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 善易不卜

《易經》有象、數、理、佔四大功能,這是誰都不會否認的。

第一個功能是象。我們中國人很喜歡看象,是有道理的,因為天文、地理都是象,天文是天的象,地理是地的象,看天文、看地理都是看象。天有天文,地有地理,同樣,人有人相,這個相是假不了的。因為人的相是由心來決定的,心決定相的轉換,叫做相隨心轉。心轉了,人的相就跟著心變了,所以人的相貌是時時刻刻在變的。不要以為自己的舌頭伸出來就一定很直很正,你可以拿鏡子對著自己,伸出舌頭看看,能夠伸得很直就不錯了。很多人一伸出來,不是歪左邊就是歪右邊,這種舌頭伸出來就歪的人,心已經不正了,他已經變了,要靠自己來調正,不可能靠醫生。你要正正心,調一調。正心很重要,心一正,五官就都正了。由這些你就明白,看相不是迷信;不會看相的人亂講,或者會看一點點的人,用它來騙財騙色,那才叫迷信。這個觀念大家要搞清楚。

第二個功能是數。《易經》的數,不是數學。數學是死的,《易經》的數是活的。如果說一切有定數,大多數人聽了會很反感,會說這是宿命論,其實錯了。定數是指最後的結果。比如,考試最後只得60分,那這個60就是定數,老師給的成績定了就是定數,誰也不能改。所以定數是結果,而不是過程。過程怎麼會定呢?任何過程都是變化的。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加加減減,總成績及格了,這是最後的定數,不及格也是最後的定數。所以說,定數是講最後,不是講過程。

第三個功能是理。《易經》的理是推理,其實它跟科學最接近。一個人按照道理去推,他就可以未卜先知,不需要占卜就知道結果是什麼樣。因為那個“理”是固定的,所以照著理去做事的結果也應該是固定的,這沒什麼神奇,而是理所當然,勢所必然。形勢到這裡,結果就一定是這樣的;順著道理去走,最後就是這樣子。這是很容易的事情,並不難。

第四個功能是占卜。《易經》裡面有很多吉、凶,那就是占卜的用語,你可能佔出來是“吉”,也可能佔出來是“凶”。所以很多人就認為《易經》主張命定論,其實他們都錯了。《易經》不主張命定論,它裡面最常用的字是“如”。“如”是假如、如果的意思:如果這樣,你會怎麼樣;如果那樣,你會怎麼樣。《易經》的吉凶是有條件,是可以變動的。會占卜的人不會鐵口直斷,凡是鐵口直斷的都是不太會占卜的人,可是我們現在就喜歡那種鐵口直斷的人。因為占卜時搞得神神祕祕的,然後鐵口直斷地說結果就是這樣,就可以收錢了。但是你按照《易經》的道理講,如果這樣做結果會是吉,如果那樣做結果會是凶,大家就認為你不過是講道理而已,誰還肯交錢呢?這就是一般人錯誤的觀念。

古人云:不學《詩經》不會說話,不學《易經》不會卜卦。自古以來,《易經》就被定位成一部占卜的書,因為人們對占卜的盲目相信,《易經》不僅被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也背上了封建迷信的惡名。那麼《易經》為什麼會成為一部占卜的書呢?

我們把歷史翻開來看,在夏、商、周的時代,民智未開,《易經》被用來占卜,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當時的占卜是有條件的。

第一,只能佔國家的大事。占卜國家要不要戰爭,今年會不會風調雨順,會不會國泰民安,會有什麼變故,這個可以。但不能佔你的這個股票會不會賺錢,不可以佔自己的私利。

第二,沒辦法決定的時候可以卜。古代的時候,當大臣們深思熟慮,想盡一切辦法,最後還是不能下決定的時候,可以占卜。如果有明確的意向和決定的方向,是不可以占卜的。

第三,占卜完以後不一定要聽。如果占卜完了,就完全百分百地聽信占卜的結果,那就是命定論。

姜太公是輔助周朝建國的軍師,當時武王想要伐紂,猶豫不決,就去占卜,結果卜了一個不好的卦。姜太公勸說武王不可以相信那個卦,因為整個情勢對西周是有利的,不能因為占卜的結果而喪失良好的機會。最後周武王出兵,果然把商紂滅掉,建立了周朝。姜太公的時代離現在已經有三千年之久了,他當時就說,占卜是用蓍草,是用龜殼,人不靠自己的腦筋去想,而去相信這些龜殼和蓍草,那不是很奇怪嗎?姜太公當時就明白這個道理。

當秦朝幾乎把所有書都燒掉的時候,我們很慶幸《易經》這本書沒有被燒掉。為什麼?因為有人告訴秦始皇,說《易經》這本書不值得燒,因為它是占卜的書,讓老百姓用一用也無妨,何必燒它呢?秦始皇就說,既然是沒有用的書,那就不要燒了。正是因為《易經》逃過了秦火這一大劫,所以更多人就認為《易經》真神,能算到自己可以躲過秦火這一劫。這是後人演繹的說法,在民間流傳得很廣,但是我們勸各位不要相信這些。

漢代以後,《易經》就分成兩派。一派是講易理,就是把《易經》哲學化,把《易經》看成是一種哲學,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自然哲學,因為它取法的對象就是自然,是從自然裡面歸納出的道理。另一派是講相術,就是專門來算卦或者占卜的。

在中國歷史上,記載了許多關於占卜的故事,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遇到事情總喜歡卜一卦,可是卜的卦有時候靈,有時候就不靈。既然卜卦的結果並不一定正確,人們為什麼還要卜卦?卜卦的真正目的又是什麼呢?

占卜的目的是什麼?一般人都會說,占卜就是要知道結果,這就全錯了。

一個人做事情,不能問結果怎樣才去做。一個男人要娶一個太太,可不可以先想一想娶到她就可以得到女方三千萬家產?不可以,決不能動這個腦筋!可不可以考慮娶她是因為將來她會幫你成功?也不可以。這些動機都是不對的。

一個人不能為了結果才去做事情,因為一問結果,做事的動機就不純正了。一個人應該做的事情,就算不能賺到錢,也要去做,這樣才對。如果只是有利可圖才去做,那就已經是小人了。從這點來分析,我們就知道現在社會中的很多觀念,其實是不合乎《易經》的道理的,也就是不合乎自然的道理。

一棵樹,它能長就長,從來沒有想到長大以後會怎麼樣。如果樹想到長大以後會怎麼樣,那它就寧可不長了,因為長大後一定會被砍掉。任何人只要想到結果,就什麼事情都不要做了,因為人生的結果是一模一樣,非常平等的,就是一口棺材而已。我們一出生,就有一個共同目標——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歷程,有例外嗎?好像沒有。如果你想得很長遠,想到最後都是死,那就什麼都不要做了。這樣是死,那樣也是死,那乾脆現在就死了算了,這種觀念顯然是不對的。

不管信什麼,信到差不多就好,過分相信就是迷信。——《易經》的智慧

我們中國人不以成敗論英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關公。關公沒有成功,但是我們卻拜他。我們中國人崇拜什麼樣的人?崇拜做有價值事情的人。關公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忠義的楷模,我們拜關公是拜他的忠義,不是拜他的豐功偉績。所以,會拜關公的人是用自己的忠義跟關公的忠義互動。我們只不過是藉由拜關公,激發出自己的忠義,讓自己向忠義的方向去努力。

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但是,不管你信什麼,信到差不多就好了,再信下去就是迷信了。迷信是程度問題,而不是說哪個東西是迷信。天底下哪有迷信這種東西?人信得超過了應有的度就是迷信,信到差不多就不叫迷信。

《易經》把宇宙所有的事情劃分成六十四種代表情境,就是六十四卦。當你卜到某一個卦時,你就知道自己現正處在什麼樣的情境中,再去查那個卦,它會告訴你,在這種情境下你要注意哪些,然後你就照那樣去做,知所警惕,當然可以趨利避害。所以《易經》是用來查的,而不是拿來預知結果的。用占卜來學習每一個卦,是正常的。用占卜來給自己做人做事多一種參考,也是合理的。占卜以後就絕對聽它的,這種態度不對。占卜的目的不是告訴你結果,而是給你一個可能的結果做參考,這樣理解和應用《易經》,才是懂得占卜的人。

《易經》中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相應的爻辭,學者們認為,這些爻辭所講的都是治國育民的道理,而用《易經》來算命的人則說,這些爻辭就是你未來的命運,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些爻辭呢?

《易經》裡面多次提到一句話:“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大部分人都解釋錯了,認為是有來自上天的保佑,所以做什麼事情都很吉祥,都不會不利。

占卜的目的不是告訴你結果,而是給你多一種參考。——《易經》的智慧

說實在話,老天不會保佑任何人。老天就是自然,自然怎麼會保佑任何人呢?它如果保佑了這邊,就保佑不了那邊。自然就是這邊該下雨就下雨,那邊該乾旱就乾旱,它跟仁不仁完全沒有關係。老天如果保佑任何人,那就是偏心,就是不公平。老天是該下雨就下雨,該出太陽就出太陽,該颳風就颳風,不管你有什麼反應。

不要認為老天爺會保佑你,絕對沒有這種事情。那個“自”不是“來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這句話是說“你自己努力,老天就會幫助你”,要把人跟天聯繫起來。我想這也是孔子最大的貢獻,就是把人跟天聯繫在一起,叫做天人合一。老天只幫助應該幫助的人,不會幫助不應該幫助的人,這叫自然規律。老天絕不會因為你多拜就保佑你,那樣跟賄賂有什麼兩樣?如果連老天都可以送送禮就被打動,可以多拜幾次就保佑你,那老天算什麼呢?貪官汙吏而已!所以,老天是不會做這種事情的。老天會說,你好好做,我就按照自然的道理幫助你;你不好好做,我也會按照自然的道理收拾你,我怎麼會有私心呢?

天底下只有一個道理,就叫自然律。人順著自然的道理去走,就能吉無不利;不按照自然的道理去走,遲早有凶有禍,這是必然的。所以說,很多書上把“自天佑之”解釋為“來自上天的保佑”是不對的。上天憑什麼保佑你?老天又沒有手沒有腳,也沒有嘴巴。自然是各種現象的一種循環往復,一種變化,並沒有神在裡面。你自己爭氣,自己走正道,自己守規矩,自己遵照自然的道理,老天會在旁邊幫助你。這不是老天對你好,而是順著自然律在走。就像你搭上這班火車,自然會到達成都,你搭上那班火車,自然會到達西安一樣,是同樣的道理。

每一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全部的責任。——《易經》的智慧

《易經》的主張非常清楚:每一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全部的責任。以前的大家庭,生很多小孩,按照現在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怎麼照顧得過來呢?其實養一個小孩很困難,但是養五六個小孩反而很容易。因為一個小孩一生病,好像天大的事情一樣,但是如果養了五六個小孩,很奇怪,心情就不一樣了,好像死一兩個無所謂。所以,過去的小孩有什麼病痛,大人就會想,小孩病痛是正常的,休息幾天就好了。現在不是那樣了,現在如果小孩一生病,全家人都緊張得要命,這也是不對的心態。人一定要經過不同的歷練,什麼病都得過,也就不會怕了,百病成良醫了。最怕的就是那種從來沒有生過病的人,那是最要命的,因為一病就起不來了。所以,很多觀念要靠自己去調整。

人不管做什麼事,自己都要慎重,如果不慎重,自己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你走這條路,結果一定是這樣;你走那條路,結果一定是那樣。這是必然的,是自然律,自古以來都沒有例外。擺在你面前的永遠有兩條路,都是你自己去選,如果你要走這條路,就往這邊走,如果你要走那條路,就往那邊走。不管如何選擇,走完這段路,接下來還是會有兩種選擇,周而復始,永不例外。

孔子在讀完《易經》之後,肅然起敬,大加讚賞,併為《易經》作了《十翼》,後來被稱為《易傳》,對後世影響深遠,幾乎可以和《易經》並舉。研究易學的學者們認為,《易傳》是研究和學習《易經》的必讀之物。那麼孔子對占卜是什麼態度呢?

我們以為《論語》最能代表孔子的學問,其實錯了,孔子最大的學問是在《易經》上。

孔子很晚才讀《易經》,他讀了《易經》,就好像得到寶貝一樣,全心全意地把它整理出來,這是孔子對中華文化的重大貢獻。孔子將《易經》發展成為非常嚴肅的哲學,而不是相術。但是,孔子排不排斥占卜?他不排斥。我們來分析一下,以孔子的個性,他說“不佔”(“不佔而已矣”——《論語·子路》),就表示他會佔,而且常常佔。如果一個人不會占卜,又從來沒有佔過,怎麼會有資格去否定占卜呢?

要用理智來指導你的感情,而不要讓情緒來左右你的理智。——《易經》的智慧

孔子體悟到占卜是有道理的,但是不能完全相信,因為有時候準,有時候不準。今天我們用數學的概念來看,就很容易理解,就叫做概率。可能有30%的概率,也可能有70%的概率。所以如果想占卜,必須先經過深思熟慮,大概有一個答案以後,才可以根據這個答案去卜,卜出來的結果會引導你去想這些問題。多一個卦,就讓你多一個思考的方向。所以,多看幾個卦以後,你就會比較周到地去考慮問題,這才是占卜的目的。荀子講“善《易》者不卜” ,是說真正懂得《易經》的人會占卜,但是卻沒必要去卜。一個人要常常提醒自己用理智去指導感情,而不要讓情緒來左右理智。人都有情緒,但是不能情緒化,一旦情緒化,最後倒黴的只有自己。只要大多數的行為都是用理智來指導感情,這個人就很了不起,犯錯的機率就很小。

《易經》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是有條件的。要達到一個目的,會有幾條路可走,但每條路都是有條件的,並不是說你選定的這條路就一定好走,天下絕沒有這回事。因為從《易經》的觀念來看,任何一條路都有順有逆——順裡面有順有逆,逆裡面也有順有逆。用陰陽的觀念來看,太極裡面有陰陽,陽裡面又有陰陽,陰裡面也有陰陽,陰陽同時存在,時時刻刻會變化。

我們講一個現實問題。今天的氣象臺設備那麼精良,人員那麼專精,但最後經常測錯:預測說會熱,結果很冷;預測說會冷,結果很熱。可見連氣象臺都會測不準。我們不要想歪了,認為是氣象臺的工作人員不用心,或者是氣象臺的儀器不精密,不是這樣的。近代物理學有一個很重要的定律,叫測不準定律。因為測了以後情況還會變。今天測的是16度,明天一下變8度了,一夜之間狀況整個變了,這能怪誰呢?因為測完以後,自然狀況又發生了變化。我倒希望各位想想,既然測不準,還要不要測?我的答案是,測不準才要測,測得準就不要測了,躺在那裡等著就好了!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卜卦的目的都是為了預知未來,如果這種預測是不準的,那麼預測還有什麼用呢?如果預測是沒有用的,又為什麼說學習《易經》可以使人趨吉避凶呢?

占卜是有條件的。

第一,資訊不足,數據不全,才可以占卜。我在美國時,美國的朋友問我,既然你會占卜,那你預測一下明天是下雨還是出太陽?我說,這個你打電話問氣象臺就好了,問我幹什麼?凡是可以問科學儀器的,就問科學儀器好了,幹嗎還要占卜呢?當資訊不足,數據不足的時候,你要不要做決策?當然還是要做決策的,如果不做決策,後面的路怎麼走?比如你要出門,就會考慮走哪條路可能不會塞車,可是就算你對這些路很熟悉,也往往會搞錯。你算準了那條路不會塞車,走上去結果塞死了,這是什麼道理呢?就是因為當很多人都認為那條路不會塞車的時候,全都擠到那裡去了,結果就擠死了。所以,大家都去預測,往往就不準了,這是很清楚的道理。再比如,股票市場裡面,有人告訴你某一支股票今天會漲停,這有沒有效?答案非常簡單:你相信它,它就有效;你不相信它,它就沒有效。這又是什麼道理呢?因為所有人都相信,都去買那支股票,那它一定會漲停。這不是他測得準,而是因為你們買,才把它買到漲停的。如果他說這支股票會漲停,沒有人相信,沒有人買,那它當然漲不起來。

孔子不反對占卜,因為它只是個工具,不是可以絕對相信的東西。你可以把占卜當做參考,但你不能把它當做一個非這樣不可的決定。我們占卜之後,不要放棄自己的努力,還是要去尋找破解的路。該做的事情,遇到再大的困難都要想辦法去化解,這才是正確的占卜觀念。

第二,猶豫不定,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時,可以占卜。即使沒有資訊,也沒有數據,但是你有很明確的主見,那也不要占卜。你為什麼會有這麼明確的主見?因為你有第六感。

我們往往很相信五官的感覺,卻忽視自己的第六感。實際上,五官經常在騙我們:你親眼看到的,有時候會看錯;你自己摸到的,有時候會摸錯;你親耳聽到的,也會有聽錯的時候。老實講,一句話經過十個人傳,恐怕已經不是原來的話了。五官是最會騙人的,但是我們最相信五官。有一種我們不重視,但是不會騙人的感覺,叫第六感。女性的第六感比男性還靈光,所以你不要看女性很少參與外面的事,有時候她講的話很對,就是因為她的第六感靈敏。占卜的過程就是在引發你的第六感,然後去選擇一個對應的卦,代表你目前的處境。所以你把第六感引發出來了,你就有主見了,有了主見,反而不必占卜。

第三,每次占卜只問一件事。每事一卜,不能一次卜好幾件事情,那樣是得不到答案的。你不能問老天說:“我以後會怎麼樣?”老天只能說:“以後就是死,還能怎麼樣?”問這麼籠統的問題,你讓老天怎麼回答呢?占卜必須問得很明確、很具體:我這件事情會怎麼樣?這樣才會把你的第六感引發出來,才會得到一個可能的結果做參考。前面這句話我加了一個“可能”,因為《易經》都是講“可能”的。

第四,占卜要誠心誠意。誠心誠意不是迷信,一個人只有誠心誠意,才可以引發自己的第六感,否則引發不出來。其實第六感都在自己的腦海裡面,當你靜下心來,不受外面的干擾時,第六感就出來了。平常太忙的人是沒有第六感的,忙到自己沒有第六感,那是自作自受。

如此說來,卜卦其實就是一個充分引發自己潛能的過程,同時可以尋找更多的資訊,作為自己判斷事物,做出決定的參考。但是為什麼孔子在認真研讀《易經》之後,卻說“不佔而已矣”呢?

孔子說“不佔而已矣”,他有三個原則。

第一個,如果相信占卜,就違背了倫理的立場。因為人應該憑良心,不應該問了結果再做事。遇事必占卜,就是相信結果而違背良心。本來應該做的事,一占卜結果不好,就不做了,這樣的人還有良心嗎?完全相信占卜,就會跟自己的倫理立場相違背,這是孔子說這句話的第一個主張。

第二個,人應該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你一占卜就是在問收穫:這件事能賺錢我就做,不能賺錢我就不做。這基本上是不對的。比如商業是要服務顧客的,你口口聲聲為顧客服務,不賺錢就不做了,那叫服務嗎?我們的公共汽車有很多線路,有些路線是賺錢的,有些路線是虧本的,那鐵定虧本的線路就不運營了嗎?不可以。應該用賺錢的線路去補貼虧本的線路,這才叫做為商之道。

第三個,我們做人做事的動機要很純正。一件事,還沒有做,就先想到占卜。你的動機就不純正了。

從現在開始,歸根結底一句話:只問應該不應該,少問結果會怎樣。應該做的事,縱然有萬難,也要想辦法去排除,縱然最後會很悽慘,也要堅持去做,因為那是你的責任!以前的文天祥、史可法,他們都可以逃掉的——快馬一上就逃了,很容易的事。可他們為什麼不逃呢?因為他們都認為不應該逃,所以選擇了壯烈犧牲。做任何事情,動機比結果重要,過程也比結果重要,可我們現在完全陷在結果論裡面,這是每一個人都要好好反思的事情。

動機比結果重要,過程也比結果重要。——《易經》的智慧

春秋時期以前,我們中國人是很迷信的。春秋時期以後,大家慢慢走向理性,這是孔子的功勞。《論語》裡面有一句話,叫“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這個意思。“不信蒼生信鬼神”,如果大家都不信蒼生,而去信鬼神的話,我們人類會怎樣?我們要重視活著的人,不要完全被那種看不見的鬼神所牽引。

我們說一下孔子對鬼神的看法。儒家所重視的,是人跟鬼神有沒有感應,這個比較重要。鬼神到底存不存在?鬼神穿什麼衣服?鬼神會怎樣?這些都不用管。我們拜祖先,好像祖先就在面前,就是跟祖先有感應。至於他會怎麼樣,你不要管,因為那是死無對證的事情。所以我們做人要理性一些,不要全盤否定,也不要全盤肯定,因為我們沒有這個能力。

孔子的態度是“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尊敬鬼神,但是跟鬼神保持一定的距離。你不可以天天去拜祖先,那樣他也會很煩:我都死這麼久了,你還天天找我,煩不煩啊?但是,一年總要有幾次,特別是清明節,要去祭祀祭祀。實際上,中國人為死人做的事情,都是做給活人看的。清明節掃墓全家大小都去,你用不著直接說,你的行動就是在告訴子女:將來我埋在這裡,你們也要都來,不能不來啊!這樣的話,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我們就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先了,更重要的,不會忘記祖先做人做事的可貴精神。僅此而已,沒有別的,別的都是假的。

那麼,孔子畫不畫卦?我先說答案,孔子是畫卦的,不然他學《易經》幹什麼?所以我們下一講要來談一談:卦有何用?

第八集 卦有何用

什麼叫做“卦”?“卦”就是懸掛起來的意思,就像我們去照個相,然後用相框裝起掛在牆壁上,卦的意思就和這個過程是一樣的。

為什麼要掛?因為人的眼睛是往外長的,我們看別人很容易,看自己卻永遠看不清楚。別人臉上有灰,我們可以馬上看出來,自己臉上卻看不到。所以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因此我們就把自己的像掛起來,好好看一看,就像跳出事外看別人一樣,對自己會有一個更清楚和清醒的認識。

宇宙萬象永遠是聯繫在一起的,每個個體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攝影時,我們一定是站在某個位置,選取某個角度,從一大片景色中拍攝出一張照片。換句話說,同樣的景色,每個人取景的方向不一樣,所拍到的照片就會有很大不同,這樣就不難理解,每個人的卦也會有所不同。

卦,有兩個關鍵字,第一個是“爻”(yáo),卦當中的每一個符號都叫一個爻。整部《易經》就是兩種不同的符號,陰的(--)叫陰爻,陽的(—)就叫陽爻。乾卦 所有的爻都是陽爻,坤卦 所有的爻都是陰爻。

卦的第二個關鍵字是“六”,即每個卦都由六個爻組成。這就告訴我們要把一件事情分成六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去調整。各位想想看,當你碰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要做分析,但如果把它分析成一百個階段或步驟,結果一定會亂掉;如果只分析成三個階段或步驟,也太簡單了。把它劃分成六個階段,然後考慮每個階段怎麼樣去調整,基本就差不多了,就會走得很順了。

六十四卦中,六爻都是陽的,只有乾卦這一卦;六爻都是陰的,也只有坤卦這一卦。其他還有六十二卦,都是有陰有陽,有陽有陰。這就告訴我們:世界上純陰的不多,純陽的也不多,雜七雜八的最多。所以真正的好人很少,真正的壞人也很少,壞中有好、好中有壞的人最多。圖8-3

前面說過,陰陽是合一的,陰陽分開,就沒有辦法生生不息。要想生生不息,就需要交易,所以交易就成為《易經》裡面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生生不息是交易的成果,只要停止交易,這個生意就做不成了。我們今天社會上所用的詞,大概跟《易經》都有關係,我們日常也都是在講《易經》的話,因為《易經》已經融入到中國人的血液裡面,變成我們的文化基因,沒有辦法改變,也不需要改變。

《易經》中共有六十四卦,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把宇宙所有的事情進行歸納概括,最後演變成了六十四種代表情境。我們之所以把《易經》當做人生的寶典,就是碰到什麼事情的時候,可以從《易經》中尋求對應的情境,一查我們就明白了:在這個處境裡面,要把握這幾個基本原則,要這麼去應對。這樣我們就可以趨吉避凶了。

把《易經》當做人生的寶典,學習應對不同的處境,可以趨吉避凶。——《易經》的智慧

當然,只說《易經》是讓人趨吉避凶的,這樣的層次也不夠高。實際上《易經》讀到最後,是沒有什麼吉凶的概念的。讀《易經》要一層一層去領悟,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易經》參透。

《易經》中的六十四卦,代表了宇宙人生中的六十四種情境。大自然雖然千變萬化,但是有著一定的規律,人類社會千變萬化,也有著一定的規律,而歷史經常會驚人地相似。我們的人生,也是有一定規律的,而《易經》就是一部瞭解宇宙人生的寶典。但是代表著各種情境的卦象,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又如何才能看懂卦象的意思呢?

這裡有一個六十四卦的排列組合表。上卦一共就八種,下卦也不過是八種,上下一組合,一個卦就出來了。所以這個表很明瞭,一共有六十四個卦,一點不難。我們的老祖宗排來排去,發現只有這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方式,一個不多,一個不少,這也就是現代數學所講的排列組合。

《易經》六十四卦並不難,難是難在每一個爻都有它的代號。

每一卦最底下那個爻叫初爻,往上依次是二爻、三爻、四爻、五爻,最後一爻叫末爻。初跟末代表時間,《易經》最重視的就是時間。任何事情,時間一變,整個情況就變了,所以中國人都講“隨時”,就是隨時要改變。

初、二、三、四、五、末,說的是六爻的時間順序。還有一個說法,下、二、三、四、五、上,是表述六爻的位置。位比空間還厲害,位包括你的身份,包括你的地位,包括不同的場合,也包括環境的變化。

除了時間和位置,爻的陰陽怎麼表述呢?很簡單,凡是陰的都叫六,凡是陽的都叫九。男人為什麼怕九?因為陽到極點就叫九,九就是陽極。《易經》有個概念叫物極必反,無論什麼人走到“極”了,往後一定是反的。所以你不能說替爸爸過五十九歲生日,那樣對他是很不利的。五十九了,趕快做六十大壽,把九避掉。這一點我們從物理學上很容易理解:一個物體一旦到拋物線的頂點,它一定往下走,沒有例外。

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易經》中的卦分三路,一路是講時,一路是講位,第三路講性質:陽的用九,陰的用六。可是這三樣如果用三個字來表示很麻煩,所以我們的祖先把它簡化成兩個。去掉哪一個呢?“初”留下來,“下”不要了;“末”不要了,“上”留下來。這樣你就看懂《易經》了,翻開《易經》,初九,就是第一爻是陽的,六二,就是第二爻是陰的。我們看到數字就能把相應的圖像畫出來,看到圖像就能把代表數字想出來。這跟今天的數字時代沒有什麼不同。

可是為什麼用“初”不用“下”,用“上”不用“末”呢?原因很簡單,事情剛開始的時候,“時”比“位”重要。一個人出生的時間很重要,產房的護士大多會說幾月幾日幾時幾分幾秒生了一個什麼性別的孩子。但是一個人死的時候,死亡時間不重要,死了什麼人比較重要,死者的身份和地位比較重要。所以一件事情到最後,結束的位比較重要,時不重要,剛開始的時候,時很重要,位卻不太重要。

一家商店要開張,會去看吉日,可一家商店要倒閉了,還會去看吉日嗎?如果有人說要找個好日子關張,那不成笑話了嗎?商店開張,要選個好日子;商店倒閉了,看看還剩下多少財產,也就是經營到最後的結果比較重要。可見一直到今天,我們都不知不覺地照著《易經》在做,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

所以,開始的第一爻,我們用表述“時”的“初”,而不用表述“位”的“下”,到最後一爻,用表述“位”的“上”,而不用表述“時”的“末”,當中就用六、九代表陰、陽。由此可以看出來,兩個數字,我們代表三樣東西:一個是時,一個是位,一個是性質。

《易經》中的爻只有兩種,就是陽爻和陰爻,因為宇宙萬物萬象的變化,都是陰陽互動的結果。而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個卦,都是由六個爻組成的,除了乾卦都是陽爻,坤卦都是陰爻之外,其他的六十二個卦都是有陰有陽,但是為什麼要用數字九來代表陽爻,用數字六來代表陰爻呢?

為什麼陽叫九,陰叫六?這當中也是有道理的。

坤是純陰,是六畫,所以陰叫六。可能有人就此想到陽是三畫,應該叫三才對,怎麼叫九呢?因為陽是創造,陰是配合。天底下,只有創造沒有配合,只能是空談,完全是空想,最終理想不能實踐。有人要全力配合,可是沒有創造,那麼到底往哪裡走不知道。因此,講陽的時候一定把陰帶上,叫做陽統陰。

陰陽不能分開,所以《易經》的第一組卦就是乾和坤。一個懂得中華文化的人,千萬記住,當我們說天的時候包括地在內,講男的時候包括女在內,我們是不會分開的。我們尊稱別人為先生的時候,是男女不分的,男的叫先生,女的也叫先生。我們對男女是同等看待的,但是後來人們卻解釋成男尊女卑,我覺得很奇怪。

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都能做,可是女人有一件事情,男人怎麼做都做不出來,就是生小孩。你說男人很偉大,你讓男人生個小孩給大家看看?他就生不出來,能有什麼辦法?那到底是男人重要還是女人重要?我們對自然瞭解得非常透徹,知道只有陽沒有用,一定要帶上陰,所以說“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一定要同時存在,才會生生不息。所以我們看陽,上下相加就是九,所以用“九”來表示。這樣來分析,就很容易瞭解了,根本不必死記硬背。理解了記住的東西才不會忘,這也是自然。

我們以乾卦為例來標註一下六爻,大家又會發現一個問題:第一爻叫初九,第二爻為什麼就叫九二,而不叫二九呢?前面我們說過,因為剛剛開始,時比較重要,所以第一個九,把初放在九的前面,稱為“初九”;最後的時候,結果比較重要,所以把上放在九的前面,稱為“上九”。至於中間的過程,就像人生下來以後,男女性別就重要了,所以把中間的四個九分別稱為:九二、九三、九四、九五。

這樣《易經》就告訴我們,教男子的教材跟教女子的教材不應該一樣。女孩子,可以多讓她去學一些藝術、音樂、烹調,這對她是有好處的。但是,儘管女人比較會烹調,可真正好的廚師一定是男的。這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是不會分開的,否則極陽極陰,最後就變成兩種人類了。陰陽一定是交叉的。我們看DNA的圖片,它的雙螺旋結構也是交叉的。其實科學越發達,越能證明《易經》的正確,而且很多的科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方便地去了解《易經》。

人生每一個階段都要做出不同的調整。每一個卦有六個爻,這六個符號告訴我們,要學會把一件事情分成六個階段,然後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去調整。人也應該把自己的一生分成六個階段,然後根據這六個階段的不同要點去調整。這是《易經》對我們最大的功用。

曾仕強教授一再強調,學習《易經》,就是要掌握《易經》基本的道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知道應該如何調整自己。每個人一生的命運,其實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一生的卦象,都是自己畫出來的。那麼孔子在讀了《易經》之後,是否給自己畫了卦?他又是怎麼畫的呢?

孔子不但讀《易經》,而且他還體會到,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畫自己的卦。有的人一輩子只畫一個卦就走了,有的人畫兩三個卦才走。每個人畫出來的卦,用現在的名詞叫做自畫像。孔子終其一生,畫了一個卦,叫做什麼?叫做人生奮鬥的總綱領。這個卦對每一個人都是很重要的參考,因為只要把這個卦看清楚了,也就知道自己人生的道路該怎麼去走了。

這個卦寫在哪裡?寫在《論語·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相信大家都背得出來。

十五歲,決定學習的方向。

三十歲,確定自己一生的原則。

四十歲,對自己人生的原則不再動搖。——《易經》的智慧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這句話點出了十五歲是孔子人生的第一個階段(第一爻)。大家可能會想,孔子怎麼到了十五歲才“志於學”?難道十五歲以前就不用學了嗎?當然不是。一個人從小就要開始學習,可是如果沒有到十五歲,最好不要立定自己的志向,因為那還為時太早。很多小孩子早早就說將來要怎麼樣,那只是講著好玩而已。現在十五歲正好處於什麼時候?初中畢業。初中畢業的時候,就要做出決定,想好以後要學什麼東西。

孔子的這一句話,告訴了我們很多的東西:十五歲,是人生的第一個階段;“志於學”,就是應該明白自己這一輩子是要幹什麼的,要朝哪個方面去學習,不能再猶豫不定,浪費光陰了。

第二句話大家更熟悉,就是“三十而立”。 一個人十五歲的時候確定了自己的志向,然後朝這個方向摸索前進十五年,大概就可以歸納出自己這輩子的幾個原則了。人生原則這樣的事,在太年輕的時候不可太過堅持;但是到了三十歲還沒有,那無疑是更可怕的事。擇善固執,也是這個階段所要嘗試和堅持的。

然後是“四十而不惑”。根據三十歲確立的原則不斷去嘗試和實踐,然後看成效怎麼樣,要再過十年,你才可以說,好了,我這輩子大概就這麼走下去了。“四十而不惑”並不是說到了四十歲就什麼都不迷惑了,不惑是對個人的原則不惑,對其他的事情當然還有“惑”的地方。孔子主張活到老學到老,如果四十就不惑了,那豈不是什麼都不用學了?沒有迷惑的人就是聖人了。我們讀《論語》太粗心大意了,很多時候只是按照文字去理解,並沒有參透理解孔子的本意,這是很遺憾的事情。人到四十,對自己人生的目標、人生的方向和所要堅持的原則,應該做到不惑。

曾仕強教授認為,孔子的一生就是一個完整的卦象,卦有六爻,孔子的一生正是分成了六個階段:一,十五而學;二,三十而立;三,四十不惑;四,五十知天命;五,六十而耳順;六,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那麼五十所知的天命指的是什麼?人生的命運又是誰來決定的呢?

人活到五十歲回頭一看,會發現自己一路走來,好像都有一隻手在安排,非這樣不可。其實之所以會這樣,都是自己從小到大點點滴滴累計起來的結果。

一個人現在的處境,就是自己從小到大累積起來的結果。

五十歲,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易經》的智慧每一個人,要替自己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易經》告訴我們,一個人每二十年會變一次,我們說社會的世代交替,差不多也是二十年一次。你現在三十歲,就要替將來五十歲的時候負責任。一個人到了五十歲,就知道不怨天不尤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五十歲,我們就知道一句話:我們一生的努力就在證明自己有什麼樣的命!即使證明到最後自己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不成功,心安理得就好。為什麼每個人都要成功呢?每一個人這一輩子來到世上,是要跟別人過不一樣的生活,想不一樣的事情,不是每一個人都要一樣,更不可能每個人都會一樣,這個在心理學上就叫做個別差異。世界上的你是唯一的,沒有第二個人完全跟你一樣,這就是個別差異。既然這樣,那我們幹嗎還要學別人呢?那是浪費時間,因為永遠學不像,最終還是要做自己。

五十歲,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易經》的智慧

命是誰造的?是自己造的。自己造出自己這樣的命運,又能抱怨誰?認了。能不能重來?沒有辦法重來。人生最奧妙的,就是你永遠沒有辦法重來!所以“六十而耳順”。

為什麼要耳順呢?因為這個時候會碰到很多根本不瞭解你的人,卻在你面前指指點點地講一大堆,你聽也不是,不聽也不是,聽了會發脾氣,不聽也會發脾氣,那怎麼辦?耳順,就是聽了跟沒有聽一樣: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呢?怎麼能對我亂批評呢?有什麼好批評的呢?

一個人現在的處境,就是自己從小到大累計起來的結果。——《易經》的智慧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自由自在,可是還有所約束。“不逾矩”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從小到七十歲,規規矩矩,幾乎已經變成他的生活習慣,大概不會有太大的差錯,也就可以放心去做了。

孔子一生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四十歲以前,一個是五十歲以後。所以孔子講了一句話,說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搞不清楚自己是幹嗎的,大概這一輩子也就算了。孔子講得很清楚,四十歲到五十歲是人生最重大的關鍵。

一個人四十歲以下,讓他上達很難,只能叫他下學。下學而上達,四十歲以上的人才有辦法上達。上達什麼?上達天命。下學什麼?下學就是一般的學問。孔子最後綜合成一句話,六個字,叫做“盡人事,聽天命”。記住,五十歲以前要“盡人事”,排除萬難,不管別人說會不會成功,應該做的,你就全力去做。可是到了五十歲以後,你要聽天命。我有這個成功的命,我自然會成功,如果沒有,我也不強求。強求幹嗎,那麼辛苦幹嗎?所有的名跟利最後都是空的。

曾仕強教授認為,孔子一生不只畫了一個卦,孔子更重要的卦,是對自己一生在六個階段中完全不同的人生感受。那麼孔子在自己人生的六個階段中,都有些什麼樣的人生感受?而這些人生感受,對於我們的人生,又有什麼啟發呢?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孔子的一生還畫了一個更重要的卦,這個卦分上、下兩部分。第一個,出現在《論語》的開篇《學而》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與“十有五而志於學”是對應的。

“十有五而志於學”是孔子人生的一個理想和計劃,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他實踐的成果。這個“習”絕對不是溫習、複習。我們現在的老師搞錯了,叫學生拼命溫習、拼命複習,以至於 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習”是習慣,只是學了並不算數,還要養成習慣,這樣才會快樂。學了以後只是記在腦子裡,不會操作,成了記憶的負擔,這有什麼快樂呢?只是應付考試而已。孔子的意思是,學了以後要趕快在生活當中實踐,並養成習慣。當我們發現學習會帶來這麼好的習慣,而這些好的習慣又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收穫,這多喜悅呀!

第二個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就是“三十而立”的成果。一個人到了三十歲,跟所有人來往都有了基本的原則,不亂來,朋友才會樂意跟你交往,才會一有時間就大老遠地來看你。那這個原則是什麼?就是要將心比心,站在朋友的立場來想事情,不能只顧自己,不想別人。

“四十而不惑”的成果是什麼?就是“人不知而不慍”。“慍”就是小小的生氣。因為你對自己的原則已經不惑了,可是別人會惑,人家會說:“你幹嗎這樣子?”遇見這種情況,你一點都不必生氣,因為別人沒有辦法瞭解你,你生氣做什麼?“人不知而不慍”,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難做到的事情。今天許多人跟孔子所講的剛好相反,是人不知而大怒:“你不知道我是誰嗎?瞎了眼了!”完全與孔子背道而馳。

其實“隔行如隔山”,所有的運動明星裡面我只知道姚明,其他的我都不認識,因為姚明的個子特別高。為什麼電影明星我都不認識?因為沒有必要。那你就可以想象,你在你的行業裡面再優秀,再特別,但別的人還是會不認識你,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你自己不迷惑就好了,別人怎麼想,別人怎麼看,那是別人的事情,你完全沒有必要生氣。

“五十而知天命”對應哪句話?這句話大家也是很熟的,叫做“發憤忘食”。這樣你才知道,人不能小時候就發憤忘食,因為那時候志向沒有定下來,原則沒有定下來,更因為那時也沒明白自己這輩子是來幹什麼的。在 這一切都沒有確定的時候發憤忘食是很危險的。發憤忘食幹什麼?看言情小說,完了;交朋友,也完了;上網吧,更完了!

發憤忘食是有條件的,只有當你知道這一輩子要做什麼的時候,明確了自己這一輩子的目標以後,才可以發憤忘食地全心全意去做。這個時候不能再計較了,更沒有什麼可猶豫的了。

“六十而耳順”的成果,孔子用四個字,叫做“樂以忘憂”。樂以忘憂是什麼意思?如果一個人明明身陷憂愁的處境,卻還樂得出來,這種人就是糊塗,就是麻木不仁。樂以忘憂,是說要把所有的憂愁都當做樂趣來看:這件事對別人算是憂愁,但是對我就是樂趣,因為這是我要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命。別人覺得我辛苦,那是別人的事。

明確一輩子的目標,就全心全意去做。

樂以忘憂,就是把所有的憂愁,都當做樂趣來看。

人要服老,不要認老。——《易經》的智慧

一個人在自己的工作當中,還有憂,還有懼,還有慮,還有很多阻礙,就是表示自己還沒有發憤忘食,還沒有全力以赴。一個人找到自己要做的事,就會忘記辛苦,但這只是初步而已。以後還會有很多人打擊你,會有很多人在背後議論你,甚至公開向你挑戰,想抓你的小把柄,而你抱著“無所謂,本來就是這樣”的態度,一笑了之,這才叫做樂以忘憂。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別人身上,他們會覺得很憂慮;但是在你看來,這是一種樂趣,因為接受有具體目標的挑戰,本來就是一種樂趣。這才是《易經》有陰有陽的一種變化。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成果,孔子也用一句話來表述,“不知老之將至”。孔子從來不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因為他根本沒有年紀大的觀念。一個人怎麼做都很自在,都沒有苦惱困擾,怎麼會覺得自己老了呢?

人要服老,不要認老。生理年齡是誰都逃不過的,但是精神、心理的那種狀態每個人都不一樣。孔子永遠保持年輕,就是因為他有這樣一個具體實踐的結果,這些都在《論語》裡面(見圖8-15)。我讀完《易經》以後,重新去看《論語》才知道,孔子真是了不起!圖8-15

孔子畫了很多卦,其實每個人一輩子都在畫很多卦,所以我們要來看看《易經》裡面的卦。

《易經》是以八卦做基數,所以講《易經》時,八卦就代表六十四卦。但是既然是六十四卦了,我們就要給每一卦一個代號,叫做卦名。有乾卦、坤卦、既濟卦、未濟卦、泰卦、否卦……每一卦有一個卦名。可是卦名出來以後,大家是不是就很明白了呢?還不一定,因此還要有卦辭。卦辭就是解釋為什麼要取這個卦名的。

卦是代表大的環境,每個大的環境裡面還有不同的階段變化,就叫做爻。一個卦有六個爻,就告訴我們,任何一件事情最好把它分成六個不同的階段,然後再去探究它階段性的變化,大概就能八九不離十地知道它最後的結果會怎麼樣。既然有六個爻,我們就給每個爻一個不同的爻辭,來說明這個卦處於這個階段的特性是什麼,要注意什麼事項。這樣一來,當我們看到一個卦的時候,從整體的環境到部分的操作,都會非常清楚了。

六十四卦裡面,除了卦辭和爻辭以外,還有“用九”和“用六”。凡是有陽(—)出現的時候,你就知道它是用九。凡是有陰(--)出現的時候,你就要考慮到用六。

用六比較簡單,就是說如果是陰爻的時候,你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對你的人、對你的事要忠誠到底。因為陰是配合的,配合的人不能有太多的主見、太多的主張,而是要全力配合,忠貞到底。

當陽出現的時候,你就知道它是創造性的,跟陰是不太一樣的。一個有創造性的東西,不能亂變。所以用九告訴你,雖然你是陽,雖然你要創造,但是你要完完全全把握住不同階段的特性,不能只想到創造,否則到最後就是亂變,就會禍患無窮。所以對用九要非常小心,要告誡自己,就算是陽剛十足,就算是創造力無窮,也要注意一句話,叫做階段性的調整。因此同樣是龍,有的龍可以飛,有的龍還是不能飛,要看自己在什麼位置,是什麼特性,不能隨便地表現。

要看《易經》裡面的卦,當然得從乾卦開始說起。所以我們下一講就要說說:乾卦說了些什麼?

第九集 解讀乾卦

宇宙人生有很多密碼,《易經》將其歸納成六十四個。那麼第一個密碼是什麼?就是乾卦。把乾卦六爻逐一解開來看,乾卦這個密碼給我們的就是六個字而已:潛、現、惕、躍、飛、亢(見圖9-1)。記住,《易經》的卦爻要從底下往上看。

乾卦六爻都是龍,可是處境卻不一樣,所以又特別提醒我們:群龍無首。即使這六條龍是同樣的龍,但是在不同的階段,也要有不同的表現,不可以只有一種方法。“無首”就是指不固定的方法。

“群龍無首”這句話寫在什麼地方?寫在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叫做“用九”。看過《易經》就應該知道,整本《易經》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卦有“用九”,坤卦有“用六”之外,其他卦都沒有“用九”或“用六”。所以要講乾卦,應該先把“用九”搞清楚。

乾卦的“用九”是:“見群龍無首,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你表現得群龍無首的時候,你就大吉大利了。這不是很奇怪嗎?我們平常想到或者聽到群龍無首的時候,都是指負面的,貶義的,表示一個團體沒有人領導,亂七八糟。可見是幾千年來,我們傳來傳去傳錯了。因為群龍無首如果解釋成一個團體沒有好的領導,大家亂成一團,那就不可能是吉。

群龍無首的意思是,就算你是龍,你很了不起,但是處在不同的階段,你也要有不同的調整,不能因為自己是龍,就一路走到底,否則會死得很慘。用現代話來講,“見群龍無首”,最好解釋成人生在不同的階段,要做出不同的調整。所以我常常寫一句話送人家:人生就是階段性的調整。

人生就是階段性的調整。——《易經》的智慧

人生做好階段性的調整就是“見群龍無首”。所以有時候,我們把文字誤解了,或者扭曲了,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乾卦把人生分成六個階段,一個階段差不多是20歲。當然,20歲只是個參考而已。有的階段就幾年,有的階段可能好幾十年,有的人可能到了第三階段就不見了,這些情況都有。

這六個階段用六個字來代表,從底下算起:

第一個階段叫潛。就是潛藏起來,暫時不要表現。

第二個階段叫現。中國人通常不會馬上表現出來,都是先藏一藏,等到合適的機會才表現出來。

第三個階段叫惕,警惕的意思。如果你不表現,偶爾不警惕倒還無所謂;一旦表現了,再不警惕,那麼你所有的缺點都會慢慢暴露出來。記住一句話,你只要一表現,四面八方的打擊就可能都來了,所以一定要提高警惕,防範打擊。

第四個階段叫躍。就是你要想辦法,找機會去躍登龍門。一生一世就等這個機會,看看躍不躍得過去。一登龍門,就身價百倍; 要是躍不過去掉了下來,也就算了,就準備離休好了。

第五個階段叫飛。這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躍上去,飛龍在天,不得了,所以叫做飛。

第六個階段叫亢,警惕意味很重。飛龍在天,很榮光,可是《易經》勸我們,當發展到第五個階段的時候,大概要適可而止了,不能再過分了,再過分就是高亢,所以第六個階段叫做亢,“亢龍有悔”。如果你的事業已經經營得很平穩,那就不要再盲目地強求做強做大,再下去可能會因為過度擴張而倒閉,最後一定是“亢龍有悔”。

乾卦第一爻的爻辭是:“潛龍勿用。”“潛”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說,在人生的第一個階段,人的能力還很有限,需要先潛藏。但是“勿用”是什麼意思呢?是說不要表現你的才能,還是說不要使用你的才能呢?

一個人,潛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而不是臥在那裡乾脆就不表現了。有能力的人才需要潛,沒有能力的人,根本無所潛。

勿用就是站在不用的立場來用。——《易經》的智慧

第一階段,潛龍勿用。這個“勿”字不是“不”的意思,不是說在潛龍的階段就不要用,勿用不是不用。非禮勿視,你要不要看?非禮勿言,你要不要講?“勿”跟“不”是不一樣的,“勿”其實含有“要”的意思,勿用就是站在不用的立場來用。

這樣大家才知道,中國人有意見,都會先說“我沒有意見”,如果你說你沒有意見,人家也不再問你,那就表示即使你講,人家也不聽,那你還有講的必要嗎?很多時候,領導問部屬有沒有意見,部屬多半說沒有。領導說:“有就說啊!”你還說沒有,領導再堅持讓你說,那你就要說了。第三次還不說,要到什麼時候才說呢?

為什麼中國人一定要“推、拖、拉”?很多人不太瞭解,“推、拖、拉”是推給最合理的人,而不是把時間推掉,也不是把責任推掉。責任是絕對推不掉的,推脫責任只會浪費時間。真正會推拖,是推來推去,推給最合適的人。

開會的時候,第一個發言的人經常是沒有人聽他講什麼。我經常有機會與一些公司的老總接觸。有一次,我坐在一位總經理旁邊,旁聽他們開會。會議一開始,總經理說:“我們大家都很忙,抽出時間開會,大家有話就要說,不要客氣。”然後有人就舉手,第一個開始講話。可是總經理卻一直跟我講話。我很不好意思,跟總經理說:“老總,你叫人家講話,人家講的時候你又不聽,一直跟我講話,這樣不好吧?”他說:“怎麼不好?有什麼不好?我告訴你,他講的話沒有一句可以聽的,這種人講話我再注意聽,那我不是鼓勵壞人嗎?我跟你講話沒有別的意思,就是在暗示他不要再講了,再講我要給他難堪了。可是他連這個都不懂。”

真正會推拖,是推來推去,推給最合適的人。——《易經》的智慧

所以通常開會的時候,我們都會先聽別人講,聽來聽去,他的意見還不如我的,那我就要講了。這時再不講,像話嗎?如果聽來聽去,他的意見比我的好,我就想,幸虧我沒有講,如果我講了,那就貽笑大方了。這是多有利的事情!為什麼一定要爭先呢?我們現在都說要爭先,實際上是誤解了老子的意思。

老子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你慢慢去體會,老子是要爭先的,道家也是很積極的,但是他是站在不爭先的立場來爭先。“潛”的意思就是站在不要的立場來要,才不會亂要;站在沒有意見的立場來發表意見,才不會亂說話。

以後當你講話的時候,下邊有人嘰裡咕嚕,你就知道他不想聽。既然他不想聽,你還講什麼?那純粹是浪費時間。

你要第一個講可以,但不要舉手。你先看看別人,一圈看過去,有人看你,你就請他先講,他一定說不要,而且會請你先講。你再請其他人先講,所有人都不肯,你再站起來講,沒有人會嫉妒你,因為你已經謙讓了那麼多人,這時候就應該當仁不讓。如果你連一個都不讓,自己就站起來講話,那就表示你完全是目中無人,誰願意聽你講什麼呢?

中國人會“推、拖、拉”,是有用意的,就是我對你有禮貌,我尊重你,你要先講,我一定不跟你搶,但是你們都不肯先講,那抱歉,我先講,這時候才叫當仁不讓。所以,同樣是第一個講,會收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實就這麼一點點差別而已。

我希望各位瞭解,“潛”就是為了要表現,“潛”如果是什麼也不要,那就連潛都不要講。《易經》講“不”,就是“要”,因為它是“一陰一陽之謂道”,“要”跟“不要”是連在一起的,不會分開。

潛就是要表現。——《易經》的智慧

諸葛亮潛了二十七年才“現”,所以他一出山就有非常不得了的表現。如果他只是窮耕南陽,整天只是在那裡種菜,過不問世事的日子,劉備請他出來有什麼用?所以,我不認為是劉備自己去三顧茅廬的,那根本就是諸葛亮設的一個局:他先使自己給世人一個好印象,然後就有人在劉備面前誇獎他,弄得劉備不得不來。劉備哪裡是自動來的?可是我們都說是劉備自動去的。所以諸葛亮就是做到了讓人家來找他,而不是自己推銷自己。

今天的人動不動就說要推銷自己,那就是自我作賤,把自己當商品了。我們是商品嗎?當然不是。今天有很多事情根本就是做錯了,但是我們不知道。只要懂《易經》,我們就能調整過來。

你準備好了,還要再觀望觀望,真的沒有人比你更好,你才表現。你準備好了,可是發現自己還是不行,那就乾脆不要表現了,至少不會出醜。你不表現,是不會出醜的,你不開口,人家真的搞不清楚你有多大內涵,可是隻要你一開口,五臟六腑都被人家看得清清楚楚了。所以,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站起來講。

一個人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還要看時機,如果時機不對,就要潛。諸葛亮老早準備好了,但是時機不對,他不出來。如果時機對,他不出來也不行。倘若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還不下山,那他一輩子就默默無聞了,歷史上就不會記載他,我們也就不知道有他這個人,他就白活一生了。老實講,諸葛亮下山的時候,他知道自己這輩子是不會成功的,只是因為看到劉備那麼誠懇,這才同意下山的。諸葛亮最偉大之處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不是有成功的勝算才下的山,因為他知道,人對了,可是時不對,而時不對,人對也沒有用。

“潛龍勿用”,既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意思,也有蓄勢待發的含義。其實無論是人的一生,還是一件事情,開始的時候都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而不能冒冒失失地就表現出來。那麼,當一個人開始表現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乾卦的第二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又是什麼意思呢?

“潛”是做好充分準備,以蓄勢待發。在此基礎上,一旦看準時機,就要充分地“現”。不現則已,一現,就“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什麼叫做大人?大人跟聖人有什麼不同呢?

其實最懂什麼叫大人,什麼叫聖人的是老百姓。老百姓叫大人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大人啊”,下面一定是“救命啊”。喊救命,才跟大人連在一起。有誰聽到有人說“聖人啊,救命啊”?聖人怎麼會救命呢?聖人只會教訓你,怎麼會救你的命?會救你命的人叫做大人,會教訓你的人叫做聖人。一個人,不管他的官職多小,他只要管到你,他就是大人。聖人是擺著好看的,雖然很有學問,但是救不了人;聖人的道德修養很好,很會講道理,但是他救不了人。如果聖人能救人,那麼普天下老早已經太平了,自古以來有多少聖人,可就是救不了世人。

“利見大人”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就是你要表現出像大人一樣的風範,不是小裡小氣的。一個人不表現則已,一表現,就要讓人感覺到你這個人胸懷很寬廣,是要照顧所有的人,不是自私的。如果有這種表現,大家就可以讓你一路上去而不予阻擋。有的人一表現,就讓別人感覺到他完全是為自己,完全是隻顧眼前,想把別人壓下去,那別人當然非幹掉他不可。表現也是有陰有陽的,表現得受人家歡迎叫“利見大人”,表現得引起人家嫉妒,引得人家非要整你,要報復你,要把你整下去,那就是小人。所以,引起人家嫉妒,自己也要檢討,不完全是別人的原因。

如果引起人家嫉妒,不完全是別人的事情,自己也要檢討。——《易經》的智慧

你自己問心無愧,表現得有大人風範,能讓人家都覺得你這個人有一套,那自然會“利見大人”。但是,前提是不會傷害到大家。如果你有一套,但是會傷害到別人,那麼別人就會趁你現在不成氣候,先幹掉你。太多的年輕人,一進社會就受到很大的打擊,於是從此對社會失去了信心,變得比誰都壞,這是非常可憐的。

第二個,就是你要得到大人的賞識。“九二”的表現只要沒有得到“九五”的賞識,是成不了氣候的。上面那個重要的領導賞識你的作風,你能獲得領導的栽培,你才能有所作為,因為每個領導喜歡的作風是不一樣的。

領導最起碼有兩種,一種是用眼睛的,他不太用耳朵,你跟他講什麼,他根本聽不懂,你拿給他看,他看得很清楚;一種是用耳朵的,他不太用眼睛,你寫了半天,他卻覺得很煩,你講給他聽就好了。這就叫陰陽。所以當幹部的人,首先要摸清楚自己的領導喜歡哪一種。如果他是比較喜歡用耳朵的,那你就口頭報告,如果他是比較喜歡用眼睛的,你報告沒有用,他前面一聽,後面就忘了,然後再問你,你再講嗎?肯定不能再講了,乾脆寫給他,他就會覺得你這個人很不錯。

只有上面的“大人”才能救你的命。上面說打擊得對,你一下就被打下去了,上面說你是被冤枉的,你就被提上來了。

“利見大人”,一方面是指自己,一方面是指上面。

乾卦告訴我們,只有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才可以開始表現出自己的才能,但是當要開始表現的時候,就要非常謹慎警惕了,所以第三爻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思就是說,只有謹慎警惕,才可以避免災禍。曾仕強教授認為,人生所追求的,就應該是無咎,而不是什麼大吉大利,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麼呢?

第三個階段,需要高度地警惕。我們知道,諸葛亮一下山就面臨著各種嚴峻的考驗,關公不服他,張飛也不服他。他們心想:我們跟劉備是結拜兄弟,你算老幾?坦白講,就連劉備一開始都沒有很重用諸葛亮。劉備剛開始只是把他當做一個顧問而已,是後來他表現得非常好,關公、張飛都很服他以後,劉備才正式拜他為軍師的。

一個人,不表現則已,一表現,你就要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打擊。試想一下,如果你要出手打人的話,你是打弱小的人還是打強大的人?你打弱小的人,那就是欺負弱者,所以要打就要打強的。他表現好,就要打擊他,他表現不好,打擊他幹什麼呢?這是人之常情,不要認為這個不好,這跟好不好沒有關係。

我們專門喜歡打擊老闆賞識的人,打小報告也都是打那些老闆看好的人。老闆看不起他,你打小報告幹什麼?根本沒那個必要。有些人覺得很奇怪,明明自己做得這麼好,怎麼老受打擊呢?其實一句話就講完了,那麼多人打擊你,就表示你做得好。如果沒有一個人打擊你,就表示你根本是在混日子。很多事情我們要反過來想,不要想得太片面。

乾卦的第三爻,出現了“無咎”兩個字。大家要注意,《易經》追求的就是“無咎”,而不是所謂的大吉大利。

當一個人獲得某些利益的時候,也註定要失去一些東西。——《易經》的智慧

大吉大利有什麼用?吉的後面一定是凶,因為吉凶是連帶的。當你得到某些好處的時候,也定會失去一些東西,不可能只佔便宜,而不吃一點虧。比如你做生意,如果生意很好,那你就很忙,根本沒有時間看電影;如果生意不好,那就賺不著錢,但卻有時間看電影。這就看你自己要選哪一個了,不可能是什麼好事你都要,而所有不好的事都跟你無關,有一得必有一失。

《易經》的最高追求叫做“無咎”。很多人都認為“無咎”就是沒有過錯,那是不可能的。人怎麼可能沒有過錯呢?人活著,只要眼睛沒有永遠地閉起來,你就永遠有過錯,只是大小不同而已。“無咎”,就是你只要行得正,做得正,就算有點小過錯,大家也很容易諒解你,也不會有什麼凶禍。

一般人都喜歡大吉大利,但是我們更應該知道,大吉大利跟凶險禍患是一體的,當人家把你捧得越高的時候,你就知道,掉下來是越慘的。無緣無故爬那麼高幹什麼?爬得低一點,萬一掉下來,了不起摔痛了一點。但如果爬得高一點,骨頭就摔斷了,再高一點,就摔死了。人有沒有必要爬那麼高?這個需要個人自己斟酌。順理成章,該爬高就爬高,倘若不必要,那就適可而止,到哪裡都很快樂,有這樣的修養就對了。

不勉強追求任何事情,但是要盡力。這兩個合起來,就是我盡力,我不勉強。很多事情都應該是這樣的態度,包括讀書在內。你去讀一門功課,讀到最後好像很吃力,學來學去很辛苦,那我勸你還是不要學了,因為事實已經很明顯,你不適合學這個東西,幹嗎一定要學呢?現在我們出了個姚明,很多媽媽就鼓勵兒子長大要當姚明,那你不是要害死自己兒子嗎?姚明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因為他那個時機,他那個身高,正好碰上了。你現在又要養一個比他還高的,試試看,連出租車都塞不進去。

千萬記住,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時一變,整個情勢就都變了。我們讀《易經》,最重要的是要讀一個“時”字。孔子是“聖之時者”(《孟子·萬章下》),他的特點就是隨時隨地把“時”調整得很好。

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哪怕你是龍,哪怕你一切條件都很好,你也不能很固執地堅持一路走到底,否則會死得很慘。該潛就潛,該躍就躍,該停就停,該看就看,你就很愉快了。這句話,我們後來把它演變成大家都很熟的一句話,叫能屈能伸。作為一個人,一定要能屈能伸。目前情況對我不利,我就委屈一下,先不要吭氣;對我有利的時候,我就吭氣,但吭氣的時候要小心,以防人家打擊我。話要說得小心謹慎,不能說得太滿。當你把話說得很滿的時候,馬上就有人傳給你的老闆聽。那麼你的老闆就可能會想:是我給你機會的,你今天卻這樣,我下次不給你機會了。禍從口出,一旦老闆不給你機會,那你就完了。

人一旦開始有了成功的感覺,往往就開始自滿。一自滿,講話就會傷人,傷人的話很快會傳出去,最後只會是傷害自己。我想太多人吃過這個虧,只是大家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而已。

警惕警惕,白天晚上都要警惕,那豈不是終日緊張兮兮嗎?其實不是,警惕是再充實、再準備,準備下次再跳,要不然準備幹什麼?

乾卦接下來的三個爻辭是:“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大意是說,只要能躍過龍門,就可以飛龍在天了,但是再往上走,就可能會有災禍。那麼飛龍在天之後,為什麼會和災禍相連?在這三個階段當中,又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乾卦分兩部分,一部分是上乾,一部分是下乾。第一爻代表第一階段,第二爻代表第二階段,第三爻代表第三階段,這三爻叫做下乾。第四爻到第六爻,叫做上乾。很多人還沒走完下乾就沒命了,也有很多人稍微有一點表現,就遭受別人打擊,於是就緊張兮兮,這個不敢做,那個不敢做,一直到退休,什麼作為都沒有。

要走到上乾,就必須要更充實,更有毅力,下一次要表現更好。所以第四階段,“或躍在淵”,有一個“躍”字。鯉魚躍龍門,就看躍不躍得過去,一躍過去,身價完全不同;躍不過去,則如落深淵,掉下去摔得很慘。

第四爻,“或躍在淵,無咎”;第五爻,就是第五階段,“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一個是“飛龍在天”,一個是“或躍在淵”,我們把這兩個對比來看,正好是“飛”和“躍”,“天”和“淵”,所以我們後來有成語叫做“天淵之別”。就差那麼一點,飛上去了,不得了,完全不一樣了。在人的一生當中,最神氣、最了不起的就是第五階段,叫做九五之尊。

第五爻的這個“利見大人”,一個是自己要表現得有大人的風範,第二個是跟底下的幹部要心連心。否則,下面第四爻的人會經常拿你當目標,看你的笑話,總有一天要把你拉下去。

九五看起來是“飛龍在天”,實際上也很難做事情。九五一發號施令,所有人都聽他的,那他就要負全部責任了。人家不聽他的,他還可以說“都是你們不聽話”;人家都聽話,他就要自己扛起來,那就責任重大了。九五說了話,自己一看不對,趕緊改了,就會有人說他是朝令夕改;九五說“讓我想想”,那就是猶豫不定;九五馬上表現,一定有人認為他是剛愎自用。到了九五這個位置,就真的沒有那麼容易的事了。身處九五尊位,可能會覺得自己很神氣,當了大領導,想怎麼樣都行了,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往往是椅子還沒有坐熱,人就不見了。

到了“飛龍在天”的時候,你就要衡量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為公而不為私,因為那時候地位很高,所有的人都看得到你,叫做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只要你稍微有一點點動靜,所有人都看得很清楚。不用講,你一動一靜,人家就知道了你在玩什麼把戲,騙不了任何人。所以,要坐穩九五的位子,第一個就是自己要表現出大人的風範。

第二個,你底下要有得力的幹部,他們所做的事情只有一個,叫做鞏固領導中心。你要底下的人來鞏固你,老靠自己一個人怎麼行?但是你要適可而止,因為上面還有一個上九,叫做“亢龍有悔”

如果把九五叫做老大,那麼上九就叫大佬,老大上面還有大佬。每個人都要記住,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最好適可而止,不要認為自己什麼事情都可以決定,可以說了算。否則,一旦“亢龍有悔”,結果是很悽慘的。

只要遇到不同的情況,你就要做合理的調整。——《易經》的智慧

乾卦上三爻叫上乾,下三爻叫下乾。這兩部分當中是有條線的,很多人一輩子只走了下乾,根本沒有機會走上乾。人生最高的期望就在上乾的九五——飛龍在天。我們一輩子的努力,一輩子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有朝一日能夠“飛龍在天”。但是實際上,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可以飛龍在天,百分之八十的人一輩子都不可能做到。即使如此,也沒有關係,因為雖然九五這輩子沒有希望到達,但還有一個九二是可以讓你表現的。所以我勸很多人,不要把目標擺在九五,因為那樣太辛苦了。

你現在如果是潛龍,一定要記住“潛龍勿用”不是不用,而是要先充實自己,準備周全,找到好時機,然後好好表現一下,這樣就進入九二了。人要不要表現,一定要看時機,永遠沒有時機,那你表現有什麼用?《易經》的道理需要好好去參,參透了以後自然會用。

《易經》的思維,隨時隨地都是非常管用的,乾卦告訴我們,只要遇到不同的情況,你就要做合理的調整。

《論語·為政》記載了孔子講的一句話:“君子不器。”作為一個君子,不能把自己固定下來,如果堅持“我就是這個樣子”,現實會讓你付出慘重的代價。你必須要隨時改變,有時候是這樣,有時候是那樣,才是有彈性的,才能適應各種不同的情況。

我們中國人讚美一個人,常常會說“這個人了不得,有兩把刷子”。中國人最起碼要有兩把刷子,這兩把刷子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而且這兩把刷子還不能固定,不能這把刷衣服,那把刷鞋子,因為君子不器,一固定下來,就沒有彈性了。

孔子之所以被稱作“聖之時者”,是因為他最懂得什麼叫做時間:時間就像水一樣流淌,永遠不停息,而且一旦消逝,就永遠不能回頭。所以孔子告訴我們,一切一切,“時”最重要。

“時”決定一切,時勢造英雄,形勢不利的時候,就算你很了不起,最後也是徒勞無功。諸葛亮下山,不得其時,最後也是沒有結果的。“時”用現在的話講,就叫與時俱進。與時俱進是什麼意思?就是你要隨時去調整你的步伐,隨時改變你的身段,隨時用不同的方法來應對不同的情況。

《易經》是解開宇宙人生奧祕的一部寶典,現在我們知道了乾卦對於人生不同階段的分析和提示,那麼乾卦對於自然社會能夠有什麼作用?乾卦中的道理,是否可以運用於自然社會中的事物呢?

如果《易經》講來講去都只是在講人,那《易經》有什麼用?了不起就是引導我們把人做好而已。《易經》能解開宇宙人生的奧祕,這是它的功能,所以《易經》能夠應用到一切人事地物。

我們以乾卦的初爻“潛龍勿用”為例,科學研究要不要“潛龍勿用”?當然要。一名科學家,做研究一定要銘記“潛龍勿用”,發明出一樣東西,不能立刻把它呈現出來,而要先看看它對人類是有用的還是有害的。如果是有害的,就趕緊銷燬它,不能讓它生產出來危害人類。如果不管有害無害都弄出來,禍患是難以預料的。我們現在普遍都在用的塑料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奧地利一個名叫馬克斯·舒施尼的工程師研發出塑料袋以後,首先就跟公司說暫時不要生產,因為這個東西還沒有分解的辦法,一定要等他找出化解的辦法再生產。他是個有良心的工程師,但他的老闆唯利是圖,當面跟他保證不會生產,可是轉過身就投入生產了。這就是商業化的結果,後來那個工程師自殺了。

《易經》告訴我們,無論是科技還是人生,潛龍勿用是第一道開關。——《易經》的智慧

當今社會,每研發出一樣東西都要有賣點,然而賣點拿出來,還要考慮一下會有什麼後遺症,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問題,用久了會不會害人等等。

從這些事例不難看出,凡事如何拿捏分寸是最困難的。《易經》的乾卦告訴我們,科技也好,人生也好,我們處理事務時拿捏的分寸尤為重要,而“潛龍勿用”就是第一道考驗。

學習乾卦,從“潛龍勿用”開始學起,在以後的人生中知所警惕,必定有所收穫。而乾坤兩卦是《易經》的門戶,它們是分不開的,一分開就錯了。所以,接下來我們要解讀坤卦。

第十集 解讀坤卦

有一句話大家非常熟悉,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易經》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天天都在用,只是我們不曉得我們在用它而已。坤卦的卦德是什麼?就是我全力地配合你,誠心地支持你,還有一點更難得的,就是我滿懷高興地成全你。

乾卦有“用九”,坤卦也有個“用六”,但是坤卦的這個“用六”跟乾卦的“用九”不一樣。因為乾卦是發散的,是向外的,所以它要變,就是時時刻刻要成為變色龍,才能適應環境。而坤卦“利永貞”,它是不變的。乾坤兩卦並列在一起,一個變一個不變,才符合陰陽的道理。倘若兩個都不變,那就固定了,僵化了。而兩個都變,那就亂套了,令人無從掌控了。所以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坤卦用六“利永貞”,二者是非常合理的配合。

坤卦的“利永貞”,意思就是你時時刻刻都要對自己的老闆忠誠,這一點不能改變。作為部屬,不管玩什麼花樣,用什麼方式,對自己的老闆一定要忠心耿耿。

乾卦很自動、很風發,是向外拓展,是創造的。而坤卦則剛好相反,表現得內斂、含蓄,是向內收縮,是積極配合的。因為如果所有人都創造,沒有人來配合,人人都各自為政,各行其是,人類的正常秩序就亂了。紅花也要綠葉來陪襯,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滿園都是紅花,一片葉子都沒有,好看嗎?當然不好看。

每一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應該根據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我的性格不適合當領導,那我不走乾卦,走坤卦好好地去配合人家總可以吧?

其實做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功勞統統都給別人,這樣一個敵人都不會有。只要你有功勞,你就有敵人,非要招來敵人幹什麼呢?《易經·繫辭》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如果把坤卦和乾卦合在一起,你會覺得乾代表男,坤代表女。坤道一定是女性才對嗎?其實也不見得。我們的歷史上把坤道發揚得最好,操作得最有效的人是誰?這個人不是個女人,相反,他是個男人,就是明朝的鄭和。可能有人會說,難怪,他根本不像個男的,因為他從小就Yan割了。其實也不見得是這樣,鄭和把坤道實踐得最好,跟那個無關。《易經》告訴我們,陰、陽是不分的,內在和外在缺一不可,但不能太執著於外表的形象。

鄭和一生得益於一句話而已:“公道自在人心”。他從小受盡委屈,受盡羞辱,就是憑這句話支撐著自己。羞辱是你自己的感覺,當你沒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你就不會有羞辱感。正是憑藉著這樣的信念,鄭和不辱使命,七下西洋,而且不居功自傲。他把坤道的每一爻都發揮得非常之好,所以,本來地位很卑賤的他,後來成就非常輝煌。

坤卦的第一爻,我們稱為初六爻,爻辭是:“履霜堅冰至。”意思就是,當我們腳踩到霜的時候,我們應該想到今年的冬天會很冷,提前就要做好準備,不要到時候來不及。老天的好處就是不會一下子冷到令人措手不及,在初冬的時候會霜降,就是警告我們天氣慢慢地冷了,該去做過冬的準備了。

鄭和做得非常好,雖然他地位不高,甚至可以說很低,但是最後他的主子並沒有把他當太監使用。因為他很爭氣,他把坤卦的每一爻都操作得非常好,做到了當他躺下來的時候比站著的人還高。

坤卦和乾卦是相對應的,也可以理解成是下級對上級領導的配合。坤卦告訴我們,要想做好配合工作,第一步就是要有高度的警覺性,見微知變,踩到霜就要想到堅冰將至,從而做好抗寒的準備工作。那麼在這樣的基礎上,第二步又應該做些什麼呢?

第二爻,“直方大,不習無不利”。“直”就是向上,你的氣要向上,要去支撐你的老闆,不要老去支撐旁邊的人。“方”就是站的位置,你的立場要很堅定,要搞清楚自己的任務和職責是什麼。“大”就是度量要寬廣一點,別人有什麼好意見,怎麼去跟老闆講,你都不要害怕,有什麼好害怕的呢?如果你覺得他的意見比你的好就非要壓過他,那就可能引起內鬥,最後因小失大。圖10-2

下面一句話更難解釋,叫“不習無不利”。什麼叫“不習無不利”?就是你不學習,你就沒有壞處。那難道不能學習嗎?記住,有些事情是不能學習的,學錯了,不如不學。

學錯了,不如不學,叫做不習無不利。——《易經》的智慧

很多人一輩子在第二爻就死了,因為在第一爻時他警覺性很高,所有事情都做得很好,上級就對他另眼看待了,而他就此得意忘形,那就完了。當年鄭和的主子一下把他提拔起來,他如果就開始認為自己很神氣了,很自信了,那他也一定會在第二爻死掉。

第一爻順利通過以後,到了第二爻,你就要小心,以“直方大,不習無不利”作為警惕,不要染上得意忘形的那些劣習,你才會持續保持精進。坤卦的第二爻告訴我們,當你小有成就的時候,以你的年齡,你會承受不了。你讚美一個老人家無所謂,他根本不在乎。但是年輕人是經不起稱讚的。為什麼很多歌星最後會跳樓自殺?為什麼很多人要吸毒?就是因為他長期活在掌聲當中,沒有了掌聲就活不了,於是就自殺了。觀眾是很現實的,今天給你掌聲,明天就把掌聲送給別人,就不給你了。為什麼要依賴別人的掌聲而活呢?

你當一個基層的主管,做得很好的時候,很多人會來巴結你,請託你,送你禮物,在公開場合吹捧你。可是你通常不覺得那是吹捧,會覺得他們說得很對,覺得自己本來就很出色,能力很強,所以就很享受,然後就完蛋了。記住,功勞永遠是老闆的,你作為一個部屬,是永遠沒有功勞的。銘記這一點,你才會不斷地有機會。如果你覺得自己有成就、有功勞,那領導就不會再給你機會了。有了小成就,就沒有大成就了。像我們這個年齡,小時候就是一直被罵,這樣到最後,我們才勉勉強強有點東西,這就是激勵的結果。

《三國演義》裡的楊修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是曹操手下的一個謀士。曹操最喜歡用聰明的人,可是楊修在歷史上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例子,表面上看是曹操殺了他,實際上楊修是被自己的聰明一步一步逼上死路的。曹操是非殺楊修不可的,只是一直找不到理由而已。最後找到理由殺他的時候,楊修說自己早知道會有今天。可見他對自己的結局是很清楚的。一個聰明人,千萬不能把別人的心思完全都猜中,所有人站在你面前,都好像沒有穿衣服一樣,那他們不是很尷尬嗎?所以人要裝迷糊,這是有道理的。該裝迷糊的時候要裝迷糊,該很清楚的時候要很清楚,該認真的時候要認真,該馬馬虎虎的時候就要馬馬虎虎,但是我們現在都不能接受這樣的話。

作為一個社會人,要配合別人,就需要地的本性。天歸天,地歸地,是地,就應該保持地道,也就是地的本性。我盡我的本分,把自己的本性發揚得非常好,自然能夠進入到六三。

坤卦的第二爻提醒我們,當你有了一點成績的時候,一定不能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而是要認識到,配合上級領導做好工作就是你的本分。只有做到這一點,你才可能進入坤卦的第三爻“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這幾句爻辭是什麼意思?在人生的這個階段,又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六三是“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這個“含”字很了不起。一顆糖果,一下吞下去和嚼碎了吃,都是不會吃糖果的人。只有含在嘴裡,你才能慢慢享受糖果的滋味。所以第三爻,最要緊是那個“含”字。含是內斂的意思,你很有能力,但是一定要內斂。我們一直告誡大家要深藏不露,很多人不理解。深藏不露是很有能力的人才有資格講的話,一個人沒有能力,一共就這麼多,統統露出來也沒有什麼,還有什麼可以深藏的?我們讀書總是從字面上去解釋,這是很糟糕的事情。深藏不露就是告訴我們,要先想一想自己到底夠不夠深,如果不夠深,就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能只想顯露自己,因為也根本沒有什麼可以露。

天生我材必有用,沒有錯,但是凡事永遠是有陰就有陽。當前這些問題,有的是你可以解決的,有的是你解決不了的,有的明明你可以解決,可是你卻不能去解決,因為輪不到你。一切都在變化,沒有人能夠百分之百完全掌握,就是因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世間的純陰和純陽是很少的,如果真的碰到,那是你的運氣,而不是你的能力。我們常常分不清楚能力和運氣。能力是可以掌握的部分,運氣是風險性的部分。任何事情一定有風險性,只是多少不同而已。所以如果一個人完全否定運氣,那這個人也是自大狂妄不現實的。

“含”是一個功夫。你要講話,要先含在嘴裡面,不能想到就說。一個人,不能存心討好,討好任何人都是死路一條。討好所有的人,你就討好不了任何人。我們今天就犯了這個毛病,總是想要討好任何人,討好所有人。看到女孩子就叫美女來了,最後弄得沒有一個美女了,因為大家對美的欣賞力被搞亂了。以前只要聽到說美女來了,大家就會眼睛一亮。現在不是,一聽說美女來了,都是皺眉頭的,心想這算什麼美女呢?當所有人都濫用這種讚美的名詞以後,美就毀掉了。我們現在常說要心存好心,要說好話,但什麼叫存好心,說好話?心裡頭只有兩個字:合理,嘴巴只有兩個字:妥當,其他都不存在。合理地判斷,然後妥當地表達,就是存好心,說好話。

“含章可貞”,是說雖然你很有內涵,但是也要時刻提醒自己人上有人,天外有天,而且一切都有風險性,一切都在不斷變化中,你所知道的永遠是很有限的。

“或從王事”的“或”,不是或者,而是疑惑的“惑”。辦公家的事情時充滿了疑惑,你才會用心去想。但是很多人都是覺得自己很內行,然後就按照自己一貫的方法去做,結果卻把事情搞砸了。為什麼?因為時間一變動,整個情況都變動了。你以前是那樣做的,而且做得很好,但現在還照以前那樣做卻不一定行得通,因為時間改變了,很多變數就出來了。凡是按照舊例,按照以前的規則去辦事的人,都是不動腦筋的。明知道有很多新的變數出來,還要照舊去走,那是負責任的嗎?一個有困惑的人,要想辦法解除困惑,才會沒有惑;而一個自認為沒有困惑的人,卻會製造出很多困惑,這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個人要記住,無成有終。我把老闆交待的事情從頭到尾做好,我是沒有成就的,因為我做的都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所有的成就都要歸於老闆。任何人所做的,都是整個群體裡面的一小部分而已,這才是現實。

坤卦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配合,所以第三爻告誡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既要謙虛謹慎,又要盡心盡力,無論取得多麼大的成績,都不可以去爭功勞。只有明白自己的位,守住自己的分,才可以把事情做得有始有終。那麼第四爻“括囊,無咎無譽”,是什麼意思?又為什麼說,每一個卦的第四爻,都是最關鍵的呢?

坤卦的第四爻,“括囊,無咎無譽”。

什麼叫括囊?“括”是收束,“囊”是口袋。我們的口袋是什麼樣的?口袋的口要小,袋子要大,裝的東西才不會掉出來,而且才可以裝比較多的東西。這就代表口風一定要緊。

任何事情總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不可能大家都當主角。唱戲的時候,你喜歡當主角,還是喜歡當配角?如果讓我選,我比較喜歡當配角,因為主角都是捱打的,配角通常不會。主角一碗麵端起來,還沒有吃,就開始打了,旁邊的配角卻可以一直吃完。這個大家要好好去體會,當配角多愉快,為什麼非要當主角呢?當然大家都希望自己當主角,我們也不反對。其實《易經》告訴我們,該你當主角的時候,你不要推辭;該你當配角的時候,也要心安理得。

一個人,當配角當得很好,當幕僚當得很成功的時候,就有很多人來跟你打聽消息,這是很難辦的一件事情。因為你給他消息,你就會得罪人,你不給他消息,你也得罪人。他問你:“哎,老闆對我有什麼看法?”你講,老闆不高興,你不講,周圍人不高興,這是你必然要遭遇到的現實。你不說不行,說多了你就自己倒黴。所以你必須要做到對不一樣的人,給他不一樣的答案,這不是撒謊。任何事情,只有一個答案,但是你要分出層次。逢人只說三分話,這個三是代表多的意思。我看到這個人只說兩分,看到那個人會說五分,看到另外一個人,我會一分都不說,這樣才叫做逢人只說三分話。

到了六四以後,最大的苦惱就是六五會給你一些消息,但是你要知道,他是讓你去放風聲的,不是當真的。領導跟你說他想把某人從外地調回來,你要不要把這句話傳出去?你不傳,他講這話給你聽幹什麼?你傳出去,他會一口否認,甚至說是你自己編造的謠言。這種情況下,你左右為難,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人為什麼要精進?就是因為當你越來越往上走的時候,你的境遇會越來越艱難。

其實,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向艱難險阻。從我們一出生,擺在我們前方的就是艱難險阻,而最後的結果也都跟孔明一樣,死而後已。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沒有兩樣。職位低的人,他回家還可以老酒一杯,還可以看看電視;到了中層就不行了,回去敢看電視嗎?要趕快看報紙,看完這個看那個,還要上網看;到了高階層,別說看電視,就連看報的心情也沒有了,整天忙得團團轉。人必須要精進,從基層到中層,再到高層,這是必然的精進過程。所以一個人,要想辦法把自己修煉好,才能去擔當重大的任務。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是沒有準備好,就去挑那個擔子,挑得自己精疲力竭,然後就開始抱怨社會不公平,抱怨社會對他太苛刻,那是不對的。只有到了領導層,才可能會面臨人家要灌你酒,用女色引誘你這些情況。六四是領導器重的人,同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各種誘惑都是有目的的,女色不會引誘基層的人,專門引誘六四,只要抓住六四,她就抓到了很多東西。所以到了六四這個階層,最重要的是口風要緊。口風緊不是不說話,而是說適當的話,說妥當的話。

坤卦的第四爻,就是告訴我們要多聽少說,才不會惹來麻煩。俗話說“禍從口出”,我們不應該說假話,但也不能把所有的實話都說出來。我們應該做的是說妥當的話。如果第四爻可以順利通過,那就可以進入坤卦的第五爻了:“黃裳,元吉。”這是什麼意思?又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到了六五,當了高參主管,就更要小心了。六五爻辭:“黃裳元吉。”說到“黃裳”,有人不禁要問,為什麼我們要把我們共同的祖先叫做黃帝?為什麼用黃龍旗?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在所有顏色中,黃色無論跟哪種顏色都能協調。

“黃”代表協調。作為主管,你不需要有太多的意見,要善於協調,尊重所有人的意見,讓他們自己擺平。你千萬不要說誰對誰錯,誰好誰壞,這個時候你要無為,無為就是你不要製造問題。很多人解釋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如果什麼都不做就可以把事情辦好,那連話都不要講了。

無為,就是不要製造問題。很多事情都是主管制造出來的問題,只要主管說誰好誰壞,那就製造問題了。主管的評價是一把雙面刀,一面是鈍的,一面是利的,你不要只看到一面,這叫做“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一點在家庭裡面也有很一致的表現。以前每個家庭小孩都很多的時候,你只要當著所有小孩的面誇誰,私下裡所有兄弟都會打他,哪怕他是哥哥,其他三個也會打他一個,這完全是家長惹的事。

心裡一清二楚,嘴巴含含糊糊,這才是中國人。我什麼事都不做,我尊重所有的人,但是我很會協調。只要一步一步操作得很理想,自然可以“黃裳元吉”。鄭和從一個受盡屈辱的小太監,一步一步走到地位非常高的內官,後來被委以重任,七下西洋,都得益於明成祖朱棣的賞識。明成祖怎麼放心一個太監做這種事情呢?可見明成祖是一關一關地考驗過鄭和,直到發現別人都不如他,除了他以外沒人能夠勝任,才放心讓他去做的。所以,像明成祖跟鄭和就可以說是絕配,沒有明成祖那個乾,光鄭和這個坤也沒有用,而沒有那個坤,這個乾也乾不起來。當乾(明成祖)能夠“飛龍在天”的時候,坤(鄭和),就可以“黃裳元吉”了。

“黃裳元吉”的意思是說,你的功勞很大,但是不會引起老闆的猜疑。漢代的韓信被他的主子殺掉了,明代殺功臣的案例也有很多。一個人一直奮鬥,做配角做得很好,可最後被殺掉,那就表示功虧一簣,說明修煉得還不夠。因為不是每個功臣都一定會被殺掉的。如果每個功臣都會被殺,那就沒有人敢當功臣了。幸好,這都是不一定的。現在很多人鼓勵大家要學魏徵,我認為也沒有必要。唐太宗真的那麼好,看到魏徵就恭恭敬敬?其實唐太宗幾次都想殺他,如果不是唐太宗的夫人幾次救魏徵,魏徵早已經死掉不知多少次了。

所以,乾坤是要配對的。乾坤在家裡面就叫夫妻,在社會上就叫君臣。有人會問,現在哪裡有君臣?這就是把自己侷限得完全沒有彈性了,現在怎麼沒有君臣?總要有人當主角,也要有人當配角,主角叫君,配角就叫臣,這是現代的一種君臣關係。一個團體,每個人都一樣大,誰也不聽誰的,那就糟糕了,就什麼事情都不要做了。但是如果每個人都不拿主意,那也完了。所以,團體裡無論如何總要有一兩個出頭的,那就是乾。有些人個性就是乾的,有些人個性就是坤的,但是這都不是厲害的人。真正高明的,是該我乾我就乾,該我坤我就坤。能屈能伸才是最高明的。

歷史上能夠“黃裳元吉”的,除了鄭和以外,還有誰?三國時代那麼多了不起的人物,真正把坤卦做得最好的是賈詡。曹操這個人是翻臉無情的,基本上真正的龍都是翻臉無情的,因為龍本來就是翻雲覆雨的,不然怎麼叫龍呢?要不要跟隨這樣的龍,也是個人自己的選擇。伴君如伴虎,連這點都不知道,那就是找死。其實幫助曹操最大的人叫荀彧,但他最後卻被曹操殺了。曹操殺荀彧太簡單了,只是送了一個空盒子給他。丞相送來禮物,荀彧打開一看是個空盒子,他就明白什麼意思了,然後就自殺了。可能有人會說他何必那麼敏感呢?一個空盒子而已,何必要自殺呢?但是他如果不自殺,等到被曹操殺,那會死得更慘!曹操送他一個空盒子,就是告訴他一句話:一切都是空的,現在我們已經沒有緣分了,你自己看著辦吧。曹操這樣一個舉動,已經把意思表達得非常清楚了。

曹操為立嗣之事猶豫不決,不知道到底應該讓哪個兒子來繼承自己的王位,於是就開始問幕僚。聽了有些人的回答,曹操很不高興:都是我的兒子,你們為什麼偏心呢?當然也沒有人敢反問曹操:“都是你兒子,你為什麼問我呢?”如果誰敢這麼問,那就死得更快了。

一問就回答,曹操會說幕僚偏心,但是如果不回答,曹操又會說他們不關心將來的新主人,怎麼回答,曹操都不滿意。最後,曹操問賈詡:“你看我把大業傳給哪個兒子比較好啊?”賈詡站在那兒若有所思,半天不吭聲。曹操有些生氣了,說:“我問你話,你為什麼不回答呢?”這時賈詡才說:“我正在想劉表、袁紹的事情。”他這一句話就很巧妙地回答了曹操。因為劉表、袁紹就是廢長立幼,結果惹出很多亂子。曹操是何等聰明的人,聽了賈詡這句話,當即就做出了決定。一個人不講出來而能夠讓人家知道,這才是最會溝通的人。講了半天人家還聽不懂,有什麼用?不過是浪費唾液,磨損口舌而已。老實講,要元吉不是那麼容易的,但是歷史上也有很多人做到了。

《易經》每一個卦有六個爻,你一輩子能走到第幾爻,那要看你的造化,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把六爻全部走完。當然最好是走到第五爻就死了,那是最愉快的,因為走到第六爻的,最後都非常悽慘。

《易經》中每一個卦的六個爻,可以說是代表了人生或事物的六個階段,從第一爻往上,應該是一步比一步高,一步比一步好,但為什麼曾仕強教授說第五爻是最好的,如果到了第六爻,將會非常悽慘呢?那麼第六爻“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是什麼意思?又怎麼能夠避免呢?

坤卦第六爻,我們稱它為上六,爻辭是:“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坤卦從初爻到五爻沒有出現一個龍字,怎麼上六突然出現一個龍呢?物極必反,坤卦到了第六爻,就開始要“乾”了,上六突然間變龍,就是柔到極致變成剛了。有一句話,女同胞聽了會很不高興,但是我們要解釋一下,不能迴避,叫做最毒婦人心。為什麼說最毒婦人心而不說最毒男人心呢?這不是男女不平等,而是因為女性同胞她一直很柔,但是到關鍵時刻,她比男的還剛。

物極必反,事物一旦發展到極致,就開始反向發展了。當乾卦走到極點,就會走向坤卦。現在坤卦已經快走到終點了,龍就出來了,於是乾龍跟坤龍就要交戰了。當領導和軍師對立起來的時候,你想想看,一定非常慘烈,所以“其血玄黃”。黃是地龍的顏色,玄是天龍的顏色。我們都說天龍地虎,這個老虎也會變成龍,不是天龍,而是地龍。“亢龍有悔”,“龍戰於野”,就是天龍跟地龍鬥,乾龍跟坤龍爭鬥誰都解救不了。

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不要過分苛求,這永遠是自然的真理。

孔明到最後也是遭劉備猜忌的,這是不可否認的。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他跟諸葛亮說:“我兒子你可扶就扶之,不可扶你就取而代之。”這就開始有了“龍戰於野”的味道了。所以,諸葛亮趕緊跪地磕頭,磕到頭都出血。實際上以諸葛亮當時的身份,他沒有必要這樣,他可以只講一句話:“你多慮了,不會這樣。”但是如果他說“你多慮了,不會這樣”,就表示他有這個野心了,那就是老三老四。所以大家讀歷史,要深深去體會它背後的道理,否則只是看熱鬧,看半天什麼都沒有得到,就沒有意義了。戲劇演出來的只是故事情節,不會直接說出其中的道理,道理永遠是背後的東西,我們所看到的都是現象,都是數據。現象、數據後面更重要的東西,從來沒有直接講出來過的,叫做道理。

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不要過分苛求,這永遠是自然的真理。

道理永遠是現象背後的東西。——《易經》的智慧

清末重臣曾國藩是有能力造反的,但他就是不造反,因為他知道“龍戰於野”的惡果。他已經過了“黃裳元吉”的階段,當他的聲望開始威脅到皇帝的時候,他只好拼命寫家書。一個人寫家書,有必要讓大家都看得到嗎?那還算什麼家書?從這一點我們就知道,曾國藩的家書不是寫給他家裡人看的,而是寫給皇帝看的。曾國藩能上奏皇帝說自己有實力,但是絕對不會造反嗎?當然不能,如果他寫了這個奏表,那就表示你動了造反的腦筋。所以曾國藩不能講這個話,於是他就拼命寫家書。老實講,皇帝看了曾國藩的家書以後才放心,相信他沒有造反的心,這才放過他,要不然他也會很慘。

年羹堯戰功赫赫,最後卻“龍戰於野”,硬是被雍正殺掉了,他沒有守住“黃裳元吉”這一關,就是因為他讓雍正皇帝感覺到了威脅。年羹堯打了勝仗歸來,雍正真的很感謝他,於是到城門去迎接。當他看到年羹堯的士兵雖然打仗歸來,但是一個個精神抖擻,非常整齊,於是就說:“請稍息。”可是他說了這句話之後,沒有一個士兵動。這時候,年羹堯千不該萬不該講那句話,他說:“他們只知道有將令,不知道有君令。”雍正當場沒說什麼,但是他心裡想:好吧,試試看吧。所以年羹堯非死不可。

乾卦不能單獨發揮,因為紅花也要綠葉來陪襯。坤卦沒有辦法單獨操作,因為你一定要找到好主人,才可以全力去配合,否則你配合誰呢?因此,我們要看《易經》,最好把兩個相應的卦合起來看,不要單獨去看。所以,接下來我們要講的是乾坤人生,看看應該怎樣把乾坤合起來看。

第十一集 乾坤人生

我們曾經講過,《易經》是解開宇宙密碼的一部寶典。我們的祖先把宇宙的密碼歸納成六十四個,乾卦是其中的一個密碼,坤卦又是另外一個密碼,我們又知道每一個密碼裡面,都還包含六個小密碼。乾坤兩卦各有六個小密碼,加起來一共有十二個小密碼,正好一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以這十二個密碼做基礎,不斷地變化。

乾是純陽,所以乾卦的密碼我們都用一個字來代表。

乾卦的第一個密碼是“潛”,就是能夠潛伏在裡面。

第二個密碼是“現”,潛到適當的時候,時機成熟了,就要現出來。

第三個是“惕”,你潛在裡面,人家找不到你,也就不會把你當目標,可是一旦你顯現出來,就可能讓別人看著不順眼,就會干擾到別人,於是各方面的打擊就來了,所以你要好好警惕。

第四個密碼是“躍”,就是準備要一躍升天。人生最關鍵的就是這一躍,躍得上去,就飛龍在天了,躍不上去,那就等著退休了,就這麼簡單。

第五個密碼是“飛”,真的飛龍在天了,面臨的挑戰就更加嚴峻,所以這時候需要特別小心。

第六個密碼是“亢”,這個很難逃得過。任何東西到了高亢的地步,就會物極必反,走向另外一個方向,所以要怎麼樣去因應就更為關鍵了。

乾卦的六個密碼是潛、現、惕、躍、飛、亢,因為坤卦是純陰的,所以坤卦的六個密碼我們都用兩個字來代表。

坤卦的第一個密碼是“履霜”,就是當你的腳踩到霜的時候,就應該做出相應的準備。

第二個密碼是“不習”,就是不要學一些不好的習氣,要保持原來那種很純正的態度。

第三個密碼是“含章”,你越來越有學問,越來越有才華,就更要小心,保持謙虛的態度,因為內在美永遠是超過外在的。

第四個密碼是“括囊”,因為這時候你知道很多訊息了,人家一定跑來跟你打聽,你的嘴巴一定要越來越緊。年輕人亂講話,人家罵罵就算了,到了現在這個地步還亂講話,沒有人會原諒。

第五個密碼是“黃裳”,到了黃裳就要守了,就要適可而止了,因為再繼續向上就是龍戰。

第六個密碼就是“龍戰”,天龍地龍交戰,那個結局是很慘的。

大家一打開《易經》就會看到,乾也好,坤也好,它們的卦辭都有四個字,叫做元、亨、利、貞,而且這四個字在整部《易經》中也經常出現。那麼元、亨、利、貞,到底講的是什麼呢?

《易經》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卦是純陽的,坤卦是純陰的,但是這兩個完全相反的卦象,卻有四個共同的字,這就是元、亨、利、貞。那麼,為什麼乾坤兩卦中都會有這四個字呢?這四個字又代表什麼意思呢?

我們有理由相信,元、亨、利、貞,在當時是非常通俗的用語,否則周文王用很艱澀的文字寫這些卦辭爻辭給誰看呢?周文王的用意是要普及《易經》的道理,讓大家都按照道理過快樂的日子,所以他一定會避免用艱澀難懂的文字。可見元、亨、利、貞在當時是很通俗的,只是因為年代久遠,後人漸漸不知道它原本的意思了。所以,你會發現在很多書中,關於元、亨、利、貞這四個字,有著很多不同的解釋,目前看到的至少有十四種。當然,我們沒有必要把這麼多種解釋完全搞清楚。

元是開始的意思,任何事情都有個開始,所以叫元始。中國最古老的神就叫元始天尊,我們到任何一個地方去,只要那個廟是最舊的,就一定叫開元寺。亨就是亨通。一件事情開始時一定會亨通嗎?這個值得我們思考。實際上,很多事情開始時並不亨通。一家店鋪好不容易開張了,沒過三天就倒閉了。一件事情開始時好好的,但很快就一團糟了。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可見元要亨,就必須要把元做得很好,叫做固本培元。

任何事情都是有條件的,這個很重要。所以說一開始就會亨通,這種話我們最好不要相信。準備得很充實,顧慮得很周到,時機又很合適,方方面面都準備得很妥當,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然一開始就能亨通。亨通以後,一定會獲取相當的利益,因為皇天不負苦心人,一分努力,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穫。這時一個最大的考驗就出來了,就是那個貞字。貞是正的意思。當你獲利的時候,你就要小心,要分清是正當利益,還是不正當利益。因為利益一定也有陰陽兩種,一種是正當的利得,一種要麼是暴利,要麼是邪利,要麼是不法的利益。如果獲得的是正當的利益,就會貞下起元,就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大更好。

元、亨、利、貞也是循環往復,不斷向前發展的。剛開始是小規模的,元、亨、利,到貞,只是一個小圈圈。通過了貞的考驗,下次元就會做大,亨利貞也就更大,然後一圈一圈都是元、亨、利、貞,元、亨、利、貞……,整個事業就這樣大展宏圖。

一年四季也是元、亨、利、貞的循環往復。春天就是元,夏天就是亨,秋天有收穫了,就是利,冬天要好好儲藏,就是貞。如果今年冬天沒有好好儲藏,或者秋天收穫以後就賭博輸掉了,那麼來年春天連種子都沒有了,還能做什麼呢?一個人要記住,一切都是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但是,這個過程可大可小。你的努力到底是要使它大還是使它小,都是自作自受,怨不得別人。

我們也可以把一天看成元、亨、利、貞,清晨是元,慢慢到了中午,就是亨,下午把一天的收穫做一個歸納即是利,到晚上好好休息,就是貞了。第二天精神抖擻,又開始了下一個元、亨、利、貞。所以孔子認為,元、亨、利、貞是四種美德,元就是慎始,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慎始,亨是追求正當的利益,利是把正當利益所得好好地儲藏起來,貞即是該用的時候用,以備貞下起元,下一次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易經》利用大自然中的原理,推論出一種人生的哲理,這就是乾坤配的密碼:元、亨、利、貞。無論是人生還是事業,開始的時候要謹慎,在發展中要追求正當的利益,才有可能不斷地取得成功。那麼是不是每一個卦象,都有元、亨、利、貞這四個字?我們又應該如何理解和運用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呢?

實際上,《易經》中並不是每一個卦都有元、亨、利、貞四個字。也就是說,當人類碰到不同的情況時,不要認為樣樣都是可以元、亨、利、貞的。坤卦的卦辭是元、亨、利,下面就加上個“牝馬之貞”。多了幾個字,就是多了一些限制,多了一些條件。

用來開創的,叫做乾元,而用來配合人家落實理想的,就叫坤元。所以天有理想,地就全力配合。我們把乾坤兩卦合起來看,就會發現這兩個卦是非常好的組合,叫做乾坤的絕配。

如果說乾卦代表了一個成功的開拓者,那麼坤卦就代表了一個優秀的配合者。歷史上可以例舉出許多乾坤的絕配,但是為什麼有的乾坤配為人們所稱讚,而有的乾坤配卻留下了千古罵名呢?

歷史上,乾坤絕配有很多,我們前面提到過的明成祖與鄭和就是典型的乾坤配,《三國演義》裡面最膾炙人口的除了桃園三結義以外,那就是劉備跟孔明的絕配。孔明如果沒有碰到劉備,那他這一生的才華就埋沒了。所以儘管孔明受了很多的罪,儘管他最後是死而後已,好像沒有完成心中的宏願,但是他輔佐劉備父子鞠躬盡瘁的精神會流傳下去,會永遠留存在我們的心中,所以孔明的一生非常有意義。當然,如果劉備沒有孔明的話,他也就是帶著幾個兄弟闖蕩江湖,也可能會興起些風雨,但是最後不會有什麼大成就。所以,劉備和孔明這組絕配是各得其所。

另外有一組乾坤絕配,是非常可笑的,就是乾隆跟和珅。乾隆,就是乾,然後隆起一點點,就叫乾隆;和珅更妙,他的珅就是坤加上一橫,本來叫和坤,加上一橫就變和珅了。乾隆跟和珅配得好還是不好?和珅把乾隆服侍得服服帖帖,巴結得他非常高興,但是對社會來講,卻禍害無窮。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配得好不見得有好結果,還要看到底是怎麼配合,怎麼運作,這個才更重要。

我們平常都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賢明的女人,這也是乾坤配。如果家裡面沒有一個讓你安定,讓你沒有後顧之憂的人,你怎麼可能專心做外面的事情呢?一個男人,領導叫他出差,他說:“不行,我小孩生病了。”叫他晚上加班,他又說:“不行,我太太在家會怕。”這樣他還能做什麼?乾脆什麼事都不要做了。為什麼說要家有賢妻?就是說作為妻子,要讓丈夫能夠專心把外面的事情做好,讓他沒有後顧之憂,就是這麼簡單而已。

現在很多人講《易經》都是從管理、政治等方面來講,以至於讓大家認為讀《易經》就好像要從政或者當領導,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我們今天來說一說《易經》理念在教育方面的應用。

乾坤用在教育方面,就是龍馬精神。乾是龍,因為乾卦六爻都是龍,從潛龍開始,現龍,惕龍,躍龍,然後飛龍,乃至亢龍,全都是龍。坤卦爻辭沒有一個馬字,但是卦辭告訴我們,“利牝馬之貞”,牝馬就是母馬,不是公馬。為什麼《易經》特別指出是牝馬?就是要我們學習母馬善於配合、協調的精神。公馬跟母馬有什麼不同?公馬是領頭的,母馬永遠追隨公馬,公馬跑到哪裡,母馬就跟到哪裡。牝馬就是要做一個非常好的配角,這就是《易經》特別指出“利牝馬之貞”的道理。

我們教自己的孩子,都是望子成龍,這個當然沒有錯,可是還要方法對才行。龍就是馬,馬就是龍,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但是,我們的教育就是這一環搞錯了。

幾乎每個孩子的父母都望子成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飛龍在天,很少有父母願意培養孩子去當一匹腳踏實地的馬。實際上龍就是馬,馬就是龍,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說我們的教育,就是在望子成龍這個問題上搞錯了呢?

龍就是馬,馬就是龍,到底應該怎樣理解呢?要知道,當太陽很亮的時候,陰影的部分會不見,到處都很明亮,那就是乾卦;當光線慢慢微弱,顯出陰影的時候,就是坤卦了。影子是永遠存在的,燈光很亮的時候,影子是隱而不現,卻並沒有消失,它還是存在的。有物體就一定有影子,這是自然的規律。燈光稍微一暗,影子馬上就會出來。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乾中永遠有坤,坤中也含有乾,也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可以變陽,陽可以變陰,陰陽是不可分的。

既濟和未濟這兩個卦象都是陰陽交織在一起,只是位置不同而已。既濟和未濟,永遠只差一步:這一步是既濟,下一步就是未濟,再進一步又是既濟,下一步又是未濟。既濟——未濟——既濟——未濟……,兩者永遠循環存在。

既濟和未濟這兩個卦都是水和火的組合,一個是水在上火在下,一個是火在上水在下,所以我們說,人生就是水深火熱。人生就是這麼簡單:剛剛從火熱跑出來,就掉到了水深,剛剛從水深潛起來,又碰到火熱,永遠都是這樣的。孔子告訴我們,所有一切都是你一定要去經歷的過程,由不得你喜歡或者不喜歡。水來就水來,火來就火來,面對一切都要心安理得,因為這是人生必須要經過的一些檢驗,誰都跑不掉。

人生必須要經過一些檢驗,誰都跑不掉。——《易經》的智慧

龍就是馬,馬就是龍。一匹馬很能幹,當它可以飛到天上去的時候,如果你說它是飛馬,別人一定會笑話你:馬怎麼會飛呢?那是龍!所以,一匹馬飛到天上去的時候,它就叫龍。反之,即使是龍,如果一輩子飛不上天,一直趴在地上,那就連馬都不如。所以即使做不成龍,只能做馬,最起碼也要做良馬才行。

如果參透了乾坤兩卦,我們就會知道,做父母的,望子成龍應該是放在心裡頭的,不能說出來。要教育孩子,應該先把他當馬來培養。把他培養成良馬,有一天他實力夠了,飛上天去,那就是真正的龍。如果一開始就把孩子當龍培養,整天只想飛上天,最後眼高手低,連像馬一樣在地上奔跑馳騁都不會,豈不是耽誤了他?所以,培養孩子應該先從坤卦的第一爻培養起,教他學會履霜堅冰至。

舉個例子,你帶小孩出去的時候,心裡就要知道,他一定會吵著買玩具,尤其今天玩具成山成海一大堆。他今天要這個你買給他,下次又想要那個,你不給他買,他就躺在地上跟你鬧,讓你很難堪。如果家長連這個都想象不到,還算什麼家長呢?這種情況下,作為家長,就應該通過簡單的事情來教育孩子。下一次你要帶小孩出去,知道他一定會吵著買玩具,在沒有出門的時候就要事先問他:“今天我們出去會看到很多玩具,你想不想買啊?”他一定說想。你問他想買幾個,他當然說想買很多很多。這時候你就說:“那你自己出去好了,媽媽錢不夠,沒有辦法買那麼多。”他就知道不能想買多少就買多少了,然後你再問他到底要幾個,他說三個。你再告訴他:“三個也太貴了,買回來你也一時玩不了。如果要買三個,那就拿一個回來自己玩,其他兩個送隔壁。”他一定說不要。這時候再問他買幾個,他就會說只要一個。履霜堅冰至就這樣一步步顯現出來了。這種方式,可以對孩子的思維方式產生重要影響。

但是,小孩子還不懂得該怎樣挑選,怎麼知道要買哪一個呢?所以家長就要告訴他:“當你看到玩具店裡有很多玩具時,我教你怎麼挑選,這是別的小朋友不一定懂的。”聽家長這樣說,他就很愉快,就會很注意聽你說。“你先看一遍,才會知道你想買哪些。你心目當中有五個要買的也沒有關係,有十個也沒有關係。你第二遍再看這些裡面你想要哪個,選出三個,再來一次,選定一個,你就可以買了。”這個方法行之有效,孩子不但不會哭,也不會鬧,更不會怪爸爸媽媽不給他買,而且還會很開心。家長提前告訴孩子該怎麼樣,這一步就叫元。孩子出去挑選滿意的玩具就是亨,然後拿著“戰利品”高高興興回來就叫利,看看他回到家的表現,就知道貞或不貞,這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但是現在的大人根本不教小孩這些,只是給小孩很多的引誘,弄得他自己根本控制不了,卻又開始罵他不好,這就是我們教小孩子的一套。履霜堅冰至,先把孩子當馬看待,然後把他教育成龍,不是很好嗎?我們做人,應該先學履霜,然後再學潛龍。沒有履霜,沒有積累,又有什麼好潛的呢?很多人只知道潛,一下子就把自己封固起來了,因為他根本沒有東西可以潛。

一個人一旦履霜,就應該有高度的警覺性,看到這裡就會推理出很多隱含的東西,那麼這個人就是潛力無限;如果看到這裡,就只限於這裡,那麼這個人就沒有發展了。孔子教學生是很寬鬆的,叫做“有教無類”,但是他也很嚴格,如果學生不能舉一反三,他就不教了。也就是他讓學生進來的時候很容易,但是經過他考驗證明不行的,他會拒絕。所以,也可以說元就是給你機會,但是亨不亨,後面會不會有利,要你自己看著辦。不亨就沒有利,即使有了利,也要看你能不能守得住,是不是貞正。很多學生跟孔子學了一段時間就不學了,走就走了,孔子也並不介意,因為他們不貞。才學一招半式,就出去走江湖,只能是自作自受。只有跟孔子很長久的那些人,才成為了賢士。

《易經》中的六十四卦,既代表了宇宙中的六十四種情境,也代表了人生中的六十四種狀況。這六十四種狀況雖然完全不一樣,但有一個共同的規律,那就是每一個卦象都是六個爻,也就是每一種狀況都可以分成六個階段。這六個階段的發展規律是有共同之處的,那麼這些共同之處都是什麼呢?

《易經》六十四卦的卦爻有一個通例,叫做:“初難知,上易知;二多譽,五多功;三多凶,四多懼。”

“初難知,上易知”,我們從人類自己身上也能深切體會到這一點。一個人剛開始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將來到底會怎麼樣,這就是初難知。所以不要小看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有潛力,將來的變化會很大。這也就告訴我們,看到一個年輕人,不要隨意去評斷他,你怎麼知道他沒有出息呢?但是年輕人被人家罵沒有出息,其實也是好事,如果自己能夠爭氣,加倍努力,總有一天會有出息。如果別人說你很有出息,你就自鳴得意,認為自己真的很有出息,那你就會止步不前,甚至倒退,將來也就不會有什麼出息了。所以很多事情要從兩面來看,一個叫做刺激,一個叫做迴應。任何事情都是有刺激,有迴應,就這樣一路下去。上易知就更容易理解了,一個人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紀,這輩子有什麼成就都已經知道了,有什麼失誤也都非常清楚了,所以老人家沒有什麼好隱藏的。

每一卦的第二爻,爻辭多半是表示讚美的,所以說“二多譽”。如同一個小孩子,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很會讀書,每次考試都第一,就會受到很多讚美。然而這些都不是好現象。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學校成績很好的學生,到了社會上,其實都沒有太好的表現。因為他很早就已經受到很多的讚譽,心裡自滿了,然後眼睛慢慢長到腦門甚至頭頂上,誰也看不起,也看不到應該看到的了。太多的人有這種毛病,眼睛長在頭上,這個也看不上,那個也瞧不起。所以千萬要記住,當你在第二爻這個位置的時候,你會承受很多的美譽,上級會給你很多嘉獎,你自己千萬不要以為是真的,一定不要受這些影響,因為那是很虛華的東西,是不實的。否則就是給自己設限,一輩子只停留在下卦,永遠走不到上卦去。很多人一輩子只走一個下卦,上卦根本連看都沒看過,非常可惜。一定要記住,讚美和誇獎都是假的,我們還要繼續不斷地充實自己,準備走更遠的路。

上卦的第五爻,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位置,所有人都會把功勞推給你,認為是你的功勞,所以說 “五多功”。我們常說九五之尊,就是大家都把功勞集中到了這一爻,但是即使如此,九五也應該謹慎小心。以前皇帝一登基,所有人都跪地磕頭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從《易經》的觀點來看,你就知道他們沒有一個是真心的,大家嘴巴講“萬歲、萬歲、萬萬歲”,心裡想的卻是“跟我一樣,差不多年紀就死了”。所以當被人家認為“萬歲、萬歲、萬萬歲”時,千萬不要以為真的可以萬歲。所有功勞都給你,你也不要真的以為這都是你做出來的,要明白這是大家的功勞,所以一定要照顧大家,聽聽大家的意見,這樣才可以持盈保泰。

天地是否卦,地天是泰卦。但是,否和泰也是循環往復的。

當你處在泰境的時候,你要知道可能就要進入否了;當你處於否境的時候,你也要相信,總有一天會轉入到泰。因為萬物都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記住,宇宙中沒有靜止的東西,昨天跟今天是不一樣的,今天跟明天也是不一樣的,隨時都有新的花樣出來,隨時都有新的變數進來。泰的時候,你要知道下一步就是否。因為泰在《易經》六十四卦裡是第十一卦,而否是第十二卦,它就在泰卦的隔壁。由泰入否太容易了,只有一步之遙;但是由否入泰卻是太難了,因為六十四卦循環一週,否極才會泰來

一個人有了一點點成功,要提醒自己,這個成功就是失敗的開始,只有這樣才能夠持盈保泰。我們只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我們也應該說“成功是失敗之母”,因為這兩句話是同時存在的。既然兩句話同時存在,為什麼我們只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是對大家的勉勵。可是,一個聰明人應該記住,成功也是失敗之母。

六十四卦每個卦象中的六個爻,都有一個共同的規律。“初難知,上易知”,就是說無論是人生還是事業,在開始的時候,是很難看清楚的,但發展到最後的結果,就很容易看明白了;“二多譽,五多功”,是說在第二個階段將會得到很多讚譽,在第五個階段會獲得很多功勞。那麼第三和第四個階段的規律是什麼?又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三多凶”,是說第三爻到了下卦的頂點,這時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在第三個位階的人,千萬要記住,隨時可能會有凶禍發生。一個人百般掙扎,千般努力,終於到了下卦的頂點,殊不知這又是一個物極必反的關卡。很多人到下卦的第三爻,就再也上不去了。即使到了第四爻,進入了上卦,往往內心滿是恐懼,所以說“四多懼”。大家可能會覺得人生這樣很沒意思,其實人生就是這樣才有樂趣。不經過磨鍊,腦袋空空,有什麼好處?人生又有什麼意義?一個人千萬要記住,要把所有的磨鍊當做自己成長的過程,越多磨鍊,將來就越會有大成就;現在越愉快,越好過日子,終日腦袋空空,一旦碰到什麼問題,就會驚慌失措,不知道該怎麼解決了。

人要把所有的磨鍊當做自己成長的過程。——《易經》的智慧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到底是吃點苦好,還是有機會享受好?西方人主張讓兒童過快樂的日子,中國人卻不是。我們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磨鍊他,只有這樣他長大以後才會有免疫力,才會有抗壓性,家長就不用替他擔心了。一個小孩子,從小吃好的、穿好的,萬一將來吃不到山珍海味,只能吃糠咽菜的時候,他就很難下嚥;萬一買不起絲綢,讓他穿布衣,他就全身難受。小時候穿粗布的,將來穿什麼都會覺得非常舒服。我們小時候,根本沒有挑食的機會,也沒有資格,反正就只有這些東西,你要吃就吃,不吃就要捱餓,所以從小就養成從不挑食的習慣,給我什麼我就吃什麼。一直到現在,我都不會說“這個我不喜歡吃”。

現在的小孩子很小就說:“媽媽,我不想吃。”很多媽媽拿飯碗追小孩,“吃啊,吃啊,不吃會餓”。你越追,他跑得越快,因為正是你引起他興趣的,他以前還不知道一跑媽媽就跟著來了,現在知道了,自然會跑得更起勁。其實要讓小孩吃飯,方法很簡單,就是以後每次吃飯都搖鈴。搖完鈴,大家就趕緊來吃飯,他不來,大家就把飯都吃了。他沒得吃,那就餓著,等下一頓飯。只要一次,你看他來不來。他耳朵會變得很靈光,聽到鈴聲馬上就會來,動作非常敏捷。所以,小孩子會怎麼樣,就要看大人是怎麼教的。寵小孩是父母的不幸,絕對是父母的不幸。

一個孩子,大學剛畢業的時候還很清純可愛,出去工作也很認真,很實在。過了一段時間,就開始在家裡翹二郎腿了,開始說爸爸這個不對,媽媽那個不對,你馬上就知道他當小主管了。一個人在外面當了小主管,回家就擺架子,就開始教訓父母,這個人還能有什麼成就?一個人在外面不管多風光,回家還是應該老老實實做你應該做的事情,這樣才對。

我六十歲的時候我爸爸八十歲,那時候我是大學教授,可是我遇到大事情一定會徵求爸爸的意見。我不一定是想要從他那裡得到答案,他怎麼講其實都無所謂,但是我要滿足他作為一個父親的尊嚴,因為他是我的爸爸,是我的長輩。我爸爸也知道這一點,但是我問他,他心裡頭就有一種安慰感,覺得這輩子養我這個兒子還不錯。

這些道理,《易經》都給我們說得非常清楚。但是我要說明一點,《易經》不完全是教我們做人的,它還教我們做事,也教我們做學問,教我們看天文,看地理……宇宙間所有事情,《易經》都有破解的密碼,需要我們一卦一卦去參悟,一卦一卦去了解,最後才能知天文,通地理,無所不知。

當然,大家心裡一定還掛念著一個問題,《易經》到底可不可以算命?我們也不迴避這些事情,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易經》是否真的可以破解命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