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精英崛起,是中國近代歷史舞臺上一個重大的文化現象。從一個普通的內陸省份,一變而為“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到底是怎樣的一方水土,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文化,孕育出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這樣一批叱吒風雲的巨人?

湖湘文化傳奇:一方水土改變一個國家

三千年前,古越人在湘江一帶生養棲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曾在這裡設立軍事重鎮;秦代設長沙郡;漢代置長沙國。此後,建造在湘瀏交匯處的這座城市,就以長沙聞名於世。

作為湖南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長沙的山(嶽麓山)、水(湘江)、洲(橘子洲)、城(長沙城),演繹過無數讓山川變色的傳奇。

嶽麓山下的湘江堤岸,有座青銅雕塑:一條小舢板,船艙上一位老人坐著,另一位器宇軒昂的年舊人雙手抱胸站立。這便是林則徐與左宗棠的星沙夜話。

1850年1月3日,從雲貴總督任上回鄉養病的林則徐特地繞道長沙,停泊在嶽麓山下,派人到十里外的湘陰東鄉柳莊,請左宗棠來見面。當晚,左宗棠和林則徐徹夜暢飲傾談。據說,林則徐預料日後沙俄會在新疆鬧事,將自己收集的相關資料交給了左宗棠。後來,左宗棠率大軍抬棺收復西域,湖湘子弟滿天山,實有這樣一層淵源。

左宗棠是一位奇人,20歲中舉,寫對聯自勉:“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三次上京應試不第,便絕意仕進,打算“長為農夫沒世”。這一年,他37歲,只是一個隱居鄉間的小小舉人,名滿天下的朝廷重臣林則徐慧眼識才,迂道來訪。那是一個什麼時代?一些什麼樣的人物?真的讓人難以置信。

湘江夜話後,林則徐回福州養病,同時向政界友人和朝廷推薦左宗棠的才能。不久,廣西發生天地會起義,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前往督辦軍務,不幸於1850年11月22日在廣東普寧病逝。

一個多月後,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其進軍路線為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蘇,最後定都南京。太平天國運動給湖南士子帶來了空前的歷史機遇,激勵他們行動起來,奔赴國難。太平軍攻打長沙時,左宗棠攀繩翻上城牆,入了新任湖南巡撫張亮基的幕府;其他人則開始組建湘軍。

湘軍是一支奇怪的軍隊,書生領兵而建武勳。多數湘軍領袖,如曾國藩、劉蓉、江忠源、胡林翼、郭嵩燾、羅澤南,均為嶽麓書院學生,篤信程朱理學,經世務實,所以又被稱為理學經世派。待到太平天國平定,以戰功起家的湘籍高官遍佈全國,包括14位總督和13位巡撫。時人驚呼:三分天下,湘人已據其二矣。

湘軍集團是嶽麓書院的無上光榮。只有這樣一所以理學為宗的千年書院,才能培養出如此一支為了信念而屢敗屢戰的衛道大軍。隨著湘軍無敵於天下,湖湘文化也被公認為救國的最後武器。

湖湘文化傳奇:一方水土改變一個國家

湘軍打出了湖南人的威風。甲午戰爭中,湖南人又出來救中國了,但這回頗讓國人失望。譚嗣同說:“湘軍與日本戰,大潰於牛莊,湖南人始轉側豁悟,其虛驕不可向邇之氣,亦頓餒矣。”嶽麓書院的書生衛不了道,於是,有時務學堂的師生搞維新。

1897年10月,在湖南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譚嗣同等人發起創辦時務學堂。湖南人並沒有真的謙虛:“吾湘變,則中國變;吾湘立,則中國存。用可用之士氣,開未開之民智。其以視今日之日本,寧有讓焉?寧有讓焉!”

這是一所新式學堂,中西並重,由熊希齡任提調(校長),梁啟超和李維格分別任中、西文總教習,不久成立南學會。這所享譽全國的學校存在時間不過一年(注:戊戌變法後改為求實學堂)。

時務學堂聚集了湖南最激進的知識精英。當然,他們多半還是從湘江對岸那所古老書院叛逃而來。唐才常、沈藎、熊希齡在嶽麓書院或湘水校經書院學習過,譚嗣同最親密的老師歐陽中鵠出身於嶽麓書院。然而現在,他們的思想已非傳統書院所能容納,所以自立門戶,另闢蹊徑。

譚嗣同說:“今中國之人心風俗政治法度,無一可比數於夷狄,何嘗有一毫所謂夏者?”這是全盤否定中國文化論。易鼎嫌孔子紀年也屬多餘,主張“改正朔,易服色,一切制度,悉從泰西”。這是最徹底的全盤西化論。比“五四”時期最激進的主張早了20年。

保守的嶽麓書院嚇壞了,出來衛道。1898年6月底,嶽麓書院學生賓鳳陽等聯名上書山長王先謙,攻擊時務學堂的學說。7月10日,王先謙聯合地方紳士十多人遞上《湘省公呈》,指控樑、譚等人是“得罪名教之亂臣賊子”,要求整頓時務學堂。

時務學堂方面也不示弱,熊希齡提出整頓通省學堂,有學生向巡撫遞上《稟詞》,請求嚴懲賓鳳陽毀謗。一時間,湘江兩岸這兩所著名學府,相互攻擊,硝煙瀰漫。

最後,是政治現實決出了勝負。譚嗣同為戊戌變法掉了腦袋,1900年唐才常發動反渭自立軍起義,英勇就義。時務學堂遣派赴日留學的百餘位學生,許多人成為自立軍起義和辛亥革命的中堅。

年齡最小的學生蔡鍔,後來在雲南率先發動護國戰爭,迫使袁世凱取消稱帝。湖湘文化一向強調為理想而躬身實踐,萬死不辭,時務學堂的師生將這種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時務學堂打開了湖南人的視野。毛澤東指出:“中國維新,湖南最早。丁酉戊戌之秋,湖南人生氣勃發。新學術之研究,新教育之建設,譚嗣同、熊希齡輩領袖其間,全國無出湖南之右。”落後的湖南,一變而為全國維新先進。

湖湘文化傳奇:一方水土改變一個國家

主張維新改良的時務學堂失敗,迫使下一代湘籍精英尋找其他的救國道路,那就是暴力革命。

1904年,黃興、宋教仁、章士釗、陳天華等人在長沙組織華興會,密謀武裝起義,其主要成員後來流亡日本,與孫中山等人組成革命團體同盟會,最終推翻滿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

而在武昌起義爆發時,一位名叫楊昌濟的湖南人正在英國苦讀。他意識到自己肩負更重要的使命。“強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長天。”這副對聯透露了他的抱負:培養下一代精英,杷湖湘文化推上巔峰。

楊昌濟受過那個時代最全面的教育。他先在城南書院讀書,後來進了嶽麓書院,但他又是南學會的“通訊會友”,與時務學堂這批人精神相通。1903年東渡日本攻讀教育學,再赴英國攻讀哲學、倫理學。

1913年回國時,湖南都督譚延闓請他出任教育司司長,他卻寧願去學校當教員,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數年。1918年,被蔡元培聘去北京大學當教授。1920年去世。

第一師範的前身城南書院,雖然沒有嶽麓書院名氣大,但也出過左宗棠、黃興這樣優秀的人才。改為第一師範後,集合了眾多志向遠大的湘省精英,成為令人矚目的學校。該校列出的名人榜出現了何叔衡、蔡和森、任弼時、李維漢、蕭三、徐特立、楊昌濟、李達、周谷城等人的名字,彷彿一所培養領袖的黨校。

第一師範聚集了一批思想開明的教師,其中楊昌濟最有人格魅力。“他在日本留學6年,又在英國留學4年,但始終不離中國的理學傳統,喜講周、程、朱、張……”。他的門下集合了眾多充滿朝氣和理想的年輕弟子。

蔡和森全家住在嶽麓山下的周家臺子,是租來的守墓廬屋,荒涼冷清。星期六下午,毛澤東經常與學友遊過湘江,在蔡和森家縱論時局,有時也上嶽麓山愛晚亭露宿。

1918年4月14日,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在蔡和森家成立了新民學會。名字是蕭子升起的,取意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宗旨為“革新學術,砥厲品行,改良人心風俗,改造中國與世界”;會規為:“不虛偽,不懶惰,不浪費,不賭博,不狎妓。”當天參加成立大會的有蕭子升、蔡和森、毛澤東、何叔衡、張昆弟、羅章龍、蕭三等人,共推蕭子升為總幹事。

兩三年後,新民學會的許多會員加入中國共產黨,蔡和森、何叔衡、羅章龍、李維漢、任弼時、李富春、向警予、蔡暢等人成為政治領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