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莊子 老子 道德經 文化 國學 國學書舍 2019-09-14
"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當自己的人生面對物慾繁雜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有一種“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隨天外雲捲雲舒”的瀟灑和愜意。

但是這一切,卻又覺得離自己太過遙遠,自己總是被生活,感情,事業種種的煩惱和變故焦慮和束縛著,難以達到真正的瀟灑和自然。

這樣的一種瀟灑和自然,用道家思想來說,正是一種“道”的智慧。

這一種“道”是一種赤子之心,是如同出生嬰兒那樣的一份天真和淳樸,無慾無求。這並非消極避世的態度,而是身處於世俗之中,坦然的面對世俗,主導世俗而非被世俗所左右。

"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當自己的人生面對物慾繁雜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有一種“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隨天外雲捲雲舒”的瀟灑和愜意。

但是這一切,卻又覺得離自己太過遙遠,自己總是被生活,感情,事業種種的煩惱和變故焦慮和束縛著,難以達到真正的瀟灑和自然。

這樣的一種瀟灑和自然,用道家思想來說,正是一種“道”的智慧。

這一種“道”是一種赤子之心,是如同出生嬰兒那樣的一份天真和淳樸,無慾無求。這並非消極避世的態度,而是身處於世俗之中,坦然的面對世俗,主導世俗而非被世俗所左右。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道德經》中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精神專一,能像嬰兒一樣純真嗎?《道德經》認為嬰兒是最符合“道”的一種狀態。

嬰兒不隨世事,萬事皆清。知道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一切順應自然本性,所以說他免去了許多痛苦和煩惱。

因為人的痛苦大多是因為主觀情感的慾望而產生的,如果能以清靜無為的內心面對自己的人生,少了一些妄念,以無為而治,自然不會感到失落和痛苦。

《莊子》的庚桑楚篇章之中就有這樣一段話:南榮趎拜訪老子,通過與老子之間的對話,所闡述的人如赤子之心的一種智慧和狀態。

南榮趎找耿桑子求道,耿桑子告訴他說:“我的能力太小,不能教化你,你不如到南面去拜見老子。”

"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當自己的人生面對物慾繁雜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有一種“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隨天外雲捲雲舒”的瀟灑和愜意。

但是這一切,卻又覺得離自己太過遙遠,自己總是被生活,感情,事業種種的煩惱和變故焦慮和束縛著,難以達到真正的瀟灑和自然。

這樣的一種瀟灑和自然,用道家思想來說,正是一種“道”的智慧。

這一種“道”是一種赤子之心,是如同出生嬰兒那樣的一份天真和淳樸,無慾無求。這並非消極避世的態度,而是身處於世俗之中,坦然的面對世俗,主導世俗而非被世俗所左右。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道德經》中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精神專一,能像嬰兒一樣純真嗎?《道德經》認為嬰兒是最符合“道”的一種狀態。

嬰兒不隨世事,萬事皆清。知道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一切順應自然本性,所以說他免去了許多痛苦和煩惱。

因為人的痛苦大多是因為主觀情感的慾望而產生的,如果能以清靜無為的內心面對自己的人生,少了一些妄念,以無為而治,自然不會感到失落和痛苦。

《莊子》的庚桑楚篇章之中就有這樣一段話:南榮趎拜訪老子,通過與老子之間的對話,所闡述的人如赤子之心的一種智慧和狀態。

南榮趎找耿桑子求道,耿桑子告訴他說:“我的能力太小,不能教化你,你不如到南面去拜見老子。”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南榮趎揹著糧食走了7天7夜,找到了老子的出處,老子說:“你自我啟迪有什麼憂愁的,被萬物牽累,不應該因此煩躁而緊張。而要心神內守,被心事所束縛,也不應該彼此急躁,要排除外物干擾,外界和內心都有牽累,那就是連有道的人都不能自持。”

南榮趎想求的是一種“道”的高深,想知道有道之人的內心狀態,而老子就對他說:“能夠像出生的嬰兒那樣純真質樸,嬰兒活動不知道幹什麼,醒來不知道去哪裡,像這樣的人災禍不會到來,幸福不會降臨,禍福都不存在,也自然少了一些災害。

上面的一些片段是選自南榮趎拜會老子的一個片段,其中講述的道理,正是懷有赤子之心的嬰孩狀態,這正是道家中所說的內心清靜,自然能夠免除災害的一個智慧。

"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當自己的人生面對物慾繁雜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有一種“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隨天外雲捲雲舒”的瀟灑和愜意。

但是這一切,卻又覺得離自己太過遙遠,自己總是被生活,感情,事業種種的煩惱和變故焦慮和束縛著,難以達到真正的瀟灑和自然。

這樣的一種瀟灑和自然,用道家思想來說,正是一種“道”的智慧。

這一種“道”是一種赤子之心,是如同出生嬰兒那樣的一份天真和淳樸,無慾無求。這並非消極避世的態度,而是身處於世俗之中,坦然的面對世俗,主導世俗而非被世俗所左右。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道德經》中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精神專一,能像嬰兒一樣純真嗎?《道德經》認為嬰兒是最符合“道”的一種狀態。

嬰兒不隨世事,萬事皆清。知道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一切順應自然本性,所以說他免去了許多痛苦和煩惱。

因為人的痛苦大多是因為主觀情感的慾望而產生的,如果能以清靜無為的內心面對自己的人生,少了一些妄念,以無為而治,自然不會感到失落和痛苦。

《莊子》的庚桑楚篇章之中就有這樣一段話:南榮趎拜訪老子,通過與老子之間的對話,所闡述的人如赤子之心的一種智慧和狀態。

南榮趎找耿桑子求道,耿桑子告訴他說:“我的能力太小,不能教化你,你不如到南面去拜見老子。”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南榮趎揹著糧食走了7天7夜,找到了老子的出處,老子說:“你自我啟迪有什麼憂愁的,被萬物牽累,不應該因此煩躁而緊張。而要心神內守,被心事所束縛,也不應該彼此急躁,要排除外物干擾,外界和內心都有牽累,那就是連有道的人都不能自持。”

南榮趎想求的是一種“道”的高深,想知道有道之人的內心狀態,而老子就對他說:“能夠像出生的嬰兒那樣純真質樸,嬰兒活動不知道幹什麼,醒來不知道去哪裡,像這樣的人災禍不會到來,幸福不會降臨,禍福都不存在,也自然少了一些災害。

上面的一些片段是選自南榮趎拜會老子的一個片段,其中講述的道理,正是懷有赤子之心的嬰孩狀態,這正是道家中所說的內心清靜,自然能夠免除災害的一個智慧。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南榮趎悟不出來道的道理,奔波了七天七夜,找到老子向老子學道。

那麼老子所闡述的一個核心智慧,就是以“清靜無為”的狀態,去面對外事外物。如處生嬰兒一樣純真質樸,這樣自然能夠無禍害之慮,也是道的真正含義。

這個“道”對於我們的思想來說,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們需要的是內心的一種純淨,是內心的一份質樸。因為在生活中,外在物慾繁雜的誘惑太多,人早已迷失了自我。正是因為慾望,所以有了爭鬥,有了得失,就有了患得患失的痛苦,有了憂心忡忡的焦慮,這一切繁雜都是道的天敵。

"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當自己的人生面對物慾繁雜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有一種“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隨天外雲捲雲舒”的瀟灑和愜意。

但是這一切,卻又覺得離自己太過遙遠,自己總是被生活,感情,事業種種的煩惱和變故焦慮和束縛著,難以達到真正的瀟灑和自然。

這樣的一種瀟灑和自然,用道家思想來說,正是一種“道”的智慧。

這一種“道”是一種赤子之心,是如同出生嬰兒那樣的一份天真和淳樸,無慾無求。這並非消極避世的態度,而是身處於世俗之中,坦然的面對世俗,主導世俗而非被世俗所左右。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道德經》中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精神專一,能像嬰兒一樣純真嗎?《道德經》認為嬰兒是最符合“道”的一種狀態。

嬰兒不隨世事,萬事皆清。知道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一切順應自然本性,所以說他免去了許多痛苦和煩惱。

因為人的痛苦大多是因為主觀情感的慾望而產生的,如果能以清靜無為的內心面對自己的人生,少了一些妄念,以無為而治,自然不會感到失落和痛苦。

《莊子》的庚桑楚篇章之中就有這樣一段話:南榮趎拜訪老子,通過與老子之間的對話,所闡述的人如赤子之心的一種智慧和狀態。

南榮趎找耿桑子求道,耿桑子告訴他說:“我的能力太小,不能教化你,你不如到南面去拜見老子。”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南榮趎揹著糧食走了7天7夜,找到了老子的出處,老子說:“你自我啟迪有什麼憂愁的,被萬物牽累,不應該因此煩躁而緊張。而要心神內守,被心事所束縛,也不應該彼此急躁,要排除外物干擾,外界和內心都有牽累,那就是連有道的人都不能自持。”

南榮趎想求的是一種“道”的高深,想知道有道之人的內心狀態,而老子就對他說:“能夠像出生的嬰兒那樣純真質樸,嬰兒活動不知道幹什麼,醒來不知道去哪裡,像這樣的人災禍不會到來,幸福不會降臨,禍福都不存在,也自然少了一些災害。

上面的一些片段是選自南榮趎拜會老子的一個片段,其中講述的道理,正是懷有赤子之心的嬰孩狀態,這正是道家中所說的內心清靜,自然能夠免除災害的一個智慧。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南榮趎悟不出來道的道理,奔波了七天七夜,找到老子向老子學道。

那麼老子所闡述的一個核心智慧,就是以“清靜無為”的狀態,去面對外事外物。如處生嬰兒一樣純真質樸,這樣自然能夠無禍害之慮,也是道的真正含義。

這個“道”對於我們的思想來說,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們需要的是內心的一種純淨,是內心的一份質樸。因為在生活中,外在物慾繁雜的誘惑太多,人早已迷失了自我。正是因為慾望,所以有了爭鬥,有了得失,就有了患得患失的痛苦,有了憂心忡忡的焦慮,這一切繁雜都是道的天敵。

莊子:以赤子之心,悟“道”的內涵,才是內心清靜的避禍之本

那麼只有摒棄這一切的時候,才有了道的一種內涵,而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當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人生也會多了許多灑脫和坦然。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莊子》中的智慧,您是怎麼理解的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