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過往】周敦頤與於都縣羅田巖

周敦頤(1017-1073),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北宋理學家、教育家。北宋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因定居廬山時,為紀念家鄉而給住所旁的一條溪水命名為濂溪,並給自己的書屋命名為濂溪書堂,並終老於廬山濂溪,所以世稱濂溪先生。曾任江南東道南康軍刑獄。文學家·、哲學家,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

【名人過往】周敦頤與於都縣羅田巖

周敦頤

遊羅田巖

嘉祐六年(1061),周敦頤遷國子監博士,任虔州(今贛州)通判。赴任時,途徑九江,遊廬山,愛其山水之勝,有意定居於此,築堂于山麓,堂前有溪,源自蓮花峰下,與九江之西的湓水匯合,流入長江。周敦頤濯纓而樂,以故居濂溪之名而名之。

嘉祐八年(1063),周敦頤巡視州轄諸縣。邀同僚餘杭錢拓(字建侯),自虔州乘舟溯貢江而上。舟行三日,正月初七,船停泊在於都縣城的南門碼頭上。於都縣令沈希顏和他的摯友于都處士王鴻二人,早已在碼頭恭迎。

周、錢二人棄舟登岸,沈、王二人忙上前施禮,雙方執手言歡。寒暄品茗之中,沈希顏提到離城五里許,有一處風景勝地羅田巖,自南北朝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平素就鍾愛秀美山川的周敦頤,得知有此去處,迫切地希望前往一遊。他在遊後的一首詩中,真實地表達了這種心情。

這天上午,周、錢、沈、王四人渡過貢江,上了南岸,順著一條彎彎曲曲的山徑,走向了羅田巖。

【名人過往】周敦頤與於都縣羅田巖

羅田巖

羅田巖四面環山,懸崖屹立,清靜幽雅,晨鐘暮鼓,香菸繚繞。山中寺閣傍巖而設,以洞為室,玲瓏別緻,自成風格。他們一行人,來到山腰,展眼望去,但見薄紗般的白雲,纏繞山間,流動縹緲;松風陣陣,溪水淙淙,更顯得林木幽靜,山岩空靈。霎時間,只覺得胸臆清淨,如滌如洗。

周敦頤觸景生情,詩意盎然,隨吟就七絕一首《遊羅田巖》:

聞有山岩即去尋,

亦躋雲外入鬆陰。

雖然未是洞中境,

且異人間名利心。

《愛蓮說》與羅田巖

此後不久,沈希顏將這首詩親筆書寫,僱請工匠刻在羅田巖的石壁上,成為羅田巖摩崖石刻之始。數百年間,文人雅士來此遊覽,步韻唱和者眾多,影響深遠。

據清同治版《雩都縣誌》邑人黃宏綱撰寫的《重修羅田巖濂溪閣記》稱:“創始於宋邑令周公傾。……明嘉靖庚子(1540年)濂溪閣成……”同時,邑人李淶撰寫的《重修濂溪閣記》亦稱:“於巖洞故多奇,惟羅巖最著,則以濂溪先生遊也。先生遊,故有詩。宋邑令周公頌所記。嘉靖庚子(1540)濂溪閣成,勒先生詩者也。”後改為濂溪書院,成為明代邑人黃宏綱、何廷仁、羅洪先等理學家講學的所在。

【名人過往】周敦頤與於都縣羅田巖

濂溪書院

同年五月,周敦頤有感而發,寫下了膾炙人口、流轉千古的《愛蓮說》。樑紹輝先生在《周敦頤評傳》書中雲:“《愛蓮說》一文完成後,周敦頤寄給了於都縣令沈希顏。”而鄭曉江先生在《八千里路雲和月》書中則認為“……極有可能是在虔州通判衙署內所作,後帶到於都遊山時再刻石的。”

沈希顏接到《愛蓮說》,捧讀再三,愛不釋手,便親筆書寫、全文刻碑,立在羅田巖的善山之上,並有附記如後:

春陵周惇實撰,四明沈希顏書,太原王摶篆額,嘉佑八年五月十五日,江東錢拓上石。茲後以碑刻拓本傳播出去,流轉於世。

【名人過往】周敦頤與於都縣羅田巖

為紀念此事,沈希顏在縣署建起一座愛蓮亭,從清同治版《雩都縣誌》所附的“縣署圖”,可以看到縣署西側一隅,幾竿翠竹掩映下的一座名為“愛蓮”的六角亭。

相傳周敦頤在羅田巖手植柏樹四株,近千年的風霜雨雪、人世滄桑,至今只存一株高聳入雲的古柏,成為了歷史的見證。

來源:於都縣地方誌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