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

一、八陣圖的起源

杜甫在《八陣圖》中寫道“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在詩聖看來,八陣圖是諸葛亮的成名之作。實際上,諸葛亮有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多項發明,而八陣圖使這些發明得以集中亮相。《三國志》記載: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

史書中雖提到八陣圖的存在,卻無詳細說明,八陣圖失傳後,後人根據殘存的陣法言論和當年的練兵遺蹟,推演而成今天所瞭解的八陣圖,包括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八陣圖是古代陣法發展的一個高峰,為歷代所推崇。《唐李問對》記載:

“臣所本諸葛亮八陣法也。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之方,內環之圓,是成六花,俗所號爾。”
"

一、八陣圖的起源

杜甫在《八陣圖》中寫道“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在詩聖看來,八陣圖是諸葛亮的成名之作。實際上,諸葛亮有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多項發明,而八陣圖使這些發明得以集中亮相。《三國志》記載: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

史書中雖提到八陣圖的存在,卻無詳細說明,八陣圖失傳後,後人根據殘存的陣法言論和當年的練兵遺蹟,推演而成今天所瞭解的八陣圖,包括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八陣圖是古代陣法發展的一個高峰,為歷代所推崇。《唐李問對》記載:

“臣所本諸葛亮八陣法也。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之方,內環之圓,是成六花,俗所號爾。”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陣法是伴隨早期國家形成而產生的,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隨著技術的進步,逐漸形成了不同兵種排列的兵力部署圖,這就是早期的陣法。陣法由最初的三陣,發展為五陣,後又演化出八陣。《孫臏兵法》的《八陣》篇,最早出現“八陣”之名,併為後世沿用。

八陣圖並不是諸葛亮首創,最早的《八陣兵法圖》,相傳為黃帝與其大將風后所創,後經姜尚、田穰苴、管仲、孫武等歷代兵家的改進,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將其升級為2.0版本。

"

一、八陣圖的起源

杜甫在《八陣圖》中寫道“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在詩聖看來,八陣圖是諸葛亮的成名之作。實際上,諸葛亮有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多項發明,而八陣圖使這些發明得以集中亮相。《三國志》記載: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

史書中雖提到八陣圖的存在,卻無詳細說明,八陣圖失傳後,後人根據殘存的陣法言論和當年的練兵遺蹟,推演而成今天所瞭解的八陣圖,包括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八陣圖是古代陣法發展的一個高峰,為歷代所推崇。《唐李問對》記載:

“臣所本諸葛亮八陣法也。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之方,內環之圓,是成六花,俗所號爾。”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陣法是伴隨早期國家形成而產生的,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隨著技術的進步,逐漸形成了不同兵種排列的兵力部署圖,這就是早期的陣法。陣法由最初的三陣,發展為五陣,後又演化出八陣。《孫臏兵法》的《八陣》篇,最早出現“八陣”之名,併為後世沿用。

八陣圖並不是諸葛亮首創,最早的《八陣兵法圖》,相傳為黃帝與其大將風后所創,後經姜尚、田穰苴、管仲、孫武等歷代兵家的改進,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將其升級為2.0版本。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二、八陣圖的戰術背景

陣法的選擇要考慮自身兵種優勢,也要與敵我形勢和地形條件相適應。諸葛亮推演此陣法,是魏強蜀弱和山地作戰背景下的產物,八陣以步兵為主,由弓弩手、長槍兵、刀盾兵等兵種相互配合,並輔以車、鹿角、陷馬坑等障礙物,主要用於防禦騎兵,是防禦性陣型——圓陣的一種變體。

《三國演義》中陸遜被困八陣圖的描寫並非史實,實際上北方曹魏方向才是蜀漢的對外防禦的重心。當時,魏蜀對峙在秦嶺、隴右一帶,山地為主要作戰地形,基於秦、隴的特殊地形,諸葛亮將原用於平原地帶的古八陣進行改造,變成適用於山地佈陣的八陣圖。為了彌補陣法切換帶來的不兼容問題,諸葛亮打了很多補丁,體現在其陣法的變化當中,並融入實戰。

同時,為了減少兩軍實力差距對作戰的不利影響,充分發揮蜀軍拋射兵器的威力,諸葛亮將自主研發的諸葛連弩,升級為名為“元戎”的新式連弩,可以“一弩十矢俱發”,給予敵方飽和式攻擊,增強了對騎兵的殺傷力,從而揚長避短,一招制敵。

"

一、八陣圖的起源

杜甫在《八陣圖》中寫道“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在詩聖看來,八陣圖是諸葛亮的成名之作。實際上,諸葛亮有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多項發明,而八陣圖使這些發明得以集中亮相。《三國志》記載: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

史書中雖提到八陣圖的存在,卻無詳細說明,八陣圖失傳後,後人根據殘存的陣法言論和當年的練兵遺蹟,推演而成今天所瞭解的八陣圖,包括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八陣圖是古代陣法發展的一個高峰,為歷代所推崇。《唐李問對》記載:

“臣所本諸葛亮八陣法也。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之方,內環之圓,是成六花,俗所號爾。”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陣法是伴隨早期國家形成而產生的,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隨著技術的進步,逐漸形成了不同兵種排列的兵力部署圖,這就是早期的陣法。陣法由最初的三陣,發展為五陣,後又演化出八陣。《孫臏兵法》的《八陣》篇,最早出現“八陣”之名,併為後世沿用。

八陣圖並不是諸葛亮首創,最早的《八陣兵法圖》,相傳為黃帝與其大將風后所創,後經姜尚、田穰苴、管仲、孫武等歷代兵家的改進,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將其升級為2.0版本。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二、八陣圖的戰術背景

陣法的選擇要考慮自身兵種優勢,也要與敵我形勢和地形條件相適應。諸葛亮推演此陣法,是魏強蜀弱和山地作戰背景下的產物,八陣以步兵為主,由弓弩手、長槍兵、刀盾兵等兵種相互配合,並輔以車、鹿角、陷馬坑等障礙物,主要用於防禦騎兵,是防禦性陣型——圓陣的一種變體。

《三國演義》中陸遜被困八陣圖的描寫並非史實,實際上北方曹魏方向才是蜀漢的對外防禦的重心。當時,魏蜀對峙在秦嶺、隴右一帶,山地為主要作戰地形,基於秦、隴的特殊地形,諸葛亮將原用於平原地帶的古八陣進行改造,變成適用於山地佈陣的八陣圖。為了彌補陣法切換帶來的不兼容問題,諸葛亮打了很多補丁,體現在其陣法的變化當中,並融入實戰。

同時,為了減少兩軍實力差距對作戰的不利影響,充分發揮蜀軍拋射兵器的威力,諸葛亮將自主研發的諸葛連弩,升級為名為“元戎”的新式連弩,可以“一弩十矢俱發”,給予敵方飽和式攻擊,增強了對騎兵的殺傷力,從而揚長避短,一招制敵。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三、八陣圖的佈陣原則

1、厚外薄中

八陣圖按照“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的方式,指揮者所在的中軍大陣位於中央,由十六個小陣組成,周邊八陣各由六個小陣組成,主要兵力配置在外圍,中央兵力少而精,形成互相協同、互為犄角的“厚外薄中”佈局。在具體實戰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情況,隨機應變,中央的指揮者負責調配整個陣型的力量部署,維持陣型的平衡。

2、奇正離合

八陣圖由四正四奇的八陣組成,“正”是指常規戰法,“奇”是指非常規戰法。作戰時,正兵與奇兵相互依託、臨機制變,使敵方無法分辨正兵與奇兵,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指揮者在對外配置兵力時,要同時確保他們彼此的聯繫,做到“散而成八,復而為一”,能夠在整體上相互支援。

3、側重防禦

八陣圖是一個側重防禦的陣法,諸葛亮歷次北伐皆能全身而退,正是八陣圖側重防禦原則的有力體現。諸葛亮用兵一向立足為穩,堅持“十全必克而無虞”的指導思想,穩紮穩打,絕不輕易冒險出擊,較好地保全了處於弱勢的蜀軍。他曾說“八陣既成,至今行師,庶不覆敗矣”,說明八陣圖雖然是用於進攻,但卻是防禦性進攻陣法,確保不敗是第一位的。這既源於諸葛亮用兵的謹慎,也是與魏強蜀弱的現實條件相適應的。

4、兵種協同

八陣圖為步兵(含弓弩兵)、車兵、騎兵等合編而成的,弓弩兵、長槍兵、刀盾兵交錯配置在陣中,陣的外圍佈置鹿角等障礙物,並部署二十四陣騎兵於陣後,行則居前,止則居後。此外,由於步兵(含弓弩兵)的自我防護能力弱,容易遭受北方騎兵的快速突擊,諸葛亮以車為掩蔽物,作為蜀軍的防護,作遮蔽之用的車正是諸葛亮所發明的適用於崎嶇蜀道的木牛流馬。

"

一、八陣圖的起源

杜甫在《八陣圖》中寫道“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在詩聖看來,八陣圖是諸葛亮的成名之作。實際上,諸葛亮有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多項發明,而八陣圖使這些發明得以集中亮相。《三國志》記載: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

史書中雖提到八陣圖的存在,卻無詳細說明,八陣圖失傳後,後人根據殘存的陣法言論和當年的練兵遺蹟,推演而成今天所瞭解的八陣圖,包括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八陣圖是古代陣法發展的一個高峰,為歷代所推崇。《唐李問對》記載:

“臣所本諸葛亮八陣法也。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之方,內環之圓,是成六花,俗所號爾。”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陣法是伴隨早期國家形成而產生的,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隨著技術的進步,逐漸形成了不同兵種排列的兵力部署圖,這就是早期的陣法。陣法由最初的三陣,發展為五陣,後又演化出八陣。《孫臏兵法》的《八陣》篇,最早出現“八陣”之名,併為後世沿用。

八陣圖並不是諸葛亮首創,最早的《八陣兵法圖》,相傳為黃帝與其大將風后所創,後經姜尚、田穰苴、管仲、孫武等歷代兵家的改進,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將其升級為2.0版本。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二、八陣圖的戰術背景

陣法的選擇要考慮自身兵種優勢,也要與敵我形勢和地形條件相適應。諸葛亮推演此陣法,是魏強蜀弱和山地作戰背景下的產物,八陣以步兵為主,由弓弩手、長槍兵、刀盾兵等兵種相互配合,並輔以車、鹿角、陷馬坑等障礙物,主要用於防禦騎兵,是防禦性陣型——圓陣的一種變體。

《三國演義》中陸遜被困八陣圖的描寫並非史實,實際上北方曹魏方向才是蜀漢的對外防禦的重心。當時,魏蜀對峙在秦嶺、隴右一帶,山地為主要作戰地形,基於秦、隴的特殊地形,諸葛亮將原用於平原地帶的古八陣進行改造,變成適用於山地佈陣的八陣圖。為了彌補陣法切換帶來的不兼容問題,諸葛亮打了很多補丁,體現在其陣法的變化當中,並融入實戰。

同時,為了減少兩軍實力差距對作戰的不利影響,充分發揮蜀軍拋射兵器的威力,諸葛亮將自主研發的諸葛連弩,升級為名為“元戎”的新式連弩,可以“一弩十矢俱發”,給予敵方飽和式攻擊,增強了對騎兵的殺傷力,從而揚長避短,一招制敵。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三、八陣圖的佈陣原則

1、厚外薄中

八陣圖按照“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的方式,指揮者所在的中軍大陣位於中央,由十六個小陣組成,周邊八陣各由六個小陣組成,主要兵力配置在外圍,中央兵力少而精,形成互相協同、互為犄角的“厚外薄中”佈局。在具體實戰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情況,隨機應變,中央的指揮者負責調配整個陣型的力量部署,維持陣型的平衡。

2、奇正離合

八陣圖由四正四奇的八陣組成,“正”是指常規戰法,“奇”是指非常規戰法。作戰時,正兵與奇兵相互依託、臨機制變,使敵方無法分辨正兵與奇兵,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指揮者在對外配置兵力時,要同時確保他們彼此的聯繫,做到“散而成八,復而為一”,能夠在整體上相互支援。

3、側重防禦

八陣圖是一個側重防禦的陣法,諸葛亮歷次北伐皆能全身而退,正是八陣圖側重防禦原則的有力體現。諸葛亮用兵一向立足為穩,堅持“十全必克而無虞”的指導思想,穩紮穩打,絕不輕易冒險出擊,較好地保全了處於弱勢的蜀軍。他曾說“八陣既成,至今行師,庶不覆敗矣”,說明八陣圖雖然是用於進攻,但卻是防禦性進攻陣法,確保不敗是第一位的。這既源於諸葛亮用兵的謹慎,也是與魏強蜀弱的現實條件相適應的。

4、兵種協同

八陣圖為步兵(含弓弩兵)、車兵、騎兵等合編而成的,弓弩兵、長槍兵、刀盾兵交錯配置在陣中,陣的外圍佈置鹿角等障礙物,並部署二十四陣騎兵於陣後,行則居前,止則居後。此外,由於步兵(含弓弩兵)的自我防護能力弱,容易遭受北方騎兵的快速突擊,諸葛亮以車為掩蔽物,作為蜀軍的防護,作遮蔽之用的車正是諸葛亮所發明的適用於崎嶇蜀道的木牛流馬。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四、八陣圖的實戰運用

戰鬥開始後,當敵騎發起攻擊時,陣中的弓弩兵首先向遠處發射勁弩,當敵騎衝至數百米距離時,陣中的弓弩兵快速發射“元戎”連弩。

當敵騎衝至陣前時,長槍兵使用特製的竹槍擊刺敵騎,當敵騎衝入陣內時,陣中的步兵以各種短兵器搏擊敵人。

同時,騎兵從兩側迂迴到敵騎側翼和背面,實施側擊和圍擊,當敵騎撤退時,騎兵可進行追擊或截擊。

如遇山地遭遇戰,面臨騎兵左右夾擊時,步兵從行進轉入防禦,把車部置在陣外,排成鋸齒狀,阻擋其衝擊。

"

一、八陣圖的起源

杜甫在《八陣圖》中寫道“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在詩聖看來,八陣圖是諸葛亮的成名之作。實際上,諸葛亮有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多項發明,而八陣圖使這些發明得以集中亮相。《三國志》記載: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

史書中雖提到八陣圖的存在,卻無詳細說明,八陣圖失傳後,後人根據殘存的陣法言論和當年的練兵遺蹟,推演而成今天所瞭解的八陣圖,包括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八陣圖是古代陣法發展的一個高峰,為歷代所推崇。《唐李問對》記載:

“臣所本諸葛亮八陣法也。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之方,內環之圓,是成六花,俗所號爾。”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陣法是伴隨早期國家形成而產生的,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隨著技術的進步,逐漸形成了不同兵種排列的兵力部署圖,這就是早期的陣法。陣法由最初的三陣,發展為五陣,後又演化出八陣。《孫臏兵法》的《八陣》篇,最早出現“八陣”之名,併為後世沿用。

八陣圖並不是諸葛亮首創,最早的《八陣兵法圖》,相傳為黃帝與其大將風后所創,後經姜尚、田穰苴、管仲、孫武等歷代兵家的改進,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將其升級為2.0版本。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二、八陣圖的戰術背景

陣法的選擇要考慮自身兵種優勢,也要與敵我形勢和地形條件相適應。諸葛亮推演此陣法,是魏強蜀弱和山地作戰背景下的產物,八陣以步兵為主,由弓弩手、長槍兵、刀盾兵等兵種相互配合,並輔以車、鹿角、陷馬坑等障礙物,主要用於防禦騎兵,是防禦性陣型——圓陣的一種變體。

《三國演義》中陸遜被困八陣圖的描寫並非史實,實際上北方曹魏方向才是蜀漢的對外防禦的重心。當時,魏蜀對峙在秦嶺、隴右一帶,山地為主要作戰地形,基於秦、隴的特殊地形,諸葛亮將原用於平原地帶的古八陣進行改造,變成適用於山地佈陣的八陣圖。為了彌補陣法切換帶來的不兼容問題,諸葛亮打了很多補丁,體現在其陣法的變化當中,並融入實戰。

同時,為了減少兩軍實力差距對作戰的不利影響,充分發揮蜀軍拋射兵器的威力,諸葛亮將自主研發的諸葛連弩,升級為名為“元戎”的新式連弩,可以“一弩十矢俱發”,給予敵方飽和式攻擊,增強了對騎兵的殺傷力,從而揚長避短,一招制敵。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三、八陣圖的佈陣原則

1、厚外薄中

八陣圖按照“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的方式,指揮者所在的中軍大陣位於中央,由十六個小陣組成,周邊八陣各由六個小陣組成,主要兵力配置在外圍,中央兵力少而精,形成互相協同、互為犄角的“厚外薄中”佈局。在具體實戰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情況,隨機應變,中央的指揮者負責調配整個陣型的力量部署,維持陣型的平衡。

2、奇正離合

八陣圖由四正四奇的八陣組成,“正”是指常規戰法,“奇”是指非常規戰法。作戰時,正兵與奇兵相互依託、臨機制變,使敵方無法分辨正兵與奇兵,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指揮者在對外配置兵力時,要同時確保他們彼此的聯繫,做到“散而成八,復而為一”,能夠在整體上相互支援。

3、側重防禦

八陣圖是一個側重防禦的陣法,諸葛亮歷次北伐皆能全身而退,正是八陣圖側重防禦原則的有力體現。諸葛亮用兵一向立足為穩,堅持“十全必克而無虞”的指導思想,穩紮穩打,絕不輕易冒險出擊,較好地保全了處於弱勢的蜀軍。他曾說“八陣既成,至今行師,庶不覆敗矣”,說明八陣圖雖然是用於進攻,但卻是防禦性進攻陣法,確保不敗是第一位的。這既源於諸葛亮用兵的謹慎,也是與魏強蜀弱的現實條件相適應的。

4、兵種協同

八陣圖為步兵(含弓弩兵)、車兵、騎兵等合編而成的,弓弩兵、長槍兵、刀盾兵交錯配置在陣中,陣的外圍佈置鹿角等障礙物,並部署二十四陣騎兵於陣後,行則居前,止則居後。此外,由於步兵(含弓弩兵)的自我防護能力弱,容易遭受北方騎兵的快速突擊,諸葛亮以車為掩蔽物,作為蜀軍的防護,作遮蔽之用的車正是諸葛亮所發明的適用於崎嶇蜀道的木牛流馬。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四、八陣圖的實戰運用

戰鬥開始後,當敵騎發起攻擊時,陣中的弓弩兵首先向遠處發射勁弩,當敵騎衝至數百米距離時,陣中的弓弩兵快速發射“元戎”連弩。

當敵騎衝至陣前時,長槍兵使用特製的竹槍擊刺敵騎,當敵騎衝入陣內時,陣中的步兵以各種短兵器搏擊敵人。

同時,騎兵從兩側迂迴到敵騎側翼和背面,實施側擊和圍擊,當敵騎撤退時,騎兵可進行追擊或截擊。

如遇山地遭遇戰,面臨騎兵左右夾擊時,步兵從行進轉入防禦,把車部置在陣外,排成鋸齒狀,阻擋其衝擊。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五、怎樣評價八陣圖

諸葛亮“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的佈陣,加之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的使用,使八陣圖成為一套集團化作戰的陣法,相當於將原來的2維佈陣拓展為2.5維,進入陣中的敵軍遭受的是多層次、立體式的“降維打擊”,這在尚無空中力量參與的古代戰爭中,無疑是一個創舉。

八陣圖屬於防禦性陣型,佈局四平八穩,沒有明顯的弱點,任何方向遭受攻擊,相鄰的陣可以給予支援,有效地削弱了曹魏騎兵的衝擊力。

八陣圖投入大量兵力構築防禦陣勢,導致進攻能力不足,擔負主要攻擊任務的騎兵力量薄弱,戰術單一,只能在防守反擊中發揮有限作用。此外,“進無速奔,退無遽走”的戰術安排,造成其快速機動能力不強,容易貽誤戰機。

"

一、八陣圖的起源

杜甫在《八陣圖》中寫道“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在詩聖看來,八陣圖是諸葛亮的成名之作。實際上,諸葛亮有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多項發明,而八陣圖使這些發明得以集中亮相。《三國志》記載: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

史書中雖提到八陣圖的存在,卻無詳細說明,八陣圖失傳後,後人根據殘存的陣法言論和當年的練兵遺蹟,推演而成今天所瞭解的八陣圖,包括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八陣圖是古代陣法發展的一個高峰,為歷代所推崇。《唐李問對》記載:

“臣所本諸葛亮八陣法也。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之方,內環之圓,是成六花,俗所號爾。”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陣法是伴隨早期國家形成而產生的,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隨著技術的進步,逐漸形成了不同兵種排列的兵力部署圖,這就是早期的陣法。陣法由最初的三陣,發展為五陣,後又演化出八陣。《孫臏兵法》的《八陣》篇,最早出現“八陣”之名,併為後世沿用。

八陣圖並不是諸葛亮首創,最早的《八陣兵法圖》,相傳為黃帝與其大將風后所創,後經姜尚、田穰苴、管仲、孫武等歷代兵家的改進,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將其升級為2.0版本。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二、八陣圖的戰術背景

陣法的選擇要考慮自身兵種優勢,也要與敵我形勢和地形條件相適應。諸葛亮推演此陣法,是魏強蜀弱和山地作戰背景下的產物,八陣以步兵為主,由弓弩手、長槍兵、刀盾兵等兵種相互配合,並輔以車、鹿角、陷馬坑等障礙物,主要用於防禦騎兵,是防禦性陣型——圓陣的一種變體。

《三國演義》中陸遜被困八陣圖的描寫並非史實,實際上北方曹魏方向才是蜀漢的對外防禦的重心。當時,魏蜀對峙在秦嶺、隴右一帶,山地為主要作戰地形,基於秦、隴的特殊地形,諸葛亮將原用於平原地帶的古八陣進行改造,變成適用於山地佈陣的八陣圖。為了彌補陣法切換帶來的不兼容問題,諸葛亮打了很多補丁,體現在其陣法的變化當中,並融入實戰。

同時,為了減少兩軍實力差距對作戰的不利影響,充分發揮蜀軍拋射兵器的威力,諸葛亮將自主研發的諸葛連弩,升級為名為“元戎”的新式連弩,可以“一弩十矢俱發”,給予敵方飽和式攻擊,增強了對騎兵的殺傷力,從而揚長避短,一招制敵。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三、八陣圖的佈陣原則

1、厚外薄中

八陣圖按照“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的方式,指揮者所在的中軍大陣位於中央,由十六個小陣組成,周邊八陣各由六個小陣組成,主要兵力配置在外圍,中央兵力少而精,形成互相協同、互為犄角的“厚外薄中”佈局。在具體實戰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情況,隨機應變,中央的指揮者負責調配整個陣型的力量部署,維持陣型的平衡。

2、奇正離合

八陣圖由四正四奇的八陣組成,“正”是指常規戰法,“奇”是指非常規戰法。作戰時,正兵與奇兵相互依託、臨機制變,使敵方無法分辨正兵與奇兵,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指揮者在對外配置兵力時,要同時確保他們彼此的聯繫,做到“散而成八,復而為一”,能夠在整體上相互支援。

3、側重防禦

八陣圖是一個側重防禦的陣法,諸葛亮歷次北伐皆能全身而退,正是八陣圖側重防禦原則的有力體現。諸葛亮用兵一向立足為穩,堅持“十全必克而無虞”的指導思想,穩紮穩打,絕不輕易冒險出擊,較好地保全了處於弱勢的蜀軍。他曾說“八陣既成,至今行師,庶不覆敗矣”,說明八陣圖雖然是用於進攻,但卻是防禦性進攻陣法,確保不敗是第一位的。這既源於諸葛亮用兵的謹慎,也是與魏強蜀弱的現實條件相適應的。

4、兵種協同

八陣圖為步兵(含弓弩兵)、車兵、騎兵等合編而成的,弓弩兵、長槍兵、刀盾兵交錯配置在陣中,陣的外圍佈置鹿角等障礙物,並部署二十四陣騎兵於陣後,行則居前,止則居後。此外,由於步兵(含弓弩兵)的自我防護能力弱,容易遭受北方騎兵的快速突擊,諸葛亮以車為掩蔽物,作為蜀軍的防護,作遮蔽之用的車正是諸葛亮所發明的適用於崎嶇蜀道的木牛流馬。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四、八陣圖的實戰運用

戰鬥開始後,當敵騎發起攻擊時,陣中的弓弩兵首先向遠處發射勁弩,當敵騎衝至數百米距離時,陣中的弓弩兵快速發射“元戎”連弩。

當敵騎衝至陣前時,長槍兵使用特製的竹槍擊刺敵騎,當敵騎衝入陣內時,陣中的步兵以各種短兵器搏擊敵人。

同時,騎兵從兩側迂迴到敵騎側翼和背面,實施側擊和圍擊,當敵騎撤退時,騎兵可進行追擊或截擊。

如遇山地遭遇戰,面臨騎兵左右夾擊時,步兵從行進轉入防禦,把車部置在陣外,排成鋸齒狀,阻擋其衝擊。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五、怎樣評價八陣圖

諸葛亮“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的佈陣,加之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的使用,使八陣圖成為一套集團化作戰的陣法,相當於將原來的2維佈陣拓展為2.5維,進入陣中的敵軍遭受的是多層次、立體式的“降維打擊”,這在尚無空中力量參與的古代戰爭中,無疑是一個創舉。

八陣圖屬於防禦性陣型,佈局四平八穩,沒有明顯的弱點,任何方向遭受攻擊,相鄰的陣可以給予支援,有效地削弱了曹魏騎兵的衝擊力。

八陣圖投入大量兵力構築防禦陣勢,導致進攻能力不足,擔負主要攻擊任務的騎兵力量薄弱,戰術單一,只能在防守反擊中發揮有限作用。此外,“進無速奔,退無遽走”的戰術安排,造成其快速機動能力不強,容易貽誤戰機。

八陣圖的玄機:諸葛亮如何演繹降維打擊?

諸葛亮數次北伐,雖從未傾覆,卻也無大的斬獲,這與八陣圖戰術的使用不無關係。他又何嘗不想出奇制勝,只是對他而言,在興復漢室理想的背後是魏蜀實力的巨大差距,難怪杜甫感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