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講了《歷代帝王圖》背後的故事,今天我們講講關於這幅圖的內容。

帶你瞭解《歷代帝王圖》選入十三位皇帝的標準

《歷代帝王圖》中從左至右出現了中國十三位帝王的形象。他們之中既有開國之君,又有亡國之君,既有豐功偉績之人,又有無所事事的傀儡皇帝。那麼作者在作畫之時,究竟有著怎麼樣的評選標準呢?這些入選的皇帝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繫呢?

實際上,我們認真分析《歷代帝王圖》的這十三個帝王,就會覺得這入選標準很奇怪。比如說,第一位西漢時期的漢昭帝劉弗陵,西漢這麼多皇帝,怎麼偏偏就一個西漢漢昭帝入選呢?漢昭帝劉弗陵是漢武帝最小的兒子,漢武帝最喜歡她,是漢武帝寵妃趙婕妤所生,漢武帝覺得他特別像自己,遲遲不立太子,就想把太子的位置給劉弗陵留著。可是這會兒他年事已高了,怕自己走了之後,兒子繼位年齡太小,受他母親的控制,會出現第二個呂后,因此就把他的生身母親趙婕妤賜死了。到了他彌留之際,才終於立這劉弗陵為太子。兩天之後,漢武帝就駕崩了。劉弗陵繼位當皇帝,年僅八歲。他憑什麼入選《歷代帝王圖》呢?整個西漢王朝這麼多傑出的帝王,比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都沒有入選,偏偏入選一個傀儡小皇帝,這究竟是什麼標準呢?

帶你瞭解《歷代帝王圖》選入十三位皇帝的標準

不過第二位皇帝倒是應該入選,這位就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因為這個人太能幹了,他開始很窮,開始起事的時候起著牛打仗,很快就成為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能征善戰。比如公元23年,王莽大軍四十二萬來攻打昆陽城,當時昆陽守軍只有九千人,守將們紛紛主張放棄昆陽,撤退到荊州去,昆陽就是現在的河南省的葉縣。劉秀堅決反對,說合兵一處才能取勝,一旦分兵,必敗無疑。經過劉秀的勸說,守將們堅守昆陽城。當這王莽大軍壓境逼近北門了,劉秀帶著十三個騎兵衝出城去搬救兵。很快王莽把昆陽城圍了個水洩不通,守將們知道沒有退路了,只好死守,這仗打得那個慘烈。就在昆陽城危在旦夕,這個時候王莽軍的背後,劉秀帶著援軍殺來了,幾番衝殺,就把昆陽城的圍給解了。劉秀帶著三千騎兵直奔王莽的指揮大營而去,一陣衝殺,王莽大軍就崩潰了。城中守軍一看王莽大軍崩潰了,打開城門殺出城,合兵一處,就把王莽大軍徹底打了一個全軍覆沒。四十二萬大軍覆滅於昆陽城下,王莽政權因此而崩潰。後來劉秀登基當了皇帝,國號依然延續漢,史稱“東漢”。這叫做開國皇帝,所以他入選倒是當之無愧。

可是第三位入選皇帝就有點耐人尋味了,這個人就是魏文帝曹丕。曹丕是曹操的長子,他幹了他父親活著的時候不敢幹的事情,就是取漢朝而代之。可是宋以後的這個歷史學家們都認為曹丕是篡漢,是弒君篡位,那麼他入選是依據什麼呢?與曹丕同時代的一生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劉備在《歷代帝王圖》中卻被稱為“蜀主”,與這位“蜀主”並列的是孫權,叫“吳主”。顯然《歷代帝王圖》的作者認為曹魏是正統,這恰恰是宋以前的觀點,這也就說明這幅《歷代帝王圖》不太可能是宋代作品。

帶你瞭解《歷代帝王圖》選入十三位皇帝的標準

《歷代帝王圖》前半段的最後一位皇帝是西晉武帝司馬炎,是司馬懿的孫子。他跟曹丕一樣,不過是幹了他爺爺想幹而沒敢幹的事情,就是取代曹魏,自己建立了晉超。當了晉朝的皇帝之後,第二年就把東吳給滅了,一統天下,也算是開國之君了。

不過這《歷代帝王圖》的後半段這問題就更加複雜了,更加令人不解。就說這南朝吧,從東晉到宋齊樑陳,一個五個朝代,可是《歷代帝王圖》卻只選了陳朝皇帝,而陳朝皇帝一共有五個皇帝,卻有四位皇帝入選,不管他有什麼作為。比如這個陳文帝陳蒨在位七年,基本什麼沒有幹,沒有作為。他的繼任者叫做陳伯宗,當了兩年皇帝,被他叔叔陳頊取而代之,不久就莫名其妙死了,史稱陳廢帝。這個把自己的侄子的皇位奪過來自己當皇帝的陳頊就是後來被稱為陳宣帝的這個人。陳宣帝最大的作為就是發動北伐,史稱“太建北伐”。陳宣帝死了,他兒子陳叔寶繼位。陳叔寶這個人生活奢侈,不理朝政,他當皇帝的這會兒被貶已經從大周成了大隋了,實力更加強大了。可是陳叔寶卻輕信了隋文帝和平的承諾,面對隋朝大軍壓境,自恃長江天險,不當回事,結果隋軍跨過長江,攻陷了陳朝的首都。陳叔寶被俘,押送洛陽,後來死在洛陽,史稱“陳後主”,典型的亡國之君。

把陳朝的這幾個皇帝放在一起,人們就覺得不可理解。陳朝一共五個皇帝,四個皇帝入選,偏偏漏了一個最有作為的陳朝的開國之君陳霸先。這是什麼標準呢?令人匪夷所思。更令人不解的是與南朝對峙了幾百年的北朝出了那麼多傑出的帝王,可是除了一個北周武帝宇文邕之外,一個都沒有入選。那麼,這就可以理解了,說這個《歷代帝王圖》的作者他恪守著南朝是漢族的正統的這個傳統觀念。北朝這幫子皇帝建立王朝的,都是五胡亂華的結果。可是宇文邕也是鮮卑人,他怎麼入選呢?他畫像這個題字給了答案,“在為十八年,毀滅了佛法無道”,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反面教材。

帶你瞭解《歷代帝王圖》選入十三位皇帝的標準

整個《歷代帝王圖》的第十二位皇帝是隋文帝楊堅,楊堅這皇帝當的就不地道。楊堅的女兒是北周宣帝的皇后,那麼楊堅就是北周宣帝的岳父了。宣帝駕崩,他兒子繼位,那就是楊堅的外孫。可是楊堅在女兒的支持之下偽造遺詔,入宮主政,掌握了朝廷的軍政大權。後來逼著自己的外孫把皇位禪讓給自己,外公搶了外孫的皇位,北周滅亡了,該國號為隋。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後,南下一統天下,算是個開國之君。《歷代帝王圖》的最後一位皇帝就是隋煬帝楊廣,在他手裡隋朝二世而亡,又是一個亡國之君。

那麼僅以隋朝為例的話,一個開國之君,一個亡國之君,倒好像也有標準。可是把十三位皇帝放在一塊兒,就發現這標準就混亂了。實際上我認為,這種混亂恰恰表明《歷代帝王圖》的作者沒有標準。可是標準代表目的。如果肯定這個《歷代帝王圖》是閻立本所作,他作為御用畫家,他不可能沒有目的,除非和唐太宗無關。唐太宗給太子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帝範·序》,在這篇文章中有一句話,算是給《歷代帝王圖》的標準提供了答案“自軒昊以降,迄至周隋,以經天緯地之君,纂業承基之主,興亡治亂,其道煥焉。所以披鏡前蹤,博採史籍,聚其要言,以為近誡。”所以《帝範·序》可是說是《歷代帝王圖》入選標準,也就是說《歷代帝王圖》是《帝範·序》的形象化。

其實早在北魏時期,就出現了一本書叫《歷帝圖》,從伏羲一直描述到晉朝,跨越了十六個王朝,描述了一百二十八個皇帝,整整三千多年。如果這本書只是文字,沒有圖像,以唐太宗的這種雄圖大略,他一定是想把歷史上幾百個帝王都繪成畫卷。可是當我們對照《歷代帝王圖》就發現,它跟唐太宗制定的標準,完全不符合,這又是為什麼呢?

帶你瞭解《歷代帝王圖》選入十三位皇帝的標準

據我分析,這幅《歷代帝王圖》可能根本就不是完整的作品,充其量它是一篇鴻篇鉅製的開端,而且最終半途而廢。因為要想按照唐太宗的意圖,繪製幾千年幾百位帝王,如此鴻大的鴻篇鉅製,不但工程巨大,而且基本無法完成,因為藝術創作需要生活,繪畫需要寫生。如果沒有生活,沒有寫生為基礎,人物畫一定是千人一面。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歷代帝王圖》的前半段這六個帝王基本上格式一樣,是簡單的機械的重複,都是一個帝王兩個侍者。在仔細分析每一個帝王的形象發現,它無非是後半段的隋文帝和北魏周武帝的拷貝和翻版。我分析,這個《歷代帝王圖》的作者其中就有陳朝的宮廷畫師,這四位皇帝他都認識都熟悉,尤其是陳宣帝,陳宣帝是整個《歷代帝王圖》畫得最好的一個皇帝,其精彩之處表現在四個方面,人物最多,人物關係複雜而且準確,人物的動作自然有變化,使用的起器具、服飾、裝飾非常細緻。這四點就表明作者非常熟悉陳宣帝以及陳朝皇宮的生活,這個作者一定長期在陳宣帝身邊工作,否則不可能畫得這麼精彩。

自南宋周必大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中國學者到美國都認定陳宣帝是閻立本所畫,可是我認為,閻立本不太可能畫陳宣帝。因為閻立本是北朝人,沒有見過陳宣帝,所以不可能畫陳宣帝。我並不因此而否認閻立本是《歷代帝王圖》的參與制作者。如果有可能,最大的可能閻立本畫的是隋文帝和隋煬帝,因為他們兩個是親戚,彼此非常熟悉。

雖然這幅《歷代帝王圖》只是一個鴻篇鉅製的一個初始,甚至是為完成鴻篇鉅製而準備的素材。鉅製無法完成,就把幾篇素材草草湊在一起完成而已。我這樣說並不否認《歷代帝王圖》的價值,而恰恰是因為這一點,它的價值更大,因為素材與生活更貼近,我們可以通過它瞭解南朝的生活,瞭解初唐的繪畫水平和審美情趣。可惜這幅稀世珍寶卻因為大漢奸梁鴻志貪圖錢財,賣給了美國人,流失海外,我們今天中國人想要看到他,中國學者想要研究它,還要漂洋過海到美國去,想到這裡,不禁讓人感到痛心。

帶你瞭解《歷代帝王圖》選入十三位皇帝的標準

關於《歷代帝王圖》就講到這裡,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