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大將於禁為什麼人緣差?

賴正直 時拾史事

賴正直 時拾史事

曹操大將於禁為什麼人緣差?

于禁是曹操手下的大將,《三國志·魏書》將其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合傳,稱“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可見於禁曾在曹操集團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于禁在被關羽水淹七軍、一戰而敗之後,幾乎沒有人同情他,後來他被曹丕羞辱,死後給予惡諡,也沒有人為他出頭,又可見於禁在曹操集團中其實很孤立,沒有什麼朋友。平時我們在職場裡也時常可以看到一些能力很強但人緣很差的人,于禁大概就是這樣一類人。

一、于禁的前半生與後半生

(一)威猛的前半生

于禁是兗州泰山郡巨平縣人。黃巾起義時,騎都尉鮑信(泰山郡平陽縣人)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在泰山郡募兵,于禁參加了鮑信的軍隊。後來鮑信擁戴曹操為兗州牧,于禁又改隸曹操麾下,受到曹操賞識,擔任軍司馬帶兵經營徐州、兗州一帶,頗有戰績,升任陷陣都尉。後征討呂布有功,又升為平虜校尉。

曹操征討張繡時,初戰不利,大軍潰散,但于禁率所部數百人卻能做到隊形整齊,有秩序地鳴鼓而退。路上遇到原為黃巾軍的“青州兵”劫掠百姓,于禁路見不平一聲吼,帶著他的數百人,打垮了企圖趁火打劫的青州兵。青州兵跑到曹操那裡告狀,但曹操明察秋毫,是非分明,他不但不責怪于禁擅自攻擊友軍,反而表揚他“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還命人統計他以往所立戰功,封為益壽亭侯。在“五子良將”中,只有樂進、于禁是在官渡之戰前就已經封侯,其餘的張遼、張郃、徐晃都是官渡之戰後才得封侯。

賴正直 時拾史事

曹操大將於禁為什麼人緣差?

于禁是曹操手下的大將,《三國志·魏書》將其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合傳,稱“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可見於禁曾在曹操集團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于禁在被關羽水淹七軍、一戰而敗之後,幾乎沒有人同情他,後來他被曹丕羞辱,死後給予惡諡,也沒有人為他出頭,又可見於禁在曹操集團中其實很孤立,沒有什麼朋友。平時我們在職場裡也時常可以看到一些能力很強但人緣很差的人,于禁大概就是這樣一類人。

一、于禁的前半生與後半生

(一)威猛的前半生

于禁是兗州泰山郡巨平縣人。黃巾起義時,騎都尉鮑信(泰山郡平陽縣人)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在泰山郡募兵,于禁參加了鮑信的軍隊。後來鮑信擁戴曹操為兗州牧,于禁又改隸曹操麾下,受到曹操賞識,擔任軍司馬帶兵經營徐州、兗州一帶,頗有戰績,升任陷陣都尉。後征討呂布有功,又升為平虜校尉。

曹操征討張繡時,初戰不利,大軍潰散,但于禁率所部數百人卻能做到隊形整齊,有秩序地鳴鼓而退。路上遇到原為黃巾軍的“青州兵”劫掠百姓,于禁路見不平一聲吼,帶著他的數百人,打垮了企圖趁火打劫的青州兵。青州兵跑到曹操那裡告狀,但曹操明察秋毫,是非分明,他不但不責怪于禁擅自攻擊友軍,反而表揚他“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還命人統計他以往所立戰功,封為益壽亭侯。在“五子良將”中,只有樂進、于禁是在官渡之戰前就已經封侯,其餘的張遼、張郃、徐晃都是官渡之戰後才得封侯。

曹操大將於禁為什麼人緣差?

官渡之戰時,于禁多次以少量兵力堅守陣營打退袁紹的進攻,戰功累累,拜為偏將軍。冀州平定後,于禁馬不停蹄,又回軍征討盤踞徐州東海郡、對曹操時降時叛的昌豨。昌豨抵擋不住于禁的猛烈進攻,只好向于禁投降。昌豨也是泰山郡人,本以為于禁會看在老鄉的份上寬待他,誰知于禁堅決執行曹操制定的“圍而後降者不赦”的軍法,流著淚與昌豨握手告別,然後將昌豨斬首。于禁依法治軍,越發受到曹操器重,再加上殺昌豨平定東海郡之功,曹操任命于禁為虎威將軍。

于禁平生最牛逼的一件事,就是他曾奉曹操命令,奪朱靈兵權。于禁因為平時作戰勇猛,治軍極嚴,很有威名,連朱靈的部眾都怕他。于禁藝高人膽大,他手持曹操的“令書”,只帶數十騎就徑直闖入朱靈大軍之中,宣佈接管朱靈的部隊,將朱靈降級為“部下督”,朱靈及其手下諸將都被于禁的威名和氣勢所震懾,只能束手聽命,不敢有任何反抗。經過這一次奪兵事件,于禁的聲望一度達到頂峰,也更加得到曹操的信任,曹操升任他為左將軍,並授予“假節”。按照《晉書·職官志》的解釋,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獲得假節後,于禁就可以不經曹操批准就殺掉觸犯其軍令的人,這一特權對嚴格執法的于禁來說可以說是適得其人。

在於禁任左將軍的時候,樂進為右將軍,張遼為徵東將軍,張郃為蕩寇將軍,徐晃為平寇將軍。就當時曹魏集團的體制內地位而言,于禁和樂進平級,但于禁排名在樂進前面,而張遼、張郃、徐晃的職務級別都低於于禁。張遼是在曹丕即位後才由徵東將軍升為前將軍,可見當時前、後、左、右將軍的級別高於徵東、徵南、徵西、徵北將軍。而蕩寇將軍和平寇將軍都是“雜號將軍”,其地位與于禁的左將軍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二)尷尬的後半生

盛極而衰,當於禁的聲望達到頂峰時,他的事業也開始走下坡路了。轉折點是襄陽之戰。

賴正直 時拾史事

曹操大將於禁為什麼人緣差?

于禁是曹操手下的大將,《三國志·魏書》將其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合傳,稱“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可見於禁曾在曹操集團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于禁在被關羽水淹七軍、一戰而敗之後,幾乎沒有人同情他,後來他被曹丕羞辱,死後給予惡諡,也沒有人為他出頭,又可見於禁在曹操集團中其實很孤立,沒有什麼朋友。平時我們在職場裡也時常可以看到一些能力很強但人緣很差的人,于禁大概就是這樣一類人。

一、于禁的前半生與後半生

(一)威猛的前半生

于禁是兗州泰山郡巨平縣人。黃巾起義時,騎都尉鮑信(泰山郡平陽縣人)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在泰山郡募兵,于禁參加了鮑信的軍隊。後來鮑信擁戴曹操為兗州牧,于禁又改隸曹操麾下,受到曹操賞識,擔任軍司馬帶兵經營徐州、兗州一帶,頗有戰績,升任陷陣都尉。後征討呂布有功,又升為平虜校尉。

曹操征討張繡時,初戰不利,大軍潰散,但于禁率所部數百人卻能做到隊形整齊,有秩序地鳴鼓而退。路上遇到原為黃巾軍的“青州兵”劫掠百姓,于禁路見不平一聲吼,帶著他的數百人,打垮了企圖趁火打劫的青州兵。青州兵跑到曹操那裡告狀,但曹操明察秋毫,是非分明,他不但不責怪于禁擅自攻擊友軍,反而表揚他“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還命人統計他以往所立戰功,封為益壽亭侯。在“五子良將”中,只有樂進、于禁是在官渡之戰前就已經封侯,其餘的張遼、張郃、徐晃都是官渡之戰後才得封侯。

曹操大將於禁為什麼人緣差?

官渡之戰時,于禁多次以少量兵力堅守陣營打退袁紹的進攻,戰功累累,拜為偏將軍。冀州平定後,于禁馬不停蹄,又回軍征討盤踞徐州東海郡、對曹操時降時叛的昌豨。昌豨抵擋不住于禁的猛烈進攻,只好向于禁投降。昌豨也是泰山郡人,本以為于禁會看在老鄉的份上寬待他,誰知于禁堅決執行曹操制定的“圍而後降者不赦”的軍法,流著淚與昌豨握手告別,然後將昌豨斬首。于禁依法治軍,越發受到曹操器重,再加上殺昌豨平定東海郡之功,曹操任命于禁為虎威將軍。

于禁平生最牛逼的一件事,就是他曾奉曹操命令,奪朱靈兵權。于禁因為平時作戰勇猛,治軍極嚴,很有威名,連朱靈的部眾都怕他。于禁藝高人膽大,他手持曹操的“令書”,只帶數十騎就徑直闖入朱靈大軍之中,宣佈接管朱靈的部隊,將朱靈降級為“部下督”,朱靈及其手下諸將都被于禁的威名和氣勢所震懾,只能束手聽命,不敢有任何反抗。經過這一次奪兵事件,于禁的聲望一度達到頂峰,也更加得到曹操的信任,曹操升任他為左將軍,並授予“假節”。按照《晉書·職官志》的解釋,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獲得假節後,于禁就可以不經曹操批准就殺掉觸犯其軍令的人,這一特權對嚴格執法的于禁來說可以說是適得其人。

在於禁任左將軍的時候,樂進為右將軍,張遼為徵東將軍,張郃為蕩寇將軍,徐晃為平寇將軍。就當時曹魏集團的體制內地位而言,于禁和樂進平級,但于禁排名在樂進前面,而張遼、張郃、徐晃的職務級別都低於于禁。張遼是在曹丕即位後才由徵東將軍升為前將軍,可見當時前、後、左、右將軍的級別高於徵東、徵南、徵西、徵北將軍。而蕩寇將軍和平寇將軍都是“雜號將軍”,其地位與于禁的左將軍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二)尷尬的後半生

盛極而衰,當於禁的聲望達到頂峰時,他的事業也開始走下坡路了。轉折點是襄陽之戰。

曹操大將於禁為什麼人緣差?

在赤壁之戰前,曹操曾以丞相主簿(曹操的祕書、丞相府辦公室主任)趙儼為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屯駐襄陽、南陽一帶。赤壁之戰後,趙儼、張遼、張郃、李典等紛紛調走,但“七軍”的編制和人員仍然保留了下來,以于禁為統帥,屯駐豫州潁川郡潁陰縣。朱靈也是七軍中留下的將領之一,受于禁節制,所以于禁能夠以威勢壓制朱靈,迫使其交出兵權。

潁陰縣離荊州不太遠,因此在關羽圍攻襄陽,曹仁告急的時候,曹操讓離荊州最近的于禁率其“七軍”增援曹仁。可惜于禁的運氣很糟糕,在他到達襄陽後遇上大雨,漢水暴漲,關羽的荊州軍有很多戰船在漢水上,水漲對關羽影響不大,但于禁的七軍卻沒有裝備戰船,於是七軍皆沒,淪為關羽的俎上之肉。于禁遂向關羽投降。

于禁投降後被關羽送至江陵監禁,孫權偷襲荊州成功後,于禁被解救出來,送到孫權那裡。孫權因偷襲荊州,與劉備關係破裂,正要和曹操搞好關係,于禁是個可以利用的籌碼,於是對於禁給予了高規格的接待。但東吳群臣對於禁卻不是那麼歡迎,虞翻數次當著孫權的面羞辱于禁,讓于禁十分尷尬。

在於禁輾轉回到洛陽時,曹操已死,曹丕已即位稱帝。曹丕沒有追究于禁的責任,他親自接見於禁並予以安慰,說“水災暴至,非戰之咎”,還將於禁與春秋時期的荀林父、孟明視相比擬,恢復了于禁及其部屬的官職、爵位。于禁投降前為左將軍,此時左將軍已由張郃擔任,于禁只能降格為安遠將軍,也算是對其投降行為的薄懲。

事情發展至此,于禁心裡一塊大石頭落了地,這結局之圓滿,超出了于禁的預期。然而,這並不是結局。擅長耍小心眼的曹丕怎麼會讓你猜到結局?

賴正直 時拾史事

曹操大將於禁為什麼人緣差?

于禁是曹操手下的大將,《三國志·魏書》將其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合傳,稱“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可見於禁曾在曹操集團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于禁在被關羽水淹七軍、一戰而敗之後,幾乎沒有人同情他,後來他被曹丕羞辱,死後給予惡諡,也沒有人為他出頭,又可見於禁在曹操集團中其實很孤立,沒有什麼朋友。平時我們在職場裡也時常可以看到一些能力很強但人緣很差的人,于禁大概就是這樣一類人。

一、于禁的前半生與後半生

(一)威猛的前半生

于禁是兗州泰山郡巨平縣人。黃巾起義時,騎都尉鮑信(泰山郡平陽縣人)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在泰山郡募兵,于禁參加了鮑信的軍隊。後來鮑信擁戴曹操為兗州牧,于禁又改隸曹操麾下,受到曹操賞識,擔任軍司馬帶兵經營徐州、兗州一帶,頗有戰績,升任陷陣都尉。後征討呂布有功,又升為平虜校尉。

曹操征討張繡時,初戰不利,大軍潰散,但于禁率所部數百人卻能做到隊形整齊,有秩序地鳴鼓而退。路上遇到原為黃巾軍的“青州兵”劫掠百姓,于禁路見不平一聲吼,帶著他的數百人,打垮了企圖趁火打劫的青州兵。青州兵跑到曹操那裡告狀,但曹操明察秋毫,是非分明,他不但不責怪于禁擅自攻擊友軍,反而表揚他“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還命人統計他以往所立戰功,封為益壽亭侯。在“五子良將”中,只有樂進、于禁是在官渡之戰前就已經封侯,其餘的張遼、張郃、徐晃都是官渡之戰後才得封侯。

曹操大將於禁為什麼人緣差?

官渡之戰時,于禁多次以少量兵力堅守陣營打退袁紹的進攻,戰功累累,拜為偏將軍。冀州平定後,于禁馬不停蹄,又回軍征討盤踞徐州東海郡、對曹操時降時叛的昌豨。昌豨抵擋不住于禁的猛烈進攻,只好向于禁投降。昌豨也是泰山郡人,本以為于禁會看在老鄉的份上寬待他,誰知于禁堅決執行曹操制定的“圍而後降者不赦”的軍法,流著淚與昌豨握手告別,然後將昌豨斬首。于禁依法治軍,越發受到曹操器重,再加上殺昌豨平定東海郡之功,曹操任命于禁為虎威將軍。

于禁平生最牛逼的一件事,就是他曾奉曹操命令,奪朱靈兵權。于禁因為平時作戰勇猛,治軍極嚴,很有威名,連朱靈的部眾都怕他。于禁藝高人膽大,他手持曹操的“令書”,只帶數十騎就徑直闖入朱靈大軍之中,宣佈接管朱靈的部隊,將朱靈降級為“部下督”,朱靈及其手下諸將都被于禁的威名和氣勢所震懾,只能束手聽命,不敢有任何反抗。經過這一次奪兵事件,于禁的聲望一度達到頂峰,也更加得到曹操的信任,曹操升任他為左將軍,並授予“假節”。按照《晉書·職官志》的解釋,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獲得假節後,于禁就可以不經曹操批准就殺掉觸犯其軍令的人,這一特權對嚴格執法的于禁來說可以說是適得其人。

在於禁任左將軍的時候,樂進為右將軍,張遼為徵東將軍,張郃為蕩寇將軍,徐晃為平寇將軍。就當時曹魏集團的體制內地位而言,于禁和樂進平級,但于禁排名在樂進前面,而張遼、張郃、徐晃的職務級別都低於于禁。張遼是在曹丕即位後才由徵東將軍升為前將軍,可見當時前、後、左、右將軍的級別高於徵東、徵南、徵西、徵北將軍。而蕩寇將軍和平寇將軍都是“雜號將軍”,其地位與于禁的左將軍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二)尷尬的後半生

盛極而衰,當於禁的聲望達到頂峰時,他的事業也開始走下坡路了。轉折點是襄陽之戰。

曹操大將於禁為什麼人緣差?

在赤壁之戰前,曹操曾以丞相主簿(曹操的祕書、丞相府辦公室主任)趙儼為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屯駐襄陽、南陽一帶。赤壁之戰後,趙儼、張遼、張郃、李典等紛紛調走,但“七軍”的編制和人員仍然保留了下來,以于禁為統帥,屯駐豫州潁川郡潁陰縣。朱靈也是七軍中留下的將領之一,受于禁節制,所以于禁能夠以威勢壓制朱靈,迫使其交出兵權。

潁陰縣離荊州不太遠,因此在關羽圍攻襄陽,曹仁告急的時候,曹操讓離荊州最近的于禁率其“七軍”增援曹仁。可惜于禁的運氣很糟糕,在他到達襄陽後遇上大雨,漢水暴漲,關羽的荊州軍有很多戰船在漢水上,水漲對關羽影響不大,但于禁的七軍卻沒有裝備戰船,於是七軍皆沒,淪為關羽的俎上之肉。于禁遂向關羽投降。

于禁投降後被關羽送至江陵監禁,孫權偷襲荊州成功後,于禁被解救出來,送到孫權那裡。孫權因偷襲荊州,與劉備關係破裂,正要和曹操搞好關係,于禁是個可以利用的籌碼,於是對於禁給予了高規格的接待。但東吳群臣對於禁卻不是那麼歡迎,虞翻數次當著孫權的面羞辱于禁,讓于禁十分尷尬。

在於禁輾轉回到洛陽時,曹操已死,曹丕已即位稱帝。曹丕沒有追究于禁的責任,他親自接見於禁並予以安慰,說“水災暴至,非戰之咎”,還將於禁與春秋時期的荀林父、孟明視相比擬,恢復了于禁及其部屬的官職、爵位。于禁投降前為左將軍,此時左將軍已由張郃擔任,于禁只能降格為安遠將軍,也算是對其投降行為的薄懲。

事情發展至此,于禁心裡一塊大石頭落了地,這結局之圓滿,超出了于禁的預期。然而,這並不是結局。擅長耍小心眼的曹丕怎麼會讓你猜到結局?

曹操大將於禁為什麼人緣差?

于禁當上安遠將軍後,接受的第一件的任務就是出使東吳。因為他曾在東吳與孫權接觸過一段時間,有一定的人脈基礎,派他出使東吳倒也很合適。而且,曹丕還很體貼地對他說:“你在外面太久,沒有來得及見太祖武皇帝最後一面,南下之前不妨先到高陵去拜祭一番。”

于禁感恩戴德地來到鄴城郊外的高陵,然而他看到的不是曹操的遺容,而是曹丕事先派人在墓牆上畫的關羽打了勝仗得意洋洋、龐德憤懣怒吼寧死不屈、而他自己卻在一旁卑躬屈膝跪地求饒的精美壁畫。于禁此時已經六十多歲,受到這樣的刺激,有苦說不出,氣得一口老血噴了出來,回去沒多久就發病死去了。

于禁的前半生可謂是一部輝煌的個人創業史,但後半生就很尷尬了,幾乎都是在各種羞辱中度過的。除了孫權打算利用他而對他有所善待以外,關羽、虞翻、曹丕都可以說是絞盡腦汁,用了各種開拓創新的辦法來對他進行極力羞辱。不管怎麼說,于禁也曾是與張遼、張郃、徐晃等人相併列的一代名將,結局如此,令人喟嘆造化無常。

二、于禁不受人待見

被曹操稱讚為“在亂能整”、“有不可動之節”的于禁,為什麼會投降關羽呢?我認為有幾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是,于禁從來都是習慣於按照既定的作戰方案來打仗的,缺乏應變能力。從於禁嚴格執行軍法軍紀的作風來看,他大概是屬於那種按部就班,定下來的事情雷打不動,比較一根筋的人。征討張繡時,曹操大軍已經潰散,而他卻能保持隊伍整齊,撤退時還能鳴鼓而動,官渡之戰時他數次和袁紹大軍對壘,死死地堅守陣營,不給袁紹一點機會,都體現了他的嚴格執行既定計劃方案的能力,曹操所說的“在亂能整”、“有不可動之節”,都是稱讚于禁的執行力。

但權謀應變就不是于禁的強項了。在赴援襄陽之前,于禁有理由認為他的七軍一到,即使不能打敗關羽,至少也能夠遏止關羽的攻勢,解除襄陽之圍。然而秋雨霖霖,漢水暴漲,這是無法預料的事情,于禁的七軍被洪水淹沒,這對信心滿滿的于禁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的既定計劃已無法執行,又沒有應急備用的方案,他的自信心立即被擊潰,慌不擇路地選擇了投降。

第二種可能是,于禁此時年事已高,暮氣深沉,本來就是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要能保全富貴就好的心態來增援襄陽的。因此,在七軍皆沒、害怕被追究責任的情況下,于禁存在僥倖心理,認為憑自己的名聲和本事,如果投降關羽,也許還可以得到劉備的重用,另外換個地方,照樣能夠再創輝煌。

第三種可能是,為了保全沒有被洪水淹死的倖存將士,于禁忍辱負重,向關羽投降。雖然于禁平時因為執法嚴厲,“不甚得士眾心”,但他“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對手下將士還是很優待的。愛之愈深,責之愈切,于禁的執法嚴厲,恰恰是他關愛將士的一種表現,正如現在說從嚴治黨就是愛護幹部一樣,只不過他的這種“愛”不太能夠得到手下人的認同。因此,為了保全倖存將士的性命,于禁不惜拋棄自己數十年英名,也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于禁投降後被監禁關押起來,這說明關羽沒有接受于禁的投降,而是把他當作俘虜來對待。同時這也說明關羽並不怎麼瞧得起于禁這個人,一是瞧不起于禁的出身,這一點下面再詳細說,二是鄙夷于禁臨陣投降的行徑。

于禁被東吳軍隊解救出來,送至孫權後,又遭到虞翻的羞辱。虞翻羞辱于禁,至少有四次。

第一次是于禁與孫權初見面,二人相談甚歡,一起並排騎著馬談笑風生。結果被虞翻看見了,虞翻大罵:“你這個投降的臭俘虜!怎麼有臉和我的主子一起騎馬馬、排排坐?”罵到激動處,還舉起鞭子要抽于禁,好在被孫權及時喝止。

第二次是孫權在樓船上舉行宴會,于禁也在場,想起自己的身世飄零,不禁老淚縱橫。沒想到這也讓虞翻看不順眼,又當眾指著于禁大罵:“你這傻比,想在這裡裝模作樣,讓我們放你回去?我告你,別想!趁早死了這條心!”

第三次是孫權和曹丕搞好了關係,打算送于禁北歸,作為雙方友好的表示。這時虞翻又站出來大放厥詞:“于禁打了敗仗,喪師數萬,還臨陣投敵,這種卑鄙小人殺多少也不夠!我看也不用放他回去,立馬殺了,還可以警示那些有二心的人!”孫權當然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第四次是在於禁動身北行之前,孫權及群臣都來送別,一般人在這個時候都會說些好聽的客套話,“一路平安”、“今後多多聯繫”、“歡迎再來指導工作”之類,但虞翻在這個時候也沒有忘記最後再噁心于禁一次,他冷冷地說:“這次放你回去,算你走了狗屎運!別以為我們東吳對你好,我可是主張殺了你的!只可惜我的意見沒有得到採納!”

于禁好不容易回到故土,結果又被曹丕羞辱了一番,可以說是人生四處碰壁,已經沒有再活下去的路子了。

三、于禁為什麼人緣差?

于禁死後被給予“厲侯”諡號。按照《尚書·逸周書·諡法解》,“殺戮無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愎狠無禮曰厲;扶邪違正曰厲;長舌階禍曰厲;戾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都是很壞的意思。于禁生前很多同事此時仍健在,他被給予這樣的惡諡,卻沒有一個人為他出頭,也可見很多人其實心裡是認同這個諡號的,他們覺得於禁就是這樣一個“暴虐無親、愎狠無禮”的人。

于禁的人緣為什麼這麼差?走到哪裡都惹人討厭、得不到人們的同情?他戰敗投降、沒有為賞識他三十多年的曹操盡忠死節,不符合當時的道德標準,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還有幾點原因:

(一)于禁出身低微

《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說曹操“拔于禁、樂進於行陣”,因為于禁當年就是應鮑信的募兵,從普通士兵被曹操提拔為軍官,最後成長為高級將領的。但在漢魏晉時期的豪族社會裡,應募當兵的都是社會底層人士,軍隊裡的普通士兵雖然平時也橫行霸道,但社會上是看不起他們的。

彭羕曾稱劉備為“老革”(革即皮甲,與兵同義,相當於說“老兵”),就是對劉備的蔑稱,因為劉備也曾應募當過兵。後來馬超將彭羕的話報告劉備,令劉備大怒,將彭羕收捕下獄。可見劉備很忌諱別人叫他“老兵”。劉備稱漢中王后,以關羽為前將軍、黃忠為後將軍,關羽知道後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因為黃忠也是普通士兵出身。

關羽既然看不起黃忠,自然也看不起同樣出身普通士兵的于禁。再加上于禁是臨陣投降,更加讓高傲的關羽鄙夷其人。

虞翻多次不顧身份當眾辱罵、毆打于禁,大概也與于禁的出身有關。虞翻出自會稽名門大族,平時優越感爆棚,看到自己的主君竟然刻意優待一個出身低微的俘虜,心裡面真是氣不打一處來。在虞翻看來,于禁這樣當兵出身的賤民不配有什麼面子,儘管往死裡羞辱,沒毛病!

曹丕故意氣死於禁,原因也與于禁的出身有關。與曹操有意抑制世家大族勢力相反,曹丕的政策已開始重用世家大族。像于禁這樣出身卑微的人士,很難得到曹丕的重視。而且,也正因為于禁出身卑微,沒有家族、同鄉、親友等社會勢力背景,孤身一人,很好對付,曹丕可以放心大膽地盡情拿于禁消遣出氣,氣死了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二)于禁為人嚴厲苛刻

于禁平時“持軍嚴整”、“以法御下”,同時“得賊財物,無所私入”,對士兵的犒賞非常優厚。在他看來,我給你們好的待遇,你們就得完全聽我的,不準有絲毫違背,否則就以軍法處置。這樣的行事方式,必然會得罪很多人,其中既包括于禁的部下,也有可能包括地位與于禁相當甚至更高的人。同時,從於禁做事的作風來看,于禁這個人不但非常固執,經常一意孤行,而且嚴厲苛刻,以自我為中心,除了聽曹操的話,其他人的意見他都聽不進去,說一句不同意見的話就會惹惱他。

于禁這樣的人,在團隊裡肯定是沒什麼人緣,沒什麼朋友的。《三國志·趙儼傳》記載,趙儼曾任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屯駐豫州、荊州一帶,但諸將不怎麼團結,全靠趙儼在其中居中協調,維持諸將的關係不致於鬧內訌。諸將不團結,大概就是因為有于禁這個刺頭在裡面,他仗著曹操的信任,我行我素,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只是因為趙儼是曹操的祕書,他才不得不聽趙儼的話。由此也可以看出,于禁和樂進、張遼的關係並不怎麼好。

(三)于禁為曹操充當打手角色

于禁出身低微,全靠曹操的賞識才得以提拔,出人頭地。所以于禁對曹操知恩圖報,為了曹操他什麼事都肯做。其中就包括曹操想做而不方便做的事,就需要于禁這樣心狠手辣、不顧及自己名聲的打手型人物出面料理。

比如殺昌豨。昌豨是泰山郡的豪族,長期在徐州的東海郡活動,在當地勢力很大,他仗著自己在東海郡的勢力,認為曹操不敢殺他,因此對曹操時降時叛。如果於禁把昌豨抓起來送給曹操處置,那是給曹操出大難題:殺了他,只怕落下個“殺降”的惡名,搞不好還會激起東海郡昌豨殘餘勢力的反抗,不殺他,又怕他再次叛變。這時,于禁自願挺身而出當惡人,不顧時人和後世的議論,毅然殺掉昌豨,替曹操擔下“肆其好殺之心”的指責,剪除影響徐州局面穩定的一個大患。像這樣有損自己名聲的事情,世家大族出身、崇尚人物評論的名士之流是做不出來的,唯有像于禁這樣出身低微、不在乎自己名聲的人,才能無所顧忌地替曹操做到這些棘手的事。

于禁奪朱靈之兵也是屬於這種情況。《三國志·于禁傳》載:“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營”,沒有說清楚曹操恨朱靈是什麼原因,大概是某種上不了檯面的私密理由,因此不能採用常規手段對朱靈進行處置。于禁再次負起重任,單刀直入,乾淨利落地完成了曹操交給的任務。

正是因為于禁心甘情願為曹操當打手、背黑鍋,因此得到曹操的特別信任,對曹操來說,很難再找到類似於禁這樣能力極強、辦事令人滿意、又死心塌地為其辦事的人了。但是,在另一方面,由於曹操對於禁的特殊信任,也必然導致很多人對於禁的不滿和忌恨,只是不敢明著說出來而已。但他們肯定經常盼著于禁出點什麼差錯,然後就可以藉機打擊排擠于禁。果然,于禁在襄陽七軍皆沒,倒了大黴,估計很多人在睡夢中都要笑醒:“于禁啊于禁,你也有今天!”

(四)于禁因奪朱靈之兵而得罪曹丕

表面上看來,曹丕並沒有必須要殺掉于禁的動機和理由,正如他自己把于禁比喻為荀林父、孟明視那樣,讓于禁學習兩位先賢,為國家再建功勳,不也是一段佳話嗎?為什麼非要把于禁整死不可呢?

原因細思恐極:于禁很可能介入了曹丕和曹植的奪嗣之爭,而於禁是屬於曹植一方的。

曹丕和曹植的競爭,曹丕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險中勝出,因此他一旦即位,立馬報恩報仇,即時兌現政治分紅。原來幫過曹丕的,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獎賞,而那些幫助曹植的,就只能等著倒黴了。在曹丕即位後所獎賞的人中,就有朱靈。《三國志·朱靈傳》載,曹丕即位後,封朱靈為鄃侯,並增加其實封戶數。按漢魏制度,侯有縣侯、鄉侯、亭侯、列侯、關內侯等諸多等級,朱靈原為高唐亭侯,曹丕一來就給他越過鄉侯直接封至縣侯(鄃縣,為冀州清河郡的一個縣),可以說是破格的提拔。然而,朱靈對這樣的安排還不滿意,他推辭不接受鄃侯的爵位,並上奏曹丕說:“高唐縣才是我一直想要的。”曹丕倒也不吝嗇,真的就封朱靈做了高唐侯。能夠在封賞問題上毫無忌諱地討價還價,可以想見兩人的關係不同尋常,朱靈一定是在曹丕與曹植的競爭中出了很大的力,才有可能得到這樣務必令其稱心如意的豐厚回報。

然而,曹操並不喜歡手下文武官員插手兩個兒子的競爭。朱靈幫助曹丕的行為,引起了曹操的不滿。《三國志·于禁傳》所載的“太祖常恨朱靈”,很可能就是因為朱靈幫曹丕幫得太出格、太過分了,讓曹操實在看不順眼。而曹操派于禁來奪朱靈兵權,則可以判斷于禁不屬於支持曹丕的陣營。在當時,支持曹植的人也不少,就連曹操身邊善於觀顏察色的“佞幸”孔桂,也認為曹操“久不立太子,而有意於臨菑侯”,因而極力討好曹植。于禁是曹操的心腹將領,他大概也看出曹操內心是喜歡曹植的,暗中支持曹植也很正常,他奪朱靈兵權,使曹丕在軍隊裡失去一個重要的支援,實際上就是在幫助曹植。另外,在於禁七軍皆沒之後,曹操首先想到的是以曹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去接替于禁的統率荊州援軍的地位(只是因為曹植被曹丕灌醉而未能成行),似乎可以隱隱約約看到于禁和曹植之間具有某種不明覺厲的關係。

因為于禁和曹植有這樣的特殊關係,當然也就在曹丕必除之而後快的黑名單之中。至於怎麼個死法,就完全看曹丕的心情了。曹丕很有文人氣質,也很會玩,他興致很高,設計了一個“先捧後殺”的局,讓于禁在精神折磨中死去。學者盧弼在《三國志集解》中評價曹丕的這種做法:“事極狠,亦極趣。然特狙詐輕擐伎倆,非帝王賞罰之正也。”曹丕自然是看不到盧弼的評價,看到了也會不以為然,他會說:“怎麼著?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參考文獻

【西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0年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2012年版。

呂思勉:《三國史話》,中華書局2009年版。

方詩銘:《論三國人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搜索微信號:historytalking 關注

想看輕鬆有趣的歷史?

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歷史中的各種稀奇古怪?

時拾史事讀者群號 30428330

投稿請發[email protected](有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