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把世俗好惡當作準則,失之本性,才是一種偽善

莊子 道德經 文章 國學 國學書舍 2019-07-01

莊子:把世俗好惡當作準則,失之本性,是一種偽善。

莊子:把世俗好惡當作準則,失之本性,才是一種偽善

在生活中,我們接觸到一些真性情的人,他們性情耿直,性格直爽,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沒有太多的心思,這樣的人內心是一種淳樸。和這種人交往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直率和開心。

但是同時也有這樣一種人,叫做“道貌岸然”,所謂的道貌岸然,就是一些奸詐的小人,或者是性情使然,或者是出於偽裝,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他們在別人面前表現的是一種虛偽狡詐的面貌。

最典型的是一種偽善者,他們企圖給別人製造一個良好的名譽,企圖以外在的言行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敬,表面上是一種道貌岸然,但是實際上內心,卻早已經因為一些世俗而放棄了自我本身的一個純真,這就是讓人極其悲哀的一個事情。

莊子:把世俗好惡當作準則,失之本性,才是一種偽善

在《莊子》天地篇的文章之中,就有這樣一篇文章,藉由“樹木”做例子,來指出世俗對於偽善者中的作用。

《莊子》中說: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犠尊於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於失性一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百年的樹木破開之後製作成祭祀的酒器,用青和黃的顏料來做裝飾,丟棄的廢木則是扔在溝裡。盛酒的酒器和扔在溝裡的廢木相比,美和醜是有差別的,可是他們喪失本性這一點卻是一樣的。

無論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是處在什麼樣的角色和價值之內,即便是他外在的品行有失偏頗的地方,那麼也可以斷然的說他喪失本性這一點是相同的。

莊子:把世俗好惡當作準則,失之本性,才是一種偽善

無論是高高在上的人又或者低下卑微的人,都會因為世俗而喪失了本性。

莊子中就說,很多人之所以喪失本性,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外在五色,五音,五味,五念,這一些事情使自己內心產生了輕浮躁動的情況,這些都是生命的禍害。

從我們通俗的角度可以理解為,正是因為外在一些慾念的作用外帶一些名利的驅使,才導致很多人有了偽善的念頭,從而出現了奸詐狡猾的跡象。

都是因為企圖以這樣偽善的面目,來獲得外在的一些名利,所以《莊子》中就說,正是由於外在五色五音五味五念這樣一些物慾紛雜的誘惑,讓一個人喪失了本性,所以才做出偽善的一個舉動。

莊子:把世俗好惡當作準則,失之本性,才是一種偽善

《莊子》的這一篇文章,所建立的一個高度,就是對於那些道貌岸然的人有一個真實的批判。表面上道貌岸然,如果喪失了本性,這才是以最大的一種偽裝。而世俗的取捨標準,世俗的名利觀念,確實對於本性最大破壞的一個罪魁禍首。

所以在道家思想中,就一再強調摒棄外在的一些物慾之念,以淳樸之心面對人生,有的時候正是由於外在一些物唸的驅使,所以有很多人就有了偽裝。

《道德經》中就有這樣一句話: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杜絕智慧和技巧的時候,民眾獲利百倍之多,杜絕仁慈,拋棄道義的時候,民眾就能恢復到子孝親慈,杜絕機巧的時候到私慾就沒有了,這是道家思想中所提倡的智慧。

莊子:把世俗好惡當作準則,失之本性,才是一種偽善

智慧雖然是好東西,但是如果企圖用智慧這些東西,偽裝出道貌岸然的樣子,來符合所謂世俗的標準,從而喪失自我本性,這還不如沒有智慧,這就是道德經中所說追求淳樸的一個道理。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於這一篇章的智慧怎麼理解的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