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聖者的巧拙觀——周敦頤《拙賦》賞析

周敦頤 愛蓮說 儒家 經濟 永州新聞網 2017-06-26

一位聖者的巧拙觀

——周敦頤《拙賦》賞析

□張澤槐

周敦頤是宋明理學鼻祖,被譽為“孔孟後一人”。他不僅寫下《太極圖說》、《通書》等重要哲學著作,而且還寫下了《養心亭說》、《愛蓮說》、《拙賦》等千古名文。現在,人們談論最多的是《愛蓮說》。而對於《拙賦》,則基本未予涉及。實際上,《拙賦》是周敦頤在任永州通判期間寫下的重要著作之一,而且對後世影響很大。全文如下:

或謂予曰:“人謂子拙。”予曰:“巧,竊所恥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賦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嗚呼!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

這篇賦不計標點符號只有40字,加上序25字,總共65字,可以稱得上一篇超級短文。但這篇短文,卻是體現周敦頤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具有辯證思維特點。

文章一開頭,周敦頤就提出一個問題,即有人認為周敦頤很愚蠢,或者說非常迂腐。他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北宋治平二年(1065),周敦頤由虔州(今江西贛州)通判平調為永州通判。翌年二月上旬,周敦頤到任。永州與道州相鄰。道州故里的鄉親,都想前來看望周敦頤。最先到永州看望周敦頤的,是其同父異母兄長周礪之子仲章。閒談中,仲章對周敦頤說,叔叔現在身為永州通判,家裡一些堂兄堂弟都想請您高抬貴手,給他們一官半職。對此,他嚴肅地表示不行。仲章住了幾天後,要返回營道。為堵住鄉親的求官求職慾望,周敦頤特地寫了一首《任所寄鄉關故舊》詩:“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停杯厭飲香醪味,舉箸常餐淡菜盤。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故人慾問吾何況,為道舂陵只一般。”在這首詩裡,周敦頤的態度不僅明確而且生硬。仲章回去以後,將周敦頤的詩給鄉親們傳閱,從而打消了他們的求官念頭。周敦頤這樣做,給當時的官場帶來一陣新風,但也遭到不少非議。有的認為周敦頤只知道潔身自好,不諳人情世故,太過拙笨,從而進行指責甚至誹謗。他的《拙賦》,實際上就是對這些非議的正面回答。其目的,就是要崇拙而去巧,頌拙而恥巧,形成一種“上安下順、風清弊絕”的局面。

在提出問題後,周敦頤非常明確地亮出了自己的立場與觀點:自己以巧為恥,而且擔憂現在的“巧者”太多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巧與拙都有其兩重性。一方面,巧代表聰明能幹,如巧手、巧匠、巧婦、巧幹等。另一方面,巧代表虛偽,不誠實,如巧言令色、花言巧語、巧舌如簧等。拙,也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拙代表真誠謙虛,實事求是,如拙誠相見、拙見、拙作、拙筆等。另一方面,拙也代表愚蠢,如拙劣、拙訥等。在這篇短文裡,周敦頤所指的巧,是其虛偽、不誠實的一面;所指的拙,則是真誠謙虛、實事求是的一面。

在亮明自己立場觀點的基礎上,周敦頤從四個方面,將“巧者”與“拙者”進行了全方位的對比。在言語上,巧者花言巧語,千方百計吸引人們的眼球;而拙者忠厚老實,無需多言,信守“沉默是金”。在行為上,巧者煞費苦心,投機鑽營,活得很累;而拙者沒有私心雜念,處世泰然,用不著阿諛奉迎,活得自在、坦然。在道德上,巧者損人利己,損公肥私,是地地道道的“賊者”;而拙者正大光明,嚴於律已,是社會所推崇的“德者”。在最終結果上,巧者因多行不義必自斃,必然呈現凶險之像;而拙者無欲則剛,問心無愧,自然呈現吉祥之像。

由於這篇短文意義重大,後人為紀念週敦頤,在永州通判廳的後面建立“拙堂”,將《拙賦》刻於堂中石碑之上。後來,大學問家胡安國之侄胡寅任永州知府時,讀了這篇《拙賦》,拍案叫絕,不僅認為做人要“拙”,而且認為為政也要“拙”。於是,他將“拙堂”改為“康功堂”,並賦詩一首:“政拙催科永陵守,實賴賢僚相可否。邦人復嗣海沂歌,倉廩雖空閭里有。貔貅未飽軍須急,赤子如魚釜中泣。若知王業在農桑,國勢何勞憂岌岌。”詩中永陵即永州。

時至今日,周敦頤的《拙賦》,對我們反腐倡廉,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防止和糾正行業不正之風,仍有積極借鑑意義。如果我們的黨員幹部隊伍特別是領導幹部中,多一些周敦頤式的“拙”,少一些各種形式的“巧”,我們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與社會生活中,“風清弊絕”就不會是一句空話。在周敦頤誕辰一千周年之際,我們重讀周敦頤的《拙賦》,用以警示自己,自覺做到“崇拙去巧”,就是對周敦頤最好的紀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