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

諸葛亮一生謹慎,子午谷之謀雖然可算用奇,但在尚未控制隴右的情況下孤軍深入魏國重地,兵少不足以對長安產生實質性的威脅,兵多則大軍輕入死地,待雍涼隴右關中諸地魏軍雲集圍困,引頸待死而已。魏蜀的實力差距擺在哪裡,諸葛亮不敢賭也不能賭,只能出祁山佔隴右,厚結羌胡以絕後顧,甚至借羌兵彌補軍力上的差距,逐步蠶食魏國領土,若在隴右站穩腳跟,東約孫權,漢中隴右幾路齊出,對長安產生包夾之勢,何愁長安不易手。再者,佔住隴右可以打通雍涼至西域的交易路線,使蜀中特產如蜀錦等物出賣西域以充軍資(蜀錦在西域諸國可算厚利奢侈品,魏國就當過蜀錦的二手銷售商),還能擁有雍涼良馬產地,怎麼說都比在子午谷孤注一擲來得強。

"

諸葛亮一生謹慎,子午谷之謀雖然可算用奇,但在尚未控制隴右的情況下孤軍深入魏國重地,兵少不足以對長安產生實質性的威脅,兵多則大軍輕入死地,待雍涼隴右關中諸地魏軍雲集圍困,引頸待死而已。魏蜀的實力差距擺在哪裡,諸葛亮不敢賭也不能賭,只能出祁山佔隴右,厚結羌胡以絕後顧,甚至借羌兵彌補軍力上的差距,逐步蠶食魏國領土,若在隴右站穩腳跟,東約孫權,漢中隴右幾路齊出,對長安產生包夾之勢,何愁長安不易手。再者,佔住隴右可以打通雍涼至西域的交易路線,使蜀中特產如蜀錦等物出賣西域以充軍資(蜀錦在西域諸國可算厚利奢侈品,魏國就當過蜀錦的二手銷售商),還能擁有雍涼良馬產地,怎麼說都比在子午谷孤注一擲來得強。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魏可以走子午谷,蜀不可以,因為魏可以兵分多路輸得起一路,而蜀輸不起。蜀的戰略是穩紮穩打,即使魏延拿下長安,但郭淮曹真可不是平庸之輩,諸葛亮是無法既保證糧草充足又能如期突破郭淮曹真的防線。而且即使魏延拿下長安,長安周邊也絕不會像劉禪那樣望風而降。蜀這麼容易投降,是因為阿斗時期,劉備嫡系和荊州舊部勢力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益州士族派系都只想保留自己的利益,無人主戰,而魏不一樣,曹魏很大程度依靠著本土士族,互惠互利。

"

諸葛亮一生謹慎,子午谷之謀雖然可算用奇,但在尚未控制隴右的情況下孤軍深入魏國重地,兵少不足以對長安產生實質性的威脅,兵多則大軍輕入死地,待雍涼隴右關中諸地魏軍雲集圍困,引頸待死而已。魏蜀的實力差距擺在哪裡,諸葛亮不敢賭也不能賭,只能出祁山佔隴右,厚結羌胡以絕後顧,甚至借羌兵彌補軍力上的差距,逐步蠶食魏國領土,若在隴右站穩腳跟,東約孫權,漢中隴右幾路齊出,對長安產生包夾之勢,何愁長安不易手。再者,佔住隴右可以打通雍涼至西域的交易路線,使蜀中特產如蜀錦等物出賣西域以充軍資(蜀錦在西域諸國可算厚利奢侈品,魏國就當過蜀錦的二手銷售商),還能擁有雍涼良馬產地,怎麼說都比在子午谷孤注一擲來得強。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魏可以走子午谷,蜀不可以,因為魏可以兵分多路輸得起一路,而蜀輸不起。蜀的戰略是穩紮穩打,即使魏延拿下長安,但郭淮曹真可不是平庸之輩,諸葛亮是無法既保證糧草充足又能如期突破郭淮曹真的防線。而且即使魏延拿下長安,長安周邊也絕不會像劉禪那樣望風而降。蜀這麼容易投降,是因為阿斗時期,劉備嫡系和荊州舊部勢力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益州士族派系都只想保留自己的利益,無人主戰,而魏不一樣,曹魏很大程度依靠著本土士族,互惠互利。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諸葛亮根本不是要打敗魏國,因為當時這是不可能之事。但為何諸葛亮三番幾次打魏國,原因估計有三,第一,是轉化國內的矛盾,以戰促和,並可自己在外時鍛鍊劉禪的能力。第二,練兵,弱小的蜀國,如果不練兵,等到別人大舉進攻,可能就會一敗塗地。這種能力世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連目前強大的美國也只敢找弱者,還拉幫結派不敢一個國家幹,也只有諸葛亮有次能力和掌控。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就是通過戰爭,促使魏國內部矛盾的激化,特別是司馬與曹氏的權力爭奪,從而出現既往設想的情況有變的目的。可惜這個計劃是實現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諸葛亮沒有司馬懿壽命長。諸葛亮是長期戰略的大家,體現在軍、政和經濟方面,不是一般宵小可以理解的。

"

諸葛亮一生謹慎,子午谷之謀雖然可算用奇,但在尚未控制隴右的情況下孤軍深入魏國重地,兵少不足以對長安產生實質性的威脅,兵多則大軍輕入死地,待雍涼隴右關中諸地魏軍雲集圍困,引頸待死而已。魏蜀的實力差距擺在哪裡,諸葛亮不敢賭也不能賭,只能出祁山佔隴右,厚結羌胡以絕後顧,甚至借羌兵彌補軍力上的差距,逐步蠶食魏國領土,若在隴右站穩腳跟,東約孫權,漢中隴右幾路齊出,對長安產生包夾之勢,何愁長安不易手。再者,佔住隴右可以打通雍涼至西域的交易路線,使蜀中特產如蜀錦等物出賣西域以充軍資(蜀錦在西域諸國可算厚利奢侈品,魏國就當過蜀錦的二手銷售商),還能擁有雍涼良馬產地,怎麼說都比在子午谷孤注一擲來得強。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魏可以走子午谷,蜀不可以,因為魏可以兵分多路輸得起一路,而蜀輸不起。蜀的戰略是穩紮穩打,即使魏延拿下長安,但郭淮曹真可不是平庸之輩,諸葛亮是無法既保證糧草充足又能如期突破郭淮曹真的防線。而且即使魏延拿下長安,長安周邊也絕不會像劉禪那樣望風而降。蜀這麼容易投降,是因為阿斗時期,劉備嫡系和荊州舊部勢力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益州士族派系都只想保留自己的利益,無人主戰,而魏不一樣,曹魏很大程度依靠著本土士族,互惠互利。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諸葛亮根本不是要打敗魏國,因為當時這是不可能之事。但為何諸葛亮三番幾次打魏國,原因估計有三,第一,是轉化國內的矛盾,以戰促和,並可自己在外時鍛鍊劉禪的能力。第二,練兵,弱小的蜀國,如果不練兵,等到別人大舉進攻,可能就會一敗塗地。這種能力世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連目前強大的美國也只敢找弱者,還拉幫結派不敢一個國家幹,也只有諸葛亮有次能力和掌控。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就是通過戰爭,促使魏國內部矛盾的激化,特別是司馬與曹氏的權力爭奪,從而出現既往設想的情況有變的目的。可惜這個計劃是實現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諸葛亮沒有司馬懿壽命長。諸葛亮是長期戰略的大家,體現在軍、政和經濟方面,不是一般宵小可以理解的。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諸葛亮是戰略家,原本的設想是坐擁益州荊州兩地,待天下有變再圖進取。失去了荊州以後,益州一地不足以成為戰略基地,必須重新擁有地盤,所以目標是涼州。諸葛亮看似攻打長安,其實只為了佔領涼州,這才是最高戰略目的。魏延沒有看懂,從軍事的角度提出的策略,當然會被否決,攻佔長安並不會為佔領涼州帶來多大收益,而且5000人無論是攻還是守都極為困難,一旦失敗損失的可是蜀國僅有的精兵。諸葛亮當然不會同意。諸葛亮走祁山道是因為諸葛亮的目標是涼州,而不是長安。就蜀國當時的兵力加上補給困難,想拿下長安是不現實的,只有先拿下涼州,以涼州為跳板進攻長安,當時的涼州富庶,出悍兵戰馬,可惜街亭丟了,沒能實現戰略構想。不是諸葛亮無能,諸葛亮是戰略家,才能毋庸置疑,三分天下便是出自諸葛之手,可見諸葛亮的才能,諸葛亮的格局很大。

"

諸葛亮一生謹慎,子午谷之謀雖然可算用奇,但在尚未控制隴右的情況下孤軍深入魏國重地,兵少不足以對長安產生實質性的威脅,兵多則大軍輕入死地,待雍涼隴右關中諸地魏軍雲集圍困,引頸待死而已。魏蜀的實力差距擺在哪裡,諸葛亮不敢賭也不能賭,只能出祁山佔隴右,厚結羌胡以絕後顧,甚至借羌兵彌補軍力上的差距,逐步蠶食魏國領土,若在隴右站穩腳跟,東約孫權,漢中隴右幾路齊出,對長安產生包夾之勢,何愁長安不易手。再者,佔住隴右可以打通雍涼至西域的交易路線,使蜀中特產如蜀錦等物出賣西域以充軍資(蜀錦在西域諸國可算厚利奢侈品,魏國就當過蜀錦的二手銷售商),還能擁有雍涼良馬產地,怎麼說都比在子午谷孤注一擲來得強。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魏可以走子午谷,蜀不可以,因為魏可以兵分多路輸得起一路,而蜀輸不起。蜀的戰略是穩紮穩打,即使魏延拿下長安,但郭淮曹真可不是平庸之輩,諸葛亮是無法既保證糧草充足又能如期突破郭淮曹真的防線。而且即使魏延拿下長安,長安周邊也絕不會像劉禪那樣望風而降。蜀這麼容易投降,是因為阿斗時期,劉備嫡系和荊州舊部勢力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益州士族派系都只想保留自己的利益,無人主戰,而魏不一樣,曹魏很大程度依靠著本土士族,互惠互利。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諸葛亮根本不是要打敗魏國,因為當時這是不可能之事。但為何諸葛亮三番幾次打魏國,原因估計有三,第一,是轉化國內的矛盾,以戰促和,並可自己在外時鍛鍊劉禪的能力。第二,練兵,弱小的蜀國,如果不練兵,等到別人大舉進攻,可能就會一敗塗地。這種能力世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連目前強大的美國也只敢找弱者,還拉幫結派不敢一個國家幹,也只有諸葛亮有次能力和掌控。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就是通過戰爭,促使魏國內部矛盾的激化,特別是司馬與曹氏的權力爭奪,從而出現既往設想的情況有變的目的。可惜這個計劃是實現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諸葛亮沒有司馬懿壽命長。諸葛亮是長期戰略的大家,體現在軍、政和經濟方面,不是一般宵小可以理解的。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諸葛亮是戰略家,原本的設想是坐擁益州荊州兩地,待天下有變再圖進取。失去了荊州以後,益州一地不足以成為戰略基地,必須重新擁有地盤,所以目標是涼州。諸葛亮看似攻打長安,其實只為了佔領涼州,這才是最高戰略目的。魏延沒有看懂,從軍事的角度提出的策略,當然會被否決,攻佔長安並不會為佔領涼州帶來多大收益,而且5000人無論是攻還是守都極為困難,一旦失敗損失的可是蜀國僅有的精兵。諸葛亮當然不會同意。諸葛亮走祁山道是因為諸葛亮的目標是涼州,而不是長安。就蜀國當時的兵力加上補給困難,想拿下長安是不現實的,只有先拿下涼州,以涼州為跳板進攻長安,當時的涼州富庶,出悍兵戰馬,可惜街亭丟了,沒能實現戰略構想。不是諸葛亮無能,諸葛亮是戰略家,才能毋庸置疑,三分天下便是出自諸葛之手,可見諸葛亮的才能,諸葛亮的格局很大。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子午谷贏了也沒用,地圖看懂了都知道,瞅瞅左三路還有西北都是誰,如果時間推到馬超跟曹操打架的時候還好,現在打過去也白費補給都沒有。魏延走的是跟龐統一樣的取死之路,魏延一賭出不出的去,二賭長安拿不拿下來,這個還是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最主要的在第三賭諸葛亮能出西北大軍逼入長安形成敵包魏,亮包敵的局勢,但是那時候曹魏北方兵力也就到了再包住諸葛亮, 不論輸贏蜀漢也經不起這麼折騰。諸葛不是不用魏延的計謀,而是曹魏並不是一個靠子午谷奇謀就能滅掉的,蜀漢根本無力推翻曹魏政權,諸葛深深明白這一點,所以諸葛採取了以攻為守的戰略思想,以攻為守主要目的是守,他知道攻一定不會有多大成功,但是必須攻。

"

諸葛亮一生謹慎,子午谷之謀雖然可算用奇,但在尚未控制隴右的情況下孤軍深入魏國重地,兵少不足以對長安產生實質性的威脅,兵多則大軍輕入死地,待雍涼隴右關中諸地魏軍雲集圍困,引頸待死而已。魏蜀的實力差距擺在哪裡,諸葛亮不敢賭也不能賭,只能出祁山佔隴右,厚結羌胡以絕後顧,甚至借羌兵彌補軍力上的差距,逐步蠶食魏國領土,若在隴右站穩腳跟,東約孫權,漢中隴右幾路齊出,對長安產生包夾之勢,何愁長安不易手。再者,佔住隴右可以打通雍涼至西域的交易路線,使蜀中特產如蜀錦等物出賣西域以充軍資(蜀錦在西域諸國可算厚利奢侈品,魏國就當過蜀錦的二手銷售商),還能擁有雍涼良馬產地,怎麼說都比在子午谷孤注一擲來得強。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魏可以走子午谷,蜀不可以,因為魏可以兵分多路輸得起一路,而蜀輸不起。蜀的戰略是穩紮穩打,即使魏延拿下長安,但郭淮曹真可不是平庸之輩,諸葛亮是無法既保證糧草充足又能如期突破郭淮曹真的防線。而且即使魏延拿下長安,長安周邊也絕不會像劉禪那樣望風而降。蜀這麼容易投降,是因為阿斗時期,劉備嫡系和荊州舊部勢力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益州士族派系都只想保留自己的利益,無人主戰,而魏不一樣,曹魏很大程度依靠著本土士族,互惠互利。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諸葛亮根本不是要打敗魏國,因為當時這是不可能之事。但為何諸葛亮三番幾次打魏國,原因估計有三,第一,是轉化國內的矛盾,以戰促和,並可自己在外時鍛鍊劉禪的能力。第二,練兵,弱小的蜀國,如果不練兵,等到別人大舉進攻,可能就會一敗塗地。這種能力世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連目前強大的美國也只敢找弱者,還拉幫結派不敢一個國家幹,也只有諸葛亮有次能力和掌控。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就是通過戰爭,促使魏國內部矛盾的激化,特別是司馬與曹氏的權力爭奪,從而出現既往設想的情況有變的目的。可惜這個計劃是實現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諸葛亮沒有司馬懿壽命長。諸葛亮是長期戰略的大家,體現在軍、政和經濟方面,不是一般宵小可以理解的。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諸葛亮是戰略家,原本的設想是坐擁益州荊州兩地,待天下有變再圖進取。失去了荊州以後,益州一地不足以成為戰略基地,必須重新擁有地盤,所以目標是涼州。諸葛亮看似攻打長安,其實只為了佔領涼州,這才是最高戰略目的。魏延沒有看懂,從軍事的角度提出的策略,當然會被否決,攻佔長安並不會為佔領涼州帶來多大收益,而且5000人無論是攻還是守都極為困難,一旦失敗損失的可是蜀國僅有的精兵。諸葛亮當然不會同意。諸葛亮走祁山道是因為諸葛亮的目標是涼州,而不是長安。就蜀國當時的兵力加上補給困難,想拿下長安是不現實的,只有先拿下涼州,以涼州為跳板進攻長安,當時的涼州富庶,出悍兵戰馬,可惜街亭丟了,沒能實現戰略構想。不是諸葛亮無能,諸葛亮是戰略家,才能毋庸置疑,三分天下便是出自諸葛之手,可見諸葛亮的才能,諸葛亮的格局很大。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子午谷贏了也沒用,地圖看懂了都知道,瞅瞅左三路還有西北都是誰,如果時間推到馬超跟曹操打架的時候還好,現在打過去也白費補給都沒有。魏延走的是跟龐統一樣的取死之路,魏延一賭出不出的去,二賭長安拿不拿下來,這個還是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最主要的在第三賭諸葛亮能出西北大軍逼入長安形成敵包魏,亮包敵的局勢,但是那時候曹魏北方兵力也就到了再包住諸葛亮, 不論輸贏蜀漢也經不起這麼折騰。諸葛不是不用魏延的計謀,而是曹魏並不是一個靠子午谷奇謀就能滅掉的,蜀漢根本無力推翻曹魏政權,諸葛深深明白這一點,所以諸葛採取了以攻為守的戰略思想,以攻為守主要目的是守,他知道攻一定不會有多大成功,但是必須攻。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戰略目標是西安子午谷奇謀可以搏一下,如果是整個關中的話可能性很小,只要在關中陷入鏖戰後勤跟不上就是死路一條,從圖上看依靠那幾條小道想保障後勤不太可能,贊成子午谷的大都是看到陰平偷襲成功,還是有所區別的,偷渡陰平可是直插蜀漢心臟成都,西安不是曹魏的國都,效果差的不是一點點。其實諸葛亮作為一軍統帥,知道根本打不贏魏國。出祁山是為力隴西諸郡,而按魏延所說的奇謀是和魏軍拼命,就算拿下長安面對魏國40-50萬大軍根本沒有勝算,就算贏了還有吳國,諸葛亮是看全局!魏延是看局部沒有誰對誰錯,諸葛亮只是以攻為守為蜀漢續命,所以只想佔領隴西以隴西之力防禦消耗魏,何況隴西可以培養騎兵,待天下有變才能席捲華夏。

"

諸葛亮一生謹慎,子午谷之謀雖然可算用奇,但在尚未控制隴右的情況下孤軍深入魏國重地,兵少不足以對長安產生實質性的威脅,兵多則大軍輕入死地,待雍涼隴右關中諸地魏軍雲集圍困,引頸待死而已。魏蜀的實力差距擺在哪裡,諸葛亮不敢賭也不能賭,只能出祁山佔隴右,厚結羌胡以絕後顧,甚至借羌兵彌補軍力上的差距,逐步蠶食魏國領土,若在隴右站穩腳跟,東約孫權,漢中隴右幾路齊出,對長安產生包夾之勢,何愁長安不易手。再者,佔住隴右可以打通雍涼至西域的交易路線,使蜀中特產如蜀錦等物出賣西域以充軍資(蜀錦在西域諸國可算厚利奢侈品,魏國就當過蜀錦的二手銷售商),還能擁有雍涼良馬產地,怎麼說都比在子午谷孤注一擲來得強。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魏可以走子午谷,蜀不可以,因為魏可以兵分多路輸得起一路,而蜀輸不起。蜀的戰略是穩紮穩打,即使魏延拿下長安,但郭淮曹真可不是平庸之輩,諸葛亮是無法既保證糧草充足又能如期突破郭淮曹真的防線。而且即使魏延拿下長安,長安周邊也絕不會像劉禪那樣望風而降。蜀這麼容易投降,是因為阿斗時期,劉備嫡系和荊州舊部勢力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益州士族派系都只想保留自己的利益,無人主戰,而魏不一樣,曹魏很大程度依靠著本土士族,互惠互利。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諸葛亮根本不是要打敗魏國,因為當時這是不可能之事。但為何諸葛亮三番幾次打魏國,原因估計有三,第一,是轉化國內的矛盾,以戰促和,並可自己在外時鍛鍊劉禪的能力。第二,練兵,弱小的蜀國,如果不練兵,等到別人大舉進攻,可能就會一敗塗地。這種能力世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連目前強大的美國也只敢找弱者,還拉幫結派不敢一個國家幹,也只有諸葛亮有次能力和掌控。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就是通過戰爭,促使魏國內部矛盾的激化,特別是司馬與曹氏的權力爭奪,從而出現既往設想的情況有變的目的。可惜這個計劃是實現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諸葛亮沒有司馬懿壽命長。諸葛亮是長期戰略的大家,體現在軍、政和經濟方面,不是一般宵小可以理解的。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諸葛亮是戰略家,原本的設想是坐擁益州荊州兩地,待天下有變再圖進取。失去了荊州以後,益州一地不足以成為戰略基地,必須重新擁有地盤,所以目標是涼州。諸葛亮看似攻打長安,其實只為了佔領涼州,這才是最高戰略目的。魏延沒有看懂,從軍事的角度提出的策略,當然會被否決,攻佔長安並不會為佔領涼州帶來多大收益,而且5000人無論是攻還是守都極為困難,一旦失敗損失的可是蜀國僅有的精兵。諸葛亮當然不會同意。諸葛亮走祁山道是因為諸葛亮的目標是涼州,而不是長安。就蜀國當時的兵力加上補給困難,想拿下長安是不現實的,只有先拿下涼州,以涼州為跳板進攻長安,當時的涼州富庶,出悍兵戰馬,可惜街亭丟了,沒能實現戰略構想。不是諸葛亮無能,諸葛亮是戰略家,才能毋庸置疑,三分天下便是出自諸葛之手,可見諸葛亮的才能,諸葛亮的格局很大。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子午谷贏了也沒用,地圖看懂了都知道,瞅瞅左三路還有西北都是誰,如果時間推到馬超跟曹操打架的時候還好,現在打過去也白費補給都沒有。魏延走的是跟龐統一樣的取死之路,魏延一賭出不出的去,二賭長安拿不拿下來,這個還是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最主要的在第三賭諸葛亮能出西北大軍逼入長安形成敵包魏,亮包敵的局勢,但是那時候曹魏北方兵力也就到了再包住諸葛亮, 不論輸贏蜀漢也經不起這麼折騰。諸葛不是不用魏延的計謀,而是曹魏並不是一個靠子午谷奇謀就能滅掉的,蜀漢根本無力推翻曹魏政權,諸葛深深明白這一點,所以諸葛採取了以攻為守的戰略思想,以攻為守主要目的是守,他知道攻一定不會有多大成功,但是必須攻。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戰略目標是西安子午谷奇謀可以搏一下,如果是整個關中的話可能性很小,只要在關中陷入鏖戰後勤跟不上就是死路一條,從圖上看依靠那幾條小道想保障後勤不太可能,贊成子午谷的大都是看到陰平偷襲成功,還是有所區別的,偷渡陰平可是直插蜀漢心臟成都,西安不是曹魏的國都,效果差的不是一點點。其實諸葛亮作為一軍統帥,知道根本打不贏魏國。出祁山是為力隴西諸郡,而按魏延所說的奇謀是和魏軍拼命,就算拿下長安面對魏國40-50萬大軍根本沒有勝算,就算贏了還有吳國,諸葛亮是看全局!魏延是看局部沒有誰對誰錯,諸葛亮只是以攻為守為蜀漢續命,所以只想佔領隴西以隴西之力防禦消耗魏,何況隴西可以培養騎兵,待天下有變才能席捲華夏。

諸葛亮不是不想採納魏延的計謀,就算拿下長安,又怎麼守得住

小編認為:演義裡把蜀國寫的強大了,其實蜀國當時是最弱小的。當初諸葛亮設計的是做擁荊州,益州,休養生息,待天下有變。兩路出兵天下可得。但是關羽丟了荊州以後。局面就變了。東吳有坐擁兩州。而西蜀只有一個州的地盤,難以長期養重兵。其實那個時候開始西蜀就已經沒有爭奪天下的資本了。這個時候諸葛亮的出兵只是為了攪亂天下,讓西蜀續命而已。奈何東吳並沒有覺得西蜀出兵是天下有變的機會。所以諸葛亮也只能是個悲情英雄了。諸葛雖然不是將略之才,但也不是軍事庸才,之所以諸葛不聽魏延的子午谷謀略,是因為蜀漢不是進取之地,曹魏也不是速亡之國,諸葛之所以要出兵祁山就是因為蜀國弱小,要以攻為守,其實他自己早就知道打不贏,只是為了先帝遺志,不得不做的,箇中滋味沒人能懂,不是他不採納魏延的計謀,而是他們不知道,也沒辦法讓他們知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