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攝影時代,為什麼還有人推崇膠片攝影?

膠片攝影有什麼獨有的特點,是數碼攝影短時間內無法取代的?
10 個回答

如果對於普通人來說,膠片是一種記憶,無可替代的記憶,我現在還有一部膠片相機和幾個膠片在家裡沒用呢。

如果對專業人士來說,膠片比數碼相機更優秀,主要是

1、寬容度優勢膠捲寬容度(數碼上叫動態範圍,都是差不多的東西)是非線性的,數碼的動態範圍是線性的,但凡線性的事物,最基礎的升降單位都是按照既定的數值,而非線性則是可以越過這個門檻。所謂寬容度,就是說高光與暗部之間的關係,有許多的表現形式,比如寬容度越高,細節、層次月豐富。最簡單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正午的太陽下,一個戴著鴨舌帽的美女,美女的臉被帽簷的陰影遮蓋,帽子的頂部被太陽照射亮度很高,這種時候要同時體現美女隱藏在陰影中的臉部細節,又要體現帽子在太陽下的細節,就是所謂的高光與暗部的關係了。數碼因為是線性的,因此需要在一個平衡點上進行曝光,才能避免臉部死黑(暗部嚴重欠曝從而喪失層次)、帽子死白(高光過曝從而喪失層次)。而膠捲的非線性,則是可以欠曝一點、過曝一點,都能很好的保留這些細節,可控餘地較大,不過不能超出膠捲的寬容度,超出之後結果比數碼更悲慘,根本無法調整,直接廢片。當然咯,這個對比是對比相機直出而言,數碼相機如果用RAW的話,後期調整的餘地很大,膠片在暗房裡調整溫度、浸泡時間也能有很大的調整餘地,這些都不在這個影響之內的。

2、色彩優勢膠捲的色彩和數碼的色彩,解釋起來很複雜,較為專業,用最簡單的非專業話語描述的話,就是膠捲的色彩是非線性的,數碼的色彩是線性的。綠色是可以從藍色過度而來,也能從紅色過度而來,過度的層次可以是一層,可以是兩層,也可以有無限層,對於膠捲而言,一個銀鹽顆粒可以同時存在幾種顏色,也能只存在一種顏色,就好像水彩畫,顏色過度很自然,對於數碼而言就是無數個像素點的線性階梯過度,每一個像素點只能存在一種顏色,像素點之間的過度是有一定層次和順序的,也就是為什麼數碼相機的分辨率越高,色彩相對而言越好,當像素點有足夠的無限多和小的時候,就可以視為非線性過度了,但目前而言,數碼相機還沒有到達那個程度,所以在色彩問題上,數碼比膠片要差一點。

作為一個堅定的膠片使用者,我擁有一臺賓得膠片單反,和一臺賓得數碼單反。作為雙機黨比較有發言權吧。

一為什麼用膠片?

膠片便宜

最便宜的柯達color plus基本15一卷,按36張算,沖洗20一卷(自己掃描底片),基本一張成本1元,高級的profoto 100,40一卷,成本不到2元一張。

數碼看似無成本,但是機器多貴?就算中等的套機7000元的價格。而我膠片機從日本買來才180塊錢,還是70年代的古董,功能一點問題沒有。

另外膠片我會剋制著拍,因為只有36張,斷然不會突突突的連拍,而數碼一次外出拍200以上很正常,回家整理照片的時間成本很高,煩死了!!最重要的是因為膠片只有36張,所以拍前我會仔細考慮曝光、構圖、這是不是我想拍的,因此成功率很高,目前基本我能做到50%以上的出片率,數碼我絕達不到。

膠片是100多年攝影發展的產物,基本已經達到了影像的極致,而電子設備每18個月性能翻倍,我為了追求更好的品質需要不斷追新款,

膠片可靠

膠片的寬容度很高,曝光過一點欠一點都不是大問題,而數碼單反上及時raw格式也很難彌補。尤其是自然風關拍攝,膠片應付大光比很輕鬆,數碼單反基本上沒有各種偏光、彩色濾鏡,出不了風光片。所以膠片更類似人眼。

情懷

膠片對結果的不可知,給人更多的期待,而不是按下快門就知道成功與否的決絕。拍攝成功讓膠片攝影師的成就感更大,失敗也讓攝影師有更好總結的機會。而數碼攝影,失敗的照片基本當時就刪掉了,對自己很難又提高。

當然還有更多,就不多說了。說多了矯情。

二為什麼用數碼

有的情況必須用數碼

比如新聞採訪、家人親友紀念照,需要及時提交照片。運動場景、動物拍攝,需要技術輔助因素比較大,且失敗率比較高,膠片實在hold不住了

全數字化便於後期

這個不解釋了

方便

方便有時算是優點,有時算是缺點吧,但是不可否認,拍攝完了馬上知道拍成什麼樣了,減少很多工作上的反覆。

喜歡膠片攝影,喜歡膠片的獨特色調,喜歡老相機的機械結構和金屬質感,這些都呈現出不同數碼的味道。一卷,兩卷...時間長了,才發現膠片的魅力,遠遠不止這些。早的時候,就喜歡一個詞,慢攝影,在拍攝前考慮周遭的環境、光線,在腦袋中勾勒出想要的構圖,慢慢端起相機,擰動對焦環,按下快門,一聲清脆的聲音。拍完一卷後,轉動把手,手動卷片,由鬆到緊,咔嗒一聲後,膠片完全進入暗盒,取出封裝,親自送去衝掃店。

每次等待,都是一種強烈的期盼...直到成片後的落定!

每副畫面,都會在快門按下的瞬間,同時記錄在大腦中,直到最後成片,腦中的畫面,終於被映射到了顯示屏當中。
數碼攝影時代,為什麼還有人推崇膠片攝影?
​膠片照片和數碼照片的區別在於,膠片的負片放大後,是一些隨機排列的結晶,也因此影像呈現得更自然,而數碼照片看起更加銳利。此外,膠片還需要經過沖洗、顯影、掃描等幾個過程後才能看到所拍下的作品,帶有一番神祕感,讓人十分期待。當看見成果時,會如同收到一份禮物般欣喜了,這或許也是膠片攝影的魅力之一。

作為一種新媒介,雖然數碼以替代膠片的姿態飛速發展,但事實上它仍不夠成熟。其相關理論學說,其所持有的態度和價值以及其社會意義都尚不完善,與其說它不足以完全替代膠片,更不如說它們是兩種不同的媒介。

雖然數碼的分辨率最高已達 7K,但就連 6K 的細節要求也尚無鏡頭能夠滿足,同時 4K 的平民化也說明了數碼發展的根源更傾向於商業。儘管數碼在張牙舞爪地發展,數碼製作的影片也越來越多,但是我們卻發現能夠昇華電影藝術的作品比例反而在降低,而這無疑就是大把好萊塢導演在一個如此商業化和數碼化的時代還拼命擁護膠片製作和膠片尊嚴的最主要原因。

數碼攝影時代,為什麼還有人推崇膠片攝影?

《藝術家》,2011

事實上,直到《阿凡達》等 3D/IMAX 等必須用特效的影片出現才真正體現出了數碼的優勢,在之後的4年間 3D 電影和數碼放映陡然增加,直到這時數碼才成為了市場的主導。

所以膠片製片的沒落並非很久之前的事,作為傳統的媒介它仍然擁有自己的優勢,也正是這些優勢使得膠片至今尚未被數碼完全取代。

具體說來,膠片主要有以下三點優勢:

1. 拍攝優勢

數碼攝影時代,為什麼還有人推崇膠片攝影?

《點球成金》,2011

首先,用膠片拍攝會有種莊嚴感,對拍攝現場的要求會更為嚴格。

畢竟在導演喊出“action”後的每分每秒錄製成本都在增加,因此演員必須演好,錄音必須做好,所有人員都要到位。而用數碼拍攝時,人們不僅會因為低錄製成本而顯得鬆散,更會有部分演員因為相機的即時回放功能而要求觀看自己表演情況,這樣可能會使其跳出角色來評判自己的表演,從而讓演員的自我意識過強。

其次,對剪輯師來說這些因反覆錄製而產生的海量數據也是一場災難。

目前喜歡用膠片的人,除了喜歡膠片的質感外便是喜歡它帶給人的職業感了,一旦換成數碼,不僅這種職業感會消失,整個工業流程以及劇組內的權力分配也會發生變化。

以導演為例,曾經的導演可謂光環加身,因為畫面效果完全由攝影導演決定,也只有攝影導演才能看到畫面。而隨著數碼的出現也誕生了數碼調色,很多本由攝像導演決定的視覺效果改由調色師來決定了,評論電影畫面的人越來越多,導致攝像導演的光環逐漸消失,從而打破了片廠的權利制衡。CGI 的出現則更是讓攝像導演的角色失去了藝術性,畫面的藝術性從此更依賴數碼數據和後期,此時的導演倒更像是僅僅保證素材的人了。

膠片的秩序正在離開,但是數碼的秩序卻尚未建立,因此仍延續使用前者秩序的數碼是無法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數碼化後,整個行業都變得匆促了,效率是提高了,質量卻難以跟上。總而言之,數碼讓電影變得平易近人,電影拍得更快了,能拍電影的人也多了,然而好電影的比例卻是越來越低了。

Christopher Nolan 曾如此評判數碼的即時回放功能:“素材的即時回放是自欺欺人的,因為觀眾將看到的是在35英寸屏幕上放映的剪輯過的電影,而非一個小小顯示屏上的素材。”

2. 放映優勢

數碼攝影時代,為什麼還有人推崇膠片攝影?

《碟中諜4》,2011

有些諷刺的是,不管數碼現在怎麼進步,它在起初追求的卻完全是膠片的感覺,所以儘管現在數碼有了自己獨立的拍攝放映流程、審美特質以及理論系統學說,但是作為同樣服務電影的一種媒介,它勢必會被拿來和膠片比較,甚至會上綱上線到比較它們各自的性格。

所謂膠片的感覺很抽象,但是看完一部用放映機放映的 35mm 膠片電影后,就會感受到那種非常人性化、自然、隨性、舒暢的質感及感動。

膠片放映機放出的是一張張單獨的照片,當這些照片被 24fps 地連貫放映,我們就會在腦海中合成這些畫面,用 Quentin Tarantino 的話說就是:“我們看到的電影,一直都只是我們腦內製造的幻覺,是一種舒服的感受。”

不管怎樣,作為兩種獨立的媒介,膠片和數碼都擁有其不同的表現手段,也各自擁有作為媒介的一系列符號和內涵。儘管老一代的電影人很執著於膠片,但畢竟數碼的拍攝放映也已獨立,所以應該考慮的不是應該用膠片還是數碼,而是這一部電影更適合哪種表現手段。比如《Sin City》的拍攝就是在膠片時代所不能想像的。

3. 數據庫保存與管理的優勢

《生命之樹》,2011

一部90分鐘的劇情片剪輯完畢後差不多需要 15T 至 120T 的空間,可想一部電影有多大。這些數據的保存及格式轉換都是問題。

隨著各種各樣格式的出現,每年電影公司都在給存儲的電影數據轉換格式,先是變成 SD,再轉成 HD,現在又把數據轉換成 2K、4K、藍光、mp4、avi、mkv 等等。每年都有新片和需要數碼化的舊片,加上存儲格式本身的不斷更新都給數據庫的文件管理提高了難度。

除此之外,在轉換過程中對影片的篩選也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數據流失,對存儲器的保養也會花去不菲的成本。

但是膠片卻不存在這些問題,膠片本身既是拍攝格式也是儲存格式,一餅 35mm 膠片在正常情況下可以保存100年,而且只要有一點光就可以看到畫面。

這就是為什麼縱使數碼是當下趨勢,膠片依舊無法被完全替代的原因。

總而言之,不管是膠片還是數碼,這些媒介只是一種工具,數碼的多樣性只能說明在使用工具上多了很多選擇的空間。不同題材適合不同的媒介以及不同的工具,不應該讓工具/技術帶領你的內容,而應該讓你的內容決定你的媒介和工具。

數碼攝影時代,為什麼還有人推崇膠片攝影?

《戰馬》,2011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2012

數碼攝影時代,為什麼還有人推崇膠片攝影?

《飢餓遊戲》,2012

那些算經濟賬的太可笑,什麼一卷36張,出片率高百分之多少,真是可笑,你所謂的出片應該都是廢片。千萬別說我拍的少才能認真考慮構圖什麼雞毛的,七八十年代你知道那些攝影家每天要消耗多少卷嗎?50卷很正常。攝影就是要多拍才行,這是定律。千萬都別裝逼了,快回家吧。

對攝影發燒友來說,單反固然是標配,但如果能有一個高質量的膠片相機,那才叫真正的發燒友。首先,膠片攝影給人的感覺與數碼攝影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如果能夠自己沖洗的話。那麼你將享受整個攝影的過程。就是說,你拍照的時候,還要考慮你沖洗的效果。這點是數碼攝影所不能比的。


第二,數碼攝影是可以修改的。這種修改最終會改變照片原有的信息。儘管這樣也會有很多的好處,可是,當你想讓你的照片儘可能體現原味的時候,數碼就沒有膠片來的真實。


從另外一個層面講,由於膠片需要衝洗,沖洗還是個技術活,隨著技術的更迭,如果不倡導和保護,會慢慢成為歷史。站在這個層面講,推崇膠片攝影也是一種對它的保護,不是嗎?

此問題如同現在這個時代為什麼還有復古這個概念!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吧!

先說說膠片攝影有什麼好?

膠片的記錄能力強。與電子影像感應器相比,膠片的整個受光面可以完全接收光線成像,巨大的顆粒數量和多層立體感光保證了膠片具有很強的細節記錄能力。鹵化銀顆粒覆滿膠片,感光層中鹵化銀顆粒大小不均,最大的在20-50μm,最小的直徑僅有50nm,大部分顆粒在0.1-4μm之間,鹵化銀顆粒越小膠片的分辨率和質感也就越好。從目前CCD的發展情況來看,膠片的感光單元要比電子影像感應器的感光單元小。膠片中每顆鹵化銀顆粒都對成像起作用,都能協助成像,而獨特豐富的高光反應,更增強了膠片的影像記錄能力。

膠片的色彩表現更真實。彩色膠片的感光顆粒辨色能力強,能夠感應細微的色彩變化,在整個可見光範圍內都有良好的表現。由於在色彩形成過程中,沒有人過的干預,因此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膠片對各種色彩的表現平衡、自然,更接近於我們視覺的感受,因此說膠片的色彩表現更真實。

膠片的影像立體感強。對被攝體的質感和立體感的表現是膠片顆粒結構、影調、色彩還原和色調層次多方面性能的綜合結果。濃厚深重的暗部、沒有雜色的陰影、細節存留的亮部,決定了整體畫面的層次和被攝體的質感,能夠在平面上清晰地交待相互之間的空間關係。彩色膠片將紅藍綠等感光濾色層重疊的物理結構,也是膠片能夠有較強空間表現力的保證,一些專業攝影師至今還使用膠片拍攝的主要原因就是能夠獲得更具立體感的影像。

再來說說數碼相機有什麼好?

1、立拍立現,獲取圖像方便快捷。現在的數碼相機不僅採用了電子影像感應器,而且配置了顯示裝置,具有立拍立現的優點。數碼相機拍攝的快捷方便還在於直接成像,省略了中間環節,使用更加方便。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數碼相機的立拍立現,並非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所見即所得。因此目前數碼相機的發展,還是在初級階段。

2、影像存儲介質可重複使用,降低了拍攝成本。數碼相機拍攝的圖像就具有這樣的優點。另外存儲數字圖像的存儲卡可以重複使用,不滿意的圖像還可刪除,長期使用可以降低拍攝成本。

3、拍攝的可控性強,有利於攝影技術的提升。由於拍攝效果的可控制性強,對於初學者來說有利於攝影技術的提升。但過於依賴,也容易養成不注重攝影技術的傾向。

降低了攝影的門檻,用利於攝影的普及。相對於膠片拍攝效果的不確定性,使用數碼相機降低了攝影的難度,用利於攝影的普及。

4、能夠獲得色彩鮮豔乾淨平滑的圖像。在色彩的表現方面數碼相機的拍攝效果具有很強的表現力,隨著影像處理水平的提升,數碼相機能夠獲得比膠片更乾淨連續的影像,更容易招人喜歡。在與影像真實無關的情況下,這是優點。

其實我們不難看出,膠片攝影的特點就是真實,數碼相機的好處就是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後期處理。

現在很少有人有條件或者有心思自拍自洗了,比如現在的柯達當年全城開的都是,現在卻很難找到了。在膠片的沖洗過程中,顯影液和定影液的種類與品質,使用時的時長,水溫,都會影響最後的成像。對於花錢在普通的洗印店按照標準流程出片,實質和數碼相機常說的jpeg直出差不多。只不過是目前數碼相機廠商在模數轉換的過程中選擇忠實原色,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數碼味”;而膠片的曝光並不是線性關係,其曲線在趾部和肩部有曲折(見HD曲線)。數碼後期也可以做到“膠片味”。 對於每一款膠片,都有一種固定的化學配方;既然是有固定的配方,同樣也可以運用到數字中。

  1. 懷舊的情懷吧(被說爛的一個東西,但的確情懷很重要),打個比方,如果過幾年哆啦A夢還出電影的話,我還是會去看,因為情懷呀~~~而且膠捲相機長得比單反好看多了,就會很文藝!哈哈!

  2. 膠片有它特有的味道和感覺~~~

  3. 從技術上說,膠片拍出的照片可以放大超多倍(有個攝影老師說千百倍沒問題)而依然清晰,而數碼產品的作品沒辦法,可能最多十幾倍就有馬賽克了。(具體可以去看一個最新的美劇《怪奇物語》,裡面一個大男孩把照到怪物的膠片局部放大重新沖洗,怪物的輪廓比原來的照片更清晰了,而數碼的作品只會更模糊。)

  4. 因為一張膠片拍廢了就是廢了,不可能擦除重拍,而且膠捲拍完了就要買,還要衝洗,整個費用開銷較大,所以對攝影師的眼睛起到了鍛鍊的作用,無形中強制攝影師要學會構圖和掌握拍攝時機。

在下愚見啦,有錯還請指出~~~麼麼噠~~~

這是一種風格,算是一種懷念吧,數碼攝影時代,雖然拍照已經很容易了,大家拍照也很多,記錄自己的生活,但是,現在越來越少人去晒照片了,手機的便攜性,相片已經不太需要去特意晒出來留做紀念了,但是也不能說膠片攝影就會退出市場了,還是有很多人喜歡用膠片來拍攝的,因為膠片攝影讓人更加真實,雖然現在數碼相機和手機的普及,數碼攝影可以通過調節相機來拍出不一樣的效果,當然,每個人的美感和藝術修養不同,看法是不同,這也只是我的拙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