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師徒的周敦頤和程顥、程頤兄弟,關係為何走向破裂?

本是師徒的周敦頤和程顥、程頤兄弟,關係為何走向破裂?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中國自古有著尊師的傳統。

《道德經》裡說,“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呂氏春秋》裡強調,“疾學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荀子甚至將“師”與天、地、君、親並列,提出了“天地君親師”的序列……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早已成為人們心目中師徒關係的理想模型。

可事實上,縱覽古今,很多師徒或師生關係並沒有得以“善終”——有的日漸疏離,有的劃清界限,有的甚至成為對頭。

本是師徒的周敦頤和程顥、程頤兄弟,關係為何走向破裂?

宋朝學術圈,就出了一對讓人難以捉摸的師徒。為師者,乃“獨愛蓮”的理學鼻祖——周敦頤;為徒者,乃“程朱理學”的奠基人——程顥、程頤兄弟。令人詫異的是,這對千古流芳的名師高徒,居然互!不!承!認!

為什麼呢?他們之間到底發生過什麼?

父親請來的老師

周敦頤最早是程氏兄弟父親的朋友。

那時候,程顥、程頤兄弟十四五歲。他們的父親程珦在南安軍做官,認識了地方縣令周敦頤。程珦一看這人“氣貌非常人,與語果為學知道者”,對其人品與學問都十分欣佩,於是和他結為朋友,後來又請周敦頤來給兩個兒子做老師。


本是師徒的周敦頤和程顥、程頤兄弟,關係為何走向破裂?

周敦頤

周敦頤具體教授過二程什麼,史料大多語焉不詳。後人推測,周敦頤所傳授的,應是其代表作《太極圖》。這是周敦頤流傳至今的極少數作品之一,歷來被認為是周敦頤著述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其開篇的“無極而太極”更是周敦頤對於自然和人類社會思考心得的核心闡釋。

周敦頤的教學,絕非照本宣科。比如,他曾經讓程顥程頤兄弟“探尋孔顏樂處。”《論語》中,孔子稱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生活清貧,顏回仍然不改其樂,於是周敦頤引導兩個少年思考:孔子和顏回都在樂什麼?用今天的話講,這叫“探究式學習”

作為北宋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的學術成就毋庸置疑。他在《太極圖》中闡釋天理的根源,探究萬物的始終,又作《通書》四十篇,闡述太極的真諦,發揮了“為往聖繼絕學”的關鍵作用。而這些理論和著述,也深刻影響了二程。程頤十八歲時就上書宋仁宗,希望“天子黜世俗之論,以王道為心”。後來二程繼承和發揚了周敦頤的理學思想,共同創立了“天理”學說,又稱“洛學”

微妙的師生關係

按理說,像周敦頤和二程這樣的名師高徒,應該會留下不少佳話吧?

然而並沒有!他們的師生關係,在後世看來,相當的微妙。

南宋學者張栻便注意到,“觀二程遺書中,與學者講論多矣。若《西銘》則再四言之,至《太極圖》,則未嘗拈出此意”,即二程從未向門人提起過“老師”周敦頤的代表作《太極圖》。陸九淵也有過類似的質疑:“二程言論文字至多,亦未嘗一及‘無極’字。”而朱熹不得不作出“二程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繼承者,只能‘祕而不示’”的含蓄牽強解釋。對此,日本學者土田健次郎給出了一針見血的評論:“這表明了二程對此二書(《太極圖》和《通書》)是多麼的冷淡,二程完全不覺得有必要表彰這兩本書。”


本是師徒的周敦頤和程顥、程頤兄弟,關係為何走向破裂?

或許真的如此。在二程兄弟的論著中,我們幾乎找不到這位啟蒙老師的存在。相反,兄弟二人多次強調自己學說的獨立性和原創性。比如程顥就曾說:“吾學雖有收受,天理二字確實自家體貼出來。”

他們極少提及周敦頤的名字,偶爾提到也是直呼其名或直呼其字。但是對於同時代的其他大V,如司馬光、張載、邵雍等,他們都使用敬稱。這在“尊師”觀念濃重的古代學術圈著實反常。

那麼,作為老師的周敦頤,又是怎麼看待這兩位最得意的弟子呢?有意思的很——他也從不提及收二程為徒之事。他去世前, 二程已是聲名鵲起,但他並沒讓二程來參與自己墓誌銘的撰寫,可見後期交情已相當淡薄。

可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是什麼讓師徒形同陌路?

一個被學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師徒關係受到了北宋黨爭的影響——周敦頤支持王安石變法,而二程卻反對王安石變法。

因為反對變法,二程都付出了極大代價。

程顥舉進士入仕後,做了多年地方官,神宗繼位後,他才被調到朝廷,擔任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裡行。然而不久,王安石開始變法。朝中反對者眾多,程顥也是其一。有一回,王安石剛剛對異見者發完一通火,程顥迎著槍口來了,他慢悠悠地對王安石說:“商討國家大事,可不是議論家長裡短,您得平心靜氣地來聽。”一番話讓王安石羞愧不已。終究是政見不合,程顥一直未得重用,遂而遠離朝堂。直到神宗去世後,反對變法者被重新起用,程顥才又得重用。然而這時的程顥已經病重,未及上路,便死於家中。


本是師徒的周敦頤和程顥、程頤兄弟,關係為何走向破裂?

而程頤呢,立場和程顥一致。程顥去世後,他被召為祕書省校書郎。然而進宮後,他總以師道自居,對哲宗皇帝正色訓誡,又主張一切都用古禮,由此引起諸多朝臣不滿。比如蘇軾便對其大加譏諷,二人矛盾一度十分尖銳。程頤先是主動辭職回鄉,後來又被變法派流放到四川,直到67歲才被赦免還鄉。

由此可見,兄弟二人的坎坷仕途都與北宋黨爭脫不開關係。而不同政見和立場,讓這三人的師生關係也變得異常敏感和脆弱。

當然,除了檯面上的黨爭,師徒三人在學術思想和道德主張上也存在一些分歧。其中最尖銳的一點是,二程在周敦頤的道德倫理基礎上,加強了對婦女的道德約束,認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並嚴厲批判婦女改嫁行為。而偏偏,周敦頤的母親就是改嫁婦女,這,簡直就是啪啪打老師的臉啊!

總之,基於種種原因,這段師徒關係最終走向了畸形,也給歷史留下了一個遺憾的背影。

如何經營師徒關係?

師徒關係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存在。從以班級為單位的師生關係,到各大高校的導師制度,從小眾技藝的傳承,到企業文化中的幫帶……每個人都有自己稱之為“老師”或“師父”的人。

所以,如何維繫和經營師徒關係,可能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


本是師徒的周敦頤和程顥、程頤兄弟,關係為何走向破裂?

學生時代的師生關係無疑是最單純的。而校園之外,在那些涉及到資源和利益分配的行業,招攬徒弟常常意味著培養潛在對手,有些時候甚至會上演“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同行三分仇”的悲劇。

幾年前,郭德綱和曹雲金這對相聲界師徒的開撕,讓很多人看到了傳統師徒關係的脆弱。郭德綱抱怨說,翅膀長硬了都要單飛,誰都不願意跟著師父一起玩,甚至自嘲道:“我那兒是專業出叛徒的”。對此,專欄作家雷曉宇表達了一種觀點:“傳統的師徒關係是一種在新的社會結構裡面臨被淘汰命運的關係,無論師父或徒弟,面臨這種崩壞的危機,不安全感和活絡的心思都是必定陡增,又哪來的心胸、氣魄和器量。除非師父垂老,徒弟年幼,那又不一樣。郭曹二人,沒差出歲數來,就更難相與了。”

古往今來,師徒反目的故事,總是讓人揪心。

追本溯源,何為師父?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現今的社會中,雖然師徒這種傳統的關係越來越難以維繫,但如果師徒雙方都能記住當初的恩與情,即便有很多的“無可奈何”和“身不由己”,轉身的時候也不至於留下一地雞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