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面上雲的拐點到了,阿里雲已經做好準備


IDC發佈的《全球雲計算IT基礎設施市場預測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雲上IT基礎設施佔比首次超過傳統數據中心,雲計算成為名副其實的市場主導者。全面上雲的拐點已現。

雲到底勝在哪裡?

過去十年是雲計算快速發展的十年,通過對傳統自建IDC市場的逐步蠶食,雲計算已經在關鍵技術和應用規模上實現了對傳統IT的全面超越。在雲計算誕生的最初幾年,企業用戶其實一直在自建IDC和採用雲基礎設施之間糾結。現在,越來越多成功的應用實踐證明,雲上的基礎設施比自建IDC更勝一籌。

IDC最新公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第一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達到24.6億美元,同比增長67.9%;從市場份額來看,阿里雲繼續排名首位。以阿里雲的成功實踐為例,讓我們從不同的維度比較一下雲上基礎設施與自建IDC到底孰優孰劣。

首先,雲的成本比傳統IT節省一半以上。自建IDC需要一次性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動輒就達數百萬元。自建IDC往往是按照最高使用量來設計,很容易導致過度配置,在非業務高峰期,會造成大量資源閒置。知名IT雜誌《連線》曾撰文指出,企業自建機房的服務器利用率僅為6%。另外,硬件的生命週期通常為3-5年,到期後的設備淘汰更新或升級擴容又是一筆不小的投入。而云則不同,它是按需使用、按量付費,能夠彈性伸縮,靈活應對企業業務的波峰波谷。

其次,雲的穩定性比傳統IDC提升10倍以上。有數據為證,阿里雲的雲數據中心遍佈全球各地,現有的56個可用區的機房符合ISO22301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歷史運行可用性高達99.999%,並且具備高可用電力架構、高可用網絡架構、3+N多線接入GBP等,能夠有效避免停電、網絡故障等對業務邊續性的影響。實際上,物理硬件的損壞是不可避免的,而公共雲的核心能力就是讓客戶對硬件損壞無感知,即使出現硬件故障,負載也可以自動在不同硬件上靈活遷移,從而減輕了運維的壓力。

再次,雲比自建IDC更可靠,也更安全。成立於2009年的阿里雲,在十年中服務了全球數百萬用戶,從服務器、存儲、網絡、數據庫到平臺性產品服務,阿里雲建立了最完善和豐富的技術產品體系,可以應對不同場景的技術需求,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安全可靠的雲平臺。Gartner的數據顯示,傳統數據中心出現的安全事件是雲上的三倍。雲服務廠商持續不斷提升雲平臺的安全防護等級。以阿里云為例,僅在2018年就幫助雲上用戶修復了734萬次漏洞;為保障雲上用戶的數據隱私,阿里雲制定了嚴格的數據安全保護機制,包括所有工程師操作都需身份驗證、用戶數據全鏈路加密、採用全球最嚴的第三方數據安全審計等。

最後,雲上的技術生態比線下更豐富。雲上彙集了業務應用所需的開發環境、人才和工具。舉例來說,85%以上支持業務流程的開發都已從軟件遷移到雲上;90%以上的服務調用接口也已上雲;越來越多的業務可以通過輕量級的小程序開發來支持。統計數據顯示,如果自建IT,IT人員30%-40%的時間用於基礎設施的運維,30%的時間可用於應用管理;如果業務上雲,上述基礎性維護的複雜性可以簡化,成本也可以降低。

綜上所述,雲上基礎設施比自建IDC勝在哪已經一目瞭然。

雲是企業發展與創新的加速器

從傳統IDC到雲,基礎設施演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支持企業業務的運營與創新。從這方面來說,雲的優勢不言自明。

在過去十年中,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企業榜單有了十分明顯的變化,那些傳統的“實業”公司紛紛跌出榜單,新崛起的互聯網、科技和服務公司則意氣風發。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互聯等新技術的快速更迭加速了企業的“新陳代謝”。在信息化時代,企業的生命週期是十年,而到了DT時代,則縮減到2-3年。

一家企業若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IT建設絕不能拖後腿。雲不僅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穩定性,而且能夠實現更快的交付和迭代創新。自建IDC需要經過多道審批流程,而且IT基礎設施交付後還要進行虛擬化等步驟,建設到投產至少需要一年半載。而云即開即用,更符合當下的商業進化速度。

雲上的創新速度更快,因為雲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效的支撐模式。比如,阿里巴巴獨有的快速創新模式——中臺。數據中臺與業務中臺使得阿里巴巴經濟體的多元業務互聯互通,業務創新層出不窮,人機協同大量運用,並且依託數據智能開創了全新的商業形態。

雲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平臺,並且與時俱進,可以無縫接入AI、IoT等新的技術能力,持續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應用需求。用戶在阿里雲上就可以快速享受到阿里巴巴達摩院輸出的AI能力,低成本複用阿里巴巴集團的研發成果。統計數據顯示,阿里雲平臺之上的語音、圖像、NLP、決策AI等AI服務的每日調用量高達百億次,服務全球近15億人。

5G商用的落地刺激了邊緣計算和客戶終端數據的爆炸式增長,這對IT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云計算無疑是最佳選擇。雲計算就是企業業務發展與創新的堅實底座。

阿里雲時刻準備著

目前,阿里巴巴集團業務約有60%運行在阿里雲的公共雲上,在未來一到兩年內,阿里巴巴集團100%的業務都將運行在公共雲上。IDC分析認為,中國公有云市場正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2019年可望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級用戶將核心應用遷移到雲上,以實現全面數字化轉型。從市場趨勢到客戶的需求,從客戶的接受度到雲計算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收益,現在正是企業規模化上雲的最佳時機。

那麼,作為雲計算解決方案和服務提供商,他們是否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能夠保證企業快速、穩妥、安全地上雲?

企業上雲,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將原有系統中的應用和數據安全地遷移到雲上。阿里雲可以提供完備的遷雲工具。舉例來說,針對服務器的遷移,阿里雲免費提供自動化遷雲效率工具——服務器遷移中心(SMC),一站式解決企業上雲過程中服務器遷移碰到的各類問題。針對數據遷移,還有數據遷移利器——閃電立方(Lightning Cube),可以支持多種場景的數據遷移,並且提供靈活便捷的遷移服務。數據庫遷移,阿里雲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數據傳輸服務DTS(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可以保證數據庫在遷移的過程中仍能正常提供服務。

從技術的角度講,由傳統IT過渡到雲,企業完全可以放心。阿里雲手握飛天雲操作系統、飛天大數據平臺、阿里巴巴雙中臺和智聯網AIoT“四張王牌”,可以幫助政企客戶順利走入All in Cloud時代。

阿里雲打造了完善的雲平臺產品體系。最核心的飛天雲操作系統(Apsara)可將全球數百萬級服務器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單集群達1萬臺規模,毫秒級速度響應10萬個進程的同時運行。

針對服務器、存儲、數據庫三大核心組件,阿里雲也在持續更新:2017年阿里雲在全球率先推出了融合物理機和虛擬機特性的“跨界”雲服務器——彈性裸金屬服務器神龍X-Dragon,基本沒有性能損耗,整個機器的運行性能和裸機無異;2019年,阿里雲POLARDB發佈了重大更新,可以實現一鍵遷移傳統數據庫,如今的阿里雲數據庫已經位列全球雲數據庫市場第三;阿里雲存儲家族包括對象存儲OSS、塊存儲BlockStorage、文件存儲NAS、表格存儲TableStore、歸檔存儲以及混合雲存儲系列,已躋身Gartner全球雲存儲魔力象限挑戰者象限,這是中國雲計算廠商首次進入該象限。

CNCF(雲原生計算基金會)的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雲原生技術在生產系統中的應用數量翻了一番,正評估和準備使用雲原生技術的企業用戶數量增長了3倍以上。阿里巴巴是國內最早佈局雲原生技術的公司,也是雲原生技術與應用的領先者,擁有豐富的雲原生產品家族和業界最大規模的雲原生應用實踐,雲原生客戶數國內第一。

在雲原生方面,阿里雲擁有20餘款產品,覆蓋八大類別,涉及底層基礎設施、數據智能、分佈式應用等。這些產品可以完美搭配適用各種場景,比如“容器+存儲”可以用於基因數據處理,“邊緣容器+CDN”適用於視頻直播互動場景,“容器+POLARDB”可以有效支持電商大促等。

阿里雲將自身的容器技術與阿里巴巴集團多年積累的經驗相結合,讓企業的雲原生應用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覆蓋互聯網、製造、金融、政務等行業,擁有國內最大雲原生客戶群,包括西門子、新浪微博、居然之家等。

IDC的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公有云市場開局良好,IaaS和PaaS市場均保持高速增長。無論是從廠商的研發、產品和服務看,還是從企業用戶的應用看,中國雲計算髮展的廣度和深度都在與日俱增,企業從傳統IT架構向雲遷移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