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住“垃圾堆”,卻年年包百斤粽子逢人就送?原因看哭了

從20多年前開始,每年端午,蘇州的李新科阿姨都會包百斤左右的粽子,免費送給周邊的人,無論是否認識對方,她都會熱情的邀請品嚐。可這樣一位大方善良的老人,對自己卻極其“吝嗇”:每個月的生活費不到200元,大部分傢俱、衣服都是從垃圾堆裡撿回來的。

她說:生活不應該奢侈、浪費,能把幸福和方便帶給大家也是一種快樂。而她所做的這一切,都源於對已逝母親的一份承諾。

提前半個月準備,百斤精品粽逢人就送

又是一年端午。早在半個月前,蘇州養蠶新村的李新科阿姨便忙碌開來:每天凌晨3、4點雷打不動起床包粽子:3片粽葉排開去頭,握成圓錐形,灌入泡好的糯米、紅豆,再將錐口用粽葉覆上,包裹成三角狀,用1尺2寸長的棉線緊緊扎牢,不到半分鐘,精緻緊實的小腳粽便“誕生”了。

阿姨住“垃圾堆”,卻年年包百斤粽子逢人就送?原因看哭了阿姨住“垃圾堆”,卻年年包百斤粽子逢人就送?原因看哭了

包完兩鍋的量,便端上爐灶小火慢煮。李阿姨說,自家的粽子得煮上7個小時,她就一邊繼續包粽子,一邊盯火添水。一天十幾個小時下來,能做出上百個香糯可口的粽子。

煮好的粽子,李阿姨會用竹籃裝好,挨家挨戶送給社區內的獨居老人、困難家庭,剩下的,則會邀請素不相識的路人品嚐。

阿姨住“垃圾堆”,卻年年包百斤粽子逢人就送?原因看哭了

李阿姨說,無論認不認識,相不相熟,只要路上碰到了,就會送兩個請別人嚐嚐。堅持的年頭久了,有些原本的陌生人也成為了眼熟的“老朋友”,每年臨近端午,路上打了照面,他們都會習慣性地問上一句:“李阿姨,您今年什麼時候包粽子?”

有些人拿了粽子後會很不好意思:“謝謝啊,哎呀,你看,我們也沒什麼東西給你的。”李阿姨總會爽快地回覆:“你的笑容就是給我最好的禮物啊!”

雖然不圖回報,但每當聽見別人誇讚:“您做的粽子真好吃”,李阿姨總會格外高興,甚至有些孩子氣的非得再多送別人幾個。

這份歡喜,透露著李阿姨對這門手藝的自豪:“我可以從一片葉子的,包到5片葉子的。迷你粽、和合粽,小腳粽......這些我都會包。”

包粽子的技術,傳承於李阿姨的母親。

母親教的不僅是手藝,更是做人的道理

李阿姨說,母親年輕時是一個普通的工人,因為粽子包的好,每年,周圍鄰居總會買好糯米和粽葉,請她幫忙加工。而母親,總是全部應允,並且從不收工錢。

阿姨住“垃圾堆”,卻年年包百斤粽子逢人就送?原因看哭了

5歲開始,李阿姨就陪著媽媽包粽子,年復一年,自己也學會了。“包粽子的時候不能說話,容易分心”,“粽子的四個角得捏好,不然會很難看”......這些來自媽媽的叮囑,李阿姨至今爛熟於心。

難以忘記的,還有母親的那份善良與正直:幫隔壁行動不便的老人送水,每天兩次,雷打不動;家中有的好東西,總會想著分給困難的鄰居......母親總會說:“自己家裡艱苦一點沒什麼,要把方便帶給大家。”

1993年,李阿姨的母親過世,臨終前,母親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我走了,你一定要堅強,好好的活著,做一個好孩子。”

李阿姨說,從此之後,包粽子於她而言,有了更加特殊的意義。

將粽子分享給更多人,不僅是為了將母親的手藝傳承下去,也是對母親的一份承諾:“做個好孩子,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

不忍浪費,穿著“垃圾”也很快樂

為了讓大家吃得滿意,李阿姨對原材料的品質很是“挑剔”:粽葉是提前訂購的,從太湖蘆葦上一片一片現剝的;糯米、紅豆也是從大超市購買的優質食材。她說,自己從沒計算過花了多少錢,只是堅持:給別人吃的,一定得是最好的。

別看她對粽子這麼捨得“下本錢”,對自己可“吝嗇”到了極點:每月只用1噸水,家裡大部分的衣服和傢俱都是從垃圾堆裡淘來的,一個月的花銷不到200元。

很多人不理解,明明退休工資不低,李阿姨為什麼要做“垃圾婆”?李阿姨說,撿垃圾,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捨得:“一件衣服做工都要3、40呢,又沒壞,拿回來洗洗就能穿,扔了多可惜。”

這樣的不忍浪費,也源於已逝母親對她的教誨:“愛惜糧食的人是有飯吃的,愛惜衣服的人是有衣服穿的。”

雖然家中的“垃圾”越來越多,但在李阿姨的打理改造下,完全看不出它們曾被人丟棄時的模樣。而撿垃圾省下的錢,李阿姨會把它們定期捐出去,捐給更有需要的人。

在李阿姨的家門前,掛著一副字條:“兒時記憶,難忘母恩”。她總說,母親是她最感激的人,從母親身上學到的,不僅有包粽子的手藝,做人的道理,還有笑對生活的豁達態度。

而她能夠回報母親的,就是始終“做個好孩子”,將母親的善良與勤儉,伴著棕香傳承下去:“做人要把幸福、把方便奉獻給社會,不要太強求生活給你什麼回報, 只要健康快樂就好。只要有能力,有力量,我就會一直為社會奉獻下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