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岐山不是名山也得是名山!來看看關於這座山最全的傳說

點擊 關注

轉載 傳播正能量

此文約一萬字,收藏慢慢看。

八岐山不是名山也得是名山!來看看關於這座山最全的傳說

八岐山,不是名山,但是一座神奇的山。網上很多人作家作過不完全統計,八岐山麓方圓一二十里的地域內,走出了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空軍上將為代表的16位共和國將軍和10餘名未授銜的軍級、大區級軍隊幹部。當地民眾自豪地說:“八岐山下,將軍的搖籃。”

八岐山不是名山也得是名山!來看看關於這座山最全的傳說

(注:八岐山脈係指花園河村南山、北山、西山的總和。狹義的八岐山專指村南山,有八座山頭,如八士站立,又名“八士山”)

八岐山位於臨朐縣西南山區,又名“八士山”,山之北天生石崮名“太平崮”,此崮與“八士”相向,古人附會成“點將臺”。

發源於八岐山西麓的“黃龍河”民間稱為“皇龍河”蜿蜒東流20千米注入縣城彌河,在黃龍河流經區域,古代走出眾多的達官臣、顯貴、名流,佔到縣誌所載名人的80%以上。

據《臨朐縣誌》記載:“明洪武四年(1371),許氏先祖許思忠舉家由江蘇徐州府碭山縣(今安徽碭山)遷入朱音,其孫許信後為江西道御史”。另據村碑記載:清乾隆二年(1737),(許信的後人)許美、許治兄弟自朱音村徙此,因有許家花園,且臨小河,故名花園河。

先人從朱音遷來之前,這裡是一片良田,一條小河從中穿過,景色秀麗。後來許御史榮歸故里,朝廷賞賜他銀錢讓建造府第,這位大人品格高潔,遂用這筆錢建了一個花園和果園,稱之為許家花園。後來許家的五個兒子分家,兩個兒子徙居於此,久而成村。

當時的花園建在小河之南,內廣植鬆、竹、梅等名貴花草,果園建在小河之北,內廣植桃、李、杏諸果樹。每至春天,鮮花如錦,豔美迷人。期間還建有跑馬場,作為騎馬賞花遊玩之用。小河之兩岸天生野梅花,非常繁茂,長長的枝條垂到河裡,景緻不俗。主人品格高潔,為官清廉,尤喜歡花草,對梅花情有獨鍾,於是在河邊建“梅花堂”一座,內塑花仙神像,牆上畫著壁畫,主題有“陶淵明賞菊”、“周敦頤賞蓮”、“林逋賞梅”等。門楣上有主人親自題的匾額“梅花堂”,還有對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初春時節,梅花開放,合了“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的意境;夏天山水暴漲,水花飛濺,水花即梅花,猶如朵朵白梅。看來主人是匠心獨運的。

嘉靖《臨朐縣誌》:“八岐山,以山頂有八尖,故名。或雲八旗,則失之考矣。”康熙《臨朐縣誌》載,“八岐山,即《魏書》之八士山,下如九疊屏風,上則八峰駢秀,如森戟排空。”由此可以推斷,八岐山最初應該叫做八士山,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

八個山峰,形態各異、各具特色。有的像衣櫃,有的像窩頭,有的像城牆,有的像鐘樓… 遠遠望去,這八個山頭,就像八個忠實的衛士,昂然屹立,守望著這片沃土,八士即八個勇士。民國《臨朐縣誌》記載,這裡曾經設置過八士鄉,“共領前朱音、後朱音、花園河、朱家莊、來家莊五村”。

在民國《臨朐續志》中:“八士山,在縣治南二十五里。逄山南十里有八岐、八旗各名”。如今“八士山”的名字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只有“八岐山”響亮地縈繞在人們的心中。

八岐山不是名山也得是名山!來看看關於這座山最全的傳說

許孝義攝影


一、 八歧山名解析

八岐山峰巒起伏,山峰眾多,名字各異,一山多名,容易混淆。

南山 從東→西依次為:

1、風暴嶺

2、明光峰。

3、火爐子山。

4、櫃子山,又名金櫃子山。

5、南天門

6、天和平山,又名接血盆。

7、筆架山、鼎山、又名支鍋子山。

8、天花瓶山,又名殺豬臺。

西山 從南→北

1、廷杖嶺(山脊筆直,如古代殺豬用具——廷杖)

2、郭老崮、閣老崮(山下有將軍洞)

3、文狀山有三個山峰,又名剝皮山,中間的山叫“金蟾山”, 山上有洞名“金蟾洞”。

北山 從西→東

1、饅頭山、鐘山。

2、馬臉山。

3、大山頂,又名香爐山、雙龜山、虎山、龜山。

4、太平崮(南太平崮、北太平崮)

5、鑿冒山(狀如鑿子的帽子)

6、鋸齒山

7、砧子山

8、小圓山。

“岐”的由來: 關於八岐山,它獨特的地形,在很多人看來是無比的神奇。先從“岐”字上了解這個山。字從山從支,支亦聲。“支”意為“分叉”。“山”與“支”聯合起來表示“大山上分佈著幾座叉開去的小山”、“像植物本體上長出分枝那樣的山形”、“像樹木枝條那樣的山地”。本義:群山中大山周圍形狀相當於樹木枝條那樣的山地,因山有兩枝,故名。

二、朱元璋遴選皇陵 聰慧縣令巧擋回

八岐山酷似一段段長城砌成的“馬蹄”、“鐵簸箕”,故又稱為簸箕山。山脈走勢猶如一張天設地造的太師座椅,三面群山環抱,東面地勢平坦,豁然開朗,紫氣東來,暗藏皇家貴胄之氣。

傳說元朝末年,朱元璋、劉伯溫等攻打大都時,一度在青州城南安置家眷。八岐山脈成了戰爭後方駐軍之地。期間,朱元璋、劉伯溫等驚奇地發現,八岐山巔似獅頭虎背,山下花園河和黃龍溝又似兩條巨龍,盤踞在八岐山下,堪比長安涇河和渭河間的漢陵。龍盤虎踞,富貴千秋,江山萬古。朱元璋決定在這裡興建皇陵。

某日,朱元璋在當地一縣令的接駕下,前來考察陵地。這位足智多謀的縣令考慮到,興建皇陵,不僅勞民傷財,還可能有殉葬等悲劇發生,便暗使計議,巧妙應對朱元璋。

當他們策馬鳴號來到八岐山下東部的凹窪地(今下五井煤礦區)時,朱元璋問縣令:這是什麼地方?縣令應答:這是“金盆地”,並說地下埋著一堆堆烏黑的金子。朱元璋高興地頻頻點頭。

繼續前行,又見一片平整肥沃的田地,縣令又對朱元璋說,這是“王府地”。朱元璋更是龍顏大悅,嘆曰天設地造。

朱元璋站在王府地,面朝南方,望著不遠處層巒疊嶂的群山,問縣令:那是什麼山?縣令答:那是梯子崖。並把民謠說給朱元璋聽:“梯子崖,萬丈高,騎不成馬,坐不成轎,下面還有座滾龍橋,橋下有困龍坳,坳裡還有斬龍刀……”

其實,梯子崖原名是陽城村的天梯山,是皇子登基稱帝的梯子。滾龍橋原名滾水橋,河水小了,水從橋下面淌;河水大了,水從橋上面淌。因皇帝是真龍天子,騎馬坐轎,所以縣令便編造出了“騎不成馬、坐不成轎、滾龍橋”等與皇位相剋的名號。朱元璋會意,頓感失落。

馬隊來到八岐山下時,朱元璋指著那雋秀的八岐山峰,問縣令:那八個山峰叫什麼名字?縣令支支吾吾,表現出難以啟齒的神態。他故意把“金櫃子山”稱作“殺豬臺”;“狀元傘”稱作“挺杖嶺”(挺杖是殺豬用的工具,閣老崮至狀元傘的山脊,酷似一根挺杖);把“文狀山”稱作“扒皮山”(文狀山石層如書卷,一層一層似扒皮);把“筆架山”稱作“支鍋子山”(筆架山由三個對稱的小山頭組成,倒立後酷似炒豬肉用的支鍋子);把“南天門”稱作“接血盆”(南天門的山巔全是紅土,山頂有一小泉,將紅土衝下石門崖,遠看似流淌的豬血);把“閣老崮”稱作“闊落崮”(闊落豬,方言,指還沒長大的小豬);把“天和平”稱作“天不平”(意思是在這裡建皇陵,天都覺得不公平)。

將軍座、狀元傘、文狀山、筆架山、天門峰、閣老崮、天和平等一個個美麗的名字,在縣令嘴裡突然變成了殺豬臺、挺杖嶺、扒皮山、支鍋子山、接血盆、闊落崮、天不平等帶著血腥味且與“殺朱”相聯的名字。朱元璋不寒而慄!

朱元璋站在八岐山南麓的天井嶺上,面朝山下那一塊塊錯落有致的山地和山地間一條彎曲的溝壑。一位正在山上放牛的老人對朱元璋說:這塊山地叫蜂窩地(原名封王地),這條山溝叫偃旗溝(原名王旗溝)。蜂窩地,不敢住;偃旗溝,堆死人。即使當了皇帝,也會偃旗息鼓,不長命。其實,這位放牛的老人,是一位鄉賢所扮,佯裝不識朱元璋,暗助縣令擋回朱元璋。而朱元璋亦以“不知者無罪”,沒有怪罪這位放牛老人,心裡更是戰戰兢兢。

朱元璋望著天井嶺下的照紅山、團山子和南山寨三座圓潤的小山說:三山不出頭,必定出王侯!這裡確實是天下難得的風水寶地,可這裡地氣與朱家相剋。最終悻悻而去……

後來,朱元璋在鐘山建造了皇陵。百年之後,弘治年間,青州府的朱衡王選陵時,多次覬覦八岐山,但還是懾於這一串串對豬(朱)不吉的名號,最終也是望而卻步。在“天意不可違”中,放棄了這塊寶地。但他還是在八岐山西北不遠處的三羊山選擇了陵寢。當年朱衡王所葬之地,便是如今的王墳鎮。

八岐山與朱元璋,是神話的傳說,還是歷史的巧合,無人考究。但如今八岐山下,朱音、朱家坡、朱崖等與朱相關的村名,以及通天、天國、太平、天和、紗帽、將軍、狀元等與天地呼應和治國安邦的名字,又給八岐山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

三、二郎神挑扁擔:

古時候,八岐山一帶是平原,後來便有了這座山。原來這座山在東海海底,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在龍宮的西南。龍王每次出門都繞道而行,多有不便,一直有搬走的想法。有一天,二郎神到龍宮找龍王辦事,龍王挽留下二郎神吃飯,席間龍王爺說出了自己的心事。二郎神一聽,說:“這是小事一樁,把它交給我辦吧”。飯後,力大無窮的二郎神用扁擔把它挑走,本來是挑到海州的,由於山體非常重,到了青州,一放下休息就挑不動了,只好它把留在這裡。明光峰上的洞就是插扁擔所留,另一端把扁擔插在金蟾山上,金蟾洞就是當時插扁擔所留下的痕跡。

四、靈氣所鍾明光峰

八岐山主峰“明光峰”,居山脈東南方。一條數十米長的石縫,穿透山體。夕陽落山時,晚霞透過石縫,照射出一條明亮的光線,映照在花園河的河面上,熠熠發光,故稱“明光峰”。

對“明光峰”的由來,傳說當年王母娘娘率領七位公主走到八岐山前時,發現八岐山頂上有一隻玉兔和一隻烏龜,便連射兩箭,均未射中,卻射穿了八岐山的山頭,形成了今天的“明光峰”。這支箭落到了山後面,落地之處,冒出了井水。現在的天井村,便由此得名。

冬日裡,“明光峰”兩側寒梅傲雪,鮮花爛漫,所以又稱“梅觀峰”;“明光峰”兩側又如兩扇敞開的大門,所以還稱“門關峰”。傳說當年“明光峰”的山崖上,有一個金蜂窩,大如磨盤。捉住一隻金蜂,就是一顆金豆子。後來,這個金蜂窩和金蜂被一南方風水先生竊走。至今這裡還留有被盜時的痕跡。所以,“明光峰”又稱“寶峰”。當年山下還有一座寺院,名叫“寶峰寺”。

與明光峰相連的風暴嶺和團山子,好似兩個巨大的蝌蚪,它們首尾相接,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太極圖案,極富靈氣。當人們運氣不好時,都到這裡拜謁,祈禱能轉運。

五、鑄劍的故事: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是世仇,戰爭一直不斷,兩國互相攻伐,越國兵敗後,國難當頭,越王採用范蠡、文中之計,獻上無數珍寶、美女、工匠,吳軍才退去,越國成了吳國的附庸國。吳國大敗越國後,吳王野心膨脹,發兵北伐齊國,從海上登陸,向齊國都城臨淄進發。

吳王這次伐齊,大約用了二年時間,還帶著兵工廠。越國的鑄劍大師歐冶子成為吳國俘虜,隨軍打造兵器,一度在冶源老龍灣支爐冶銅造劍。有一天,吳王下令歐冶子等眾工匠去嵩山摸雲崮開採孔雀石,冶煉青銅,路過八岐山時,看到了這個石縫,駐足片刻,對手下說:“我本越國人,為越王鑄造了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五柄寶劍,人稱我鑄劍大師。看來,我輩這些技藝算得了什麼?真正的鑄劍大師是上蒼,它以天地為爐,造物為工,所鑄寶劍倚天斬雲。有了這樣的寶劍,自然能安邦定國。齊國地靈啊!我們這些工匠不分晝夜的去幹,無非是打造出刀劍這類玩意,用來攻打齊國,不失敗那才怪呢?看來天意不可違,這次伐齊必然敗績”。或許是巧合,歐冶子一番牢騷話,一語中讖。後來吳國伐齊果然失敗。

六、南天門盜寶的故事:

傳說裡面藏著無數金銀珠寶,有一窩金馬峰在這守護著,蜂子蜇人後會立即斃命。除非到東海之東找到靈芝草,到西海之西找到一種芍藥根,把靈芝草和芍藥根製成粉末,還要五月端午到八岐山上採下艾草,晒乾後,把粉末撒上,擰成火繩。點上火繩提著,金蜂子不敢近前,就可去取寶。當地民風淳樸,百姓敦厚善良,沒有人去打這些寶貝的主意。有一天,一個南方人聽說這件事後,用自家的靈芝草和芍藥根製成了火繩,點燃後,剛到南天門,就被一隻金蜂子蜇死。後來無人再去南天門盜寶。

七、北天門財寶的故事

八岐山的北山上,也有一個懸崖,在遠處一望,懸崖中間,有石若門,人稱“北天門”,門緊閉,外面還上了鎖,據說,南北兩個天門內,存放的財寶一樣多,

北山下住著一戶人家,以種田和放牛為生,生了個兒子叫“大牛”。大牛這孩子長的厚道,心腸好,經常幫助鄰居幹活,從不叫苦叫累,還樂於助人。大牛到了二十歲,還沒有娶上媳婦,原因是母親常年有病,家裡貧寒。好在大牛很孝順,放牛回家就照顧母親,這一年,孃的病加重,家裡實在沒有錢去拿藥。晚上大牛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如何借些錢給娘抓藥?朦朧中,他看見一個白鬍子老漢走進來,說:“我是八岐山的山神,看你有孝心,我告訴你一個地方有錢,只管去拿。就一五一十的把北天門內藏寶的事情說了”。大牛一聽,十分高興,一高興就醒了,原來是一個夢。這件事是真的麼?他想來想去,不管真假,去看一看便知曉了。

第二天,吃過早飯,大牛放牧北山上,到巳時(上午9時-11時)到達山頂,他把牛趕在一旁吃草,自己一人悄悄的來到北天門下,旁邊有一條黑色大蛇,有碗口那樣粗,蜷曲著身子睡覺。聽老人們說,巳時蛇不動,在窩裡睡大覺。他非常害怕蛇被驚醒,一想到給娘治病,就來了膽子,用力一推石門,門開了,裡面堆放著無數的寶貝,有元寶、金磚、玉器、珍珠、銀元等等。他看到這些寶貝,心想:“這些東西不是自家的,不能拿一些,拿三個元寶夠母親治病的就行,現在偷著拿去,等有了錢再還上。”於是,他拿了元寶出來,悄悄把石門閉上,趕著牛群下了山,幸運的是那條大蛇沒有被驚醒。

大牛懷揣著元寶回到家,臥病的母親把兒子叫道床前,有氣無力的說:“孩子,我不想連累你了,因為給我治病,我們家窮了,你這麼大了,還沒有娶上媳婦,我......”,說著,兩行淚水湧出。這時大牛說:“娘,你放心,我一定把你的病治好,說著撒腿往外跑去。到離家五里路的五井集上找郎中。

五井集是邑內大集,集市上有好幾家藥鋪,最出名的就是一個南方人開的“華家藥鋪”。華家世代為醫,自稱是華佗後代,他們的藥方好,就是藥材貴,一般窮人是不找他們看病的,華家專門給官員和富人看病。大牛飛也似的一路跑來,華家看到大牛穿的這麼破舊,問:“來看病還是幹別的?”,大牛說:“我來給娘看病”,“錢呢?”大牛立即把元寶放在櫃檯上,掌櫃一看很驚訝,這些銀子成色好,分量足,屬於朝廷官銀,不是平民百姓有的東西?於是華掌櫃一改冷冷的面孔,非常客氣的與大牛攀談起來,還給大牛沏上茶閒聊。掌櫃的一邊詢問病情,一邊問銀子的來歷。經不住掌櫃的百般客氣,大牛說出了實情。

大牛抓藥回家,把事情的經過一一說了。娘告訴他說:“孩子,人要多行善積德,不可貪意外之財。今天的錢權當是我們借的,要是我的病醫好了,等我們有了錢,你再去還上。”吃了華家的藥,孃的病一天天好起來,大牛用剩下的錢娶了媳婦,過上了幸福的日子,這是後話。

華家是見利忘義之輩,聽了大牛的話喜出望外,決定偷偷上山去盜財寶。為了對付山上的大蛇,特意帶上了一些雄黃、硫磺,還配製了中藥。第二天一大早,藥鋪關門,去八岐山北天門去了。到大山頂時,果然一條大蛇擋在路上,於是華掌櫃就用藥物來薰,蛇被薰暈了,躺在地上。華掌櫃打開北天門,見裡面是金光閃閃的黃白之物,高興的不得了,拿了些元寶,又挑選了玉器,還有寶珠,他拿一些,還想拿,足足裝滿了一個錢袋子,太重了,實在拿不動,但他又不想丟下一部分,正在猶豫之際,看財的大蛇甦醒過來,用力揮動尾巴,如晴天霹靂,一下子關閉了石門,華掌櫃也被關在裡頭,永遠出不出來了。從此北天門再無人問過。

站在遠處遙望北山,在狀如屏風的大崖上,清晰可見那個被關閉的“石門”。

有一天,大牛去趕五井大集,聽到市井消息,華掌櫃貪財忘義,出門時迷了路,至今未歸,家人去找,杳無音信。

華家盜寶,人財盡失。村裡的老人說,山上的財富歸八岐山人共有,任何人都不能獨佔。

八、楊王的傳說

在南天門的東邊,就是金櫃子山,因形狀如櫃子,故名。也有人稱“金貴山”,有楊王洞而名聞遐邇。看到山的巍峨,老人們就津津有味的講述那個關於楊王的古老傳說。

古時候,臨朐縣城西南一帶有一個小諸侯國,叫逄國,逄國的首領叫逄伯陵。逄伯陵姓姜,炎帝太姜所生,始封於逄,在開封逄澤建立逄國,後改封於齊,尤稱逄公。商朝中期,封為“伯爵”,有人名陵,故稱“逄伯陵”,其封地在石門山一帶。逄公徙封此地後,山因改名為“逄山”。元人於欽所撰《齊乘》記有:“逄山,臨朐西十里,有逄公祠”。石門山連著太平崮,太平崮與八岐山相對。

逄伯陵有一個外甥叫楊驥,勇而有謀,是商朝一員大將,馳騁疆場,立下很多戰功,被封為“楊王”。楊王為人正直,心裡裝著百姓。當時的國君天天享樂,荒淫無度,不關心子民疾苦。面對紂王的暴虐,他想用“仁”與“德”的思想來勸諫他、啟發他、感化他,結果商君大怒,想殺掉他。為救民於水火之中,楊驥決定鋌而走險,他率領所部來到其舅舅的封地逄山,招兵買馬,訓練士兵,囤積糧草,決定討伐昏君。

商王得知楊驥造反的消息後,非常震驚,立即命令當地官員帶兵圍剿,由於楊驥善於用兵,把官兵打得倉皇逃跑。官兵戰敗的消息傳到朝歌后,商王急的團團轉,一時想不出良策。這時有人進諫說:“逄伯陵的外甥造反,其舅舅難脫干係。如果頒發一道命令,讓逄伯陵帶兵前去說服楊驥,勸其繳械投降,豈不是事半功倍?還得讓逄伯陵把楊驥縛來治罪。”

逄伯陵領命後,哪敢怠慢?星夜趕路,不日便趕到了封邑。他把逄山圍起來,派兵攻打,楊驥聽到舅舅來攻山,為保留舅舅的顏面,只派出小股部隊抵擋,結果被逄伯陵戰敗。舅舅以為自己攻無不克,便放出狠話,要麼楊驥速來投降,要麼攻山捉拿楊驥。楊驥心裡想,如果不投降,舅舅會惹來殺身之禍,自己會落得個不孝之名;如果投降,就會辱沒其志,救黎民於水火也會化為泡影。經過反覆思量,楊驥決定既要保全舅舅顏面,也不能委屈心志,便棄寨而去,以圖高謀。令士兵在山寨四周遍插旌旗,在樹上倒掛山羊,在山羊前擺下戰鼓,把一些瘦弱的老馬繫於槽子旁邊,山上不時傳出戰鼓聲和馬的嘶叫聲,造成鼓鳴、馬嘶、臨陣待戰的假象。自己卻把部隊化整為零,分批往西南深山撤離。採用“懸羊擊鼓,餓馬刨槽”的策略,巧妙的把部隊帶出去。當時逄山之上,荊棘叢生,棘子樹上長著很多倒鉤,堅硬鋒利,容易掛住衣服。楊驥說:“棘子樹,見本王,要把倒鉤往裡藏。”於是逄山上的棘子樹都不長倒鉤,被後人稱為“順王棘”。

楊驥帶領隨從,藉著星光,最後離開山寨,走出不遠,便來到了逄山西南這個山洞裡,住了幾日後又離去。從此隱居於山野,過起了農耕生活。

逄伯陵在山下一次次傳話,只盼楊驥下山投降,一連等了數日,不見楊驥的蹤影。便帶兵上山搜尋,來到山上一看,見楊驥的部隊早已人去山空,不知去向,但見滿山的旗幟迎風飄揚,數十隻死去的山羊掛在樹上,羊蹄放還在戰鼓上,幾十只戰馬餓死在馬槽旁,這時逄伯陵如夢方醒,知道中計了。由於逄伯陵沒有完成朝廷交給的任務,無法回去覆命,就從逄山北面的懸崖上跳下自盡。

楊王的故事還有很多。前幾年,一些村民曾去挖這個洞,幻想著挖出楊王丟棄的兵器,結果挖到一半停止,只挖出十幾小車黃土而已。

九、火鍋子山燒土匪

沿通天嵧走到山巔,可攀“火爐子”山。這個山遠遠望去像火爐上放著一個正在“做飯”的鍋子,那可能是給八岐山人準備的免費午餐。山勢陡峭,不易攀援,早年有土匪盤踞於此,搶奪殺戮,為害一方,後遭八路軍圍剿,匪寇棄山燒寨逃去。百姓聞之,高興的說:“這些土匪被火燒跑了,火爐子山真的燃起了大火”。

十、“閣老崮”

說郭老崮者謂山高草茂,靈氣所鍾,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去蓬萊時,路經此地,到山上休息,故名。

十一、文化殿大學士馮溥夢見靠山的故事

馮溥(1609-1691)清初大臣,今青州人,祖籍系臨朐馮裕六世孫。清順治三年考中進士,初授編修,後擢吏部侍郎,康熙年間為刑部尚書,拜文華殿大學士。

據傳:馮溥考進士(1646)那一年,在家苦讀。一日讀書勞累,抱書而睡,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的池塘裡有一個高山的影子,旁邊寫著兩個字“靠山”,他感到奇怪,一下子醒了。於是他拿出筆墨,按照夢中的記憶畫出了那個山的樣子。心想:青州城南多山,山的影子很可能從南方映來。於是帶上了幾個家人到城南去覓山,出門不遠就來到了八岐山,見郭老崮與夢中之山一模一樣。家人忙諂媚說:“老爺,這是天意,你看這座山是群山之首,預兆著您今年金榜奪魁”。馮溥自然是喜在心裡,回家後繼續苦讀,等到會試之日,果然進士及第。

壯志已酬,得感謝神靈護佑,於是到郭老崮祭祀山神。

馮溥登上郭老崮山巔,心生感慨,對僕人說:“你們看,在八岐眾山中,唯郭老崮山體圓潤柔和,不與他山爭鋒,故能成其高。這座山峰告訴世人一個道理:欲秀於眾者,必隱其鋒芒。古人的這些出世哲學,我輩當辯證看待,要吸其精華,取其糟粕。

後來,馮溥官至極品,位高權重,為官世故,據說得益於山的啟發。馮溥在京城為官時,家中壘牆與鄰居房氏發生矛盾,兩家為爭地基,互不相讓。馮府家人修書一封,讓馮溥出面講話,馮溥抄明人張英詩一首寄回,詩曰:“千里寄書為打牆,讓他三杆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後馮家主動讓步,房家也退讓三杆,兩家之間,闢出一條小巷,人稱其為義和巷,即今青州城裡的夥巷街。

馮溥的世故,莫過於康熙娶妹的傳說:康熙欲娶才貌雙全的妹妹為妃,這件事有失人倫常理,於是召群臣共議。眾群臣皆曰不可,惟馮溥答曰:“亦可,亦不可。兄娶其妹,則不可;若使公主為臣之義女,則可也!”於是康熙拜溥為相國,是為“馮國老'、“馮閣老”,後來這座山又名“閣老崮”。

十二、最神奇的點將臺

八岐山北山最出名的莫過於“太平崮”。站在太平崮上,南望八岐山,猶如八位將軍肅立,於是人們稱太平崮為“點將臺。”

太平崮,有南北兩峰,相距裡餘,俗稱南太平崮、北太平崮。花園河北山的太平崮為南太平崮,海拔606米,含六六大順之意,四面峭壁如削,山頂面積4萬餘平方米,平坦如坻。山體由優質石灰岩構成。據民國《臨朐續志》記載:“崮頂有明末吏部文選司高鬱文公避亂處,名高家宅子”。今無跡,逢亂世,附近村民多避禍於此,以求太平,故名太平崮。非常巧合的是在南匪橫行和抗日戰爭期間,花園河村民到山上避難,保一方平安。

十三、孫悟空歇腳的故事

當年孫悟空大鬧天宮後,被二郎神一路追趕,跑累了,遠遠看見前面有一個平頂山,就是太平崮,於是按落雲頭,在山頂上歇腳,二郎神一路追來,拈弓搭箭,一箭射來,那箭飄過太平崮,射穿了八岐山的一個山頭,落到山南的地上,打出一口井,因此山南邊的這個村就叫天井村了,穿透的那個山縫就是門關峰。

十四、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那會兒,天天下大雨,我們這裡是一片汪洋,連八岐山都只露著幾個小尖尖,大禹乘船來查看水情,船到八岐山的上面拋了錨,等查看完地形準備起錨時,才發現那鐵錨卡在了門關峰裡,再也起不出來了,無奈之下,大禹只得叫船工砍斷鐵索,揚長而去,到後來,大水被大禹疏入了東海,留下那鐵錨,在門關峰上掛了好多年。相傳大鍊鋼鐵那年,十幾個青壯年,用了整整三天三夜,才把它挖下來,都煉了十幾爐鐵。這個故事就是故事。

十五、“逄山影像”萬古傳

據《魏書》記載:“八岐山,下如九疊屏風,上則八峰並秀,如森戟排列”。八岐山,又名八旗山、八士山。說到八岐山,就不能不提逄伯陵,不能不重新溫習一下“懸羊擊鼓”、“餓馬刨槽”和“逄山影像”的故事。大家知道,逄伯陵因忠孝成為真神,成為百姓祭拜的對象。為什麼呢?據說逄伯陵人仁義厚道,為官清廉,對皇上忠心耿耿。而他的外甥楊驥,驍勇異常卻恃功驕橫,為謀求霸業,背叛朝廷,挑起了造反旗幟,率兵進駐逄山(舊時屬臨朐縣,現屬青州市),楊驥多次擊退官府的圍剿。

正當皇帝一籌莫展、徒喚奈何之時,聽說楊驥是逄伯陵的外甥,遂命逄伯陵勸降楊驥,進行招安。這忠心耿耿的逄伯陵在皇帝面前誇下了海口,保證完成皇帝交給的重任,將楊驥捉拿歸案,勸其投降。

這楊驥也確實是個賢孝之孫,雖然敢造反皇帝,但是不敢揹負殺舅之名。他急中生智,想出了“懸羊擊鼓”和“餓馬刨槽”金點子。即將山上的羊吊起,羊下面放上戰鼓,羊因吊起掙扎,羊蹄不停地蹬在鼓上,發出鼓聲。再將餓馬栓在槽邊,將馬蹄放在槽裡,餓壞了的戰馬不停地刨著槽子。佈置完後,金蟬脫殼,率義軍從逄山西側轉移了出去。

逄伯陵聽到山上擊鼓陣陣、馬蹄得得,以為外甥還在山上。等到山上沒有了聲息,帶領士卒們上去,映入眼簾的是幾隻累死的羊,幾匹躺下的馬,哪裡還有外甥楊驥的蹤影。想自己一生忠君愛國,到頭來卻見不上外甥,完不成皇上交給的招安任務。他頓覺無臉立足,仰天長嘆,毅然跳崖自殺,以謝皇恩。他這種不成功便成仁的氣概感動了神靈,於是,將他的影像永遠地留在了逄山上。現在,逄山的陰面山峰絕壁上有一個峨冠博帶,足登官靴,長髯飄胸,惟妙惟肖的影像,這便是逄山爺逄伯陵的影像。“逄山影像萬古傳”,為原臨朐十景之一,今為青州管轄。

十六、“八士”忠魂留千古

臨朐石門坊紅葉谷石門“晚照”附近有個廟,名曰逄公廟,這廟裡到底供奉的是何方神聖呢?即逄公逄伯陵也。關於逄伯陵其人,史上多有記載。據《萬姓統譜》記載,上古炎帝有子名陵,商朝初年受封於逄(今山東省臨朐縣石門山),建立了逄國,為伯爵位,世稱逄伯陵。逄國領今山東青州、壽光、臨朐等地。商代末年,逄國被奄國(國都在今山東曲阜)滅掉,後復國。至西周武王時,逄國又滅,易其地為齊,改封給姜太公。《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敘述齊地沿革時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左傳》杜注稱:“逄伯陵,殷諸侯,姜姓。”

據說,逄伯陵為人忠厚朴實,為官清廉,謙恭仗義,禮賢下士,黎民擁戴,四方高人賢士歸之如流水,所以當時的逄國人才濟濟。他們有的擅長琴棋書畫,有的通曉水利桑麻,有的專攻天文地理,有的精通武術兵法。受逄公的薰陶和影響,逄國的這些個賢士也是個個儒雅大方,樂善好施。他們不但在臨朐、青州、壽光一帶的逄國範圍內到處講學授課,造福百姓,還經常被其他諸侯國請去講學和傳授技藝。

有一年夏天,南方江淮地區(原來蚩尤統治的地區)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災,洪水所到之處,房屋倒塌,樹木連根拔起,莊稼寸草不留,很多地方被夷為平地。當年顆粒不收,餓殍遍地,加之各諸侯國之間戰事頻發,致使該地區連續幾年都不景氣。面對此情此景,該國國公姜貅心急如焚,連派幾批使臣前來北方諸國求救。當他們行至逄國,向善良的國公逄伯陵說明來意,菩薩心腸的逄伯陵一應百應,挑選了精明能幹的甄、權、烈、丹、羿、寅、禹、耕八位賢士攜帶了農事耕作、水利、黃帝內經、黃曆等先進經驗和技術,隨使臣前往南方,一邊講學授課,一邊幫助他們興修水利,恢復農業。誰知,這一去就是五六個年頭。

這年春天,八位賢士思家心切,辭別了國公姜貅和當地百姓,千里迢迢,風塵而歸。想到就要回到自己親愛的家鄉,馬上見到日思夜唸的親人和逄國公,個個心潮澎湃,他們期待著與逄公回報各諸侯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情況,想象著與逄公在一起的和諧場景和熱鬧場面,無不喜上眉梢。但當他們行至現在的五井鎮時,遠遠地聽見聲勢浩大的哀樂,頓生疑惑,又見當地黎民百姓皆手持白綾,擺了全豬全羊,瓜果糕點,正在舉行規模盛大的祭祀活動。一種不祥的預感在他們心中湧起。當他們確切得知逄國公因忠而跳崖自殺時,驚愕不已,不敢相信既成的事實,他們捶胸頓足,痛不欲生,後悔不已,都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可是,就在逄公用人的關鍵時刻,他們卻沒有能夠左右其身邊好好輔佐,這是何等不忠不孝?八位賢士,達成一致,既然恩公已去,徒留無意矣,既然不能活著輔佐恩公,就乾脆終了在此,為恩公守靈。從此長跪於此地,直至坐化成仙。賢士們的忠孝之心感動了神靈,將他們的身軀變成了“八峰並秀,如森戟排列”峻山,名曰八士山,後演變成八岐山。他們的血液就化為一眼清泉,即現在花園河村附近的那眼泉水,他們的淚水彙集成現在的花園河。


內容經過小編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