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

全浸游泳訓練方法,是拉夫林·特里在TI工作室的研究成果,這個訓練方法適合所有的游泳者,但並不是為了培養世界冠軍,而是為了讓所有喜歡游泳的人能夠達到如下的目的:

1. 長遊不累

2. 划水平滑有效從而遊得更快

3. 在任何水域中都能從容自信地游泳

4. 享受你遊的每一下

"

全浸游泳訓練方法,是拉夫林·特里在TI工作室的研究成果,這個訓練方法適合所有的游泳者,但並不是為了培養世界冠軍,而是為了讓所有喜歡游泳的人能夠達到如下的目的:

1. 長遊不累

2. 划水平滑有效從而遊得更快

3. 在任何水域中都能從容自信地游泳

4. 享受你遊的每一下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雖然全浸(Total Immersion)俱樂部尚未進駐中國大陸,但它的粉絲卻遍佈神州。有人津津樂道全浸的理念,有人細心模仿全浸的泳姿;當然,也有人認為都是些常規訓練,不以為然。那麼,全浸究竟有哪些特點?為何令泳者如此迷戀呢?

"

全浸游泳訓練方法,是拉夫林·特里在TI工作室的研究成果,這個訓練方法適合所有的游泳者,但並不是為了培養世界冠軍,而是為了讓所有喜歡游泳的人能夠達到如下的目的:

1. 長遊不累

2. 划水平滑有效從而遊得更快

3. 在任何水域中都能從容自信地游泳

4. 享受你遊的每一下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雖然全浸(Total Immersion)俱樂部尚未進駐中國大陸,但它的粉絲卻遍佈神州。有人津津樂道全浸的理念,有人細心模仿全浸的泳姿;當然,也有人認為都是些常規訓練,不以為然。那麼,全浸究竟有哪些特點?為何令泳者如此迷戀呢?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1、全浸的特點

游泳有“指紋”之說,也就是說,若細分起來,每個人的泳姿都是不同的。

既然能像區分指紋那樣來區分泳姿,鑑定全浸和傳統自由泳的不同,也就不那麼困難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傳統的自由泳訓練,要求頭部的三分之一要露出水面,腳下要踢出水花;但全浸訓練要求頭部要完全浸沒於水中,雙腳幾乎像魚尾似的側向搬動。所以,識別是否是全浸,看看是否【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前邊無浪,後邊無花】,就可以作出判斷。

那麼,【前無浪,後無花】這種遊法有何優勢呢?

【前邊無浪】,說明減少了【興波阻力】;【後邊無花】,說明雙腿前踢後襬,都在推進水流,卻沒有踢空破水;而身體側位滑行,會使一側沉浸在阻力較小的深水處,這樣可以滑行得更遠。

【前無浪,後無花】,平靜的水面上唯一能看到的,就是【移臂拉鍊】,這也是全浸泳姿最顯著的特點。要說【移臂拉鍊】,就不得不說一說全浸的理念。

"

全浸游泳訓練方法,是拉夫林·特里在TI工作室的研究成果,這個訓練方法適合所有的游泳者,但並不是為了培養世界冠軍,而是為了讓所有喜歡游泳的人能夠達到如下的目的:

1. 長遊不累

2. 划水平滑有效從而遊得更快

3. 在任何水域中都能從容自信地游泳

4. 享受你遊的每一下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雖然全浸(Total Immersion)俱樂部尚未進駐中國大陸,但它的粉絲卻遍佈神州。有人津津樂道全浸的理念,有人細心模仿全浸的泳姿;當然,也有人認為都是些常規訓練,不以為然。那麼,全浸究竟有哪些特點?為何令泳者如此迷戀呢?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1、全浸的特點

游泳有“指紋”之說,也就是說,若細分起來,每個人的泳姿都是不同的。

既然能像區分指紋那樣來區分泳姿,鑑定全浸和傳統自由泳的不同,也就不那麼困難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傳統的自由泳訓練,要求頭部的三分之一要露出水面,腳下要踢出水花;但全浸訓練要求頭部要完全浸沒於水中,雙腳幾乎像魚尾似的側向搬動。所以,識別是否是全浸,看看是否【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前邊無浪,後邊無花】,就可以作出判斷。

那麼,【前無浪,後無花】這種遊法有何優勢呢?

【前邊無浪】,說明減少了【興波阻力】;【後邊無花】,說明雙腿前踢後襬,都在推進水流,卻沒有踢空破水;而身體側位滑行,會使一側沉浸在阻力較小的深水處,這樣可以滑行得更遠。

【前無浪,後無花】,平靜的水面上唯一能看到的,就是【移臂拉鍊】,這也是全浸泳姿最顯著的特點。要說【移臂拉鍊】,就不得不說一說全浸的理念。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2、全浸的理念

全浸要求學員要做出標準的移臂動作,上臂要劃過長軸所在的垂面,前臂及手需儘量靠近垂面,手指好像在水面上拉開【拉鍊】一般,靠肩頭來引導手臂移動向前。那麼,為什麼要進行這麼嚴格的移臂訓練呢?

有人對這項【拉鍊】訓練不理解,以為是為了賞心悅目,但如果瞭解了【拉鍊】所遵從的【表象模型】,就知道,這項訓練不過是整個訓練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水上做的是【拉鍊】,水下是泳姿的內涵。

Bill Boomer的Vessel模型可以譯成【筒倉】,意思是在遊自由泳時,要想象在細長的【筒倉】中游進(見下圖),身體稍有鬆懈,划水打腿的橫向幅度略有誇張,就有可能碰在筒壁上。以此意念來規範身體的流線型,克服整體擺動等毛病。

"

全浸游泳訓練方法,是拉夫林·特里在TI工作室的研究成果,這個訓練方法適合所有的游泳者,但並不是為了培養世界冠軍,而是為了讓所有喜歡游泳的人能夠達到如下的目的:

1. 長遊不累

2. 划水平滑有效從而遊得更快

3. 在任何水域中都能從容自信地游泳

4. 享受你遊的每一下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雖然全浸(Total Immersion)俱樂部尚未進駐中國大陸,但它的粉絲卻遍佈神州。有人津津樂道全浸的理念,有人細心模仿全浸的泳姿;當然,也有人認為都是些常規訓練,不以為然。那麼,全浸究竟有哪些特點?為何令泳者如此迷戀呢?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1、全浸的特點

游泳有“指紋”之說,也就是說,若細分起來,每個人的泳姿都是不同的。

既然能像區分指紋那樣來區分泳姿,鑑定全浸和傳統自由泳的不同,也就不那麼困難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傳統的自由泳訓練,要求頭部的三分之一要露出水面,腳下要踢出水花;但全浸訓練要求頭部要完全浸沒於水中,雙腳幾乎像魚尾似的側向搬動。所以,識別是否是全浸,看看是否【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前邊無浪,後邊無花】,就可以作出判斷。

那麼,【前無浪,後無花】這種遊法有何優勢呢?

【前邊無浪】,說明減少了【興波阻力】;【後邊無花】,說明雙腿前踢後襬,都在推進水流,卻沒有踢空破水;而身體側位滑行,會使一側沉浸在阻力較小的深水處,這樣可以滑行得更遠。

【前無浪,後無花】,平靜的水面上唯一能看到的,就是【移臂拉鍊】,這也是全浸泳姿最顯著的特點。要說【移臂拉鍊】,就不得不說一說全浸的理念。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2、全浸的理念

全浸要求學員要做出標準的移臂動作,上臂要劃過長軸所在的垂面,前臂及手需儘量靠近垂面,手指好像在水面上拉開【拉鍊】一般,靠肩頭來引導手臂移動向前。那麼,為什麼要進行這麼嚴格的移臂訓練呢?

有人對這項【拉鍊】訓練不理解,以為是為了賞心悅目,但如果瞭解了【拉鍊】所遵從的【表象模型】,就知道,這項訓練不過是整個訓練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水上做的是【拉鍊】,水下是泳姿的內涵。

Bill Boomer的Vessel模型可以譯成【筒倉】,意思是在遊自由泳時,要想象在細長的【筒倉】中游進(見下圖),身體稍有鬆懈,划水打腿的橫向幅度略有誇張,就有可能碰在筒壁上。以此意念來規範身體的流線型,克服整體擺動等毛病。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試想,若在這樣狹窄的筒倉中游進,移臂該當如何呢?顯然,有了筒倉的意識,什麼【通體要剛,腰腹緊張,圓木滾動,臍望兩旁;伸臂入袖,轉肩進框,近體直劃,拉柔推剛】等諸多要點,都會有所體現。而移臂唯一的選擇,也許是隨著整體的滾動,把肘部提到最高點,方可順利地通過【筒倉】。

由此可見,全浸確有一些思想理念,並由【表象模型】來體現,因為有了【筒倉】這樣的【變相模型】,故有了一系列比如【移臂拉鍊】這樣具有針對性的訓練。而所有的游泳練習,尚沒有一項是為了【看著好看】而設計的;如果僅從水上動作的表面來解讀,訓練的目的就都成為虛幻了。

"

全浸游泳訓練方法,是拉夫林·特里在TI工作室的研究成果,這個訓練方法適合所有的游泳者,但並不是為了培養世界冠軍,而是為了讓所有喜歡游泳的人能夠達到如下的目的:

1. 長遊不累

2. 划水平滑有效從而遊得更快

3. 在任何水域中都能從容自信地游泳

4. 享受你遊的每一下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雖然全浸(Total Immersion)俱樂部尚未進駐中國大陸,但它的粉絲卻遍佈神州。有人津津樂道全浸的理念,有人細心模仿全浸的泳姿;當然,也有人認為都是些常規訓練,不以為然。那麼,全浸究竟有哪些特點?為何令泳者如此迷戀呢?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1、全浸的特點

游泳有“指紋”之說,也就是說,若細分起來,每個人的泳姿都是不同的。

既然能像區分指紋那樣來區分泳姿,鑑定全浸和傳統自由泳的不同,也就不那麼困難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傳統的自由泳訓練,要求頭部的三分之一要露出水面,腳下要踢出水花;但全浸訓練要求頭部要完全浸沒於水中,雙腳幾乎像魚尾似的側向搬動。所以,識別是否是全浸,看看是否【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前邊無浪,後邊無花】,就可以作出判斷。

那麼,【前無浪,後無花】這種遊法有何優勢呢?

【前邊無浪】,說明減少了【興波阻力】;【後邊無花】,說明雙腿前踢後襬,都在推進水流,卻沒有踢空破水;而身體側位滑行,會使一側沉浸在阻力較小的深水處,這樣可以滑行得更遠。

【前無浪,後無花】,平靜的水面上唯一能看到的,就是【移臂拉鍊】,這也是全浸泳姿最顯著的特點。要說【移臂拉鍊】,就不得不說一說全浸的理念。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2、全浸的理念

全浸要求學員要做出標準的移臂動作,上臂要劃過長軸所在的垂面,前臂及手需儘量靠近垂面,手指好像在水面上拉開【拉鍊】一般,靠肩頭來引導手臂移動向前。那麼,為什麼要進行這麼嚴格的移臂訓練呢?

有人對這項【拉鍊】訓練不理解,以為是為了賞心悅目,但如果瞭解了【拉鍊】所遵從的【表象模型】,就知道,這項訓練不過是整個訓練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水上做的是【拉鍊】,水下是泳姿的內涵。

Bill Boomer的Vessel模型可以譯成【筒倉】,意思是在遊自由泳時,要想象在細長的【筒倉】中游進(見下圖),身體稍有鬆懈,划水打腿的橫向幅度略有誇張,就有可能碰在筒壁上。以此意念來規範身體的流線型,克服整體擺動等毛病。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試想,若在這樣狹窄的筒倉中游進,移臂該當如何呢?顯然,有了筒倉的意識,什麼【通體要剛,腰腹緊張,圓木滾動,臍望兩旁;伸臂入袖,轉肩進框,近體直劃,拉柔推剛】等諸多要點,都會有所體現。而移臂唯一的選擇,也許是隨著整體的滾動,把肘部提到最高點,方可順利地通過【筒倉】。

由此可見,全浸確有一些思想理念,並由【表象模型】來體現,因為有了【筒倉】這樣的【變相模型】,故有了一系列比如【移臂拉鍊】這樣具有針對性的訓練。而所有的游泳練習,尚沒有一項是為了【看著好看】而設計的;如果僅從水上動作的表面來解讀,訓練的目的就都成為虛幻了。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3、全浸的方針

全浸擅長超長距離,需要考慮如何分配體力,沒人敢拼頻率,所以全浸的特點還包括【劃頻比較慢】。而業餘愛好者喜歡全浸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它的泳姿和劃頻,符合了業餘愛好者例如:關節靈活性不夠,【快肌肉】長年不被調動等特點。

我們知道,人的身高與動作頻率是成反比的,這是運動學的規律。波波夫、孫楊身高在兩米上下,波波夫50米僅用33劃次,孫楊26~27劃次50米,頻率在短衝、中長距離裡都是最低的,這與身高臂長不無關係。孫楊在劃頻慢的時候,還有節省能量準備衝刺的考慮,而業餘愛好者的劃頻慢,往往是無奈之舉。

全浸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量體裁衣,將業餘愛好者的短板,壓縮到了最低。肩軸不是老化了麼?可以通過大角度轉體來幫助移臂;角度一大,自然節奏就慢,剛好符合【動作遲緩】的特點。而沒有將常規訓練,比如【扶板打腿】等內容,納入到全浸的訓練課程中。

"

全浸游泳訓練方法,是拉夫林·特里在TI工作室的研究成果,這個訓練方法適合所有的游泳者,但並不是為了培養世界冠軍,而是為了讓所有喜歡游泳的人能夠達到如下的目的:

1. 長遊不累

2. 划水平滑有效從而遊得更快

3. 在任何水域中都能從容自信地游泳

4. 享受你遊的每一下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雖然全浸(Total Immersion)俱樂部尚未進駐中國大陸,但它的粉絲卻遍佈神州。有人津津樂道全浸的理念,有人細心模仿全浸的泳姿;當然,也有人認為都是些常規訓練,不以為然。那麼,全浸究竟有哪些特點?為何令泳者如此迷戀呢?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1、全浸的特點

游泳有“指紋”之說,也就是說,若細分起來,每個人的泳姿都是不同的。

既然能像區分指紋那樣來區分泳姿,鑑定全浸和傳統自由泳的不同,也就不那麼困難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傳統的自由泳訓練,要求頭部的三分之一要露出水面,腳下要踢出水花;但全浸訓練要求頭部要完全浸沒於水中,雙腳幾乎像魚尾似的側向搬動。所以,識別是否是全浸,看看是否【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前邊無浪,後邊無花】,就可以作出判斷。

那麼,【前無浪,後無花】這種遊法有何優勢呢?

【前邊無浪】,說明減少了【興波阻力】;【後邊無花】,說明雙腿前踢後襬,都在推進水流,卻沒有踢空破水;而身體側位滑行,會使一側沉浸在阻力較小的深水處,這樣可以滑行得更遠。

【前無浪,後無花】,平靜的水面上唯一能看到的,就是【移臂拉鍊】,這也是全浸泳姿最顯著的特點。要說【移臂拉鍊】,就不得不說一說全浸的理念。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2、全浸的理念

全浸要求學員要做出標準的移臂動作,上臂要劃過長軸所在的垂面,前臂及手需儘量靠近垂面,手指好像在水面上拉開【拉鍊】一般,靠肩頭來引導手臂移動向前。那麼,為什麼要進行這麼嚴格的移臂訓練呢?

有人對這項【拉鍊】訓練不理解,以為是為了賞心悅目,但如果瞭解了【拉鍊】所遵從的【表象模型】,就知道,這項訓練不過是整個訓練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水上做的是【拉鍊】,水下是泳姿的內涵。

Bill Boomer的Vessel模型可以譯成【筒倉】,意思是在遊自由泳時,要想象在細長的【筒倉】中游進(見下圖),身體稍有鬆懈,划水打腿的橫向幅度略有誇張,就有可能碰在筒壁上。以此意念來規範身體的流線型,克服整體擺動等毛病。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試想,若在這樣狹窄的筒倉中游進,移臂該當如何呢?顯然,有了筒倉的意識,什麼【通體要剛,腰腹緊張,圓木滾動,臍望兩旁;伸臂入袖,轉肩進框,近體直劃,拉柔推剛】等諸多要點,都會有所體現。而移臂唯一的選擇,也許是隨著整體的滾動,把肘部提到最高點,方可順利地通過【筒倉】。

由此可見,全浸確有一些思想理念,並由【表象模型】來體現,因為有了【筒倉】這樣的【變相模型】,故有了一系列比如【移臂拉鍊】這樣具有針對性的訓練。而所有的游泳練習,尚沒有一項是為了【看著好看】而設計的;如果僅從水上動作的表面來解讀,訓練的目的就都成為虛幻了。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3、全浸的方針

全浸擅長超長距離,需要考慮如何分配體力,沒人敢拼頻率,所以全浸的特點還包括【劃頻比較慢】。而業餘愛好者喜歡全浸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它的泳姿和劃頻,符合了業餘愛好者例如:關節靈活性不夠,【快肌肉】長年不被調動等特點。

我們知道,人的身高與動作頻率是成反比的,這是運動學的規律。波波夫、孫楊身高在兩米上下,波波夫50米僅用33劃次,孫楊26~27劃次50米,頻率在短衝、中長距離裡都是最低的,這與身高臂長不無關係。孫楊在劃頻慢的時候,還有節省能量準備衝刺的考慮,而業餘愛好者的劃頻慢,往往是無奈之舉。

全浸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量體裁衣,將業餘愛好者的短板,壓縮到了最低。肩軸不是老化了麼?可以通過大角度轉體來幫助移臂;角度一大,自然節奏就慢,剛好符合【動作遲緩】的特點。而沒有將常規訓練,比如【扶板打腿】等內容,納入到全浸的訓練課程中。

全浸式自由泳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4、全浸的無奈

全浸的夢想是,只要你的遺傳基因沒有問題,就能教你遊得像我一樣。為了將學員帶入夢幻,全浸的特里和竹內教練,還作了【同步】全浸的游泳示範。

是呀,如果泳姿當真可遊得像團體操一般,那倒好辦了,發明一種機器,把人綁在機器上,模仿各種泳姿,然後扔到水裡去實踐。但游泳是人與水的互動,最終定型泳姿的,是每個人的水感。試想,同樣一池水,誰也不缺胳膊少腿,為何有人就能抓住水,嗖嗖地前進,而有人打得水花四濺,就是不走呢?在陸地上,大家能做出整齊劃一的團體操,但在水裡,動於不動,取決於是否能掌控住水。

在這方面,全浸的教練們沒少花心思,幾乎是手把手地教學員。但無論陸上多麼逼真的模仿,都代替不了水的阻力對人體運動的影響。因為水的阻力來自各個人體運動的反方向,只要運動,就會有一阻力等著你,這就是水場的特點。

所以說,游泳訓練關鍵是找準發力的起點,有了出發點,才可憑手上的感覺,決定發力的時機和划動的軌跡。而這種關鍵的關鍵,是對水場變化的即時判斷,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划水路線。

結束語:

游泳的理念或思維架構,離不開【生物運動學】和【流體動力學】的規律,如果僅憑水上看到的細枝末節,就對全浸過分渲染,顯然瞭解得不夠全面。全浸為常規訓練和游泳理念的普及做出了貢獻,但我們對游泳的認知理解,不能僅憑全浸的訓練和理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