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

中秋節,是一個代表團圓的節日。無法團圓,便化身為無限思念。

一到中秋,在外的遊子會格外思念家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感慨萬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月亮,不同的時期,卻有不同的感受。

小時候,我們盼著過節,一到中秋,母親就忙著祭祖拜月,準備吃食。長大後,卻覺得節日再也沒有小時候那麼有意思,彷彿都變成了商家的促銷節。

其實,節日還是那個節日,只不過相比過去少了儀式感,才讓我們覺得無趣。

什麼是儀式感?

《小王子》一書告訴我們:“儀式感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趣,也讓我們的回憶五彩斑斕。

"

中秋節,是一個代表團圓的節日。無法團圓,便化身為無限思念。

一到中秋,在外的遊子會格外思念家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感慨萬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月亮,不同的時期,卻有不同的感受。

小時候,我們盼著過節,一到中秋,母親就忙著祭祖拜月,準備吃食。長大後,卻覺得節日再也沒有小時候那麼有意思,彷彿都變成了商家的促銷節。

其實,節日還是那個節日,只不過相比過去少了儀式感,才讓我們覺得無趣。

什麼是儀式感?

《小王子》一書告訴我們:“儀式感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趣,也讓我們的回憶五彩斑斕。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1 擁有儀式感的孩子,更有目標,更容易成功


儀式感,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認可,對未來有更清晰的目標。

彼得·雷諾茲的經典繪本《點》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瓦斯蒂的小女孩總認為自己畫不好,所以美術課後提交了一張空白畫卷。

沒想到老師依然稱讚她畫了一幅“雪暴中的北極熊”。

瓦斯蒂很疑惑:“我壓根就沒畫。”

老師鼓勵她隨便畫一條線或一個點,為了應付老師,瓦斯蒂就在紙上戳了一個點。

老師仔細研究了一番,然後鄭重地讓瓦斯蒂“簽上你的名字”。

到了下週,瓦斯蒂驚喜地發現:她的畫被老師鑲在了金色畫框裡,她瞬間自信滿滿:“我可以畫得比這個更好!”

於是,瓦斯蒂揮動幾乎從未用過的畫筆畫了很多的點點畫,登上了學校的美術展覽會,還獲得了很多很多的稱讚聲。

展覽上,有個小男孩羨慕地望著瓦斯蒂的畫:“我真想像你一樣。但沒有尺子我連一條線都畫不直。”

瓦斯蒂說:“我打賭你可以的。”並遞給小男孩一張畫紙,讓他隨便畫畫。男孩顫抖著畫下了一條線。

瓦斯蒂注視著男孩的畫,鄭重地說:“請簽上你的名字。”

從不會畫畫,到參加美術展覽,是儀式感讓一個孩子自信起來,併發掘出了自己充滿潛力的一面。

TED有一期名為《父女情怨,一年一拍》的演講。

演講者是美國著名攝影師Steven Addis,他分享的卻不是他拍的照片,而是路人給他和他的女兒拍的15張照片。

女兒1歲生日時,Steven受邀去紐約演講,於是他和女兒在紐約街頭拍下了第一張照片,此後數年,他們父女每年都要來同一條街道擺同樣的姿勢拍一張照片。

對Steven和他的女兒來講,這已經成為一個傳統,這是他們最期待也是最珍惜的時間。

這個一年一拍的儀式見證了父女之間的感情,也讓Steven的女兒有了長遠的人生目標,她準備到紐約上大學。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要發現自己,就要不停地體驗生活,儀式感則讓生活充滿樂趣和期盼,對未來也更清晰明瞭。

"

中秋節,是一個代表團圓的節日。無法團圓,便化身為無限思念。

一到中秋,在外的遊子會格外思念家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感慨萬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月亮,不同的時期,卻有不同的感受。

小時候,我們盼著過節,一到中秋,母親就忙著祭祖拜月,準備吃食。長大後,卻覺得節日再也沒有小時候那麼有意思,彷彿都變成了商家的促銷節。

其實,節日還是那個節日,只不過相比過去少了儀式感,才讓我們覺得無趣。

什麼是儀式感?

《小王子》一書告訴我們:“儀式感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趣,也讓我們的回憶五彩斑斕。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1 擁有儀式感的孩子,更有目標,更容易成功


儀式感,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認可,對未來有更清晰的目標。

彼得·雷諾茲的經典繪本《點》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瓦斯蒂的小女孩總認為自己畫不好,所以美術課後提交了一張空白畫卷。

沒想到老師依然稱讚她畫了一幅“雪暴中的北極熊”。

瓦斯蒂很疑惑:“我壓根就沒畫。”

老師鼓勵她隨便畫一條線或一個點,為了應付老師,瓦斯蒂就在紙上戳了一個點。

老師仔細研究了一番,然後鄭重地讓瓦斯蒂“簽上你的名字”。

到了下週,瓦斯蒂驚喜地發現:她的畫被老師鑲在了金色畫框裡,她瞬間自信滿滿:“我可以畫得比這個更好!”

於是,瓦斯蒂揮動幾乎從未用過的畫筆畫了很多的點點畫,登上了學校的美術展覽會,還獲得了很多很多的稱讚聲。

展覽上,有個小男孩羨慕地望著瓦斯蒂的畫:“我真想像你一樣。但沒有尺子我連一條線都畫不直。”

瓦斯蒂說:“我打賭你可以的。”並遞給小男孩一張畫紙,讓他隨便畫畫。男孩顫抖著畫下了一條線。

瓦斯蒂注視著男孩的畫,鄭重地說:“請簽上你的名字。”

從不會畫畫,到參加美術展覽,是儀式感讓一個孩子自信起來,併發掘出了自己充滿潛力的一面。

TED有一期名為《父女情怨,一年一拍》的演講。

演講者是美國著名攝影師Steven Addis,他分享的卻不是他拍的照片,而是路人給他和他的女兒拍的15張照片。

女兒1歲生日時,Steven受邀去紐約演講,於是他和女兒在紐約街頭拍下了第一張照片,此後數年,他們父女每年都要來同一條街道擺同樣的姿勢拍一張照片。

對Steven和他的女兒來講,這已經成為一個傳統,這是他們最期待也是最珍惜的時間。

這個一年一拍的儀式見證了父女之間的感情,也讓Steven的女兒有了長遠的人生目標,她準備到紐約上大學。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要發現自己,就要不停地體驗生活,儀式感則讓生活充滿樂趣和期盼,對未來也更清晰明瞭。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2 儀式感,讓家庭更加美滿


會經營生活,懂得如何讓家庭圓滿的人,會讓生活中處處充滿愛的儀式。

孫儷和鄧超擁有一個令人豔羨的家庭,夫妻和睦,兒女暖心,他們真正活成了人們心目中“美滿家庭”的樣子。

而這一切,與他們不時在生活中加點儀式感有很大關係。

2010年6月7日,孫儷和鄧超領證結婚,從此以後的每一年,夫妻倆人都要發一條微博祝福彼此,簡單卻又溫馨。

"

中秋節,是一個代表團圓的節日。無法團圓,便化身為無限思念。

一到中秋,在外的遊子會格外思念家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感慨萬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月亮,不同的時期,卻有不同的感受。

小時候,我們盼著過節,一到中秋,母親就忙著祭祖拜月,準備吃食。長大後,卻覺得節日再也沒有小時候那麼有意思,彷彿都變成了商家的促銷節。

其實,節日還是那個節日,只不過相比過去少了儀式感,才讓我們覺得無趣。

什麼是儀式感?

《小王子》一書告訴我們:“儀式感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趣,也讓我們的回憶五彩斑斕。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1 擁有儀式感的孩子,更有目標,更容易成功


儀式感,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認可,對未來有更清晰的目標。

彼得·雷諾茲的經典繪本《點》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瓦斯蒂的小女孩總認為自己畫不好,所以美術課後提交了一張空白畫卷。

沒想到老師依然稱讚她畫了一幅“雪暴中的北極熊”。

瓦斯蒂很疑惑:“我壓根就沒畫。”

老師鼓勵她隨便畫一條線或一個點,為了應付老師,瓦斯蒂就在紙上戳了一個點。

老師仔細研究了一番,然後鄭重地讓瓦斯蒂“簽上你的名字”。

到了下週,瓦斯蒂驚喜地發現:她的畫被老師鑲在了金色畫框裡,她瞬間自信滿滿:“我可以畫得比這個更好!”

於是,瓦斯蒂揮動幾乎從未用過的畫筆畫了很多的點點畫,登上了學校的美術展覽會,還獲得了很多很多的稱讚聲。

展覽上,有個小男孩羨慕地望著瓦斯蒂的畫:“我真想像你一樣。但沒有尺子我連一條線都畫不直。”

瓦斯蒂說:“我打賭你可以的。”並遞給小男孩一張畫紙,讓他隨便畫畫。男孩顫抖著畫下了一條線。

瓦斯蒂注視著男孩的畫,鄭重地說:“請簽上你的名字。”

從不會畫畫,到參加美術展覽,是儀式感讓一個孩子自信起來,併發掘出了自己充滿潛力的一面。

TED有一期名為《父女情怨,一年一拍》的演講。

演講者是美國著名攝影師Steven Addis,他分享的卻不是他拍的照片,而是路人給他和他的女兒拍的15張照片。

女兒1歲生日時,Steven受邀去紐約演講,於是他和女兒在紐約街頭拍下了第一張照片,此後數年,他們父女每年都要來同一條街道擺同樣的姿勢拍一張照片。

對Steven和他的女兒來講,這已經成為一個傳統,這是他們最期待也是最珍惜的時間。

這個一年一拍的儀式見證了父女之間的感情,也讓Steven的女兒有了長遠的人生目標,她準備到紐約上大學。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要發現自己,就要不停地體驗生活,儀式感則讓生活充滿樂趣和期盼,對未來也更清晰明瞭。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2 儀式感,讓家庭更加美滿


會經營生活,懂得如何讓家庭圓滿的人,會讓生活中處處充滿愛的儀式。

孫儷和鄧超擁有一個令人豔羨的家庭,夫妻和睦,兒女暖心,他們真正活成了人們心目中“美滿家庭”的樣子。

而這一切,與他們不時在生活中加點儀式感有很大關係。

2010年6月7日,孫儷和鄧超領證結婚,從此以後的每一年,夫妻倆人都要發一條微博祝福彼此,簡單卻又溫馨。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每年如此,局外人都尚且充滿期待,今年夫妻會如何祝福彼此呢?身為當事人,肯定更是幸福滿滿吧。

父母之間彼此相愛,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父母愛的互動儀式,也讓孩子體會到愛,並把更無私更純真的愛回饋給父母。

孫儷和鄧超經常在微博po出一些孩子的童言童語,從這些稚嫩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一雙兒女真是在愛的沐浴下長大的。


"

中秋節,是一個代表團圓的節日。無法團圓,便化身為無限思念。

一到中秋,在外的遊子會格外思念家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感慨萬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月亮,不同的時期,卻有不同的感受。

小時候,我們盼著過節,一到中秋,母親就忙著祭祖拜月,準備吃食。長大後,卻覺得節日再也沒有小時候那麼有意思,彷彿都變成了商家的促銷節。

其實,節日還是那個節日,只不過相比過去少了儀式感,才讓我們覺得無趣。

什麼是儀式感?

《小王子》一書告訴我們:“儀式感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趣,也讓我們的回憶五彩斑斕。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1 擁有儀式感的孩子,更有目標,更容易成功


儀式感,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認可,對未來有更清晰的目標。

彼得·雷諾茲的經典繪本《點》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瓦斯蒂的小女孩總認為自己畫不好,所以美術課後提交了一張空白畫卷。

沒想到老師依然稱讚她畫了一幅“雪暴中的北極熊”。

瓦斯蒂很疑惑:“我壓根就沒畫。”

老師鼓勵她隨便畫一條線或一個點,為了應付老師,瓦斯蒂就在紙上戳了一個點。

老師仔細研究了一番,然後鄭重地讓瓦斯蒂“簽上你的名字”。

到了下週,瓦斯蒂驚喜地發現:她的畫被老師鑲在了金色畫框裡,她瞬間自信滿滿:“我可以畫得比這個更好!”

於是,瓦斯蒂揮動幾乎從未用過的畫筆畫了很多的點點畫,登上了學校的美術展覽會,還獲得了很多很多的稱讚聲。

展覽上,有個小男孩羨慕地望著瓦斯蒂的畫:“我真想像你一樣。但沒有尺子我連一條線都畫不直。”

瓦斯蒂說:“我打賭你可以的。”並遞給小男孩一張畫紙,讓他隨便畫畫。男孩顫抖著畫下了一條線。

瓦斯蒂注視著男孩的畫,鄭重地說:“請簽上你的名字。”

從不會畫畫,到參加美術展覽,是儀式感讓一個孩子自信起來,併發掘出了自己充滿潛力的一面。

TED有一期名為《父女情怨,一年一拍》的演講。

演講者是美國著名攝影師Steven Addis,他分享的卻不是他拍的照片,而是路人給他和他的女兒拍的15張照片。

女兒1歲生日時,Steven受邀去紐約演講,於是他和女兒在紐約街頭拍下了第一張照片,此後數年,他們父女每年都要來同一條街道擺同樣的姿勢拍一張照片。

對Steven和他的女兒來講,這已經成為一個傳統,這是他們最期待也是最珍惜的時間。

這個一年一拍的儀式見證了父女之間的感情,也讓Steven的女兒有了長遠的人生目標,她準備到紐約上大學。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要發現自己,就要不停地體驗生活,儀式感則讓生活充滿樂趣和期盼,對未來也更清晰明瞭。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2 儀式感,讓家庭更加美滿


會經營生活,懂得如何讓家庭圓滿的人,會讓生活中處處充滿愛的儀式。

孫儷和鄧超擁有一個令人豔羨的家庭,夫妻和睦,兒女暖心,他們真正活成了人們心目中“美滿家庭”的樣子。

而這一切,與他們不時在生活中加點儀式感有很大關係。

2010年6月7日,孫儷和鄧超領證結婚,從此以後的每一年,夫妻倆人都要發一條微博祝福彼此,簡單卻又溫馨。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每年如此,局外人都尚且充滿期待,今年夫妻會如何祝福彼此呢?身為當事人,肯定更是幸福滿滿吧。

父母之間彼此相愛,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父母愛的互動儀式,也讓孩子體會到愛,並把更無私更純真的愛回饋給父母。

孫儷和鄧超經常在微博po出一些孩子的童言童語,從這些稚嫩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一雙兒女真是在愛的沐浴下長大的。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心錨效應,是指當人內心的某一個心情與某一種行為或某一個表情產生鏈接時,產生的條件反射。

生活中充滿儀式感的這些行為就是孩子們心中的心錨,只有被愛過,才懂得如何去愛,也才能更好地去表達愛。

林徽因每次夜間寫詩之前,必沐浴焚香,正是這樣的儀式感讓她才思泉湧,成就了《人間四月天》這樣的名作。

就連抗戰逃難期間,林徽因也依然保持簡單美好的儀式感。

那時候,林徽因家的房子都是他們夫妻倆自己動手搭建的,條件非常簡陋,生活窘迫。

但林徽因還是帶著孩子自己動手做了幾個陶罐,每天從野外採幾株野花插進去,讓灰暗的生活閃閃發光。

多年後,她的女兒樑再冰仍是念念不忘這個細節,她說:“那個瞬間,真的整個家都亮了。”

村上春樹說過:“儀式感,是很重要的東西,它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生活再困苦,但只要加入一點儀式感,就會變得五彩斑斕,耀眼無比。

"

中秋節,是一個代表團圓的節日。無法團圓,便化身為無限思念。

一到中秋,在外的遊子會格外思念家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感慨萬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月亮,不同的時期,卻有不同的感受。

小時候,我們盼著過節,一到中秋,母親就忙著祭祖拜月,準備吃食。長大後,卻覺得節日再也沒有小時候那麼有意思,彷彿都變成了商家的促銷節。

其實,節日還是那個節日,只不過相比過去少了儀式感,才讓我們覺得無趣。

什麼是儀式感?

《小王子》一書告訴我們:“儀式感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趣,也讓我們的回憶五彩斑斕。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1 擁有儀式感的孩子,更有目標,更容易成功


儀式感,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認可,對未來有更清晰的目標。

彼得·雷諾茲的經典繪本《點》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瓦斯蒂的小女孩總認為自己畫不好,所以美術課後提交了一張空白畫卷。

沒想到老師依然稱讚她畫了一幅“雪暴中的北極熊”。

瓦斯蒂很疑惑:“我壓根就沒畫。”

老師鼓勵她隨便畫一條線或一個點,為了應付老師,瓦斯蒂就在紙上戳了一個點。

老師仔細研究了一番,然後鄭重地讓瓦斯蒂“簽上你的名字”。

到了下週,瓦斯蒂驚喜地發現:她的畫被老師鑲在了金色畫框裡,她瞬間自信滿滿:“我可以畫得比這個更好!”

於是,瓦斯蒂揮動幾乎從未用過的畫筆畫了很多的點點畫,登上了學校的美術展覽會,還獲得了很多很多的稱讚聲。

展覽上,有個小男孩羨慕地望著瓦斯蒂的畫:“我真想像你一樣。但沒有尺子我連一條線都畫不直。”

瓦斯蒂說:“我打賭你可以的。”並遞給小男孩一張畫紙,讓他隨便畫畫。男孩顫抖著畫下了一條線。

瓦斯蒂注視著男孩的畫,鄭重地說:“請簽上你的名字。”

從不會畫畫,到參加美術展覽,是儀式感讓一個孩子自信起來,併發掘出了自己充滿潛力的一面。

TED有一期名為《父女情怨,一年一拍》的演講。

演講者是美國著名攝影師Steven Addis,他分享的卻不是他拍的照片,而是路人給他和他的女兒拍的15張照片。

女兒1歲生日時,Steven受邀去紐約演講,於是他和女兒在紐約街頭拍下了第一張照片,此後數年,他們父女每年都要來同一條街道擺同樣的姿勢拍一張照片。

對Steven和他的女兒來講,這已經成為一個傳統,這是他們最期待也是最珍惜的時間。

這個一年一拍的儀式見證了父女之間的感情,也讓Steven的女兒有了長遠的人生目標,她準備到紐約上大學。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要發現自己,就要不停地體驗生活,儀式感則讓生活充滿樂趣和期盼,對未來也更清晰明瞭。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2 儀式感,讓家庭更加美滿


會經營生活,懂得如何讓家庭圓滿的人,會讓生活中處處充滿愛的儀式。

孫儷和鄧超擁有一個令人豔羨的家庭,夫妻和睦,兒女暖心,他們真正活成了人們心目中“美滿家庭”的樣子。

而這一切,與他們不時在生活中加點儀式感有很大關係。

2010年6月7日,孫儷和鄧超領證結婚,從此以後的每一年,夫妻倆人都要發一條微博祝福彼此,簡單卻又溫馨。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每年如此,局外人都尚且充滿期待,今年夫妻會如何祝福彼此呢?身為當事人,肯定更是幸福滿滿吧。

父母之間彼此相愛,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父母愛的互動儀式,也讓孩子體會到愛,並把更無私更純真的愛回饋給父母。

孫儷和鄧超經常在微博po出一些孩子的童言童語,從這些稚嫩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一雙兒女真是在愛的沐浴下長大的。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心錨效應,是指當人內心的某一個心情與某一種行為或某一個表情產生鏈接時,產生的條件反射。

生活中充滿儀式感的這些行為就是孩子們心中的心錨,只有被愛過,才懂得如何去愛,也才能更好地去表達愛。

林徽因每次夜間寫詩之前,必沐浴焚香,正是這樣的儀式感讓她才思泉湧,成就了《人間四月天》這樣的名作。

就連抗戰逃難期間,林徽因也依然保持簡單美好的儀式感。

那時候,林徽因家的房子都是他們夫妻倆自己動手搭建的,條件非常簡陋,生活窘迫。

但林徽因還是帶著孩子自己動手做了幾個陶罐,每天從野外採幾株野花插進去,讓灰暗的生活閃閃發光。

多年後,她的女兒樑再冰仍是念念不忘這個細節,她說:“那個瞬間,真的整個家都亮了。”

村上春樹說過:“儀式感,是很重要的東西,它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生活再困苦,但只要加入一點儀式感,就會變得五彩斑斕,耀眼無比。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3 中秋節,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儀式感


生活之中處處可以給孩子營造儀式感,這些儀式感將是孩子整個童年的回憶。

中秋節是我們很重要的傳統節日,只需要走心,懷著愛意去花一點點心思,就能給孩子營造出一個不一樣的中秋節。

1、學,帶孩子瞭解中秋文化

帶孩子過中秋,自然要讓孩子知道中秋節是一個怎樣的存在,由何而來,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只有讓孩子瞭解這些,他們才會體會到中秋的含義,明白人們對團圓的渴望。

在我國,中秋節是與春節、端午、清明齊名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直至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則始於宋朝。

在民間中,傳說中秋是因嫦娥而來。

當年,后羿為保蒼生,射掉九個太陽,因此得到上天賞賜的仙藥,但他捨不得妻子嫦娥,就沒有吃藥成仙。

沒想到,嫦娥卻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吃了仙藥奔到月亮上去了。

后羿思念妻子,於是,每年的這一天,他都會在院子裡擺上嫦娥愛吃的東西,祭拜月亮,盼望著能和嫦娥再次團圓。

後來,他的這一舉動流傳到民間,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

寄託了人們對團圓的渴望,因為這一天正好中秋,所以叫做中秋節。

"

中秋節,是一個代表團圓的節日。無法團圓,便化身為無限思念。

一到中秋,在外的遊子會格外思念家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感慨萬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月亮,不同的時期,卻有不同的感受。

小時候,我們盼著過節,一到中秋,母親就忙著祭祖拜月,準備吃食。長大後,卻覺得節日再也沒有小時候那麼有意思,彷彿都變成了商家的促銷節。

其實,節日還是那個節日,只不過相比過去少了儀式感,才讓我們覺得無趣。

什麼是儀式感?

《小王子》一書告訴我們:“儀式感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趣,也讓我們的回憶五彩斑斕。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1 擁有儀式感的孩子,更有目標,更容易成功


儀式感,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認可,對未來有更清晰的目標。

彼得·雷諾茲的經典繪本《點》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瓦斯蒂的小女孩總認為自己畫不好,所以美術課後提交了一張空白畫卷。

沒想到老師依然稱讚她畫了一幅“雪暴中的北極熊”。

瓦斯蒂很疑惑:“我壓根就沒畫。”

老師鼓勵她隨便畫一條線或一個點,為了應付老師,瓦斯蒂就在紙上戳了一個點。

老師仔細研究了一番,然後鄭重地讓瓦斯蒂“簽上你的名字”。

到了下週,瓦斯蒂驚喜地發現:她的畫被老師鑲在了金色畫框裡,她瞬間自信滿滿:“我可以畫得比這個更好!”

於是,瓦斯蒂揮動幾乎從未用過的畫筆畫了很多的點點畫,登上了學校的美術展覽會,還獲得了很多很多的稱讚聲。

展覽上,有個小男孩羨慕地望著瓦斯蒂的畫:“我真想像你一樣。但沒有尺子我連一條線都畫不直。”

瓦斯蒂說:“我打賭你可以的。”並遞給小男孩一張畫紙,讓他隨便畫畫。男孩顫抖著畫下了一條線。

瓦斯蒂注視著男孩的畫,鄭重地說:“請簽上你的名字。”

從不會畫畫,到參加美術展覽,是儀式感讓一個孩子自信起來,併發掘出了自己充滿潛力的一面。

TED有一期名為《父女情怨,一年一拍》的演講。

演講者是美國著名攝影師Steven Addis,他分享的卻不是他拍的照片,而是路人給他和他的女兒拍的15張照片。

女兒1歲生日時,Steven受邀去紐約演講,於是他和女兒在紐約街頭拍下了第一張照片,此後數年,他們父女每年都要來同一條街道擺同樣的姿勢拍一張照片。

對Steven和他的女兒來講,這已經成為一個傳統,這是他們最期待也是最珍惜的時間。

這個一年一拍的儀式見證了父女之間的感情,也讓Steven的女兒有了長遠的人生目標,她準備到紐約上大學。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要發現自己,就要不停地體驗生活,儀式感則讓生活充滿樂趣和期盼,對未來也更清晰明瞭。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2 儀式感,讓家庭更加美滿


會經營生活,懂得如何讓家庭圓滿的人,會讓生活中處處充滿愛的儀式。

孫儷和鄧超擁有一個令人豔羨的家庭,夫妻和睦,兒女暖心,他們真正活成了人們心目中“美滿家庭”的樣子。

而這一切,與他們不時在生活中加點儀式感有很大關係。

2010年6月7日,孫儷和鄧超領證結婚,從此以後的每一年,夫妻倆人都要發一條微博祝福彼此,簡單卻又溫馨。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每年如此,局外人都尚且充滿期待,今年夫妻會如何祝福彼此呢?身為當事人,肯定更是幸福滿滿吧。

父母之間彼此相愛,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父母愛的互動儀式,也讓孩子體會到愛,並把更無私更純真的愛回饋給父母。

孫儷和鄧超經常在微博po出一些孩子的童言童語,從這些稚嫩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一雙兒女真是在愛的沐浴下長大的。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心錨效應,是指當人內心的某一個心情與某一種行為或某一個表情產生鏈接時,產生的條件反射。

生活中充滿儀式感的這些行為就是孩子們心中的心錨,只有被愛過,才懂得如何去愛,也才能更好地去表達愛。

林徽因每次夜間寫詩之前,必沐浴焚香,正是這樣的儀式感讓她才思泉湧,成就了《人間四月天》這樣的名作。

就連抗戰逃難期間,林徽因也依然保持簡單美好的儀式感。

那時候,林徽因家的房子都是他們夫妻倆自己動手搭建的,條件非常簡陋,生活窘迫。

但林徽因還是帶著孩子自己動手做了幾個陶罐,每天從野外採幾株野花插進去,讓灰暗的生活閃閃發光。

多年後,她的女兒樑再冰仍是念念不忘這個細節,她說:“那個瞬間,真的整個家都亮了。”

村上春樹說過:“儀式感,是很重要的東西,它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生活再困苦,但只要加入一點儀式感,就會變得五彩斑斕,耀眼無比。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3 中秋節,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儀式感


生活之中處處可以給孩子營造儀式感,這些儀式感將是孩子整個童年的回憶。

中秋節是我們很重要的傳統節日,只需要走心,懷著愛意去花一點點心思,就能給孩子營造出一個不一樣的中秋節。

1、學,帶孩子瞭解中秋文化

帶孩子過中秋,自然要讓孩子知道中秋節是一個怎樣的存在,由何而來,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只有讓孩子瞭解這些,他們才會體會到中秋的含義,明白人們對團圓的渴望。

在我國,中秋節是與春節、端午、清明齊名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直至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則始於宋朝。

在民間中,傳說中秋是因嫦娥而來。

當年,后羿為保蒼生,射掉九個太陽,因此得到上天賞賜的仙藥,但他捨不得妻子嫦娥,就沒有吃藥成仙。

沒想到,嫦娥卻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吃了仙藥奔到月亮上去了。

后羿思念妻子,於是,每年的這一天,他都會在院子裡擺上嫦娥愛吃的東西,祭拜月亮,盼望著能和嫦娥再次團圓。

後來,他的這一舉動流傳到民間,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

寄託了人們對團圓的渴望,因為這一天正好中秋,所以叫做中秋節。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2、吃,與孩子一起分享美食

提到美食,中秋節絕對少不了月餅,在中國眾多的節日美食中,月餅是最特殊的,因為月餅絕不能一個人吃。

清朝皇室過中秋,會設一張八仙桌來供放美食,其中一個超大的月餅是必不可少的,四周再點綴上糕點和瓜果。

祭月儀式完成之後,再按照人頭,把月餅分切來吃,這就是“吃團圓餅”。

為的就是博一個好彩頭,大家都齊齊整整,團團圓圓。

買月餅的時候不妨帶著孩子,或者直接自己帶孩子做月餅。

那首童謠“八月十五月兒明啊,爺爺帶我打月餅啊”曾經影響了多少人啊,這樣的場景想必會讓孩子記住一輩子。

吃月餅的時候,再告訴孩子吃月餅的禮儀,讓孩子體會月餅中寄託的相思,讓孩子學會懂得感恩和珍惜。


"

中秋節,是一個代表團圓的節日。無法團圓,便化身為無限思念。

一到中秋,在外的遊子會格外思念家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感慨萬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月亮,不同的時期,卻有不同的感受。

小時候,我們盼著過節,一到中秋,母親就忙著祭祖拜月,準備吃食。長大後,卻覺得節日再也沒有小時候那麼有意思,彷彿都變成了商家的促銷節。

其實,節日還是那個節日,只不過相比過去少了儀式感,才讓我們覺得無趣。

什麼是儀式感?

《小王子》一書告訴我們:“儀式感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趣,也讓我們的回憶五彩斑斕。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1 擁有儀式感的孩子,更有目標,更容易成功


儀式感,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認可,對未來有更清晰的目標。

彼得·雷諾茲的經典繪本《點》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瓦斯蒂的小女孩總認為自己畫不好,所以美術課後提交了一張空白畫卷。

沒想到老師依然稱讚她畫了一幅“雪暴中的北極熊”。

瓦斯蒂很疑惑:“我壓根就沒畫。”

老師鼓勵她隨便畫一條線或一個點,為了應付老師,瓦斯蒂就在紙上戳了一個點。

老師仔細研究了一番,然後鄭重地讓瓦斯蒂“簽上你的名字”。

到了下週,瓦斯蒂驚喜地發現:她的畫被老師鑲在了金色畫框裡,她瞬間自信滿滿:“我可以畫得比這個更好!”

於是,瓦斯蒂揮動幾乎從未用過的畫筆畫了很多的點點畫,登上了學校的美術展覽會,還獲得了很多很多的稱讚聲。

展覽上,有個小男孩羨慕地望著瓦斯蒂的畫:“我真想像你一樣。但沒有尺子我連一條線都畫不直。”

瓦斯蒂說:“我打賭你可以的。”並遞給小男孩一張畫紙,讓他隨便畫畫。男孩顫抖著畫下了一條線。

瓦斯蒂注視著男孩的畫,鄭重地說:“請簽上你的名字。”

從不會畫畫,到參加美術展覽,是儀式感讓一個孩子自信起來,併發掘出了自己充滿潛力的一面。

TED有一期名為《父女情怨,一年一拍》的演講。

演講者是美國著名攝影師Steven Addis,他分享的卻不是他拍的照片,而是路人給他和他的女兒拍的15張照片。

女兒1歲生日時,Steven受邀去紐約演講,於是他和女兒在紐約街頭拍下了第一張照片,此後數年,他們父女每年都要來同一條街道擺同樣的姿勢拍一張照片。

對Steven和他的女兒來講,這已經成為一個傳統,這是他們最期待也是最珍惜的時間。

這個一年一拍的儀式見證了父女之間的感情,也讓Steven的女兒有了長遠的人生目標,她準備到紐約上大學。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要發現自己,就要不停地體驗生活,儀式感則讓生活充滿樂趣和期盼,對未來也更清晰明瞭。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2 儀式感,讓家庭更加美滿


會經營生活,懂得如何讓家庭圓滿的人,會讓生活中處處充滿愛的儀式。

孫儷和鄧超擁有一個令人豔羨的家庭,夫妻和睦,兒女暖心,他們真正活成了人們心目中“美滿家庭”的樣子。

而這一切,與他們不時在生活中加點儀式感有很大關係。

2010年6月7日,孫儷和鄧超領證結婚,從此以後的每一年,夫妻倆人都要發一條微博祝福彼此,簡單卻又溫馨。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每年如此,局外人都尚且充滿期待,今年夫妻會如何祝福彼此呢?身為當事人,肯定更是幸福滿滿吧。

父母之間彼此相愛,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父母愛的互動儀式,也讓孩子體會到愛,並把更無私更純真的愛回饋給父母。

孫儷和鄧超經常在微博po出一些孩子的童言童語,從這些稚嫩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一雙兒女真是在愛的沐浴下長大的。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心錨效應,是指當人內心的某一個心情與某一種行為或某一個表情產生鏈接時,產生的條件反射。

生活中充滿儀式感的這些行為就是孩子們心中的心錨,只有被愛過,才懂得如何去愛,也才能更好地去表達愛。

林徽因每次夜間寫詩之前,必沐浴焚香,正是這樣的儀式感讓她才思泉湧,成就了《人間四月天》這樣的名作。

就連抗戰逃難期間,林徽因也依然保持簡單美好的儀式感。

那時候,林徽因家的房子都是他們夫妻倆自己動手搭建的,條件非常簡陋,生活窘迫。

但林徽因還是帶著孩子自己動手做了幾個陶罐,每天從野外採幾株野花插進去,讓灰暗的生活閃閃發光。

多年後,她的女兒樑再冰仍是念念不忘這個細節,她說:“那個瞬間,真的整個家都亮了。”

村上春樹說過:“儀式感,是很重要的東西,它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生活再困苦,但只要加入一點儀式感,就會變得五彩斑斕,耀眼無比。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3 中秋節,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儀式感


生活之中處處可以給孩子營造儀式感,這些儀式感將是孩子整個童年的回憶。

中秋節是我們很重要的傳統節日,只需要走心,懷著愛意去花一點點心思,就能給孩子營造出一個不一樣的中秋節。

1、學,帶孩子瞭解中秋文化

帶孩子過中秋,自然要讓孩子知道中秋節是一個怎樣的存在,由何而來,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只有讓孩子瞭解這些,他們才會體會到中秋的含義,明白人們對團圓的渴望。

在我國,中秋節是與春節、端午、清明齊名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直至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則始於宋朝。

在民間中,傳說中秋是因嫦娥而來。

當年,后羿為保蒼生,射掉九個太陽,因此得到上天賞賜的仙藥,但他捨不得妻子嫦娥,就沒有吃藥成仙。

沒想到,嫦娥卻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吃了仙藥奔到月亮上去了。

后羿思念妻子,於是,每年的這一天,他都會在院子裡擺上嫦娥愛吃的東西,祭拜月亮,盼望著能和嫦娥再次團圓。

後來,他的這一舉動流傳到民間,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

寄託了人們對團圓的渴望,因為這一天正好中秋,所以叫做中秋節。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2、吃,與孩子一起分享美食

提到美食,中秋節絕對少不了月餅,在中國眾多的節日美食中,月餅是最特殊的,因為月餅絕不能一個人吃。

清朝皇室過中秋,會設一張八仙桌來供放美食,其中一個超大的月餅是必不可少的,四周再點綴上糕點和瓜果。

祭月儀式完成之後,再按照人頭,把月餅分切來吃,這就是“吃團圓餅”。

為的就是博一個好彩頭,大家都齊齊整整,團團圓圓。

買月餅的時候不妨帶著孩子,或者直接自己帶孩子做月餅。

那首童謠“八月十五月兒明啊,爺爺帶我打月餅啊”曾經影響了多少人啊,這樣的場景想必會讓孩子記住一輩子。

吃月餅的時候,再告訴孩子吃月餅的禮儀,讓孩子體會月餅中寄託的相思,讓孩子學會懂得感恩和珍惜。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3、說,教孩子給親朋好友送出祝福

很多地方的中秋節都有送禮的習俗,節日未到,親朋好友之間送的禮物和瓜果卻早就到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參加。

拿起電話,給遠在他鄉的親朋好友送個祝福,走出家門,給近在咫尺的鄰居帶著祝願送一盒月餅。

讓孩子體會到人際交往的樂趣,鍛鍊他們的表達能力。

4、玩,帶著孩子一起去賞月

要說中秋節有什麼異於其他節日的地方,那就是賞月了。

一家人輕輕鬆鬆地坐在一起,說說笑笑地吃個團圓飯,飯後再美美地賞賞月,一起聊聊天。

爸爸說說工作的趣事,媽媽說說居家的溫馨,孩子說說學習的煩惱,想一想都讓人覺得異常美好。

"

中秋節,是一個代表團圓的節日。無法團圓,便化身為無限思念。

一到中秋,在外的遊子會格外思念家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感慨萬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月亮,不同的時期,卻有不同的感受。

小時候,我們盼著過節,一到中秋,母親就忙著祭祖拜月,準備吃食。長大後,卻覺得節日再也沒有小時候那麼有意思,彷彿都變成了商家的促銷節。

其實,節日還是那個節日,只不過相比過去少了儀式感,才讓我們覺得無趣。

什麼是儀式感?

《小王子》一書告訴我們:“儀式感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趣,也讓我們的回憶五彩斑斕。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1 擁有儀式感的孩子,更有目標,更容易成功


儀式感,會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認可,對未來有更清晰的目標。

彼得·雷諾茲的經典繪本《點》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瓦斯蒂的小女孩總認為自己畫不好,所以美術課後提交了一張空白畫卷。

沒想到老師依然稱讚她畫了一幅“雪暴中的北極熊”。

瓦斯蒂很疑惑:“我壓根就沒畫。”

老師鼓勵她隨便畫一條線或一個點,為了應付老師,瓦斯蒂就在紙上戳了一個點。

老師仔細研究了一番,然後鄭重地讓瓦斯蒂“簽上你的名字”。

到了下週,瓦斯蒂驚喜地發現:她的畫被老師鑲在了金色畫框裡,她瞬間自信滿滿:“我可以畫得比這個更好!”

於是,瓦斯蒂揮動幾乎從未用過的畫筆畫了很多的點點畫,登上了學校的美術展覽會,還獲得了很多很多的稱讚聲。

展覽上,有個小男孩羨慕地望著瓦斯蒂的畫:“我真想像你一樣。但沒有尺子我連一條線都畫不直。”

瓦斯蒂說:“我打賭你可以的。”並遞給小男孩一張畫紙,讓他隨便畫畫。男孩顫抖著畫下了一條線。

瓦斯蒂注視著男孩的畫,鄭重地說:“請簽上你的名字。”

從不會畫畫,到參加美術展覽,是儀式感讓一個孩子自信起來,併發掘出了自己充滿潛力的一面。

TED有一期名為《父女情怨,一年一拍》的演講。

演講者是美國著名攝影師Steven Addis,他分享的卻不是他拍的照片,而是路人給他和他的女兒拍的15張照片。

女兒1歲生日時,Steven受邀去紐約演講,於是他和女兒在紐約街頭拍下了第一張照片,此後數年,他們父女每年都要來同一條街道擺同樣的姿勢拍一張照片。

對Steven和他的女兒來講,這已經成為一個傳統,這是他們最期待也是最珍惜的時間。

這個一年一拍的儀式見證了父女之間的感情,也讓Steven的女兒有了長遠的人生目標,她準備到紐約上大學。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要發現自己,就要不停地體驗生活,儀式感則讓生活充滿樂趣和期盼,對未來也更清晰明瞭。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2 儀式感,讓家庭更加美滿


會經營生活,懂得如何讓家庭圓滿的人,會讓生活中處處充滿愛的儀式。

孫儷和鄧超擁有一個令人豔羨的家庭,夫妻和睦,兒女暖心,他們真正活成了人們心目中“美滿家庭”的樣子。

而這一切,與他們不時在生活中加點儀式感有很大關係。

2010年6月7日,孫儷和鄧超領證結婚,從此以後的每一年,夫妻倆人都要發一條微博祝福彼此,簡單卻又溫馨。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每年如此,局外人都尚且充滿期待,今年夫妻會如何祝福彼此呢?身為當事人,肯定更是幸福滿滿吧。

父母之間彼此相愛,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父母愛的互動儀式,也讓孩子體會到愛,並把更無私更純真的愛回饋給父母。

孫儷和鄧超經常在微博po出一些孩子的童言童語,從這些稚嫩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一雙兒女真是在愛的沐浴下長大的。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心錨效應,是指當人內心的某一個心情與某一種行為或某一個表情產生鏈接時,產生的條件反射。

生活中充滿儀式感的這些行為就是孩子們心中的心錨,只有被愛過,才懂得如何去愛,也才能更好地去表達愛。

林徽因每次夜間寫詩之前,必沐浴焚香,正是這樣的儀式感讓她才思泉湧,成就了《人間四月天》這樣的名作。

就連抗戰逃難期間,林徽因也依然保持簡單美好的儀式感。

那時候,林徽因家的房子都是他們夫妻倆自己動手搭建的,條件非常簡陋,生活窘迫。

但林徽因還是帶著孩子自己動手做了幾個陶罐,每天從野外採幾株野花插進去,讓灰暗的生活閃閃發光。

多年後,她的女兒樑再冰仍是念念不忘這個細節,她說:“那個瞬間,真的整個家都亮了。”

村上春樹說過:“儀式感,是很重要的東西,它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生活再困苦,但只要加入一點儀式感,就會變得五彩斑斕,耀眼無比。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03 中秋節,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儀式感


生活之中處處可以給孩子營造儀式感,這些儀式感將是孩子整個童年的回憶。

中秋節是我們很重要的傳統節日,只需要走心,懷著愛意去花一點點心思,就能給孩子營造出一個不一樣的中秋節。

1、學,帶孩子瞭解中秋文化

帶孩子過中秋,自然要讓孩子知道中秋節是一個怎樣的存在,由何而來,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只有讓孩子瞭解這些,他們才會體會到中秋的含義,明白人們對團圓的渴望。

在我國,中秋節是與春節、端午、清明齊名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直至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則始於宋朝。

在民間中,傳說中秋是因嫦娥而來。

當年,后羿為保蒼生,射掉九個太陽,因此得到上天賞賜的仙藥,但他捨不得妻子嫦娥,就沒有吃藥成仙。

沒想到,嫦娥卻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吃了仙藥奔到月亮上去了。

后羿思念妻子,於是,每年的這一天,他都會在院子裡擺上嫦娥愛吃的東西,祭拜月亮,盼望著能和嫦娥再次團圓。

後來,他的這一舉動流傳到民間,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

寄託了人們對團圓的渴望,因為這一天正好中秋,所以叫做中秋節。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2、吃,與孩子一起分享美食

提到美食,中秋節絕對少不了月餅,在中國眾多的節日美食中,月餅是最特殊的,因為月餅絕不能一個人吃。

清朝皇室過中秋,會設一張八仙桌來供放美食,其中一個超大的月餅是必不可少的,四周再點綴上糕點和瓜果。

祭月儀式完成之後,再按照人頭,把月餅分切來吃,這就是“吃團圓餅”。

為的就是博一個好彩頭,大家都齊齊整整,團團圓圓。

買月餅的時候不妨帶著孩子,或者直接自己帶孩子做月餅。

那首童謠“八月十五月兒明啊,爺爺帶我打月餅啊”曾經影響了多少人啊,這樣的場景想必會讓孩子記住一輩子。

吃月餅的時候,再告訴孩子吃月餅的禮儀,讓孩子體會月餅中寄託的相思,讓孩子學會懂得感恩和珍惜。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3、說,教孩子給親朋好友送出祝福

很多地方的中秋節都有送禮的習俗,節日未到,親朋好友之間送的禮物和瓜果卻早就到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參加。

拿起電話,給遠在他鄉的親朋好友送個祝福,走出家門,給近在咫尺的鄰居帶著祝願送一盒月餅。

讓孩子體會到人際交往的樂趣,鍛鍊他們的表達能力。

4、玩,帶著孩子一起去賞月

要說中秋節有什麼異於其他節日的地方,那就是賞月了。

一家人輕輕鬆鬆地坐在一起,說說笑笑地吃個團圓飯,飯後再美美地賞賞月,一起聊聊天。

爸爸說說工作的趣事,媽媽說說居家的溫馨,孩子說說學習的煩惱,想一想都讓人覺得異常美好。

中秋節的儀式感,孩子媽得趕一下這個時髦


一點點小心思,一點點小行動給孩子帶來一種莊重的儀式感。

若干年後,也許孩子會忘了當時吃了什麼、說了什麼,但是那種溫馨的感覺將會縈繞他心間,伴他走過各種溝溝坎坎。

生活是由一個個不起眼的日子組成的,平凡、不起波瀾是它的基本屬性。

而儀式感則給這種平凡注入了幸福和溫暖,讓他知道:“生活不僅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End—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公眾號——羽木舒親子育兒,記得留言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