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載於Forbes

隨著Uber完成IPO,共享出行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該約車服務巨頭及其競爭對手Lyft的首次上市,預示著共享出行市場將迎來又一輪公司拋售浪潮。

三月底,Uber宣佈斥資31億美元收購迪拜的Careem,成為迄今為止約車服務行業及中東最大的一次收購。此次收購彰顯出共享出行公司在新興市場取得的成功。

不言而喻,他們也會吸引保守型創業公司領域投資者的大量資金。共享出行公司不僅在發達經濟體是一個吸金的熱門行業,在新興市場也備受創始人與投資者的青睞。該行業已成為繼傳統投資重點(如硅谷)之後的又一個吸收科技財富的重要渠道。

巴西的第一個獨角獸。印度尼西亞第一個獨角獸變身十角獸。新加坡的第一個獨角獸變身十角獸。Careem。印度的第一批獨角獸之一……諸如此類的案例數不勝數。

儘管目前全球獨角獸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但在舊金山等地其能量已不如從前。而在新興市場相對缺乏獨角獸,說明公司面臨著吸引資金和快速實現規模化的壓力。絕大部分有價值的創業公司集中在發達市場,而絕大部分風險資本則集中在幾個相對封閉的生態體系。僅美國和中國就佔全球獨角獸的四分之三。2015至2017年間,僅24個城市(佔全球人口的4%)的全球風險資本佔比就達到4%。

但是,在為數不多的獨角獸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共享出行。創業公司的理論道出了其中緣由:出行問題突出而普遍;解決方案清晰明確;存在合適的用戶群;投資者願意快速投入大筆資金。

凡是經歷過擁擠不堪、經常晚點的紐約地鐵或灣區分散的公共交通體系的人,都會懂得Lyft或Bird的魅力所在。但美國等國的基礎設施問題與聖保羅、波哥大、雅加達等城市的交通比起來,好比小巫見大巫。這三個城市位列全球最擁擠的15個城市之列。

雖然洛杉磯和紐約同樣位列全球最擁擠的15個城市,但巴西、哥倫比亞、印度尼西亞三國的人均車輛擁有量分別要比美國低3倍、10倍、15倍。找出這些國家擁擠的原因並不難,人口增長快,基礎設施投入小,無法滿足十億人口的出行需求。

於是就有了共享出行。更具體地說,這是一個在發達國家得到驗證的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而且可以在不用政府監管的情況下加以推廣。大部分共享出行解決方案並不強調所有權,這在許多民眾買不起車的國家非常受歡迎。而且往往利用現有的車輛,而不是投入大筆資金購買新車(但Bird及其拉美姊妹公司Grin / Yellow例外)。

最後,共享出行解決方案操作簡單,許多複雜的工作都在後臺完成,以確保A車在地點C載上B乘客,然後送至地點D。不過Uber和Lyft等公司已優化大眾使用設計,並在大部分應用和平臺上進行復制。

在新興市場,無論駕駛員還是乘客,都能從這些產品中獲益。許多兼職駕駛員都以此為副業,在發展中國家,許多人已經習慣這種“非正式經濟型工作”(泛指一切非正式勞動合同類工作,包括正式工作、小攤小販,甚至家政服務)。在新興市場,非正式工作佔GDP的比例從30%至80%不等。從事共享出行承包人的工作填補了市場空缺。

在這方面,科技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新興市場擁有智能手機的人數劇增,在巴西、哥倫比亞、阿根廷、南非、土耳其等國超過50%。而在這些國家中,擁有智能手機的人絕大部分是在擁擠的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以印度尼西亞為例,66%的18-34歲的年輕人都有智能手機,而50歲以上的人只有13%。因此要成為駕駛員並不難,同樣,擁有智能手機的消費者成為乘客也很容易。

再就是投資者。自2010年以來,湧入共享出行公司的資金已達700億美元。從Careem及所有上述新興市場的獨角獸案例可以看出,投資者願意對這些估值高的公司投入大量資金。其中不乏業內最有名的投資者——僅拉美的共享出行創業公司就吸引了來自Sequoia、Andreessen Horowitz、Y-Combinator、Accel、SoftBank Vision Fund的投資。這種熱情並非在每一種行業都能看到。目前我們尚未看到任何區塊鏈獨角獸來自印度尼西亞,或者哥倫比亞存在任何數十億美元的企業級軟件。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聽說的投資者如此熱衷於投資海外的共享出行公司呢?

儘管以敢於承受風險著稱,許多風險投資公司實際上相當保守。他們希望在開始投資前儘可能“降險”。新興市場的共享出行在許多方面是符合安全投資條件的。

首先,我們都目睹了共享出行在成熟市場的成功。儘管人們對該領域的單位經濟效益和盈利能力仍持懷疑態度,但Lyft的IPO帶來的驚喜提供了最新的支撐數據點。作家和技術達人William Gibson曾經寫道,“未來已經到來,只不過分佈的不太均勻而已。”這一想法也成為在馬尼拉投資的公司的支撐,他們沿用了在曼哈頓的經營模式。Rocket Internet就是率先將這一理論付諸實踐的公司之一,並獲得了來自尼日利亞獨角獸Jumia及德國訂餐公司巨頭HelloFresh的投資。

不僅如此,共享出行公司往往增長極快,投資者喜歡能夠快速實現“規模化”的行業。Lime和Bird在開始運營後15個月內,租用次數各自達到了一千萬次,Lyft在一年內達到了一百萬次,並在短短五年後超過10億次。這些數據令風險投資公司感到極為震撼。

正當這些創業公司紛紛實現“規模化”的同時,許多錢包鼓鼓的大公司已做好了收購他們的準備。在這些公司當中,有一些本身就是共享出行巨頭,如Uber、Lyft、滴滴。Careem是最有代表性的公司。再就是曾經栽過跟頭而保持冷靜的老牌公司,如Ford和Daimler。換句話說,投資者獲得鉅額回報的前景一片光明。

總之,投資者之所以喜歡投資新興市場的共享出行行業,是因為他們親眼目睹了它在其他市場取得的成功,知道它增長快,並確信他們的資金最終能安全回籠。正是這種想法,加之共享出行能夠解決普遍存在的出行問題,其解決方案可供許多人快速使用,讓海量資金流向了該領域。

弄清楚這一點不止是為了鍛鍊腦力,其重要性在於,通過破解風險資本流動的密碼,有助於引導風險資本流向真正需要的市場。除了一些顯而易見的好處外,如這種投資有助於新興市場的公司發展,提供就業機會,為這些國家的人民提供服務,它還有助於形成強大的良性循環。大規模拋售可以讓最早加入公司的員工變得富有,還可以讓這些員工有勇氣讓幾十人的創業公司變成數千人的大公司。

最後,大規模拋售可以賦予最早加入公司的員工一種品牌光環,從而提高他們在別人眼中的可信度。總之,拋售獨角獸可以讓一部分人獲得自行投資所需的資金,熟悉創建大公司的過程,並獲得他人的投資或加入。

這一點可以從硅谷走出的一些老牌公司身上得到充分證明,以PayPal為例,你可能聽說過,該公司2002年以1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eBay。可謂大規模拋售。這個數字雖然巨大,但與後續PayPal的共同創始人與早期加入公司的員工創辦的公司價值相比,卻顯得非常渺小。Youtube、Tesla、SpaceX、Palantir、LinkedIn、Yelp及另外近700家公司已將相當於價值數千億美元的時間或金錢收入囊中。

再看另一個例子,一項對獨角獸創始人的分析表明,14名Google前員工創建了十億美元的公司。Oracle、IBM、Yahoo!則有45名前員工創建了公司。可以設想,早期加入Careem的員工將會創建大量的中東企業(包括實業公司和投資公司在內)。

近年來,新興市場中許多大型創業公司都來自共享出行公司。弄清楚新興市場部分共享出行公司吸引大量外資的原因,有助於這些市場的未來創始人更好地進行投資。同時,讓這種良性循環正常運轉,有助於激活創業公司生態體系,並將北京和Bay Area的創新金融成果推廣到世界各地。

出行服務創業公司和Uber吸引投資者進入新興市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