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來同志把畢生都獻給了黨和人民事業,是共產黨人的價值典範和行為標杆。江蘇省委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領導幹部學“周恩來精神”活動。

6月13日,省委常委會舉行集體學習研討,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曹應旺應邀作了專題報告,深入闡釋了周恩來對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堅守。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他講周恩來的初心故事。


"

周恩來同志把畢生都獻給了黨和人民事業,是共產黨人的價值典範和行為標杆。江蘇省委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領導幹部學“周恩來精神”活動。

6月13日,省委常委會舉行集體學習研討,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曹應旺應邀作了專題報告,深入闡釋了周恩來對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堅守。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他講周恩來的初心故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

周恩來同志把畢生都獻給了黨和人民事業,是共產黨人的價值典範和行為標杆。江蘇省委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領導幹部學“周恩來精神”活動。

6月13日,省委常委會舉行集體學習研討,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曹應旺應邀作了專題報告,深入闡釋了周恩來對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堅守。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他講周恩來的初心故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初心既定,始終不忘

"

周恩來同志把畢生都獻給了黨和人民事業,是共產黨人的價值典範和行為標杆。江蘇省委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領導幹部學“周恩來精神”活動。

6月13日,省委常委會舉行集體學習研討,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曹應旺應邀作了專題報告,深入闡釋了周恩來對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堅守。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他講周恩來的初心故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初心既定,始終不忘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周恩來在東北讀書時,目睹日俄軍隊在瀋陽魏家樓立的碑、建的塔,感受到中國之貧弱、人民之窮苦, 立志“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在天津南開讀書期間,面對日本提出的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他感受到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直遭列強欺負,此時更是“非常之勢,多難之秋,至斯亦云極矣”。他呼喊:“大廈將傾,扶危有待眾木”,“邃密群科濟世窮”。

在日本求學時,他呼籲,要“想著救國,盡力社會”。走什麼道路來救國家、消民苦、濟世窮呢?他經過深思熟慮、推求比較,最終確立共產主義信仰,併發誓:“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並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

周恩來確立共產主義信仰和入黨後,守初心、擔使命,始終不忘是共產黨員。他參加旅歐支部的籌備和領導工作,中國共產黨一大批優秀人才從那裡走出來。他擔任國共兩黨合辦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中國共產黨一大批軍事人才從那裡走出來。他領導南昌起義,人民軍隊由此誕生。

他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中國由此團結抗日。他協助毛澤東轉戰陝北、運籌西柏坡,一個新中國誕生了。他居功至偉,又歷經磨難,從未動搖過初心。周恩來說:“經過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鍛鍊,堅定了我對革命的信心和決心。我做工作沒有灰心過,在敵人公開壓迫下沒有膽怯過。”

建國後,他擔任26年總理。他那裡成為辦事的中心、執行政策的中心,為捍衛國家獨立,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嘔心瀝血地工作。他終生實踐著“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改到老”的諾言。

"

周恩來同志把畢生都獻給了黨和人民事業,是共產黨人的價值典範和行為標杆。江蘇省委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領導幹部學“周恩來精神”活動。

6月13日,省委常委會舉行集體學習研討,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曹應旺應邀作了專題報告,深入闡釋了周恩來對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堅守。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他講周恩來的初心故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初心既定,始終不忘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周恩來在東北讀書時,目睹日俄軍隊在瀋陽魏家樓立的碑、建的塔,感受到中國之貧弱、人民之窮苦, 立志“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在天津南開讀書期間,面對日本提出的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他感受到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直遭列強欺負,此時更是“非常之勢,多難之秋,至斯亦云極矣”。他呼喊:“大廈將傾,扶危有待眾木”,“邃密群科濟世窮”。

在日本求學時,他呼籲,要“想著救國,盡力社會”。走什麼道路來救國家、消民苦、濟世窮呢?他經過深思熟慮、推求比較,最終確立共產主義信仰,併發誓:“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並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

周恩來確立共產主義信仰和入黨後,守初心、擔使命,始終不忘是共產黨員。他參加旅歐支部的籌備和領導工作,中國共產黨一大批優秀人才從那裡走出來。他擔任國共兩黨合辦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中國共產黨一大批軍事人才從那裡走出來。他領導南昌起義,人民軍隊由此誕生。

他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中國由此團結抗日。他協助毛澤東轉戰陝北、運籌西柏坡,一個新中國誕生了。他居功至偉,又歷經磨難,從未動搖過初心。周恩來說:“經過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鍛鍊,堅定了我對革命的信心和決心。我做工作沒有灰心過,在敵人公開壓迫下沒有膽怯過。”

建國後,他擔任26年總理。他那裡成為辦事的中心、執行政策的中心,為捍衛國家獨立,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嘔心瀝血地工作。他終生實踐著“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改到老”的諾言。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一心為民,當好“總服務員”

"

周恩來同志把畢生都獻給了黨和人民事業,是共產黨人的價值典範和行為標杆。江蘇省委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領導幹部學“周恩來精神”活動。

6月13日,省委常委會舉行集體學習研討,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曹應旺應邀作了專題報告,深入闡釋了周恩來對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堅守。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他講周恩來的初心故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初心既定,始終不忘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周恩來在東北讀書時,目睹日俄軍隊在瀋陽魏家樓立的碑、建的塔,感受到中國之貧弱、人民之窮苦, 立志“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在天津南開讀書期間,面對日本提出的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他感受到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直遭列強欺負,此時更是“非常之勢,多難之秋,至斯亦云極矣”。他呼喊:“大廈將傾,扶危有待眾木”,“邃密群科濟世窮”。

在日本求學時,他呼籲,要“想著救國,盡力社會”。走什麼道路來救國家、消民苦、濟世窮呢?他經過深思熟慮、推求比較,最終確立共產主義信仰,併發誓:“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並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

周恩來確立共產主義信仰和入黨後,守初心、擔使命,始終不忘是共產黨員。他參加旅歐支部的籌備和領導工作,中國共產黨一大批優秀人才從那裡走出來。他擔任國共兩黨合辦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中國共產黨一大批軍事人才從那裡走出來。他領導南昌起義,人民軍隊由此誕生。

他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中國由此團結抗日。他協助毛澤東轉戰陝北、運籌西柏坡,一個新中國誕生了。他居功至偉,又歷經磨難,從未動搖過初心。周恩來說:“經過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鍛鍊,堅定了我對革命的信心和決心。我做工作沒有灰心過,在敵人公開壓迫下沒有膽怯過。”

建國後,他擔任26年總理。他那裡成為辦事的中心、執行政策的中心,為捍衛國家獨立,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嘔心瀝血地工作。他終生實踐著“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改到老”的諾言。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一心為民,當好“總服務員”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周恩來常說,“我是總服務員”。體現了周恩來為人民謀幸福、為人民服務最光榮、最崇高的價值觀。革命時期,他說:“對人民,我們要如對孺子一樣地為他們做牛的。要誠誠懇懇、老老實實為人民服務。”還說:“應該像條牛一樣努力奮鬥,團結一致,為人民服務而死。”

建設時期,他把人民的衣食住行件件放在心上,把人民生老病死樣樣放在心上。特別是對人民的吃飯問題操勞最多。他重視水利,因為國家初建時期的水利特別關係到人民的吃飯問題、生死問題。他兼任北方八省農業小組組長,抓打井抗旱,為的是扭轉南糧北調的局面。三年經濟困難中,他直接抓糧食進口和省際間的糧食調撥,為的是幫助嚴重缺糧省份的人民渡過難關。

“我是總服務員”,體現了人民是歷史的主人、是歷史的創造者的歷史觀。他說:“過去歷史上有多少暴君、皇帝、獨裁者,都一個個地倒下去了。但是歷史上的多少奴隸、被壓迫者、農民還是牢牢地站住的,而且長大下去。”他認為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民的力量是無限的。

抗戰時期,他說,廣大民眾是“支持持久戰的不竭源泉”。魚兒離不開水,“失掉民眾,這是萬劫不復的”。建國後,他視察地震災區對群眾講話時,自己站在面對著風沙的方向,卻請群眾坐在背對著風沙的方向。這就是周恩來,視人民群眾為主人,視自己為公僕。

“我是總服務員”,體現了依靠人民,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論。周恩來的修養要則之一是:“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並幫助他們。過集體生活,注意調研,遵守紀律。”他認為一個好的領導者“要相信群眾力量”,要“面向群眾”,“領導者本身知識還不完全,經驗還不夠,領導地位並不能使你得到知識和經驗,所以面向群眾,汲取群眾經驗,十分必要”。

他領導治水時總是傾聽各種不同的意見,比較各種不同的方案,然後,“集中對的,去掉不對的,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這是他把許多規模巨大而複雜的工程搞成功的根本方法。

周恩來和毛澤東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共產黨人,都是忠誠於人民的共產黨人。與毛澤東不同,作為總理,周恩來的忠誠還包括著對領袖和導師的忠誠。

周恩來生前一直佩戴著一枚像章,上面有毛澤東頭像和佔70%面積的毛澤東字體“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在周恩來心目中忠誠於人民與忠誠於人民領袖是一致的。正如郭沫若在悼念周恩來的詩詞中所稱讚的那樣,“光明磊落,與導師協力、同心、共命”,“忠誠與日同輝耀,天不能死地難埋”。

"

周恩來同志把畢生都獻給了黨和人民事業,是共產黨人的價值典範和行為標杆。江蘇省委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領導幹部學“周恩來精神”活動。

6月13日,省委常委會舉行集體學習研討,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曹應旺應邀作了專題報告,深入闡釋了周恩來對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堅守。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他講周恩來的初心故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初心既定,始終不忘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周恩來在東北讀書時,目睹日俄軍隊在瀋陽魏家樓立的碑、建的塔,感受到中國之貧弱、人民之窮苦, 立志“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在天津南開讀書期間,面對日本提出的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他感受到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直遭列強欺負,此時更是“非常之勢,多難之秋,至斯亦云極矣”。他呼喊:“大廈將傾,扶危有待眾木”,“邃密群科濟世窮”。

在日本求學時,他呼籲,要“想著救國,盡力社會”。走什麼道路來救國家、消民苦、濟世窮呢?他經過深思熟慮、推求比較,最終確立共產主義信仰,併發誓:“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並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

周恩來確立共產主義信仰和入黨後,守初心、擔使命,始終不忘是共產黨員。他參加旅歐支部的籌備和領導工作,中國共產黨一大批優秀人才從那裡走出來。他擔任國共兩黨合辦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中國共產黨一大批軍事人才從那裡走出來。他領導南昌起義,人民軍隊由此誕生。

他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中國由此團結抗日。他協助毛澤東轉戰陝北、運籌西柏坡,一個新中國誕生了。他居功至偉,又歷經磨難,從未動搖過初心。周恩來說:“經過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鍛鍊,堅定了我對革命的信心和決心。我做工作沒有灰心過,在敵人公開壓迫下沒有膽怯過。”

建國後,他擔任26年總理。他那裡成為辦事的中心、執行政策的中心,為捍衛國家獨立,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嘔心瀝血地工作。他終生實踐著“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改到老”的諾言。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一心為民,當好“總服務員”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周恩來常說,“我是總服務員”。體現了周恩來為人民謀幸福、為人民服務最光榮、最崇高的價值觀。革命時期,他說:“對人民,我們要如對孺子一樣地為他們做牛的。要誠誠懇懇、老老實實為人民服務。”還說:“應該像條牛一樣努力奮鬥,團結一致,為人民服務而死。”

建設時期,他把人民的衣食住行件件放在心上,把人民生老病死樣樣放在心上。特別是對人民的吃飯問題操勞最多。他重視水利,因為國家初建時期的水利特別關係到人民的吃飯問題、生死問題。他兼任北方八省農業小組組長,抓打井抗旱,為的是扭轉南糧北調的局面。三年經濟困難中,他直接抓糧食進口和省際間的糧食調撥,為的是幫助嚴重缺糧省份的人民渡過難關。

“我是總服務員”,體現了人民是歷史的主人、是歷史的創造者的歷史觀。他說:“過去歷史上有多少暴君、皇帝、獨裁者,都一個個地倒下去了。但是歷史上的多少奴隸、被壓迫者、農民還是牢牢地站住的,而且長大下去。”他認為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民的力量是無限的。

抗戰時期,他說,廣大民眾是“支持持久戰的不竭源泉”。魚兒離不開水,“失掉民眾,這是萬劫不復的”。建國後,他視察地震災區對群眾講話時,自己站在面對著風沙的方向,卻請群眾坐在背對著風沙的方向。這就是周恩來,視人民群眾為主人,視自己為公僕。

“我是總服務員”,體現了依靠人民,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論。周恩來的修養要則之一是:“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並幫助他們。過集體生活,注意調研,遵守紀律。”他認為一個好的領導者“要相信群眾力量”,要“面向群眾”,“領導者本身知識還不完全,經驗還不夠,領導地位並不能使你得到知識和經驗,所以面向群眾,汲取群眾經驗,十分必要”。

他領導治水時總是傾聽各種不同的意見,比較各種不同的方案,然後,“集中對的,去掉不對的,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這是他把許多規模巨大而複雜的工程搞成功的根本方法。

周恩來和毛澤東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共產黨人,都是忠誠於人民的共產黨人。與毛澤東不同,作為總理,周恩來的忠誠還包括著對領袖和導師的忠誠。

周恩來生前一直佩戴著一枚像章,上面有毛澤東頭像和佔70%面積的毛澤東字體“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在周恩來心目中忠誠於人民與忠誠於人民領袖是一致的。正如郭沫若在悼念周恩來的詩詞中所稱讚的那樣,“光明磊落,與導師協力、同心、共命”,“忠誠與日同輝耀,天不能死地難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

周恩來同志把畢生都獻給了黨和人民事業,是共產黨人的價值典範和行為標杆。江蘇省委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領導幹部學“周恩來精神”活動。

6月13日,省委常委會舉行集體學習研討,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曹應旺應邀作了專題報告,深入闡釋了周恩來對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堅守。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他講周恩來的初心故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初心既定,始終不忘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周恩來在東北讀書時,目睹日俄軍隊在瀋陽魏家樓立的碑、建的塔,感受到中國之貧弱、人民之窮苦, 立志“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在天津南開讀書期間,面對日本提出的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他感受到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直遭列強欺負,此時更是“非常之勢,多難之秋,至斯亦云極矣”。他呼喊:“大廈將傾,扶危有待眾木”,“邃密群科濟世窮”。

在日本求學時,他呼籲,要“想著救國,盡力社會”。走什麼道路來救國家、消民苦、濟世窮呢?他經過深思熟慮、推求比較,最終確立共產主義信仰,併發誓:“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並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

周恩來確立共產主義信仰和入黨後,守初心、擔使命,始終不忘是共產黨員。他參加旅歐支部的籌備和領導工作,中國共產黨一大批優秀人才從那裡走出來。他擔任國共兩黨合辦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中國共產黨一大批軍事人才從那裡走出來。他領導南昌起義,人民軍隊由此誕生。

他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中國由此團結抗日。他協助毛澤東轉戰陝北、運籌西柏坡,一個新中國誕生了。他居功至偉,又歷經磨難,從未動搖過初心。周恩來說:“經過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鍛鍊,堅定了我對革命的信心和決心。我做工作沒有灰心過,在敵人公開壓迫下沒有膽怯過。”

建國後,他擔任26年總理。他那裡成為辦事的中心、執行政策的中心,為捍衛國家獨立,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嘔心瀝血地工作。他終生實踐著“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改到老”的諾言。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一心為民,當好“總服務員”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周恩來常說,“我是總服務員”。體現了周恩來為人民謀幸福、為人民服務最光榮、最崇高的價值觀。革命時期,他說:“對人民,我們要如對孺子一樣地為他們做牛的。要誠誠懇懇、老老實實為人民服務。”還說:“應該像條牛一樣努力奮鬥,團結一致,為人民服務而死。”

建設時期,他把人民的衣食住行件件放在心上,把人民生老病死樣樣放在心上。特別是對人民的吃飯問題操勞最多。他重視水利,因為國家初建時期的水利特別關係到人民的吃飯問題、生死問題。他兼任北方八省農業小組組長,抓打井抗旱,為的是扭轉南糧北調的局面。三年經濟困難中,他直接抓糧食進口和省際間的糧食調撥,為的是幫助嚴重缺糧省份的人民渡過難關。

“我是總服務員”,體現了人民是歷史的主人、是歷史的創造者的歷史觀。他說:“過去歷史上有多少暴君、皇帝、獨裁者,都一個個地倒下去了。但是歷史上的多少奴隸、被壓迫者、農民還是牢牢地站住的,而且長大下去。”他認為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民的力量是無限的。

抗戰時期,他說,廣大民眾是“支持持久戰的不竭源泉”。魚兒離不開水,“失掉民眾,這是萬劫不復的”。建國後,他視察地震災區對群眾講話時,自己站在面對著風沙的方向,卻請群眾坐在背對著風沙的方向。這就是周恩來,視人民群眾為主人,視自己為公僕。

“我是總服務員”,體現了依靠人民,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論。周恩來的修養要則之一是:“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並幫助他們。過集體生活,注意調研,遵守紀律。”他認為一個好的領導者“要相信群眾力量”,要“面向群眾”,“領導者本身知識還不完全,經驗還不夠,領導地位並不能使你得到知識和經驗,所以面向群眾,汲取群眾經驗,十分必要”。

他領導治水時總是傾聽各種不同的意見,比較各種不同的方案,然後,“集中對的,去掉不對的,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這是他把許多規模巨大而複雜的工程搞成功的根本方法。

周恩來和毛澤東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共產黨人,都是忠誠於人民的共產黨人。與毛澤東不同,作為總理,周恩來的忠誠還包括著對領袖和導師的忠誠。

周恩來生前一直佩戴著一枚像章,上面有毛澤東頭像和佔70%面積的毛澤東字體“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在周恩來心目中忠誠於人民與忠誠於人民領袖是一致的。正如郭沫若在悼念周恩來的詩詞中所稱讚的那樣,“光明磊落,與導師協力、同心、共命”,“忠誠與日同輝耀,天不能死地難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中國傳統重視自強不息,強調艱苦奮鬥才能取得勝利。中國古代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故事都頌揚了奮鬥精神。毛澤東、周恩來多次講這些故事,就是要明確守初心擔使命在於奮鬥,在於加油幹。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

周恩來寫道:“沒有耕耘,哪來收穫?沒播革命的種子,卻盼共產花開!夢想赤色的旗兒飛揚,卻不用血來染他,天下哪有這類便宜事?坐著談,何如起來行!”辛勤耕耘,不能指望別人,要依靠自己的雙手,從自己做起。

“不用希望人家了!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邊,飛向光明,盡由著你!舉起那黑鐵的鋤兒,開闢那未耕耘的土地;種子灑在人間,血兒滴在地上。”在國家建設中,周恩來同樣重視努力奮鬥,認為“只要奮鬥,就有出路;不奮鬥,就無法生存”。

周恩來奮鬥的本色是艱苦樸素。在他眼裡好逸惡勞、好吃懶做、貪圖享受,就不可能成為奮鬥者。他要求國家幹部要艱苦樸素。他說:“我們從人民群眾中來,離開得久了,就滿臉灰塵,就忘記了艱苦樸素,這一點,我們的高級幹部要時常敲警鐘,要互相警惕。”

他對自己更是嚴格要求。他這位國家總理,竟穿著補釘疊補釘的衣服、織補了又織補的襪子、修了又修的皮鞋,用著打補釘的毛巾。嚼得菜根,百事可為。周恩來正是這樣的人。

周恩來認定奮鬥的力量在於團結。他從來不搞個人的小圈子,團結廣大人民群眾一道前進。他讚賞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的許多幹部談的一句話:“你們每天寫日記不要寫別的,就只寫一句‘團結百分之九十’就行了。”

在具體工作中怎樣團結呢?周恩來講了一句名言:“人們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同,相互之間有時是有矛盾的。團結就是在共同點上把矛盾的各方統一起來。善於團結的人,就是善於在共同點上統一矛盾的人。”

周恩來崇尚奮鬥的精神在於忘我。1980年8月,在回答外國記者有關周恩來的提問時,鄧小平曾說:“周總理是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時間總超過十二小時,有時在十六小時以上,一生如此。”這是對周恩來的勤勞和忘我奮鬥的讚美。

周恩來與尼克松會談時,談到了“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詠梅》詞。他說:“在這首詞中,毛主席的意思是說,那些開拓事業的人,不一定都是收穫成果的人。百花盛開之時,也是他們行將凋落的日子。”周恩來就是辛勤播種、埋頭耕耘、忘我奮鬥的人。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14期,原標題為《周恩來:共產黨人的光輝典範》

作者:曹應旺(作者系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

責任編輯:蘇勝利

"

周恩來同志把畢生都獻給了黨和人民事業,是共產黨人的價值典範和行為標杆。江蘇省委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領導幹部學“周恩來精神”活動。

6月13日,省委常委會舉行集體學習研討,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曹應旺應邀作了專題報告,深入闡釋了周恩來對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堅守。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他講周恩來的初心故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初心既定,始終不忘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周恩來在東北讀書時,目睹日俄軍隊在瀋陽魏家樓立的碑、建的塔,感受到中國之貧弱、人民之窮苦, 立志“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在天津南開讀書期間,面對日本提出的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他感受到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直遭列強欺負,此時更是“非常之勢,多難之秋,至斯亦云極矣”。他呼喊:“大廈將傾,扶危有待眾木”,“邃密群科濟世窮”。

在日本求學時,他呼籲,要“想著救國,盡力社會”。走什麼道路來救國家、消民苦、濟世窮呢?他經過深思熟慮、推求比較,最終確立共產主義信仰,併發誓:“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並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

周恩來確立共產主義信仰和入黨後,守初心、擔使命,始終不忘是共產黨員。他參加旅歐支部的籌備和領導工作,中國共產黨一大批優秀人才從那裡走出來。他擔任國共兩黨合辦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中國共產黨一大批軍事人才從那裡走出來。他領導南昌起義,人民軍隊由此誕生。

他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中國由此團結抗日。他協助毛澤東轉戰陝北、運籌西柏坡,一個新中國誕生了。他居功至偉,又歷經磨難,從未動搖過初心。周恩來說:“經過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鍛鍊,堅定了我對革命的信心和決心。我做工作沒有灰心過,在敵人公開壓迫下沒有膽怯過。”

建國後,他擔任26年總理。他那裡成為辦事的中心、執行政策的中心,為捍衛國家獨立,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嘔心瀝血地工作。他終生實踐著“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改到老”的諾言。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一心為民,當好“總服務員”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周恩來常說,“我是總服務員”。體現了周恩來為人民謀幸福、為人民服務最光榮、最崇高的價值觀。革命時期,他說:“對人民,我們要如對孺子一樣地為他們做牛的。要誠誠懇懇、老老實實為人民服務。”還說:“應該像條牛一樣努力奮鬥,團結一致,為人民服務而死。”

建設時期,他把人民的衣食住行件件放在心上,把人民生老病死樣樣放在心上。特別是對人民的吃飯問題操勞最多。他重視水利,因為國家初建時期的水利特別關係到人民的吃飯問題、生死問題。他兼任北方八省農業小組組長,抓打井抗旱,為的是扭轉南糧北調的局面。三年經濟困難中,他直接抓糧食進口和省際間的糧食調撥,為的是幫助嚴重缺糧省份的人民渡過難關。

“我是總服務員”,體現了人民是歷史的主人、是歷史的創造者的歷史觀。他說:“過去歷史上有多少暴君、皇帝、獨裁者,都一個個地倒下去了。但是歷史上的多少奴隸、被壓迫者、農民還是牢牢地站住的,而且長大下去。”他認為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民的力量是無限的。

抗戰時期,他說,廣大民眾是“支持持久戰的不竭源泉”。魚兒離不開水,“失掉民眾,這是萬劫不復的”。建國後,他視察地震災區對群眾講話時,自己站在面對著風沙的方向,卻請群眾坐在背對著風沙的方向。這就是周恩來,視人民群眾為主人,視自己為公僕。

“我是總服務員”,體現了依靠人民,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論。周恩來的修養要則之一是:“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並幫助他們。過集體生活,注意調研,遵守紀律。”他認為一個好的領導者“要相信群眾力量”,要“面向群眾”,“領導者本身知識還不完全,經驗還不夠,領導地位並不能使你得到知識和經驗,所以面向群眾,汲取群眾經驗,十分必要”。

他領導治水時總是傾聽各種不同的意見,比較各種不同的方案,然後,“集中對的,去掉不對的,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這是他把許多規模巨大而複雜的工程搞成功的根本方法。

周恩來和毛澤東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共產黨人,都是忠誠於人民的共產黨人。與毛澤東不同,作為總理,周恩來的忠誠還包括著對領袖和導師的忠誠。

周恩來生前一直佩戴著一枚像章,上面有毛澤東頭像和佔70%面積的毛澤東字體“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在周恩來心目中忠誠於人民與忠誠於人民領袖是一致的。正如郭沫若在悼念周恩來的詩詞中所稱讚的那樣,“光明磊落,與導師協力、同心、共命”,“忠誠與日同輝耀,天不能死地難埋”。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中國傳統重視自強不息,強調艱苦奮鬥才能取得勝利。中國古代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故事都頌揚了奮鬥精神。毛澤東、周恩來多次講這些故事,就是要明確守初心擔使命在於奮鬥,在於加油幹。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

周恩來寫道:“沒有耕耘,哪來收穫?沒播革命的種子,卻盼共產花開!夢想赤色的旗兒飛揚,卻不用血來染他,天下哪有這類便宜事?坐著談,何如起來行!”辛勤耕耘,不能指望別人,要依靠自己的雙手,從自己做起。

“不用希望人家了!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邊,飛向光明,盡由著你!舉起那黑鐵的鋤兒,開闢那未耕耘的土地;種子灑在人間,血兒滴在地上。”在國家建設中,周恩來同樣重視努力奮鬥,認為“只要奮鬥,就有出路;不奮鬥,就無法生存”。

周恩來奮鬥的本色是艱苦樸素。在他眼裡好逸惡勞、好吃懶做、貪圖享受,就不可能成為奮鬥者。他要求國家幹部要艱苦樸素。他說:“我們從人民群眾中來,離開得久了,就滿臉灰塵,就忘記了艱苦樸素,這一點,我們的高級幹部要時常敲警鐘,要互相警惕。”

他對自己更是嚴格要求。他這位國家總理,竟穿著補釘疊補釘的衣服、織補了又織補的襪子、修了又修的皮鞋,用著打補釘的毛巾。嚼得菜根,百事可為。周恩來正是這樣的人。

周恩來認定奮鬥的力量在於團結。他從來不搞個人的小圈子,團結廣大人民群眾一道前進。他讚賞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的許多幹部談的一句話:“你們每天寫日記不要寫別的,就只寫一句‘團結百分之九十’就行了。”

在具體工作中怎樣團結呢?周恩來講了一句名言:“人們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同,相互之間有時是有矛盾的。團結就是在共同點上把矛盾的各方統一起來。善於團結的人,就是善於在共同點上統一矛盾的人。”

周恩來崇尚奮鬥的精神在於忘我。1980年8月,在回答外國記者有關周恩來的提問時,鄧小平曾說:“周總理是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時間總超過十二小時,有時在十六小時以上,一生如此。”這是對周恩來的勤勞和忘我奮鬥的讚美。

周恩來與尼克松會談時,談到了“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詠梅》詞。他說:“在這首詞中,毛主席的意思是說,那些開拓事業的人,不一定都是收穫成果的人。百花盛開之時,也是他們行將凋落的日子。”周恩來就是辛勤播種、埋頭耕耘、忘我奮鬥的人。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14期,原標題為《周恩來:共產黨人的光輝典範》

作者:曹應旺(作者系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

責任編輯:蘇勝利

周恩來的這些故事,就是不忘初心的最佳詮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