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2017年一季度定增融資報告:單季度重回300億規模

IPO 新三板 投資 中信證券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07

對新三板市場來說,二級市場更多時候因為交易方式或是交易活躍度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在反映市場或企業情況時有所失真。因此,新三板一級市場即定增市場往往可以清晰地反饋出市場的趨勢,或是對市場的最新狀況做出及時的反饋。

2017年一季度,新三板市場面臨著IPO審核常態化,政策紅利遲遲未能兌現,二級市場反彈等多重因素。因此,一季度定增融資數據也將為市場重要的決策依據。

根據數據,訪談和調研的結果顯示,21世紀資本研究院發現2017年一季度新三板定增融資市場正在觸底反彈,逐漸爬出歷史低位。

一季度融資觸底反彈

根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官方提供的數據以及東方財富choice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股轉系統一季度中1月,2月,3月的融資額分別為80.7億,83.8億以及142.7億,一季度定增融資總額為307.2億。

事實上,2017年一季度的數據同比2016年一季度的數據有所下滑。2016年一季度前三月的數據分別為,144.3億,103.5億以及121.2億,總額為369億。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研究員在同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天風證券等多家券商機構從業人士交流後瞭解到,新三板當月定增數據統計口徑為定增實施,因此一般來說該筆定增反映的認購意向通常是三個月或者更早之前的市場情況,也就是說官方發佈的數據具有一定滯後性。因此,2016年一季度的數據實際上反映的是2015年四季度或者更早時市場的情況。

而在當時新三板市場與A股經歷了同步的暴跌,但從新三板市場來看,彼時的定增情況遠遠未到最糟糕的時候。

根據21世紀資本研究院的梳理,2016年一季度,新三板市場單月開始從接近200億的規模逐漸靠近100億,但依舊能夠維持單月百億的規模。

而2017年一季度同理,反映的是3個月之前或更早的數據,也就是2016年四季度或更早,彼時的新三板市場無論從二級市場的交易量還是定增情緒來看都處在從歷史低谷中爬升的階段。

這一點從2016年單月定增規模的變化上便能看出,經歷過一季度單月百億規模之後,5月份新三板定增市場百億規模失守,連續創下單月融資規模新低,其中2016年10月更是觸及擴容以來的歷史低位單月融資規模47.9億元。

金元證券做市部門的一位人士在同21世紀研究員交流時也提出,新三板做市指數最低的幾個點位均在這一時期創下,當時市場的低迷可見一斑。

如今,在經歷了數月低於百億規模之後,新三板定增市場在2017年一季度逐漸重新站穩,因為春節假期的因素1月和2月均維持在了80億左右的規模,距離百億一步之遙。而在3月份,定增規模終於重新回到142億。

事實上,從發行次數也能看出新三板定增市場的回暖。2016年同期,一季度三個月的發行次數為298次,208次(當月為春節),331次,2017年第一季度前三月的發行次數分別為229次,242次以及323次。可以看出,三月份無論是融資規模還是發行次數都與2016年同期持平。

不過,2016年12月定增規模曾一度達到過340億,但當月有數筆單筆接近百億的定增案例,如華龍證券100億定增案,一位中金公司投行部人士便分析道,在一定程度上單筆鉅額定增干擾了定增市場的有效性分析。如果排除單筆鉅額定增後,可以發現2016年12月的數據已經呈現出復甦趨勢。

多重因素助定增市場回暖

回顧2016年四季度或是2017年一季度,新三板市場二級市場的交易以及市場活躍度並未有明顯的提升,另外政策面也並沒有制度紅利出臺,在這樣的情況下融資規模的恢復毫無疑問宣告新三板市場最低迷的時間點過去了。

在探討新三板市場情緒復甦的時候,IPO常態化下帶來的溢出效應是新三板近半年來最重要的政策面變化。這一變化也投射在了一級市場融資規模回暖上。

21世紀研究員瞭解到,一些擬IPO公司在正式向證監會提交IPO材料之前會選擇進行一輪融資。一位北京地區擬IPO新三板公司的董祕便透露,公司想要以2017年6月30日的審計基準日申報IPO,但在此之前公司準備融資3億,而融資用途為補充流動資金。但該筆融資的真實目的該董祕表示是為了公司可以更加從容地去證監會IPO排隊。

這樣的公司並不在少數,儘管三類股東的影響尚未消除,但在定增端公司可以輕易地篩選非三類股東投資者。相比未能融資的企業,數億流動資金在手的擬IPO公司也不會因為IPO財務門檻而錯過行業發展的機會。

另一面,這樣的PRE-IPO好機會對於大多數機構來說都是不能錯過的。因此,在IPO常態化下,無數資金衝進新三板PRE-IPO的標的中。

新三板定增市場復甦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即投資機構開始逢低佈局新三板。在經歷了一輪長達2年的慢熊之後,21世紀研究員從監管層瞭解到,新三板企業投後PE倍數相比曾經市場火爆之時下降了近一倍。

換句話說,企業估值和定增價格都來到了近幾年的低點。除了搶手的PRE-IPO標的外,其他新三板企業在銷售自家股票之時也無法維持高姿態。與此同時,新三板創新層差異化制度紅利供給以及全市場系統性改革的預期都漸行漸近。

觀智資本投資總監姜玉蘊指出,證監會和全國股轉系統的領導班子在去年底都已經穩定,相關市場改革方案也報送更高級別等待批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逢低佈局新三板市場。如果等待政策真正來臨的那一天再殺進市場恐怕要幫其他機構接盤。

與此同時,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2016年四季度開始再次出現鉅額定增,如華龍證券、神舟優車等幾家公司很大程度上即是市場逐漸回暖的信號,同時也助推了市場情緒復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