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之前談到《飛鴻堂印譜》的三個分期,代表了康乾時期篆刻藝術發展的三個階段,即篆刻藝術從一個低潮逐漸走向高潮的一個週期變化。任何一門藝術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結合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思想而誕生的產物。篆刻藝術也是如此,它的發展是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的。我們今天接著上文一起來欣賞最為珍貴的清乾隆時期歙縣汪啟淑刊本《飛鴻堂印譜》的初集·卷三。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篆刻藝術早先在明嘉靖、隆慶間發展到一定規模,與當時江南地區的商品經濟發展較快,士民富庶,文化、藝術的發展也相對超過其它地區有很大關係。篆刻藝術在清代的發展也有同樣的原因,有康乾時期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繁榮的國內經濟、以及清廷佑文的文化政策,對篆刻藝術的繁盛起了重要作用。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入清後,滿族統治者經過幾十年的征戰和調整,漢人的反抗漸趨平靜,政權開始穩固。康煕、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皆精明勤政。在政治穩定、國家統一的局面下,社會經濟、農業生產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乾隆末年,耕地面積由順治末年的五億五千萬畝增加到近十億畝,年總產量達17億石,人口也猛增至兩億多,農業經濟的繁榮促進了農村市場的興盛,可謂“物阜民安,商賈輻輳”。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農業的繁榮,又使手工業的發展有了保障。清代手工業的特點是分工日益細密,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的種類繁多、質量不斷提高。如與文化關係最為密切的造紙業就非常發達,幾乎各省都有頗具規模的造紙作坊。其工序之複雜、選料之精細、紙質之精美、品種之繁多,皆非前朝能及,著名的有蘇州的吳紙,浙江的開化紙,安徽涇縣、歙縣的宣紙,河北遷安的高麗繭紙等。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使得商業經濟迅速發展,城市經濟也欣欣向榮。在諸多城市中,南方揚州的經濟最引人注目。由於揚州地處南北漕運的咽喉,又是江南的魚米之鄉,富漁鹽之利,成為徽商、淮商、以及山西、陝西等地鹽商的聚居之地,一時“四方豪商大賈,鱗集麇至,僑寄戶居者不下數十萬”,——乾隆《淮安府志》。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近些年,有關鹽商對清代學術、文化的發展所起重要作用的研究,己是不絕於書。正是有了商人在財力上的支持,揚州才在文化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賈而好儒”在徽歙等地鹽商中形成一種風氣,鹽商在這亦賈、亦儒、亦政的結合體中享受厚利的同時,也在追求文化品味、層次的提高,從而再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此時的鹽商要靠書畫家獵名風雅,書畫家亦要靠富賈維生。其實不少富賈與治印者也有類似的關係,如乾隆間著名治印者周芬出身貧困,但好篆刻,曾下榻汪氏飛鴻堂數載,汪氏盡出所藏前賢印譜百餘種供其臨摹揣習。周芬印藝在此期間突飛猛進,終有所成,且周氏與汪氏“相與幾四十年未一齟齬”。他們之間的關係若完全以互相利用視之,似乎市井氣過於濃厚。我們不妨視為由於經濟、文化的發展,而導致了社會對藝術產生了極大的需求更為妥當。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繪畫史上著名的“揚州八怪”也出現在這種大環境下。他們多是富商們的座上客,穿梭於各園林間的詩文雅集之會。清人李斗的《揚州畫舫記》、沈復的《浮生六記》對當時文人、畫家的園林雅集之盛皆有相當細緻的描繪。當時也確實如此,只要具備相當的學養和藝術才能,自可得到他人的尊重與賞識,這也才有了戴震出身於鹽商、凌廷堪傭於書坊以成學之範例,也有了丁敬作為靠賣酒為生的布衣,卻也能成為影響清代印壇,“浙派篆刻”的開山鼻祖。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汪啟淑本人也出身徽籍鹽商,他憑藉富足的財力,築“開萬樓”開“飛鴻堂”,藏書數千種,所編各類印譜達二十七種。《飛鴻堂印譜》分五集,每集八卷,二卷一冊,共二十冊,存印近四千方,為古來彙輯治印者最多,收印也最多的一部印譜。此譜工程浩大,編輯歷時二十徐年,誠可作乾隆一朝印人印作大系觀之。而且製作“不惜資費,鹹用殊砂泥、潔越禇、頂煙墨、文錦函以裝演之,非與射利者所可同日語也”,作品多以佳石刻就,再彙輯而成,其間花費絕非常人所能承受。

罕見清乾隆《飛鴻堂印譜》:賞珍品印譜,看篆刻藝術之美

總之,政治的穩固,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學術、文化活動的繁榮,更是為各門藝術的進步打下了深厚的基礎。社會的穩固,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社會上制印者地位的提高。篆刻藝術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迅猛發展起來的。

- end -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凌晨 Anna Wing

責編 | Anna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