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帶來的危機

AutoCAD 軟件 法律 Word BIM觀察 BIM觀察 2017-09-28

在AutoCAD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圖紙都是手繪的。

在AutoCAD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圖紙都是手繪的。

BIM帶來的危機

相信很多人在學《畫法幾何》課程時,有一個專項就是教大家如何寫楷體漢字和羅馬數字的。

很可惜,並不是所有技術人員的字都是能拿出手的,甚至大多數人的字歪歪扭扭。那時,設計院會有專職的“畫家”,就是寫得一手好字,描得一手好圖的人。我們姑且叫他“老楊”。設計人員的圖紙如果要出版,必須交由老楊手繪謄抄。老楊是這個設計院的臉面,也是最受尊敬的人。自然,老楊也像大多數畫家那樣,留著長長的鬍子,慢慢的踱步,平時在自己小院養花,院長見到也要客氣的打聲招呼。

後來,甩圖板運動開始了。

在AutoCAD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圖紙都是手繪的。

BIM帶來的危機

相信很多人在學《畫法幾何》課程時,有一個專項就是教大家如何寫楷體漢字和羅馬數字的。

很可惜,並不是所有技術人員的字都是能拿出手的,甚至大多數人的字歪歪扭扭。那時,設計院會有專職的“畫家”,就是寫得一手好字,描得一手好圖的人。我們姑且叫他“老楊”。設計人員的圖紙如果要出版,必須交由老楊手繪謄抄。老楊是這個設計院的臉面,也是最受尊敬的人。自然,老楊也像大多數畫家那樣,留著長長的鬍子,慢慢的踱步,平時在自己小院養花,院長見到也要客氣的打聲招呼。

後來,甩圖板運動開始了。

BIM帶來的危機

當486、586電腦上崗的時候,老楊就下崗了。技術人員普遍使用AutoCAD繪圖,但出圖的時候很糾結。過去的行業習慣都是手繪,沒見過計算機打印的。所以,那時你往往能看到打印的圖紙上還有很多手繪的內容,人們小心翼翼的解釋這裡有機打、有手繪,是合規的。實際上,也就兩三年的時間,行業主管部門就宣佈,將來所有的圖紙文件必須計算機打印,手繪圖紙不具法律效力。老楊依舊留著長長的鬍子,慢慢的踱步,只是有更多的時間伺候花草,院長見到也就慢慢的只是鼻孔哼一聲罷了。

隨著專業軟件的普及,AutoCAD就像開掛一樣,技術人員只要經過半天簡單的培訓就可以幹活了。那可真是轟轟烈烈的“甩圖板”運動。AutoCAD,Word,Excel,各種新軟件層出不窮。設計院甚至還有專門的打字室,也就是將老工程師手寫的文檔用word打出來,會“五筆”的都是能人。自然,你也可以想像得到,這個打字員的崗位也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就無事可幹了,慢慢轉化成打字、複印、裝訂、出版等一條龍的服務。那是個美好的時代,每天都有新技術,人們求知若渴,國家日新月異。

現在,BIM來了,“甩圖紙”運動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必將到來,我們會變成“老楊”麼?

BIM帶來的危機

BIM模型

BIM最大的挑戰在於,技術太過複雜。遠不是傳統的二維軟件那樣,培訓半天即可上崗。原因是我們現在的設計,往往都是概念設計,是將很多細節推到施工的階段再解決。換句話說,設計的時候很多細節還沒想好,你們先幹著看。既然BIM是三維設計,就會將所有的細節都想清楚,都做出來,確保設計方案無誤。將過去概念性的設計方案變成包含所有細節的虛擬現實模型,相比傳統的二維圖紙,自然是內容更多,所謂的“效率”自然是低的。就好像原來100道題,你只答了70道就交卷了,現在必須答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設計院都在抱怨BIM的原因:做的事更多了,要求更嚴格細緻了,還不加錢。

我們會要求所有的設計人員都掌握BIM軟件麼?願望如此,但不現實。很多技術人員註定是無法掌握BIM軟件的,因為太複雜,因為沒耐心,因為年紀大。就好像過去我們無法要求所有的技術人員都成為書法家一樣。那麼,隨著三維設計、BIM運動的展開,國家層面必然會頒佈條文,宣佈二維圖紙不再具備法律效力,設計成果必須以三維工程模型的方式提交。這不是會不會的問題,只是哪一天的問題。

現在,BIM來了,“老楊”叕回來了。這次,老楊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專業的團隊。你的設計成果,要交給他們輸出,才具法律效力。

後記:

工程信息模型,是小到一家設計院,大到一個國家綜合技術實力的體現。現在是實力越強的企業越努力越投入,市場的集中度也就變得越高。在過去的十幾年,很多設計院的骨幹出來單幹,搭個草臺班子就能搞設計,出的圖紙和大院沒有任何區別,找個資質就能幹高速。導致市場環境越來越亂,競爭急劇惡化。重塑市場秩序,並不是靠道德和條例,要靠客觀的技術實力。國內市場如此,國際市場亦如此。

如果覺得我們的文章對你有用的話請關注我們(上海交通大學建工項目中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