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BC跟拍49 年:窮人與富人的人生七年》足以說明人生需要規劃

BBC有一部非常優秀的紀錄片《 BBC 跟拍 49 年:窮人與富人的人生七年》,完全被震撼到了。

導演似乎想要證明:富人的孩子還將會是富人,窮人的孩子多半還將會是窮人。導演選擇了 14 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每七年記錄一次他們的生活,分別是他們 7 歲,14 歲,21 歲,28 歲,35 歲,42 歲,49 歲,一直到 2012 年他們 56 歲的生活。

這部 150 分鐘的片子基本上證明了導演的初衷:社會階層的鴻溝是很難逾越。

是這些窮人不努力麼?是他們沒有機會麼?是他們基因不好麼?

這些並不是根本原因。這些窮人孩子裡不乏天賦絕佳、工作拼命、機會多多的人,但他們依然過得很不如意。歸根結底是他們沒有人幫他們正確的規劃人生,在人生的分叉口上沒有做出正確選擇。

那麼哪些規劃是越早做就越好的呢?

《 BBC跟拍49 年:窮人與富人的人生七年》足以說明人生需要規劃

1.人生路徑規劃

這是非常讓人難過卻又很現實的問題:這些孩子 7 歲時,富人家長已經告訴孩子 Andrew 和 John 要常看《金融報》和《觀察家》了,讓他們開始對社會和財富運行規律有所瞭解,他們也會告訴孩子未來他們會上私立中學,考上牛津劍橋,走入社會上層。一切都被預定好了。

貧民窟的孩子則基本都在為溫飽、家庭暴力、校園暴力所困擾,這時候的他們和家長都完全沒有規劃人生的意識。

在這些孩子 56 歲的時候,富人家的 7 個孩子基本都上私立學校——讀牛津、劍橋——成為律師、教授走入社會上層;底層社會的孩子後來大多做著普通的服務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類。而他們也常與失業、貧窮、酒精、毒品、肥胖相伴。如果沒有社會福利,他們生存處境堪憂。

其實現實生活裡也不乏寒門出貴子的故事,這些寒門子弟成為貴子的根本原因是他們選擇成為成功的人。他們願意規劃人生,盡力跳出原來的圈子去同那些更加優秀的人交流、學習。

人和人之間最本質的差別不是技能,而是認知。這些成為貴子的寒門子弟首先都要對成功有所渴望,在樹立目標的前提下制定自己的人生規劃,他們對財富積累、被動收入、自我管理都有了一定的認識。當機會來的時候,他們就能一下抓住,即使抓不住,他們也會積極的創造、等待機會。

能夠規劃自己人生的窮人,只是現在沒錢,但不代表將來也沒錢。可是缺乏規劃、目標意識的窮人。即便是給他一個機會,他也不會意識到這是個機會。

《 BBC跟拍49 年:窮人與富人的人生七年》足以說明人生需要規劃

2.身體和慾望規劃

一個人成功與否,知道該做什麼還在其次,知道不該做什麼更加重要。知乎上就有一個關注量超過十萬的熱門問題:年輕人千萬別碰哪些東西?

這些答案看下來讓人觸目驚心,黃、賭、毒、邪教、傳銷……好多你以為只會出現在電視上的事情都很真實地發生在這個社會上。

歸根結底,那些答案裡講的年輕人都是扛不住慾望的誘惑,對自己的身體又看得輕賤,最終染上了艾滋、毒癮、賭癮,或者陷入了對快錢的渴望,走上了不歸之路。

另一件一定要做的事就是對身體、健康的管理,說白了就是運動控制體形、控制飲食。因為不運動的胖人跟常運動的瘦人的工作、生活狀態真心不一樣。

你連自己的體重都控制不了,談何控制人生?這樣說不是沒有道理,《窮人與富人的人生七年》裡的精英階層 Andrew 和 Jone 在 56 歲時還保持著較好的體型;屬於中產階級的公務員 Peter 夫婦身材也較好;但是底層階級的男主們和他們的妻子就基本都肥胖臃腫、禿頂嚴重,他們有好幾個在年輕時都是非常帥氣英俊的。

優秀的家庭背景不僅僅代表著更豐富的資源,重要的是會傳遞給孩子優良的生活和自我管理習慣。這些孩子在自我管理、抵抗誘惑的時候會更加有毅力,會更加自律自強。

年輕人一定要好好規劃自己的健身和慾望管理計劃,前者是為了讓你更好的工作和享受生活,讓你有更強的毅力和活力,後者是為了讓你不至於因為一時的慾望,毀掉要用一輩子的身體。

《 BBC跟拍49 年:窮人與富人的人生七年》足以說明人生需要規劃

3.刻意學習與練習的規劃

大家都知道學習和練習的重要性。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是非常泛泛且缺乏體系、沒有重點的學習。這種學習好像在澆田時用大水漫灌,事倍功半。

很多人就是推崇這種空有“努力”的學習源於美國作家格萊德威爾曾經提出的一個非常知名的 1 萬小時定律:想要從一個普通人成長為該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 1 萬小時的練習(按每天工作 8 小時,一週五天,大約要五年)。

可從業超過五年甚至十年的程序員多了去了,有幾個成了比爾·蓋茨、扎克伯格?

大水漫灌式的學習、練習,遠遠不如噴灌、滴灌式的刻意練習、學習來的高效。

這種刻意學習需要你在對自身問題有深刻了解的情況下,通過實踐不斷地加深對自己和所處領域的認知,同時不斷的接收來自別人的反饋(可以主動詢問比你優秀、厲害的大牛),規劃自己的學習計劃。

我們這裡可以引入“改善率”的概念,即重要的不是你學習了多少新東西,而是你改正了多少錯誤,彌補了多少短板,根據你的需要學習了多少新東西。

億萬富翁馬克·安德森曾在談到扎克伯格時說:如果你有機會同扎克伯格這樣偉大的 CEO 待在一起,你就會發現,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是百科全書式的專家,他們對本行業或者對其他領域都有很深的瞭解,這些都是通過刻意學習、訓練得來的。

要取得成功,重要的是“改善率”,有針對性的解決自己的問題,有重點地瞭解相應的知識,而非寬泛的學習。

《 BBC跟拍49 年:窮人與富人的人生七年》足以說明人生需要規劃

4.對家庭的規劃

除了我們自己的身體之外,能夠陪伴我們最久,給予我們最大支持的就是我們的家庭了。就像豆瓣網友“菜”說的:一生中跟我們有密切聯繫的人應該不會超過 100 個人,甚至 30 - 60 人這個數量級別都是正常的,親人就是其中最密切的人之一。

有很多人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家庭對人的影響有多大:電影裡一個叫 Sue 的女孩,離婚後自己帶著孩子生活,經歷了一段人生低谷,後來再婚後夫妻生活很和諧,事業和生活也漸漸有了起色。

另一個女孩則嫁了兩次離了兩次,生下的幾個孩子也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上大學,自己身體不好還遭遇了一系列的情感打擊,一直只能靠救濟金過活。

其實不僅僅女人是這樣,男人找到一個好的妻子對人生的改變也是及其顯著的。女人找老公是託付終生,男人找老婆又何嘗不是呢?

美國作家約翰·威廉斯的小說《斯通納》中的主人公威廉斯·斯通納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作為大學老師,本來還算是年輕有為的他,因為跟妻子之間貫穿始終的冷漠,在妻子壓力下跟他疏離的女兒,活力全無的家庭耗盡了他對生活的最後一絲激情,最終只好孤獨的面對死亡。

一段糟糕的婚姻牽扯甚廣,能夠影響你的心情、事業、父母、生活,而且即便是你遇到了下一份感情,你也要費心費力的處理上一段的遺留問題,而且如果已經有了孩子,還要應付你失敗的婚姻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所以,在選擇另一半成就你的家庭時一定要慎之又慎,要仔細地考慮什麼對你是最好的,什麼是對你的另一半最好的。在處理感情問題時,也可以適當的學一些技巧,避免因為自己沒有處理矛盾的經驗傷害了自己珍惜的感情。

總之,有些人生規劃還是越早做越好,很多時候當你醒悟過來,到底是什麼把你和別人區分開來的時候,你往往已經沒有追趕的餘地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