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想學了!” 面對孩子的半途而廢,你該堅持還是放棄

足球 早期教育 心理 超級育兒師 2018-12-16

作者:匠匠老師

成長案例分析:

小蒙,8歲。因為喜歡足球,爸爸給他報了一個足球訓練班,但是他訓練了幾次,就說不想去了。面對孩子這種“三分鐘熱度”,家長該怎麼辦呢?

孩子為什麼吵著要上興趣班

在8~9歲的階段,孩子開始渴望獲得成就感,他的“成就動機”非常強,看到電視上有什麼酷炫的表演,都想去學一學。

但是,我們不能跟孩子一起只看光鮮亮麗的一面,任何的成功都需要長久的練習。如果只關注到興趣班“厲害”的一面,孩子會很快失去興趣,我們還要適當引導孩子看到裡面的困難

“媽媽,我不想學了!” 面對孩子的半途而廢,你該堅持還是放棄

孩子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很多孩子在興趣班上課之前,並沒有真正做好準備。孩子是否適合這個興趣班,是在心理、生理上都需要關注的。短片裡的小蒙,雖然他對足球很感興趣,但他對於其中的衝突、對抗毫無預設,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媽媽,我不想學了!” 面對孩子的半途而廢,你該堅持還是放棄

你真的瞭解孩子嗎

在案例裡,小蒙的身高、體重都不達標,還曾經有過骨折,但爸爸都沒放在心上。實際上,小蒙曾經骨折的心理陰影,導致其心理狀態沒有恢復,面對這種對抗性較強的體育活動,是有恐懼心理的。我們不能光用自己的心理去認知孩子,要先幫孩子把心裡的結解開,才能讓他真正愛上興趣班。

“媽媽,我不想學了!” 面對孩子的半途而廢,你該堅持還是放棄

美國心理學家Edward L. Deci與Richard Ryan,這兩位學術大咖早在1970年就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這套理論從人性心理需求的角度分析,總結出人如果持續有動機做一件事情,必須同時滿足三大心理訴求:

“媽媽,我不想學了!” 面對孩子的半途而廢,你該堅持還是放棄

自主感(autonomy)

勝任感(competence)

需要感(relatedness)

這就給家長一個重要的啟示:想要讓孩子積極、持續地做一件事情,需要的不只是他的興趣,而是這三樣東西。

如果這3種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興趣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越有興趣,人越有更強的驅動力去做得更好。

“媽媽,我不想學了!” 面對孩子的半途而廢,你該堅持還是放棄

01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

一個人做事的動機取決於這件事是否是你自己決定要去做的,比如短片中的小蒙被精彩的足球比賽所吸引,決定去參加足球訓練,但這只是滿足了促成動機的第一個方面,即自主感(autonomy)”。這才只是一個開始。當孩子開始學習一段時間,就會碰到各種問題。

很可能,他有一天就會來哭著和你說不,想學了,這時你怎麼辦呢?

“媽媽,我不想學了!” 面對孩子的半途而廢,你該堅持還是放棄

繼續尊重孩子的意願嗎?恐怕這時家長們的心態就沒這麼瀟灑了,更有“前瞻性”的父母可能開始憂慮,他說不學就不學,那上學了怎麼辦?要是對數理化不感興趣,怎麼也學不好,還就不學了?

可見,光得到“自主感”並不一定能保證孩子有持續做事情的動機。這時就要談到第二種心理訴求——“勝任感” (competence)。

02讓他覺得自己真的很棒

這種感覺通常有兩種獲取的途徑,一種是從內獲取,孩子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厲害,有能力;還有一種從外部獲取,像是別人誇讚或得獎。

當孩子最初的新鮮勁過去,當他面對一些之前沒想到的困難,他會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做好,從而出現畏難情緒。這時,孩子需要的是“勝任感”。

如果有的父母往揪著“自主感”不放,“當初可是你自己想要學的,怎麼可以現在就打退堂鼓?學東西不堅持哪兒行?”基本上,這話對孩子起不了作用。

“媽媽,我不想學了!” 面對孩子的半途而廢,你該堅持還是放棄

那父母該怎麼從“勝任感”上找突破呢?比如,你可以讓孩子當你的小老師,讓他從你身上找到優越感。同時,你還可以接納孩子沮喪的情緒,試著幫助他平衡“勝任感”。另外,不光要鼓勵他“加油”,更要教他方法去解決問題,才能幫他重新找回“勝任感”。

03人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

人是社會動物,所以特別需要“需要感”(relatedness),而這也是常常被我們忽視的。成長教育家蘭海老師曾經觀察過,中途放棄的孩子看似是失去了興趣,其實是因為在活動中感覺不被接納

不被接納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感覺“我和大家不一樣”。老師的一句否定,同學的一句嘲笑或者抱怨,甚至某次上課大家都會而自己不會,都會讓孩子內心感覺被孤立。

“媽媽,我不想學了!” 面對孩子的半途而廢,你該堅持還是放棄

很多父母在孩子上興趣班的過程中,只是充當監工的角色,天天大呼小叫,孩子並沒有感到父母在自己學習過程中的陪伴作用,也沒有感到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有個堅實的後盾,這讓他們如何能堅持下去?

所以,當孩子告訴你他討厭拉琴的時候,你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我是否認真地當過他的聽眾?有過由衷的讚美嗎?還是他練他的,我玩我的手機?

“媽媽,我不想學了!” 面對孩子的半途而廢,你該堅持還是放棄

當孩子想要放棄當初選擇的興趣班時,我們第一不是想當然認為“他沒興趣了”,而是看看他的哪些需求沒有被滿足?

❶ 比如你是不是忘記了傾聽,使他沒有了“需求感”?

❷ 是不是沒有讓他獨立練習,讓他丟失了“自主感”?

❸ 是不是隻顧著抱怨,沒有與他一起解決問題幫助他重獲“勝任感”?

這樣的反思才是有質量的。

“媽媽,我不想學了!” 面對孩子的半途而廢,你該堅持還是放棄

曾經看過一句話說的很好,“真正的順其自然,其實是竭盡所能之後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不要把什麼都歸結到“興趣”二字上,多想想,作為父母,我們真正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

很多時候,孩子上興趣班能否堅持,全在於父母能否堅持。不是堅持每天催促、逼迫,而是堅持鼓勵、解決問題。不是簡單地陪伴、照顧,而是剋制玩手機的慾望,堅持陪孩子共同學習

“媽媽,我不想學了!” 面對孩子的半途而廢,你該堅持還是放棄

其實,興趣班學到什麼並不重要,也並不一定要取得很大的成就,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某件事物的長久興趣,讓他們在紛紛擾擾的世界裡,有一塊心靈的自留地,得到精神上的滋養。

如果我們能銘記這個初心,可能家長和孩子,在“興趣班”這件事上,都會少一些痛苦和煎熬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