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不殺功臣的仁君,將王國推向了分裂,還讓子孫變成了喪家之犬

古代中國曆朝歷代的君主,在平定天下後,總會對功臣舉起屠刀。後世的文人,也會為此對前朝君王口誅筆伐,將他們斥責為“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之人。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不難看出其背後的根源。

史書的那些作者,通常也是文官集團中的一員。身為和帝王分庭抗禮的“臣”,他們自然不希望自己這個利益集團,遭到來自君主的無差別傷害。所以,他們詬病前朝君王清洗功臣的行為,似乎也是理所當然。

但站在君王的角度來看,又當如何呢?

自從秦始皇一統天下算起,中國的皇權政治,已經延續了千年之久。絕大多數的帝王,都成功集天下權柄於一身。他們心中很清楚,如果殺害功臣,必定會留下萬代罵名。但如果不殺功臣,或許會招來更為可怕的結局。

這位不殺功臣的仁君,將王國推向了分裂,還讓子孫變成了喪家之犬

秦始皇

他們永遠沒有忘記周朝的前車之鑑——這個王朝任由功臣做大,最終卻招致了群雄並立的局面,王室的權力就此旁落,君王的子孫後代,幾乎變成了喪家之犬。

王權的旁落,不過是一道開胃菜,之後綿延近五百年的戰亂,才是致命的禍患。

(一)諸侯的分封與權柄的倒置

周朝在滅掉商朝後,便將昔日的開國功臣,分封為各地的諸侯。譬如立下汗馬功勞的姜子牙,便被封到了齊國。姜子牙的次子,被封到了紀國。紂王的長兄微子在投降後,被封到了宋國,昔日的商朝遺民,也大都隨他而去。因為他們很擅長做生意,所以“商人”成為了生意人的代名詞,宋國也成為了發達的商業國家。

除此之外,被分封到曹、蔡、管、衛等地的諸侯,無一例外都是武王姬發的親戚,基本上全是他的親兄弟。

這位不殺功臣的仁君,將王國推向了分裂,還讓子孫變成了喪家之犬

齊國先祖姜子牙

在分封列國時,武王姬發的初始想法很好。在他看來,這些開國功臣和自己的親兄弟,都是對自己忠心不二的人。這些人可以管理封地,他可以通過管理這些人的方式,將整個天下握於掌心。

但每個人的心裡,都埋藏著貪慾的種子。隨著時間流逝,這顆種子遲早會破土而出,併成長為遮天蔽日的參天大樹。

當中央政權尚且強大時,這些諸侯仍會宣誓效忠,而且不敢造次。當中央政權衰落後,這些諸侯崛起的機會,便已經近在咫尺了。

在西周被犬戎攻破後,周平王遷都洛邑(洛陽古稱),史稱東周。此時的周王室,已經變得極為弱小,諸侯反而在這個階段擴張了勢力,並且開始爭霸天下。當一個強國崛起後,它便會成為天下的霸主,周王室只是他們名義上的領導,但實際上,他們已經無法控制這些諸侯了。

人類只會服從強者,這是萬古不變的規律。歷朝歷代,都是如此

在後人看來,周武王不肯殺害開國功臣,以及功臣的後裔,這當然是不折不扣的仁君。但他的行為,也招致了諸侯尾大不掉的結局。

(二)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周王室的衰落顯而易見,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不僅變得很窮,而且已經堪稱是寒酸了。

在《左傳·隱公三年》中,就有這麼一段記載,“武氏子來求賻,王未葬也。”這件事情發生在周平王剛剛去世後不久。如果翻譯成我們現在的話,那就是這樣的:周平王雖然貴為天子,但他死後,都窮得沒錢下葬了。只能派遣使者來到魯國,央求魯國給點財物,從而幫助他把葬禮辦了。

這位不殺功臣的仁君,將王國推向了分裂,還讓子孫變成了喪家之犬

有錢真的了不起

當經濟實力捉襟見肘時,連體面都維持不了,又何談尊嚴呢?但天下財富的分配,卻是此消彼長。本該流入王室的財富,此時已經落入了各大諸侯的口袋。最為鮮明的代表,便是姜子牙後裔所統治的齊國。

齊國的大臣管仲,是一位不世出的經濟建設奇才。在《管子·輕重戊》一文中,我們可以回溯管仲的經濟建設歷程。他以貿易手段,促使周邊各國成為高度依賴齊國的出口型國家,然後再擾亂其物價,促使其百姓紛紛逃到齊國。在勞動人口漸漸密集後,齊國更是大興鹽鐵,依山鑄幣,成為了東方首屈一指的富裕強國。

這位不殺功臣的仁君,將王國推向了分裂,還讓子孫變成了喪家之犬

齊都臨淄還原沙盤,拍攝於淄博足球博物館

齊國富得流油,周天子卻窮得叮噹響,王室的權力旁落可見一斑。當然,齊國仍然對天子保持尊重的姿態。《古文觀止》中有一篇文章,名叫《齊桓下拜受胙》。雖然齊桓公身為霸主,而且年歲很大了,但在周王室賜給他胙肉時,他仍然行了全禮,以表達對王室的尊重。

畢竟當時的齊國,並無能力一統天下,各國之間仍需相互制衡,所以齊國率先“尊王攘夷”,扛起了政治正確的大旗。而苟延殘喘的周王室,也得以存續數百年——但一呼百應的強權,早已徹底旁落,再無迴歸的可能。

(三)誅殺功臣的典型案例

鑑於周王室的教訓,後世的很多開國皇帝,在對付功臣的時候都毫不手軟。譬如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便將這一點做到了極致。而被他誅殺的開國功臣胡惟庸,堪稱是誅殺功臣的最典型的案例。

胡惟庸曾一度做事謹慎,也因此頗得朱元璋的歡心。可當他官居丞相,坐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時,他心中那顆貪慾的種子,便開始生根發芽了。根據《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六》的記載,胡惟庸不僅“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而且還有“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的現象。

翻譯成我們現在的話,那就是:胡惟庸當了這幾年丞相,掌握了生殺大權和升官貶官的大權,有時候不奏報朱元璋,而是選擇自己直接決斷。下級官員如果送上密封奏章,他要先拆開瞅瞅,如果有人在罵自己,就藏起來不給皇帝看。

更可怕的是,他還收受了大量貴重的財物。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一旦手裡有了錢,多半會去買房置地。而每一次改朝換代的根源,無一例外都源於土地的兼併。出身貧苦的朱元璋,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

最終的報應,也來得格外猛烈。在發現胡惟庸謀逆的罪證後,不僅胡惟庸被誅殺,與他有牽連的人無一倖免,累計達三萬多人。與胡惟庸有所牽連的勢力,幾乎被徹底拔除。

本以為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次可是一人得道,雞犬不留。

或許你會告訴我,胡惟庸專權貪婪,死不足惜。其他被誅殺的功臣,未必人人和他一樣。這些人,真的該死嗎?

憑藉開國元勳的功勞,功臣不僅能身居高位,或許還能廕庇子孫。《紅樓夢》中的榮寧二府,便是開國元勳的後裔。除了賈政之外,我們可以看看其他的賈府子孫,都是些什麼樣的嘴臉?!

若再傳一兩代,恐怕連門口的石獅子,都落不得乾淨了

在歲月遷延之下,這些功臣和他們的子孫,很難說會變成什麼樣子。若權柄掌握在他們的手中,這龐大的帝國,可能便會被這些世家大族拖入衰頹的軌道

唯有帝王自身,才會嘗試成為帝國的力挽狂瀾者。所以,他們是貨真價實的“孤家寡人。

(四)殺功臣的本質在於哪裡

很多人在分析“殺功臣”事件時,都會從帝王心術、人性本質、權力爭奪等方面分析。很少有人會從經濟基本面入手,去考慮資源分配與土地兼併的問題。

殺功臣固然是為了鞏固皇權,但它的本質,其實是通過財富的二次分配,將資源分配權重新握於掌心。

殺功臣的本質,是讓舊貴族隕落,讓新貴族崛起。只有給新貴族分到一塊大蛋糕,才能換取他們的忠誠。否則,舊貴族將一切利益壟斷,上上下下都是鐵板一塊,一旦開國君主去世,繼任的君主又經驗不足,很快便會被諸侯架空。而想要上位的新人,是會向效忠被架空的君王,還是會效忠這些大貴族呢?其答案不言而喻。

然而,二次分配本身是一個刺刀見紅的殘忍過程。任何既得利益者,都不可能乖乖讓出利益。所以,朱元璋們向功臣舉起了屠刀。當功臣勢力被徹底拔除後,一切資源都被併入皇室之手,二次分配也得以被繼續推行下去。

什麼意識形態,什麼人性,什麼權力的遊戲,什麼帝王的心術,都是過眼煙雲。唯有經濟基本面和生產資料的分配,才是決定帝國興亡的關鍵。

(完)

參考書籍:

《春秋左傳》,【春秋魯國】左丘明

《管子》,四庫全書彙編

《明史》,【清】張廷玉等

《古文觀止》,【清】吳楚材、吳調侯(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