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莊子 國學 國學書舍 2019-08-23
"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我們都知道,清靜的內心在於修心,大多數人也都會追求一種清明澄澈的境界。但是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對於內心的修身養性,都是想追求隱居山林的詩和遠方,認為只有逃脫世外,才有一種空明和自然。

其實這樣的一種心態,是堵塞自己慾望的一種避世之法,真正的修行,是在入世的歷練之中,而非逃脫世俗之外。

這對於修身養性是一個新的概念, 很多人認為內心的一個淳樸和安然,是來源於避開俗事的誘惑,而這一篇章中所說,是讓自己能夠遊刃於“慾念”之間,反而有一種淳樸和淡然。

"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我們都知道,清靜的內心在於修心,大多數人也都會追求一種清明澄澈的境界。但是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對於內心的修身養性,都是想追求隱居山林的詩和遠方,認為只有逃脫世外,才有一種空明和自然。

其實這樣的一種心態,是堵塞自己慾望的一種避世之法,真正的修行,是在入世的歷練之中,而非逃脫世俗之外。

這對於修身養性是一個新的概念, 很多人認為內心的一個淳樸和安然,是來源於避開俗事的誘惑,而這一篇章中所說,是讓自己能夠遊刃於“慾念”之間,反而有一種淳樸和淡然。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道德經》中提出這樣一個道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就是說,外在五彩繽紛的世界,會讓我們喪失內心心性的一個淳樸,關閉這些慾望的孔門,一切自然能夠淳樸安然。

很多人理解這一句話的時候,都是認為簡單的關閉自己慾望的孔門,那麼一切便符合修心的一個道理。

其實並非如此,內心真正的一個清靜和修行,並非是遠離世外的一個避世之態,而是真正的順應自然,遊離於慾念之中,面對自己慾念時,也不會被慾念所主導和左右。

"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我們都知道,清靜的內心在於修心,大多數人也都會追求一種清明澄澈的境界。但是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對於內心的修身養性,都是想追求隱居山林的詩和遠方,認為只有逃脫世外,才有一種空明和自然。

其實這樣的一種心態,是堵塞自己慾望的一種避世之法,真正的修行,是在入世的歷練之中,而非逃脫世俗之外。

這對於修身養性是一個新的概念, 很多人認為內心的一個淳樸和安然,是來源於避開俗事的誘惑,而這一篇章中所說,是讓自己能夠遊刃於“慾念”之間,反而有一種淳樸和淡然。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道德經》中提出這樣一個道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就是說,外在五彩繽紛的世界,會讓我們喪失內心心性的一個淳樸,關閉這些慾望的孔門,一切自然能夠淳樸安然。

很多人理解這一句話的時候,都是認為簡單的關閉自己慾望的孔門,那麼一切便符合修心的一個道理。

其實並非如此,內心真正的一個清靜和修行,並非是遠離世外的一個避世之態,而是真正的順應自然,遊離於慾念之中,面對自己慾念時,也不會被慾念所主導和左右。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大林丘山之善於人也,亦神者不勝。

莊子說:眼睛通達是明,耳朵通達是聰,鼻子通達是顫,而口舌通達是甘,內心通達是智,智慧通達就是德。道路不能堵塞,堵塞就會有危害,有生命的事物依靠呼吸,呼吸如果不通暢,那就是天的罪過。天使人長出七竅,日夜一樣暢通,如果自己堵塞了孔竅,胞胎中有空隙,心靈自然有活動的地方。住房如果不寬敞,婆媳會爭吵,心靈如果沒有自由活動,六竅會排斥,森林高山之所以讓人心曠神怡,就是因為它的寬闊。

在道家的思想中,一貫秉持的是讓自己的慾望的孔門關閉,避開世俗的誘惑和慾念,而這一篇章,則是說的打開自己的七竅,也就是打開自己對於慾望的接觸。

當然,這裡所說的並不是刻意的招惹慾望,也不是讓自己慾望膨脹,而是坦然的去面對慾望,當人生出現慾望的時候,就坦然的去面對和接受,在慾望中歷練自己。

"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我們都知道,清靜的內心在於修心,大多數人也都會追求一種清明澄澈的境界。但是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對於內心的修身養性,都是想追求隱居山林的詩和遠方,認為只有逃脫世外,才有一種空明和自然。

其實這樣的一種心態,是堵塞自己慾望的一種避世之法,真正的修行,是在入世的歷練之中,而非逃脫世俗之外。

這對於修身養性是一個新的概念, 很多人認為內心的一個淳樸和安然,是來源於避開俗事的誘惑,而這一篇章中所說,是讓自己能夠遊刃於“慾念”之間,反而有一種淳樸和淡然。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道德經》中提出這樣一個道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就是說,外在五彩繽紛的世界,會讓我們喪失內心心性的一個淳樸,關閉這些慾望的孔門,一切自然能夠淳樸安然。

很多人理解這一句話的時候,都是認為簡單的關閉自己慾望的孔門,那麼一切便符合修心的一個道理。

其實並非如此,內心真正的一個清靜和修行,並非是遠離世外的一個避世之態,而是真正的順應自然,遊離於慾念之中,面對自己慾念時,也不會被慾念所主導和左右。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大林丘山之善於人也,亦神者不勝。

莊子說:眼睛通達是明,耳朵通達是聰,鼻子通達是顫,而口舌通達是甘,內心通達是智,智慧通達就是德。道路不能堵塞,堵塞就會有危害,有生命的事物依靠呼吸,呼吸如果不通暢,那就是天的罪過。天使人長出七竅,日夜一樣暢通,如果自己堵塞了孔竅,胞胎中有空隙,心靈自然有活動的地方。住房如果不寬敞,婆媳會爭吵,心靈如果沒有自由活動,六竅會排斥,森林高山之所以讓人心曠神怡,就是因為它的寬闊。

在道家的思想中,一貫秉持的是讓自己的慾望的孔門關閉,避開世俗的誘惑和慾念,而這一篇章,則是說的打開自己的七竅,也就是打開自己對於慾望的接觸。

當然,這裡所說的並不是刻意的招惹慾望,也不是讓自己慾望膨脹,而是坦然的去面對慾望,當人生出現慾望的時候,就坦然的去面對和接受,在慾望中歷練自己。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不可刻意的去關閉自己慾望的孔門,如果在面臨慾望的時候,刻意的迴避,達不到順應自然的效果,那就是一種閉塞,閉塞不暢通,自然會產生問題。

王陽明就曾說:凡事需要在事物上多加歷練,不光是自己的學問,更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心性,或修身養性的一個道理。

如果說以“避世”的一個態度,完全的關閉慾望的孔門,避開所有的誘惑,這就談不上真正的修行,這樣的修行也是虛空和無力的。

只有當我們的人生經歷慾望,坦然的面對慾望,在慾望中歷練,還能遵守內心的純正和本真的時候,這樣的狀態歷練出來的心性,才是真正的純潔和質樸。

就好像一個花朵一樣,把它放在溫室裡沒有經歷風吹雨打,如果把它稱為嬌豔,也並沒有太大意義。反而是一朵經歷風雨的花,才有著不一樣的風采。

"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我們都知道,清靜的內心在於修心,大多數人也都會追求一種清明澄澈的境界。但是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對於內心的修身養性,都是想追求隱居山林的詩和遠方,認為只有逃脫世外,才有一種空明和自然。

其實這樣的一種心態,是堵塞自己慾望的一種避世之法,真正的修行,是在入世的歷練之中,而非逃脫世俗之外。

這對於修身養性是一個新的概念, 很多人認為內心的一個淳樸和安然,是來源於避開俗事的誘惑,而這一篇章中所說,是讓自己能夠遊刃於“慾念”之間,反而有一種淳樸和淡然。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道德經》中提出這樣一個道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就是說,外在五彩繽紛的世界,會讓我們喪失內心心性的一個淳樸,關閉這些慾望的孔門,一切自然能夠淳樸安然。

很多人理解這一句話的時候,都是認為簡單的關閉自己慾望的孔門,那麼一切便符合修心的一個道理。

其實並非如此,內心真正的一個清靜和修行,並非是遠離世外的一個避世之態,而是真正的順應自然,遊離於慾念之中,面對自己慾念時,也不會被慾念所主導和左右。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大林丘山之善於人也,亦神者不勝。

莊子說:眼睛通達是明,耳朵通達是聰,鼻子通達是顫,而口舌通達是甘,內心通達是智,智慧通達就是德。道路不能堵塞,堵塞就會有危害,有生命的事物依靠呼吸,呼吸如果不通暢,那就是天的罪過。天使人長出七竅,日夜一樣暢通,如果自己堵塞了孔竅,胞胎中有空隙,心靈自然有活動的地方。住房如果不寬敞,婆媳會爭吵,心靈如果沒有自由活動,六竅會排斥,森林高山之所以讓人心曠神怡,就是因為它的寬闊。

在道家的思想中,一貫秉持的是讓自己的慾望的孔門關閉,避開世俗的誘惑和慾念,而這一篇章,則是說的打開自己的七竅,也就是打開自己對於慾望的接觸。

當然,這裡所說的並不是刻意的招惹慾望,也不是讓自己慾望膨脹,而是坦然的去面對慾望,當人生出現慾望的時候,就坦然的去面對和接受,在慾望中歷練自己。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不可刻意的去關閉自己慾望的孔門,如果在面臨慾望的時候,刻意的迴避,達不到順應自然的效果,那就是一種閉塞,閉塞不暢通,自然會產生問題。

王陽明就曾說:凡事需要在事物上多加歷練,不光是自己的學問,更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心性,或修身養性的一個道理。

如果說以“避世”的一個態度,完全的關閉慾望的孔門,避開所有的誘惑,這就談不上真正的修行,這樣的修行也是虛空和無力的。

只有當我們的人生經歷慾望,坦然的面對慾望,在慾望中歷練,還能遵守內心的純正和本真的時候,這樣的狀態歷練出來的心性,才是真正的純潔和質樸。

就好像一個花朵一樣,把它放在溫室裡沒有經歷風吹雨打,如果把它稱為嬌豔,也並沒有太大意義。反而是一朵經歷風雨的花,才有著不一樣的風采。

莊子:順應自然,拋開“避世”的修心之態,才有歷經紅塵的風采

正所謂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一句智慧。

這並非是讓“酒肉”存留久存於我們心中,而是在我們經歷“酒肉”這些誘惑的時候,穿腸而過時,我們還能持守內心的一個本性。在事物中摸爬滾打,還能保持內心的一份淡然,這是一種智慧。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莊子》的智慧,您是怎麼理解的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