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10 個回答
历史简单说
2019-01-27

周武王滅商成功之後,封了很多姬姓宗室和功臣為諸侯,而諸侯們根據等級又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我們比較熟悉的幾個諸侯國的爵位是這樣的。

魯國公爵,宋國是公爵,齊國是侯爵(雖然齊國的第一位是姜太公,但那個只是尊稱,並不是他的爵位),燕國、晉國、衛國是侯爵,鄭國、秦國是伯爵,楚國是子爵。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那像晉文公,齊桓公這樣的也稱公,是因為他們是公爵嗎?其實並不是,像剛才所說的,齊國與晉國都是侯爵,那他們怎麼會稱之為公呢,難道是因為他們是春秋五霸,所以晉升為公嗎?

其實也不是,晉文公,齊桓公,這都是他們的諡號,他們可不是在世被人叫做晉文公和齊桓公的,應該會被叫做晉侯和齊侯,或者被叫名字,分別是重耳或者小白。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而在諡號裡面,是可以稱之為公的,比如《扁鵲見蔡桓公》裡面的蔡桓公,還有那個鄭莊公,鄭伯克段於鄢,就是稱他為鄭伯。

那為什麼楚國要稱王呢,要知道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這個就得講一下楚國的來歷了。楚國的祖先是顓頊帝高陽,高陽是黃帝的孫子。高陽有個後代叫做重黎,是帝嚳的火正(掌管火的),被賜予祝融的稱號。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因為共工氏造反,帝嚳讓祝融攻打共工,但是祝融失敗了,帝嚳就殺死了祝融,然後讓祝融的弟弟吳回繼任祝融的稱號。

吳回的兒子陸終,陸終的六子叫季連,羋姓,這個就是楚國王族的先祖,季連在周文王的時候,有一個後代叫鬻熊,跟隨周文王,鬻熊的後代叫熊繹,被周成王封到了楚地,賜給子爵。

熊繹有一個後代叫熊渠,他在周夷王的時候,看到周朝王室衰弱了,就將長江與漢水一帶的打下來了,他說:我們在蠻夷之地,不用像中原那樣的叫法,所以就封自己的三個兒子都為王。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但是到了周厲王的時候,熊繹擔心周厲王打過來,所以又把王號給去掉了。一直到了東周的時候,公元前706年,楚君熊通派軍隊攻打隨國,隨君說:我沒錯呀,你怎麼打我呢?熊通說:你幫我告訴一下週天子,讓他封我尊號,這樣我就能參與中原的政事了。

可是周天子不答應,公元前704年,熊通說既然周天子不肯加我的尊號,那我只能自己加封了,於是熊通就封自己為楚武王,後面的楚君都自封為楚王了。

开涮历史
2019-02-16

春秋時期,春秋五霸都稱"公",而楚國稱王,是有歷史緣由的。

但是,中原各國國君的稱號後面都冠有“公”字,與周天子分封的"公、侯、伯、自、男"五等爵位,其實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就是一種尊稱。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參加過高考的親們都熟知“鄭伯克段於鄢”這句話。鄭國是伯爵,所以孔子稱鄭國國君為"鄭伯",可是通篇講的都是鄭莊公姬寤生與他老孃和弟弟的的故事。比如齊國是侯爵,他們的國君也稱齊莊公。

這些流傳下來的稱呼,對於國君本人來說是陌生的,它是國君死後,卿大夫們根據他當國君的表現,給他們的一個“諡號”,作為一生功業的評價。

因此春秋時代的國君稱號,可以用一個大致的公式:封地+褒貶+公。比如晉文公、宋襄公、齊桓公等。

若問楚國跟這些稱"公"的諸侯國有什麼區別,那就是——他們承認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而楚國不承認,自稱為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楚人自稱是火神祝融的後代,他們的先人鬻熊曾是周文王之師。武王伐紂後,楚國沒有受封,直到成王時期,楚國庇護了被讒言陷害的周公旦,才被封為小小的子爵,五十里封地,不過巴掌那麼大。跟中原的諸侯大國都挨不上邊,更別說跟他們並駕齊驅。因此天下諸侯會盟時,楚國只能跟鮮卑酋長一起在門外看火。

楚國因為“出生卑微”,一直為中原各國所卑視。楚國曆代先君因此篳路藍縷,勵精圖治,到熊通時期,楚國打敗了江漢流域的隨國,很赤裸裸地說“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希望周天子提高楚國的爵位,但周天子拒絕了。熊通一氣之下,聲稱我是蠻夷,我不管你們中原那一套,於是自己稱王,號為楚武王。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楚武王一生冒矢疆場,死在了伐隨的路上,繼任的楚文王也是死在戰場上,可謂悲壯!到楚成王時期,經過擴張的楚國已經成為南方大國

這時齊國在管仲輔佐下變強大,管仲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聯合各諸侯國,成為春秋舞臺上的“國際警察”。經常率兵教訓一些不聽話的國家,當然也包括楚國這個蠻夷大國。各諸侯國聯兵雄赳赳地來開到楚國方程,興師問罪"周昭王南巡漢書水不歸"和"楚國不進貢包茅"兩件事。

一場大戰箭在弦上,蓄勢待發。好在楚國足夠強大,夠諸侯們掂量掂量,開戰能不能佔上風。而且管仲也足夠賢明,足夠識時務,為周天子向楚國討了幾捆茅草,得了理就撤軍,避免了兩強相爭,生靈塗炭。

孔子時代,楚國已經佔據江漢流域,成為當時南方疆域廣大的國家,可是在《春秋》裡,他老人家還是依舊一口一個“楚子”,絲毫沒有抬高楚國國際地位的意思。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2019-01-31

一、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實行分封制。周王室是天子,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天子之下是各諸侯國。諸侯又分為公、候、伯、子、男五個爵位。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春秋五霸地位各不相同。宋襄公是公爵;齊桓公、晉文公是侯爵;秦穆公是伯爵;按西周的分封制來說,楚莊王只算是子爵。

二、王室衰微、諸侯崛起

春秋後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無力控制諸侯。甚至要依賴各諸侯的經濟支持。

各諸侯國紛紛雄起,各自為政,稱霸中原。不再聽從周天子命令,甚至不再向周天子納貢。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三、齊桓公最先稱霸

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對內發展農業、重視商業;對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聯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九次召集諸侯國會盟。取替了周天子,充當盟主。

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周王室也派人蔘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四、春秋五霸

其他強大諸侯國也紛紛效仿,先後稱霸。但是名義上諸侯國還要聽令於周天子。因此,霸權再大也不能稱王。所以只能稱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等等。公是諡號,是他們死後的尊稱。他們活著的時候應該被叫名字,或者叫齊候、晉候的。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五、楚莊王

楚莊王例外,楚莊王是赤裸裸的僭越冒犯。楚國的祖先是顓頊帝,是黃帝的孫子。到了楚國國君熊渠的時候,他看到周王室衰微,乘機擴展地盤,壯大勢力。他說:我們蠻夷之地,不必像中原那樣叫法。所以就封自己的三個兒子都為王。

到了楚國國君熊通的時候,勢力更強,派人跟周天子說:楚國的爵位與實力不相配,希望考慮加封爵位。周天子當然拒絕了。熊通說:既然周天子不肯加封我,那我只能自己加封了。於是自封為周武王,開諸侯僭號稱王的先河。周天子敢怒不敢言,威信一敗塗地。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到楚莊王的時候,國力鼎盛,問鼎中原,毫不掩飾篡權謀逆的野心

可以說,春秋時期其他諸侯國君稱公是給周天子留了面子,唯獨楚國稱王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历史倪说
2019-12-30

據歷史記載,楚國是顓頊帝高陽的子孫在南方建立的諸侯國。起初楚國還是一個部落的時候,楚人因商王朝的驅趕,被迫從中原南遷到這個蠻夷之地。在周文王時期,楚國的先祖鬻熊以楚人部落首領身份響應周文王號召參與了攻打商朝行動。90歲高齡的鬻熊還做了周文王手下的一名火師,並且盡心輔佐周文王。後來周部落聯合各部落推翻了商紂王統治,建立了周王朝統治。在對有功之臣進行裂土分封的時候,周王室姬姓貴族、有功之臣,以及有血緣關係的人都得到了封賞,據左傳記載,當時分封了70多個諸侯國,唯獨這個有功於周王朝的楚部落卻沒得到分封。當週王室分封天下的時候,楚國部落首領是被邀請到了鎬京,但只是扮演了一個準備座位和柴火的火師角色,足見楚部落在周王室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麼低。

到了周成王時期,才想起表彰周王朝前代功臣鬻熊的功勞,就將鬻熊的曾孫熊繹分封在來了楚地,但爵位僅僅是地位低下的子爵,這才有了中原諸侯國認可的楚國。在這裡我們要交待一下週朝爵位由大到小分為:公、侯、伯、子、男。也就是說楚國國君的爵位僅僅是倒數第二的子爵。

到了楚武王的時候,依照楚國的國力,隨時可以吞併隨國,楚武王沒這麼做。卻給隨侯安排了一個比較棘手的差事,就是替楚國去要挾周天子。希望隨侯替他跟周天子說一聲,楚國的爵位與實力不相配,希望周天子考慮加封爵位。隨侯不辱使命,真去跟周天子說了。把周天子氣的肺快炸了,也沒同意。楚武王就自稱王號,開諸侯僭號稱王的先河。當時周王室衰微,拿人家楚國一點辦法也沒有,對楚國的僭越行為也無可奈何。

虾果仁
2019-02-27

我想其他人把楚國的來歷說的很清楚了,我就不說了。我簡單說點其他的。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涉及到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初年,由於滅商和東征成功,為了加強周王室對全國的統治,周統治者開始分封諸侯。在西周的分封等級制度裡,周王室是天子,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天子之下是各諸侯國。諸侯又分為公、候、伯、子、男五個爵位。像宋國是公爵;齊國、晉國是侯爵;秦國是伯爵;按西周的分封制來說,楚國只算是子爵。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在西周周夷王時期,楚國君主熊渠僭越自稱楚王,並且也封自己三個兒子為王,公然對抗周室,引起華夏震動。周厲王時親征南方,征服大小淮夷國家或部落二十六個,大勝而歸,令周室的權威重振於東南。楚國熊渠大為震驚,便自動收起王號,又自稱諸侯,繼續效忠王室。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公元前704年,楚國國君熊通見周王室衰微,中原各國忙於爭霸,憑藉楚國此時強大的國力自立為武王,稱之為楚武王。由於此時已進入春秋時期,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況且也沒有任何實力和號召力,所以周天子也無力應對楚國稱王的行為。所以此後,歷代楚國國君皆稱王。

而其他中原各國,深受周禮的限制,雖然不受周天子的節制,但仍尊周天子為共主,沒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稱王。至於都稱公,那是對國君的尊稱。

君山话史
2019-11-14

在古代,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指的是華夏政治圈。在這個圈子裡,“王”是天子,是最大的。但是在圈子之外,蠻夷也有稱王的,後來為了區別,周王也稱“天王”,蠻夷的王就是“夷王”。

楚國是周的封國,怎也能稱王呢?

這個說來話長了。

楚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鬻(yù)熊,他曾經是周文王的手下,雖然談不上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忠於職守,由於死得早,沒能得到封賞。他的兒子熊麗與孫子熊狂都比較平淡。周成王親政後,封鬻熊的曾孫熊繹于丹陽,當時這裡是南蠻地界,是為楚國。楚繹只是子爵,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算是低等的,級別不高。

楚國雖然是周天子所冊封的諸侯,然當地居民多是蠻族,故而是個蠻夷色彩濃厚的國家,由於受到南方蠻族文化的浸染,後來被中原華夏族視為異端。

實際上,楚國稱王,並不始於春秋時代,早在西周時,就曾經稱王了。

周夷王時,西周衰微,楚國崛起於南方。楚國君主熊渠乃是一代名君,他也是楚建國以來的第六位君主,在他強有力的統治下,楚國開始騰飛。熊渠有過人的才幹,在江漢一帶深得民心,他看到周室衰弱,乘機而起,欲獨霸南方。

熊渠興師動眾,攻打庸國,大肆擴張地盤。之後他又把兵鋒對準揚粵,揚粵即揚越,在今天湖南長沙以北至湖北沔陽一帶,一路挺進到鄂地(今湖北鄂城)。熊渠志不在小,他一口氣將三個兒子封為王:長子熊康為句亶王,次子熊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顯然他已經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你可以稱王,老子也可以稱王。自此,楚國雄踞江漢之地。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不過,周厲王上臺後,重振王室雄風。厲王親征淮夷,征服大大小小淮夷國家或部落二十六個,大勝而歸。是役的勝利,令周室的權威重振於東南,楚國熊渠大為震驚,於是自動收起王號,又自稱諸侯,繼續效忠王室。

到了春秋時代,楚國已經成為南方一大勢力,與之相比,周王室則因為驪山之變而一落千丈。在這種情形下,楚君熊通顯然不滿足於子爵的稱號,要求周天子要提升其爵位。他的說法很有趣:“我是蠻夷,如今中原各國都背叛了天子,互相攻伐殺戮,我有軍隊,想來參與中原的政事,請周王室提高我的尊號。”

熊通託隨國國君向周桓王提出提升爵位的申請。此時的周桓王剛剛在繻葛之戰中敗給鄭莊公,還捱了一箭,顏面掃地。熊通早不提晚不提,偏偏在他最狼狽不堪時,來要求提高爵位,這不明擺著是落井下石嗎?這不是公然的要脅嗎?

再怎麼說,周桓王也是天子,怎肯讓人如此要脅呢?他二話沒說,一口回絕了。

當熊通得悉請求被周天子拒絕後,“我的先祖是周文王的老師,死得比較早,後來周成王封我的祖先熊繹為子爵,居住在楚地。自楚開國以來,南方蠻夷無不歸服,功勞這樣大,周天子並沒提高楚國的爵位。老子也不用他封了,老子就自己來提高尊號了。”

於是他自立為楚王,史稱楚武王,公然與周王分庭抗禮。

就如熊通所說:“我是蠻夷”,既然是蠻夷,就不受你華夏禮制的約束,我也可以稱王。熊通自封楚王,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雖然周王室不給予承認,但實際上楚國已是獨立於周王室,也不再尊“周王”這個天下共主了,在漢水、淮河一線,劃地割據,雄霸一方。

经史通义
2019-12-29

楚國在春秋戰國的諸侯裡面,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周朝分封八百諸侯,並不是所有的諸侯都真的臣服於周天子。其實只有公侯伯三個爵位,是和周王朝比較親近的,而子和男往往給予的是和周朝非常疏遠的土著,甚至於蠻夷的。像楚國,在周昭王的時代曾經勞動了周朝的大軍南征,結果讓周朝的六師,連同昭王本人都淹死在漢水之中。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和周朝公然敵對,所以周朝對楚國的封爵只能看做羈縻性質,是為楚子。和中原諸侯動輒侯伯差遠了。至於公,在周朝前期要麼是在王畿之內有封地,要麼是身份高貴,要麼是天子的卿士——也就是周朝的執政,才有資格。而大部分的公,都不過是死後的尊稱,像齊桓公、晉文公本身不過是侯爵,死後才得以稱公。


而楚國的王,更有一番來歷。話說楚國自外於中原諸侯,甚至以蠻夷自居。比如網上流傳很廣的這句話:

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其實楚國後面還有說:

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可見楚國其實一直存在自卑的心理,想得到中原共主周天子的承認。結果後來周天子不認,於是楚的自尊心被進一步的摧毀:

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

你不願意承認我,我就自立為楚王!你不過也是一個周王,現在大家平等了!這就是楚國稱王的由來。

大秦铁鹰剑士
2019-10-23

春秋時期華夏諸侯國的國格大部分是公爵或者侯爵,唯獨楚國本受封為子爵,但是後來僭越稱王了。故楚國由楚子變成了楚王,且自稱:我蠻夷也,不服周!周武王伐商紂之時,於孟津大會天下八百諸侯,楚人部落派一百名勇士參加伐商大業,功成後楚人首領入朝為官,輔助周王室。周成王之時,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羋姓、領地丹陽五十里,號楚子。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西周爵位王、公、侯、伯、子、男共五等,王爵天子自領之,號領天下諸侯。姬周宗親且有功之國或者聖人之後爵位為公爵,比如周公旦的魯國、比如殷商後裔的宋國、舜帝后裔的陳國;其它宗親或功臣之國為侯爵,蠻夷之地國家為伯爵或者子爵。王國只有一個,那就是周王國;公爵只有幾個,比如魯公國、宋公國;侯爵國則十分的多,比如晉侯國、齊侯國、燕侯國,所以分封國多數稱為諸侯國。子爵國數量不多,比如楚子國、越子國、吳子國!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周朝以禮治天下,十分的重視身份高低貴賤,爵位高一級那麼坐位靠前,待遇提高一級。楚國作為最末的子爵國,地位不高,爹不親孃不愛,每次周王室大會諸侯,楚國國君都翻山越嶺而來,坐在最後面給王公侯大人們端茶倒水,看守火炬等小事。楚國認為子爵是國之大辱,故僭越稱王: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當時江南之地有越國、吳國、楚國三國,周王室給的爵位都是子爵,但是三國皆僭越稱王國。越國乃夏朝後裔,吳國乃周太公後裔,楚國則是帝高陽後裔,此三國坐擁江南,以蠻夷自稱,不受周王室的爵位冊封。楚國發展得較快,實力漸漸強大,地廣千里,威震華夏,周昭王親領大軍伐楚,全軍覆沒!春秋時王室式微,各侯國都僭越稱公國,故大部分國君諡號為”國名+諡號+公“,而楚國仍以蠻夷自居,國君諡號為”楚+諡號+王“。戰國中後期,周王室名存實亡,故各國都僭越稱王,國君諡號為”國名+諡號+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認為王號太賤了,不足以顯示秦國尊貴 ,故在王號之上再建皇帝尊號,後世皇帝諡號為”國名+諡號+帝“。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寻桂子
2019-03-05

你有時間看看《史記》就知道了!周王朝建立時,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餘者不可稱王。其分封的諸侯國有71個,跟周王室同姓的姬姓國為53個。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分封的諸侯有宗室子弟、歷代先賢后裔、王族功臣。這些諸侯的爵位分五個等級,即公、侯、伯、子、男。最高為公爵、最低為男爵。不及這五等者,則為附庸。這些諸侯雖說都稱這公,那公,其實是尊稱並非代表他所受爵位。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其實有些有名的大國所享爵位並非最高,爵位高的也不一定是大國。

比如虞國是公爵,是周太王(文王姬昌祖父)次子姬仲雍之後;虢國是公爵,虢仲乃文王之弟;宋國是公爵,比這倆姬姓國輝煌些,是商王朝後人,紂王庶兄微子開國。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吳、魯、燕、管、蔡、衛、晉皆姬姓為侯爵;而姜姓,乃功臣姜尚受封地也是侯爵;乃帝舜之後,乃大禹之後,皆為侯爵。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最後該說說國了,楚之先乃顓頊帝,顓頊高陽者乃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高陽第五代孫陸終坼剖生子六人,第六個季連、羋姓。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有功,生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週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也就是說楚國開國君為熊繹,最先受封之爵為子爵,在五等公爵裡屬第四等。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熊繹第五代孫熊渠生子三人,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把三個兒子都立為王,及周厲王時,暴虐,熊渠害怕周厲王伐楚,把這幾個兒子王號又去掉。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後又經過十幾代楚君,至熊通,是為楚武王,熊通先讓周天子加位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周王室不聽,熊通自立為王。從此之後,楚君就稱王了。到楚莊王時,楚國更強盛,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所以莊王問鼎中原。

内求安己
2019-12-08

楚人“野蠻、霸道”呀,不守禮制!

楚國是“胡作非為、目無尊長、我行我素”。不妨給其取個綽號,喚作“楚我行”。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周朝有森嚴的等級制度,有順口溜“公侯伯子男”在這之上,外加一個獨一無二的爵位“天子”。“子男”又屬同一個級別。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因此謂之“五等”:天子、公、侯、伯、子男

“天子”即“周天子”,用“王”號,如:周成王、周幽王。謂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而楚國竟採用“王”號,很明顯是“胡弄”,很顯然是“僭越”之舉!氣憤之餘又讓人覺得可笑。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楚國”的列土封疆,是在“周成王”時期。為了追賞開國功勳的子嗣,正好楚人也在列。因為楚國的先人“鬻熊”曾侍奉“周文王”。

最初封為“子男”,區域僅“方圓50裡”。傳至“熊渠”,不知羞愧地口口聲聲說道:“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隨之,分立諸子為“亶王”、“鄂王”、“越章王”。

所以,種下了“稱王”的劣根!以致後來冒出“楚武王”、“楚成王”、“楚莊王”等。
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為之奈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