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1890)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現藏上海博物館。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口徑75.6cm,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1890)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現藏上海博物館。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口徑75.6cm,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銘文拓片本就少見,市場上流通的全形拓又多為板拓,像國家圖書館藏的這種原器全形拓極為稀罕!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1890)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現藏上海博物館。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口徑75.6cm,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銘文拓片本就少見,市場上流通的全形拓又多為板拓,像國家圖書館藏的這種原器全形拓極為稀罕!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宏偉古樸,紋飾圓暢的大克鼎,是周孝王時期鑄器,也是西周中晚期青銅藝術的典型。紋飾線條雄渾流暢,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波曲紋,鼎口雙耳豎立,底部三足已漸趨演化為西周晚期的獸蹄形。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1890)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現藏上海博物館。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口徑75.6cm,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銘文拓片本就少見,市場上流通的全形拓又多為板拓,像國家圖書館藏的這種原器全形拓極為稀罕!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宏偉古樸,紋飾圓暢的大克鼎,是周孝王時期鑄器,也是西周中晚期青銅藝術的典型。紋飾線條雄渾流暢,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波曲紋,鼎口雙耳豎立,底部三足已漸趨演化為西周晚期的獸蹄形。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變體夔紋和波曲紋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1890)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現藏上海博物館。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口徑75.6cm,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銘文拓片本就少見,市場上流通的全形拓又多為板拓,像國家圖書館藏的這種原器全形拓極為稀罕!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宏偉古樸,紋飾圓暢的大克鼎,是周孝王時期鑄器,也是西周中晚期青銅藝術的典型。紋飾線條雄渾流暢,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波曲紋,鼎口雙耳豎立,底部三足已漸趨演化為西周晚期的獸蹄形。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變體夔紋和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獸蹄形足

大克鼎腹內壁鑄有銘文28行,共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古拙卻又不失勁健,舒展端雅,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銘文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的重要史料。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1890)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現藏上海博物館。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口徑75.6cm,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銘文拓片本就少見,市場上流通的全形拓又多為板拓,像國家圖書館藏的這種原器全形拓極為稀罕!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宏偉古樸,紋飾圓暢的大克鼎,是周孝王時期鑄器,也是西周中晚期青銅藝術的典型。紋飾線條雄渾流暢,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波曲紋,鼎口雙耳豎立,底部三足已漸趨演化為西周晚期的獸蹄形。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變體夔紋和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獸蹄形足

大克鼎腹內壁鑄有銘文28行,共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古拙卻又不失勁健,舒展端雅,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銘文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1890)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現藏上海博物館。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口徑75.6cm,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銘文拓片本就少見,市場上流通的全形拓又多為板拓,像國家圖書館藏的這種原器全形拓極為稀罕!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宏偉古樸,紋飾圓暢的大克鼎,是周孝王時期鑄器,也是西周中晚期青銅藝術的典型。紋飾線條雄渾流暢,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波曲紋,鼎口雙耳豎立,底部三足已漸趨演化為西周晚期的獸蹄形。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變體夔紋和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獸蹄形足

大克鼎腹內壁鑄有銘文28行,共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古拙卻又不失勁健,舒展端雅,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銘文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1890)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現藏上海博物館。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口徑75.6cm,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銘文拓片本就少見,市場上流通的全形拓又多為板拓,像國家圖書館藏的這種原器全形拓極為稀罕!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宏偉古樸,紋飾圓暢的大克鼎,是周孝王時期鑄器,也是西周中晚期青銅藝術的典型。紋飾線條雄渾流暢,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波曲紋,鼎口雙耳豎立,底部三足已漸趨演化為西周晚期的獸蹄形。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變體夔紋和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獸蹄形足

大克鼎腹內壁鑄有銘文28行,共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古拙卻又不失勁健,舒展端雅,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銘文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1890)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現藏上海博物館。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口徑75.6cm,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銘文拓片本就少見,市場上流通的全形拓又多為板拓,像國家圖書館藏的這種原器全形拓極為稀罕!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宏偉古樸,紋飾圓暢的大克鼎,是周孝王時期鑄器,也是西周中晚期青銅藝術的典型。紋飾線條雄渾流暢,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波曲紋,鼎口雙耳豎立,底部三足已漸趨演化為西周晚期的獸蹄形。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變體夔紋和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獸蹄形足

大克鼎腹內壁鑄有銘文28行,共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古拙卻又不失勁健,舒展端雅,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銘文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1890)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現藏上海博物館。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口徑75.6cm,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銘文拓片本就少見,市場上流通的全形拓又多為板拓,像國家圖書館藏的這種原器全形拓極為稀罕!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宏偉古樸,紋飾圓暢的大克鼎,是周孝王時期鑄器,也是西周中晚期青銅藝術的典型。紋飾線條雄渾流暢,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波曲紋,鼎口雙耳豎立,底部三足已漸趨演化為西周晚期的獸蹄形。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變體夔紋和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獸蹄形足

大克鼎腹內壁鑄有銘文28行,共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古拙卻又不失勁健,舒展端雅,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銘文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銘文


毛公鼎

毛公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於陝西岐山縣,曾為陳介祺、端方、葉恭綽等大家收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全器通耳高53.8cm,口徑47.9cm,重34.7kg,口飾重環紋一道。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1890)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現藏上海博物館。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口徑75.6cm,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銘文拓片本就少見,市場上流通的全形拓又多為板拓,像國家圖書館藏的這種原器全形拓極為稀罕!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宏偉古樸,紋飾圓暢的大克鼎,是周孝王時期鑄器,也是西周中晚期青銅藝術的典型。紋飾線條雄渾流暢,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波曲紋,鼎口雙耳豎立,底部三足已漸趨演化為西周晚期的獸蹄形。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變體夔紋和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獸蹄形足

大克鼎腹內壁鑄有銘文28行,共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古拙卻又不失勁健,舒展端雅,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銘文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銘文


毛公鼎

毛公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於陝西岐山縣,曾為陳介祺、端方、葉恭綽等大家收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全器通耳高53.8cm,口徑47.9cm,重34.7kg,口飾重環紋一道。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1890)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現藏上海博物館。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口徑75.6cm,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銘文拓片本就少見,市場上流通的全形拓又多為板拓,像國家圖書館藏的這種原器全形拓極為稀罕!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宏偉古樸,紋飾圓暢的大克鼎,是周孝王時期鑄器,也是西周中晚期青銅藝術的典型。紋飾線條雄渾流暢,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波曲紋,鼎口雙耳豎立,底部三足已漸趨演化為西周晚期的獸蹄形。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變體夔紋和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獸蹄形足

大克鼎腹內壁鑄有銘文28行,共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古拙卻又不失勁健,舒展端雅,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銘文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銘文


毛公鼎

毛公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於陝西岐山縣,曾為陳介祺、端方、葉恭綽等大家收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全器通耳高53.8cm,口徑47.9cm,重34.7kg,口飾重環紋一道。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毛公鼎造型渾厚凝重,紋飾古雅樸素,是西周晚期銅器的傑作,大口圓腹,兩耳高聳,半球狀深腹,三隻獸蹄形足敦實有力。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1890)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現藏上海博物館。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口徑75.6cm,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銘文拓片本就少見,市場上流通的全形拓又多為板拓,像國家圖書館藏的這種原器全形拓極為稀罕!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宏偉古樸,紋飾圓暢的大克鼎,是周孝王時期鑄器,也是西周中晚期青銅藝術的典型。紋飾線條雄渾流暢,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波曲紋,鼎口雙耳豎立,底部三足已漸趨演化為西周晚期的獸蹄形。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變體夔紋和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獸蹄形足

大克鼎腹內壁鑄有銘文28行,共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古拙卻又不失勁健,舒展端雅,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銘文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銘文


毛公鼎

毛公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於陝西岐山縣,曾為陳介祺、端方、葉恭綽等大家收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全器通耳高53.8cm,口徑47.9cm,重34.7kg,口飾重環紋一道。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毛公鼎造型渾厚凝重,紋飾古雅樸素,是西周晚期銅器的傑作,大口圓腹,兩耳高聳,半球狀深腹,三隻獸蹄形足敦實有力。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古樸典雅的紋飾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1890)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現藏上海博物館。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口徑75.6cm,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銘文拓片本就少見,市場上流通的全形拓又多為板拓,像國家圖書館藏的這種原器全形拓極為稀罕!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宏偉古樸,紋飾圓暢的大克鼎,是周孝王時期鑄器,也是西周中晚期青銅藝術的典型。紋飾線條雄渾流暢,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波曲紋,鼎口雙耳豎立,底部三足已漸趨演化為西周晚期的獸蹄形。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變體夔紋和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獸蹄形足

大克鼎腹內壁鑄有銘文28行,共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古拙卻又不失勁健,舒展端雅,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銘文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銘文


毛公鼎

毛公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於陝西岐山縣,曾為陳介祺、端方、葉恭綽等大家收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全器通耳高53.8cm,口徑47.9cm,重34.7kg,口飾重環紋一道。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毛公鼎造型渾厚凝重,紋飾古雅樸素,是西周晚期銅器的傑作,大口圓腹,兩耳高聳,半球狀深腹,三隻獸蹄形足敦實有力。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古樸典雅的紋飾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的獸蹄形足

毛公鼎作為迄今所知銘文最長的青銅器,其腹內鑄有銘文32行,共497字。是一篇典型的西周冊命銘文,但不拘泥於傳統的冊命體例,分五段,各段均為“王若曰”開頭。豈不聞: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毛公鼎銘文筆法圓潤精嚴;線條渾凝拙樸;結字瘦勁修長,儀態萬千;章法寬鬆疏朗,錯落有致。學習大篆,怎麼也繞不開它!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1890)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現藏上海博物館。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口徑75.6cm,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銘文拓片本就少見,市場上流通的全形拓又多為板拓,像國家圖書館藏的這種原器全形拓極為稀罕!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宏偉古樸,紋飾圓暢的大克鼎,是周孝王時期鑄器,也是西周中晚期青銅藝術的典型。紋飾線條雄渾流暢,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波曲紋,鼎口雙耳豎立,底部三足已漸趨演化為西周晚期的獸蹄形。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變體夔紋和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獸蹄形足

大克鼎腹內壁鑄有銘文28行,共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古拙卻又不失勁健,舒展端雅,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銘文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銘文


毛公鼎

毛公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於陝西岐山縣,曾為陳介祺、端方、葉恭綽等大家收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全器通耳高53.8cm,口徑47.9cm,重34.7kg,口飾重環紋一道。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毛公鼎造型渾厚凝重,紋飾古雅樸素,是西周晚期銅器的傑作,大口圓腹,兩耳高聳,半球狀深腹,三隻獸蹄形足敦實有力。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古樸典雅的紋飾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的獸蹄形足

毛公鼎作為迄今所知銘文最長的青銅器,其腹內鑄有銘文32行,共497字。是一篇典型的西周冊命銘文,但不拘泥於傳統的冊命體例,分五段,各段均為“王若曰”開頭。豈不聞: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毛公鼎銘文筆法圓潤精嚴;線條渾凝拙樸;結字瘦勁修長,儀態萬千;章法寬鬆疏朗,錯落有致。學習大篆,怎麼也繞不開它!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

清朝末年,在位於陝西寶雞附近的周朝遺址附近,陸續發掘出三尊青銅重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從左至右)

此三尊青銅重器,不僅其器具本身極為珍貴罕見,更因其內鑄刻的鐘鼎文(金文),而受到眾多金石收藏界和書法界的追捧。顯然,此等國之重器,是不可能為私人所藏的,而私人能夠得到一幅終身限量的全形拓或其殘片,則已經是莫大的福緣造化了!

所幸,課代表通過努力,終於找到此三尊青銅重器的全形拓及原始照片。其中,大盂鼎為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毛公鼎,則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此兩岸三地,要想同見三尊一面,實屬不易啊……

今天,就隨課代表一起,領略中國古代青銅器,到底美到怎樣的高度!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海內三寶”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

大盂鼎,清代道光初年於陝西岐山禮村出土,曾經為左宗棠、潘祖蔭收藏。新中國成立後,由潘氏後人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大盂鼎造型雄渾凝重,工藝精湛。是西周早期周康王期間著名青銅禮器:鼎高100.8cm,口徑78.3cm,重153.3kg,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饕餮紋帶,三足上飾獸面紋,並飾以扉稜,下加兩道弦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口沿下的饕餮紋帶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的獸面紋足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 局部

大盂鼎內壁鑄有銘文 19 行 291 字 ,主要記述西周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及向盂敘述周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不僅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也是各類篆刻大家所研究治印之法的重要學習對象。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字形佈局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一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二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盂鼎銘文 局部三

另外,大盂鼎全形拓上除了銘文,還有端方的鈐印,以及丁佛言的三則題首、題跋、鈐印!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丁佛言跋


大克鼎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1890)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現藏上海博物館。此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口徑75.6cm,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銘文拓片本就少見,市場上流通的全形拓又多為板拓,像國家圖書館藏的這種原器全形拓極為稀罕!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宏偉古樸,紋飾圓暢的大克鼎,是周孝王時期鑄器,也是西周中晚期青銅藝術的典型。紋飾線條雄渾流暢,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波曲紋,鼎口雙耳豎立,底部三足已漸趨演化為西周晚期的獸蹄形。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變體夔紋和波曲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的獸蹄形足

大克鼎腹內壁鑄有銘文28行,共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古拙卻又不失勁健,舒展端雅,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銘文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克鼎銘文


毛公鼎

毛公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於陝西岐山縣,曾為陳介祺、端方、葉恭綽等大家收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全器通耳高53.8cm,口徑47.9cm,重34.7kg,口飾重環紋一道。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全形拓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毛公鼎造型渾厚凝重,紋飾古雅樸素,是西周晚期銅器的傑作,大口圓腹,兩耳高聳,半球狀深腹,三隻獸蹄形足敦實有力。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古樸典雅的紋飾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的獸蹄形足

毛公鼎作為迄今所知銘文最長的青銅器,其腹內鑄有銘文32行,共497字。是一篇典型的西周冊命銘文,但不拘泥於傳統的冊命體例,分五段,各段均為“王若曰”開頭。豈不聞: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毛公鼎銘文筆法圓潤精嚴;線條渾凝拙樸;結字瘦勁修長,儀態萬千;章法寬鬆疏朗,錯落有致。學習大篆,怎麼也繞不開它!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大國重器,海內三寶!罕見全形拓,盡展華夏文明之美,學篆必看

毛公鼎銘文

另外,此毛公鼎全形拓,是陳淮生舊藏,羅振玉大篆題耑;現藏國家圖書館藏的一張,出自清咸豐同治年間陳介祺或其門人之手,或為毛公鼎的初拓本哦~~

除了這三件青銅重器的全形拓,下一期,課代表將帶來更多的青銅器器全形拓,僅看拓本便已形神兼備,光彩照人,藝術價值極高,遑論原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