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史之亂時,百戰名將哥舒翰為何會戰敗?

7 個回答
详侃历史
2019-05-02

我談談我的看法。

我認為,從兵力上看,哥舒翰所部兵力並不弱,是可以與安祿山叛軍抗衡的,但是,由於哥舒翰患病無法有效管理軍隊,再加上朝廷對哥舒翰的過於急迫的催促,導致了唐軍在靈寶的慘敗。

唐朝安史之亂時,百戰名將哥舒翰為何會戰敗?

一、兵力對比

(一)安祿山

安祿山天寶十四年(755)造反的時候,其總兵力為15萬人,號稱20萬人。這個兵力數據是基本可信的,安祿山當時擔任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其中,河東是虛任,安祿山實際上無法掌控河東軍,他實際控制的只是范陽、平盧二軍,其中,范陽額定兵力9.14萬人,平盧額定兵力3.75萬人,合計12.89萬人,再加上安祿山私下蓄養的兵力,例如八千“曳落河”,總兵力達到15萬人是比較可信的。

但是,這15萬人,並不都在潼關一線,當時,安祿山實際上至少在四個方向上作戰,除了在潼關與哥舒翰對峙外,由於郭子儀朔方軍、李光弼河東軍當時已經攻入河北,安祿山派出史思明、李立節、蔡希德等大將在河北作戰,從後來嘉山之戰的情況看,其兵力當有數萬之眾;由於潼關暫時無法攻克,安祿山又派出武令珣、畢思琛南下進攻南陽節度使魯炅;為了染指唐朝的東南財源之地,安祿山派出李懷仙、楊朝宗、謝元同等向東南進攻。

因此,當時在潼關與哥舒翰對峙的安祿山叛軍必然少於15萬人,估測當在10萬以下。

(二)哥舒翰

根據《通鑑考異》引用的《玄宗實錄》記載:命翰為兵馬副元帥,統兵八萬,鎮潼關;

《肅宗實錄》記載:以翰為皇太子先鋒兵馬使、元帥,領河、隴、朔方募兵十萬,並仙芝舊卒,號二十萬,拒戰於潼關

《祿山事蹟》記載:翰為副元帥,領河、隴諸蕃部奴剌、頡、跌、朱邪、契苾、渾、蹛林、奚結、沙陀蓬子、處蜜、吐谷渾、思結等十三部落,督蕃、漢兵二十一萬八千人,鎮於潼關。

綜合諸書記載的情況來看,哥舒翰總兵力號稱20萬(或者21.8萬),其中,漢兵大概有8-10萬人,主要是河西、隴右兵和一部分朔方兵。考慮到哥舒翰當時擔任河西和隴右節度使,因此,這些河西、隴右兵8-10萬人,應該是哥舒翰的主力,河西軍額定兵力7.3萬,隴右軍額定兵力7.5萬,合計14.8萬人,可見,其大部分兵力已經調到了潼關。

以8-10萬河西、隴右軍主力輔之以蕃兵和新募兵,對陣安祿山10萬叛軍,哥舒翰在兵力上並沒有太大的劣勢。

既然如此,哥舒翰為何在至德元年(756)六月靈寶之戰中一敗塗地呢?

二、哥舒翰戰敗原因

(一)哥舒翰身患重病,無法有效管理軍隊

哥舒翰在天寶十四年(755)二月的時候,在入朝途中得了風疾,此後就一直在長安休養,“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入朝,道得風疾,遂留京師,家居不出”(《資治通鑑》)。

哥舒翰身患重病,這對於他對軍隊的管控能力造成了直接影響。由於哥舒翰有病,軍中很多事情無法具體管理,哥舒翰就把軍務委派為御史中丞、行軍司馬田良丘,而田良丘在軍隊中的根基很淺,他也不敢做出決斷,就讓哥舒翰的兩個部將按照兵種,各管一攤,王思禮管騎兵,李承光管步兵,而這兩個人又互相爭長,互不服氣,結果整個唐軍在管理上出現了嚴重的混亂,“翰病,不能治事,悉以軍政委田良丘;良丘復不敢專決,使王思禮主騎,李承光主步,二人爭長,無所統一”(《資治通鑑》)。

軍隊沒有統一的管理,就是一盤散沙,很難打勝仗。

(二)玄宗催逼太急

從當時的情況看,由於哥舒翰的身體情況,唐軍並不適合主動出擊。當時比較合適的戰略,就是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都贊同的,由哥舒翰率部堅守潼關,拖住安祿山叛軍主力,同時,郭子儀、李光弼率部進攻河北,切斷安祿山退路,“請引兵北取范陽,覆其巢穴,質賊黨妻子以招之,賊必內潰。潼關大軍,帷應固守以弊之,不可輕出”(《資治通鑑》)。

如果唐軍當時真的能按此執行,即便不能全殲安祿山主力,但是,迫使安祿山撤回范陽是基本可以確定的,到時即便暫時無法徹底結束戰爭,但至少可以把戰爭的範圍侷限在河北北部。

但是,玄宗本來就急於平定叛亂,而當時楊國忠和哥舒翰之間還存在矛盾,楊國忠老是害怕哥舒翰擁兵自重,有一天會率軍到長安把自己殺了,因此,他也向玄宗灌輸安祿山叛軍兵力不多的信息,讓玄宗催促哥舒翰出兵。

玄宗於是不斷派出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兵,催的非常急,“上以為然,續遣中使趣之,項背相望”。

由於哥舒翰是在玄宗的反覆催促下才出兵的,因此,出兵非常倉促。當時,哥舒翰率軍從潼關出兵東進,必然要走崤函穀道,而走崤函穀道最擔心的就是對方有伏兵,後來,至德二年(757)十月,唐軍出兵收復洛陽的時候,就是先派出軍隊搜索伏兵,“引軍旁南山搜伏”。哥舒翰作為沙場宿將,不可能連這個都不知道。但是,我們發現,哥舒翰率軍出征後,居然沒有先派兵去搜索伏兵,其原因很可能就是被催的太急了,沒有時間去搜索伏兵。

我認為,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才導致了哥舒翰所部在靈寶的慘敗。

以上是我的一點簡單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人文行天下
2019-04-16

哥舒翰,唐中期名將,軍事家,西突厥人。

哥舒翰為突騎施哥舒部落首領的後裔。哥舒翰的父親名叫哥舒道元,曾任安西都護府副都護、赤水軍(今甘肅武威)使。哥舒翰世居安西(今新疆庫車),他的母親尉遲氏是于闐王的公主,家境豪富,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哥舒翰文武雙全,仗義重諾,顯示了非同一般的資質,但喜歡喝酒賭博。

四十歲那年,哥舒翰的父親去世,他按照漢家禮節,在長安客居三年,卻為長安尉所輕視。哥舒翰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感慨之後發憤改變志向,到河西(今甘肅武威)節度使王倕帳下從軍。

之後,哥舒翰開始了開掛的人生。憑藉著膽識與謀略 ,哥舒翰贏得了多場戰爭,受到玄宗賞識 。天寶十一年,加開府儀同三司,之後又官拜至涼國公,兼河西節度使 ,隨後又進封 西平郡王,不久進太子少保 。

但因為嗜酒,好聲色,又得了風痺,所以便養病在京師。這期間,755年(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由於安祿山準備充分,而唐政府尤其是唐玄宗麻痺大意,毫無準備,導致形勢對安史叛軍勢如破竹,很快攻下洛陽,直逼長安。唐玄宗倉皇逃走,同時任命哥舒翰率兵赴潼關拒敵。

756年,叛軍進攻潼關,由於部下投降,導致潼關失守,哥舒翰被俘,最終投降安祿山。

哥舒翰潼關失敗,是其人生的最大敗筆,特別是被俘投降。

哥舒翰如何失敗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政局混亂

天寶年間,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從此君王不早朝”,崇信李林甫、楊國忠等人。二人相繼為相,他們隨意發號施令,胡亂處理政事,使唐朝的政治更加昏暗。

二、府兵制的破壞

唐朝實行府兵制,這是以均田制為前提的。隨著均田制的破壞,農民佔有的土地越來越少,於是越來越多的農民想方設法逃避兵役,府兵的兵源就漸漸枯竭,府兵制自武周開始廢壞,到玄宗時走到盡頭。

待之而來是募兵制。到玄宗開元年間,政府軍隊基本上被募兵制所代替。募兵制下,士兵的軍器、衣樑均由政府發給,他們長期服兵役,是被征服僱傭的職業兵。但軍備廢弛,士兵戰鬥力低下。

潼關之戰時,哥舒翰兵力有二十萬,但部下都是雜湊的沒有戰鬥力的兵士,諸將號令不一,加上輕敵被安史部將崔乾砧打得全軍覆沒。

三、盲目出兵,作戰形勢不利

潼關在哥舒翰的經營下,固若金湯,叛軍主力對潼關發起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延續半年之久,都勞而無功,西進長安的目標變得十分渺茫。當時形勢也確實向有利於唐軍的方向發展,各地捷報頻傳,令唐玄宗重新充滿了必勝的信心,楊國忠也不停地在一旁煽風點火,要求唐軍兵出潼關,與叛軍決戰。唐玄宗聽信楊國忠的讒言,不斷派中使催促哥舒翰,唐玄宗此時已經被衝昏了頭腦,聽不進哥舒翰的金玉良言,反而嚴詞苛責。最終,哥舒翰被迫出兵,然後戰敗。

基於以上原因,導致潼關失守。可見哥舒翰之所以失敗更多的是客觀原因。天時、地利都對哥舒翰不利,時也命也。


唐朝安史之亂時,百戰名將哥舒翰為何會戰敗?
唐朝安史之亂時,百戰名將哥舒翰為何會戰敗?
逸林迎月
2019-04-16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哥舒翰嗜酒如命,這放到現在應該就是酗酒了,酗酒的後果就是腦中風。

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哥舒翰就因腦中風導致半身不遂。被唐玄宗點名後,哥舒翰勉力出征討伐安祿山。但因為身體的原因,哥舒翰無力打理軍務,只好交給手下三名將領。這三名將領卻是互不服氣,都想發號施令。結果士兵無所適從,導致軍心渙散。人心散了,自然就談不上什麼戰鬥力,失敗在所難免。

潼關失守後,哥舒翰被手下捆縛送給安祿山。

雖然說虎老雄風在,但是如果虎老了卻又病體纏身,就算沒落平陽,也只能任由犬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就以哥舒翰當年威震邊疆無人可敵的氣勢,就足以蓋過好幾個安祿山。

可惜,沉迷酒色的習慣導致了他最終的滑鐵盧。

迷踪掠影
2019-04-18

哥舒翰,唐朝名將,西突厥哥舒部落人,父親為突厥人,母親為胡人。哥舒翰是有名的常勝將軍,李白有詩讚嘆:"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這場載入史冊的石堡城之戰,最終以哥舒翰攻佔石堡城,俘虜吐蕃大將鐵刃悉諾羅等人而告終。哥舒翰也因此而名聲大噪。但是安史之亂中,哥舒翰卻是被安祿山的部將打敗,並且自己也是被生擒,可以說是晚節不保,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唐朝安史之亂時,百戰名將哥舒翰為何會戰敗?

首先,哥舒翰個人嗜酒如命,醇酒美人,時時相伴,以致身虛。這種狀態完全比不上之前戎馬半生的樣子,可以說是生活不規律讓自己提前透支了身體,這也為後來兵敗被俘埋下了伏筆

唐朝安史之亂時,百戰名將哥舒翰為何會戰敗?

再者唐玄宗聽信宦官的誣陷,派人將封常清、高仙芝斬首示眾,朝廷喪失了兩員經驗豐富的大將,而此時才想到病重的哥舒翰,哥舒翰在知道封,高兩人已被斬首,起初是以身體為由極力推辭的,實際上心裡明白,封,高堅守潼關不出的策略是對的,現在自己少了這樣的幫手,匆匆接下旨意無異於抱薪救火,此去必然凶多吉少.

唐朝安史之亂時,百戰名將哥舒翰為何會戰敗?

第三就是楊國忠對於哥舒翰的猜忌和瞎指揮,將相不和自古以來是兵家之大忌,因為楊國忠的猜忌,軍隊中安插了很多楊國忠的親信和監軍,導致哥舒翰很難施展自己的策略,士氣也一直處於低谷。

唐朝安史之亂時,百戰名將哥舒翰為何會戰敗?

最後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瞎指揮了,命令哥舒翰出關迎敵,當然,唐玄宗這麼做完全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卻沒有想到因此招來一場大敗。哥舒翰心裡也清楚,自己若是堅守不出,高仙芝、封常清就是自己的前車之鑑.

唐朝安史之亂時,百戰名將哥舒翰為何會戰敗?

如此一來,天時地利人和完全不沾邊,想不敗都難。

林城布衣10001
2019-04-16

唐朝安史之亂時,百戰名將哥舒翰為何會戰敗?

哥舒翰,突厥人,唐朝名將、軍事家。在對吐番的戰爭中屢立大功,被封為西平郡王、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等職。“安史之亂”時,哥舒翰以因病退職在家休養。

唐朝安史之亂時,百戰名將哥舒翰為何會戰敗?

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為邊兵,因在邊關多年征戰,戰力很強。唐軍在防禦中節節敗退,唐玄宗李隆基不得已徵調哥舒翰帶病出徵。哥舒翰根據戰場形勢,率軍據守潼關。

唐朝安史之亂時,百戰名將哥舒翰為何會戰敗?

宰相楊國忠與哥舒翰不和、且不懂軍事,向唐玄宗李隆基進言,要求哥舒翰主動出擊,進攻叛軍。哥舒翰多次上奏玄宗,陳述戰場形勢和利害關係,未得到認可。

唐朝安史之亂時,百戰名將哥舒翰為何會戰敗?

唐玄宗李隆基強令哥舒翰出兵。哥舒翰不利己率軍出戰,中了叛軍的埋伏,兵敗被俘而降,一代名將晚節不保。後哥舒翰被安祿山之子安太緒所殺。


綜上所述:哥舒翰戰敗的原因應該有自身的身體和精力、唐軍的戰鬥力、將相的不和、玄宗的錯誤指揮等方面的原因。


布衣草堂聊歷史、歡迎關注! 歡迎留言,交流不同的思想與觀點! 謝謝!!

淮左柒哥
2019-04-16

主要是多方面的原因:

1. 哥舒翰所帶的部隊組成:打仗經驗豐富的老兵很少.被安史叛軍打敗過的菜鳥兵較多,吃飯吹牛逼是可能是把好手,打仗時屬於那種聽到敵人一喊衝啊就撒丫子跑的菜鳥.還有就是剛入伍的新兵.

2. 哥舒翰此人為將方可,為帥卻不能勝任.衝鋒殺敵他有兩把刷子,但治軍和看清戰場形勢的能力卻一塌糊塗.當時的形勢是北線的郭子儀李光弼的精銳部隊正對著安史叛軍窮追猛打,朝著安史叛軍的老窩范陽狠殺過去。哥舒翰只要守住潼關天險,為北路軍爭取時間.安史叛軍就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但他居然出潼關而戰.

3. 罪魁禍首楊國忠.這貨名字看上去忠君愛國,可乾的全是坑國家的事,就是他向李隆基進言要哥舒翰帶兵出關而戰,說什麼關外叛軍人數很少,一打就跑.隆基什麼草性大家也知道.聽國忠一忽悠立馬下令哥舒翰出關而戰.

帶著一盤散沙跟善於野戰的安史叛軍在關外打,想也知道必敗無疑了.

Mauerichs
2019-04-15

哥舒翰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出潼關與安祿山野戰。為何出潼關全然是因為楊國忠懼怕哥舒翰帶兵清君側、因為當時楊國忠已然得知消息哥舒翰手握重兵要以保護玄宗之名辦自己。所以向玄宗進讒言哥舒翰不出兵是要投降、並要求即刻出兵以表忠心。哥舒翰感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遂出兵與安祿山對戰。奈何北軍彪悍善於野戰。就算哥舒翰在厲害也無濟於事。收下士兵防守還行。對攻根本打不過北軍。謝謝採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