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下,雞肉真的能替代豬肉嗎?專家:沒那麼簡單,還需多方發力

大概“本命年”流年不利對於動物也是一樣。豬年伊始,非洲豬瘟疫情持續,各種流言四起。

豬得瘟疫這是關乎菜籃子的事,各方、各界不淡定了:

廣大消費者聚焦:豬肉能不能吃,非瘟傳不傳染人。

畜牧從業者關注:生豬基礎產能,可消費肉類缺口。

行政管理者看重:肉類保供給、CIP影響。

生豬養殖者焦慮:如何活下去,如何獲得盈利。

肉雞從業者思考:對肉雞產業的影響,雞肉佔比能提高多少。

一、非洲豬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據農業農村部7省調研,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量出現大幅下滑:河南能繁母豬存欄同比減少26%;廣東能繁母豬存欄同比下降26%;吉林能繁母豬存欄同比下降23%,生豬存欄同比下降28%;江蘇能繁母豬存欄同比下降28%,生豬存欄同比下降18.3%;重慶能繁母豬存欄同比下降16.29%,生豬存欄同比下降13.41%;江西能繁母豬存欄同比下降5.2%,生豬存欄同比下降2.1%。

專家預測,2019年生豬存欄量下降和豬肉減產已成定局,預計我國2019年生豬出欄量下降7%左右,不樂觀的話出欄下降10%以上;全年豬肉缺口將在240萬噸以上。在數百萬噸的豬肉缺口刺激下,年內中國豬肉、豬雜進口量或至少翻一番,2019年豬肉進口量預計為170萬噸左右,2020年進口量預計為200萬噸。

二、禽肉能否替代豬肉?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王濟民博士指出,豬肉“兩大一小”的特點讓其長期影響著CPI的漲落。正所謂豬肉“感冒”,CPI“發燒”。

“兩大”是生產量和消費量大,豬肉在國人肉食結構中佔據著絕對的“霸主“地位。統計顯示,我國每年豬肉生產量為5000萬噸,佔肉類生產總量的60%左右,包括雞肉、鴨肉在內的禽肉年產量為1300-1500萬噸,佔20%左右,牛肉、羊肉生產量佔10%,其它肉類10%。豬肉生產和消費量巨大讓其和CPI升降密不可分,有人戲稱CPI為“中國豬肉指數”。“一小”是指豬的生長週期長,成本高,尤其是糧食緊缺時期,降價空間很小。

“豬肉降價空間小這一特點雖然無法改變,但可以通過價格相對較低的肉類來替代它,雞肉是最好的選擇!”王濟民博士曾經這樣表示。

對此,一些專家還總結了雞肉的四大優勢,確認為可以成為替代豬肉的最佳選擇。

一是價格優勢。綜觀幾十年的雞肉價格走勢,其從未超過豬肉和牛羊肉並能穩定在一定區間;吃1斤豬肉相當於能吃1.5-2斤的雞肉,在“肉吃不起”和CPI持續上漲的大背景下,吃雞肉不僅能讓國人碗裡肉類的總量得以保持,還能省錢。

二是結構優勢。從國際肉類消費趨勢看,雞肉是唯一一個能超過豬肉的肉類;美國雞肉消費佔肉類的42%,人均46千克以上;日本雞肉消費佔肉類的47%,人均40千克以上;臺灣地區雞肉消費佔肉類37%,人均30千克左右。越發達的地區雞肉消費佔比越高。

三是規模優勢。也就是肉雞具有周期短、數量大的規模優勢。豬、牛、羊生產週期半年至一年,而肉雞生產週期,白雞為42天左右,黃雞為56-135天左右;生產週期短,成本低而可控。肉雞是目前現代化、集約化、標準化程度最高的。

四是產品優勢。節地節糧、低碳環保、營養健康早已在中國學界形成了共識。能便捷快速地為國人提供優質的動物蛋白。在價格、持續供應、低碳環保和營養健康等方面具有絕對優勢。

“一系列數據表明,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雞肉消費都在呈現強勢增長,併成為主流,為了健康國人也應該改變固有的肉食結構,將碗裡的部分豬肉換成雞肉。”中國白羽肉雞聯盟總裁李景輝表示。

 三、禽肉完全替代豬肉還需多方發力

禽肉真的能完全替代豬肉嗎?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鄭麥青研究員認為,這是由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菜式種類決定的。他認為,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理念很難改變。例如,豬肉菜式非常豐富,可為主菜,也可以做配菜,地域差距相對較小。而雞肉的做法雖多,但菜式較為單一,多為主菜,少有做配菜的菜式,地域差距也較大。

鄭麥青研究員認為,儘管未來幾年豬肉將處於緊缺狀態,在豬肉價格高漲、雞肉替代的情況下,肉雞將迎來2年的發展機遇時期,但如何讓雞肉替代豬肉,需要在產能、產品標準化、價格、烹飪方式、產品規格等方面做很多改進,短期內並不是一個容易的工程。雞肉替代豬肉,需要肉雞行業共同出力,不僅在產能、生產端,更需要在消費的宣傳、創新菜品、新食品上發力,才能對缺口進行有效補充。

(根據鄭麥青研究員近期所做報告及相關資料整理,未經相關人員審閱。)

非瘟下,雞肉真的能替代豬肉嗎?專家:沒那麼簡單,還需多方發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