰都接不好這個班。

司馬懿為什麼敢對張郃下死手?

要知現在,何必當初?

當初提拔張郃為車騎將軍,為什麼不讓他獨擋一面?一個戰區裡同時擠進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和副總司令,這樣的人事安排能不出問題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