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早期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防癌體檢”提前把癌症擋在身外'

"
"
癌症早期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防癌體檢”提前把癌症擋在身外

"
癌症早期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防癌體檢”提前把癌症擋在身外

癌症早期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防癌體檢”提前把癌症擋在身外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提出,要基本實現癌症高危人群定期參加防癌體檢。

防癌體檢相當於古代戰場上士兵手持的盾牌,敵人弓箭射來,可以靠它保命。

防癌體檢可以在癌症的初始階段,把已經癌變或即將癌變的問題查出來,並通過手術、藥物等干預方式,將疾病扼殺在搖籃裡,讓患者有更大的機會痊癒。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高危人群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基本實現癌症高危人群定期參加防癌體檢”,那麼,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長期從事腫瘤防治和科普工作的著名學者、原協和醫學院教授王晨光介紹說,高危人群是指發生某種癌症的風險較高的人群,一般有四類。

第一類是工作或生活中長期接觸易致癌物的人群。易致癌物包括石棉、苯、鎘、鉻、鎳、砷、木屑、放射線、氡及氡子體、紫外線、烷化劑、芳香胺、多環芳烴、乙烯雌酚、氯乙烯、4-氨基聯苯、雙氯甲基醚、煤煙和焦油、殺蟲劑、橡膠等;第二類是有癌症家族史,或者已經發現癌症前期症狀的人群,這些前期症狀包括高燒不退、咳嗽不止等;第三類是長期吸菸、被動吸菸者、嗜酒者,以及有其他特殊嗜好的人群;第四類是患有乙型、丙型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人群。

不同類型的癌症有不同的高危人群。王晨光說:“比如肺癌,年齡大於40歲且吸菸超過20年、接觸無機砷、石棉、鉻、鎳等,患有慢性肺疾病史的人,就屬於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並不一定會患癌,非高危人群也並非一定不會患癌。王晨光說:“之所以定義高危人群,就是說這個群體患癌的概率要比其他人更高,可能高几倍甚至幾十倍。高危人群一方面多瞭解防癌知識,在生活和工作中,儘可能遠離致癌因素;另一方面注意前期症狀,如有懷疑,及早到醫院檢查。平常生活中,最好每年參加1次防癌體檢。”

普通體檢與防癌體檢有何區別

隨著健康觀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把體檢作為健康防護的重要手段之一,那麼,定期體檢的人,是否還需要進行防癌體檢,常規體檢和防癌體檢又有何區別?

常規體檢的項目主要是檢查傳統的生理指標,其目的是評估各種器官的功能是否存在異常。這樣的體檢比較全面,但缺乏針對性。

相對來說,防癌體檢是通過現代醫療檢測手段,瞭解和癌症相關的指標,因此更具有針對性、專業性。

此外,常規體檢是規定動作,大家都一樣,防癌體檢則是個性化,不同的體檢者可能接受的檢查完全不同。

防癌體檢是怎樣進行的呢?王晨光解釋說:“防癌體檢的程序和一般的體檢也不一樣,防癌體檢包括癌症評估、瞭解病史等多個環節,最後才是專業檢查。”

常規體檢中,所有人做的檢查都是一樣的,但防癌體檢中,每個人的檢查可能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防癌體檢的面更窄,但更細緻,更深入,更全面,幾乎不會出現遺漏。”王晨光說。

哪些癌症適合防癌體檢

隨著醫學的進步,癌症正在從可怕的絕症變成可控的慢性病,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早發現早治療。

“因為許多癌症並沒有明顯的早期症狀,所以一旦發現,就已經是中晚期,這時候治療的效果就非常有限了”,王晨光說,事實上,“如果能在發病之初,甚至出現前期徵兆的時候就發現,是可以治癒的,且治癒率非常高,有些甚至超過90%”。

如何降低患癌的概率?王晨光說:“一般來說,預防癌症有幾種方法,第一,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第二,注射疫苗,但目前有疫苗的癌症不多,如宮頸癌是有疫苗的。此外乙肝疫苗可以預防乙肝的發生,並以此預防肝癌,也是有一定作用的。第三就是防癌體檢,這種方式效果最好,也是預防方式中佔比最大的。”

但並非所有的癌症都適合防癌體檢,王晨光說,“防癌體檢一般用於高發病率、有相對明顯症狀等特徵的癌症,在國際上,宮頸癌、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這四種癌症是普遍實施防癌體檢的,因為這幾種癌症的發病機制相對清晰、高危人群相對固定,體檢的效果也比較好”。

數據顯示,在我國,主要發病癌症包括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宮頸癌、前列腺癌等。前6種癌症的發病率約佔所有腫瘤的70%,死亡佔比也接近80%。男性發病率最高的是肺癌,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是乳腺癌。王晨光說:“前6種癌症都是適合防癌體檢,比如肝癌,我國乙肝、丙肝攜帶率比較高,而這兩種恰恰又都是肝癌重要的誘因,也可以通過篩查早發現。”

哪裡能做防癌體檢

從小生活在提倡養生、重視健康的家庭,陳宏養成了許多同齡人不具備的健康習慣,不抽菸、不喝酒、常運動、按時休息、多吃蔬菜粗糧等,但他依舊為自己的健康擔心。尤其是近幾個月來,經常便血,這讓陳宏格外憂慮,他諮詢了很多體檢機構,但越是諮詢,就越覺得問題嚴重。

當前,社會上各種檢測機構、檢測項目五花八門、名目繁多,到底該如何選擇?對此,王晨光說:“防癌體檢是非常專業的檢查,因此必須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或檢測機構,不要相信天花亂墜的廣告,有些廣告宣傳得很誇張,但實際上並不專業,輕信之後,不但會造成經濟損失,也可能危害健康,或者延誤病情。”

選擇專業的醫療機構之後,還要對防癌體檢有一定的瞭解,王晨光說,現在信息很發達,醫院也都有自己的官網、微信公眾號等,上面會有很多科普的文章。對體檢來說,多看一些權威平臺的信息、知識是有益的,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對虛假信息的辨別能力。同時,在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防癌體檢時,醫生首先會對體檢者的情況做一個綜合評估,然後提出建議,告訴體檢者哪種癌症發病的風險較高,做何種檢查比較適合,比如肺癌的高危人群,可以選擇胸部低劑量螺旋CT檢查,結直腸癌和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腫瘤患者多選腸鏡和胃鏡檢查等。這個過程中,體檢者本身也會對防癌體檢的知識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瞭解。

防癌體檢能做到什麼

為什麼要做防癌體檢?防癌體檢又能對防治癌症起到怎樣的作用?

“其實,癌症是通俗的說法,一般人們會把惡性腫瘤稱為癌症。癌症是導致人類死亡的第一疾病,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很多癌症發現時已經晚了。而防癌體檢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降低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王晨光說。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體檢中心的數據顯示,晚期肺癌5年生存率只有13%,但通過體檢發現的早期肺癌10年生存率可以達到近90%。其他常見的惡性腫瘤,如胃癌、結腸癌等,早期發現的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早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甚至可以達到100%。

5年生存率是衡量癌症治療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早期發現的意義遠不止於此。王晨光說:“腫瘤防治中,有一個概念叫癌前病變,也就是癌症的前兆,所謂前兆,就是有預兆但還不是癌症,如果能在這個階段發現,是可以治癒的。此外,即便已經發展成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症,如果是早期,治癒的希望也很大,在美國,所有癌症的平均治癒率超過60%,日本超過50%,為什麼能獲得這麼好的治癒率,就是因為早發現早治療的緣故,而要早發現早治療,防癌體檢無疑是最重要的途徑。”

此外,防癌體檢的意義不只是早發現,還是改變自身生活習慣的契機。王晨光說:“生活習慣是癌症發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重度煙癮,很容易引發肺癌。而防癌體檢中,醫生會對個人的生活習慣進行評估,並給體檢者提出合理的建議,提醒他們,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這對降低癌症的發病率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年輕人也要具有防癌意識

研究顯示,30歲以前,癌症的發病率相對較低,到40歲以後,則開始直線上升。不過,這一數據只是綜合結果,實際上,不同癌症的發病年齡也不同,而且,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癌症的發病正在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因此,防癌體檢不僅是中老年人的事情,年輕人同樣需要。

王晨光說:“一般來說,40歲以後,1年進行一次防癌體檢是比較合適的。但對於高危人群,是不限年齡的,需要5-10年檢查一次。此外,不同癌症的檢查年齡也不同,一份2017年發佈的《防癌體檢規範專家共識》認為,針對乳腺癌的防癌體檢,35歲就要開始,而宮頸癌則要從21歲開始。”

值得注意的是,防癌體檢不是一勞永逸的,不同癌症的檢查間隔也不同,《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到,目前的技術手段可以早期發現大部分的常見癌症,建議高危人群選擇專業的體檢機構進行定期防癌體檢,根據個體年齡、既往檢查結果等選擇合適的體檢間隔時間。

王晨光說:“如結直腸癌,在沒有問題的情況下,5-10年檢查一次即可,但如果一個人屬於肝癌的高危人群,檢查間隔應該在6-8個月。同時,如果有容易誘發癌症的因素,檢查的間隔也不一樣,比如胃癌,一般情況下3-5年檢查一次胃鏡就可以了,但若是有萎縮性胃炎,則需要1-2年檢查一次,如果有中度不典型增生,就需要半年檢查一次。” 文/本報記者 彭參

"
癌症早期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防癌體檢”提前把癌症擋在身外

癌症早期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防癌體檢”提前把癌症擋在身外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提出,要基本實現癌症高危人群定期參加防癌體檢。

防癌體檢相當於古代戰場上士兵手持的盾牌,敵人弓箭射來,可以靠它保命。

防癌體檢可以在癌症的初始階段,把已經癌變或即將癌變的問題查出來,並通過手術、藥物等干預方式,將疾病扼殺在搖籃裡,讓患者有更大的機會痊癒。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高危人群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基本實現癌症高危人群定期參加防癌體檢”,那麼,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長期從事腫瘤防治和科普工作的著名學者、原協和醫學院教授王晨光介紹說,高危人群是指發生某種癌症的風險較高的人群,一般有四類。

第一類是工作或生活中長期接觸易致癌物的人群。易致癌物包括石棉、苯、鎘、鉻、鎳、砷、木屑、放射線、氡及氡子體、紫外線、烷化劑、芳香胺、多環芳烴、乙烯雌酚、氯乙烯、4-氨基聯苯、雙氯甲基醚、煤煙和焦油、殺蟲劑、橡膠等;第二類是有癌症家族史,或者已經發現癌症前期症狀的人群,這些前期症狀包括高燒不退、咳嗽不止等;第三類是長期吸菸、被動吸菸者、嗜酒者,以及有其他特殊嗜好的人群;第四類是患有乙型、丙型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人群。

不同類型的癌症有不同的高危人群。王晨光說:“比如肺癌,年齡大於40歲且吸菸超過20年、接觸無機砷、石棉、鉻、鎳等,患有慢性肺疾病史的人,就屬於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並不一定會患癌,非高危人群也並非一定不會患癌。王晨光說:“之所以定義高危人群,就是說這個群體患癌的概率要比其他人更高,可能高几倍甚至幾十倍。高危人群一方面多瞭解防癌知識,在生活和工作中,儘可能遠離致癌因素;另一方面注意前期症狀,如有懷疑,及早到醫院檢查。平常生活中,最好每年參加1次防癌體檢。”

普通體檢與防癌體檢有何區別

隨著健康觀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把體檢作為健康防護的重要手段之一,那麼,定期體檢的人,是否還需要進行防癌體檢,常規體檢和防癌體檢又有何區別?

常規體檢的項目主要是檢查傳統的生理指標,其目的是評估各種器官的功能是否存在異常。這樣的體檢比較全面,但缺乏針對性。

相對來說,防癌體檢是通過現代醫療檢測手段,瞭解和癌症相關的指標,因此更具有針對性、專業性。

此外,常規體檢是規定動作,大家都一樣,防癌體檢則是個性化,不同的體檢者可能接受的檢查完全不同。

防癌體檢是怎樣進行的呢?王晨光解釋說:“防癌體檢的程序和一般的體檢也不一樣,防癌體檢包括癌症評估、瞭解病史等多個環節,最後才是專業檢查。”

常規體檢中,所有人做的檢查都是一樣的,但防癌體檢中,每個人的檢查可能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防癌體檢的面更窄,但更細緻,更深入,更全面,幾乎不會出現遺漏。”王晨光說。

哪些癌症適合防癌體檢

隨著醫學的進步,癌症正在從可怕的絕症變成可控的慢性病,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早發現早治療。

“因為許多癌症並沒有明顯的早期症狀,所以一旦發現,就已經是中晚期,這時候治療的效果就非常有限了”,王晨光說,事實上,“如果能在發病之初,甚至出現前期徵兆的時候就發現,是可以治癒的,且治癒率非常高,有些甚至超過90%”。

如何降低患癌的概率?王晨光說:“一般來說,預防癌症有幾種方法,第一,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第二,注射疫苗,但目前有疫苗的癌症不多,如宮頸癌是有疫苗的。此外乙肝疫苗可以預防乙肝的發生,並以此預防肝癌,也是有一定作用的。第三就是防癌體檢,這種方式效果最好,也是預防方式中佔比最大的。”

但並非所有的癌症都適合防癌體檢,王晨光說,“防癌體檢一般用於高發病率、有相對明顯症狀等特徵的癌症,在國際上,宮頸癌、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這四種癌症是普遍實施防癌體檢的,因為這幾種癌症的發病機制相對清晰、高危人群相對固定,體檢的效果也比較好”。

數據顯示,在我國,主要發病癌症包括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宮頸癌、前列腺癌等。前6種癌症的發病率約佔所有腫瘤的70%,死亡佔比也接近80%。男性發病率最高的是肺癌,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是乳腺癌。王晨光說:“前6種癌症都是適合防癌體檢,比如肝癌,我國乙肝、丙肝攜帶率比較高,而這兩種恰恰又都是肝癌重要的誘因,也可以通過篩查早發現。”

哪裡能做防癌體檢

從小生活在提倡養生、重視健康的家庭,陳宏養成了許多同齡人不具備的健康習慣,不抽菸、不喝酒、常運動、按時休息、多吃蔬菜粗糧等,但他依舊為自己的健康擔心。尤其是近幾個月來,經常便血,這讓陳宏格外憂慮,他諮詢了很多體檢機構,但越是諮詢,就越覺得問題嚴重。

當前,社會上各種檢測機構、檢測項目五花八門、名目繁多,到底該如何選擇?對此,王晨光說:“防癌體檢是非常專業的檢查,因此必須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或檢測機構,不要相信天花亂墜的廣告,有些廣告宣傳得很誇張,但實際上並不專業,輕信之後,不但會造成經濟損失,也可能危害健康,或者延誤病情。”

選擇專業的醫療機構之後,還要對防癌體檢有一定的瞭解,王晨光說,現在信息很發達,醫院也都有自己的官網、微信公眾號等,上面會有很多科普的文章。對體檢來說,多看一些權威平臺的信息、知識是有益的,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對虛假信息的辨別能力。同時,在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防癌體檢時,醫生首先會對體檢者的情況做一個綜合評估,然後提出建議,告訴體檢者哪種癌症發病的風險較高,做何種檢查比較適合,比如肺癌的高危人群,可以選擇胸部低劑量螺旋CT檢查,結直腸癌和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腫瘤患者多選腸鏡和胃鏡檢查等。這個過程中,體檢者本身也會對防癌體檢的知識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瞭解。

防癌體檢能做到什麼

為什麼要做防癌體檢?防癌體檢又能對防治癌症起到怎樣的作用?

“其實,癌症是通俗的說法,一般人們會把惡性腫瘤稱為癌症。癌症是導致人類死亡的第一疾病,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很多癌症發現時已經晚了。而防癌體檢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降低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王晨光說。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體檢中心的數據顯示,晚期肺癌5年生存率只有13%,但通過體檢發現的早期肺癌10年生存率可以達到近90%。其他常見的惡性腫瘤,如胃癌、結腸癌等,早期發現的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早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甚至可以達到100%。

5年生存率是衡量癌症治療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早期發現的意義遠不止於此。王晨光說:“腫瘤防治中,有一個概念叫癌前病變,也就是癌症的前兆,所謂前兆,就是有預兆但還不是癌症,如果能在這個階段發現,是可以治癒的。此外,即便已經發展成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症,如果是早期,治癒的希望也很大,在美國,所有癌症的平均治癒率超過60%,日本超過50%,為什麼能獲得這麼好的治癒率,就是因為早發現早治療的緣故,而要早發現早治療,防癌體檢無疑是最重要的途徑。”

此外,防癌體檢的意義不只是早發現,還是改變自身生活習慣的契機。王晨光說:“生活習慣是癌症發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重度煙癮,很容易引發肺癌。而防癌體檢中,醫生會對個人的生活習慣進行評估,並給體檢者提出合理的建議,提醒他們,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這對降低癌症的發病率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年輕人也要具有防癌意識

研究顯示,30歲以前,癌症的發病率相對較低,到40歲以後,則開始直線上升。不過,這一數據只是綜合結果,實際上,不同癌症的發病年齡也不同,而且,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癌症的發病正在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因此,防癌體檢不僅是中老年人的事情,年輕人同樣需要。

王晨光說:“一般來說,40歲以後,1年進行一次防癌體檢是比較合適的。但對於高危人群,是不限年齡的,需要5-10年檢查一次。此外,不同癌症的檢查年齡也不同,一份2017年發佈的《防癌體檢規範專家共識》認為,針對乳腺癌的防癌體檢,35歲就要開始,而宮頸癌則要從21歲開始。”

值得注意的是,防癌體檢不是一勞永逸的,不同癌症的檢查間隔也不同,《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到,目前的技術手段可以早期發現大部分的常見癌症,建議高危人群選擇專業的體檢機構進行定期防癌體檢,根據個體年齡、既往檢查結果等選擇合適的體檢間隔時間。

王晨光說:“如結直腸癌,在沒有問題的情況下,5-10年檢查一次即可,但如果一個人屬於肝癌的高危人群,檢查間隔應該在6-8個月。同時,如果有容易誘發癌症的因素,檢查的間隔也不一樣,比如胃癌,一般情況下3-5年檢查一次胃鏡就可以了,但若是有萎縮性胃炎,則需要1-2年檢查一次,如果有中度不典型增生,就需要半年檢查一次。” 文/本報記者 彭參

癌症早期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防癌體檢”提前把癌症擋在身外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