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同曹操勢不兩立,武力堪比關羽張飛?馬騰之死,他是罪魁禍首'

"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在《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第六》中,作者陳壽對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有一段經典又精煉的評論。特別是對馬超的評價雖即無精美之詞,也無華麗之彩,絲毫吸引不了眼球;但細讀起來還是很有內涵,特耐人尋味,以致對馬超的認識更為了解,更為全面。

陳壽是這樣評價: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陳壽的史評,以字面意思來翻譯:馬超自負勇猛及手握重兵,卻落得家破人亡的境地,真是可惜啊!如果他能放棄爭名逐利,不去抗爭,不也可以保全了嗎!陳壽對馬超的評價與《三國演義》的馬超形象竟有天壤之別,著實讓人難辯真偽,百思不解。

"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在《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第六》中,作者陳壽對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有一段經典又精煉的評論。特別是對馬超的評價雖即無精美之詞,也無華麗之彩,絲毫吸引不了眼球;但細讀起來還是很有內涵,特耐人尋味,以致對馬超的認識更為了解,更為全面。

陳壽是這樣評價: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陳壽的史評,以字面意思來翻譯:馬超自負勇猛及手握重兵,卻落得家破人亡的境地,真是可惜啊!如果他能放棄爭名逐利,不去抗爭,不也可以保全了嗎!陳壽對馬超的評價與《三國演義》的馬超形象竟有天壤之別,著實讓人難辯真偽,百思不解。

此人同曹操勢不兩立,武力堪比關羽張飛?馬騰之死,他是罪魁禍首

歷史上的馬超先是馬騰之子、馬休馬鐵之兄,再是有勇有謀的名將、割據三輔的諸侯,後是家亡族滅的悲慘人物、四處投靠的悲情英雄。史實上的馬超儘管有“(韓)信、(英)布之勇,甚得羌(族)、胡(匈奴族)心”及“馬兒不死,吾無葬身之地也”的美名;還有“勇而不仁,見得不思義,不可以為脣齒”、“強而無義”及“背父叛君”的惡名。演義上的馬超先是隨父征戰的少年英雄,再是驍勇善戰的成年名將,後是依附他人的壯年客將。小說裡的馬超雖然雄烈過人、忠臣孝子和道德完美者,可是經歷起落沉浮、命運坎坷多磨和結局悽美欣慰。特別是馬超起兵反曹操導致在鄴城為官的馬騰三族被滅,還是馬超獲知曹操在許都城外圍殲馬騰及馬休馬鐵後為父報仇而起兵雪恨這一事的前因後果在史書《三國志》、《資治通鑑》及演義小說《三國演義》裡可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在《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第六》中,作者陳壽對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有一段經典又精煉的評論。特別是對馬超的評價雖即無精美之詞,也無華麗之彩,絲毫吸引不了眼球;但細讀起來還是很有內涵,特耐人尋味,以致對馬超的認識更為了解,更為全面。

陳壽是這樣評價: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陳壽的史評,以字面意思來翻譯:馬超自負勇猛及手握重兵,卻落得家破人亡的境地,真是可惜啊!如果他能放棄爭名逐利,不去抗爭,不也可以保全了嗎!陳壽對馬超的評價與《三國演義》的馬超形象竟有天壤之別,著實讓人難辯真偽,百思不解。

此人同曹操勢不兩立,武力堪比關羽張飛?馬騰之死,他是罪魁禍首

歷史上的馬超先是馬騰之子、馬休馬鐵之兄,再是有勇有謀的名將、割據三輔的諸侯,後是家亡族滅的悲慘人物、四處投靠的悲情英雄。史實上的馬超儘管有“(韓)信、(英)布之勇,甚得羌(族)、胡(匈奴族)心”及“馬兒不死,吾無葬身之地也”的美名;還有“勇而不仁,見得不思義,不可以為脣齒”、“強而無義”及“背父叛君”的惡名。演義上的馬超先是隨父征戰的少年英雄,再是驍勇善戰的成年名將,後是依附他人的壯年客將。小說裡的馬超雖然雄烈過人、忠臣孝子和道德完美者,可是經歷起落沉浮、命運坎坷多磨和結局悽美欣慰。特別是馬超起兵反曹操導致在鄴城為官的馬騰三族被滅,還是馬超獲知曹操在許都城外圍殲馬騰及馬休馬鐵後為父報仇而起兵雪恨這一事的前因後果在史書《三國志》、《資治通鑑》及演義小說《三國演義》裡可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此人同曹操勢不兩立,武力堪比關羽張飛?馬騰之死,他是罪魁禍首

其一,裴松之注《三國志》引《典略》記載:建安十六年,超與關中諸將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樑興、成宜、馬玩、楊秋、韓遂等,凡十部,俱反,其眾十萬,同據河、潼,建列營陳。是歲,曹公西征,與超等戰於河、渭之交,超等敗走。超至安定,遂奔涼州。詔收滅超家屬。《三國志》記錄馬超在建安十六年(211年)聯合關中十部起兵抗拒欲攻關右的曹操不成。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因馬超起兵之事誅殺馬騰,並夷滅三族。由此可見,馬超起兵反曹操是因,馬騰被殺及三族被滅是果。

其二,《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八》載:孝獻皇帝辛建安十七年(壬辰,公元二一二年)夏,五月,癸未,誅衛尉馬騰,夷三族。《資治通鑑》只記錄馬騰被殺及三族被滅,未說明馬騰被殺的原因。但在《資治通鑑》的同篇中有段記錄很有深意,即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六年(辛卯,公元二一一年)三月,操遣司隸校尉鍾繇討張魯,使徵西護軍夏侯淵等將兵出河東,與繇會。……關中諸將果疑之,馬超、韓遂、侯選、程銀、楊秋、李堪、張橫、樑興、成宜、馬玩等十部皆反,其眾十萬,屯據潼關。從這段敘述可知,馬超等關中軍閥誤以為曹操表面上是借道關中征討漢中張魯,實際上是要攻打吞併涼州。馬超等關中割據諸侯因害怕自己的地盤被曹操兼併掉,就先下手,屯兵潼關抵擋曹操大軍進入關中。

"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在《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第六》中,作者陳壽對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有一段經典又精煉的評論。特別是對馬超的評價雖即無精美之詞,也無華麗之彩,絲毫吸引不了眼球;但細讀起來還是很有內涵,特耐人尋味,以致對馬超的認識更為了解,更為全面。

陳壽是這樣評價: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陳壽的史評,以字面意思來翻譯:馬超自負勇猛及手握重兵,卻落得家破人亡的境地,真是可惜啊!如果他能放棄爭名逐利,不去抗爭,不也可以保全了嗎!陳壽對馬超的評價與《三國演義》的馬超形象竟有天壤之別,著實讓人難辯真偽,百思不解。

此人同曹操勢不兩立,武力堪比關羽張飛?馬騰之死,他是罪魁禍首

歷史上的馬超先是馬騰之子、馬休馬鐵之兄,再是有勇有謀的名將、割據三輔的諸侯,後是家亡族滅的悲慘人物、四處投靠的悲情英雄。史實上的馬超儘管有“(韓)信、(英)布之勇,甚得羌(族)、胡(匈奴族)心”及“馬兒不死,吾無葬身之地也”的美名;還有“勇而不仁,見得不思義,不可以為脣齒”、“強而無義”及“背父叛君”的惡名。演義上的馬超先是隨父征戰的少年英雄,再是驍勇善戰的成年名將,後是依附他人的壯年客將。小說裡的馬超雖然雄烈過人、忠臣孝子和道德完美者,可是經歷起落沉浮、命運坎坷多磨和結局悽美欣慰。特別是馬超起兵反曹操導致在鄴城為官的馬騰三族被滅,還是馬超獲知曹操在許都城外圍殲馬騰及馬休馬鐵後為父報仇而起兵雪恨這一事的前因後果在史書《三國志》、《資治通鑑》及演義小說《三國演義》裡可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此人同曹操勢不兩立,武力堪比關羽張飛?馬騰之死,他是罪魁禍首

其一,裴松之注《三國志》引《典略》記載:建安十六年,超與關中諸將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樑興、成宜、馬玩、楊秋、韓遂等,凡十部,俱反,其眾十萬,同據河、潼,建列營陳。是歲,曹公西征,與超等戰於河、渭之交,超等敗走。超至安定,遂奔涼州。詔收滅超家屬。《三國志》記錄馬超在建安十六年(211年)聯合關中十部起兵抗拒欲攻關右的曹操不成。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因馬超起兵之事誅殺馬騰,並夷滅三族。由此可見,馬超起兵反曹操是因,馬騰被殺及三族被滅是果。

其二,《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八》載:孝獻皇帝辛建安十七年(壬辰,公元二一二年)夏,五月,癸未,誅衛尉馬騰,夷三族。《資治通鑑》只記錄馬騰被殺及三族被滅,未說明馬騰被殺的原因。但在《資治通鑑》的同篇中有段記錄很有深意,即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六年(辛卯,公元二一一年)三月,操遣司隸校尉鍾繇討張魯,使徵西護軍夏侯淵等將兵出河東,與繇會。……關中諸將果疑之,馬超、韓遂、侯選、程銀、楊秋、李堪、張橫、樑興、成宜、馬玩等十部皆反,其眾十萬,屯據潼關。從這段敘述可知,馬超等關中軍閥誤以為曹操表面上是借道關中征討漢中張魯,實際上是要攻打吞併涼州。馬超等關中割據諸侯因害怕自己的地盤被曹操兼併掉,就先下手,屯兵潼關抵擋曹操大軍進入關中。

此人同曹操勢不兩立,武力堪比關羽張飛?馬騰之死,他是罪魁禍首

其三,《三國演義》上寫道:馬超獲悉曹操誅殺徵召進許都的馬騰及馬休馬鐵後,為報父仇家仇而帶領龐德、馬岱,聯合韓遂所率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樑興、成宜、馬玩、楊秋八部軍馬,一同殺向長安,共同起兵反曹操。因而,曹操殺馬騰及馬休馬鐵在先,而馬超為報仇雪恨而起兵反討伐曹操。從史書所載可知,馬超爭名奪利,與曹操抗爭,最後連累父親被殺,三族被滅。

綜上所述,馬騰之所以被殺,馬超三族之所以被滅,是因為馬超擔心關中地盤被吞併而起兵抗拒曹操。這一因果關係在《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有相關的記載,正好能對應起來,符合史學中“孤證不立”的原則,具有最強的說服力。

筆者按:不義, 指不合乎道義。馬超,一個割據三輔的諸侯,在面對割據地盤即將被吞併之際,不顧在鄴城生活的父親馬騰及三族的死活,公然聯合涼州眾部將興兵反抗曹操。最後,馬超興兵反抗曹操不成反累及父親及族人身首異處。為此,利益往往會改變人的本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