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10 個回答
清水空流
2019-04-04

應該說,哥舒翰的失敗是三個原因造成的,第一就是李隆基年老昏聵,因為安祿山造反徹底地失去了對武將的信任,過多地干預軍事行動,而且急於擊敗安祿山挽回顏面。第二是哥舒翰所帶領的20兵馬(不足20萬)是臨時組成的,不是國家正規軍。第三就是太監邊令誠以及楊國忠 嫉賢妒能才徹底地導致了哥舒翰的失敗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公元755年,52歲的安祿山起兵造反以後,很短時間就殺到潼關城下,在此之前,惱羞成怒的李隆基已經誅殺了高仙之和封常青。在無人可派 情況下,李隆基啟用在長安病休已經半身不遂的哥舒翰。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這是大詩人李白筆下的哥舒翰,哥舒翰,哥舒翰是典型的官二代,家財殷富。早年混吃等死天天是吃喝嫖賭,家道就此中落,只好吃糧當兵。打仗不要命,加上家裡有些餘脈。大唐第一名將王忠嗣所賞識,舉薦為衙將,步入一箇中級軍官。經過十幾年屢立戰功,得以加封節度使。哥舒翰在長安的時候,發疾病得了個半身不遂。此時如果哥舒翰拒絕的話,李隆基也不會說啥,畢竟他有病在先,並非有意推脫,但哥舒翰答應領兵李隆基立即加封哥舒翰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希望哥舒翰擊敗安祿山一洩心頭之恨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哥舒翰拜帥以後,有人提議把楊國忠給殺了,但哥舒翰未置可否。楊國忠得知以後十分不安。楊國忠就是典型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讓自己的心腹杜乾運為副帥,監督哥舒翰掌兵,而哥舒翰覺得杜乾運掣肘。就把杜乾運給斬了。還沒有與安祿山還開戰呢,大唐內部就已經是楊相將不和,開始互相算計,能勝就奇怪了。實事求是地說哥舒翰確實是將師之才。他給李隆基上表,安祿山佔領之地依靠的軍事實力,肯定不會持久。只要敗一場就會立即土崩瓦解,但這必須要依靠時間,以逸待勞是唐軍的戰略方針,時間是安祿山的罩門。拖的越久,對安祿山就越不利。唐軍先固守堅城,再派兵攻取安祿山的後方,(顏杲卿和郭子儀已經開始了)安祿山就會立即離心渙散,土崩瓦解、到時可以再出擊。可獲全勝。哥舒翰的這個戰略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如果按照這個意圖行事,用不了二年安祿山就得敗亡。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但李隆基卻急於擊敗安祿山,就是為了挽回自己的顏面。又加上大草包楊國忠認為哥舒翰在外擁兵在外不交戰,就是要自己的命,更害怕哥舒翰獲勝以後回朝當宰相。所以他上奏李隆基要哥舒翰立即出兵。連養寇自重的話都說出來了。晚年的李隆基已經沒有了早年的果敢睿智,徹底地老年痴呆,一個勁催促哥舒翰馬上出潼關主動進擊安祿山。哥舒翰緊急上奏不可,不可,真不可。李隆基不聽,認為哥舒翰懼敵避戰,有高仙芝、封常清這兩個樣板的“前車之鑑”,哥舒翰無奈之極,痛哭失聲、領兵出關。公元756年六月八日,哥舒翰十幾萬官軍與安祿山麾下名將崔乾祐交戰,崔乾祐假裝示弱,把哥舒翰大軍引進埋伏圈,隨後點燃的草車推下山谷,很快烈焰騰空。煙薰火燎,唐軍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掉進黃河淹死的幾萬人,哀嚎之聲不絕。救命之聲驚天動地。燒死,淹死,踩死的唐軍不計其數,僅存十分之一二。唐軍敗的的非常慘烈,哥舒翰帶領殘兵敗將渡河還營,只剩八千殘兵。驚惶之中,哥舒翰還算不錯、駐守潼津守住關口。崔乾祐大勝後,立即直撲唐軍撲殺過來。哥舒翰麾下蕃將火撥歸仁等人知道。如果回朝,肯定就是項上一刀,李隆基又是一個糊塗蛋,大勢既去,不如投降安祿山,而哥舒翰就是最好的見面禮,暗中商議好以後。立即劫持哥舒翰投降安祿山。幾個人進得大營,擁持哥舒翰就往外走。“去哪裡?”哥舒翰忙驚問諸將為何如此。諸將說明緣由。哥舒翰長嘆一聲,不再言語。隨即被綁在馬上,捆送崔乾祐處、至此潼關失陷。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崔乾祐立即把哥舒翰於洛陽。安祿山見到哥舒翰,破口大罵:你天天瞧不起我,如今被擒、是我手下敗將,怎麼說?”,哥舒翰膝蓋一軟,跪倒在安祿山面前,俯伏謝罪,說:“陛下是撥亂之主。我願輔佐陛下一統天下。應該說,哥舒翰投降不願他,如果不是的李隆基死催,他也不至於敗的這麼慘,就算不投降,回到長安也是一死。安祿山見哥舒翰投降,大喜過望,立即封哥舒翰為司空、同中下門下平章事。隨後,安大胖子臉蛋子一沉,把站在下火撥歸仁五花大綁,喝斥道:“背主忘恩之輩,焉能活命,立即拖下去砍了!”安祿山此招頗會收買人心。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哥舒翰一投降。昔日手下諸將知道以後,都責罵他不忠不孝、不死節,有失國家大臣的體面,實際上換做他們又如何?後來安祿山見哥舒翰用處不大,就殺掉了了。為大唐朝出生入死半輩子,安定邊疆,但晚節不保,投降安祿山,史載八個字:“醜哉舒翰,不能死王!”安史之亂,其實只要李隆基稍微用用心,固守為上,最多三年就可以平定叛亂,但晚年的李隆基實在是太混蛋了,而且宰相楊國忠也是飯桶,上下昏聵無能至此。敗的一點都不冤。如果安祿山最後成功了,史書還不知道如何罵李隆基呢。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星火辰
2019-03-31

潼關並非被安祿山叛軍攻陷,唐玄宗強令哥舒翰出關破敵,結果在河南靈寶一帶大敗給叛將崔乾祐。哥舒翰本想逃回扼守潼關,卻被手下叛將火拔歸仁所擒,被迫投降安祿山,潼關遂告失守。當夜,長安沒有望見平安火,唐玄宗驚懼無比,於是帶著親信和禁軍倉皇出逃,朝中百官都不知道,不久發生了馬嵬坡兵變。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一、鎮守潼關時的哥舒翰已非當年的哥舒翰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這首詩中的哥舒翰,是年輕時的哥舒翰,他曾是唐朝名將王忠嗣的愛將,後來又長期擔任唐朝隴右、河西節度使,與安祿山並駕齊驅,是個讓當時強大的吐蕃人極為畏懼的人物。

不過,到他鎮守潼關時,此時的哥舒翰已經是半個廢人,在安祿山發動叛亂前,哥舒翰已經中風,行動很不方便,是被唐玄宗強拉著出來對抗安祿山的。他已經沒法騎馬,只能坐在船上,浮在黃河上指揮作戰。

當然,對於統帥來說,這也沒太大關係,但很顯然,此時的哥舒翰已經無法親臨一線。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二、20萬兵馬多半都是臨時拼湊的市井之徒

安祿山起兵後,一個月時間就席捲黃河以北,渡過黃河,拿下洛陽只是摧枯拉朽,頭年十一月起兵,第二年正月,安祿山已經在洛陽稱帝,建立他的大燕國。

臨時擔任潼關防務的哥舒翰,面臨的是唐軍在安祿山面前的屢次潰敗,人心不穩。當時,曾鎮守安西、北庭的名將封常淸率領著20萬唐軍,在洛陽附近慘敗給安祿山,封常淸的軍隊已然是臨時拼湊的,哥舒翰的部隊就更不用說了。

安祿山雖然起兵時只有15萬人左右,但那都是百戰餘生的驍勇之軍,絕非哥舒翰手下的市井平民可比。更何況安祿山一路進軍順利,沿途裹挾百姓,等他稱帝時,安祿山的叛軍已經遠遠不止最初的15萬了。

朋友們應該知道,經過職業訓練的人,要打到十來個未經訓練的平民,其實輕而易舉,更何況哥舒翰的軍隊數量並不佔絕對優勢。

三、唐朝內部的問題,讓哥舒翰沒法按照自己的部署來作戰

這其中,既有哥舒翰和宰相楊國忠的矛盾,也有唐玄宗自己的問題。最初的楊國忠本來大力扶植哥舒翰,以與安祿山對抗,但在此時,他對哥舒翰也很害怕,他怕哥舒翰反戈一擊,拿他當唐軍失敗的替罪羊。於是,楊國忠極力攛掇唐玄宗,讓哥舒翰出關與安祿山叛軍決戰。

而唐玄宗呢,前半輩子過得太順,一切都在他掌控之中,此刻的他受不了那種失敗,更忍不了暫時的失敗,於是強令哥舒翰出關平叛。

哥舒翰的原來想法是,自己堅守潼關,等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在安祿山的老巢所在,黃河以北取得大勝,那麼洛陽附近的叛軍就會不戰自潰。而且,這個時候的情勢,的確也是這樣的,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把史思明等人打得很慘,轉眼可以見分曉。但是,唐玄宗忍不住了,他的想法是:郭、李的偏軍都能取得大勝,你哥舒翰有那麼多人,憑什麼不行?他懷疑哥舒翰是養寇自重。

於是,哥舒翰被迫出關和叛軍最強戰力血拼。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四、哥舒翰面對的,是安祿山精銳中的精銳

跟隨安祿山南下的,都是契丹、奚族的強悍戰士,其中更有當時最猛的同羅騎兵。率領這些軍隊和安祿山幹仗的,是叛軍名將崔乾祐。崔乾祐採取的誘敵深入的辦法,在靈寶附近幾乎全殲哥舒翰的大軍。

哥舒翰想逃回潼關拒守,結果被其手下將領火拔歸仁所脅迫,只得向安祿山投降。

五、戰爭後的結局

潼關失守,影響深遠,迅速平叛已成為不可能。郭子儀、李光弼的唐軍聽聞潼關失守、玄宗逃亡,被迫放棄對史思明等人的圍困而撤退。而玄宗呢,逃向西蜀成都,途中發生了馬嵬坡兵變,不但貴妃死了,他兒子肅宗也脫離他北去。後來,肅宗在靈武自立,相當於逼著在成都的玄宗退位了。而哥舒翰呢,一世英雄,晚節不保,更可嘆的是,為了活命,他真的投降了安祿山。安祿山讓他招降唐軍,效果不明顯,哥舒翰最終還是被殺。

(本文為星火辰原創,圖片來自網絡,更多內容請關注星火辰頭條號)

白话历史君
2019-04-02

浪輸的唄!

原本守塔就好了,可他們偏偏要去浪!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關於潼關被破的原因,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哥舒翰這位“戰神”的指揮問題。

上面有朋友說是兵員的問題,說這20萬大軍都是臨時拼湊的,沒有戰鬥力。對此我不敢苟同,對於潼關,唐玄宗是非常看重的,於是他把隴右的精銳邊軍放在了這裡。所以這隻軍隊並不是烏合之眾。而是大唐王朝最強的西軍精銳,曾暴打吐蕃人的強軍。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還有人把責任歸於唐玄宗,認為是他強令出擊,最終導致了失敗。如果他能聽哥舒翰的,按兵不動,那麼一定沒事兒。

話雖然這樣說!但結合當時的天下形勢來看,其實唐玄宗這樣的選擇並沒有錯。因為當時安祿山的日子並不好過,不僅睢陽久攻不下,自家大本營也受到威脅,李光弼郭子儀這兩人已經成了氣候。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所以當時安祿山已經是準備放棄攻打潼關,收縮兵力,回范陽重整旗鼓。

這種時候,肯定要痛打落水狗啊,難道其他唐軍在前線拼死拼活,這20萬生力軍卻放虎歸山,作壁上觀,如此打醬油,肯定會被罵死的。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而主動出擊,不求全勝,只要能拖住安祿山大軍,為其他路的唐軍減輕壓力,那麼安祿山的叛亂很可能會就此平定。

所以,唐玄宗的戰略選擇絕對沒錯。

可惜哥舒翰這次失了智,面對安祿山留下來殿後的兩三萬大軍,竟然被打得盡乎全軍覆沒,二十萬大軍僅剩八千。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如此一來,唐軍大勢已去,潼關很快便失陷。而張巡郭子儀等人拼命所建立起來的大好形勢,因為此次的失敗,急轉直下,唐朝的浩劫正式開始!

冷兵器研究所
2019-03-31

謝謝悟空的邀請。我來說一下,老將哥舒翰為何手握重兵但還沒守住潼關天險的這個問題。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當時,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一開始確實擋住了叛軍。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攻潼關不克,叛軍為哥舒翰所阻潼關數月,不能西進。

但哥舒翰手頭那20萬兵馬的成色是很成問題的。由於均田制敗壞,加之常年的對外征戰,關中府兵早已破壞。而彍騎等募兵制中央軍,由於兵員素質問題,戰鬥力早已衰落。所以哥舒翰手下士兵多為新兵,所以兵力龐大但戰鬥力不足。而哥舒翰憂心戰事,為了儘快增強新軍戰鬥力,不得已強行加大了訓練力度,其統軍又“嚴而不恤”,導致唐軍士卒心中不滿,士氣低落人無鬥志。另外,20萬人中稱得上精銳的,只有五萬騎兵,但騎兵指揮官王思禮又跟步兵指揮官李承光不和。這樣的軍隊防守還可以,但出去進攻肯定是不行的。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對此,哥舒翰也有清醒的認識。他在給唐玄宗的奏章裡說,“賊既始為凶逆,祿山久習用兵,必不肯無備,是陰計也。且賊兵遠來,利在速戰。今王師自戰其地,利在堅守,不利輕出;若輕出關,是入其算。乞更觀事勢。”

這個奏章的背景是,安祿山掌握十五萬多能征慣戰的唐帝國邊防軍:

范陽節度使九萬一千人,平盧節度使三萬七千五百人,河東節度使大同軍九千五百人,共計十三萬八千人。另外,尚有部分或可能全部掌握的正規軍:河東節度使天兵軍、大同軍以外兵力,約計兩萬五千五百人。

因此哥舒翰的意思是:“皇帝老大啊!你嬌慣安祿山那麼久,讓他有了那麼多能打的兵。而我手頭都是什麼貨色啊!防守還行,讓我帶著他們出關作戰,就是送肉啊!會坑死大家的!”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然而,唐玄宗李隆基和當時的宰相楊國忠就是想讓哥舒翰出去送死!

為啥呢?

這有政治和經濟的兩方面原因。

第一,楊國忠懷疑哥舒翰坐擁大軍於潼關,是想要聯合親太子的勢力,對其不利。因為楊國忠作為依靠楊貴妃上位的新貴,跟太子以及軍方是矛盾重重的。日後,馬嵬驛之變就是這種矛盾的集中爆發。因此楊國忠出於自保的目的,一直建言李隆基去命令哥舒翰主動出擊。

第二,當時唐帝國的首都長安是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比如唐玄宗時長安的高級官員數量高達17686人。這些官員背後就是成百上千倍的僕役與民眾。這麼多的人口和消費,不是關中地區一地所能供應的。所以當時唐帝國中樞的錢財和米糧主要來自江南。而安史之亂前,漕運主要走汴河線,經開封入黃河再轉渭河入長安。現在叛軍將唐軍壓制在潼關之內,切斷了漕運物資經洛陽轉運至長安的通道。結果大量糧食物資只能轉道翻越秦嶺來運送,大大增加了運輸難度和成本。對於唐玄宗來說,廣大權貴們要過不上奢華生活了。所以也希望哥舒翰早日出兵。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因此,在這兩個原因的作用下,當唐玄宗聽聞叛將崔乾祐傳出的謠言,說其現在駐紮在陝郡的兵力十分虛弱:“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復陝洛。

史書中稱唐玄宗多次下詔,“使者項背相望”。

結果哥舒翰被逼得沒辦法,只能出關作戰,結果慘敗於靈寶。叛軍奪取了潼關和長安,唐玄宗逃向四川。而那個害怕軍方和太子對付自己的楊國忠,在馬嵬驛被軍方和太子弄死了。那些想繼續享受奢華生活的權貴們,面對的則是漫漫的逃亡路或安祿山的屠刀。至於唐玄宗也失去了自己的權勢,被太子弄成了太上皇。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可如果沒有潼關的失守,以上這一切很可能壓根都不會發生。

所以歸根到底一句話,讓只會政鬥和貪戀權力、奢華生活的人去指揮軍事行動,必然會導致慘痛後果的……

详侃历史
2019-03-31

我談談我的觀點。

一、基本情況

當時,哥舒翰已經得了風疾,也是殘疾之人了。玄宗此前妄殺大將高仙芝、封常清,以致暫時無人可用,不得已重新啟用哥舒翰,讓哥舒翰率領河西、隴右節度使主力、以及其他各部人馬共計20萬人,鎮守潼關。

說實話,當時安祿山的核心兵力也就15萬人,而河西軍全軍7.3萬人,隴右軍全軍7.5萬人,合計14.8萬人,已經與安祿山叛軍主力相差無幾,因此,如果按照哥舒翰的部署,以河西隴右軍主力堅守潼關,潼關應該是不會出太大問題的。

而同時,郭子儀的朔方軍、李光弼的河東軍,當時已經攻入河北,取得嘉山大捷,初步切斷了叛軍主力與其老巢范陽之間的聯繫。安祿山試圖南下進攻南陽的企圖,也暫時被虢王李巨等人擋住。安祿山向東南財源之地進攻的部隊,又遇上了張巡,被張巡等人頂住。因此,當時的整體形勢,對安祿山很不利,安祿山當時已經在考慮放棄洛陽,率軍撤回范陽的問題了。如果玄宗能沉得住氣,讓哥舒翰再堅持一下,安祿山有很大可能撤軍,到時,如果發展順利,可以在安祿山回軍途中,一舉將其殲滅;即便未能將其殲滅,也可以收復河南、以及河北南部地區,將戰爭限制在河北北部。

然而,玄宗最終還是經不住楊國忠等人的慫恿,命令哥舒翰出兵。

二、靈寶之戰

至德元年(756)六月,哥舒翰自潼關出兵。具體的安排是:

王思禮等將精兵五萬居前,龐忠等將餘兵十萬繼之,翰以兵三萬登河北阜望之,鳴鼓以助其勢。

也就是,大軍分成三部分,王思禮率軍5萬在前,龐忠等率軍10萬在後,哥舒翰自己率領3萬在黃河以北助陣。

後來在靈寶遇到叛軍,中了埋伏,叛軍還派出同羅騎兵,經過南山繞到官軍背後,前後夾擊,官軍大潰,損失慘重,退回潼關的只有8000餘人,此後,叛軍乘勝攻城,攻克了潼關。

靈寶之戰,唐軍敗的這麼慘,我認為,原因有兩個:

(一)沒有提前派兵在南山搜索伏兵

哥舒翰從潼關出兵,走的是崤函穀道,地勢險要,哥舒翰作為沙場老將,不可能想不到敵人可能有伏兵。後來,至德二年(757)十月唐軍再次出兵收復洛陽的時候,經過崤函穀道,就是先派兵搜伏的,“引軍旁南山搜伏”。那為什麼哥舒翰沒有搜索伏兵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是玄宗催促太急,“續遣中使趣之,項背相望”,哥舒翰實在沒有辦法才出兵的,可以說,出兵的時候,哥舒翰方寸已亂,在急切的催促下,沒有來得及安排搜伏。

(二)在遭到前後夾擊時,沒有及時調整部署

遭到叛軍前後夾擊以後,唐軍已亂,但請注意,唐軍也並非等閒之輩,主力是與吐蕃死磕多年的河西隴右兵,為何會如此不堪一擊呢?個人認為,這與哥舒翰的身體狀況有關。

如果在遭到前後夾擊的情況下,哥舒翰能夠及時調整部署,安排將領拼死遏制住同羅騎兵的攻勢,則雖然戰敗不可避免,但把主力帶回潼關應該是可能的。但哥舒翰因為身體原因,沒有及時調整部署,唐軍實際上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因此很快潰敗。當時,哥舒翰甚至連自己在黃河以北的3萬人,都無法有效管控,這3萬人看到河南唐軍潰敗後,也很快自行潰散了。

以上是我對哥舒翰未能守住潼關的簡單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汉史趣闻
2019-04-03

安史之亂髮生的時候,因為安祿山擁有當時天下,最頂級的騎兵,所以,他們很快佔領了大唐的半壁江山。

當他們拿下西都洛陽的時候,唐朝的都城長安已經岌岌可危了。

這時候唐玄宗不得不調來,鎮守西北邊疆的老將哥舒翰,來對抗安祿山。

當時唐玄宗給了哥舒翰二十萬大軍。

那時候潼關還沒有失守,潼關也是守護長安的最後一個門戶。

也就是說一旦潼關失手,長安就會立刻暴露在叛軍的眼前了。所以說能不能守住潼關,關係著大唐的生死。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哥舒翰身經百戰,他當然知道潼關的重要性了。而且本來他也把潼關給守住了。

潼關自古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美稱,是個易守難攻的險要之地。安祿山的叛軍想要拿下擁有二十萬大軍守護的潼關來,當真是談何容易。

因為安祿山本來就是叛軍,又在潼關這裡遇阻,他不能前行了。更加糟糕的是,在安祿山的後面,山東、河北有很多自發的地方軍隊,也開始向安祿山這裡殺來。

若是沒有意外的話,安祿山必敗無疑,因為潼關久攻不下的話,勢必會造成安祿山大軍的軍心不穩。到時候安祿山的大軍,不打自潰。

但是,偏偏就是在這個時候,宰相楊國忠和唐玄宗,這兩個臭棋簍子開始瞎指揮了。

唐玄宗看到叛軍得到了抑制,他覺得這樣的進度似乎還比較慢,應該讓哥舒翰帶兵殺出潼關,這樣的話就能更快的消滅叛軍了。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但是,唐玄宗也就是這麼想想,他也不是十分的確定。所以,這時候他找到了楊國忠,然後問問楊國忠這樣可行不可行。

楊國忠除了會逢迎唐玄宗,他實在是什麼都不懂。

所以,他就告訴唐玄宗,要揚我大唐軍隊的威名。給叛軍造成震懾力,必須要出軍,把叛軍殺於無形之中。

唐玄宗覺得他們兩個最高領導人,意見竟然出奇的一致,所以就下了聖旨,告訴哥舒翰,讓他打開潼關的大門,帶領軍隊殺出去。

哥舒翰看到這樣的命令,差點暈倒,尼瑪,難道你不知道自己手裡這二十萬大軍是什麼貨色嘛。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這些人大部分都是臨時拼湊的,那裡打過仗呀,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有戰鬥力呢?

所以,哥舒翰拒不執行。

唐玄宗連著又發了幾道聖旨,若是哥舒翰堅決不執行命令。就當場讓別人執行他的命令,殺了哥舒翰的頭。

沒辦法橫豎都是一個死,哥舒翰走投無路了。只好打開城門,殺了出去。

他們殺出去之後,正好中了人家的埋伏,二十萬大軍,幾乎都被人家用石頭給砸死了。就這樣安祿山的大軍,很輕易的就把潼關給攻破了。

潼關快被攻破之後,唐玄宗覺得大事不好,就帶著兒子,家眷去四川避難去了,其中在馬嵬坡這個地方,陳玄禮開始發動了兵變,逼死了宰相楊國忠和楊貴妃。

所以說潼關之所以被攻破,全部都是楊國忠和唐玄宗惹的禍,當然了楊國忠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唐玄宗也永遠的失去了心愛的小甜甜楊貴妃。

抱影无眠夜归人
2019-04-01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潼關,據長安140公里左右,是長安的最後一道屏障。以上這首潼關吏是杜甫過潼關時所寫。最後一句寫的是請囑咐一下守潼關的將領,千萬再像哥舒翰那樣倉促出戰。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回到公元755年,英雄遲暮的哥舒翰同志在回朝述職的過程中,途徑土門軍時,洗澡中風。只得在長安休病假。

同年年底(755年12月),楊貴妃的乾兒安祿山滿懷權利的渴望,造了他老子的反。范陽等三鎮節度使已經滿足不了他的胃口,他想嚐嚐王天下的味道。於是乎干戈大動,一路破竹進了洛陽,建國大燕。唐軍退守潼關不出,原本極其精明的唐明皇出了一個昏招,誤聽太監之言,斬了守潼關的主帥封長清和高仙芝。無帥可用的情況下啟用了休病假的哥舒翰。

撥付兵馬20萬去守長安的最後一道屏障——潼關。哥舒元帥守關不出。本來嘛,潼關就是易守難攻之處,這個戰略是對的。叛軍連攻數月無功而反,《三國演義》中張飛智取瓦口隘的一幕出現了,叛軍整天罵陣!示弱!把精兵埋伏在關外隱蔽之處,就等唐兵出戰。都是千年的狐狸,講什麼聊齋呀?哥舒翰一眼就看透了安祿山的部署,再三上表陳說利害潼關只宜堅守!叛軍遠來,時間久了必亂。李光弼和郭子儀在河北大捷,同時也贊成哥舒翰堅守的策略。可是監軍回去找唐明皇打小報告。再加上楊國忠這個外行在唐明皇跟前吹風:“哥舒翰必須出戰”,唐明皇再出昏招,下詔命哥舒翰出關迎敵。有封長清前車之鑑,哥舒翰被迫哭著開關出戰,明知陷阱還得跳。唐軍被誘入峽谷,叛軍滾木礌石齊下。又被叛軍夾擊腹背受敵,經此一役,死傷狼藉,二十萬軍隊最後只剩八千。回關後,哥舒翰遭自己親手提拔將領活捉。

苟活於安祿山軍中,不久被殺。可憐一代名將,晚節不保!

唐玄宗倉皇出逃入蜀,為自己的兩次錯誤買了單。楊貴妃在馬嵬驛被賜死,楊國忠被誅,唐明皇遜位給兒子李亨。

《孫子兵法》有云: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然自古以來有幾個將在外,不受軍令者有誰?韓信算一個,年羹堯算一個。真正做到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者,又有幾人有好結果的。

中国古代史专篇
2019-04-02

以史為鑑,我是中國古代史專篇。

自古以來,打仗往往不光是要靠兵力得,還得善用計謀,發揚我軍的長處,攻擊敵軍的軟肋,哥舒翰之所以手握20萬兵馬還在潼關兵敗,其原因就是唐玄宗聽取奸臣楊國忠的話,沒聽取正兒八經守將哥舒翰的建議,不守關,反而出城迎戰,結果正中敵人計謀,所以潼關失守。

潼關失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其一是決策階段的失誤,也是最主要的,其二就是在實際出城迎戰的時候,將領們輕敵冒進,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作戰計劃的失敗

哥舒翰,是一個突厥人,早年是唐朝大將王忠嗣的部下,在唐朝西邊抵禦吐蕃人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唐天寶十四年二月,安祿山以除去奸臣楊國忠為名,起兵造反,剛開始唐玄宗是派了唐朝大將常青和高仙芝領兵禦敵,結果二人並被被唐玄宗殺了,此時唐玄宗就想借哥舒翰的威望,讓其領兵,但是如今的哥舒翰已經不是當年的他了,如今的他已經垂垂老矣,而且還在養病,因此哥舒翰就把事務交個了自己的手下,由於他首先兩位主將李承光和王思禮掙長,一個管步兵,一個管騎兵,兵權不一,因此這20萬大軍還未開戰,其內部就已經不穩。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其二天寶十五年,哥舒翰看出了潼關易守難攻,不利出戰,雖然也曾兩次擊退叛軍,但仍然上書給唐玄宗說不宜出戰,唐玄宗也認可了他說的,可是偏偏楊國忠認為自己有20萬大軍,何懼叛軍,害怕錯失戰機,希望唐玄宗讓其出兵出戰。因此唐玄宗就派探子前去打探,結果有探子說,叛將崔乾佑在陝西兵力不足四千,而且都是老弱殘兵。於是唐玄宗便命哥舒翰出兵,當然了作為久經沙場的哥舒翰也看出來了這是圈套,便上書說明這是敵人的詭計,可是楊國忠依然堅持奏請讓其出兵,李隆基肯定是聽自己寵臣多一點,於是楊國忠服從命令出城迎戰。

雙反交戰時的失敗

我們從楊國忠的角度以想,敵軍最多不過十五萬兵力,而我唐軍有20萬,的確即使出城迎戰也是不會害怕的,可是就是這樣的心裡,太輕敵了,不管是楊國忠還是哥舒翰手下的將領,都有這樣的心裡。於是哥舒翰帶兵出城主動迎戰敵軍,本來也是在出戰之前哥舒翰也制定好了計劃的,王思禮率五萬做先鋒,龐忠率10萬接應,自己帶領3萬督陣助戰。結果這些人看見敵軍對於不齊,三三兩兩的,以為是軟柿子,結果揮軍齊進,敵人於是進開始退兵,將唐軍引入了包圍圈,結果唐軍損失慘重,之後由於唐軍又缺乏統一指揮調度,結果這一戰死的死逃得逃,哥舒翰最後點兵只剩8千人,二十萬一戰擊潰,哥舒翰又被手下火拔歸仁劫持投奔安祿山,被困洛陽,安慶緒兵敗的時候,哥舒翰被殺。

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所以縱觀潼關之戰前後,這兵敗是必然的,唐朝核心放著專業的不停,卻聽一個業餘的,若固守,必勝。可是李隆基卻聽信楊國忠貿然出戰,輕視敵人。而且作戰時由於輕視敵人,各將領冒進落入圈套,然後缺乏統一指揮,最後使得唐朝20萬軍隊兵敗。

我是网络小白菜
2019-04-02

感謝邀請,“我是網絡小白菜”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潼關之戰”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封常清一開始輕敵大意,要知道封常清當時身份是安西節度使,因為高仙芝在怛羅斯戰敗,高仙芝被調回長安閒置一邊,由於高仙芝的推薦,封常清接管安西都護府。封常清因為滅大勃律戰績輝煌,把高仙芝丟在怛羅斯的臉面掙回來了。回京述職的時候正好遇到安史之亂“漁陽顰鼓動地來”。封常清就在唐玄宗面前誇下海口,說他去前線,指日滅賊。封常清誇下海口的原因其實也可以理解,當時唐朝征服天下已有一百多年了,無人不服。而且唐玄宗是公認的一代英主,命也很長,天下承平日久。沒有人會對李家失去信心。唐朝此時處於帝國的極盛巔峰狀態。所有人都認為安史之亂只是個小叛亂,要不了半年就可以撲滅。帝國歌舞昇平照舊。所以封常清才會誇下海口,而且封常清不是趙括,封常清在安西從軍數十年,是高仙芝一手提拔的,從底層靠軍功自我奮鬥爬起來當上安西都護的。但封常清僅僅是個軍人,他數十年遠在邊塞,根本不知道東北的情況,也不清楚內陸的空虛。當封常清抵達洛陽以後,收集殘兵敗將,與安祿山軍隊交戰,大敗而歸。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此時的唐朝內陸空虛,根本沒有任何軍隊可以抵抗安祿山的野戰軍隊。所以他當機立斷一溜煙的大撤退,退回潼關。他對前線的認識就是堅守潼關天險。自古以來,潼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幾乎沒有軍隊可以正面攻破。封常清死守潼關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帝國中央喘口氣,以待敵之可勝。但是唐玄宗不聽,貶封常清為庶民,白衣從軍,在高仙芝帳下聽命。唐玄宗緊接著派前安西軍都護高仙芝去前線,命高仙芝出潼關迎敵。高仙芝跟封常清是老搭檔,到了前線就知道不可以出擊,也來了一個堅守潼關。唐玄宗氣壞了,立馬派宦官邊令誠帶聖旨去潼關把高仙芝和封常清一起宰了。然後唐玄宗把哥舒翰派到了潼關。可哥舒翰此時年紀已經很大了,早已不是橫行青海時的猛將了。潼關城裡有高仙芝、封常清的頭顱擺在那裡,哥舒翰沒有辦法,繼續死守是不可能了,只能出城迎敵。結果很明顯,一戰就敗,還被活捉了...然後就是潼關被破,唐玄宗一溜煙往四川逃命去了。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通過上面的內容描述就可以看出來,光是有名將,沒有足以執行名將軍事思維的精兵,根本沒什麼卵用。哥舒翰帶領的並不全是隴右、河西的精兵,在絕大多數是洛陽收集的殘兵敗將。東都洛陽原來的駐防軍隊就是從未經歷過戰爭的內陸飯桶兵。如果哥舒翰率領的完全是隴右河西當年隨他征戰青海的百戰精銳,那麼潼關之戰不會打成那個鬼樣子。如果封常清率領的是安西北庭的邊軍,那麼洛陽之戰也不會那麼慘敗。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由於安西都護府在兩年前的軍事行動怛羅斯會戰之中慘敗,安西軍的主力精銳幾乎全軍覆沒。所以不說距離遠,就算要調也調不回來。安西軍並沒有恢復到怛羅斯之前的戰力。以後就不用說了,因為安史之亂,安西北庭邊軍內調,後來李嗣業帶著安西軍回到關中勤王作戰(大約5000左右),那時天下已經亂成一團漿糊,5000安西軍跟隨李嗣業這麼個戰術指揮官,根本沒什麼卵用。河西隴右軍在安史之亂的前期因為要駐防青海前線與吐蕃對峙,沒有回調。後來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召集天下軍隊勤王。河西隴右軍隊就回調了。河西隴右回調的軍隊至此追隨郭子儀、李光弼征戰天下,是最終打垮安祿山史思明的主力軍隊。但是同樣,因為河西隴右軍的回調,整個河西隴右兵力空虛,吐蕃把整個河西走廊都征服了。安西、北庭成為孤懸西域的飛地,沒撐多少年就覆滅了。一直到1000多年以後,左宗棠率領漢人軍隊再次踏入天山南北。

看歷史,我們不能人云亦云,我們應該通過對史料的聯繫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才是科學的歷史觀。

耀眼观世界
2019-04-01

感謝邀請!

安史之亂可一說是改變唐朝格局的一場內亂!安祿山史思明手握重兵,割據邊關,起兵作亂!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哥舒翰接手潼關的時候大唐朝廷已經在潼關的戰略中斬了高仙芝、封長清兩員大將!因為這兩位將軍都判斷以當時的形勢,潼關之戰只能據城固守,避開安祿山等人的鋒芒,等待時機,才有取勝機會!但是晚年的唐玄宗聽信讒言,急功近利對於兩人只守不打非常不滿,就殺了兩人,換上了年近花甲的哥舒翰,哥舒翰進駐潼關後,立即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哥舒翰也堅守之前兩位大將的策略,堅守潼關。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宰相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對唐玄宗說,哥舒翰只守不攻,分明是有私心怕損失實力,這樣下去,會坐失良機。已經年老昏庸的玄宗輕信讒言,便連續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戰。哥舒翰被逼無奈,撫膺慟哭,他知道出戰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輸,但是沒有辦法,皇命難違,如果他再不出兵,他的下場估計跟高仙芝等人一樣。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哥舒翰被迫於六月初四領兵出關,初七,在靈寶西原與埋伏在此的崔乾佑部相遇。靈寶南面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70里長的狹窄山道。崔乾佑預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於初八領兵與唐軍決戰。唐軍毫無防備,加上地形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大敗!

唐玄宗錯誤估計形勢,拒絕採取據守險要、持久疲敵、伺機出擊的方針,過早地出關反攻,使唐軍陷入叛軍的埋伏之中,結果造成人地兩失!

這也是唐軍之前連戰連敗的根本原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唐玄宗自己沒有軍事才能,又聽信小人之言,又不能充分信任前線有能力的將領,導致唐軍節節敗退!潼關失守跟前面的失利一樣,都是唐朝廷高層決策失誤!打仗,人多並不意味著一定能取得勝利,如果按照哥舒翰自己的部署,據守險要、持久疲敵、伺機出擊,潼關之戰唐朝軍隊就有勝算,不至於丟城,安史之亂很有可能就會提前被鎮壓下去!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好了,我是耀眼觀世界,歡迎評論區留下您的高見,喜歡的話記得點關注!感謝您的翻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