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融資監管趨嚴 為後續政策紅利鋪路?

IPO 新三板 投資 經濟 21財經搜索 2017-03-27

本報記者常亮上海報道

新三板市場當前掛牌企業數量超過10000家,成為承載中國經濟轉型希望的新興資本市場。

隨著滬深A股IPO新股發行加速,制度改革預期漸起,新三板Pre-IPO項目受到追捧,投融資需求持續升溫,2016年全年融資額達1390億元。“解決“堰塞湖”問題的路子越來越寬了。不光滬深兩個交易所吸納能力在增強,新三板的功能也越來越突出,將發揮更大的作用。”證監會主席劉士餘在最近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隨著融資通路逐漸暢旺的是日趨嚴格的監管政策,考慮到新三板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的顯著作用,以上措施或為後續政策紅利鋪路。

不乏融資明星

截至3月17日,2017年以來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股票發行融資累計達到233.26億元。今年來有610家掛牌公司在新三板實現了股票發行融資。

引人注目的是,一季度的新三板市場發行融資不乏明星項目。

其中,新三板掛牌企業神州優車(838006.OC)完成46.00億元的定增,貝斯達(833638.OC)完成1.99億元的定增,對應增發後市盈率27倍;凌志股份(831725.OC)完成4425萬元的定增,對應增發後市盈率17倍。

“年初年底是融資撮合成交高峰期,年底9月到12月份可按當年市盈率估值對價,今年3月到5月份可按即將出爐的財務報備對價,企業和機構容易實現價格意見統一,形成成交。”北京新三板融資中介人士張楠介紹,“機構正在追逐擬IPO企業,這部分資金對風險更為敏感,而IPO的提速給了這些資金加緊投資新三板的理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目前機構重點關注Pre-IPO企業,投資機構重點佈局的企業估值按照2015年淨利潤計算在投後20倍左右,市盈率較低。與此同時,投資Pre-IPO項目的資金亦在出現“下沉”現象,淨利潤1000萬-2000萬的企業亦獲得機構認可,2015年投後市盈率在20倍左右,投資機構按2016年淨利潤估值的標準會控制在投前市盈率15-18倍。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86家新三板掛牌公司申報IPO材料,累計297家新三板公司接受IPO輔導,以2015年年報淨利潤計算,共有1618家企業超過2000萬門檻,淨利潤在5000萬至1個億的有380家,考慮到新三板公司的成長性較高,2016年年報數據尤其關鍵。在滬深A股再融資受限的條件下,資金是否會湧入新三板,是市場各方正在密切關注的動向。

監管日漸嚴格

2016年8月,在股轉系統出臺的《股票發行問答(三)》中,對新三板募集資金的使用及募集資金專戶管理等問題提出了明確的監管要求。對募集資金使用原則、負面清單、閒置資金使用、關聯方佔用等常見的違規行為均作出了明確規範。

“最近新三板融資趨嚴,募投方向已按A股標準要求,不可任性‘補充流動資金’。融資方案制定難度提高,從啟動與機構溝通到定增方案實施,平均週期在3-4月。”張楠表示,“年報披露後一個月內,甚至是一個星期內,公司就應該把定增方案公告出來,因為機構會根據最新出爐的財務數據估值,並展望公司未來發展前景。三月份和四月份年報披露期是非常關鍵的節點。”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是目前市場上逐漸升溫的融資勢頭,使得個人FA和網絡FA在社交網絡上群發定增信息的情況增多。這一問題近期亦得到了監管層人士的警示。

“現在尤其監管層已經有窗口指導,要求部分融資中企業重視信息披露問題,特別是涉及價格和數量的敏感信息,對已經比較活躍有流動性的股票會造成顯著影響並反映在盤面上,未來可能會加以查處。”張楠表示。

事實上,早在2016年年初監管層即已對類似情況予以警示:“主辦券商等中介機構應督導掛牌公司規範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不得通過場外信息平臺等網絡形式,向不特定對象發佈定向發行信息或在不特定對象中尋找定向發行潛在認購者。”

但從後續監管動態來看,並沒有公司因此受到自律監管或行政監管措施。

“今年可能發生的是對新三板公司信披質量的嚴格要求,即向上市公司監管標準看齊。”張楠表示,“但這也意味著後續政策紅利的實施條件成熟。”

中國證監會2015年11月20日正式對外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探索放開掛牌同時向合格投資者發行股票新增股東人數35人的限制,加快推出儲架發行制度和授權發行機制。堅持新三板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發展方向。

北京新三板投資者王亦飛表示,“比如放開‘35人’發行限制,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進行‘小IPO’,那麼股權分散度問題將迎刃而解,後續制度改革空間也才能打開。”

(編輯:李新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