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跟諸葛亮齊名因為長相不得重用,他死後蜀國就走向了下坡之路

龐統字士元,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的謀士,官拜軍師中郎將。才智與諸葛亮齊名,號“鳳雛”。在進圍雒縣時,統率眾攻城,不幸被流矢擊中去世,時年三十六歲。後被追賜統關內侯,諡曰靖侯。龐統死後,葬於落鳳坡。

他跟諸葛亮齊名因為長相不得重用,他死後蜀國就走向了下坡之路

能力方面可能不亞於諸葛,但畢竟英年早逝,又長的醜。自然容易被忽略了唄…

龐統早年便以“鳳雛”(這是其他人給他的綽號)之名與諸葛亮(臥龍)齊名於荊州。當時水鏡先生對劉備面前這樣評價龐統:“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龐統自謂曰“論帝王之祕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龐統傳》)。赤壁大戰後,龐統來投靠孫權。但是,由於龐統太小看周瑜,而孫權平生最喜歡周瑜,所以孫權發誓不用他。魯肅就推薦他去劉備那,龐統聽取了建議,就來投靠劉備。但未得重用,不得以領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其後經諸葛亮、魯肅極力推薦,劉備方才再度召見龐統,與之談論軍國大事,大為器重,於是拜龐統為治中從事,不久又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和魯肅舉賢薦能的寬廣胸襟固然令人欽佩,但龐統本身具有的非凡才華,恐怕才是其最終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他跟諸葛亮齊名因為長相不得重用,他死後蜀國就走向了下坡之路

龐統其貌不揚,卻胸懷韜略,素有大志,可謂是群星中的一個不折不扣的怪才。雖然他的生命十分短暫,從出山到落鳳坡的遭襲被殺,也不過是一個瞬間。無可否認,他在有限而短暫的生命中,為劉玄德的興復漢室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他跟諸葛亮齊名因為長相不得重用,他死後蜀國就走向了下坡之路

龐統是實現隆中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為劉備集團提供了進一步飛躍的契機。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取得荊州、站穩腳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荊益,然後兵分兩路,消滅曹操,最終統一天下。劉備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打敗南下的曹操,又趁機取得荊南四郡,進駐南郡,可以說已經實現了“隆中對”的初步目標。這一次,劉備又突破重重障礙,西進取巴蜀,為三分天下作最大的衝刺。但是,他為這次進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犧牲了龐士元。

他跟諸葛亮齊名因為長相不得重用,他死後蜀國就走向了下坡之路

龐統之死,不但對進佔益州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更迫使劉備、諸葛亮不得不改變原先的人事安排,從而也為“隆中對”的繼續實施埋下了隱患。由誰去援助劉備,由誰留下鎮守荊州,這是當時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對此,清人王夫之曾設想:“為先主計,莫如留武侯率雲與飛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鄧。取蜀之事,先主自任有餘,而不必武侯也。”(《讀通鑑論》卷10)在他看來,諸葛亮應當與趙雲、張飛等留守荊州,而讓關羽率援軍入川。劉備有雄才,關羽驍勇過人,再加上法正足智多謀,諸葛亮實在沒有必要率軍入川。其實,若龐統不死,王夫之的分析自有其合理之處,而且諸葛亮也很可能繼續坐鎮荊州。因為諸葛亮雖然在“隆中對”已經提出要將政治中心移向益州,但也同時強調必須兼顧荊州,荊州軍隊是鉗形攻勢的另一臂膀,不容有失。

他跟諸葛亮齊名因為長相不得重用,他死後蜀國就走向了下坡之路

但龐統死後,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原因在於龐統不但能夠協助劉備進佔益州,而且在此之後還能從事治理工作。以劉備之雄、關羽之勇、法正之智,固然可以取得益州,但關鍵是之後由誰來治理呢?關羽武勇絕倫,但治國顯非其所長;法正智謀高超,但心地過於狹窄,“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法正傳》),以此擔當治國重任也不適合,因此諸葛亮只有親自率軍入川,而留關羽鎮守荊州。雖然就當時的形勢來說,關羽是留守荊州的最好人選,但畢竟不是最適合“隆中對”戰略方針的人選,而後來也果然出了問題。

他跟諸葛亮齊名因為長相不得重用,他死後蜀國就走向了下坡之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