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華:周敦頤誕辰一千周年感言

儒家 周敦頤 國學 宋朝 紅網永州站 2017-06-24
張京華:周敦頤誕辰一千周年感言

一、湖湘的濂溪,東亞的濂溪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諡元,學者尊稱濂溪先生、周濂溪、周元公、周子。

濂溪先生是北宋初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是湖南本土人傑中的佼佼者,是影響全國乃至整個東亞近一千年的宋明理學的開山人物。

理學的影響遍及古代中國、朝鮮、越南、琉球、日本,古稱“同文同倫”“文明五國”。濂溪先生影響後世,綿歷近乎千年,播於同文五國。

日本林鵝峰有云:“濂溪先生上繼孔孟之統,下開洛閩之學,皆是以此書之存也,誰不尊信哉?誰不誦習哉?”又云:“學之中興,賴濂溪夫子之出,上以尋洙泗之源,下以開伊洛之流。《圖說》字最少,故人人誦之。”

夏曆丁酉年五月初五日端陽佳節,即2017年5月30日,是濂溪先生誕辰一千周年紀念。

濂溪先生是湖南永州道縣人,宋代為道州營道縣營樂裡,世稱“濂溪故里”。濂溪先生本人曾在湖南任職,在零陵朝陽巖、澹巖、東安九龍巖、道州含暉巖留下石刻手跡。

景定四年宋理宗題額“道州濂溪書院”,道州知州楊允恭謝表說:“眷是舂陵,實其鄉國。田園數畝,元豐之書契尚存;林壑一丘,治平之題墨猶在。”

魏了翁《長沙縣四先生祠堂記》:“周元公先生之先世居青州,自唐永泰中,有為廉、白二州太守曰崇昌,徙道之寧遠縣大陽村,至裔孫虞賓之中子從遠,又徙營道之西曰濂溪保,三傳而為元公。故今寧遠、營道皆即其所自而為祠。”

魏了翁《道州建濂溪書院記》:“營道西十八里為濂之源,又東流二十里為濂溪保。”

宋鄒敷《遊濂溪祠並序》:“道州城西十五里有村曰濂溪保,蓋周茂叔先生之居也。”

王象之《輿地紀勝》已經將濂溪先生列為鄉土名流。其書卷五十八“荊湖南路·道州”有四處記載濂溪先生。

“形勝·濂溪”條目寫道:“濂溪在州城西三十里,周茂叔故居也。”

“古蹟·舂陵濂溪、九江濂溪”條目寫道:“濂溪在道州營道縣之西,距縣二十餘里。先生既不能返其故鄉,卜居廬山之下,築室溪上,名曰‘濂溪書堂’。先生舂陵之人,言曰:‘濂溪,吾鄉之里名也。’先生世家其間,及寓於他郡,而不忘其所自生,故亦以是名溪。”

“古蹟·周濂溪祠堂”條目寫道:“周濂溪祠堂在州學,胡銓為《記》。淳熙重建,張栻為《記》。”

“人物·周敦頤”條目寫道:“周敦頤字茂叔。神宗時為廣東運判,以疾,上南康印以歸,居九江濂溪,名‘濂溪書堂’。有《通書》《太極圖》等書,倡明道學。程珦與之為友,珦二子顥、頤,聞茂叔論道,遂厭科舉之學,慨然有求道之志。”

濂溪先生是湖南省重要的文化資源,以濂溪先生為開端的理學思想代表著湖湘學術的思想高度。

濂溪先生是湖湘文化的“首張名片”。兩宋以前,湖南本土沒有誕生過具有全國性學術影響的人物。湖湘學術為世人所知所重,是從濂溪先生開始的。

濂溪先生是出生在湖南、第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湖湘學人。

湖南“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如果說,炎帝、舜帝、屈原、賈誼,代表了湖湘文化的最遠縱深,那麼,濂溪先生的理學思想就是代表了湖湘文化在中古以後發展的制高點。

曾文正《湖南文徵序》:“周之末,屈原出於其間,《離騷》諸篇為後世言情韻者所祖。逮乎宋世,周子復生於斯,作《太極圖說》《通書》,為後世言義理者所祖。兩賢者,皆前無師承,創立高文。上與《詩經》《周易》同風,下而百代逸才舉莫能越其範圍。”

葉德輝《葉吏部答友人書》:“湘學肇於鬻熊,成於三閭。宋則濂溪為道學之宗,明則船山抱高蹈之節。”

戴德誠《湖南宜善於守舊》:“三閭以孤憤沉湘,元公以伊尹為志,遂開湘學仁俠之大宗。”

黃光燾《湖南學派論略》:“楚騷起辭賦之宗風,濂學導性理之先路。”

吳博夫《湖南民性》:“湖南文化,周之末,即有靈均出於其間,《離騷》諸篇,上追《詩雅》。及宋之世,又有茂叔,作《太極圖說》《通書》,為趙宋理學開山之祖。兩氏所作,炳炳燁燁,褎然為後世所宗。”

錢基博《近百年湖南學風》:“天開人文,首出庶物,以潤色河山,弁冕史冊者,有兩鉅子焉。……一為文學之鼻祖,一為理學之開山,萬流景仰,人倫楷模。”

李肖聃《湘學略》:“《通書》啟聖,《太極》象天。卓爾元公,實牖宋賢。述《濂溪學略》第一。”

鬻子、屈原是兩湖共有的文化資源,賈誼、柳宗元是流寓文化的代表。而周敦頤、王夫之則為地地道道本土文化的傑出代表。與炎帝、舜帝、屈原、賈誼、柳宗元、劉禹錫,乃至胡安國胡宏父子、張浚張栻父子相比,挺生舂陵的周敦頤是真正“湘字號”的本土英傑。

濂溪先生是世界的,但從湖湘看來,研究、繼承、發揚濂溪思想,多了一分親切、多了一分感受,也多了一分責任、多了一分承當。

二、開創宋明理學,開創儒學新形態

兩宋時代,積貧積弱。理學興起的思想背景,是五代的人文淪替、廉恥喪盡。如歐陽修《新五代史·馮道傳序》所說:“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社會動盪,導致人們只剩下本能慾望,而喪失了人作為人的創興精神,“滅天理而窮人慾”。所以宋儒振起,提出要遵循天道、天理,節制人慾。

濂溪先生當中古之際,以其卓越的思想學說,開創了宋代儒家的新形態,號稱“理學開山”“道學淵源”。二程為濂溪先生親傳弟子,朱熹為濂溪先生五傳弟子。宋明理學的各家各派無不受到濂溪先生思想的影響。

漢唐以降,久無醇儒。賀瑞麟《周子全書序》說:“孔孟而後千有餘年,聖人之道不傳。道非不傳也,以無傳道之人耳。漢四百年得一董子,唐三百年得一韓子,皆不足與傳斯道。至宋周子出,而始續其統,後世無異詞焉。”

濂溪學是古代儒家學術思想在三千年歷史中的中興節點,是中古時期民族文化復興的重要樣式和成功典範。以往,宋明理學給儒學注入活力,使儒學得以繼續指引中國人的文明歷程,同時也開創了一個思想自我更新、文明覆興再造的模式,因此在今天仍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黃百家《宋元學案》說:“孔孟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諸大儒輩出,聖學大昌。……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

劉魁《謁濂溪先生祠二首》詩云:“孔孟以來推此老,程朱之上更何人。”

在中國儒學史、中國思想史上,濂溪先生與孔孟、程朱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被尊為“理學開山”“道學宗主”。

“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

在治理國家、振興民族的過程中,思想家、哲學家所起的作用是超越時空、不可替代的。

濂溪先生留下兩篇哲學著作給後人,一篇《太極圖說》,一篇《通書》。《太極圖說》探求義理的精微,《通書》闡發學說的體系。

兩宋新儒家之建立,在學理上,最大的貢獻來自濂溪先生《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一句論斷。

朱子說:“蓋先生之學,其妙具於《太極》一圖,《通書》之指皆發此圖之蘊,而程先生兄弟語及性命之際,亦未嘗不因其說。”“《易》之為書,廣大悉備,然語其至極,則此圖盡之。其指豈不深哉!抑嘗聞之,程子昆弟之學於周子也,周子手是圖以授之。程子之言性與天道,多出於此。”

《易經·繫辭上傳》言“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是陰陽,“四象”是四時,“八卦”是八方,天地萬物如此呈現,而它的本原就是“太極”。沒有本原,就沒有次序、沒有規律、沒有理性、沒有關聯。這個世界需要尋找它的本原。

《太極圖說》言“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承接《易傳》闡發宇宙的本原,從太極到陰陽、到五行、到萬物,將陰陽的系統和五行的系統結合起來,因而較《易經》更加細緻、更加複雜。在中國儒學史、中國哲學史上,《太極圖說》第一次提出了“無極”的概念。也可以說,《太極圖說》是彌補了易學的一個空白。

朱子盛讚道:“《太極》之旨,周子立象於前,為說於後,互相發明,平正洞達,絕無毫髮可疑”。

《宋史·道學傳》:“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

黃庭堅稱其“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於取名而銳於求志,薄於徼福而厚於得民,菲於奉身而燕及煢嫠,陋於希世而尚友千古”。

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合稱“北宋五子”。《宋史·道學傳》論理學源流,以周敦頤為首出人物。

韓愈《原道》:“斯道也,何道也?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宋史·道學傳》以周敦頤為孔、孟以來第三位傳道者,古稱醇儒、大儒、聖人,這個地位具有唯一性,是絕無僅有、不可替代的。

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向上追溯,歷代聖人則為炎、黃、虞、舜、禹、湯、文、武、周公,向下延續則為孔、孟、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王陽明。在歷代儒統中,周敦頤上承孔子、孟子,排位第三;下啟二程、朱子,排位第一。周敦頤是孔、孟以來的第三位聖人,是孔、孟之後的第一位聖人。

三、東方文明與聖賢之道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

王闓運刻寫在嶽麓書院的楹聯,是對濂溪學、湖湘文化在全國地位的最簡明的概括。

“濂溪一脈”即濂學的創興。

“吾道南來”即洛學的南傳。

“大江東去”則是閩學的開展,陽明心學的興起,乃至東亞各國的傳佈。

“千年伊洛淵源盛,總是濂溪一脈功。”

在湖南產生的濂溪先生的理學思想,經過濂-洛-關-閩,中國-韓國-越南-琉球-日本的傳承發展,成為中國乃至整個東亞世界近一千年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的主導思想。古代儒家學說近千年的發展脈絡,無不溯源於同一指向,即湖南。

《道南錄》《道南淵源錄》《道南原委》《道南一脈》等等“道南文獻”,自宋至清,共百餘種數百卷。宋元明清理學的各家各派,洛學、關學、閩學、浙學、蜀學、北學,乃至古代韓國、越南、琉球、日本的教化傳播,無不受到濂溪思想的影響,亦即無不淵源於湖南。

由“道南文獻”即可見最近一千年中國與東亞文明思想的源頭,即可見湖湘學術在中國與東亞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貢獻。

濂溪先生上承孔孟學統和《易》《庸》之學,下啟宋明理學,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新條件,開創了儒家學術的新形態。

“道學”之名,自古所無。“理學”之名,也是自古所無。“道學”“理學”“心學”“性理學”等等名稱,都是兩宋大儒面對當時價值觀念中出現的問題,重新提出來的命題。因應時代的問題、變化而重新提出命題,這是真正的創興。真正能夠創興,從而給一個時代帶來思想的光明的人,叫做“聖人”。

濂溪先生說:“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

曾國藩《聖哲畫像記》:“周、程、張、朱,在聖門則德行之科也。”

聖人是傳統文明的開創者,賢人是傳統文明的繼承者。

聖賢、鄉賢是中國古代維繫社會秩序、維繫人類信仰的中堅和基石。

中國人文傳統的本質是“禮樂文明”,儒家文化的本質是“聖賢文化”。

濂溪先生是中國古代聖賢文化的代表。在中國古代傳統中,濂溪先生因其卓越的思想理論創造的巨大貢獻,而被尊為一代聖人。

林山《刻濂溪集後跋》:“道在天地間,因而修之以立教者聖賢也,是後天地而生者不可無孔孟,後孔孟而生者不可無周子。”

濂溪先生的思想光芒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一千年的歷程,照亮了東亞世界,此其所以為一代聖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