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別吃得太乾淨、玩得太乾淨——自閉症與腸道益生菌(1.0)'

自閉症 蠕蟲 生物 新生兒 懷孕 便祕 腹瀉 肝病樑醫生 2019-08-18
"

自閉症與益生菌

目前,醫學界尚未明確自閉症形成的原因。其中,基因、環境、免疫系統等可能是參與的因素可能。

最近,不少西方科學家越來越重視腸道生物和神經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除了蠕蟲療法,學者們也開始著手研究自閉症的症狀與腸道細菌之間的關係。

2019年5月30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細胞》發表了一篇題為《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能夠促使小鼠的行為表現出自閉症症狀》的論文。

在試驗中,研究人員分別將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物、未患有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物,通過糞便移植到在無菌環境中長大的小鼠體內。

接受自閉症兒童糞便移植的小鼠在試驗中,逐漸表現出了類似於自閉症患者的行為特徵,它們社交慾望更低,並且有重複埋小石塊的行為。

除此之外,它們的腦部神經與身體代謝物類型也發生了改變。 而接受正常發育個體的微生物群的小鼠則未顯示出這些症狀。

不過,該項目也有很多不足。①小鼠與人類大腦的構造差別太大,該試驗對小鼠大腦有影響,對於人類未必有意義。②試驗中,以小鼠埋藏了多少顆小石塊來判定它們重複刻板行為的程度,以小鼠離開自己領域的距離,以及待在公共活動空間的時間來測定它們的社交能力,並不能準確表述為它們的自閉症症狀。

除小鼠試驗之外,該項目組也對18名7-17歲確診自閉症患者進行了開放性腸道微生物轉移試驗。

這18人首先口服14天抗生素,用於清除腸道內的細菌;緊接著以口服或直腸給藥的方式接受7-8周的腸道微生物移植。

一段時間後,他們體內整體的細菌多樣性和豐富度增加了,雙歧桿菌、普氏菌和脫硫弧菌微生物數量都有所增加。

在試驗結束時,他們便祕、腹瀉、消化不良和腹痛症狀明顯改善。根據臨床評估,他們的自閉症的症狀也改善不少。

研究人員認為,上述試驗證明,自閉症有可能通過針對腸道而不是大腦的療法來治療。這給了很多自閉症家庭新的希望,但同樣很快招致業內的質疑:

不足之處,該試驗沒有設對照組,也沒有準確證明這18人自閉症症狀的減輕,是由腸道細菌移植造成。還必須考慮他們自身成長因素的影響,另外,腸道問題改善也可能會對試驗結果造成影響。

另外,也有研究人員在特定有益菌對自閉症的影響方面做出了突破。美國休斯頓貝勒醫學院Mauro Costa-Mattioli試驗室曾發現,羅伊氏乳桿菌緩解特定類型的自閉症小鼠的社交障礙。該研究進一步現實得出一個路徑。腸道益生菌通過迷走神經,影響了大腦催產素的分泌,而後者是影響人類情感需求的主要激素。

新生兒,吸允母親的乳汁過程中。母親的大腦催產素就會增加,就會更加親近寶寶。情侶之間,如果有了互相的近距離的肢體撫摸,催產素也會增加,就會導致情侶之間的更加親密。而自閉症的核心表現就是社交障礙,以及對其他人的疏遠和抗拒。

此外,我最近聽到一些建議,孕期就進行益生菌治療,以儘可能的預防自閉症的發生。

"

自閉症與益生菌

目前,醫學界尚未明確自閉症形成的原因。其中,基因、環境、免疫系統等可能是參與的因素可能。

最近,不少西方科學家越來越重視腸道生物和神經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除了蠕蟲療法,學者們也開始著手研究自閉症的症狀與腸道細菌之間的關係。

2019年5月30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細胞》發表了一篇題為《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能夠促使小鼠的行為表現出自閉症症狀》的論文。

在試驗中,研究人員分別將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物、未患有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物,通過糞便移植到在無菌環境中長大的小鼠體內。

接受自閉症兒童糞便移植的小鼠在試驗中,逐漸表現出了類似於自閉症患者的行為特徵,它們社交慾望更低,並且有重複埋小石塊的行為。

除此之外,它們的腦部神經與身體代謝物類型也發生了改變。 而接受正常發育個體的微生物群的小鼠則未顯示出這些症狀。

不過,該項目也有很多不足。①小鼠與人類大腦的構造差別太大,該試驗對小鼠大腦有影響,對於人類未必有意義。②試驗中,以小鼠埋藏了多少顆小石塊來判定它們重複刻板行為的程度,以小鼠離開自己領域的距離,以及待在公共活動空間的時間來測定它們的社交能力,並不能準確表述為它們的自閉症症狀。

除小鼠試驗之外,該項目組也對18名7-17歲確診自閉症患者進行了開放性腸道微生物轉移試驗。

這18人首先口服14天抗生素,用於清除腸道內的細菌;緊接著以口服或直腸給藥的方式接受7-8周的腸道微生物移植。

一段時間後,他們體內整體的細菌多樣性和豐富度增加了,雙歧桿菌、普氏菌和脫硫弧菌微生物數量都有所增加。

在試驗結束時,他們便祕、腹瀉、消化不良和腹痛症狀明顯改善。根據臨床評估,他們的自閉症的症狀也改善不少。

研究人員認為,上述試驗證明,自閉症有可能通過針對腸道而不是大腦的療法來治療。這給了很多自閉症家庭新的希望,但同樣很快招致業內的質疑:

不足之處,該試驗沒有設對照組,也沒有準確證明這18人自閉症症狀的減輕,是由腸道細菌移植造成。還必須考慮他們自身成長因素的影響,另外,腸道問題改善也可能會對試驗結果造成影響。

另外,也有研究人員在特定有益菌對自閉症的影響方面做出了突破。美國休斯頓貝勒醫學院Mauro Costa-Mattioli試驗室曾發現,羅伊氏乳桿菌緩解特定類型的自閉症小鼠的社交障礙。該研究進一步現實得出一個路徑。腸道益生菌通過迷走神經,影響了大腦催產素的分泌,而後者是影響人類情感需求的主要激素。

新生兒,吸允母親的乳汁過程中。母親的大腦催產素就會增加,就會更加親近寶寶。情侶之間,如果有了互相的近距離的肢體撫摸,催產素也會增加,就會導致情侶之間的更加親密。而自閉症的核心表現就是社交障礙,以及對其他人的疏遠和抗拒。

此外,我最近聽到一些建議,孕期就進行益生菌治療,以儘可能的預防自閉症的發生。

寶寶別吃得太乾淨、玩得太乾淨——自閉症與腸道益生菌(1.0)

自閉症與蠕蟲療法

此外,蠕蟲療法也在國外興起多年,但存在較大爭議。這一療法需要人們通過吞嚥或讓其在皮膚上爬行而有意地感染蠕蟲或寄生蟲。據稱這樣能緩解一系列自身免疫疾病及炎症,如過敏、傳染性粘液囊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以及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還並未批准蠕蟲療法。蠕蟲療法的倡導者認為,在年幼時接觸腸道寄生蟲會對人們的免疫系統大有裨益。寄生蟲長時間寄生在宿主體內的情況,長時間的感染會使寄生蟲與宿主得到協同進化。很可能的一種情況就是,這樣的協同進化會決定兒童體內剛剛形成的免疫反應。最終促使能控制有害炎症的成分產生。 而在自閉症的形成原因裡面,就有提到自身免疫的作用。所以,也有人嘗試利用蠕蟲療法去對抗自閉症。在美國,一位名叫亞力克斯的25歲自閉症青年,在過去十多年裡,一直嘗試用蠕蟲療法對抗自閉症。

"

自閉症與益生菌

目前,醫學界尚未明確自閉症形成的原因。其中,基因、環境、免疫系統等可能是參與的因素可能。

最近,不少西方科學家越來越重視腸道生物和神經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除了蠕蟲療法,學者們也開始著手研究自閉症的症狀與腸道細菌之間的關係。

2019年5月30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細胞》發表了一篇題為《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能夠促使小鼠的行為表現出自閉症症狀》的論文。

在試驗中,研究人員分別將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物、未患有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物,通過糞便移植到在無菌環境中長大的小鼠體內。

接受自閉症兒童糞便移植的小鼠在試驗中,逐漸表現出了類似於自閉症患者的行為特徵,它們社交慾望更低,並且有重複埋小石塊的行為。

除此之外,它們的腦部神經與身體代謝物類型也發生了改變。 而接受正常發育個體的微生物群的小鼠則未顯示出這些症狀。

不過,該項目也有很多不足。①小鼠與人類大腦的構造差別太大,該試驗對小鼠大腦有影響,對於人類未必有意義。②試驗中,以小鼠埋藏了多少顆小石塊來判定它們重複刻板行為的程度,以小鼠離開自己領域的距離,以及待在公共活動空間的時間來測定它們的社交能力,並不能準確表述為它們的自閉症症狀。

除小鼠試驗之外,該項目組也對18名7-17歲確診自閉症患者進行了開放性腸道微生物轉移試驗。

這18人首先口服14天抗生素,用於清除腸道內的細菌;緊接著以口服或直腸給藥的方式接受7-8周的腸道微生物移植。

一段時間後,他們體內整體的細菌多樣性和豐富度增加了,雙歧桿菌、普氏菌和脫硫弧菌微生物數量都有所增加。

在試驗結束時,他們便祕、腹瀉、消化不良和腹痛症狀明顯改善。根據臨床評估,他們的自閉症的症狀也改善不少。

研究人員認為,上述試驗證明,自閉症有可能通過針對腸道而不是大腦的療法來治療。這給了很多自閉症家庭新的希望,但同樣很快招致業內的質疑:

不足之處,該試驗沒有設對照組,也沒有準確證明這18人自閉症症狀的減輕,是由腸道細菌移植造成。還必須考慮他們自身成長因素的影響,另外,腸道問題改善也可能會對試驗結果造成影響。

另外,也有研究人員在特定有益菌對自閉症的影響方面做出了突破。美國休斯頓貝勒醫學院Mauro Costa-Mattioli試驗室曾發現,羅伊氏乳桿菌緩解特定類型的自閉症小鼠的社交障礙。該研究進一步現實得出一個路徑。腸道益生菌通過迷走神經,影響了大腦催產素的分泌,而後者是影響人類情感需求的主要激素。

新生兒,吸允母親的乳汁過程中。母親的大腦催產素就會增加,就會更加親近寶寶。情侶之間,如果有了互相的近距離的肢體撫摸,催產素也會增加,就會導致情侶之間的更加親密。而自閉症的核心表現就是社交障礙,以及對其他人的疏遠和抗拒。

此外,我最近聽到一些建議,孕期就進行益生菌治療,以儘可能的預防自閉症的發生。

寶寶別吃得太乾淨、玩得太乾淨——自閉症與腸道益生菌(1.0)

自閉症與蠕蟲療法

此外,蠕蟲療法也在國外興起多年,但存在較大爭議。這一療法需要人們通過吞嚥或讓其在皮膚上爬行而有意地感染蠕蟲或寄生蟲。據稱這樣能緩解一系列自身免疫疾病及炎症,如過敏、傳染性粘液囊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以及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還並未批准蠕蟲療法。蠕蟲療法的倡導者認為,在年幼時接觸腸道寄生蟲會對人們的免疫系統大有裨益。寄生蟲長時間寄生在宿主體內的情況,長時間的感染會使寄生蟲與宿主得到協同進化。很可能的一種情況就是,這樣的協同進化會決定兒童體內剛剛形成的免疫反應。最終促使能控制有害炎症的成分產生。 而在自閉症的形成原因裡面,就有提到自身免疫的作用。所以,也有人嘗試利用蠕蟲療法去對抗自閉症。在美國,一位名叫亞力克斯的25歲自閉症青年,在過去十多年裡,一直嘗試用蠕蟲療法對抗自閉症。

寶寶別吃得太乾淨、玩得太乾淨——自閉症與腸道益生菌(1.0)

乾淨致病假說

無論是益生菌療法,還是,蠕蟲療法。其理論基礎,那就是起源於二三十年前的“乾淨致病假說”。

很多家長總在感慨,現在的自閉症的發生率為什麼越來越高。一方面,由於認識水平的提高導致檢出率提高。而一方面,也有可能目前衛生條件過好。想想我們小時候,生活環境總是髒兮兮。

一些流行病專家發現,與醫療水平日益提高相矛盾的是,社會上流行性疾病與自身免疫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在衛生條件較差環境中成長,經常暴露於細菌環境的兒童,患上過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的概率明顯更低。一些醫學家認為,縱觀人類進化史,人類一直都與體內的細菌、病毒、寄生蟲和諧共處,這些外來入侵者激發了人體的免疫系統應答機制,並使其保持在活躍的狀態。隨著現代醫學水平以及衛生條件的改善,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人體內的細菌和寄生蟲幾乎被消滅殆盡,這也許會導致人體的免疫系統變得失衡和混亂,從而出現自身免疫病。接著,科學家們發現,感染過吸血蟲的人很少會在成年後患上2型糖尿病;鞭蟲感染與低膽固醇,以及多種過敏性疾病存在相關性……很多新的發現和思維,“乾淨致病假說”深入人心。

"

自閉症與益生菌

目前,醫學界尚未明確自閉症形成的原因。其中,基因、環境、免疫系統等可能是參與的因素可能。

最近,不少西方科學家越來越重視腸道生物和神經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除了蠕蟲療法,學者們也開始著手研究自閉症的症狀與腸道細菌之間的關係。

2019年5月30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細胞》發表了一篇題為《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能夠促使小鼠的行為表現出自閉症症狀》的論文。

在試驗中,研究人員分別將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物、未患有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物,通過糞便移植到在無菌環境中長大的小鼠體內。

接受自閉症兒童糞便移植的小鼠在試驗中,逐漸表現出了類似於自閉症患者的行為特徵,它們社交慾望更低,並且有重複埋小石塊的行為。

除此之外,它們的腦部神經與身體代謝物類型也發生了改變。 而接受正常發育個體的微生物群的小鼠則未顯示出這些症狀。

不過,該項目也有很多不足。①小鼠與人類大腦的構造差別太大,該試驗對小鼠大腦有影響,對於人類未必有意義。②試驗中,以小鼠埋藏了多少顆小石塊來判定它們重複刻板行為的程度,以小鼠離開自己領域的距離,以及待在公共活動空間的時間來測定它們的社交能力,並不能準確表述為它們的自閉症症狀。

除小鼠試驗之外,該項目組也對18名7-17歲確診自閉症患者進行了開放性腸道微生物轉移試驗。

這18人首先口服14天抗生素,用於清除腸道內的細菌;緊接著以口服或直腸給藥的方式接受7-8周的腸道微生物移植。

一段時間後,他們體內整體的細菌多樣性和豐富度增加了,雙歧桿菌、普氏菌和脫硫弧菌微生物數量都有所增加。

在試驗結束時,他們便祕、腹瀉、消化不良和腹痛症狀明顯改善。根據臨床評估,他們的自閉症的症狀也改善不少。

研究人員認為,上述試驗證明,自閉症有可能通過針對腸道而不是大腦的療法來治療。這給了很多自閉症家庭新的希望,但同樣很快招致業內的質疑:

不足之處,該試驗沒有設對照組,也沒有準確證明這18人自閉症症狀的減輕,是由腸道細菌移植造成。還必須考慮他們自身成長因素的影響,另外,腸道問題改善也可能會對試驗結果造成影響。

另外,也有研究人員在特定有益菌對自閉症的影響方面做出了突破。美國休斯頓貝勒醫學院Mauro Costa-Mattioli試驗室曾發現,羅伊氏乳桿菌緩解特定類型的自閉症小鼠的社交障礙。該研究進一步現實得出一個路徑。腸道益生菌通過迷走神經,影響了大腦催產素的分泌,而後者是影響人類情感需求的主要激素。

新生兒,吸允母親的乳汁過程中。母親的大腦催產素就會增加,就會更加親近寶寶。情侶之間,如果有了互相的近距離的肢體撫摸,催產素也會增加,就會導致情侶之間的更加親密。而自閉症的核心表現就是社交障礙,以及對其他人的疏遠和抗拒。

此外,我最近聽到一些建議,孕期就進行益生菌治療,以儘可能的預防自閉症的發生。

寶寶別吃得太乾淨、玩得太乾淨——自閉症與腸道益生菌(1.0)

自閉症與蠕蟲療法

此外,蠕蟲療法也在國外興起多年,但存在較大爭議。這一療法需要人們通過吞嚥或讓其在皮膚上爬行而有意地感染蠕蟲或寄生蟲。據稱這樣能緩解一系列自身免疫疾病及炎症,如過敏、傳染性粘液囊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以及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還並未批准蠕蟲療法。蠕蟲療法的倡導者認為,在年幼時接觸腸道寄生蟲會對人們的免疫系統大有裨益。寄生蟲長時間寄生在宿主體內的情況,長時間的感染會使寄生蟲與宿主得到協同進化。很可能的一種情況就是,這樣的協同進化會決定兒童體內剛剛形成的免疫反應。最終促使能控制有害炎症的成分產生。 而在自閉症的形成原因裡面,就有提到自身免疫的作用。所以,也有人嘗試利用蠕蟲療法去對抗自閉症。在美國,一位名叫亞力克斯的25歲自閉症青年,在過去十多年裡,一直嘗試用蠕蟲療法對抗自閉症。

寶寶別吃得太乾淨、玩得太乾淨——自閉症與腸道益生菌(1.0)

乾淨致病假說

無論是益生菌療法,還是,蠕蟲療法。其理論基礎,那就是起源於二三十年前的“乾淨致病假說”。

很多家長總在感慨,現在的自閉症的發生率為什麼越來越高。一方面,由於認識水平的提高導致檢出率提高。而一方面,也有可能目前衛生條件過好。想想我們小時候,生活環境總是髒兮兮。

一些流行病專家發現,與醫療水平日益提高相矛盾的是,社會上流行性疾病與自身免疫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在衛生條件較差環境中成長,經常暴露於細菌環境的兒童,患上過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的概率明顯更低。一些醫學家認為,縱觀人類進化史,人類一直都與體內的細菌、病毒、寄生蟲和諧共處,這些外來入侵者激發了人體的免疫系統應答機制,並使其保持在活躍的狀態。隨著現代醫學水平以及衛生條件的改善,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人體內的細菌和寄生蟲幾乎被消滅殆盡,這也許會導致人體的免疫系統變得失衡和混亂,從而出現自身免疫病。接著,科學家們發現,感染過吸血蟲的人很少會在成年後患上2型糖尿病;鞭蟲感染與低膽固醇,以及多種過敏性疾病存在相關性……很多新的發現和思維,“乾淨致病假說”深入人心。

寶寶別吃得太乾淨、玩得太乾淨——自閉症與腸道益生菌(1.0)

結語

本文準備不斷修改和增減,目標是形成文獻綜述。初稿多摘自@大米和小米,但我做了較多的增加和刪改。另外,雖然是同樣的事實,但對於結論也有不同的意見。我本人是醫學出生,明白一個研究從動物實驗到藥物研發的時間。作為一位寶寶有可疑自閉症的星爸。我是沒法等到明確的研究結果。寶寶的發育,3歲之前是一個關鍵點。其中,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大腦神經系統在3歲之前要發育80%。而後面都是在這個基礎上修改。另一個方面,我們的腸道菌群也會在3歲左右形成一個較為固定的菌群環境。我是不贊同大米的小米的看法。我認為,只要對寶寶沒傷害的可能性研究,都應該積極去嘗試。蠕蟲療法現在肯定不能嘗試,但是,益生菌療法是完全可以試試的。另外,乾淨致病學說,也可以應用。平時,寶寶的衣食都不要太乾淨了。喜歡玩泥土、髒水,就儘量讓他去參與。萬一,這個理論就是自閉症形成的原因。等孩子已經十多歲了。再去想辦法補救就沒有機會了。

參考文獻

1.Microbiota Transfer Therapy alters gut ecosystem and improves gastrointestinal and autism symptoms: an open-label study。

https://microbiome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68-016-0225-7

2.Human Gut Microbiota from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Promote Behavioral Symptoms in Mi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0502-1?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0092867419305021%3Fshowall%3Dtrue#secsectitle0010

3.自閉症譜系障礙小鼠模型中微生物介導的社會行為變化機制

Mechanisms Underlying Microbial-Mediated Changes in Social Behavior in Mouse Model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Martina Sgritta, Sean W. Dooling, Shelly A. Buffington, Eric N. Momin, Michael B. Francis, Robert A. Britton, Mauro Costa-MattioliNeuron, Vol. 101, Issue 2, p246–259.e6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3, 2018

4.研究微生物組在自閉症中的重要性引發了迅速的反彈

https://www.spectrumnews.org/news/study-microbiomes-importance-autism-triggers-swift-backlash/

5.補充劑,蠕蟲和糞便:家庭如何試圖與腸道治療自閉症特徵

https://www.spectrumnews.org/features/deep-dive/supplements-worms-stool-families-trying-game-gut-treat-autism-traits/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