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摒棄機巧之心,保留本真的天性,才是無為

莊子 儒家 國學 文章 國學書舍 2019-06-18

莊子:摒棄機巧之心,保留本真的天性,才是無為無形。

莊子:摒棄機巧之心,保留本真的天性,才是無為

在自古以來的國學智慧當中,儒學強調的是以仁義規範人的行為,當人的行為到達仁義的時候,便視為真正的道德。

而在道家的思想當中,就認為道德是大道之德,本質是無為無形,兩者是相互違背的。

道家不斷的評價儒家,認為儒家的仁義行為破壞了原有的道德的理念。道家主張的是無為而治,就拿絕聖棄智這一個思想來說,道家就與儒家有著不同的意見。

儒家的作風是豐富自己的反覆的理論,認為當一個人擁有了才智的時候,他就能成為有用的人,而道家中卻說,一個人須要絕聖棄智,需要摒棄自己的機巧之心,沒有了機巧之心就是符合大道的狀態。

莊子:摒棄機巧之心,保留本真的天性,才是無為

在《莊子》中的態度,就有著很明顯的一個獨立性。

莊子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他說在陸地上生活吃草喝水,高興的時候互相偎,彼此摩擦著脖子,生氣的時候互相背對背站立著,彼此踢踏,聰明不過於此。但是後來有了伯樂之後,試圖駕馭馬的時候,馬就想企圖擺脫,馬會偷偷的咬壞韁繩等反抗的行為。

道家中認為,正是因為對於馬有了過多的干涉,過多的駕馭,讓馬的心智和神態變得和盜賊一樣。

《莊子》中還說,聖人出現,用禮樂來矯正天下百姓的形象,標榜天下百姓心的時候,於是就出現了機巧之心,爭先恐後的去追逐名利,一發不可收拾,莊子認為這是聖人的一個過失。

莊子:摒棄機巧之心,保留本真的天性,才是無為

這兩家都存在著一個不同的意見和各自不同的一個角度,莊子通過伯樂相馬,而馬的心就像盜匪一樣,後來引申到一個人崇尚機巧之心,有了機巧之心,就會爭先恐後的去追求名利,所以破壞了本性的一個狀態,莊子認為這是不對的。

其實我們對於兩家的思想,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謂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的時候用外在的一些禮樂和規矩去束縛一個人的時候,未必是完全不好的。

而莊子中所提出的完全摒棄機巧之心,完全放任生命本質的一個規律,雖然說從一個層面來說可以讓當事人更加的灑脫和從容。但是從一個整體的角度來說,完全的放任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莊子:摒棄機巧之心,保留本真的天性,才是無為

道家的思想之中就主張的是人與自然和諧,這樣的一種觀念也是具有一個很好的意義,但是是不是應該完全摒棄仁義對於人本性的一種束縛,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在文章的最後,我們來聊聊現實生活中機巧之心對於一個人的作用吧。

在生活中我見過很多人喜歡耍小聰明,通過自己的一些小手段來佔得一些便宜。其實這樣的一種狀態,是很容易佔了小便宜而吃大虧的。

真正最好的一種狀態,其實叫做道,不要以”術“為自己謀取所謂的眼前蠅頭小利,其實真正能讓一個人生活的真正舒服,是摒棄眼前的蠅頭小利,摒棄機巧之心。以大智慧為自己謀福利,讓自己人生活得更加舒服。

莊子:摒棄機巧之心,保留本真的天性,才是無為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於這篇文章是怎麼理解的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