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一個堪比周莊 被譽為“小南京”的楊市古鎮

幽深蜿蜒的小巷,散學兒童們的嬉笑,潺潺流水靜靜穿過百年曆史的石拱橋,岸邊的柳樹下乘涼的老者揮扇自樂,這不是在周莊,而是在湖南同樣歷史悠久的楊市,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深厚的人文景觀,在湖南漣源市裡隱藏著這樣一處水鄉文化瑰寶。

楊市鎮位於湖南省漣源市東南部,孫水河中游(原漣水上游),至今已有二千餘年的文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建築遺存豐富,是國家水利風景區與湖南省歷史文化名鎮。2019年獲評湖南省“醉美湘鎮”,自古就有“把把戲戲南嶽山,花花綠綠楊家灘”的美稱。

“舉報”一個堪比周莊 被譽為“小南京”的楊市古鎮

古老的勝梅橋

在樸素乾淨的歌者演繹之下,一曲《勝梅橋》勾起聽眾對歷史的尊重與回憶,卻道不盡楊市人對先人的緬懷、對湘軍精神的傳承、對楊市未來的擔當與對振興楊市的渴望。

穿鎮而過的孫水河將小鎮一分為二,一座厚重滄桑的石拱橋屹立水面300餘年。石階縫隙中鬱鬱蔥蔥的青草倔強生長,仿若“借得”石橋一樣的頑強生命力。站在吊滿木蓮的橋上眺望,蜿蜒的孫水從巍巍龍山而來,穿過橋洞,穿過古鎮,歷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舉報”一個堪比周莊 被譽為“小南京”的楊市古鎮

清代同治十年楊市街巷圖

這便是勝梅橋,原名楊灘橋,建於康熙年間,由板橋姚春芷(時任州司馬)捐修,三拱四墩,長39米,寬6.7米,高10米。是境內現存最大、最壯觀且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橋,歷經幾百年風雨洗禮,今天依然是兩岸居民重要的出行通道。

“把把戲戲南嶽山,花花綠綠楊家灘”,古民謠道出了勝梅橋河岸昔日的繁盛。這裡是去寶慶、長沙、安化、衡陽的要衝,曾幾何時,龍山一帶的竹木、土紙、藥材和來自漢口、長沙等外埠的工業品,都在這裡集散。透過橋下碼頭的兩個水潭,依稀能夠想象出它昔日的繁盛景象。如今,勝梅橋依舊矗立著,依舊緊緊聯繫著楊市孫水河的兩岸。

“舉報”一個堪比周莊 被譽為“小南京”的楊市古鎮

湘軍文化發源地

去過湖南婁底的人,對婁底的印象大多是,煤礦多,鋼鐵廠大,因此,其產業也大都是以圍繞著為礦山服務的礦產機械業為主。實際上,婁底不僅僅只是礦產多,婁底更多的則是能吃苦、會做生意,尚武也尚文。而婁底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旅遊資源,則應該是婁底經濟適應新常態,實現轉型升級的發力點和支撐點。曾國藩故里等婁底文化名片和旅遊資源遍佈婁底各區縣。

“舉報”一個堪比周莊 被譽為“小南京”的楊市古鎮

勝梅橋上的神龜守護者湘軍將士的平安歸來

除了眾所周知的曾國藩故里以外,例如漣源就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城,遠古時候就是蚩尤與炎帝神農文化的交匯地。早在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就在漣源的楊市鎮(楊家灘)建制連道縣。楊市,古稱楊家灘,是千年文化古鎮,這裡山青水秀,至今仍然有保存完好的古橋和古村鎮群。其中“湘軍古鎮群”建築更是全國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極其難得的“歷史文化名片”。湘軍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了重大和深遠影響,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經世濟用是湘軍精神的精髓,是中華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機結合,漣源是湘軍始源之地。

為何說楊市便是湘軍始源之地?清咸豐二年(1852年),“湘軍之母”羅澤南講學楊家灘地區,以生員身份率先與李續賓、李續宜、劉騰鴻、劉連捷在楊家灘招募團練整訓勇營,積極遊說曾國藩出山,曾國藩奉旨辦團練之初,是以湘鄉(既楊家灘)人為基礎曾國藩直轄的湘勇部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湖南湘軍。

“舉報”一個堪比周莊 被譽為“小南京”的楊市古鎮

湘軍出征

湘軍勢力在《清史》中就有劉嶽昭(雲貴總督)、劉連捷(安徽布政使)、周寬世(湖南提督)、劉騰鴻(道員)、劉騰鶴(道員)、李續賓(浙江布政使、巡撫)、李續宜(湖北巡撫)、李杏春(直隸知府)、李光久(按察使)、蕭啟江(江西布政使)、蕭慶衍(安徽總兵)、蕭慶高(漢中總兵)等十二人列於“國史”,佔湘鄉籍三分之一,三大家族將領佔兩席(李、劉),十五位統領佔七席,總督、巡撫、布政使、提督、總兵等三品以上文武大員達六十多人,六品以上達千餘人,謂之千將雲集、湘軍故里。

古民居的博物館

最為令人歎為觀止的是,這裡建築遺存豐富,有古民居148處,其中湘軍名將府邸40多處。有建於清康熙年間二十多位大夫並出的劉氏湘將祖居地老劉家(楊市鎮),有云貴總督、收復雲貴川維護國土完整之劉嶽昭的存養堂(楊市鎮),有安微布政使、大小一千七餘戰役之劉連捷的師善堂(楊市鎮),有將湘後營、樹黑幟、太平軍望見輒走之劉騰鴻的餘慶堂(楊市鎮),有湘軍創始人之一、浙江巡撫、湘軍第一猛將李續賓的錫三堂(荷塘鎮);有建於清初,湖南保存最完整之宗祠彭氏祠堂(楊市鎮),還有建於唐代的龍山藥王殿,建於康熙年間“燒車御史”謝振定的樂愷堂(金石鎮),建於清嘉慶年間的世業堂(三甲鄉)等建築,有九處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建築做工精美,規模宏大,堪稱中國古民居博物館的“活化石”。

“舉報”一個堪比周莊 被譽為“小南京”的楊市古鎮

西南交通大學1938年5月23日曾搬入楊市鎮辦學

“舉報”一個堪比周莊 被譽為“小南京”的楊市古鎮

雲桂堂

尋覓藥王孫思邈

相傳,漣源的龍山還是“藥王”孫思邈採藥、懸壺、隱居之所,孫思邈在此撰寫《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現為江南著名的藥王文化朝聖之地。這裡風景秀麗,錦繡奇觀無不勝有,集大自然奇、險、秀、幽於一體,是休閒、度假、養生、觀光的理想之所。因此說漣源文化旅遊開發“前景無可限量”是很切實際的。

“舉報”一個堪比周莊 被譽為“小南京”的楊市古鎮

漣源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舉報”一個堪比周莊 被譽為“小南京”的楊市古鎮

漣源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瀑布

文旅保護的“喜與憂”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發展的強大動力。基於上述深厚文化底蘊,婁底的決策者正在思如何從挖礦轉變到“挖文化”?礦越挖越少,但文化卻是越挖越豐富。漣源人也正在思考如何以“歷史傳承、湘軍風采、將帥故居、田園風光、名山秀水”為新的發展主題,由點及面、整體推進。 為此,婁底需要拿出了科學發展規劃,因為科學的規劃就是最大的效益。

客觀地說,婁底的文化旅遊業發展,還相對落後。這是“憂”,但更是“喜”。因為這裡還沒有出現在一些發達的旅遊勝地,已出現的“挖了真古蹟,再修假古蹟”的“病態”。因此這裡為人類較為完整地保護好了一塊十分難得的“文化旅遊處女地”。因此,未來婁底如何“擦亮”“歷史文化名片”,科學的規劃能否真正實施,是值得期待的,也考驗著為政者的治理能力。

是的,文化旅遊需大的投入,又短期拉動不了經濟發展,但一定要有長遠眼光。因為這是大投入,也是大載體、大機遇和大政績。如此,也有利於爭取國家和省市層面上的政策與資金的配套支持,利於全市形成合力推進改革與發展。期待婁底能真正將傳承與保護,將文化與旅遊,實現科學融合,以促進經濟更有質量的發展。(文/唐學偉、蔣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