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生態要“變天”了?我們來談談減持新規對一、二級市場的影響

IPO 投資 基金 股票 朝陽財富 2017-06-02

大股東減持新規的出臺遠非韓某人的一日之功,按照管理層的風格,必定早已是運籌帷幄之中。

制度上來看,新規很大程度遏制了二級市場“大小非”們以前的賺錢套路,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利益格局也將面臨改變。

減持舊規的弊端由來已久,例如大股東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後,受讓方立即通過二級市場大量賣出;又如,部分股東進行“輕倉試”減持,一些董監高人員甚至通過辭職來實施減持。

市場生態要“變天”了?我們來談談減持新規對一、二級市場的影響

這種最大限度地減持套現行為不僅加劇了市場的供需失衡,也破壞了市場的公平原則,尤其是近期市場下跌促使投資者信心進一步下降,並引起市場對諸如供需失衡等多方面原因的關注。

面對A股綿延多年的沉痾痼疾,新規的出臺可能會從源頭上堵住期望藉此渠道違規外流的各類資金,這是高層意志的體現,也順應了民意。

總之,目前政策預期是線性邏輯:供給過剩,市場低迷,控制供給,供需達到新平衡,讓市場自我修復。

不過,作為長期飽受“朝令夕改”之苦中國散戶來說,“新政”帶來的大動干戈,勢必又會在其餘層面對市場的短期預期造成深層次影響,引發市場波動。

辯證的看,我們也要浸提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

換個角度看,新規使得相關股東減持“配額”更稀缺,這可能會強化這些股東充分利用額度儘快減持的動機。特別是新增受限,又有固定償付期限的定增和 PE 類產品,新規改變了其減持節奏,但並不改變其流動性約束下減持的意願,目前僅僅是拉長了減持的時間,而這種減持壓力是否會從“點”被拉長到“線” 需要進一步觀察。

而且從歷史上國有股減持、股權分置改革、IPO的歷次暫停與重啟等事件來看,增、減持的動態對比,並不取決於潛在的供給數量的變化。市場能否走強,需求層面的因素至關重要。

不過,新規之下,那些追隨IPO,定向增發等進入的資本玩家,都將無法隨心所欲地減持了。

難道市場生態已經變天了?接下來我們著重談談減持新規對一級、二級市場影響。

01

二級市場基金

短期改善股市微觀供求,有救市維穩之意。

2014-2016年是A股上市公司的定增高峰期,年均定增融資規模1.2萬億,是往年的三到四倍。2017-2018年的定增解禁量將是史無前例的,第一個高峰期就在今年三季度,若不對解禁減持加以控制,確實可能造成股市供需結構失衡。5月26日證監會核准的IPO規模僅23億,而年初以來證監會每一批核準的IPO規模平均在40-70億左右。減持新規和IPO規模減小,有利於改善股市資金微觀供求關係,有助改善投資者情緒。

減持本身並不是市場下跌的理由。整體而言,市場淨減持規模和股價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係,即股價高時淨減持較多,反之亦然。因此,近期隨著市場持續調整,淨減持規模大幅降低。今年以來的月度淨減持金額只有不到50億元,而在去年這幾乎是每週的淨減持規模。近兩月市場明顯調整,大股東、董監高等的增減持基本平衡。

因此減持新規的提振作用是較為有限的。

現在的資本市場,存在金融去槓桿、市場利率上行的情況,同時,A股市場還存在結構性高估,因此在結構性泡沫沒有完全出清,IPO仍保持較高節奏的情況下,A股市場面臨的這些基本面因素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

短期來看,減持壓力緩解可能會使小盤股獲得一個極短期的股價修復,但“減持新規”疊加“再融資新政”已使小盤股的“外延成長性”喪失,中期來看小盤股已不能再和“成長股”劃上等號。

中長期來看, 監管機制的不斷完善,約束“忽悠式”重組和“套利式”定增等不合理行為,引導投資人更加關注上市公司基本面,那些依賴內生增長、經營穩健、運作規範的將更加受到資金青睞。

長期重視基本面研究,關注上市公司“真成長”的二級市場基金有望從中受益。

02

定增基金

市場生態要“變天”了?我們來談談減持新規對一、二級市場的影響

可以說,受減持新規影響較大的就是定增類基金。

通過定增獲得股權的股東,在鎖定期滿後12個月內只能集中競價方式減50%,還要受90日內減持總數不超過股份總數1%的限制,以及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受90日內減持綜述不超過股份綜述的2%限制。

從存量定增基金來看,市場上常見的1.5年定增基金(原來3-6個月建倉,對應1年後,3-6個月減持),到期後的基本不可能在全部退出。這裡會涉及到大量的合同協議修訂及到期產品延期或者進入多次清算的情況。同時,按著新規測算,未來的定增基金封閉期至少要設2.5年, 1年(鎖定期)+1年(減持50%)+0.5年(減持剩下50%)。這裡所說的2.5年定增,是屬於保守估計。畢竟建倉也不是一天完成,參與定增及解禁出貨進度還要根據當時的市場情況來進行。

從整個定增市場來看,之前過萬億元的定增規模,在再融資中的佔比過高、市場結構失衡,這並不是一個能長期維持的常態。之前存在的龐大的定增規模、較高的折價率水平中,還存在著較大的制度套利空間,涉及的利益鏈條很長。

在一級市場上,部分PE等機構通過一二級價差等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產、實現退出和套利;而到二級市場上,在定增發行和市場交易環節也因發行制度而存在價差,即制度套利。

對此,監管層一直在設法加強監管。2015、2016年定增市場十分活躍,兩年募資金額分別達到1.37萬億和1.81萬億。但從2016年初開始,為規範再融資秩序,定向增發再融資新規出臺。進入2017年後,年初發布的新規啟動“限時、限價、限量”的全面監管,我們明顯發現定增節奏放緩(審批期限4、5個月算是比較快的),年初至今定增募資總額僅3300億元。而隨著《減持新規》對解禁退出的進一步限制,拉長了週期、太高了資金成本,這使得定增市場曾經的制度紅利消失殆盡,而最終也可能意味著這個萬億級的市場將進入快速萎縮的時代。

從定增個股來看,按新規規定,股東3個月內可以減持總股本的3%(集中競價1%+大宗交易2%),這個比例限制對市值較大的藍籌白馬公司幾乎沒有任何影響,主要限制的就是小市值公司股東的“清倉式減持”。

“減持新規”指向明確,意在抑制短期炒作行為,控制非持續經營公司股東的減持節奏。A股小市值公司長期保有較高估值溢價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流動性很好,而此次“減持新規”明顯限制了大股東和特定股東股份的流動性,可能對估值產生明顯負面作用。當前資本市場IPO加速疊加此次“減持新規”,小市值高估值公司的估值溢價將被持續壓縮。

總的來說,此次減持新規對於定向增發的再融資模式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整個過程,短期可能將伴隨著此前大量熱錢的加速留出,中期這種拉長週期的減持壓力可能會延續,而長期來看,未來在定向增發市場將進一步考驗參與者的長期價值挖掘能力,有效的激發這個市場真正的功能。定增市場上,不管從個股還是資產管理人的分化將進一步拉大,價值個股和專業的機構將成為稀缺的選擇。

那些只是利益輸送的定增,那些沒有效率的定增,那些只想套利的定增是該打死的時候了。

03

Pre-IPO基金

市場生態要“變天”了?我們來談談減持新規對一、二級市場的影響

從Pre-IPO投資來看,此次的減持新政影響可說是中性偏好的。

本身新政規範的是二級市場拋售減持的行為,對Pre-IPO這樣的一級市場投資策略影響就是間接的。

其次,新規有助於讓所有市場參與者迴歸價值投資,對Pre-IPO基金也是利好。

在過去半年裡,我們看到了市場上Pre-IPO基金林立,吸引了不少資金的蜂擁而入。這其中不乏很多不判斷被投企業價值,僅僅憑關係拿股份,坐等套利機會的投機資金。他們以遠高於企業價值的估值盲目收購股份,攪亂了價值判斷標準,甚至更嚴重的影響到了企業的運營方向,引誘原本安分經營的企業主陷入一個趁著IPO風口快速做高估值套現的“陷阱”。

減持新規一方面給這些資金好好澆了一盆冷水,這個市場沒有免費的午餐。另一方面也讓被投企業迴歸經營正軌,不要整日做著一朝上市一夜暴富的黃粱夢,把精力放回到創造一個長期有價值企業的正軌上來。

此時,真正有選股能力的基金管理人的價值就會凸顯,他們的議價能力也會提升。

當然,新規實施之下,幾乎所有以二級市場減持手段退出的基金,投資期限都會延長1-2年。這些基金中,在單一企業上持股比例越大,期限延長的就會越久。而Pre-IPO這類基金都在企業估值較高的後期參與投資,佔比不高,因此期限就算有所延長,也相對是所有基金類別中延長較少的。

04

併購基金

市場生態要“變天”了?我們來談談減持新規對一、二級市場的影響

目前市場上的併購基金退出方式分成現金收購和換股收購(即發行定增股票換股)兩種,此次減持新規只對換股收購的基金會產生影響。

與Pre-IPO基金一樣,在迴歸價值投資正規的同時,併購基金的投資期限也會因此被拉長。

持股比例小的併購基金仍然可以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流通;而持股比例大的併購基金,過去常用的大宗減持,隨著流動性變差,交易成本肯定會水漲船高,造成基金退出成本提高。

此時,比拼的是管理人能否把這部分退出成本通過提高收購估值的方法,轉嫁給被投企業大股東。篩選優秀管理人,對於併購基金而言,就變得尤為重要。只有經歷過歷次IPO停發,限售股規則更改的“老鳥”才能化險為夷,變不利為有利,保障投資人的利益。

文章的最後,我們要說的是,我們不宜高估新規對市場走勢的影響。上市公司的長期成長性和穩定性,以及信用週期的特徵,是一定階段決定股價運行趨勢的根本原因,也是淨增持(減持)情況的重要決定因素。

值得肯定的是,未來的市場,專業機構的優勢將會進一步顯現,此前一窩蜂扎進定增、PE市場的“傻”錢可能將付出較大的代價。

總之,新規的推出,倒出了整個市場生態鏈,這叫我們要好好做價值投資!

作者:朝陽財富研究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