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話|紫砂壺之路竟是小人物鋪成的

一慈茶館 2017-04-29

中國茶藝得力於許多小人物,就以現在最流行的紫砂壺來說吧。紫砂壺確切的起源很難查考,但是以現存的圖書為依據,在宋元以前的繪畫中都沒有用紫砂小壺泡茶的。因此,我們可以確定,紫砂小壺起源於明朝。

話說宜興的金沙寺裡有一位和尚,性情非常閒雅而有品位。他時常和一些製陶的工匠在一起,談一些陶藝的事。

他看到陶師們把用剩的泥土丟棄,覺得十分浪費。於是,他把這些泥土收集起來,再加淘洗,只留下那質地最精細的泥土;然後“摶其細土,加以澄煉,捏為胎,規而圓之,刳而中空”;再按上底座、口、柄、蓋,做成小壺,託陶師與其他的陶器入窯燒製。結果,燒出的茶壺色澤烏紫,質地堅硬,鏗鏘作金石聲,拿到的人都當成寶物,紫砂小壺的做法就此傳揚開了。

這位金沙寺的和尚連姓名也未曾留下,很可能在歷史上也不是大師級的人物。第一位紫砂壺的製作名家和這位和尚一樣,也不是什麼大人物。

茶話|紫砂壺之路竟是小人物鋪成的

供春壺

中國紫砂博物館藏

在宜興有一位極富有的文人叫吳頤山,他有一位小書童,取名為“供春”。吳頤山有一段時間到金沙寺借住讀書,供春隨侍而住在金沙寺裡。

供春對做茶壺很有興趣,勞役的餘睱,就學習老和尚制壺的技藝,自己也去選一些泥土捏著玩。供春不只心靈手巧,還頗有藝術創造天分。他把老和尚制壺的技術改良,精選泥土做坯,用茶匙壓內壁,用手指按壓外壁,內外一起使勁,屢按屢壓,反覆不斷,直到壺坯異常緊密為止。製成後,整把壺都留下指節紋理。“指螺紋隱約可見,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節腠。”這種在壺上留下指節紋理,就頗有藝術家的氣派了,傳說金沙寺和尚所做的壺也是以指紋為記。

周高起看到供春的壺,驚歎為“神明垂則”。聞龍在《茶箋》一書中說道:老友周文甫,家藏供春一把,“摩挲寶愛,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如碧雲,真奇物也”。周文甫養這把壺數十年,死的時候還用其殉葬。

茶話|紫砂壺之路竟是小人物鋪成的

蠡龍供春壺 汪寅仙制

北京榮寶2010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33.6萬成交

一把茶壺從外面看起來像紫色的玉,裡面看起來如碧綠的雲,這種感受只有養過茗壺的人才能知道。

供春的壺太出色了,從明朝就有人仿製。茶壺名家時大彬就留下許多仿製供春的壺,如果不是時大彬在壺底自刻“大彬仿供春式”,現代人根本難以分辨。

我曾看過兩把供春壺,那壺看起來是隨意的,表面上有泥土的紋路,看著看著就令人感動了。

供春的姓名也未曾留下。茶道之路,是由許多小人物鋪成的,這一點又留下佐證。

茶話|紫砂壺之路竟是小人物鋪成的

幾天前,朋友送我一斤今年的凍頂春茶。我在喝的時候,就想到如今能以紫砂壺喝這麼好的茶是幸福的,想到流汗制壺的不知名的金沙僧,想到做完勞役之後,蹲在一旁捏壺學習的供春,想到平凡的小人物如何不為名利地創造了中國茶文化。於是,覺得今年的凍頂應該供養那些創造了茶文化春天的小人物,人小志氣高的那種偉大抱負。


著 林清玄 《平常茶非常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