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10 個回答
夏目历史君
2019-05-11

題目中問到的其實也就是天寶15年的哥舒翰兵敗潼關,從而導致潼關及洛陽失守。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首先我們簡單瞭解一下哥舒翰。哥舒翰,唐玄宗時期名將,多次大敗吐蕃,戰功赫赫,有“大唐第一神將”之稱。雖然有點誇張,但他的確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常勝將軍在手握20萬大軍,又有著潼關堅固的防禦工事的情況下,慘敗於安祿山叛軍,20萬大軍全軍覆沒。我認為導致戰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唐玄宗好大喜功,急功冒進。安史之亂之所以會發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因為唐玄宗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好大喜功。他在處理邊關少數民族問題上,貪圖邊功,使得安祿山手握那麼大的兵權。

還有就是潼關一役。潼關守將本是封常清,高仙芝兩人。由於唐朝的兵力佈置為外重內輕,導致叛軍長驅直入,這二人不敵安祿山叛軍,退守潼關。但這二人又遭宦官邊令誠誣陷,被唐玄宗下旨斬首示眾。此時唐玄宗便派出因中風半身不遂的哥舒翰鎮守。哥舒翰主張死守潼關,叛軍補給困難,勝利指日可待。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但是唐玄宗又聽信楊國忠諫言,四次派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城迎戰叛軍。哥舒翰無奈出站,最後導致全軍覆沒!

第二個原因就是朝中大臣們勾心鬥角,沒有一心平亂。安史之亂唐軍節節敗退,難以抵擋安祿山叛軍,一個是唐玄宗昏庸,還有一個就是朝中大臣們勾心鬥角,內部不和。

先因安祿山與宰相楊國忠不和,導致安祿山以清君側之名造反。接著又有大將封常清,高仙芝與宦官邊令誠不和,以至於邊令誠在唐玄宗面前誣告兩人,導致兩人被砍頭。唐軍損失兩員大將。再一個就是哥舒翰與楊國忠不和。其實哥舒翰算是楊國忠一手提拔上來的,用來對付安祿山。但哥舒翰站穩腳跟之後,便密謀想殺害楊國忠。楊國忠得知,便再哥舒翰死守潼關時,再三提議唐玄宗下旨令哥舒翰出關迎戰,最後結果就是哥舒翰全軍覆沒。由此可見,朝中裡裡外外都在勾心鬥角,這場戰爭還如何取勝?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第三個原因就是哥舒翰在這場戰役中並沒有展示他的大將風範,說他枉為名將也不過分。

哥舒翰一代邊關名將,所向披靡,但是在潼關戰役中他的做法卻有待商榷。我們來慢慢說道。第一,出關之時,他痛哭流涕,擾亂軍心。身為20萬大軍的統帥,在迎敵之時應做的是激勵將士,鼓舞士氣,背水一戰。但是他卻痛哭出關,這不是在擾亂軍心嗎?大軍士氣不足,軍心紊亂,必敗無疑。

第二,戰術作用不當,導致深陷敵陣,全軍覆沒。哥舒翰在出關之前,是清楚敵軍的計謀的。敵軍用4000羸弱之兵引誘,再以精兵圍而殲之。為何出關後卻帶領大軍直愣愣的往敵方陷阱中鑽?這不是一代名將的做風!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第三,再兵敗潼關時,哥舒翰選擇繳械投降,名譽盡失。在哥舒翰被安祿山俘虜後,竟然跪在安祿山面前,喊安祿山“陛下”,還說只要安祿山饒他一命,他便幫助他勸降。

但是哥舒翰手下都很有骨氣,誓死不降。安祿山覺得他無用便把他打入大牢。一年之後,安慶緒敗兵撤退之時,將哥舒翰殺死。哥舒翰出賣尊嚴也只換來了一年的命。

當時的唐朝,有著這樣昏庸的皇帝,這樣奸詐的朝臣,這樣苟活的大將,潼關一役,輸的不冤!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2019-11-08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這個三千五百字的長回答,將跟您好好掰扯掰扯,唐朝的西北軍為什麼沒打過東北軍。您放心,老夫寫的段子保證不會讓你看得悶!

其實,從將領的角度上說,不光哥舒翰沒打過,高仙芝、封常清也一樣沒打過安祿山。

如果單從將帥的用兵技巧分析,這三位都不比安祿山差,甚至要穩勝一籌。

哥舒翰不但有石堡城攻堅戰,在苦拔海、積石軍、新城等地,都曾追亡逐北大敗吐蕃;

高仙芝則萬里奔襲飛奪連雲堡,攻破小勃律王城,俘虜其國王和吐蕃王后;

封常清也曾率軍突襲大勃律(今巴爾蒂斯坦),重挫吐蕃軍隊。

這些戰例,都遠比安祿山對付契丹要困難得多,但在安史之亂中,三人連敗於安祿山之手,這又是為什麼呢?

主要原因就在於,三人所指揮的軍卒都不是自己熟悉的老部下,做不到將帥一心。

封常清、高仙芝所帶軍士,都是在中原臨時募集的散兵遊勇、市井閒雜,打打太平拳還湊合,一旦拉到刀山血海的戰場上,各個股慄不能束甲。

這種情況下,除非是單挑,封、高二人誰都沒有打敗安祿山的機會。這一點,叛軍將領田乾真說的很準確:“今四方行壘,皆新募烏合之眾,未經行陣,豈能敵我薊北精銳之兵?!”

等到敗退潼關後,哥舒翰的援兵也一樣,雖然號稱河隴精銳,但八萬之眾哪有可能全是河隴老兵?大多數不過依舊是長安遊俠而已。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按照《唐大詔令集》上的記載,唐玄宗算是孤注一擲了,召命“其河西、隴右、朔方,除先發蕃漢將士,及守軍郡城堡之外,自餘馬步軍將兵健等,一切並附行營。各委節度使統領,仍限今月二十日齊到。”

但首先,朔方軍的主力肯定是沒來,因為幾乎同時,朔方軍中最能打的幾個大將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在河東北部靜邊軍大破叛軍,斬將奪旗,坑殺七千餘人。

而後,連克重鎮馬邑(山西朔州)、雁門郡(今山西代縣),取道井陘東入河北,準備直接北上抄了安祿山老巢范陽

而河西、攏右二地,幅員遼闊城鎮眾多,即便召命嚴令援救,又能抽得多少援軍?

安史之亂中期,擁兵四萬餘人的安西、北庭,也不過遣李嗣業領五千人馳援。非是不想共赴國難,實在是無人可派。

要知道,河隴邊軍可都是舉家住於邊疆,吐蕃騎兵可不是那麼良善的,隨時隨地都有犯邊劫掠的可能。

因而哥舒翰掌控的潼關軍就像一鍋亂燉,哪個軍鎮兵都有點,再加上從洛陽來的敗兵。如此複雜的軍事系統,不是一員良將,很難將其捏合在一起。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而實際上,哥舒翰也不再是當年那個,“橫行青海夜帶刀”的哥舒翰了。

天寶十四年(755年)二月, 哥舒翰在入京面聖的路上,因洗澡突然中風,落下半身不遂的毛病,回京後閉門不出在家休養。

如果要是他身體倍棒吃嘛嘛香,領兵平叛哪有封常清的事兒,雖然封常清貴為安西節度使、權知北庭都護,但和聲望彌天的哥舒翰比起來尚遠遠不如。

玄宗所以啟用病廢在家的哥舒翰,不過是對封、高二人連戰連敗怒不可遏,已起了殺心。但手中實在無人可用,不得不借助哥舒翰的赫赫威名震懾諸軍而已。

也正是因為,哥舒翰半身不遂,玄宗又讓王思禮、李承光為副將,分別指揮馬步兩軍。不成想,這哥倆還尿不到一個壺裡,在哥舒翰軍中撕逼的一包歡樂。

除此之外,唐玄宗這個豬隊友,還加劇了哥舒翰軍中的將帥離心。

前面我們說了,玄宗讓哥舒翰抱病上陣,是因為無法忍耐高、封二人的連敗。再加上監軍邊令誠在旁邊煽風點火,打小報告說二人,“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這話的意思是誣陷二人,剋扣了士卒的軍餉糧賜。

聖旨到達潼關前線後,高仙芝悲憤的對邊令誠說道:“我退,罪也,死不辭;然以我為減截兵糧及賜物等,則誣我也。”

隨後,他轉頭對身邊的將士撕聲說道:“我若實有此,君輩即言實;我若實無之,君輩當言枉。”將士們齊聲高呼:“枉!”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唐玄宗臨陣殺將的做法,洛陽敗兵本已稍稍安頓的軍心再度動搖,也讓本就不熟悉潼關地勢的哥舒翰少了有力的臂助。

潼關唐軍內部,各系統的軍隊互不隸屬,最簡單的上傳下達都難以暢通,又何談戰場上的互相配合?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時值冬日,潼關守軍穿不上冬衣,運輸大隊長唐玄宗倒是挺仗義,特意做了十萬戰袍派人慰勞軍隊。

按理說得了冬衣的將士應該歡聲雷動,但搞笑的是冬衣到了潼關,連個主持發放的人都沒有。直到潼關兵敗,這些冬衣依舊在倉庫裡,白白便宜了安史叛軍。

軍隊搞成這幅田地,別說是半癱的哥舒翰,就是孫武復生也沒戲。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本來軍隊將帥離心就夠爛糟的了,唐庭君臣還玩起了群臣內鬥。

這時候年過五尋的哥舒翰,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居然派人偽造了一封安祿山寫給安思順的信,構陷安思順謀反。導致,安思順和弟弟安元貞都被處死,全家流放嶺南荒蕪之地。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這下不但來潼關助拳的朔方軍不幹了,就連楊國忠都有點背後冒冷氣。

楊國忠心裡合計,大敵當前哥舒翰都能尋機公報私仇,我跟他也關係不睦,這哥們現在手握重兵,萬一來個逼宮,我的小命也懸乎。

他以長安空虛為名,攛掇唐玄宗再次募兵,給自己招募了三千精兵,由心腹統領,日夜訓練。又調動了一萬人唐軍駐紮在灞上,由心腹杜乾運統領,名義上是抵禦叛軍,實際上是防備哥舒翰。

老江湖哥舒翰當然洞悉了楊國忠的小心思,還別說他身邊的馬軍統領王思禮真就勸過他:“留兵三萬鎮守潼關,其餘精銳回師京城,誅殺楊國忠,以謝天下。”

但哥舒翰考慮要是這麼弄的話,自己就成安祿山第二了,沒有采納。

現在,楊國忠跟他玩心眼,他馬上見招拆招,上書玄宗以潼關兵備不足為由,奪了灞上軍隊的指揮權,將杜乾運召至大營,當場斬殺。

這下,唐朝最重要的將相之間,各自心懷鬼胎,哪有閒心管控平叛軍事?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除了將無恆心,軍無鬥志外,戰略上的失誤也是敗亡的重要原因。

封常清在敗退途中就曾明言,“累日血戰,賊鋒甚銳。現在潼關無兵,如潼關失手,京師危急,應急回潼關嚴守。”

哥舒翰在面見玄宗時,也曾倍言潼關之重,不可輕易放棄天險出關野戰,對此玄宗應該是點過頭的。

隨後,在長達半年的潼關攻防戰中,哥舒翰也曾屢次上奏,“安祿山為逆,不得人心,宜持重相待,不出數月,賊勢瓦解,一鼓可擒。”玄宗也沒有表示反對,認可了他的戰略戰術。

但隨著,朔方軍連戰連捷,眼看天下大勢就要唐朝方向逆轉。楊國忠就開始攛掇玄宗畢其功於一役,他聲稱自己派出的探子回報,潼關外叛將崔乾祐兵力不足四千人,又皆羸弱無備,宜急擊勿失。

國家禍亂至此,玄宗也有點著急了,一日連遣三使,催促哥舒翰出關。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靈寶之戰示意圖

天寶十五載(756年)陰曆六月四日,哥舒翰為了不給自己開追悼會,“慟哭出關”。

哭著出關迎敵,不代表一定要慘敗,哥舒翰身為唐朝樹碑立傳的名將(臨洮有哥舒記功碑,舊唐書有傳),你把十幾萬唐軍帶入叛軍的包圍圈是幾個意思?這就只能怪您自己蠢了!

當唐軍行至西原(河南靈寶),誤入一條70里長的狹窄山道內,叛將崔乾祐前後夾擊,唐軍大亂自相踐踏,被擠入黃河淹斃者無算。十幾萬出關者,只有八千餘人逃回。

詩人杜甫在《潼關吏》寫到:“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哥舒翰這哥們膝蓋一軟,也投降了叛軍,安祿山也沒給他好臉,神氣活現的對他說道:“ 汝常易我(看不起我),今何如? ”

哥舒翰這隻鬥敗了的鴛鴦,只能垂頭低言的說道:“肉眼不識陛下(此時安祿山已經稱帝),遂至於此。陛下為撥亂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填在河南,魯炅在南陽,但留臣,臣以尺書招之,不日平矣。”

他還真給李光弼寫信了,結果光弼回信道:“你丫怎麼不去死?!”

一年後,安祿山被兒子幹掉了,唐軍在郭子儀的帶領下,連敗叛軍收復長安、洛陽,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在逃出洛陽前,將包括哥舒翰在內的三十多名被俘唐將盡數斬殺。

一代名將哥舒翰死得如此憋屈,好在唐朝還算夠意思,追贈其為太尉,諡“武愍”。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用户69792950182
2019-02-13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謝邀。

通過題目可以得知,想問的是哥舒翰麾下唐軍的靈寶之潰,以及隨之而來導致的潼關,長安失守。

天寶15年,本來唐軍的戰略形勢不算差,安史叛軍佔據的只不過是一條從河北到陝西附近的狹長地帶,先鋒在安慶緒指揮下,難以攻破潼關,漫長的後勤補給線隨時可能被郭子儀麾下的朔方軍切斷,可以說形勢危若累卵。哥舒翰雖然此時中風,行動不便,畢竟是玄宗倚重,久經沙場的宿將,深知麾下兵力雖多,但大多是新近招募之兵,野戰打不過精悍的安史叛軍,只能依靠潼關天險堅守。

在這種形勢下,安祿山使出誘敵之際,明令部將崔乾佑率領老弱屯駐在陝郡,並放出謠言,聲稱崔部“兵不滿四千,皆羸弱無備”,巧妙地抓住了唐玄宗急於打一個勝仗,收復部分叛軍佔據地區的心理,於是急命哥舒翰從潼關出兵,收復陝洛。哥舒翰身經百戰,老成持重,立刻上書堅決反對“賊兵遠來,利在速戰,王師自戰其地,利在堅守,不利輕出”...同樣,朔方名將如郭子儀李光弼等,也是保持這個意見,即官軍堅守潼關,朔方軍加速直搗叛軍范陽老巢,釜底抽薪,使得叛軍內部瓦解潰敗。然而輕浮且剛愎自用的宰相楊國忠,卻聽不見去這些正確意見,滿腦子宮鬥思維的他,固執地認為哥舒翰也是想擁兵自重,還和太子李亨遙相呼應,而太子李亨與自己的不對付,是盡人皆知的。

當然,從經濟角度考量,官軍儘早收復陝,洛,也有極大的意義,畢竟唐帝國江南出產的糧食貢賦,是先聚集在揚州,再從揚州利用水運至開封以北,再經開封入黃河,轉渭河入長安,而安史之亂後,漕運被切斷,大量物質只能轉道秦嶺,增加了運輸成本和時間,所以收復陝洛,也有重新打通帝國政治核心區域經濟交通幹線的考慮,只可惜,此時出兵,不但不能達到以上目標,最終還導致了首都長安的淪陷。

六月初,在玄宗的一再強令下,哥舒翰不得不率軍出關,到了四日已經出關70裡,進入靈寶附近的西原,崔乾佑在此扼守險要。謹慎的哥舒翰,一直等到8日,全部大軍到達西原之後,才開始部署對叛軍的攻擊,雖然唐軍聲勢浩大,號稱20萬,但真正有戰鬥力的是,王思禮率領的騎兵五萬,李承光率領的十萬步兵則是倉促成軍,新兵為主。而且王李兩人速來不合,也讓哥舒翰很頭疼。所以哥舒翰大軍的基本佈置是,精銳騎兵在前,步兵在後,王部騎兵若受挫,則步兵還可以穩定戰線,以防崩潰,若王部騎兵初開得勝,則步兵還可以相機投入戰場擴大戰果。而叛軍崔乾佑部,兵力比唐軍單薄的多,但有安祿山留下的兩支精銳部隊,5000陌刀手和同羅精騎,同羅,是北方遊牧民族鐵勒的一支,生性彪悍,善於騎射,貞觀2年歸附唐朝時,僅精銳騎兵就能湊出三萬。‘

由於史料所限,今天我們只能大致拼湊出靈寶之戰的過程:崔乾佑戰略的核心,就是誘敵深入,不惜以老弱數千人組成自己戰陣的第一道防線,精悍的官軍王思禮部騎兵首先發動攻擊,在輕易突破叛軍老弱的第一道防線後,衝擊之勢頓減,此時叛軍五千陌刀手衝出,以手中“陌刀”這種兩面開刃的長柄大刀砍殺官軍坐騎,官軍攻勢被遏制,此時哥舒翰只能派出步兵援助,同時叛軍精銳從戰場東側的函谷關舊道開始向南撤退。新近入伍,軍紀不強的官軍步兵以為戰局已經呈壓倒之勢,紛紛湧入關道追擊,結果遭遇了兩面山上叛軍弓矢和滾木礌石的攻擊,死傷慘重,擠作一團,叛軍的火矢還點燃了預先埋伏在谷地中的大量柴草,擋住了唐軍前進的視野。此時,等待了許久的叛軍同羅精騎投入了戰鬥,從側後向唐軍發動衝擊。雖然唐軍兵力遠勝叛軍,但此時前有堵塞,後有騎兵衝擊,兩側還有佔據高處的叛軍弓矢和投擲武器的攻擊,以新兵為主體的唐軍逐漸潰散,兵將之間失去聯繫,各級軍官也無法準確指揮麾下的部隊,亂作一團,唐軍的混亂變成了大潰敗,他們扔下兵器和盔甲,拼命向西或向南逃跑,距離黃河河岸較近的,爭先恐後想逃上停泊在岸邊的物資運輸船,日落後,一團混亂的唐軍逃回了潼關,此時又一次悲劇發生了,潼關前本來有三道防禦叛軍進攻的深壕,慌亂的新兵們一擁而上,大量被擠下壕溝摔死,或者在混亂中踐踏而死,三道壕溝被唐軍官兵的屍體填滿,也失去了防禦性作用。

在數百親兵的護衛下,哥舒翰狼狽地進入了潼關,一清點手下,只剩八千餘人,數日後,崔乾佑大軍抵達潼關之下,蕃將火拔歸仁等,劫持了哥舒翰,獻關向叛軍投降。。。。

史海烂柯人
2019-11-28

在唐代將領中,素有“西有哥舒翰,東有安祿山”之說,好比金庸筆下的南慕容與北喬峰。然而,一旦真較量起來,必然會決出個高地上下,不幸的是,輸的是哥舒翰,丟的是潼關。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在安史之亂時,最初奉命戍守潼關的是封常清和高仙芝,這兩位也是唐代名將,都是有赫赫戰功的人物。此時與他們一同平叛的,還有郭子儀和李光弼,他們領兵在河北與叛軍角逐。

安祿山之所以猛攻潼關,怕的就是夜長夢多,因為叛軍消耗不起。這一點,無論是叛軍中的安祿山,還是朝廷中的封常清、高仙芝、郭子儀、李光弼,都十分清楚。所以,最高明的做法,就是鎮守潼關,與叛軍相持,等到其糧草不足、士氣低落時,再一舉出兵鎮壓。

更為重要的是,守住了潼關,便等於捍衛住了朝廷,因為潼關就是長安的門戶,也只有保住了這裡,才能保證唐王朝不亂。所以說,沒有十足的把握,只有堅守潼關才是兵家之上策。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然而,唐玄宗晚年已經十分昏庸,他總想著儘快鎮壓安祿山,覺得前方將領出兵不利。而且,周圍一些宦官和權臣也都跟著起鬨。就這樣,唐玄宗竟然將封常清、高仙芝給殺了。

殺了封常清、高仙芝,除了在河北的郭子儀、李光弼,唐王朝能用的大將幾乎就沒了。結果,這個時候又把已經老邁的哥舒翰請了出來。要知道,雖然哥舒翰年齡不是特別大,但當時已經患了中風,雖然還能指揮作戰,可已經留下了後遺症。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哥舒翰上任後,看準形勢,繼續堅守不出。而唐玄宗也跟以前一樣,急躁、猜疑,最終逼著哥舒翰出城鎮壓叛軍。哥舒翰無奈,只能出城,結果中了埋伏,被抓後投降。

歷史上無論是哥舒翰的失敗,還是封常清、高仙芝的失敗,最主要的原因都在於唐玄宗的昏庸。如果不是他荒淫無度,也不至於爆發安史之亂,如果他能反省和信任前方將領,也不至於令潼關失守,最後自己嚇得連夜出逃。

另外,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哥舒翰的身體已經很難再堪當主帥之職。而且,當時安祿山的叛軍正盛,出兵與之交戰,原本就是兵家大忌。如此一來,不僅毀了哥舒翰一世英名,也使得潼關失守,長安頓失門戶,唐玄宗自毀長城!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我们爱历史
2020-01-01

在八年安史之亂裡,哥舒翰大軍慘遭安史叛軍毀滅性打擊的靈寶西原之戰,堪稱整個叛亂裡的災難性一仗。唐王朝不但失去了提前平叛的黃金機會,更是瞬間被開了大刀口,這以後中原幾乎淪陷,藩鎮豪強割據,一切都似大堤決口般無法阻擋。慘遭重擊的大唐,一百多年都沒恢復過來。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但號稱大唐名將的哥舒翰,帶領的傳說中隴右河西的精銳,為什麼會敗到這般崩潰?首先一個原因,好比戰爭片裡常說的一句臺詞:新兵蛋子打不過老兵油子。哥舒翰麾下這二十萬大軍,就是戰鬥素質有限的“新兵蛋子”。

雖說頂著“隴右軍”“河西軍”的頭銜,但在這支唐軍裡,真正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老兵,卻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都是之前洛陽戰役裡的殘兵,就是一群新招募來且又被安史叛軍打過的菜鳥兵。熟悉戰爭的人都知道,這群人放在部隊裡,大戰前就是標準的火藥桶,單是每張嘴繪聲繪色講戰敗,就足以把軍心折騰的亂七八糟。另外還有一部分,是長安周邊招募的新兵。

如此一支魚龍混雜的隊伍,戰場上稍有風吹草動,分分鐘就容易土崩瓦解。但這事也並非絕對,歷史上也有很多傑出的戰將,攤上多爛的隊伍,總能迅速覆雨翻雲,轉眼就把隊伍打造成鋼鐵雄獅。比如與哥舒翰同時代的大唐戰將李光弼,就是此中高手,硬是憑著強大帶兵手腕,給大唐帶出一支再造江山的鐵血軍團。那作為李光弼“前輩”的哥舒翰呢?

這就是唐軍此次敗的如此慘的另一大重要原因:主帥哥舒翰的個人能力問題。

在唐朝大詩人李白等人的深情謳歌下,大唐戰將哥舒翰的無敵形象,至今依然光芒萬丈。放在唐代戰場上,多年來與強敵吐蕃打了一票惡仗,看上去是個優秀的軍事人才。但放在這次戰鬥裡,他卻有個大短板:哥舒翰是個將才,但打贏安史叛軍,需要的是帥才。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哥舒翰此人,衝鋒陷陣是一把好手,帶兵風格也無比嚴厲,一點小錯就鞭打士兵。歷次戰場輝煌,也基本都是狠打硬衝的套路,論戰略謀劃能力,無論比起他昔日在隴右的老上司王忠嗣,還是在他之前鎮守潼關的高仙芝,都是差距太遠。

於是,以相關史料記載,自從哥舒翰火線就任後,這支之前已經被高仙芝帶出模樣的軍團,就是各種折騰。由於當時哥舒翰已經中風癱瘓,所以日常軍務基本放手,各級軍官們更是畫地為牢。安史叛軍還沒打來,部下王思禮和李承光就成天互掐,外加哥舒翰的帶兵方式,還是一貫的簡單粗暴,發現士兵們一點小錯,就是能動手不抄抄,逮住就往狠了打。這一套帶昔日親兵有用,帶這二十萬菜鳥兵?當然是火上澆油,弄的全軍怨聲載道。

所以,在公元756年六月七日的靈寶西原之戰開打前,被哥舒翰以簡單粗暴方式管理的二十萬唐軍,其實已到了瀕臨分崩離析的時刻。外加哥舒翰打硬仗不懼,可情報戰略方面的工作,做的卻是十分粗線條,連安史叛軍的兵力配置和戰略意圖,都沒有完全掌握。慘敗前的基本條件,這支部隊差不多齊活了。

但即使這樣,此時的哥舒翰,依然贏面狠打。瞧瞧756年的平叛戰局就知道:在河北唐軍的浴血反擊下,北線的安史叛軍正在節節敗退,郭子儀李光弼的精銳正高歌猛進,朝著安史叛軍的老窩范陽狠殺過去。就算哥舒翰這邊出來打比較困難,只要唐軍能夠憑著人數優勢和潼關天險,安住營盤守好,進退兩難的安史叛軍,基本就會在這一年灰飛煙滅。

換句話說,這場戰爭裡的哥舒翰與麾下唐軍,面對的就是中國足球常碰上的簡單任務:打平就出線。雖說有很多毛病,但完成這個任務,還算不困難。

但最重要的一條原因,卻讓這個簡單任務,徹底變得亂七八糟:唐王朝的坑爹指揮。

自從安祿山扯旗造反後,唐玄宗的自尊心就遭到了深深打擊,從此以後看武將就像防賊。外加他的實在親戚兼宰相楊國忠,更是個志大才疏的坑貨。此人玩弄權術得心應手,但行政辦事卻是嚴重昏聵。安祿山扯旗造反時,他就歡天喜地安慰唐玄宗,說沒幾天安祿山的部隊就要譁變,結果被洛陽淪陷打臉。這時安史叛軍兵臨潼關,他竟又耳根子發軟,連“潼關外安史叛軍就剩四千人”的謠言都信,猴急著死催哥舒翰出戰。

當然也有史料認為,楊國忠這麼做,是因為妒忌哥舒翰的功勞,生怕哥舒翰立了功回來與他爭宰相,所以故意下藥叫他打輸。可是潼關淪陷長安不保的嚴重性他都想不到?如果此事為實,那此人簡直蠢且壞。

可比這“蠢且壞”更蠢的,卻是唐玄宗李隆基,這位開創一代盛世的帝王,此時非但不復青年時的睿智,用人做事更到了急功近利的地步。其實在洛陽失陷後,如果李隆基能夠洞察局勢,繼續啟用高仙芝,局面也不會崩壞。而在殺害高仙芝啟用哥舒翰後,就連遠在河北的郭子儀都苦口婆心勸,叫唐軍不要輕易從潼關出兵,守住就是給前線時間。可急於平叛的他,卻在楊國忠的鼓譟下,拍板做了最蠢決定:催促哥舒翰出戰。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於是,後果也毫無意外,本就不能戰的哥舒翰,帶著一盤散沙的二十萬大軍,分分鐘就撞進叛軍的埋伏圈,最終悲慘全軍覆沒。然後潼關淪陷,洛陽淪陷,唐玄宗倉皇跑路,中原陷入一片浩劫。不作不死的唐王朝,以其弱智的高層指揮體系,親手斷送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新知传习阁
2019-05-03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首先我們來看這所謂的大軍是什麼樣性質的軍隊。

這支大軍從人數上看是非常嚇人的,有二十幾萬,並且號稱是隴右、河西鎮的軍隊 。其實是一群烏合之眾,基本上全是新兵,根本沒有任何戰鬥經驗。

新兵戰鬥意志薄弱,戰術素養差。那麼這樣的軍隊能不能打仗呢?

答案是完全可以,但只能打順風仗。也就是說,把敵人打敗時的追擊戰,或者是面對相對比弱的敵軍時。二十萬人殺出去,山呼海嘯,足以讓敵人聞風喪膽,絲毫不敢抵抗。在這樣的情況下正好可以提高新兵的自信心,提高新兵的戰術素養。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俗話說,將在智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在歷史上不缺少幾千人打敗十幾萬人的例子,精兵能撕開敵人的防線,打得讓對手懷疑人生。精兵根本就不在意對手是哪一個,就象我們常說的:我要拿第一名,不管對手是誰,我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打敗他。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安祿山的部隊卻是長期在邊關與外敵作戰的精兵,又處在士氣正盛的時候。

安祿山一路上從河北殺到河南,又向陝西進發,被幾十萬人堵在了潼關。

縱觀歷史上的名將,基本上都是立足於防守做進攻,至少要做到不敗或者不大敗的前提下,再去進攻,戰爭不能隨便去冒險。

這支二十萬的大軍駐紮在潼關,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守好長安的東大門,防止安祿山的部隊進入陝西。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唐朝中央的大臣們,都只考慮到了兵力上的優勢和戰勝的結果,卻沒有想過一旦失敗了會是什麼結果,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當時的天下局勢,郭子儀李光弼的精銳正高歌猛進,朝著安史叛軍的老窩范陽狠殺過去,安祿山的部隊的後勤補給已斷了。安祿山正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只要哥舒翰守住潼關不出戰,勝利就只是時間的問題,安祿山的部隊就會因為糧食補給的問題自亂陣腳。

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死守潼關,正好可以讓這些新兵錘鍊一下戰術,積累經驗。老兵都是拿 時間和戰場經驗堆積出來的,新兵有戰鬥經驗沒有速成之路。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我們一直講,高收益高風險。高手會平衡收益和風險,貪婪的人只盯著收益看忘記了風險。

唐朝中央的那個大人們很不幸,就是這樣的想的。

他們認為,二十萬人出擊,畢其功於一役,天下就太平了。

新兵數量越多,在戰呈不利時就會出現更多的麻煩。新兵的心理防線很容易崩盤,自己人把自己人的防線給衝破,自己人把自己人踩死,這在歷史上的戰爭中是非常常見的。

在自己佔優勢的時候,尤其要防止狗急跳牆。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就是這個意思,只要不犯錯,慢慢打,最後勝利一定是屬於自己的。就是靠這一招,曾國藩成功的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太急於求成反而把局勢引向反面,結果潼關一戰,哥舒翰戰死,大軍慘遭安史叛軍毀滅性打擊,向長安的門戶對安祿山的部隊大開。

就這樣安祿山的部隊本來因為糧道被斷出現了大麻煩,這樣關中的豐富物資又給了他們起死回生的機會,最終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又多打了好幾年。

萧晓四姑娘
2019-11-22

當初哥舒翰為王忠嗣求情不惜辭去官職,何等英雄氣概;後來哥舒翰鎮守潼關被逼出戰痛哭流涕,何等悲涼;再後來哥舒翰被部下劫持到安祿山面前,跪地求饒,又是何等的窩囊。致使他晚節不保的正是安史之亂中的潼關之戰。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755年十一月,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一個月之後就攻進了洛陽,封常清和高仙芝退回到潼關防守。潼關易守難攻,如果防守得當,在時間上就能耗死叛軍,畢竟郭子儀和李光弼在河北鎮壓叛軍,很可能就會截斷安祿山的退路。但是就在這個時候,軍中的監軍邊令誠將封常清和高仙芝敗退的事情告訴了唐玄宗,並進一步誣陷二人,其結果就是唐玄宗下令處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755年十二月,唐玄宗重新啟用已經處在半退休狀態的哥舒翰,哥舒翰帶領田良丘、王思禮、李承光等領兵20萬到潼關迎戰安祿山。當時哥舒翰的策略是得當的,即堅守不出,想等著叛軍自行潰敗,一直到第二年的五月份,哥舒翰一直防守潼關,並不出陣,這讓安祿山非常惱火,於是改變策略,將部隊中的精兵強將隱藏起來,然後讓老弱病殘打頭陣,想引誘哥舒翰出兵,但是哥舒翰就是不肯出兵。當時郭子儀和李光弼已經在河北等地取得了局部的勝利,準備進攻安祿山的根據地范陽。倘若哥舒翰、郭子儀和李光弼配合得當,叛軍被平指日可待。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但是,坐鎮長安的唐玄宗卻打破了這種有利局面,他得到了叛軍不過由幾千人的老弱病殘組成的軍情,遂要求哥舒翰出兵痛擊叛軍,又有楊國忠不停地在唐玄宗那裡說應該出戰的話。雖然哥舒翰數次上書陳說安祿山必是想以羸弱之兵誘我出兵,但是唐玄宗急於收復洛陽,還是在一日之內不斷派出使者要求哥舒翰出兵。不得已,哥舒翰在六月份出兵,毫無意外的,哥舒翰一出關,就遭到了叛軍伏兵的攻擊,幾乎全軍覆沒,20萬大軍到最後僅剩下8000人。而哥舒翰最後被部下火拔歸仁強行綁架到安祿山面前投降。

昔日的對手,如今地位懸殊,哥舒翰給安祿山跪地求饒,說要幫著安祿山招降唐軍,安祿山一高興就讓哥舒翰做了司空,不過對於哥舒翰的表現,他曾經的下屬們嗤之以鼻,罵他失節。安祿山知道後就把哥舒翰給囚禁起來。等到安慶緒殺死安祿山之後,哥舒翰等降將也被安慶緒殺害。一代名將的結局令人唏噓。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那麼哥舒翰為什麼會失敗呢?這裡四姑娘就來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唐玄宗的失策。潼關易守難攻,只要是稍微有點軍事經驗的將領都知道防守是最重要的,只要防守有利,對方很可能就會自行潰敗。但是唐玄宗急於收復洛陽,堅持讓哥舒翰出戰。

其次,楊國忠對哥舒翰的忌憚。在最初,楊國忠也認為堅守不出是正確的,但是隨後哥舒翰做了幾件事,讓楊國忠深深忌憚哥舒翰,以至於在唐玄宗面前煽風點火,讓唐玄宗堅定了讓哥舒翰出戰的決心。哥舒翰曾與安思順有過節,所以在鎮守潼關的時候誣陷安思順暗通安祿山,致使安思順被殺。這讓楊國忠感到了某種威脅。而且,王思禮曾對哥舒翰說應該殺掉楊國忠,這樣安祿山很可能就退兵,哥舒翰雖然並沒有這麼做,但是楊國忠還是招募了3000精兵,由心腹杜乾運統領,然後外加一萬招募的新兵屯兵灞上,以防哥舒翰。而哥舒翰直接把這支隊伍納入自己的指揮之中,並且殺害了杜乾運。楊國忠在這個時候已經有了除去哥舒翰的想法,遂力主哥舒翰出戰。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最後,就是哥舒翰自身的原因。哥舒翰在755年年初在洗澡的時候突然中風,雖然沒有半身不遂,但手腳不麻利卻是事實。之後他就在家裡養病,直到唐玄宗起用他鎮守潼關。雖然哥舒翰以生病為由拒絕,但唐玄宗還是堅持讓他做了天下兵馬副元帥。他在潼關因為身體的原因並不能很好的指揮軍隊,多由他人代勞。況且將領之間多有不和,即便這20萬大軍也是雜牌軍,由河西軍、隴右軍、朔方軍、蕃兵、高仙芝舊部組成 ,很難調度好。另一方面,哥舒翰治軍嚴酷而少恩,導致部隊戰鬥力下降。所以在哥舒翰出戰之後,潰敗的很徹底,基本沒有阻止任何有效的攻擊,就連撤退都狼狽不堪到了極點。

用户103701143870
2019-03-10

一個只有十來萬兵馬的胡人安祿山,就擊垮了大唐王朝(而這安祿山,打一一個契丹部落都打不贏),足以說明,唐朝外強中乾,其實實力很弱!漢唐實際領土最多300萬。中國古代政權除滿清和蒙元之處,沒有一個漢族王朝實際彊城超過長城之外,最多在域外有幾個軍事基地(而且維持不了幾十年就被趕走),根本沒真正統治過,更不用說設立行省。羅馬、阿拉伯帝國、吐蕃統治的疆域,是真正的統治,設行省、官員、收稅、徵兵。。。中國教科書的漢唐地圖,是典型的地圖開彊!

历史哨声
2019-02-15

哥舒翰20萬在潼關戰敗的原因:

一、哥舒翰中風嚴重,難以承擔繁重的軍務,只能交給沒有軍功威望的田良丘,導致唐朝沒有足夠的士氣,也是哥舒翰不堅持抵制唐玄宗命令而同意出擊的原因。

哥舒翰的中風情況很嚴重:

“翰好飲酒,頗恣聲色。至土門軍,入浴室,遘風疾,絕倒良久乃蘇。因入京,廢疾於家。”
“又素有風疾,至是頗甚,軍中之務,不復躬親,委政於行軍司馬田良丘”

唐軍將領內鬥、不統一,士氣不高:

“良丘復不敢專斷,教令不一,頗無部伍。其將王思禮、李承光又爭長不葉,人無鬥志。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二、楊國忠和哥舒翰在關鍵時候盟友關係變壞,導致將相不和。

原本楊國忠為了對付安祿山,而拉攏素日和安祿山不和的哥舒翰作為自己的軍方盟友。哥舒翰鎮守潼關時,雖然沒有聽從王思禮要求上表要求殺楊國忠的要求,但偽造安祿山養父的侄子安思順和安祿山來往信件導致安思順被殺,讓楊國忠不再信任哥舒翰。

在這件事情上,哥舒翰誣陷安思順而不上表殺楊國忠,是因私忘公。要麼同意上書殺楊國忠,讓安祿山失去清君側的旗號,並得到太子李亨、陳玄禮等人的支持,進而鞏固地位,要麼就保持原有的盟友關係。雖然逼宮唐玄宗殺楊國忠,可能會被唐玄宗所記恨,楊貴妃也不會死。但哥舒翰和太子李亨結盟,唐玄宗也奈何不了他。


三、當時唐朝開始處於有利優勢,這是唐玄宗要求哥舒翰出軍進攻的原因。

朔方的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攻下常山郡,收復十幾個城池,擊敗史思明軍,意圖直接攻打安祿山的老巢范陽;河南的來填、南陽的魯炅都在消耗安祿山的力量。安祿山在李光弼佔據常山、擊敗史思明、準備攻打范陽時,就已經有準備回師防守范陽的打算。

可以說,當時唐朝對安祿山取得了稍好的優勢。但潼關的敗戰,讓原本攻打范陽的李光弼不得不回兵。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四、哥舒翰全軍出師的作戰策略錯誤。

表面上看,潼關之敗是唐玄宗、楊國忠要求哥舒翰出戰導致的,但深層原因是哥舒翰作戰策略錯誤。

崔乾祐以4000人作為誘敵之計,雖然不清楚崔乾祐的兵力是多少,但根據《資治通鑑》記錄當時出戰的人員不過是1萬人。

而哥舒翰的出軍數量有三種說法:

《舊唐書 哥舒翰傳》是20萬;

《資治通鑑 218卷》記錄是:

“王思禮等將精兵五萬居前,龐忠等將餘兵十萬繼之,翰以兵三萬登河北阜望之,鳴鼓以助其勢。乾祐所出兵不過萬人”

合計哥舒翰軍是18萬;

《舊唐書 安祿山傳》:

“會哥舒翰自潼關領馬步八萬”

可能是王思禮和哥舒翰二軍的合計數目。

即:

哥舒翰率軍18——20萬人出擊,這是全師出擊的節奏!

這麼多的軍隊,如何在潼關一帶的狹長山地地段開戰攻勢?在這種山地地形,部隊無法展開,人多也是沒有用,反而容易造成擁堵——一旦軍心亂,不用敵人殺,自己人都把自己人給踩死了。

雖然說唐玄宗等要求哥舒翰出軍,但沒有要求哥舒翰全軍出擊嘛。哥舒翰不想出擊,可以派遣部隊去做試探性攻打。全軍出擊就是一個作戰錯誤。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五、唐軍都是新招募沒有經過訓練和戰鬥的士卒,和安祿山久經作戰、訓練有素的將士相比,根本就沒有戰鬥力

哥舒翰軍的構成是河隴、朔方、蕃兵、高仙芝舊卒。

高仙芝軍都是臨時招募的:

“其日,常清乘驛赴東京召募,旬日得兵六萬,皆傭保市井之流。”

田乾真的話也反應了唐軍戰鬥力不強:

“今四方軍壘雖多,皆新募烏合之眾,未更行陳,豈能敵我薊北勁銳之兵,何足深憂”

綜述

哥舒翰潼關之敗,外部有唐玄宗下令、楊國忠不和這兩個外部原因,內有哥舒翰身體不足以履行主帥職務,更有沒有訓練經驗的唐軍士卒、全軍出師戰略錯誤等原因。

哥舒翰潼關之敗,其實更多是因為哥舒翰自己的原因(包括身體和軍事兩個原因)。但是因為後來楊國忠被殺、唐玄宗被迫禪位,於是楊國忠就成為了最佳的背鍋俠。

哥舒翰中風的健康原因,也許是這一戰失敗的關鍵原因。當然也有哥舒翰因為高仙芝被殺的前例,怕被唐玄宗處死的心理原因。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脑洞大开的历史
2019-11-21

這是一個偽命題,其實根本不存在隴右河西鎮的軍隊和安祿山的軍隊正面對決。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咱們就用2000字的篇幅好好談談這個問題。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得從大唐的軍制談起。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大唐有十大節度使,自打一代名將王忠嗣被李隆基逼死後,逐漸形成了“虛內實外”的配置,邊鎮軍隊久經戰陣,精銳無比,內地軍隊常年無戰事,兵備廢弛不堪一擊。李林甫任宰相期間,還可憑藉其個人威望及頂級權謀,令各鎮邊將互相猜忌,相互提防,才使天下得到暫時的穩定。李林甫死後,楊國忠根本沒這能力,再加上他與安祿山交惡,而李隆基則垂垂老矣,不復當年之英明神武。此時,安祿山已經領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勢力強大,實力強勁。這個承平已久的大唐天下,終於要開始亂起來了。

安祿山起兵後,大唐內部空虛的毛病暴露無疑。各地守軍根本擋不住安祿山的鐵騎,朝廷也派不出能征慣戰的軍隊去抵禦安祿山。第一個站出來的還是安西名將封常清。在兩手空空,無兵無將的狀態下,封常清帶著自己招募的6萬新兵,只經過短短時間的訓練,便去洛陽和安祿山交戰。這些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怎麼是安祿山幽州精兵的對手,迅速敗了下來。不過,封常清好歹也是當世名將,敗而不亂,雖然打不過安祿山,卻沒有被全殲,而是保存了這支總算經歷過戰火的軍隊,一路退了下來,最後退到潼關天險。這時,第二位名帥到了,接過封常清兵權。封常清本來桀驁不馴,這次卻心平氣和交出兵權,安心當個二把手。因為來的人是他的老上司兼好朋友,曾經威震安西的高仙芝。高、封兩位名將自安西以後再次聯手對敵,只依靠這些臨時招募的軍隊和潼關,總算擋住了安祿山的精兵,令長安轉危為安。

可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兩人得罪了監軍邊令誠。在邊太監的慫恿下,已經老邁昏庸的李隆基錯殺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自毀長城。還好,來自隴右和河西兩鎮的援軍及時趕到,加上長安招募的軍隊,以及原來鎮守潼關的高封餘部,總兵力達到了20萬之眾。

誰來統率這支大軍抵禦安祿山?這成了最關鍵的問題。最後,李隆基選擇了德高望重,在京城養病的老將哥舒翰。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應該說,這是一個合適的選擇。雖然哥舒翰有點老了,身體還有病,但他常年經略隴右和河西,對那裡的軍隊和將領瞭如指掌。至於他的赫赫戰功,筆者無需多花筆墨,用一首當地的民謠就說明一切:“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胡馬,不敢過臨洮。”其中,“哥舒夜帶刀”,說的就是哥舒翰。

哥舒翰手下的軍隊是三合一,不是自己常年統帥的完整的河西隴右精兵,但他憑藉潼關天險,憑藉多年的經驗和無與倫比的威望,把潼關守得密不透風。此時,大唐的形勢也越來越好。哥舒翰擋住了安祿山進關中的路,顏真卿、顏杲卿兄弟在安祿山的後方揭竿而起,響應朝廷,到處剿殺安祿山的留守部隊,李光弼和郭子儀也多次打敗安祿山的軍隊,尤其是郭子儀領導的朔方軍,三戰三捷,打得叛軍丟盔棄甲。照這個態勢,平定安祿山之亂指日可待。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可是,禍起蕭牆。

楊國忠與哥舒翰不和,他總懷疑哥舒翰會領兵回長安清君側滅了自己,畢竟潼關離長安太近。於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勸說李隆基逼哥舒翰出關與安祿山決戰。已經昏庸無比的李隆基早就不復當年的清醒理智,居然同意了這個荒謬的主意,用一道道聖旨逼哥舒翰放棄潼關天險,出關和安祿山決戰。

哥舒翰很清楚,雖然自己手下的軍隊人數遠遠多於安祿山的部隊,但這些並不全是自己原來手下的河西隴右精兵,一大部分都是剛招募的,用來守城,依靠高大的潼關城牆確實可以擋住叛軍,一旦野戰,後果不堪設想。

可惜,胳膊拗不過大腿,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腦袋還掛在那裡,哥舒翰不敢違抗聖旨。他“慟哭出關”,率全軍出動,抱著一絲僥倖心理與安祿山決戰。結果,老邁的哥舒翰中了埋伏,全軍覆滅,潼關失守,長安也隨之淪陷。本來可以迅速平定的安祿山之亂蔓延開來,整整8年時間才被平定。可是,大唐自此也陷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可以說,潼關之戰間接成了決定大唐命運的轉折點。

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在回到原來的問題——為什麼安史之亂時,哥舒翰帶領的隴右,河西鎮的軍隊正面對決打不過安祿山的叛軍?

上面說了那麼多,大家現在就很清楚了,其實在潼關和安祿山決戰的並不是完整的河西隴右精兵,而是還要加上長安招募的軍隊和原來高封二將留下的餘部。指望這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配合隴右河西軍隊去擊敗久經戰陣的安祿山精兵,機會很小。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搞定安祿山?

合理的戰略,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一直在用,那就是死守潼關,拖死安祿山。人心所向大唐,時間越長,越不利於安祿山,潼關城下每多消耗一天,大唐就多一分勝機。可惜,楊國忠和李隆基毀掉了大唐最後一絲機會,強盛的大唐自此走向了沒落,走向了衰亡。

參考資料:

1《新唐書》

2.《舊唐書》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