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溼疹的治療

內治法

包括辨證分型和中成藥治療。 辨證分型方法 很多,通過臨床實踐,我們認為下列分型比較實用。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溼疹的治療

內治法

包括辨證分型和中成藥治療。 辨證分型方法 很多,通過臨床實踐,我們認為下列分型比較實用。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溼熱型

主證:由於血熱脾溼,浸淫肌膚。 多見於急性溼疹、脂溢 性溼疹以及慢性溼疹急性發作期。 皮膚起紅斑水皰,瘙癢極 甚,黃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結黃痂、糜爛、蛻皮。 大便幹,小便 黃赤,舌紅苔黃或膩,脈濡滑。

治法:利溼清熱。

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方藥:龍膽草9g,黃芩9g,黑山梔9g,生地30g,牡丹皮9g,赤 芍 9 g,茯苓皮 9 g,澤瀉 9 g,木通 6 g,車前子 9 g(包),六一散 9 g(包)。 如因搔抓感染起膿皰時,加蒲公英 12g,全銀花 9g,連翹 9g。 如發於下肢的溼疹,亦可用萆薢滲溼湯。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溼疹的治療

內治法

包括辨證分型和中成藥治療。 辨證分型方法 很多,通過臨床實踐,我們認為下列分型比較實用。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溼熱型

主證:由於血熱脾溼,浸淫肌膚。 多見於急性溼疹、脂溢 性溼疹以及慢性溼疹急性發作期。 皮膚起紅斑水皰,瘙癢極 甚,黃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結黃痂、糜爛、蛻皮。 大便幹,小便 黃赤,舌紅苔黃或膩,脈濡滑。

治法:利溼清熱。

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方藥:龍膽草9g,黃芩9g,黑山梔9g,生地30g,牡丹皮9g,赤 芍 9 g,茯苓皮 9 g,澤瀉 9 g,木通 6 g,車前子 9 g(包),六一散 9 g(包)。 如因搔抓感染起膿皰時,加蒲公英 12g,全銀花 9g,連翹 9g。 如發於下肢的溼疹,亦可用萆薢滲溼湯。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脾溼型

主證:由於脾運失健,溼從內生,浸淫成瘡。 多見於亞急 性溼疹或泛發性溼疹。 皮膚起水窠,色黯淡不紅,瘙癢出水。 或有胃脘痛,飲食不多,面色萎黃,腿腳浮腫,大便溏,尿微黃 等。 舌淡,苔白或膩,脈緩。

治法:健脾除溼。

方用:除溼胃苓湯加減。

方藥:蒼朮 9 g,陳皮 9 g,川厚朴 9 g,豬苓 9g,茯苓 9 g,澤 瀉 9 g,六一散 9 g(包),白鮮皮 9 g,地膚子 9 g。 如胃納不馨加藿香9 g,佩蘭 9 g,以芳香化溼。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溼疹的治療

內治法

包括辨證分型和中成藥治療。 辨證分型方法 很多,通過臨床實踐,我們認為下列分型比較實用。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溼熱型

主證:由於血熱脾溼,浸淫肌膚。 多見於急性溼疹、脂溢 性溼疹以及慢性溼疹急性發作期。 皮膚起紅斑水皰,瘙癢極 甚,黃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結黃痂、糜爛、蛻皮。 大便幹,小便 黃赤,舌紅苔黃或膩,脈濡滑。

治法:利溼清熱。

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方藥:龍膽草9g,黃芩9g,黑山梔9g,生地30g,牡丹皮9g,赤 芍 9 g,茯苓皮 9 g,澤瀉 9 g,木通 6 g,車前子 9 g(包),六一散 9 g(包)。 如因搔抓感染起膿皰時,加蒲公英 12g,全銀花 9g,連翹 9g。 如發於下肢的溼疹,亦可用萆薢滲溼湯。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脾溼型

主證:由於脾運失健,溼從內生,浸淫成瘡。 多見於亞急 性溼疹或泛發性溼疹。 皮膚起水窠,色黯淡不紅,瘙癢出水。 或有胃脘痛,飲食不多,面色萎黃,腿腳浮腫,大便溏,尿微黃 等。 舌淡,苔白或膩,脈緩。

治法:健脾除溼。

方用:除溼胃苓湯加減。

方藥:蒼朮 9 g,陳皮 9 g,川厚朴 9 g,豬苓 9g,茯苓 9 g,澤 瀉 9 g,六一散 9 g(包),白鮮皮 9 g,地膚子 9 g。 如胃納不馨加藿香9 g,佩蘭 9 g,以芳香化溼。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血熱型

主證:由於內蘊溼熱,外受於風,熱重於溼。 相當於丘疹 性溼疹。 遍身起紅丘疹,瘙癢極甚,搔破出血。 中醫稱粟瘡或 血風瘡。 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

治法:涼血清熱,祛風除溼。

方用:涼血除溼湯加減。

方藥:生地 30 g,牡丹皮 9 g,赤芍 9 g,豨薟草 9 g,海桐皮 9 g,苦蔘 9 g,白鮮皮 9 g,地膚子 9 g,六一散 9 g(包)。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溼疹的治療

內治法

包括辨證分型和中成藥治療。 辨證分型方法 很多,通過臨床實踐,我們認為下列分型比較實用。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溼熱型

主證:由於血熱脾溼,浸淫肌膚。 多見於急性溼疹、脂溢 性溼疹以及慢性溼疹急性發作期。 皮膚起紅斑水皰,瘙癢極 甚,黃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結黃痂、糜爛、蛻皮。 大便幹,小便 黃赤,舌紅苔黃或膩,脈濡滑。

治法:利溼清熱。

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方藥:龍膽草9g,黃芩9g,黑山梔9g,生地30g,牡丹皮9g,赤 芍 9 g,茯苓皮 9 g,澤瀉 9 g,木通 6 g,車前子 9 g(包),六一散 9 g(包)。 如因搔抓感染起膿皰時,加蒲公英 12g,全銀花 9g,連翹 9g。 如發於下肢的溼疹,亦可用萆薢滲溼湯。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脾溼型

主證:由於脾運失健,溼從內生,浸淫成瘡。 多見於亞急 性溼疹或泛發性溼疹。 皮膚起水窠,色黯淡不紅,瘙癢出水。 或有胃脘痛,飲食不多,面色萎黃,腿腳浮腫,大便溏,尿微黃 等。 舌淡,苔白或膩,脈緩。

治法:健脾除溼。

方用:除溼胃苓湯加減。

方藥:蒼朮 9 g,陳皮 9 g,川厚朴 9 g,豬苓 9g,茯苓 9 g,澤 瀉 9 g,六一散 9 g(包),白鮮皮 9 g,地膚子 9 g。 如胃納不馨加藿香9 g,佩蘭 9 g,以芳香化溼。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血熱型

主證:由於內蘊溼熱,外受於風,熱重於溼。 相當於丘疹 性溼疹。 遍身起紅丘疹,瘙癢極甚,搔破出血。 中醫稱粟瘡或 血風瘡。 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

治法:涼血清熱,祛風除溼。

方用:涼血除溼湯加減。

方藥:生地 30 g,牡丹皮 9 g,赤芍 9 g,豨薟草 9 g,海桐皮 9 g,苦蔘 9 g,白鮮皮 9 g,地膚子 9 g,六一散 9 g(包)。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陰傷型

主證:由於滲水日久,傷陰耗血,血燥生風。 多見於亞急 性、泛發性溼疹。 皮膚浸潤,乾燥脫屑,瘙癢劇烈,略見出水。 舌紅苔光,脈細弦滑。

治法:滋陰養血,除溼止癢。

方用:滋陰除溼湯。

方藥:生地 30 g,玄蔘 9 g,當歸 9 g,丹蔘 12 g,茯苓 9 g, 澤瀉 9 g,白鮮皮 6 g,蛇床子 9 g。 本方用於滲水日久傷陰耗血之證,生地、玄蔘、當歸、丹 參滋陰養血不致助溼,茯苓、澤瀉除溼而不傷陰。 用於反覆不 愈的溼疹及慢性陰囊溼疹,療效較好。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溼疹的治療

內治法

包括辨證分型和中成藥治療。 辨證分型方法 很多,通過臨床實踐,我們認為下列分型比較實用。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溼熱型

主證:由於血熱脾溼,浸淫肌膚。 多見於急性溼疹、脂溢 性溼疹以及慢性溼疹急性發作期。 皮膚起紅斑水皰,瘙癢極 甚,黃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結黃痂、糜爛、蛻皮。 大便幹,小便 黃赤,舌紅苔黃或膩,脈濡滑。

治法:利溼清熱。

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方藥:龍膽草9g,黃芩9g,黑山梔9g,生地30g,牡丹皮9g,赤 芍 9 g,茯苓皮 9 g,澤瀉 9 g,木通 6 g,車前子 9 g(包),六一散 9 g(包)。 如因搔抓感染起膿皰時,加蒲公英 12g,全銀花 9g,連翹 9g。 如發於下肢的溼疹,亦可用萆薢滲溼湯。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脾溼型

主證:由於脾運失健,溼從內生,浸淫成瘡。 多見於亞急 性溼疹或泛發性溼疹。 皮膚起水窠,色黯淡不紅,瘙癢出水。 或有胃脘痛,飲食不多,面色萎黃,腿腳浮腫,大便溏,尿微黃 等。 舌淡,苔白或膩,脈緩。

治法:健脾除溼。

方用:除溼胃苓湯加減。

方藥:蒼朮 9 g,陳皮 9 g,川厚朴 9 g,豬苓 9g,茯苓 9 g,澤 瀉 9 g,六一散 9 g(包),白鮮皮 9 g,地膚子 9 g。 如胃納不馨加藿香9 g,佩蘭 9 g,以芳香化溼。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血熱型

主證:由於內蘊溼熱,外受於風,熱重於溼。 相當於丘疹 性溼疹。 遍身起紅丘疹,瘙癢極甚,搔破出血。 中醫稱粟瘡或 血風瘡。 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

治法:涼血清熱,祛風除溼。

方用:涼血除溼湯加減。

方藥:生地 30 g,牡丹皮 9 g,赤芍 9 g,豨薟草 9 g,海桐皮 9 g,苦蔘 9 g,白鮮皮 9 g,地膚子 9 g,六一散 9 g(包)。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陰傷型

主證:由於滲水日久,傷陰耗血,血燥生風。 多見於亞急 性、泛發性溼疹。 皮膚浸潤,乾燥脫屑,瘙癢劇烈,略見出水。 舌紅苔光,脈細弦滑。

治法:滋陰養血,除溼止癢。

方用:滋陰除溼湯。

方藥:生地 30 g,玄蔘 9 g,當歸 9 g,丹蔘 12 g,茯苓 9 g, 澤瀉 9 g,白鮮皮 6 g,蛇床子 9 g。 本方用於滲水日久傷陰耗血之證,生地、玄蔘、當歸、丹 參滋陰養血不致助溼,茯苓、澤瀉除溼而不傷陰。 用於反覆不 愈的溼疹及慢性陰囊溼疹,療效較好。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溼瘀互結型

主證:原患下肢靜脈曲張處發生瘀滯性紫斑,日久引起 溼疹樣改變,伴有下肢潰瘍、皮膚烏黑、肥厚、苔蘚樣外觀,病 情時好時壞,纏綿數十年不愈。 舌質暗紅,苔薄白或少苔,脈 沉澀。

治法:化瘀滲溼。

方用:桃仁承氣湯加減。

方藥:桃仁 6 g,炒枳實 6 g,蘇木 6 g,柴胡 6 g,桂枝 6 g, 青皮 10 g,赤芍 10 g,白芍 10 g,當歸 10 g,酒大黃 10 g,漢防 己 12 g,澤瀉 12 g,丹蔘 12 g,赤小豆 15~30 g。 局部瘙癢者加白鮮皮、地膚子祛溼止癢;局部疼痛明顯 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止痛。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溼疹的治療

內治法

包括辨證分型和中成藥治療。 辨證分型方法 很多,通過臨床實踐,我們認為下列分型比較實用。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溼熱型

主證:由於血熱脾溼,浸淫肌膚。 多見於急性溼疹、脂溢 性溼疹以及慢性溼疹急性發作期。 皮膚起紅斑水皰,瘙癢極 甚,黃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結黃痂、糜爛、蛻皮。 大便幹,小便 黃赤,舌紅苔黃或膩,脈濡滑。

治法:利溼清熱。

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方藥:龍膽草9g,黃芩9g,黑山梔9g,生地30g,牡丹皮9g,赤 芍 9 g,茯苓皮 9 g,澤瀉 9 g,木通 6 g,車前子 9 g(包),六一散 9 g(包)。 如因搔抓感染起膿皰時,加蒲公英 12g,全銀花 9g,連翹 9g。 如發於下肢的溼疹,亦可用萆薢滲溼湯。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脾溼型

主證:由於脾運失健,溼從內生,浸淫成瘡。 多見於亞急 性溼疹或泛發性溼疹。 皮膚起水窠,色黯淡不紅,瘙癢出水。 或有胃脘痛,飲食不多,面色萎黃,腿腳浮腫,大便溏,尿微黃 等。 舌淡,苔白或膩,脈緩。

治法:健脾除溼。

方用:除溼胃苓湯加減。

方藥:蒼朮 9 g,陳皮 9 g,川厚朴 9 g,豬苓 9g,茯苓 9 g,澤 瀉 9 g,六一散 9 g(包),白鮮皮 9 g,地膚子 9 g。 如胃納不馨加藿香9 g,佩蘭 9 g,以芳香化溼。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血熱型

主證:由於內蘊溼熱,外受於風,熱重於溼。 相當於丘疹 性溼疹。 遍身起紅丘疹,瘙癢極甚,搔破出血。 中醫稱粟瘡或 血風瘡。 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

治法:涼血清熱,祛風除溼。

方用:涼血除溼湯加減。

方藥:生地 30 g,牡丹皮 9 g,赤芍 9 g,豨薟草 9 g,海桐皮 9 g,苦蔘 9 g,白鮮皮 9 g,地膚子 9 g,六一散 9 g(包)。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陰傷型

主證:由於滲水日久,傷陰耗血,血燥生風。 多見於亞急 性、泛發性溼疹。 皮膚浸潤,乾燥脫屑,瘙癢劇烈,略見出水。 舌紅苔光,脈細弦滑。

治法:滋陰養血,除溼止癢。

方用:滋陰除溼湯。

方藥:生地 30 g,玄蔘 9 g,當歸 9 g,丹蔘 12 g,茯苓 9 g, 澤瀉 9 g,白鮮皮 6 g,蛇床子 9 g。 本方用於滲水日久傷陰耗血之證,生地、玄蔘、當歸、丹 參滋陰養血不致助溼,茯苓、澤瀉除溼而不傷陰。 用於反覆不 愈的溼疹及慢性陰囊溼疹,療效較好。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溼瘀互結型

主證:原患下肢靜脈曲張處發生瘀滯性紫斑,日久引起 溼疹樣改變,伴有下肢潰瘍、皮膚烏黑、肥厚、苔蘚樣外觀,病 情時好時壞,纏綿數十年不愈。 舌質暗紅,苔薄白或少苔,脈 沉澀。

治法:化瘀滲溼。

方用:桃仁承氣湯加減。

方藥:桃仁 6 g,炒枳實 6 g,蘇木 6 g,柴胡 6 g,桂枝 6 g, 青皮 10 g,赤芍 10 g,白芍 10 g,當歸 10 g,酒大黃 10 g,漢防 己 12 g,澤瀉 12 g,丹蔘 12 g,赤小豆 15~30 g。 局部瘙癢者加白鮮皮、地膚子祛溼止癢;局部疼痛明顯 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止痛。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肝腎陰虛型

主證:皮疹泛發全身,其中以肘窩、膕窩最為明顯;有的 是侷限性肥厚與輕度糜爛滲出交替出現; 有的為扁平丘疹, 高出表皮,常因劇烈發癢而搔抓,使之皮膚乾燥似皮革,紋理 加深,膚色暗紅。 舌質紅或微絳,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滋腎柔肝。

方用:地黃飲子加減。

方藥:何首烏 12 g,熟地黃 12 g,鉤藤 12 g,當歸 12 g,炒 白芍 10 g,茯苓 10 g,炒牡丹皮 10 g,枸杞子 10 g,澤瀉 10 g, 地骨皮 10 g,炒杜仲 10 g,續斷 10 g,酸棗仁 10 g,山藥 15 g, 薏苡仁 15 g。 癢劇者以牡蠣重鎮安神,熄風止癢。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溼疹的治療

內治法

包括辨證分型和中成藥治療。 辨證分型方法 很多,通過臨床實踐,我們認為下列分型比較實用。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溼熱型

主證:由於血熱脾溼,浸淫肌膚。 多見於急性溼疹、脂溢 性溼疹以及慢性溼疹急性發作期。 皮膚起紅斑水皰,瘙癢極 甚,黃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結黃痂、糜爛、蛻皮。 大便幹,小便 黃赤,舌紅苔黃或膩,脈濡滑。

治法:利溼清熱。

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方藥:龍膽草9g,黃芩9g,黑山梔9g,生地30g,牡丹皮9g,赤 芍 9 g,茯苓皮 9 g,澤瀉 9 g,木通 6 g,車前子 9 g(包),六一散 9 g(包)。 如因搔抓感染起膿皰時,加蒲公英 12g,全銀花 9g,連翹 9g。 如發於下肢的溼疹,亦可用萆薢滲溼湯。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脾溼型

主證:由於脾運失健,溼從內生,浸淫成瘡。 多見於亞急 性溼疹或泛發性溼疹。 皮膚起水窠,色黯淡不紅,瘙癢出水。 或有胃脘痛,飲食不多,面色萎黃,腿腳浮腫,大便溏,尿微黃 等。 舌淡,苔白或膩,脈緩。

治法:健脾除溼。

方用:除溼胃苓湯加減。

方藥:蒼朮 9 g,陳皮 9 g,川厚朴 9 g,豬苓 9g,茯苓 9 g,澤 瀉 9 g,六一散 9 g(包),白鮮皮 9 g,地膚子 9 g。 如胃納不馨加藿香9 g,佩蘭 9 g,以芳香化溼。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血熱型

主證:由於內蘊溼熱,外受於風,熱重於溼。 相當於丘疹 性溼疹。 遍身起紅丘疹,瘙癢極甚,搔破出血。 中醫稱粟瘡或 血風瘡。 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

治法:涼血清熱,祛風除溼。

方用:涼血除溼湯加減。

方藥:生地 30 g,牡丹皮 9 g,赤芍 9 g,豨薟草 9 g,海桐皮 9 g,苦蔘 9 g,白鮮皮 9 g,地膚子 9 g,六一散 9 g(包)。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陰傷型

主證:由於滲水日久,傷陰耗血,血燥生風。 多見於亞急 性、泛發性溼疹。 皮膚浸潤,乾燥脫屑,瘙癢劇烈,略見出水。 舌紅苔光,脈細弦滑。

治法:滋陰養血,除溼止癢。

方用:滋陰除溼湯。

方藥:生地 30 g,玄蔘 9 g,當歸 9 g,丹蔘 12 g,茯苓 9 g, 澤瀉 9 g,白鮮皮 6 g,蛇床子 9 g。 本方用於滲水日久傷陰耗血之證,生地、玄蔘、當歸、丹 參滋陰養血不致助溼,茯苓、澤瀉除溼而不傷陰。 用於反覆不 愈的溼疹及慢性陰囊溼疹,療效較好。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溼瘀互結型

主證:原患下肢靜脈曲張處發生瘀滯性紫斑,日久引起 溼疹樣改變,伴有下肢潰瘍、皮膚烏黑、肥厚、苔蘚樣外觀,病 情時好時壞,纏綿數十年不愈。 舌質暗紅,苔薄白或少苔,脈 沉澀。

治法:化瘀滲溼。

方用:桃仁承氣湯加減。

方藥:桃仁 6 g,炒枳實 6 g,蘇木 6 g,柴胡 6 g,桂枝 6 g, 青皮 10 g,赤芍 10 g,白芍 10 g,當歸 10 g,酒大黃 10 g,漢防 己 12 g,澤瀉 12 g,丹蔘 12 g,赤小豆 15~30 g。 局部瘙癢者加白鮮皮、地膚子祛溼止癢;局部疼痛明顯 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止痛。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肝腎陰虛型

主證:皮疹泛發全身,其中以肘窩、膕窩最為明顯;有的 是侷限性肥厚與輕度糜爛滲出交替出現; 有的為扁平丘疹, 高出表皮,常因劇烈發癢而搔抓,使之皮膚乾燥似皮革,紋理 加深,膚色暗紅。 舌質紅或微絳,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滋腎柔肝。

方用:地黃飲子加減。

方藥:何首烏 12 g,熟地黃 12 g,鉤藤 12 g,當歸 12 g,炒 白芍 10 g,茯苓 10 g,炒牡丹皮 10 g,枸杞子 10 g,澤瀉 10 g, 地骨皮 10 g,炒杜仲 10 g,續斷 10 g,酸棗仁 10 g,山藥 15 g, 薏苡仁 15 g。 癢劇者以牡蠣重鎮安神,熄風止癢。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特殊部位的辨治

侷限於不同部位溼疹的論治,應注 意經絡循行部位及臟腑開竅所主部位的不同。 脾開竅於口,其榮在脣,足陽明胃經循口繞脣,口脣溼疹、口周皮炎可從脾 胃論治,屬溼熱者用瀉黃散加減,寒溼者用理中湯加味。 耳部 溼疹屬足少陽膽經循行部位,少陽主火,火動肝風,治宜條達 肝膽,清解風火,可用清肝飲、龍膽瀉肝湯。 乳部溼疹,乳頭屬 肝,乳暈屬胃,肝胃失和,肝經疏洩失職,胃經水溼停蓄,治以 條達肝鬱,分消水溼,實證用柴胡疏肝散,虛證用逍遙散,俱 加分清水溼之品。 陰囊屬足厥陰肝經循行所及,腎開竅於二 陰,陰囊溼疹從肝腎論治,溼熱用龍膽瀉肝湯,虛證應滋補肝 腎,用加減地黃湯。

中成藥

急性期熱毒壅盛的溼疹可用連翹敗毒丸,表 裡雙解用防風通聖丸, 溼熱內蘊的溼疹可用龍膽瀉肝丸,溼 熱下注發生於下肢的溼疹用二妙丸,慢性溼疹脾虛溼盛的可 用參苓白朮丸,氣血兩虛的慢性溼疹可用八珍沖劑,血虛夾 瘀肌膚甲錯的慢性肥厚性損害可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或大黃 蟲丸,發生於乳房部位的溼疹可用加味逍遙丸,肝腎不足 的慢性溼疹可用知柏地黃丸等。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溼疹的治療

內治法

包括辨證分型和中成藥治療。 辨證分型方法 很多,通過臨床實踐,我們認為下列分型比較實用。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溼熱型

主證:由於血熱脾溼,浸淫肌膚。 多見於急性溼疹、脂溢 性溼疹以及慢性溼疹急性發作期。 皮膚起紅斑水皰,瘙癢極 甚,黃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結黃痂、糜爛、蛻皮。 大便幹,小便 黃赤,舌紅苔黃或膩,脈濡滑。

治法:利溼清熱。

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方藥:龍膽草9g,黃芩9g,黑山梔9g,生地30g,牡丹皮9g,赤 芍 9 g,茯苓皮 9 g,澤瀉 9 g,木通 6 g,車前子 9 g(包),六一散 9 g(包)。 如因搔抓感染起膿皰時,加蒲公英 12g,全銀花 9g,連翹 9g。 如發於下肢的溼疹,亦可用萆薢滲溼湯。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脾溼型

主證:由於脾運失健,溼從內生,浸淫成瘡。 多見於亞急 性溼疹或泛發性溼疹。 皮膚起水窠,色黯淡不紅,瘙癢出水。 或有胃脘痛,飲食不多,面色萎黃,腿腳浮腫,大便溏,尿微黃 等。 舌淡,苔白或膩,脈緩。

治法:健脾除溼。

方用:除溼胃苓湯加減。

方藥:蒼朮 9 g,陳皮 9 g,川厚朴 9 g,豬苓 9g,茯苓 9 g,澤 瀉 9 g,六一散 9 g(包),白鮮皮 9 g,地膚子 9 g。 如胃納不馨加藿香9 g,佩蘭 9 g,以芳香化溼。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血熱型

主證:由於內蘊溼熱,外受於風,熱重於溼。 相當於丘疹 性溼疹。 遍身起紅丘疹,瘙癢極甚,搔破出血。 中醫稱粟瘡或 血風瘡。 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

治法:涼血清熱,祛風除溼。

方用:涼血除溼湯加減。

方藥:生地 30 g,牡丹皮 9 g,赤芍 9 g,豨薟草 9 g,海桐皮 9 g,苦蔘 9 g,白鮮皮 9 g,地膚子 9 g,六一散 9 g(包)。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陰傷型

主證:由於滲水日久,傷陰耗血,血燥生風。 多見於亞急 性、泛發性溼疹。 皮膚浸潤,乾燥脫屑,瘙癢劇烈,略見出水。 舌紅苔光,脈細弦滑。

治法:滋陰養血,除溼止癢。

方用:滋陰除溼湯。

方藥:生地 30 g,玄蔘 9 g,當歸 9 g,丹蔘 12 g,茯苓 9 g, 澤瀉 9 g,白鮮皮 6 g,蛇床子 9 g。 本方用於滲水日久傷陰耗血之證,生地、玄蔘、當歸、丹 參滋陰養血不致助溼,茯苓、澤瀉除溼而不傷陰。 用於反覆不 愈的溼疹及慢性陰囊溼疹,療效較好。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溼瘀互結型

主證:原患下肢靜脈曲張處發生瘀滯性紫斑,日久引起 溼疹樣改變,伴有下肢潰瘍、皮膚烏黑、肥厚、苔蘚樣外觀,病 情時好時壞,纏綿數十年不愈。 舌質暗紅,苔薄白或少苔,脈 沉澀。

治法:化瘀滲溼。

方用:桃仁承氣湯加減。

方藥:桃仁 6 g,炒枳實 6 g,蘇木 6 g,柴胡 6 g,桂枝 6 g, 青皮 10 g,赤芍 10 g,白芍 10 g,當歸 10 g,酒大黃 10 g,漢防 己 12 g,澤瀉 12 g,丹蔘 12 g,赤小豆 15~30 g。 局部瘙癢者加白鮮皮、地膚子祛溼止癢;局部疼痛明顯 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止痛。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肝腎陰虛型

主證:皮疹泛發全身,其中以肘窩、膕窩最為明顯;有的 是侷限性肥厚與輕度糜爛滲出交替出現; 有的為扁平丘疹, 高出表皮,常因劇烈發癢而搔抓,使之皮膚乾燥似皮革,紋理 加深,膚色暗紅。 舌質紅或微絳,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滋腎柔肝。

方用:地黃飲子加減。

方藥:何首烏 12 g,熟地黃 12 g,鉤藤 12 g,當歸 12 g,炒 白芍 10 g,茯苓 10 g,炒牡丹皮 10 g,枸杞子 10 g,澤瀉 10 g, 地骨皮 10 g,炒杜仲 10 g,續斷 10 g,酸棗仁 10 g,山藥 15 g, 薏苡仁 15 g。 癢劇者以牡蠣重鎮安神,熄風止癢。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特殊部位的辨治

侷限於不同部位溼疹的論治,應注 意經絡循行部位及臟腑開竅所主部位的不同。 脾開竅於口,其榮在脣,足陽明胃經循口繞脣,口脣溼疹、口周皮炎可從脾 胃論治,屬溼熱者用瀉黃散加減,寒溼者用理中湯加味。 耳部 溼疹屬足少陽膽經循行部位,少陽主火,火動肝風,治宜條達 肝膽,清解風火,可用清肝飲、龍膽瀉肝湯。 乳部溼疹,乳頭屬 肝,乳暈屬胃,肝胃失和,肝經疏洩失職,胃經水溼停蓄,治以 條達肝鬱,分消水溼,實證用柴胡疏肝散,虛證用逍遙散,俱 加分清水溼之品。 陰囊屬足厥陰肝經循行所及,腎開竅於二 陰,陰囊溼疹從肝腎論治,溼熱用龍膽瀉肝湯,虛證應滋補肝 腎,用加減地黃湯。

中成藥

急性期熱毒壅盛的溼疹可用連翹敗毒丸,表 裡雙解用防風通聖丸, 溼熱內蘊的溼疹可用龍膽瀉肝丸,溼 熱下注發生於下肢的溼疹用二妙丸,慢性溼疹脾虛溼盛的可 用參苓白朮丸,氣血兩虛的慢性溼疹可用八珍沖劑,血虛夾 瘀肌膚甲錯的慢性肥厚性損害可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或大黃 蟲丸,發生於乳房部位的溼疹可用加味逍遙丸,肝腎不足 的慢性溼疹可用知柏地黃丸等。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外治法

中藥 根據不同皮損的中醫辨證,選擇性味功能相適 應的中藥外用,並需按皮損急慢性不同性質及階段選擇適合 的劑型。 急性紅腫糜爛滲出時宜用中藥溼敷(溻漬法),此時熱毒 俱盛宜選清熱解毒藥,如馬齒莧、黃柏、蒲公英、龍膽草,單味 或數味合煎 (煎液應保持適當濃度, 過濃對急性皮損有刺 激),煎液作冷溼敷。 溼敷後可用甘草油或紫草油調清熱解毒 類粉劑外敷,複方藥可選祛溼散、新三妙散等。 如僅有潮紅、丘疹而無滲出,可直接用上述單複方清熱 解毒粉劑外撲,或水調敷。 癢重時方內可加少量止癢藥,如滑石粉 20 g,黃連粉 10 g,寒水石粉 10 g、冰片粉 2 g,混勻外 用。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溼疹的治療

內治法

包括辨證分型和中成藥治療。 辨證分型方法 很多,通過臨床實踐,我們認為下列分型比較實用。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溼熱型

主證:由於血熱脾溼,浸淫肌膚。 多見於急性溼疹、脂溢 性溼疹以及慢性溼疹急性發作期。 皮膚起紅斑水皰,瘙癢極 甚,黃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結黃痂、糜爛、蛻皮。 大便幹,小便 黃赤,舌紅苔黃或膩,脈濡滑。

治法:利溼清熱。

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方藥:龍膽草9g,黃芩9g,黑山梔9g,生地30g,牡丹皮9g,赤 芍 9 g,茯苓皮 9 g,澤瀉 9 g,木通 6 g,車前子 9 g(包),六一散 9 g(包)。 如因搔抓感染起膿皰時,加蒲公英 12g,全銀花 9g,連翹 9g。 如發於下肢的溼疹,亦可用萆薢滲溼湯。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脾溼型

主證:由於脾運失健,溼從內生,浸淫成瘡。 多見於亞急 性溼疹或泛發性溼疹。 皮膚起水窠,色黯淡不紅,瘙癢出水。 或有胃脘痛,飲食不多,面色萎黃,腿腳浮腫,大便溏,尿微黃 等。 舌淡,苔白或膩,脈緩。

治法:健脾除溼。

方用:除溼胃苓湯加減。

方藥:蒼朮 9 g,陳皮 9 g,川厚朴 9 g,豬苓 9g,茯苓 9 g,澤 瀉 9 g,六一散 9 g(包),白鮮皮 9 g,地膚子 9 g。 如胃納不馨加藿香9 g,佩蘭 9 g,以芳香化溼。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血熱型

主證:由於內蘊溼熱,外受於風,熱重於溼。 相當於丘疹 性溼疹。 遍身起紅丘疹,瘙癢極甚,搔破出血。 中醫稱粟瘡或 血風瘡。 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

治法:涼血清熱,祛風除溼。

方用:涼血除溼湯加減。

方藥:生地 30 g,牡丹皮 9 g,赤芍 9 g,豨薟草 9 g,海桐皮 9 g,苦蔘 9 g,白鮮皮 9 g,地膚子 9 g,六一散 9 g(包)。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陰傷型

主證:由於滲水日久,傷陰耗血,血燥生風。 多見於亞急 性、泛發性溼疹。 皮膚浸潤,乾燥脫屑,瘙癢劇烈,略見出水。 舌紅苔光,脈細弦滑。

治法:滋陰養血,除溼止癢。

方用:滋陰除溼湯。

方藥:生地 30 g,玄蔘 9 g,當歸 9 g,丹蔘 12 g,茯苓 9 g, 澤瀉 9 g,白鮮皮 6 g,蛇床子 9 g。 本方用於滲水日久傷陰耗血之證,生地、玄蔘、當歸、丹 參滋陰養血不致助溼,茯苓、澤瀉除溼而不傷陰。 用於反覆不 愈的溼疹及慢性陰囊溼疹,療效較好。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溼瘀互結型

主證:原患下肢靜脈曲張處發生瘀滯性紫斑,日久引起 溼疹樣改變,伴有下肢潰瘍、皮膚烏黑、肥厚、苔蘚樣外觀,病 情時好時壞,纏綿數十年不愈。 舌質暗紅,苔薄白或少苔,脈 沉澀。

治法:化瘀滲溼。

方用:桃仁承氣湯加減。

方藥:桃仁 6 g,炒枳實 6 g,蘇木 6 g,柴胡 6 g,桂枝 6 g, 青皮 10 g,赤芍 10 g,白芍 10 g,當歸 10 g,酒大黃 10 g,漢防 己 12 g,澤瀉 12 g,丹蔘 12 g,赤小豆 15~30 g。 局部瘙癢者加白鮮皮、地膚子祛溼止癢;局部疼痛明顯 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止痛。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肝腎陰虛型

主證:皮疹泛發全身,其中以肘窩、膕窩最為明顯;有的 是侷限性肥厚與輕度糜爛滲出交替出現; 有的為扁平丘疹, 高出表皮,常因劇烈發癢而搔抓,使之皮膚乾燥似皮革,紋理 加深,膚色暗紅。 舌質紅或微絳,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滋腎柔肝。

方用:地黃飲子加減。

方藥:何首烏 12 g,熟地黃 12 g,鉤藤 12 g,當歸 12 g,炒 白芍 10 g,茯苓 10 g,炒牡丹皮 10 g,枸杞子 10 g,澤瀉 10 g, 地骨皮 10 g,炒杜仲 10 g,續斷 10 g,酸棗仁 10 g,山藥 15 g, 薏苡仁 15 g。 癢劇者以牡蠣重鎮安神,熄風止癢。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特殊部位的辨治

侷限於不同部位溼疹的論治,應注 意經絡循行部位及臟腑開竅所主部位的不同。 脾開竅於口,其榮在脣,足陽明胃經循口繞脣,口脣溼疹、口周皮炎可從脾 胃論治,屬溼熱者用瀉黃散加減,寒溼者用理中湯加味。 耳部 溼疹屬足少陽膽經循行部位,少陽主火,火動肝風,治宜條達 肝膽,清解風火,可用清肝飲、龍膽瀉肝湯。 乳部溼疹,乳頭屬 肝,乳暈屬胃,肝胃失和,肝經疏洩失職,胃經水溼停蓄,治以 條達肝鬱,分消水溼,實證用柴胡疏肝散,虛證用逍遙散,俱 加分清水溼之品。 陰囊屬足厥陰肝經循行所及,腎開竅於二 陰,陰囊溼疹從肝腎論治,溼熱用龍膽瀉肝湯,虛證應滋補肝 腎,用加減地黃湯。

中成藥

急性期熱毒壅盛的溼疹可用連翹敗毒丸,表 裡雙解用防風通聖丸, 溼熱內蘊的溼疹可用龍膽瀉肝丸,溼 熱下注發生於下肢的溼疹用二妙丸,慢性溼疹脾虛溼盛的可 用參苓白朮丸,氣血兩虛的慢性溼疹可用八珍沖劑,血虛夾 瘀肌膚甲錯的慢性肥厚性損害可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或大黃 蟲丸,發生於乳房部位的溼疹可用加味逍遙丸,肝腎不足 的慢性溼疹可用知柏地黃丸等。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外治法

中藥 根據不同皮損的中醫辨證,選擇性味功能相適 應的中藥外用,並需按皮損急慢性不同性質及階段選擇適合 的劑型。 急性紅腫糜爛滲出時宜用中藥溼敷(溻漬法),此時熱毒 俱盛宜選清熱解毒藥,如馬齒莧、黃柏、蒲公英、龍膽草,單味 或數味合煎 (煎液應保持適當濃度, 過濃對急性皮損有刺 激),煎液作冷溼敷。 溼敷後可用甘草油或紫草油調清熱解毒 類粉劑外敷,複方藥可選祛溼散、新三妙散等。 如僅有潮紅、丘疹而無滲出,可直接用上述單複方清熱 解毒粉劑外撲,或水調敷。 癢重時方內可加少量止癢藥,如滑石粉 20 g,黃連粉 10 g,寒水石粉 10 g、冰片粉 2 g,混勻外 用。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急性後期出現落屑時,應選無刺激外用中藥膏,保護皮 損,避免外界刺激,可用黃連膏、清涼膏之類。 此時如處理不 當易致病程遷延復發,或轉為慢性不愈。 亞急性期除用上述無刺激中藥軟膏外,尚可加入低濃度 中藥餾油如黑豆餾油、核桃仁焦油等,20%蛇床子膏。 慢性期軟膏中藥餾油的濃度可稍增,可用一些活血軟堅 潤膚藥或大楓子油,可用中藥硬膏,如趙炳南研製的稀釋拔 膏、黑色拔膏棍等。

其他方法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瞭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溼疹的治療

內治法

包括辨證分型和中成藥治療。 辨證分型方法 很多,通過臨床實踐,我們認為下列分型比較實用。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溼熱型

主證:由於血熱脾溼,浸淫肌膚。 多見於急性溼疹、脂溢 性溼疹以及慢性溼疹急性發作期。 皮膚起紅斑水皰,瘙癢極 甚,黃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結黃痂、糜爛、蛻皮。 大便幹,小便 黃赤,舌紅苔黃或膩,脈濡滑。

治法:利溼清熱。

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方藥:龍膽草9g,黃芩9g,黑山梔9g,生地30g,牡丹皮9g,赤 芍 9 g,茯苓皮 9 g,澤瀉 9 g,木通 6 g,車前子 9 g(包),六一散 9 g(包)。 如因搔抓感染起膿皰時,加蒲公英 12g,全銀花 9g,連翹 9g。 如發於下肢的溼疹,亦可用萆薢滲溼湯。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脾溼型

主證:由於脾運失健,溼從內生,浸淫成瘡。 多見於亞急 性溼疹或泛發性溼疹。 皮膚起水窠,色黯淡不紅,瘙癢出水。 或有胃脘痛,飲食不多,面色萎黃,腿腳浮腫,大便溏,尿微黃 等。 舌淡,苔白或膩,脈緩。

治法:健脾除溼。

方用:除溼胃苓湯加減。

方藥:蒼朮 9 g,陳皮 9 g,川厚朴 9 g,豬苓 9g,茯苓 9 g,澤 瀉 9 g,六一散 9 g(包),白鮮皮 9 g,地膚子 9 g。 如胃納不馨加藿香9 g,佩蘭 9 g,以芳香化溼。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血熱型

主證:由於內蘊溼熱,外受於風,熱重於溼。 相當於丘疹 性溼疹。 遍身起紅丘疹,瘙癢極甚,搔破出血。 中醫稱粟瘡或 血風瘡。 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

治法:涼血清熱,祛風除溼。

方用:涼血除溼湯加減。

方藥:生地 30 g,牡丹皮 9 g,赤芍 9 g,豨薟草 9 g,海桐皮 9 g,苦蔘 9 g,白鮮皮 9 g,地膚子 9 g,六一散 9 g(包)。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陰傷型

主證:由於滲水日久,傷陰耗血,血燥生風。 多見於亞急 性、泛發性溼疹。 皮膚浸潤,乾燥脫屑,瘙癢劇烈,略見出水。 舌紅苔光,脈細弦滑。

治法:滋陰養血,除溼止癢。

方用:滋陰除溼湯。

方藥:生地 30 g,玄蔘 9 g,當歸 9 g,丹蔘 12 g,茯苓 9 g, 澤瀉 9 g,白鮮皮 6 g,蛇床子 9 g。 本方用於滲水日久傷陰耗血之證,生地、玄蔘、當歸、丹 參滋陰養血不致助溼,茯苓、澤瀉除溼而不傷陰。 用於反覆不 愈的溼疹及慢性陰囊溼疹,療效較好。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溼瘀互結型

主證:原患下肢靜脈曲張處發生瘀滯性紫斑,日久引起 溼疹樣改變,伴有下肢潰瘍、皮膚烏黑、肥厚、苔蘚樣外觀,病 情時好時壞,纏綿數十年不愈。 舌質暗紅,苔薄白或少苔,脈 沉澀。

治法:化瘀滲溼。

方用:桃仁承氣湯加減。

方藥:桃仁 6 g,炒枳實 6 g,蘇木 6 g,柴胡 6 g,桂枝 6 g, 青皮 10 g,赤芍 10 g,白芍 10 g,當歸 10 g,酒大黃 10 g,漢防 己 12 g,澤瀉 12 g,丹蔘 12 g,赤小豆 15~30 g。 局部瘙癢者加白鮮皮、地膚子祛溼止癢;局部疼痛明顯 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止痛。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肝腎陰虛型

主證:皮疹泛發全身,其中以肘窩、膕窩最為明顯;有的 是侷限性肥厚與輕度糜爛滲出交替出現; 有的為扁平丘疹, 高出表皮,常因劇烈發癢而搔抓,使之皮膚乾燥似皮革,紋理 加深,膚色暗紅。 舌質紅或微絳,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滋腎柔肝。

方用:地黃飲子加減。

方藥:何首烏 12 g,熟地黃 12 g,鉤藤 12 g,當歸 12 g,炒 白芍 10 g,茯苓 10 g,炒牡丹皮 10 g,枸杞子 10 g,澤瀉 10 g, 地骨皮 10 g,炒杜仲 10 g,續斷 10 g,酸棗仁 10 g,山藥 15 g, 薏苡仁 15 g。 癢劇者以牡蠣重鎮安神,熄風止癢。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特殊部位的辨治

侷限於不同部位溼疹的論治,應注 意經絡循行部位及臟腑開竅所主部位的不同。 脾開竅於口,其榮在脣,足陽明胃經循口繞脣,口脣溼疹、口周皮炎可從脾 胃論治,屬溼熱者用瀉黃散加減,寒溼者用理中湯加味。 耳部 溼疹屬足少陽膽經循行部位,少陽主火,火動肝風,治宜條達 肝膽,清解風火,可用清肝飲、龍膽瀉肝湯。 乳部溼疹,乳頭屬 肝,乳暈屬胃,肝胃失和,肝經疏洩失職,胃經水溼停蓄,治以 條達肝鬱,分消水溼,實證用柴胡疏肝散,虛證用逍遙散,俱 加分清水溼之品。 陰囊屬足厥陰肝經循行所及,腎開竅於二 陰,陰囊溼疹從肝腎論治,溼熱用龍膽瀉肝湯,虛證應滋補肝 腎,用加減地黃湯。

中成藥

急性期熱毒壅盛的溼疹可用連翹敗毒丸,表 裡雙解用防風通聖丸, 溼熱內蘊的溼疹可用龍膽瀉肝丸,溼 熱下注發生於下肢的溼疹用二妙丸,慢性溼疹脾虛溼盛的可 用參苓白朮丸,氣血兩虛的慢性溼疹可用八珍沖劑,血虛夾 瘀肌膚甲錯的慢性肥厚性損害可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或大黃 蟲丸,發生於乳房部位的溼疹可用加味逍遙丸,肝腎不足 的慢性溼疹可用知柏地黃丸等。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外治法

中藥 根據不同皮損的中醫辨證,選擇性味功能相適 應的中藥外用,並需按皮損急慢性不同性質及階段選擇適合 的劑型。 急性紅腫糜爛滲出時宜用中藥溼敷(溻漬法),此時熱毒 俱盛宜選清熱解毒藥,如馬齒莧、黃柏、蒲公英、龍膽草,單味 或數味合煎 (煎液應保持適當濃度, 過濃對急性皮損有刺 激),煎液作冷溼敷。 溼敷後可用甘草油或紫草油調清熱解毒 類粉劑外敷,複方藥可選祛溼散、新三妙散等。 如僅有潮紅、丘疹而無滲出,可直接用上述單複方清熱 解毒粉劑外撲,或水調敷。 癢重時方內可加少量止癢藥,如滑石粉 20 g,黃連粉 10 g,寒水石粉 10 g、冰片粉 2 g,混勻外 用。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急性後期出現落屑時,應選無刺激外用中藥膏,保護皮 損,避免外界刺激,可用黃連膏、清涼膏之類。 此時如處理不 當易致病程遷延復發,或轉為慢性不愈。 亞急性期除用上述無刺激中藥軟膏外,尚可加入低濃度 中藥餾油如黑豆餾油、核桃仁焦油等,20%蛇床子膏。 慢性期軟膏中藥餾油的濃度可稍增,可用一些活血軟堅 潤膚藥或大楓子油,可用中藥硬膏,如趙炳南研製的稀釋拔 膏、黑色拔膏棍等。

其他方法

溼疹的中醫治療——方藥、中成藥、鍼灸等

針刺法最為實用和廣泛而且效果好。 一般 用辨證取穴法。 取尺澤、合谷治療溼疹,對於脾虛溼盛者,加取三陰交、 公孫、足三裡穴,用平補平瀉手法;胃熱者,加取足三裡、中 脘、內關穴,用瀉法;肺熱,加取太淵、列缺穴,用瀉法;肝火亢 盛者,加取太沖、行間、三陰交穴,用瀉法;腎水不足者,加取 太溪、腎俞穴,用補法。手部溼疹取雙側曲池、血海效果好。梅 花針加藥物外敷配合照射TDP 等治療溼疹有效。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安卓用戶獨享——雙11超低價抄底VIP,限時搶購,不容錯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