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地位曾比諸葛亮還高,但在曹操眼裡,他遠不如孫權

文:刀與筆(作者原創授權)

曹操曾經有言:“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對子輩的孫權(筆者按:根據年齡,曹操與孫權之父孫堅是同一輩人)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讚賞。但是,在這句評價中,曹操卻毫不客氣地否定了劉表之子。劉表二子劉琦、劉琮固然不如一代英主孫權出色,不過在筆者看來亦不至於比之豚犬,曹操所言不免帶有強烈的主觀情感。現就以劉琦試作分析。

《三國演義》中的劉琦,其父劉表評價“為人雖賢,而柔懦不足立事”。故劉表一度想要廢長立幼,加之劉表後妻蔡氏及其族人屢屢迫害,劉琦不得已在諸葛亮的指點下,率軍外駐江夏。劉備兵敗當陽,劉琦盡起江夏之兵前往接應,讓劉備暫時有了安身之所。其後,劉琦對劉備、諸葛亮十分尊敬,也曾一度作為荊州之地的名義代表,但終因過於酒色、病入膏肓而壯年夭亡。小說中,劉琦雖然缺乏主見但頗為仁厚,算得上是一位正面配角。只是小說中劉琦最後沉溺酒色而亡,這一設定既不符合劉琦之前的小說形象,也似乎沒有歷史依據(筆者按:歷史記載劉琦病逝,但沒有說明原因。當然,劉琦之死並非本文說明的重點,這裡主要還是試圖討論劉琦的能力如何)。

此人地位曾比諸葛亮還高,但在曹操眼裡,他遠不如孫權

歷史中劉琦的個性與小說中描述的大體一致。

首先,劉琦品性慈孝忠厚,《後漢書 劉表傳》載“(劉琦)素慈孝”,《三國志 劉表傳》亦載“(劉)琦性慈孝”。在劉表病重時,劉琦特地從江夏趕回看望,卻因蔡氏一族阻攔,劉琦最終不得見劉表之面。其次,劉琦粗能識人。《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劉琦“亦深器(諸葛)亮”。當時正值諸葛亮初入劉備麾下,既年輕也未一展才學。劉琦作為荊州少主,見過的能人定然不少,對初出茅廬的諸葛亮如此看重並主動向其問計,可見劉琦不僅沒有什麼架子且有一定的識人之明。再者,劉琦也較為聰慧。史載,劉琦因自身受到蔡氏一族迫害,向諸葛亮求教自保之計,諸葛亮屢屢拒絕,後劉琦採用“上屋抽梯”的辦法祕密求教。諸葛亮也沒有明確告知劉琦要如何操作,只是舉了晉文公重耳的例子,劉琦即會意,最後藉機外駐江夏而自保。這個例子中,劉琦的兩處表現均顯示出其一定的智慧,一是諸葛亮屢屢拒絕為其謀劃時,劉琦能意識到諸葛亮因身份關係擔心言語洩露(筆者按:諸葛亮與劉表、蔡氏皆有姻親,此事亦為劉表家事,故而不便明面議論),因此採用了上屋抽梯、祕密求教的辦法。二是劉琦能夠參透晉文公典故背後的意思。可見,劉琦尚且通曉情理、聰慧機敏,並非昏聵愚鈍、不學無術之人。

此人地位曾比諸葛亮還高,但在曹操眼裡,他遠不如孫權

但劉琦的缺點也很明顯。

第一,劉琦缺乏全局觀念。

史載,劉表起初對劉琦的印象很不錯,後因劉琮娶了劉表後妻蔡氏的侄女,蔡氏對劉琮青眼有加,而對劉琦則屢屢詆譭,劉表才心生廢長立幼之念。小說中,劉琮為蔡氏所生,母親寵愛親子,這是天性無可厚非。但正史中劉琮是否為蔡氏之子並無明確記載,可以確定的只有劉琮和蔡氏是姻親。拋開父母之命的原因,劉琦沒有主動提出和荊州豪族結親結果反倒是其弟與蔡氏家族結親,從這一角度足可說明劉琦對荊州的局勢認識不透徹。劉表單人匹馬能夠在荊州立足,背後所依仗的正是荊州豪族的力量,劉琦意識不到這一點,沒有積極和荊州豪族搞好關係,這使得其在荊州的地位一度尷尬。從另外一個角度猜想,也許有可能是劉琦拒絕與蔡氏結親後蔡氏才轉而尋求與劉琮結親(劉表可能也是因此對劉琦較為失望)。不論怎樣,可以推測劉琦在荊州與當地豪族的關係並不好,不然不至於被迫外駐江夏以避禍。由此亦可說明,劉琦雖然較為聰慧但缺乏大智慧。

此人地位曾比諸葛亮還高,但在曹操眼裡,他遠不如孫權

第二,劉琦不會藉助外力也不懂得培養自己的力量。

劉表立足荊州,憑藉的正是荊州本地豪族的力量。劉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也沒有培養自己的支持者。在劉琦一度陷入困窘時,屢屢求助的對象不是自己的親近幕僚,反倒是劉表客將劉備麾下的諸葛亮,從正面說這是劉琦能識人,而從反面說則是荊州掌握樞要的豪族重臣都與劉琦較為疏遠,劉琦在荊州的人際關係較差。且外駐江夏後,劉琦雖然統轄萬人,但身邊亦缺乏荊州名臣良將輔佐。上述兩條都反應了劉琦的執政能力較弱,因此在荊州一度被邊緣化。

綜上所述,劉琦並非庸碌無能,其品性慈孝忠厚,為人機敏聰慧,居家仁孝。但缺乏高瞻遠矚的眼光,又不善處理人際關係,難任封疆。在漢末三國這種英雄豪傑輩出的特殊時代背景下缺少作為一州主宰的膽略和氣魄,相較於英略出眾的孫權自然遜色許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